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俊爽(俊爽的意思)

时间:2023-10-07 19:38:02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山近月远觉月小”王阳明五首名诗,格调清淡,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导语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于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父亲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十七岁时,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开始学习朱熹的理学,并试图实践格物致知的方法,但未得所愿。

王守仁二十八岁时,参加礼部会试,中二甲第七名进士,观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后上疏论述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后因病请归乡。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而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贵州期间,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次年八月,刘瑾被杀,王守仁升任南京刑部主事。正德七年(1512年),历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地。当时江西中南部盗贼蜂拥四起,王守仁采取了军事、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平定了南赣之。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受命为两广总督,镇压了诸瑶、思田等地的叛乱,并在广西建立了阳明书院。他在两广期间继续发展和传播自己的心学思想,并与当地文人交流。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守仁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获封新建伯,并被召入京为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嘉靖二年(1523年),王守仁因得罪首辅杨廷和而被罢免职务,并被禁止在京城居住。他随后返回故乡余姚,开始了长达六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继续教授弟子,撰写著作,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心学思想。

嘉靖八年(1529年),王守仁应邀赴南安讲学,途中因病而逝,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第一首《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艰难险阻不放在心上的态度,他认为一切的困难和危险都是暂时的,就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不会影响他的心灵的清明。

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学思想,即“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即要保持内心的正直和平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描写了诗人在海上遇到风暴的情景,他并不惧怕,反而觉得自己像一位高僧一样,手持锡杖(一种佛教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表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超脱世俗的境界,也体现了他的豪迈和自信。

诗中的“飞锡”和“天风”也有深刻的寓意,分别代表了诗人的良知和天理,即诗人要以自己的良知为准绳,顺应天地之正气。

第二首《春晴》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这首诗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结构对偶而不呆板,情景交融而不杂乱,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友情、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写出了雨后春天的明媚和温暖,风和日丽,雪消融,春意盎然。林下、高崖是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不同的地方都有春天的气息。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写出了春天的静谧和生机,游丝是蛛丝,冉冉是柔软下垂的样子,花枝静谧无声,形成了一幅安详的画面。青壁是石板路,迢迢是遥远的意思,白鸟是对花枝的衬托,也是对青壁的映衬,增加了诗中的色彩和动感。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写出了诗人在春光中想起了旧时的朋友,也许是与他一起游山玩水、采药探幽的同道之人。洞口是山洞的入口,烟萝是雾气缭绕的藤萝,形容洞口神秘幽深。诗人仿佛梦见了与旧友相聚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友情的怀念和向往。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写出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客衣是指诗人身为客居他乡的官员所穿的衣服,尘土是指尘世间的纷扰和污浊。

诗人想要换掉客衣,摆脱尘土,与湖边生长的芰荷相伴。芰荷是菱角和荷花的总称,象征着清新和美好。诗人想要回归自然,享受清闲和诗意的生活。

第三首《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这是王守仁创作的七言律诗,写于他任南赣巡抚期间,以写景为主,抒发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这两句写出了贵州山区复杂的气候现象,城里和城外的天气截然不同,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这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他既想为国效力,又不满朝廷的和黑暗。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造物主的疑问和不解,他不知道造物主为什么要让天下如此动荡不安,人民如此苦难不已。他感叹人心难以平静和满足,总是有无穷的欲望和争斗。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这两句写出了南赣地区的风景特色,柏府是指当地的御史府,楼台倒影在水中,显得寂静而清幽。茅茨是指当地民居的茅草屋顶,松竹是指当地常见的植物,它们在寒风中发出沙沙声,显得凄凉而萧索。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这两句劝慰自己不要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布衾是指简陋的被子,僵卧是指睡觉时身体僵硬不动。积素是指白色的云彩,还多是指还有很多时间,达曙明是指到天亮。

作者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认为只要有耐心等待,总会迎来光明的一天。

第四首《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龙潭夜坐》描写了诗人在滁州任上,夜游龙潭的情景,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局的感慨。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这两句写诗人在夜晚寻幽解闷的情景。诗人不知道哪里有花香飘来,只觉得夜色清幽,石林茅屋隔开了溪水的流淌声,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这里用了反问和隔字,表达了诗人的好奇和惊喜之情。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这两句写诗人月下独游的孤寂心境。诗人自称幽人,意指隐逸之士,他在月光下徘徊,只听见空山中偶尔有鸟儿鸣叫。这里用了幽、孤、空等字,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落寞之感。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两句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乐的心境。诗人踩着草上的露水,不在乎草鞋打湿,任凭松风吹拂葛布衣裳。这里用了不辞、偏与等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在之态。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人面对流水,想要写出《猗兰操》的意境,这是一首为孔子生不逢时而作的琴曲。诗人也有同样的遭遇和心情,但当他看到江南江北的壮丽风光,他又充满了无限的情感。这里用了欲、无限等字,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激昂之情。

《龙潭夜坐》是一首即景感怀的佳作,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注,体现了他不因失意而消沉,而是以高远胸怀面对困境的精神风貌。

第五首《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用山月的比喻来说明人的眼界和视野的重要性。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描述了一种常见的错觉,当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时,就会觉得月亮很小,甚至有人会说山比月亮大。这是因为人的视觉受到距离和比例的影响,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山和月亮的真实大小。

这也反映了一种狭隘和浅薄的思想,只看到眼前的事物,不考虑远方的景象,不知道天地之广阔。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里提出了一种假设,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就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这是因为人的认知受到知识和理解的影响,只有站在更高的立场,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表达了一种宽广和深刻的境界,能够超越自己的局限,把握客观的规律,认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这首诗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人生境界的不同层次,启发了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结

王阳明的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诗学与心学的交会,即他的诗歌表达了他的心学思想,如“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体现了他对人生、道德、理性、自然等问题的深刻探索和独到见解。

二是诗歌与政治的关联,即他的诗歌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历史使命,展现了他在明代动荡时期的忧患意识和济世情怀。

三是诗歌与生活的融合,即他的诗歌描绘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在不同地域和境遇中的感慨和心境。

四是诗歌与艺术的创新,即他的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风格特色,如“出新意奇语”、“格调清淡闲肆”、“行墨间有俊爽之气”等,显示了他对传统诗学的批判和突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