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亥时是几点到几点(亥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属什么生肖)

时间:2023-10-01 02:28:54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一天中黄金养生“2小时”!做好3件事,身体会感谢你

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的养生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亥时被认为是最养生的时间点。

亥时(晚上9点至11点)又称人定,“人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到了该安静休息的时刻了。

可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晚上9点以后,很多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完美地错过一天中的黄金养生时机。晚上9点~11点,你在干嘛?

1

亥时做这些事易伤身

玩手机:影响睡眠质量

睡前躺在床上看手机,已成为各个年龄段人的日常:刷剧、刷短视频、看小说、打游戏,简直不要太放松;

但就是这个看似放松的小习惯,不仅不能助眠,还会引发睡眠拖延,降低睡眠质量。因为手机电子屏幕的蓝光会使人兴奋,让大脑难以进入休息状态。

而且这个“睡前仪式”,还可能给视力下降、眼中风、颈椎病、抑郁、痴呆、甲状腺癌等埋下隐患。

如果实在忍不住玩手机,不妨注意这4点:

①在卧室开灯状态下使用手机;

②将手机的亮度调低,尽量选择夜间模式;

③不要侧躺着,尽量仰着玩手机;

④紧盯手机的时长,尽量不超过1小时。

吃夜宵:导致肥胖

夏天到了,很多人在晚上习惯吃点夜宵,烧烤、小龙虾再来点啤酒,是不是感觉很爽?

与白天相比,人晚上的活动量相对减少,代谢速度也会下降,此时如果吃得过饱,热量消耗又少,就会造成脂肪在腹壁不断积累和贮存,久而久之,人就发起“福”来。

许多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胰腺炎患者都有“晚上胃口大开”的内因。

吃“夜宵”别任性,做到3步很重要:

①控制份量:且少吃高油、高盐、高热量、辛辣的、含的食物;

另外,如果确定当天要吃夜宵,建议减少晚餐摄入量,夜宵约占晚餐1/4的能量,即约150千卡。

②补充维生素:夜宵中适当补充含有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食物,比如黄绿色的果蔬,如南瓜、柑橘、胡萝卜等,可提高眼睛对昏暗灯光的适应能力,缓解用眼疲劳;

也可以选择吃富含维生素C的抗氧化食物,如西红柿、青椒、草莓、卷心菜等。

③吃完不要马上睡:建议在入睡前2-3小时吃完夜宵。

大量喝水:起夜、水肿

白天忙于工作,常常会忽略喝水,于是很多人会在晚上多喝一点,以满足全天饮水量。但这容易增加起夜的次数,影响睡眠,还容易造成第二天起床水肿,影响美观。

如果本身心肾功能不好,晚上大量喝水还会造成水分在体内蓄积,进一步影响心肾功能。

晚上喝水要限制:

日常补水以少量多次为宜,睡前的1小时可以喝100ml左右,既能减轻口腔、呼吸道干燥,降低血液粘稠度,又不易影响睡眠。

如果你想把握住这一天中最养生的2个小时,以下3招请收好:

2

把握养生2小时

亥时做好这几件事

中医方面认为,亥时三焦气血正旺,三焦经掌管统领着其他脏腑,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如果人在这个时间段得以休整,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因此,晚上9点~10点可以做一些安静、舒缓的活动;10点过后,最好就能躺在床上酝酿睡意;建议在11点前入睡。

对于入睡难、多梦、易醒的人群,还可以做3件事:

1

亥时泡脚,助眠通便

亥时三焦经当令,负责通行元气和通调水道,如果它的气机运行不畅,瘀堵在上焦,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不安等,瘀堵在下焦,会出现便秘。

在这个时间段里用中药泡脚,不仅能促进睡眠,还有助于第二天晨起排便。

【睡前足浴方】

【组成】生黄芪30克、川芎20克、枳实12克、合欢花20克、刺五加30克、栀子10克

【用法】用纱布袋分成一袋一袋的,每天用之前煮一煮,一袋可以用3~5天。

上了年纪的人失眠,大多跟气血不足有关,而黄芪补肺脾之气,是气血不足的常用药;

川芎为血中气药,有理气活血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合欢花和刺五加养心安神解郁;

枳实通利气机、推陈出新,栀子通利上焦,这两味中药主要是促进第二天排便。

2

以指当梳,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推拿功法中有一招叫“拿五经”,晚上睡前可将十根手指当作梳子,梳头3分钟以上,可以疏通五经,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3

捶背,安脏腑

从西医角度来说,脊背中有脊髓。神经从颈椎中分离出来,然后散布到全身各个角度,大脑通过精髓和神经网络来指挥全身。

从中医角度来看,脊背最上面的大椎穴若是不通,督脉、膀胱经、三焦经、胆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都会堵塞,各种疾病也会接踵而至。

所以,捶捶背其实是在养护身体的五脏六腑,腑脏安,睡得好!

【方法】

自己给自己捶打,坐和立皆可。双手握拳至背后,自上而下沿脊背轻捶。捶打时身体稍稍前倾,拳至可能达到的最高部位,再自上而下至腰部,如此为一次,连续捶打5—10次。

他人捶打可坐可卧,捶者手握空心拳,以腕发力,刚柔快慢适中,动作要协调。捶打速度每分钟50—100次为宜。

养生这个大工程,离不开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在合适的时间做好对的事,大家一起从今晚开始改变吧。

转自/我是大医生官微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中国十二时辰之亥时

从旭日东升,到晴空万里,

从兔起乌沉,到月白风清……

美好的旅程贯穿在中国十二时辰里

点点滴滴之中。

今日,让我们走进 # 中国旅游日 # # 中国十二时辰 # 之亥时, 一同感受 @莫高窟 之辉煌、 丝绸之路之绮丽、 拉萨布达拉宫 历史建筑群之雄伟吧~

●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创作出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 绿水青山春常在 全域旅游迎客来● 超美!上万株向日葵灿烂盛开,夏日美照拍起来!● 江南公园马鞭草灿烂盛放 带您邂逅一方紫色的浪漫● 这些好玩又治愈的地方,让你轻松拍出唯美“大片”● 这个田园风光区,露营+民宿+研学……非常适合假期打卡!

信息来源:文旅之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nnslyjsck@163 联系小编微信:14795720335(添加请注明来意)

温馨提示

【在看】这样每次推送文章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半夜三更的“三更”,到底是几点?是凌晨的三点还是五点?

许多古装剧中都会有这样一个桥段,每逢夜深人静时,大街上总是会传来梆子敲铜锣的声音与“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喊声。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发明出一种名为“漏刻”的计时装置,“漏刻”是利用水滴流速来测算时间。

漏刻

到了隋唐时节,为了更准确掌握时间规律,古人还发明出日晷等计算时间的装置。

可古人计算时间的方式和今天不一样,比如午夜12点,放到古代对应的是子时。凌晨1:00~3:00,则为丑时。由于古代夜晚消遣活动极少,更有严厉禁止的宵禁制度。

大晚上不在家睡觉,不是坏人就是公差。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成语“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夜里3点,还是5点呢?

日晷

据清代《古今纪史统考》一书记载:“轩辕氏始用漏刻,周公始分更、点,则更点始于周。至于用鼓用钟则始于唐……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周朝时期,周公首次发明计时规律,用来掌握四季更替,每日轮转流程。大家熟知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是到唐代才开始出现的。

池州造刻漏记——杜牧:“牧尝佐沈吏部江西府,暇日公与宾吏环城,见铜壶银箭,律如古法,曰:“此建中时,曹王皋命处士王易简为之。”

公曰:“湖南府亦曹王命处士之所为也。”后二年,公移镇宣城,王处士尚存,因命工就京师受其术,创置于城府。池州造刻漏记。”

到了后世的元明时期,每座城市的中心还建有钟鼓楼。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钟鼓楼作为都城的报时中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钟鼓楼

每到固定的时间点,守楼兵卒会采用“撞钟”、“敲鼓”等报时方法,提醒人们现在是几时几分。

尤其到了宵禁时间,天刚擦黑,钟鼓楼便会传来响声,这是提醒大家不要外出。

《西游记》中就曾对这种情况有过描写:“玉兔高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人行。银河耿耿星光灿,鼓发谯楼趱换更。”

因为钟鼓楼覆盖范围不广,便催生出更夫。在古代,更夫不仅要为大家报时,每到夜间,还要走街串巷,兼有治安、巡逻、防火等职责。

古代宵禁制度极为严苛,大家夜里无法随意出门。万一哪里出现火情或是来了贼人,百姓们还在家蒙头大睡,那就要出大事了。

而有更夫定点巡逻,便能及时处理好各种险情,防患于未然。在军营、乡下庄寨,还有皇宫里,都有更夫,但所属职能部门与职责范畴又稍有不同。

更夫

资治通鉴曾有记载,王建部将王宗涤,用疑兵之计,带领本方大获全胜。(后军尚未集,涤以数百人夜去昭营数里,多击更鼓,昭以为蜀军大至,引兵宵遁。)

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也有提及:“遇夜,中军发擂,楼铺一齐发擂;中军打更,遇夜铺处处打更。一处断绝更鼓,依临阵军法连坐本管官旗。”

所以钟鼓楼与更夫相辅相成,无论军营、乡镇、州府治所,都会有报时需求。

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即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辛亥革命结束,西方钟表传入中国,我们将中西时点分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中国人则沿用小时至今。

西方钟表

弄清楚了古代十二时辰的具体由来,更方便大家理解三更半夜中的“三更”,到底是几点?

大家要清楚这点,历朝历代的更夫,每天晚上至多会巡逻5~6次,也就是打6次更。

从戌时始,经过亥时、子时、丑时,直至寅时结束。古人按照日落到次日日出计算,减去黄昏、黎明时间,计算一昼夜时间。所谓日出、日落,便是白天与黑夜。

再辅以漏刻、日晷等报时装置。每天晚上,更夫需要巡逻5次,至少敲6次锣。而半夜三更中的“三更”,指的就是子时。

子时是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按道家学说,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间(迷信学说,大家姑妄听之)。

由于古代每个夜晚分为五更天,一更便是戌时,亥时为二更,子时就是三更,直到寅时五更结束。

子时对应的是晚间11点到凌晨1点,属于一夜中的一半,所以古人便将子时称为“半夜三更”。

打更人

当然,我这里说的“三更”,是非常笼统的一种说法。具体到细节上,唐朝、宋朝、明朝等各个朝代,对十二时辰的准确定义都稍有不同。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规定“五鼓三点”,唐代计算时辰是,昼长55刻,夜长45刻。五而分之,则一更长9刻,约为129.6分钟。一点长25.92分钟。

春秋分昼夜平分,是指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各为50刻。一夜时间长度为日落到次日日出时长,减去晨昏蒙影时间,即5刻。

刻度用箭尺计算,通常白天一箭,夜间一箭,加起来共计100刻。一更的长度,就取决于钟鼓楼的夜箭长短。另外,根据每个城市的经纬度不同,各个地方对十二时辰的具体时间划分,还稍有不同。

唐宋时期,官员每天五更(凌晨3点)上朝。宋朝都城在开封汴梁,五更大约是5:12。唐朝都城在长安,五更大约就是5:02左右。若遇上春分、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时间还另有计算。

据《晋书·天文志》、《新唐书》均有记载:“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据历法,晨初迨日出差二刻半。”

而晚上的时间为什么叫做“更”,其实是因为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夜晚时间还称为“鼓”。

所谓“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晨钟暮鼓”也是源自这里。

因为我国古代计算时间,并不像现在用时分秒,将全天共分为12个时辰。为方便计算,每个夜晚共有5个更次。

晚上8:00放到古代便是戌时,到了戌时,更夫开始正式工作,敲一遍锣,两下梆子。晚上10:00便是亥时,更夫敲两遍锣,两下梆子。

到了午夜子时,便是三更天。直到丑时、寅时又分为四更、五更,敲完五更后,更夫收工回家。

除了夏季,春秋冬三个季节,每天凌晨5:00~6:00还会敲一次梆子。因为这三个季节日出时间,相比较于夏季有所延长,更夫还得额外“加班”一个小时。

归根结底,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因为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所以不同季节,更点长度也是不同的。

同时,一夜定义不用日出日落算,而用日落后二刻半到次日日出前二刻半这段时间。

如此说来,“三更”指的不是3点,也不是5点,而是子时,即深夜23时至凌晨1时。

参考资料:《古今纪史统考》《晋书·天文志》《新唐书》《纪效新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