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行冠礼是几岁(行冠礼是几岁意思)

时间:2023-10-01 17:38:10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大秦赋》中异人的冠礼庄严肃穆,几岁能加冠?礼仪又是怎样的?

《大秦赋》中,公子异人回到咸阳,吕不韦先去找了华阳夫人,获得华阳夫人认子许可后,马上就开始认子和加冠仪式,这中间还出现异人为吕不韦挡下一剑,但还是忍痛参加了加冠仪式,免得夜长梦多。

这部电视剧比较完整的展现了清朝加冠礼,其流程是首加淄布冠,勤奋上进,不忘本初,行礼 ,次加皮弁,勇于军事,为国效力,再加爵弁, 行礼,勿忘祖宗,四时祭祀,礼成。

这基本上比较准确的还原了当时加冠的礼仪,当然电视剧是一种艺术,不会把整个的过程都展现出来,这样会显得剧情非常的拖沓,那么今天就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古代真正加冠的礼仪有哪些?

古代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不管男女都留长发,儿童时期和成人时候的发型是不一样的,当儿童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男子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这就是所谓的结发,结发以后要带上帽子,所以才有加冠一说?

现代人成年是18岁,那么古代人成年是多少岁呢?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就是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加冠,也需要取字了,古代人成年是二十岁,所以弱冠也指代二十岁的意思。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内容记载着周朝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其中《士冠礼》完整的介绍了士大夫的加冠礼仪,这跟王子异人的加冠礼基本相同。

士大夫和贵族中的男子,到了十二岁,有父亲或者兄长在宗庙里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做的就是挑选良辰吉日,然后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后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

到了选定的日子,由父亲或者兄长引领进宗庙,并在这里祭告天地、祖先。祭告天地完成以后,即刻进行冠礼,这个冠礼是由选定的来宾进行操作的,跟电视剧中一样,需要依次加冠三次,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这其实是军帽,表示要为国效力,不可贪生怕死;最后戴上的是爵弁,这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这样,对人的加冠的礼仪就结束了,其后要设宴招宾赞人,也就是招待加冠的来宾和他的助手,招待完成以后,受冠者则入内百年母亲,有来宾为其取字,这代表其在社会上的尊严,古代男子成年以后,只有长辈可以称呼其名,平辈或者一般人只能称呼其字。

取字结束以后,受冠者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这还没结束,受冠者要脱下最后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乡有官位者)和乡先生(退休乡居的官员),拜见完毕以后才算加冠完成,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向家族、国君宣告自己的成年。

《大秦赋》中公子异人的加冠礼其实只是一小部分,选的地方也不对,不是在宗庙里,而是在会客厅,这样其实是不严肃的,不过能够看到三次加冠的场景,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这是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

冠礼一直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仪,这个礼仪从周朝开始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满清入关以后,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冠礼这种礼仪也就慢慢没落消失了,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什么是“弱冠”和“及笄”,弘扬国学,两者能否回归?

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这些称谓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其中包含了我国古代传统哲学。

在古代,人到了一定年龄段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社会上都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说法。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的经验结晶。一个小孩到成人,每个身份界定,都是通过所处年龄礼仪来确定的。那么我们常说的“弱冠”和“及笄”分别是指什么,现在为什么不倡导这些礼仪呢?

弱冠礼

前文我们已经说了“二十曰弱冠”,也就是说二十岁的男子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这与我们现在流行的成人礼仪式差不多。

为什么古代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据有些资料记载,古代二十多岁的男子体格尚未发育完全,还不强壮,唐朝《孔颖达》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是“弱”的来由。

《说文》中这样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的帽子,而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还是《孝经》说法到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古人从小就开始蓄发,男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束起头发,然后戴上帽子,表示自己成人了。

我国古代对弱冠礼都很重视,《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开初。男人弱冠前有名无字,但《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行过冠礼后,才能给自己取“字”,这也标志着该男子进入成人行列。

弱冠是男子成人礼,所以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冠礼也是很讲究的礼仪。据《礼记》中记载,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先挑选黄道吉日,通告嘉宾,然后准备祭天地和祖先的物品。在父亲的主持下(如果没父亲可以让长兄主持),带着行礼的人进入太庙,完成祭告天地祖先的礼仪,然后再由嘉宾加冠3次:第一次用黑麻布材质缁布冠,这种冠是指进入朝廷当官。第二次用白鹿皮军帽,代表当兵保卫国家;第三次用红中带黑的素冠,这是古代通用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参加祭祀典礼。

加冠礼完成后,主人设宴款来宾,也就是所谓的“礼宾”,然后再拜见母亲,再由宾客取“字”,代表着此后自己在社会上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然后再拜见兄弟姐妹。当然,身份不同,程序不同,身份高还会拜见皇帝或者大臣。

弱冠礼从周朝一直到清朝都有这方面礼仪的记载,但到了清末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弱冠礼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

及笄礼

我们所说的及笄礼是指女子15岁的成人礼仪,据《礼仪·内则》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也就是女孩子15岁以后就可嫁人成为妇了。

这里所说的“笄”是指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女孩子到15岁就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簪子束好。此后女子随时可以出嫁。

女子的及笄礼并不像男子的弱冠礼那样隆重,主要与我国社会重男轻女有关。但也有一定礼仪程序,并不能随随便便的成人,也算是一个见证。北宋的司马光《书仪》和朱熹的《家礼》对女子的及笄礼都有相关的记载。

但女子的成人礼一般在世家大族里才会有,像司马光这样的家庭,普通家庭很少有,贫困家庭更不用说了。《宋史》有专门公主的笈礼记载。

古代女子必须经过笈礼才能让男子迎娶。没有举行过笈礼的女孩子,是不能嫁人的。不过并不是15岁就要举行笈礼的,二十岁也可以。

谈传承

现在关于弱冠礼和笈礼大都在汉服爱好者还举行,社会上很少见到这种古代的礼仪。不过这种礼仪之所以无法继承和推广下去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一是礼仪繁琐。从古代礼仪来看,太过繁琐,就目前城市与农村的条件来看,很难实施。我们所看到一些汉服爱好者通过挖掘而组织起来实施的礼仪,有些却民间推广遇到瓶颈。

二是造成误解。如果推广弱冠礼可以理解,但笈礼与弱冠礼分开举行,就会给人造成重男轻女的之闲。

三是中间断层。清末民初,一些倡导新潮的人,认为外国一切都是好的,否定我国传统礼仪,再加之战乱贫困,弱冠与及笄礼消失了,也被人淡忘了。

现在学校组织的成人礼,既有西方式的,也有中式的。即使中式的,也是一种简化程序,只是穿穿汉服,而且男生女生同时参加。年龄也与古代年龄不同,现在的成人礼都定格在18岁。

如果汉服深入推广下去,继续按照史料记载,挖掘这两种礼仪,相信也会继续在民间推广,让所有国人通过这种繁琐的仪式感,找到民族自豪感。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参考资料:《汉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