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白羊座

上草(上草下内)

时间:2023-10-14 19:00:34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李白“酒隐”安陆十年 荆山楚水熏冶“诗仙”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本为蜀中人,却常自称“楚狂人”“楚壮士”。隐居安陆期间,他遍访荆楚之地,浮游大江上下,成就了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诗歌风格

据统计,李白一生创作于今湖北境内的诗文有300篇之多,占其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今天的湖北省,除十堰之外,几乎所有市州都曾被写入李白的诗中。楚江楚山、楚风楚物壮丽华美,与李白心意相合,造就了李白终生无法割舍的荆楚情结

5月12日拍摄白兆山李白塑像。记者皮曙初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羁旅何处,才写下这首千古思乡诗?他一生畅游各地,“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为何竟有三分之一的诗文作于湖北?诗人垂暮,回想当年“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为何却自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研究发现,自公元727年,李白曾在湖北安陆生活十余年。二三十岁正值年富力强,应是人生中最好的光景,李白在安陆真的是诗酒为伴、超然仙隐吗?踏访诗人足迹、寻觅散籍逸事,或许可以看到李白留给后世、留给安陆不一样的精神遗产。

一个大龄青年的浪漫与闲适

今天的安陆,是湖北孝感市下辖一个县级市。出安陆西行十余公里,沿着一条曲折的山道,来到白兆山(又名碧山)西侧山麓,一座破旧的四角凉亭孑立在荒草杂树之间,亭子顶上的黄色琉璃瓦已经残破,四角的漆柱也已斑驳,只隐约可见几副为山下绀珠泉题写的对联。小亭十分沧桑,却在白兆峰下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尤其是亭前的一池碧水,倒映着峰顶高高伫立的李白塑像,以及峰崖之间如瀑流倾泻的石壁。

绀珠亭是20世纪80年代所建。据了解,那时学术界曾对李白在安陆生活十余年的经历展开热烈讨论,促使当地掀起一股李白热,于是建起了这座纪念李白的小亭。绀珠亭后有桃花岩,西倚笔架峰,东掖晒经坡,据说这里就是李白隐居安陆时的住地。绀珠泉是李白生活取水之处,李白于此读书饮酒,耕种抄经,留下了许多世代相传的故事,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

李白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一诗中对桃花岩有过细致的描述:“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如今,站在绀珠亭旁,仰望山间白云出岫,或俯察面前稻田碧野,你一定会惊叹,原来诗中的清丽幽远之景,正是眼前风光。诗人既是在传神,也是在写真。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如何不“鸾鹤心悠然”“得憩云窗眠”,放下怀才不遇的激愤,萌生归隐不仕的志向。

的确,安陆的山水给了李白别样的生活经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决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揖别峨眉山月,经益州(今成都),下渝州(今重庆),出三峡,入荆楚,顺江东下,经过江陵(今荆州)、洞庭、庐山,直达金陵(今南京)、广陵(今扬州),“南穷苍梧,东涉溟海”,遍游长江中下游一带。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来到安州,或许是觉得这里“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于是不再漂泊,开始了一段“酒隐”生活。

安陆,夹在江汉平原大洪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之间。一条涢水在两山间穿流,造就安陆在古云梦泽上的重要地理位置。早在西周之时,这里就是古郧国所在地,战国后期为楚国属县郧邑,汉时为江夏郡治所,唐代是安州治所,安州隶属淮南道,是西去长安的咽喉要道。

年轻的李白为何要到这里来,并在安陆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呢?许多年以后,李白对自己的族侄李耑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给安州裴长史的上书中,也说:“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正是受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影响,李白一直对云梦七泽心向往之。在《子虚赋》中,司马相如对云梦古泽九百里山水进行了极尽铺陈的华丽描述。

长期从事李白文化研究的安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绍斌说,唐代安州是荆楚一带的繁华都会,城池高峻,雄镇江汉,著名诗人王维、王昌龄、刘长卿、韩愈、杜牧等都曾留下题咏安陆的诗作。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然不会错过。再加上他受司马相如影响甚深,对这里的碧山涢水、赭土赤石、蕙圃阴林、平原广泽、涌泉清池等都喜爱至极。

到达安陆时,李白已经27岁,在唐代,这个年纪的他是妥妥的大龄青年。但此前,李白的感情生活还是一片空白,除了一腔豪迈热情和满腹宏远志向,似乎还是情窦不开的少年。直至定居安陆,李白迎来第一次婚姻。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于此,至移三霜焉。”许相公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州安陆人。李白娶了许氏家族的孙女,并在安陆生下一儿一女。

在李白诗中,有一些颇似陶渊明式恬淡闲适生活的描述,应该就发生在这段时间:夏日山中,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享受着松风徐徐的凉爽;与人对饮,他高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随心所欲、洒脱率真;游般若寺,“忽逢青云士,共解丹霞裳”,他顿觉“心垢都已灭,永言题禅房”,在亦道亦佛的了悟中达到超脱之境。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在安陆,李白超然飘逸。但是,李白不是陶渊明,他的隐逸不过是暂时的休憩。农田里,他发现“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便生出“乌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的感叹,透露出对前途的忧虑;日夕,他看到“月衔楼间峰,泉漱阶下石”,虽是“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借”,但仍不免感慨“云车来何迟,抚己空叹息”,隐约表达功业未建、时不我待的焦虑。同样面对“茎疏叶且微”的东篱菊,陶渊明“悠然见南山”,而李白则感叹“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他的诗中,更多是如屈原一样的狂游遨想和怀才不遇,闲适的背后,总透着不羁,浪漫的表象之下,常怀着激愤。

学者安旗认为,耳熟能详的《静夜思》,“诗中有‘山月’一语,当系山居所见,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诗人借明月抒写思念故乡之情,而那淡淡的乡愁中似乎也隐含着一丝前路迷茫的不安。

李白,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李白的“诗和远方”

李白的故乡在哪里?《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新唐书》说他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祖上在隋末“以罪徙西域”。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随父亲迁居蜀中,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自幼好学博闻,“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自认为可比司马相如。李白尤喜纵横之术,又好神仙之道,仗剑任侠,轻财重义,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才情和气度。

安陆市李白纪念馆馆长王清说,李白生于盛唐,盛唐气象表现在文人风骨上,往往有志气豪壮而又自信狂放的一面,李白尤其如此。他少时隐居大匡山,跟随纵横家赵蕤学习帝王之术,从小就培养出远大的政治理想。稍长,李白就开始遍游川渝,寻道访仙,并曾谒见益州长史苏颋、渝州剌史李邕。在《上李邕》诗中,他直抒“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并指陈“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崭露出狂傲不羁的张扬个性。

在安陆隐遁之际,李白曾借“寿山”之口,表达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志向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的人生理想。寿山位于安陆西北,今属比邻的广水市,是李白初到安州时的栖隐地。李白因何出川云游?又为何在安陆隐逸?从这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或许可以找到另一个答案。

这位“寿山”高调宣称,最近自峨眉而来的逸人李白,“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是上古隐士巢父、许由以来的唯一贤者,他在这里的隐遁,只是为了更好地探求像管仲、晏婴一样辅佐帝王治国的道法,“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朱绍斌认为,李白一生都在为这样的目标而努力。安陆不仅是故相许圉师的家乡,还是唐高祖李渊的成长之地。李渊的父亲李昞曾任北周安州总管,李渊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期。安陆之于大唐,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李白崇拜的人是诸葛亮、谢安这样的名相,他隐居安陆也是为了效法诸葛亮躬耕隆中,以待天时。”

唐代文人的求仕报国之路,大致有门荫、科举、军功、荐举几种。李白的家世千余年来一直是个谜团,一般认为他的父亲李客是经商的富户,自西域“逃归”蜀中。唐代商人地位低下,不能直接参加科举,加之李白身世不清,所以其在科举、门荫、军功几条路上都是走不通的。而且李白也不屑于走科举之路,他“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以布衣之身而能一步为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

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唐时还有一条“终南捷径”,就是归隐求仕。从唐太宗到唐玄宗,都曾多次下诏征辟隐逸之士。最著名的是唐高宗时的卢藏用,屡试不第,便隐居终南山,后被召入朝廷为官,引得文人纷纷效仿。李白的“高调”归隐,亦有此意。

他还选择干谒求荐之路。在蜀中的时候,他多方求荐而未果,于是仗剑出川、东游溟海。隐居安陆,他先后作《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等,向那些有荐举权的地方大员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干,表明自己的抱负,期待能得到地方的举荐、朝廷的赏识。但是,或许是因为他的才情太过张扬外露,无论安州的李长史、裴长史,还是以“喜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荆州”韩朝宗,都没有把这个狂傲的后生放在眼里。李白屡屡求荐都没有回音。

大约在开元十八年(730年),隐遁安陆三年后,李白怀着激愤之情,辞别妻儿,又开始了他的远游之路。他要继续自己的“诗和远方”,继续追寻他心中最初的那个理想。

李白的远方在长安。他怀着满腔信心,一路北上直达京城,求见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宰相之子、驸马张垍,不巧张说病逝,张垍介绍李白到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楼观台玉真公主别馆,在那里或许可以等到唐玄宗的妹妹、爱好结交文士的道人玉真公主,以期得到她的引荐。可是,除了连绵秋雨,李白一等数月,也不见玉真公主的影子。他写诗给张垍,直言等候之苦绝、生活之困窘,但仍然不失“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之志,期盼得到张驸马的举荐,“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

张垍心胸狭隘,丝毫没有要举荐他的意思。李白在长安备受冷落,只得黯然离去,诗酒为伴,一边漫游,一边结交文人名士,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辗转回到安陆,栖隐碧山。“一入长安”失望而归,李白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他以安陆为中心,近交远行,畅游感怀,排遣积郁,写下了《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等不朽诗篇。一边喟然长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一边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待“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李白的荆楚情结和大江情怀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李白本为蜀中人,却常自称“楚狂人”“楚壮士”。隐居安陆期间,他遍访荆楚之地,浮游大江上下,成就了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诗歌风格。据朱绍斌统计,李白存世的千余篇诗文作品中,约有200篇创作于“酒隐安陆”的十余年间,而他一生创作于今湖北境内的诗文有300篇之多,占其全部作品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初离川渝、甫出三峡,李白就被荆山楚水的别样气象所吸引。“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时的李白,英姿勃发,志向高远,满心满眼都是壮阔景象。到达楚国故都荆州,李白怀古于郢城遗址、章华旧迹,访民于市井商贾、江湖游侠,并得遇道家宗师司马承祯,老道长对李白的气度和才华大加赞赏,认为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司马承祯的褒扬,令李白大受鼓舞,飘飘然若有凌云之概,于是提笔挥就《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作《大鹏赋》),恍惚间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一鼓一舞间,“五岳为之震落,百川为之崩奔”;而司马承祯正是神话传说中的“希有鸟”,“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见大鹏也不免连呼“伟哉”;两人心意相通,“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楚江楚山、楚风楚物壮丽华美,与司马相如笔下如出一辙,更与李白心意相合,造就了李白终生无法割舍的荆楚情结。在经历一番顺江而下的游历之后,李白又折返楚地,深入云梦大泽,栖居安陆,“酒隐”十年。这期间,李白虽然没有走通隐逸求仕、干谒求荐之路,却走向了诗歌人生的巅峰。

“酒隐”十年,李白受荆楚山水之激荡,为荆楚风物所熏冶。在安陆期间,李白遍涉长江、汉水,游踪覆盖了今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以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大块版图。今天的湖北省,除十堰之外,几乎所有市州都曾进入李白诗中。《荆州歌》里“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襄阳歌》中“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赤壁古战场上“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应城汤池温泉“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所到之处,提笔之间,就是最好的风景,李白堪称千余年来“最好的直播带货网红”。

朱绍斌说,论地方,李白写武汉的诗文最多;论建筑,李白写黄鹤楼的诗文最多。李白频繁往来鄂州江夏郡(今湖北武昌),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他还与史郎中钦“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江夏友人“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与宋之悌“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与友人黄钟“共赋武昌钓台篇,以慰别情耳”。

“酒隐”十年,李白交游广泛,受到荆楚人物的深刻影响。诗、酒、月、友,可谓李白的人生“四宝”。他结交官宦,干谒求荐,力图实现“相与济苍生”的抱负。他结交文士,唱和答赠,得意时豪侠任性,以壮诗名,失意时惺惺相惜,诗酒逍遥。襄阳,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诸葛亮在这里躬耕陇亩、隆中对出,孟浩然在这里“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李白曾多次到襄阳,对隐居不仕、高卧林下的孟浩然十分钦佩,直言“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好道崇道,与道教徒元丹丘、元演、岑勋成为莫逆之交,又受高道司马承祯、胡等影响。元丹丘是李白生平最重要的友人之一,在李白存世诗文中,与元丹丘有关的有二十余首,他们早年相识,结为挚友,数度同游,诗酒相伴。“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李白视之为兄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失意之时,他们互诉衷肠。李白还与蔡十、廖侯等地方贤士交往甚密,与陆调、裴十四等江湖中人情义深重。正是在广泛的交游中,李白形成豪放飘逸、率真无讳的性情格局和诗文风格。

“酒隐”十年,李白受到了大江气象和荆楚文脉的熏习浸染。江湖浩渺,山峰雄峻,空谷幽深,原野广阔,大江大湖大气象,造就荆楚先民宏阔中浸染旖旎、浩瀚里渗透空灵的独特审美趣味,孕育了庄子散文和屈原诗歌的汪洋辟阖。清代刘熙载评价:“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的诗歌精神,与庄子、屈原一脉相承。他深谙屈原胸中幽恨,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常以吊屈原而自诉不得志之情。有学者统计,李白言及屈原的诗作有十七首之多。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又说:“应念投沙客,空余吊屈悲。”

“酒隐”十年,李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楚地的文化基因,由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士子,蜕变成饱经沧桑的忧愤诗人。朱绍斌说,“酒隐安陆”,看似“蹉跎十年”,实则是十年磨一剑。李白积累了极高的社会声望,诗名盛传天下,终于在天宝元年(742年),得到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荐举,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一步而登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

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一位“奋斗者”

“昔闻白兆山,李白读书处。我欲往从之,山中多雾露。”这是北宋秦观的《郧上谣》。白兆山又名碧山,是大洪山之余脉。未到山前,山顶一尊巨大的李白塑像早早映入眼帘;转入山中,但见森林繁茂、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漫步山间,还有清泉细流、翠竹摇曳、鸟声稠杂,偶见一只锦鸡拖着长长的彩羽突然从身旁掠飞,似乎是凤鸟惊起,这时你仿佛与李白一样,“常与凤为邻”;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层峦叠翠,崖壑幽深,山下有涢水相绕,难怪前人有“涢水浓于酒,碧山俏似诗”的赞语。

3月16日拍摄的白兆山李白文化风景区。记者肖艺九摄

“山名曰白兆,似知太白来。”李白那深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洒脱不羁的独特个性,追逐理想又崇尚自由的人文精神,在白兆山留下了深刻烙印。“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唐朝末年,道教学者杜光庭就在此留下《读书台》一诗。山下还有白兆寺遗址,立有清康熙十六年“重修白兆寺记”青石碑,并保留有明朝万历年间的两块李白诗残碑,分别刻着《山中问答》《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二诗。这些石碑目前保存在安陆李白纪念馆里。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李白的夫人许氏离世,李白怀着深深的忧伤和愤懑,离开安陆,带着儿女迁居东鲁,结束了安陆十多年的隐居生活。“酒隐”安陆,李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厚积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很快就得偿所愿,于天宝元年(742年)奉诏入京,“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可以直接向大唐皇帝进言。然而,李白虽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志,却因个性傲岸,纵酒成癖,常招来权佞谗毁,不能被朝堂久容。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又开始诗酒天涯的生活。

“少年成长四川江油,青年成名湖北安陆,中年漫游齐鲁吴越,老年病逝安徽当涂。”王清说,“终其一生,李白就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追风少年。”离开朝堂之后,李白漫游祖国大好河山,齐鲁苏皖,塞北江南,到处都留下他精彩绝伦的吟唱。但是,最初的那个梦想却仍然常萦心头,他一边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边又低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安史之乱”爆发后,隐居在庐山屏风叠的李白受邀投身永王李璘麾下,重又激发满腔热忱,本以为可以挥斥方遒、建立不朽功勋,然后功成身退、名垂青史,却不料被卷入永王叛乱的政治漩涡,获罪下狱,险些命丧浔阳,幸得友人相救,后被流放夜郎。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流放途中,李白感慨万千,更觉行路之难,“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忽又传来喜讯,朝廷大赦,李白重获自由,乘坐一叶小舟折返荆楚,途中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谁能想到,这首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竟是诗人在迟暮之年,历经种种挫折磨难之后所写。它更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朝着自己心中理想出发时的宣言。

李白重返江夏,盘桓多时。在这里,他老夫聊发少年狂,“蛟龙笔翰生辉光”,与地方官员欢饮畅叙,期待“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甚至到他老病之际(761年),还于李光弼的平叛营中请缨杀敌,希望能够再建功业。然而,此时他的雄心已经无人顾念,“亚夫未见顾”“天夺壮士心”。李白人病马瘏,穷困潦倒,辗转金陵、宣城等地,穷途末路之际,幸得当涂县令李阳冰容留,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当涂,走完其传奇的一生。临终之际,他留下绝笔诗,以最后的磅礴之力,为自己奋斗的一生画上句号:“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朱绍斌说,李白为实现理想和抱负,至死不渝,付出毕生心力,这是他留给后人,也是留给安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虽未必有治理天下之才,却从不失经纶天下之志。他在政治上的失败,不能阻碍他成为一位卓绝千古的诗人。在他的诗中,每个中国人都能找到一个自我,一个真性情的自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确认李白在安陆生活遗址遗迹共18处。今天,白兆山上重建了安陆李白纪念馆,以大量的文史资料和实物遗迹,展示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与安陆的特别情缘。馆长王清说,李白是一位具有“童真”心的浪漫诗人。他心性质朴,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饱含深情,他的情感用诗歌表现出来,似狂飙、似大潮,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特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千古传诵,李白诗句已融入中国人血脉,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基因。 (记者皮曙初 田中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话故事——水牛下凡

很久很久以前,水牛是住在天上的。它天性勤劳,不愿在天庭东游西荡,就请求王母娘娘给派个差使。王母娘娘让它到御花园管理花草果木。

御花园中遍地都是奇花异草,水牛一踏进园门总管神农仙就告诉它,这里的花草果木都各有特性,浇灌花草果木要看彩云的变幻,要看仙雾的升降。水牛做事一向只凭力气,从来不知道做事还有这许多讲究。它听了神农仙的话,便说:“要我干什么,你尽管吩咐,罗嗦什么!”神农仙指了一下园中立着的黄葫芦说:“到仙雾上的时候,你用它为三尺高的树木洒一滴玉露。”又指了一下另一个青葫芦说:“等到仙雾散尽,你再用它给五尺以上的树木洒一滴琼浆。”说完就走了。

水牛独自在园中东游西看,心里闷得慌,顺手拿起两个葫芦玩,心想:你有你的规矩,我有我的主意,干总比不干好。”想到此,它把两个葫芦倒拿着,顺着花园走了一圈。结果,玉树摇曳,琼花落地,仙草垂头,整个御花园凋零了!这时,王母娘娘正好来游园,仙鼓仙乐由远而近,五彩祥云飘然而至。王母娘娘看到好好的御花园变得如此光景,气得浑身发抖,便叫侍卫们将水牛捆起来,准备重重地责罚它。水牛双膝跪地,连声说:“娘娘,我,我没有偷懒呀!”此时,神农仙也闻声赶来,见此情景也跪下了为水牛求情。王母娘娘冷笑了一声说:“你真是一头永不开窍的笨牛。让我另外给你安排地方吧!”说完,嘱咐神农仙快去南海请观世音前来帮助重整花园。自己则带着水牛来到南天门外,拔开云头,指着下界凡间拉犁的人说:“你去帮人们干活吧!”王母娘娘让侍女们帮她解下裹脚带,甩在水牛的脖子上,水牛的脖子一下给箍住了,她说:“凡间有吃不完的甜(田)草,喝不完的糖(塘)水,去吧!”听了王母娘娘的话,水牛想:到凡间可以吃甜草,喝糖水这样的好地方为何不去呢!所以当王母娘娘吹了一口仙气,水牛就飘飘悠悠地来到了人间。

耕田的农夫看见了水牛,急忙上前将它拉住,水牛顺从地背起犁,在田里干起活来。它的头顶上还飘着那根裹脚带,它回头一口咬断了。从此,水牛就留在了人间与农夫作伴,而在它的脖子上则始终留着一条白色的带痕。

(来源于中都民间故事集)

让沙漠从距城区五公里处退到二十公里外——中卫治沙七十年

编者按: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宁夏三面环沙,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几十年来,从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到发展沙漠旅游,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宁夏坚持科学治沙,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高质量发展。

记者近日走进宁夏中卫,探访当地如何从“治沙”到“用沙”,在深入推进防沙治沙的同时科学发展沙产业,探索出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

麦草方格沙障有效固定了流沙。记者 秦瑞杰摄

现在的沙渠桥下,很少能看到沙子了。

“沙渠”是一条人工沟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中卫火车站西侧。很少有人知道,上世纪50年代,沙渠之外就是滚滚黄沙,每到灌期,珍贵的黄河水常常被黄沙掩埋。如今,这里深处中卫市城区,周围已经是成片的住宅和办公楼。

在中卫,人人都能讲两个治沙的故事。

“那时沙漠距离中卫县城只有5公里,农田被侵袭、灌渠被填埋……”年逾古稀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原场长张克智望着繁华街道陷入回忆,“后来治沙固沙,有了防护体系,变化越来越大。”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如今,在中卫,腾格里沙漠已退到距离城区20公里以外,治理的沙地植被覆盖率也由过去的不足1%提高到30%,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固定沙丘。

从“治沙”到“用沙”,从沙地产业到沙漠文旅,中卫利用独特的沙漠资源,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治沙道路。

治沙,从一条铁路开始

“这条曾被认为‘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铁路,至今已平稳运行60余年”

一声汽笛长鸣,只见被林草包围的包兰铁路上,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中卫治沙,是从包兰铁路开始的。

沿着中卫市沙坡头区包兰铁路旁的国道行驶,向西北眺望,入眼是腾格里沙漠连绵不断的黄色沙丘。在沙漠边缘,能看到一道明显的“边界”,这是由黑色阻沙墙、深褐色麦草方格、翠绿防护林组成的林带。正是这条宽度500余米的绿色长廊,将黄沙挡在了外面。

1958年,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在中卫市沙坡头段的十几公里内,这条铁路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

建成初期,每逢大风,沙丘便会倾覆下来吞没铁轨。“当时的铁路线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风沙很大,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掸窗帘上的沙子。”张克智回忆起当年的治沙经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在沙坡头利用麦草、柳条、芦苇、芨芨草、卵石、黏土、石膏、栅栏等在流沙上插立各式沙障,针对低立式格状草沙障(草方格沙障的前身)的作用、原理、规格选择和结构配置从原理到实践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最终发现1米×1米的低立式格状草沙障效果最佳,麦草方格固定沙丘法由此诞生。

“就像一口大锅,把网格中央的沙子分别推到干草周围,中间凹、四面高,形成了稳定的结构,让沙丘不再流动。”张克智介绍。

寸草遮丈风。由此,一张张编织在地面的大网,让肆虐的沙丘开始固定下来。“通过在铁路两边铺设方格防护带,这条曾被认为‘存活’不了30年的沙漠铁路,至今已平稳运行60余年。”张克智说。

然而,防沙治沙的道路是漫长而艰难的。麦草方格沙障为铁路拉起防沙屏障,但对抗流沙,仅靠单一方式还不够。

从1950年至1985年,经过几代治沙者不断探索,在包兰铁路经过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55公里、两侧各500米范围内,逐步构筑了“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的治沙防护体系。

“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有时正值三伏天,沙漠能达到50摄氏度的高温。”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高级工程师郜永贵说。在攀越百米高的沙丘时,脚踩在流动的沙子上,走一步,滑下去半步,前进异常艰难。汗水滴下来,瞬间就被吸到沙子里,“嗓子像是冒了火,想要擦汗,一摸脖子,却带下一层皮来。”郜永贵说。

“在麦草方格上压卵石、炉渣等材料,铺设出一条‘卵石防火带’,避免因铁路轮毂摩擦铁轨产生的火星对植物造成威胁;通过引种试验,在麦草方格内引种栽植适合沙漠生长的沙生植物,建立‘草障植物带’;在体系外围的原始沙漠丘间低地,扎设麦草沙障,建立‘封沙育草带’……这些治沙的方法,都是大家一步步验证出来的。”郜永贵说。

如今,爬上腾格里沙漠的高大沙丘眺望铁路,只见一条宽阔的绿色林带随沙丘连绵起伏。树林外,高低错落的是一片片麦草方格沙障,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顽强地生长。这些防护体系像一条绿色的龙,怀抱着包兰铁路在沙漠中穿行。

1988年,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中卫固沙林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的崇高荣誉。治沙四十余载,张克智带领固沙林场干部职工参与治沙面积40多平方公里,植树造林7000多万株,育树育苗9000万株。包兰铁路中卫段不仅打破了被沙漠埋没的“宿命”,更成就了世界治沙典范。

固沙,为植物生长蓄积土壤

“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给沙丘穿衣服、给沙漠做装修”

走进中卫工务段固沙林场,除了能看到褐色的麦草方格,一排排绿色的尼龙网沙障也排列整齐,对比两侧植被,蒿草、柠条长势茁壮。指着旁边扎的效果对比测签,固沙林场工程师康文岩告诉记者:“这样的治沙实验地块,我们林场还有300多个。”

“麦草方格是治沙利器,但它无法工业化生产。”康文岩说,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明了将可降解的混纺尼龙作为阻沙障的方法,“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在风洞试验中,我们发现沙粒通常在距地表20厘米以内的地方呈跳跃式运动,且每次沙粒跳跃在90厘米左右。据此,我们把尼龙沙障做成宽约1米、高30厘米的方格结构。”

虽然尼龙网沙障造价相对较高,但使用寿命比作物秸秆长、不易腐烂,且具有可工业化生产、便于施工等优点。“比如说在一些地面坚硬的戈壁滩,麦草方格扎不下去,就只能用尼龙网沙障,不仅铺设便利,而且阻沙效果好。”康文岩说。

有了新式沙障,解决了沙漠流动难题,研究团队又在“沙结皮”上下起了功夫。

沙结皮学名生物土壤结皮,是固沙后期的自然产物。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雨水、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沙子表面会形成约几毫米厚的结皮,相当于给沙丘覆了一层薄薄的“被子”,让流沙真正停止流动。这些沙结皮的出现,也标志着固沙区形成了稳定的沙地景观,流沙被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地从野外将天然生长的生物土壤结皮采集带回,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扩繁,最后制成了能够固沙的生物藻液。

“这是一种绿色、快速、经济的固沙方法。”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工程师王炳尧介绍,“利用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将沙面覆盖的特点,我们利用沙漠中的藻类做成了无污染的生物制剂进行喷洒,实现了快速固定沙面的目的。”原本松散的沙子喷洒生物藻液后被这些藻类像胶水一样粘在了一起。有了这些藻类生活,沙子就能被固定住。这项技术也将原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自然形成结皮的时间缩短到了1—3年。

“其实,我们的工作就像是给沙丘穿衣服、给沙漠做装修。”试验地块旁,王炳尧指着一层薄薄的沙结皮说,“有时一场雨下来,白色的自然沙结皮、褐色的黏土沙结皮、绿色的藻类沙结皮排布在沙漠上,像是给沙漠穿上了迷彩服。”

事实上,随着治沙技术的进步,如今,治沙的各种理念也在不断革新。“现在,我们更愿意把‘治理沙漠’称为‘治理沙害’。从科学研究角度,沙漠也是自然系统的组成部分,应该采用自然平衡的思维,基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水分承载力进行沙漠治理。”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工程师高永平说。

用沙,寻求更大附加值

“一般苹果甜度是14度,我们的最高可以达到18度”

在中卫,人人都能感受到治沙带来的好处。包兰铁路将沙漠截断,保护了中卫绿洲,而留下来的大片沙丘,成了中卫人的天然财富。

从“治沙”到“用沙”,如今,中卫绿洲正向着原来的沙漠一步步延伸,也给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空间。

撑开纸袋、捏紧枝条、翻转袋口,烈日下,45岁的张小琴戴着遮阳帽,娴熟地给刚花芽分化的苹果树套袋。这是苹果吸收养分的关键时节,养分从哪来?低头看,密集的苹果树下,依稀看到麦草方格的痕迹。

走进沙坡头区宣和镇的宁夏弘兴达果业有限公司香麓农场,远远就能听见拖拉机的隆隆声,曾经渺无人烟的荒漠,经过开荒造林、引水灌溉、扎草方格,沙化的土地成为茂密的果园。固沙的麦草方格化为的腐殖质,便是滋养果蔬的最好养分。

“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产出的苹果品质好。一般苹果甜度是14度,我们的最高可以达到18度。”香麓农场技术厂长郭小辉递给记者一个苹果。咬上一口,果然汁水四溢,甜脆可口。曾经树下的麦草方格,已经长成了灌木和草丛。果园建设不仅改变了当地沙化的生态环境,还因种植有机苹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们家离农场只有2公里,骑电动车上班不到10分钟。”张小琴说,苹果产业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现在,我每天能修剪近300棵树,一个月能挣3800元,我们农场还管吃管住,这是个挺好的活。”每年用工期,仅香麓农场用工量就达到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如今,中卫市在宣和镇南山台子地区种植苹果16.54万亩,实现年产量13.25万吨,年产值5.3亿元。“沙坡头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获评“2020全国绿色农业十佳果品地标品牌”。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一辆越野车在沙丘上疾驰,上坡、下坡、拐弯、漂移,翻越巨大沙丘时的失重效果让游客惊叫连连。在沙海中的一株柠条旁,48岁的刘启明钻出车门,拿出手机给游客拍照,“对,这个表情很好!稍等,竖着再来几张!”

“不光是越野车驾驶,就连拍照都要经过培训,我们要持证上岗。”作为一名中卫人,刘启明小时候见惯了黄沙漫天的景象,没想到有一天会在沙漠里谋生活。12年前,他来到沙坡头国家5旅游景区,成为这里“沙漠冲浪”项目的一名驾驶员。

“可以说,没有治沙,就没有沙坡头景区。”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在沙坡头旅游景区,治沙后在绿洲中剩余的巨大沙坡,吸引了无数游客来体验滑沙项目。

近年来,中卫市将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作为重点,研学游等富有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日益火热。

在距离中卫20公里的金沙岛景区,一座沙漠博物馆的研学课程吸引了众多参观团体。其实,金沙岛景区原先也是一片沙漠,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如今风景优美。景区内,一片裸露的沙丘尤其引人注意,沙丘上是新扎设的麦草方格。

“这是我们专门保留的一片沙地,作为特色研学项目。每年,景区都会带领小朋友扎设麦草方格。”金沙岛景区研学拓展部负责人焦敏洲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家了解沙漠的相关知识和中卫治沙、用沙的故事。”(记者 何宇澈 秦瑞杰)

来源:人民日报

四大淡水家鱼——青草鲢鳙,相互搭配相得益彰,堪称鱼类混养经典

#头条创作挑战赛#

深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我国传统的四大淡水家鱼是指: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种。在我国养殖鱼类的“大家族”中堪称国宝,“四大家鱼”之说源远流长,影响较大,为我国所独有的特产,亦被世界许多国家引进和养殖,就连美国、加拿大等国现在也落地生根,并且有泛滥成灾之势。它们是池塘的常见常养的食用鱼类,也是最常见的淡水鱼种。

这四种鱼类由于食性和栖息习性不同,很适合混养在一个塘里,更能充分利用天然饵料和水域空间,养殖效益更大,相互搭配更为相得益彰,堪称鱼类混养的经典,因而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性的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在江河有水流的自然水域中能够自然繁殖,在人工养殖的静水塘中不能像鲤鱼鲫鱼那样产卵,只能在模仿江河水流状态的催产设备中进行人工繁殖。

草鱼

草鱼是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淡水经济家鱼类之一,又称草棒、鲩鱼,混子。鱼体体形苗条呈"棍棒状”,故称"草棒"。性活喜跳,生活于水体中层,喜欢集群。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中层鱼类,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

鱼体为椭圆筒型或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角质棱,吻端略圆、头部平扁。背呈暗青色,鱼体两侧略带青黄色,腹部乳白色。鳞片较大,咽齿2行,齿梳形,齿面呈锯齿状,两侧咽齿交错相间排列。侧线鳞38~44,侧线前部呈弧形,后部平直,伸达尾鳍基。

(草鱼的咽喉齿:草鱼为了便于吃草,咽喉齿为篦齿状,切割草叶更为方便)

草鱼,顾名思义以草为主要食料的鱼,包括各种植物加工的饵料,尤其喜欢嫩草,对动物饵料,特别是活昆虫类也是它很钟情的食物,比如蚱蜢、蟋蟀、蜻蜓、蝼蛄、青虫等等。但主要以水草、旱草、菜叶、糠麸、豆饼等天然食材和人工食料为主。

草鱼,贪食、消化力强,食量很大,生长迅速,1龄可达15厘米以上,每年可长2--4斤,最大体重可达70斤,有的甚至达到100斤。一般条件下亩放500-1000尾。

草鱼,5~6龄性成熟,因其料源广肉品质好,除国内广为养殖外,草鱼以其独特的食性和觅食方法被称为“拓荒者”而先后陆续移植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青鱼

青鱼,是鲤形目鲤科青鱼属中的唯一种类,又称青棒、黑鲩、螺蛳青、青鲩、乌青、青混。成体青鱼多呈青黑色或青灰色,故名"青"鱼。喜吃螺蛳、蛤蚌等软体动物及其带壳(比如虾蟹)水生小型动物,故名"螺蛳"青。青鱼长得很像草鱼,体形近似草鱼,但较草鱼圆长,头部比草鱼尖(草鱼头部扁平),鳞片较大,全身的鳞片和鱼鳍带灰黑色为主,喜生活于水体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

青鱼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吻钝,但较草鱼尖突。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无须。眼间隔约为眼径的3.5倍。鳃耙15~21个,短小,乳突状。下咽齿1行,齿面宽大,呈臼齿状,咀嚼面光滑,无槽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软条7~9枚,臀鳍软条8~10枚,背鳍与腹鳍相对。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偶鳍尤深。体青黑色,背部更深。侧线鳞39~45。

青鱼以软体甲壳动物为主要食物,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也喜食粮食饲料和豆饼、豆渣和人工饲料,在池塘养殖中的青鱼,长至体长15厘米后咽齿压碎功能开始增强,食性出现转变,在自然水域中转向软体水生动物为食。青鱼除冬季食欲较弱外,春、夏、秋三季摄食猛烈,且能在气压较低、大多数底栖鱼类普遍厌食的情况下仍有食欲,还能够咬钩吞饵。

(青鱼的咽喉齿:青鱼嗜食螺蛳类,其咽喉齿呈臼齿状,用来碾碎螺蚌外壳更为有力)

(青鱼石)

青鱼,属肉食性兼杂食性鱼类。有人将其划归为肉食性鱼类,其实这并不妥当。因为至今并没有青鱼吃食鱼类的记录。青鱼的牙齿并不在口腔前部而是在咽部,而且牙齿不是尖利的犬齿,而是类似于臼齿,为了"碾压"壳类食物而专门长有所谓的青鱼石,臼齿加青鱼石,厚重坚硬如同磨盘一般,碾碎螺壳蚌壳等硬锐之物便轻而易举。

青鱼,生长快、个体大,是淡水鱼类中的特大型鱼,最大的个体重量可达160斤及以上。青鱼1龄鱼在长江中可达1斤,6~7龄性成熟,繁殖习性同草鱼,可以自然产卵和人工繁殖生产,但人工催产有一定难度。每亩混养放养量一般30~50尾,池塘首次混养青鱼可以亩放100~200尾,在一般条件下的主养同草鱼,亩放500-1000尾。

鲢鱼

鲢鱼,又称白鲢、鲢子鱼。上层鱼类,鲢鱼形态和鳙鱼相似,但鳙鱼头大、性子亲和,鲢鱼则性情活泼,急躁、善跳跃,经常会跳跃出水面,群聚而行。鲢鱼喜欢生活在水质较肥的明水区域,在混养鱼塘中多作为搭配鱼的角色,在大水面养殖中则是主养鱼的身份。

鲢鱼,体较长,体侧扁较高,头较大约占体长的1/4,腹部银白色,腹部狭窄隆起似刀刃,自胸部直至肛门(称为腹棱)。体色银白,背部稍带青灰。鳞细小。各鳍灰白色。胸鳍末端伸达腹鳍基部。口宽大,端位,鳃粑特化,细而密,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腔后上方具螺旋形鳃上器。下颌稍向上斜。眼小,位置偏低。侧线鳞为78-88。

鲢鱼,以水里浮游生物中的浮游植物及藻类为食,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种,故鳃耙细而密,同侧鳃耙彼此相连呈海绵状膜质片,利于滤取微细食物。正因其食性特殊---滤食水生藻类,能净化水质,有“水中清道夫”雅称,也有"肥水鱼"的说法,混养恰当的比例时,有调节水质的作用,对抑制蓝藻暴发有特别的效果。因此,现代池塘养鱼都须混养鲢鱼,可保水质无忧!

鲢鱼为广布性鱼类,耐低氧能力较差,因此一有缺氧多见白鲢浮头。鲢鱼食物链短,生长快,1.5厘米以下的鱼苗仍以浮游动物为食,1.5厘米以上时刚主要吃食浮游植物直至终生,当年可长到15厘米以上,3~4龄性成熟。一般条件下主养亩放500-800尾,混养亩放100-300尾,大水面"人放天养"时可以亩放50-100尾。

鳙鱼

鳙鱼,又称花鲢、胖头、大头鱼、黑鲢、麻鲢。游动迟缓,不喜跳,易捕捞,喜集群游动,生活在水体中上层。花鲢体型跟白鲢相似,性情温和,不爱跳跃。以浮游生物中的浮游动物为主食,也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种。

鳙鱼,体较长侧扁、体稍高,头长大于体高,头特别大约为体长的1/3(故称胖头鱼)。口也很宽大,口端位,且微上翘,下颌稍突出。吻短而圆钝,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中间部分很厚。眼位比较低。鳃耙数目很多,呈叶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腹鳍前无角质棱,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鳞细如肉不见有甲片,体暗黑,背有不规则的黑点(故名"花"鲢)。侧线鳞99-115。

鳙鱼为广布性鱼类,平时栖息于水体的中偏上层,性情温和呆庸(故名"鳙"鱼)。和鲢鱼一样属于 “滤食性”鱼类,但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取食方式与鲢鱼大致相同,也是依靠鳃耙滤食浮游动物兼食藻类,同时,对粮食、豆饼、米糠及人工饲料仍喜食。

鳙鱼因其肉质好很受欢迎,特别是鱼头肥美适口。一龄可达15厘米以上,5~6龄性成熟。一般条件下混养亩放50-100尾,有特长主养技术的亩放400-600尾,大水面"人放天养"时可以亩放30-50尾。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种家鱼,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人工培育、选择,成为了我国优良的水产品种。在中国的淡水养殖品种结构中,四大家鱼一直占据着主要的位置,四大家鱼的产量约占淡水鱼类总产量的80%。长江产区鱼苗产量最高时达到300多亿尾。四大家鱼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的各大水系,人工养殖和自然繁殖、生存都有巨大的保有量。四大家鱼的各项指标一直也是官方渔业资源统计中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章:

青鱼和草鱼的特性及其区别辨识

简析池塘养鱼的混养模式:利用"食物链"原理的立体生态养殖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和养鱼第一线公众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品种##水产品##中国地道风物##鱼#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