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卦金(卦金一般是多少)

时间:2023-10-15 08:20:10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算命这件事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我的一个阿姨,她很喜欢算命。

家里的鸡不见了,去找师傅算一算是被人吃了还是跑了。孩子们要出门打工了,也去算一算哪天出门才是好日子。最近头昏眼花不舒服,也要去算一算是不是招惹了什么东西,要不要化点符烧点纸“破一破”。

关于这些,我不反对也不支持,一直是保持中立态度。记得我外公外婆在世的时候,我的阿姨们就去给他们算过命,那个算命先生说我外公会走在外婆前头。后来外婆去世十多年了,外公才走。她们又去算了算,算命先生说我外公一辈子爱打鱼又爱吃鱼,他是个“鱼鹰”,这辈子得把鱼吃个够才会走。有一年,外公卧病在床看着气若游丝,算命先生说他过不了今年这个年,结果外公又熬过了好几个年头。

即使是这样,我的阿姨们也很热衷于算命。我有幸跟着她们见过一次那个算命先生。那天大家聚集在姨妈家吃饭,阿姨神秘兮兮地说等会有个高人要来,算命算得可准了。让我们一会儿都要算一算。先生来的时候,我正在嗑瓜子,他看起来就是个平平无奇的老先生。阿姨上去先是报了她和我姨父两个人的生辰八字,只见老先生一掐一算说道:“这位大姐,你命还可以,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老公体贴孩子孝顺。你是先牡丹后麒麟,先生了个姑娘,再生的儿子吧?你家这位先生,性格憨厚,一辈子就是个典型的老好人,没有什么大财运,近几年是不是比较背。”

姨父那两年确实不是骑车摔了就是做事从架子上掉下来了,阿姨听先生这么一说,赶紧点头称是:“哎呀,您说的太对了,一模一样,我确实先生的姑娘,第二胎生的儿子,我老公他就是老好人,尽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这几年确实也比较倒霉。”

接着又报了自己的儿子的生辰,老先生掐了掐说道:“要是我没说错你家这个孩子十八岁前是不是有过一场大灾?”

阿姨连忙点头如捣蒜。表弟一岁多的时候,刚学会走路不久。那个时候阿姨和姨父在广东打工,有天早上把刚煮好的粥放在桌子上,表弟在旁边晃晃悠悠的玩,不知道是不是没放好一锅粥倒了下来,表弟从脖子到肚皮胳膊都烫伤了。到现在都留下了很明显的疤痕,这也是阿姨心里永远的痛,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所以把这个儿子也看得非常重。

接着老先生说,你家孩子十八岁前的大坎过去了,但是二十岁左右还有个大坎。

这下可把阿姨急坏了,连忙问该怎么办,有没有破解办法。老先生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破解的办法有,你于几天后的晚上九点,在你家朝东方向的路口,烧多少纸,说一些话即可,烧完纸不要回头直接回家。”我问了一句:“那需要多少费用呢。”先生说:“算命给多少随缘,十块二十是个意思,但是如果算出需要破解的事,那可要收卦金的,因为破解要替人承担因果,而且这费我不全拿,要俸一部分给寺庙做香火钱。”

阿姨点了点头说:“那是应该的。”然后老先生让我姨父跟着他回去取符和纸钱,并且跟他再三嘱咐到时候需要如何操作。后来我问了阿姨,这么一破解大概花了多少钱。阿姨说:“四五百吧,这也不算收得多了,这位大师很准的。”

现在表弟二十出头了,无病无灾的在工厂上着班做着流水线。而我的阿姨坚持认为是得助于算命先生给破解了,不然指不定有啥大问题。

我也有个朋友,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当了小三,等到发现的时候,她明知道这样不对,但是陷在里面不能自拔,觉得自己走不掉也放不下。问我该怎么办,我说:“爱可以不分先来后到,但是人要懂礼义廉耻。人不该把自己的情爱驾驭在她人的痛苦之上。”

可是朋友不听,她觉得这个男人怎么看怎么喜欢,男人承诺爱她一辈子,却又不肯离婚。朋友在这段关系里患得患失,痛不欲生。任谁劝,她都说知道自己不应该,但是却不愿意放手。偶然机会她遇见一个称能够看到人的前世今生的算命先生,她想算算自己和男人是否有姻缘,上辈子又是何样的因果关系。

先生说:“那人上辈子是大户人家的少爷,而你是她最受宠爱的小妾。他有明媒正娶的妻子,即使你再受宠,也无法上得了台面。不管是你,还是他,最后都是一身伤。都不甘心又无法继续,那么轮回到了下一世还是会因为此生彼此的不甘心而重复在下一世里发生在此生发生的事情。”

朋友顿时泪流满面,也在那一瞬间幡然醒悟。自己若坚持不放手,苦苦挣扎最后还是没有结果。为什么要让自己生生世世重复这样的苦果呢?于是终于下定决心,拉黑删除换号辞职,然后远走他乡,最终寻得一良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然我讲这些并不是鼓励大家去算命,也不是说算命就一定都是骗子。命这种东西,我觉得信则有不信则无。你信它,无论别人说什么,你都觉得像是在说自己,拼命往自己身上套。你不信它,无论别人说的多么天花乱坠,你也会觉得他是在吹牛。

一般很多人都是日子过的不顺心才会去算命,得不到又心不死,又或者是为了寻个心理安慰,想给自己找个合适的理由,或放下或追求。而一个好的算命先生话都不会说很透,会给算命人的人生活的希望,引导他人走出困境。但是能够碰上有道德的算命先生也很难。有的算命先生算一辈子家庭美满,平安顺遂。而有的算命先生唯利是图,犯三弊五缺,自己也改不了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说命越算越薄,是自己的迫切心越来越重,从而导致自己生活失衡,过的越来越不顺。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咱还是从读书和积德上开始吧。

直播间里的算命生意:话术、门道及人性

日前,安徽一名有数万名粉丝的算命网红“宜和宽哥”,因在社交平台大量发布替人算命、消灾等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被依法拘留。据报道,2020年至今,其已非法盈利20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一些人甚至将算命生意搬进了直播间,通过各种名目大肆敛财。对此,法治网研究院对多个相关直播间进行了暗访调查,试图揭秘这一古老骗术的“新变种”。

“有元才有缘”:那些温情的话术之下

法治网研究院调查发现,目前较为普遍的一类算命直播,是主播准备几十个纸条,里面写着不同的答案,要求咨询的人心中默念问题,然后选择编号。主播会帮咨询者翻开相应的纸条,但是并非是免费帮翻,而是需要刷相应的礼物才能帮忙。

法治网研究院调查人员进入“玄学(易经)心诚则灵”的直播间,按要求刷好礼物之后,抽取了一张纸条。抽取纸条之后,主播展示了纸条内容并给3秒钟的时间截图,调查人员抽到的是“孤舟得水离沙滩,出外行人早回还。是非口舌皆无碍,婚姻自有人来谈”。随后,该主播告诉调查人员添加粉丝群,下播之后会给出相应的解释。

该主播下播后,对调查人员所抽纸条进行了一些解释并预言:“从今年开始,你的运气会很好,做事都可以行,什么事情你做都很顺了。”当调查人员进一步提出看运势时,该主播表示:“卜卦需要卦金,99至990卦金随缘。”

除此之外,调查人员在多个相关直播间还“体验”了其他多种算命形式,比如刷礼物连麦主播、刷礼物加入粉丝团、十张塔罗牌188元看细节,等等。这些五花八门形式背后的重点都是钱,也就是“有元才有缘”。而且有些算命主播还都会用到“随喜卦金”“卦不起空”“无金不成卦”“无金卦不灵”“愿你慈悲”等话术,为收费寻找“合理性”。

根据直播间指引,调查人员添加了“极致文化”微信号。在告知所需的生辰八字之后,“极致文化”表示:“财无落根处,你现在财守不住,进财留不住。为避因果,卦不起空,起卦需要卦金,缘主是否能接受?”随即调查人员询问卦金多少,“极致文化”开出了报价单——“财运:188。能接受,把您年份发我”,并发了二维码的支付页面。一段时间之后,对方发现调查人员没有回复,还追问道:“缘主,是否要排卦”。

为什么一些人会选择相信这些算命主播?调查人员在一位算命主播的粉丝群中添加了一位求卦者李春(化名)。询问其选择算命的原因,李春坦言,她与男朋友断联16天了,想算一下感情,“人在没办法的时候只能想到这个,我无能为力啊,除了算命,我还有什么办法排解呢?可能也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吧。”

直播间的算命生意是否违法?对此,《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程征律师明确表示,在直播间内采用刷礼物形式进行算命、测算运势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宣扬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扬封建迷信、、、、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信息。

算命网红的生财“门道”:刷礼物、线下占卜、售卖周边和课程

事实上,直播间中的算命网红收入非常可观,而且有多种盈利模式和生财“门道”。

知情人士周文(化名)向法治网研究院透露,直播算命的主播收入渠道比较多元,那些会忽悠的一个月赚十几万很轻松。首先,直播的礼物收益是最传统的收入模式,在直播间刷相应的礼物,主播或是连麦解惑、或是抽取相应的塔罗牌测算运势。其次,线下占卜解卦是重要的盈利途径,点关注加主播的粉丝团,下播后主播会将你拉进他的粉丝群,有的主播会在粉丝群里发自己的联系方式,对直播间中“不便细聊”的进行私信点对点“算命”。再次,售卖相关商品也是一个重要变现途径,实现了引流目的后,算命网红一般会售卖佛珠、佛历、貔貅、金蟾、命理书籍等周边产品。

周文还透露,现在还有一种更为现代、收益更高的盈利模式,就是塔罗测试。塔罗师在直播间以很低的价格抽牌测试,目的是为了引流,完成后续潜在价值的变现。他们会在朋友圈内出示成功的用户案例,先是抛出用户问题截图,继而是自己的解疑答惑,最后则是来自用户的正向反馈,以此搭建起个人流量池。随后便可拓展一对一咨询、售卖相关周边等增值服务。“一张牌看的就是有限,牌数越多看的越仔细。”

调查人员在暗访中也体验了这种新形式的网红算命。相关主播在线下的回复显示,可以看财运顺不顺利,牌阵价格越高,看得越仔细。

法治网研究院还从多位相关人士处获悉,课程售卖、培训辅导也是算命网红进行收益变现的重要手段。

调查人员进入一个标有“收徒”字样的塔罗测试直播间,在添加塔罗师的微信表明来意之后,塔罗师表示课程价格是588-1888元的。在调查人员询问前景时,该塔罗师说,肯定比普通上班族强几倍,并且展示了自己的微信账单,账单显示仅仅微信的流水每月都在万元以上。“我还算少的,有些大学生学员一个月可以做到4万多,你确定要学的时候我会教你。”调查人员观察到,从该塔罗师朋友圈展示的内容来看,每天来占卜的人不在少数。

“隐蔽化”和“新变种”:仍需精准打击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不断加大打击力度,直播间里的算命生意已经“隐蔽”了很多。

据周文介绍,前些年,这些直播间的标题直接就是“算卦查事”“周易算卦”“算卦小灵仙”等。有些直播间甚至在标题上明码标价,比如“算卦看异病香火钱30、50、100”“算卦100谢绝讲价”等。除了明码标价,有些直播间的主播还直接在标题上注明联系方式,有的是手机号码、有的是微信号、有的是QQ号。过去为了吸引用户,算命直播间往往会设置“神准”“预测”等关键词,但如今,吸引受众的噱头已经变成了被审核追捕的靶子。

法治网研究院注意到,目前,大多数算命直播间的名称已经变得较为“隐蔽”,有的算命直播打着国学的幌子,有的人则用周易、易经等字样,甚至一些算塔罗牌的直播间也不会标明塔罗牌占卜,而是采用某某塔罗或某某塔罗师。

调查人员在直播平台以“算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会出现一个温馨提示:此类内容纯属娱乐,请勿相信,谨防。

法治网研究院还注意到,一些算命的直播间里会标注“杜绝封建迷信、传播正能量”“传统文化、纯属娱乐”的字样,并且这类的直播间大多都会开启仅粉丝可以评论和不支持查看直播间观众的功能。

然而,尽管各方加大打击力度,直播间的算命生意仍然屡禁不止,只是形式和手段更加隐蔽化。

程征律师表示,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言论的发布者和信息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法律责任都有规定,但是对行为性质的判定和后果的认定还缺乏具体的标准。例如,哪些属于违法的封建迷信行为?哪些行为属于民风民俗?直播者可能会抱以侥幸心理,打擦边球的方式开展“算命直播”活动。

对于如何治理算命直播乱象,《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建议:一方面是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和直播平台加强监管审核,一旦发现有这种违法现象的直播,及时采取警告、暂停直播、限时封禁甚至永久封号等处罚;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更广泛、有效的教育宣传,让大家知道封建迷信不可取,让直播算命没有市场需求,从根源上解决这种乱象。

选题策划|法治网研究院

文|王宏博 沈若水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 法治网

康里子山名字考——其名字是“巙巙”还是“巎巎”?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局部) 纸本 35.8×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里子山名字考

作者:张金梁

内容提要:

康里子山是元代朝廷重臣和少数民族汉学名流和书法家,其名字是“巙巙”还是“巎巎”,今人模糊不清,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元史》特将原来的“巙巙”改为“巎巎”,并注名读音“挠”,学术界多从之。通过对《元史》纂修者考察、俗体字问题研究及蒙古名字译音对照,可以断定子山之名应为“巙巙”,读音为kuikui。

关键词: 巙巙 巎巎 俗体字 蒙古名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局部) 纸本 35.8×329.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里子山(1295-1345)是元代颇有影响的人物,他既是朝廷重臣,也是罕见的少数民族汉学名流和书法家。但康里子山的名字是“巙巙”(kuikui)还是“巎巎”(nao nao),后世模糊不清,在当代具有权威性的中华书局校点出版的《二十五史·元史》中,特将原来的“巙巙”改为“巎巎”,并注名读音“挠”,学术界多从之,似乎成为定论。其正确与否,大有讨论的必要。

跋赵孟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行书 30.2×161.3cm 至正四年(1344)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一、《元史》之思考

在明初所修的《元史》(后简称《元史》)中,有《巙巙传》曰:“巙巙,字子山,康里氏。父不忽木,自有传。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巙巙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其遇事英发,掀髯论辨,法家拂士不能过之。始授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升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复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知经筵事。除浙西廉访使,复留为大学士、知经筵事。寻拜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知经筵事,提调宣文阁崇文监。……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至京七日,感热疾卒,实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巙巙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谥文忠。” [1]由此可知,子山出身元朝贵胄之家,长成后仕途较为畅顺,官高职重,颇受朝廷重用。其爱好汉学博览群书,善真、行、草书,为元代大家。在《元史》中,所有子山之名皆书为“巙巙”。

《元史》修于明洪武二年,总裁官是宋濂、王祎,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史》谓其:“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2]宋濂在元代生活了五十余年,因博学有史才曾荐为翰林编修辞而不就,后受知于朱元璋,成为明初朝廷文官之首。由于宋氏学问博深,特善治史,故人们尊称其为“太史公”。宋濂生于元朝中期,比康里子山小十五岁,子山去世时宋氏三十五岁。《元史》载:“巙巙以重望居高位,而雅爱儒士,甚于饥渴,以故四方士大夫翕然宗之,萃于其门。” [3]不知宋氏与其有无交往。但子山在去世前一年“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成为宋濂家乡的最高行政官,宋濂对于这位名动朝野的封疆大吏的名字及读音不会不知。虽然《元史》的纂修疏漏较多,但对于列传中熟悉的著名人物名字,应该不会写错。

另外,参预修《元史》的王祎、胡翰、陶凯、曾鲁、汪可宽、赵汸、陈基、高启等,《明史》中多有传,皆为由元入明的中老年学者。子山去世后二十三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所以子山在世时,这些《元史》的纂修者,大都是成年文人,所以对子山名字应该非常清楚。再者,《元实录》保留完整,为修《元史》提供了极大方便。《明史·危素传》载:明军破元都,危素(1303-1372)欲投井死,“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4]因危素曾为元翰林承旨之高官,“上访以元兴亡事甚悉。同时被征之士有胡翰……等凡十六人,皆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5]危素“(元)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6]而“至正元年,……是岁康里巙巙以翰林学士承旨亦在经筵,在上前敷陈经义”,[7]正为危素的上官。且危素对于子山非常崇敬,拜在子山门下学习书法,到子山至正四年拜江浙平章政事,在一起约四年左右。解缙《书学传授》谓“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素、饶介之得其传授”[8]便指此时。危素比子山小八载,子山去世时他也四十三岁,他对上司、老师之名不会不清楚。危素入明后,在翰林院任职,其与宋濂私交颇深,濂之子宋璲为危素的书法弟子。[9]由此可知,因子山是元末重臣及书法大家,其众多的下属官吏及书法门人活跃于明初,文人墨客对其名讳都非常清楚,宋濂及《元史》纂修者,决不会搞错。

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牍》纸本 30.8×55.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俗体字问题

对子山之名提出异议是清人,乾隆四年武英殿刊刻《二十四史》,聚集了齐召南、杭世骏等文人学士对选定的前朝蓝本进行整理,并将考证附于各史每卷之末。《元史》校勘者之一官候补直隶州知州王祖庚,他在《元史》卷一百四十三后附言云:“《巙巙传》,臣(王)祖庚按:《字典》云:巎音挠,俗作夔者误。”[10]所谓《字典》当指《康熙字典》,然其中明确指出:“巙,渠龟切”;“巎,奴刀切”,没有王氏所按内容,方知王氏将《正字通》错为《字典》,而所按之意亦模糊不清。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卷三十四亦附有校勘曰:“巎巎,据至顺四年巎巎手书《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见《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题款改,《类编》云:‘《正字通》云:巎音挠,俗作巙者误。”[11]不难看出,其是在王祖庚之说的基础上考证而成的,由此便直接将《元史》中所有“巙巙”之名改为“巎巎”,并注明读音“挠”。由于中华书局点校本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因此学术界、教育界凡涉及到康里子山之名时,都书为“巎巎”而读音为“挠”了。

阅读子山手书不难发现,不仅《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落款为“巎巎”,诸如《谪龙说》、《跋赵孟頫〈常清静经〉帖》、《奉记帖》、《竹温台碑》、《宣圣庙碑》、《达摩大师碑》等款书皆如此,这正是后人误解子山名字的原因所在。试想子山为元朝晚期名扬四海的人物,而宋濂等《元史》纂修者都有机会看到子山众多作品及款名,为什么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其原因就是他们知道子山款名的本字是什么,应该怎样读法,所以没有被其自书名字所迷惑,在修《元史》时,为了避免造成混乱,用了其名子的正体本字。而后世点校者,发现子山墨迹书名与史书所记不同,没加深入考证便认为《元史》修撰者用了错字而加以改正,恰好误解了《元史》修撰者的一片苦心。岂不知子山手书“巎巎”却是“巙巙”的讹变俗写,并非真是“巎巎”。

关于“巎”、“巙”二字,《说文》不收,《集韵》云:“巙,渠龟切,音逵,人名。”《玉篇》云:“巎,奴刀切,同峱。”《说文》:“峱,峱山也,在齐地,从山狃音。”从古字书中可知,“巙”字宜用于人名,而“巎”字同“峱”,特指峱山,是齐地的古山名。实际上“巙”、“巎”为形声字,其义与“夔”、“夒”有密切关系。《说文》:“夔,魖也,如龙一足,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古有“舜臣名夔,典乐之官”[12],故后人名亦多用之。历史上曾有起名不能用神物之说,所以人们将夔字加上山旁进行改造,暗存其义更增气势,专用之于人名,虽然书写繁琐,但世人皆识。《说文》:“夒,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已止夂其手足。”段玉裁注曰:“《诗·小雅》作猱。毛曰:猱,猨属;《乐记》作獶,隶之变;郑曰:獶,弥猴也。”[13]由此可知峱(巎)山之名,应与有此类猴子有关。而“巎”字只是古峱山之别写,非常生僻,很少使用,况且内涵不雅,子山及其父亲皆为满腹经纶的学者,决不会用此等字为名。

那么为什么子山书款多将“巙巙”写成“巎巎”呢?其中原因便是字体俗写与正写的问题。清人顾南源《隶辨》“夒”条云:“碑讹夒为夔,……《集韵》夒与猱同。此碑(《刘宽碑》)与下二碑(《上尊号》、《繁阳令杨君碑阴》),夒字皆人之名,必无以贪兽为名者,故知其讹为夔耳。《玉篇》夔俗作 ,亦即夒字也。……夒夔莫辨,相仍积习,有所自来。”[14]特别是《上尊号》为魏朝廷所立,碑中有“太仆臣夒”者,则为太仆何夔,《魏书》有传,这说明汉魏时便有将“夔”写为“夒”的现象。近人秦公《碑别字新编》中,“夔”下收别体字十三个,其中四个为夒,证明顾氏所说不虚。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夒”字使用极少近于死亡文字,而“夔”字使用频率较高,为省简笔画而成。“巎”、“巙”为形声字,子山将名子“巙巙”书为“巎巎”,是承袭了历史上汉字讹变俗写所致。元朝廷重视蒙文而对汉字的书写规范性关注较少,子山是书法家,在对自己名子用字书写上更加自由随便,其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渊博,对自己的名字追求奇异用字书写是可以理解的。

乾隆武英殿本及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对于“巙巙”、“巎巎”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正字通》。此书是明末清初所流行的字书。《四库全书总目》对其作者有所考证:“旧本题明张自烈撰,或题国朝廖文英撰,或题自烈、文英同撰,考钮琇《觚賸·粤觚》下篇,载此书本自烈作,文英以金购得之,因掩为己有,叙其始末甚详。然其前列十二字母,则自烈之时所末有,殆文英续加也。裘君宏《妙贯堂余谈》又称文英殁后,其子售板于连帅刘炳,有海幢寺僧阿字,知本为自烈书,为炳言之,炳乃改刻自烈之名,诸本互异,盖以此也。”[15]《续文献通考》载:“自烈,字尔公,宜春人,崇祯末南京国子监生。”[16]其博物洽闻,颇善著述,明亡入清后,“累征不就,晚卜居庐山,年七十七卒。无嗣,南康太守廖文英重其品,葬于白鹿洞山之郑家冲,书其碑曰:‘清故处士张芑山墓’。”[17]廖文英,字百子,连州人,明崇祯末曾官南康府推官,入清后又于“康熙中官南康府知府”[18]。由此可知,张、廖交往颇深厚,《正通字》之易主问题不难推知。《正字通》面世后颇为流行,“其视梅膺祚《字汇》考据稍博,然征引繁芜,颇多舛驳,又喜排斥许慎《说文》,尤不免穿凿附会,非善本也。”[19]乾隆武英殿本及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以此为依据来断定子山名字,所出现的问题不在《正字通》本身,而在对其理解的偏面。《正字通》所谓“巎音挠,俗作巙者误”的记载,了解到“巎”代“巙”现象的存在。而“俗作”的时间,应是距作者相近的元、明时期,在此时期的典籍中,罕见其他关于“巎”“巙”二字使用之处。因此可以断定,元、明时期以“巎”代“巙”俗写的出现,与子山之名广为流传有关系。而明人对于《元史》中子山之名的用字从来没有提出异议,说明他们知道其中奥秘所在,这从反面证明了“巎巎”是“巙巙”俗写的事实。

草书诗书卷之《李白古风诗卷》 纸本 35.0×63.8cm

三、蒙古字之音译

蒙古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民族,入主中原为了统治需要,不得不接触汉文化。但在朝廷乃至全国,大力推广蒙古习俗及文字,规定圣旨等朝廷大制皆以蒙古字书写,“诸内外百司五品以上进上表章,并以蒙古字书,毋敢不敬,仍以汉字书其副。……诸内外百司应出给劄付,有额设译史者,并以蒙古字书写。”[20]连官印也多以蒙古文铸造。并令各路广设蒙古文教授,要求汉人习蒙古文。而在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中,对汉文化的学习非常浅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21]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执笔书写,可见其汉字水平之低下。蒙古、色目人,起名皆用蒙文,我们现在所看到他们的汉字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蒙古、色目等贵胄们以便与汉人交往,将自己或家人的蒙文名字借用音近的固定汉字代之,形成汉字名字;二是后人根据元人的蒙古文资料音译而来,若被译者原先有自定汉字名,而译者不知,则可能出现音近字异的情况,如同两个人一样。另外,后世整理元人典籍时,认为以前所译字音不准,便确定标准重新翻译,这样便会出现一个人而有几种汉字名的情况。近人陈垣著《元秘史译音用字考》云:“始余读叶刻本《元秘史》,开卷即见腾汲思名字的水,不峏罕名字的山,与连筠本之作腾吉思、不儿罕者,译音用字不同也。”[22]说明对于蒙古文书籍译音用字有差异,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乾隆四十九年刻印《四库全书》,重新对辽金元史的译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提要》云:

考译语对音,自古已然,《公羊传》所称地物从中国,邑人从主

人是也。释语兼释其名义,亦自古已然。……元托克托修宋、辽、

金三史,多袭旧文,不加刊正,考其编辑成书,已当元末。是时如

台哈布哈号为文士,今所传纳新(案,纳新原本误作乃贤,今改正)

《金台集》,首有所题篆字,亦自称为泰不华,居然讹异,盖旧俗已

漓。并色目诸人亦不甚通其国语,宜诸史之讹谬百出矣。迨及明初

宋濂等编纂修《元史》,以八月告成,事亦挂漏尚难殚数,前代译语

更非所谙,三史所附国语解,颠舛支离如出一辙,固其宜也。我皇

上圣明天纵,迈古涵今,洞悉诸国之文,灼见旧编之误,特令馆臣

详加廛定,并一一亲加指示,务得其真。”[23]

在修定中的,《元史》的改动尤大,对其中众多的元人用语、物名、地名、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译。从读音上看,可能更加接近于原蒙古语言。但对于汉人已习惯了的词语再加变动,有不知所措之感。特别是人名,使人更觉不适应。不少蒙古、色目人如泰不华、康里子山深谙汉学,他们选用的汉字名,不只是简单音译,与汉人之名一样重视汉字涵义,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此二人都是汉学者和书法家,有不少汉名落款的诗文、书作、碑刻传世,若重新翻译他们的蒙文名而否定原先的自选汉名,除不尊重古人的意志外,也使后人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增加难度,这是学术界一般不用四库本《元史》所译人名的原因所在。

康里子山蒙古文名字为 ,在四库本《元史》中被译为“库库”,《元史语解·人名》卷二十一对此还加以说明:“ (读音)乌枯乌枯。库库:青色也。卷一百三十九作巙巙。”[24]其首先承认了《元史》中子山之名为“巙巙”,又认为用“库库”音译更为贴切而改之。在此我们有幸看到了子山之名的蒙文写法和读音,“乌枯乌枯”的联读音和“巙巙”读音非常接近,而与“巎巎”(nao nao)毫无关系,这为子山之名本字应为“巙巙”提供了铁证。

在此应该说明的是,在《元史》中有与子山蒙文名字相同者,《元史语解·人名》卷十一载:“ (读音)乌枯乌枯。库库:青色也。卷四作阔阔,卷三十四作夔夔,并改。”[25]按,《元史》卷四载:“[中统二年(1261)]阔阔为中书左丞”,时间在忽必烈入主中原之前二十年;而《元史》卷三十四云:“[至顺元年(1330)正月]庚辰,升群玉署为群玉内司,……礼部尚书巙巙兼监群玉司事。”[26]对照可知,《元史语解》将“巙巙”误书为“夔夔”,应是音同所致。四库全书本《元史》将“阔阔”与“巙巙”皆改为“库库”后,造成了很大混乱,《元史语解》自身也不能免,如卷十一“库库”条将《元史》卷四之“阔阔”与卷三十四之“夔夔(巙巙)”混为一人,后者距前者相距近七十年,显然非阔阔之事。而《元史·巙巙传》有子山顺帝时“拜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的记载,显然此处的“巙巙”是子山无疑。

以上考证,可以断定康里子山的名字应为“巙巙”,为避免继续以讹传讹,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元史》再版时改正为好。

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 作于至顺二年(1331) 纸本 27.8X281cm

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局部

康里巎巎《柳宗元梓人传》局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

[1] 《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398页。

[2]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2页。

[3] 《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8页。

[4]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97页。

[5] [清]夏燮:《明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6]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97页。

[7] 《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页。

[8] [明]解缙:《春雨杂述》,《历代书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页。

[9] [明]解缙《书学源流详说》:“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素)、饶介之得其授传,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见解缙《文毅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

[10] 《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9页。

[11] 《元史》,中华书局校点本1983年版,第771页。

[12] 《康熙字典》,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264页。

[13] [清]段玉裁:《说文解文·注》,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23页。

[14] [清]顾南原:《隶辨》,中国书店1982年版,第52、53页。按,中国书店在影印出版时,封面名为《隶书字典》,而扉页标明《隶辨》,特此说明。

[15]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四库全书本。

[16]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七,四库全书本。

[17] 《江西通志》卷七十二,四库全书本。

[18] 《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三《正字通》条,四库全书本。

[19]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三,四库全书本。

[20] 《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06页。

[21] [明]陶宗仪:《南村辍耕记》,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页。

[22] 陈垣:《元秘史译音用字考》,中华廿三年二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第3页。

[23]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提要》,四库全书本。

[24] 钦定《元史语解·人名》卷二十一,四库全书本。

[25] 钦定《元史语解·人名》卷十一,四库全书本。

[26] 《元史》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四期)

作者简介:张金梁先生是山东高密人,历史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文联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林民盟书画院院长、长春儒澜轩书画院院长、长春博士联合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文化专家智库成员: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书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