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送灯(送灯的寓意)

时间:2023-10-01 03:57:52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元宵节遐想兼述“送灯”习俗

莽莽芊芊的大别山云海

今天是我2017年中风后,在岭南过的第七个元宵节。

此刻,已是皓月千里,彩灯高掛的元宵夜了。我似乎听到岭南先贤盛唐名相张九龄,正登上韶关怀远楼,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刻,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我亦异乡客居岭南韶州,有妻子丶女儿等三代亲人相伴身边,同赏月、共团圆,甚是高兴,但也有些许节日的失落与遗憾。多年没有能够回家乡过元宵节、参与送灯了。故乡元宵佳节活动及送灯的往事情景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在我老家豫南商城县与安徽金寨、湖北麻城接壤的大别山区,有一个流传已久、沿袭至今的汉民族民间习俗一一正月十五"送灯"。

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去坟地给先祖和故人送灯,且神圣庄重,风雪无阻!是重要的元宵节日程仪式。

在这里,过大年除夕和过正月十五,是过年的全部含义、更是重头戏。而且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之说,比过年还要隆重、还要热闹,还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

在老家这里,过年大致有办年丶过年丶拜年三段式。

进入腊月的"腊八”日,年味随年而来,牵掛面,打年魚,杀年猪,腌年货…。人们见面必有一句问候语是"年货办齐了吧!"渐渐拉开了年节大幕。

“ 火”,在过年时是主角,年三十早上先贴"门对子",初升的太阳洒照大地,正如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換旧符”。每家的火笼(围坐烤火的地方当地人称"火笼")里要烧一大堆树兜子(树根)火或木碳火,旁边炖几罐子肉,咕嘟咕嘟热气腾腾,锅灶堂里也添柴烧火,主妇忙着煎炒烹炸蒸,准备着年饭菜。一派红红火火,给寒冷的除夕日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老家这里 ,大都在中午吃年饭,不像现今城市人是吃年夜饭。也有的姓氏沿习祖俗,在鸡没叫、狗不咬、天未亮的凌晨,或关门闭户的掌灯入夜时吃年饭。原因是其祖上人的职业性质而形成的。但都会遵循吃年饭的一些固定程式:吃饭前要先由一家之主在堂屋的"天地国亲师位"中堂前的贡桌上摆三碗菜三杯酒祭祀先祖,燃香烧纸敲罄,说是把列祖列宗请回来吃年饭。然后才能一家人围桌吃饭。

一家人的坐位也是依照“尊老长幼”的规矩而行,家人去锅里盛饭时,都不会铲动锅巴,寓意着祈求来年丰收、粮仓不见底,年饭锅巴还会被存放起来,可以随时掰一块用来煎熬糊米茶水喝,开胃消积,能治病。

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笼边吃瓜子和自制的麻叶金棍条等点心和糖果,喝茶水、话去岁、议来年......家长继续着年饭桌上的话题,发布新一年家庭种植、养植发展的规划,女主人忙着包饺子或给家人、特别是孩子们准备着初一出去拜年穿的新衣裳。其乐融融!

"灯”,是正月十五的主角,从正月初一就拉启了新年的闹元宵、玩灯的拜年序幕,同族或邻居,组合结班敲锣打鼓或有花挑、花伞、旱船随同,串户走村去给邻村人和德高望重最年长者拜年。所到之处,主人皆有放炮迎送,烟茶相敬。亲邻间视为重礼拜年!这样的方式拜年会延续多天。更多的是单个人出门拜年,先拜近亲和长辈。正月十五前基本上把该去拜年的亲戚都走到。有先去拜年的,也有拜还礼年的。拜年有宜早不宜迟之说,一个正月里十五以前为宜,一天里上午拜年最好,"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来二无茶"是形容拜年的顺口溜,意思是拜年时间晚了,就没有什么好食物招待了。见面互致拜年的礼节可以到正月底甚至到开春都可以。

招待拜年人吃饭,是正月里令家庭女主人最劳累又必须随时的应有礼节。多以腊肉掛面糍粑一大碗(或米酒煮糍粑),客人可以吃完,也可以用筷子先客气的挑出碗里的肉块放别的碗。小孩子第一次到舅舅家拜年,会在额头正中点红色印记,以示隆重和敬意,称带"照头子”。外甥给娘舅拜新年,舅舅家还要赠红包钱和腊鸡腿印板子馍(用模具制做的米面点)还要给用红纸包着装有米的碗、筷和七彩丝线等,也有的给孩子送衣服鞋帽,在那个物质贫乏不富裕的年代,已属厚礼待重亲了,给姐妹的孩子打发礼物内含姊妹亲、娘家情!是一种彰显!

未成年的小孩年初一拜年到亲邻家,都会给拜年人抓糖果、花生,或自做的糕点打赏,小孩子回来家时衣服口袋装的满满的,喜形于色,向家人展示拜年收获,并可以共享!

在农村还没有通电的年代,家庭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更早是植物油灯。十五这天晩饭后,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里都会点个油灯,门口掛上扎制并点亮的灯笼,甚至连家庭房子的拐弯处、门槛旁,也要放一盏灯。其原由是: 吃年饭时把列祖列宗己请回来了。十五过了,先祖们还要回归仙界,灯火通明就是为方便他们行走,并祈求保佑后辈人在新的一年顺利平安!

从我孩童记事时起,至20岁离开家乡,就亲历目睹过这些习俗过程。即便是到外地工作了,在情感上还仍然觉得正月十五大似年,比年还重要,即便是已经回家过年的人,也还会再回去过十五,若因故没有回老家过年,正月十五必定要赶回去与家人大团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参加送灯,祭奠祖先及故人,不能错过人神相通每年一次的心灵聚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据说送灯风俗从明代流传至今,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靠给人放牛、扛活为生,他母亲死了,无力安葬,痛哭不已,乡亲们凑钱帮买了口薄棺,才把母亲埋葬于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一年正月十五回到家乡要去坟地祭母,可坟茔点点都被荒草掩盖,分不清哪个是母亲的坟,即令随从衙役们清除所有坟头荒草,并给每个坟上点亮一盏灯,朱元璋跪立坟区中间,向四方叩首毕,只一盏灯还亮着,其他的灯都灭了,朱元璋认定这就是母亲的坟,再叩拜后,择日重新厚葬了母亲。此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江淮地区民间,流行了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之风俗。

谈送灯总忘不了元宵扎灯,现今社会发展了,单位挂宫灯,家庭有彩灯,儿童手持灯,电灯,激光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但在我的少年时代,农村元宵节玩的是自扎的灯笼。先用竹篾条扎出灯笼骨架,外面抹浆糊,粘上皮纸,(实际是白宣纸,也有的买普通的白色或彩色油光纸,依需要裁剪成块),内有一灯笼托板,用竹签条连接上方灯笼出口可以提挂,托扳上可以固定放小蜡烛点亮,外纸上还用各色颜料画出花鸟或写上字,其中兔子灯、走马灯居多,能工巧匠、扎灯高手们最受欢迎,有钱的人家还会出钱请人给扎制,还有人把兔子灯等动物灯做成下带木轮可以在地上拉动的灯笼,更是让人羡慕!玩灯时候不小心或遇大风把灯弄歪倒、腊烛点着了竹纸,灯笼瞬间化为灰烬,就有小孩子会大哭一场,缠着大人们又要重新扎制。

每年的正月十三起,天一黑,小孩子们就兴奋的开始试灯了,大塆子的小孩多,他们纷纷手持灯笼争相炫耀。你追我赶,很是开心!

具体的给祖坟地和故人元宵节送灯基本都是一样的程序模式:<1>做灯罩,用白红黄蓝各色纸先裁剪粘制成依据需要的若干个灯罩,<2>削灯签,削好用于插在地上固定灯罩的竹<木>签若干根。<3>依需要备齐小蜡烛和燃放的若干香纸炮杖。最早期的是土制这些物品,后来可以在供销社购买到。

正月十五吃过中午饭后,家里的男主人就领着男丁儿孙,根据坟地几处和路程远近,带着物品和工具相继出发了,到达地点后,先简单清理一下坟前场地,固定好灯罩,依次点燃腊烛,焚香叩首放炮。又转往另处。此时在公共同族祖坟处,陆续有诸多送灯的人到达,天黑下来,多处呈现出灯若繁星,鞭炮<礼花>齐呜,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成为山乡里一年一度的另样如画夜景。

老家有我的祖坟,有我的父母永安之地。此时此刻我总觉得心中缺少什么空落落的!只能心中默敬故先辈!

送灯的禁忌

十里不同俗,送灯也有一些禁忌。如:

一,女儿不看娘家灯。女子出嫁后不能回妈家过十五,自然也不可参加送灯。但在婆家可以参加。这是与"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脉相承,担心姑娘带走娘家财。

二,坟地送灯先拜邻。有些祖坟地距离比较远,但坟地周围有的有阳宅,居住有人,送灯的人都会先去给人家拜年送礼,客套一番,主要意思是感谢对故祖的关照,而后才去坟地送灯。客气的主人还会请送灯人吃饭喝茶,维护乡邻情谊。

三,新坟送客灯(也叫新灯)。如果亲戚朋友或近邻中在正月十五之前的一年内有人去世了,在正月十五这天要送"客灯”送纸钱。这个新是指给新故去的人送灯,不是指灯笼的新旧。主人家还必置酒菜款待答谢送灯人。

四,送灯途中若有孤坟(绝后的无主坟)要给此坟送个灯。彰显着同情弱者,关爱互助的情感风尚!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形态变革与实践,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回首华夏民族,世代先民创造的有两大类财富结晶,一是物质财富,看得见摸的着的,大至万里古长城丶故宫丶颐和园和众多的民族特色建筑,如客家土楼围屋丶少数民族吊脚楼,龙门石窟,小至泥偶鞋垫香包,戏剧脸谱服饰,灿烂若星,数不胜数。另一类是精神财富,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影响规范着人们的生产劳作丶衣食住行。比如各地各民族形成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俗,娱乐方式,故事传说等,独特各异丶多姿多彩。

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受中原文化丶楚文化丶吴越文化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民居.耕作.风俗等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个性文化特征。

比如在商城县以及整个信阳地区,人们对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都较为喜爱,同时也产生、流传出众多地方戏曲、音乐舞蹈,比如灶戏,嗨子戏,花鼓戏,皮影戏;火绫子舞,火轮子舞,花伞舞,花挑舞,花扇舞,荷灯舞,打六扇,板凳龙等特色浓郁民众喜爱的地域性音乐舞蹈…...

大别山区域的元宵节送灯习俗,正反映了这里的民众节日信仰和精神情感,承载着“年节不忘祖,铭记先人恩”的心理寄托。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遗产范畴。

重视和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阶段才被逐步认识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人在上海,就曾经有两件事,证明了他们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一是花重金从上海棉纺厂买回两台淘汰了的织布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发明的织布机,后来英国进入现代化,在工业革命博物馆居然找不到织布机实物(早已被淘汰销毁),缺少重要的实物证据,所以他们从上海又买回来了自己的产品。

二是英国人赶在已近暮年的上海老码头工人还在世时,召集他们几十人,好吃好喝招待玩乐,然后择机请老人们重唱码头劳动号子,英国人录下回去,待后来老码头工人全部谢世后,英国人宣布他们拥有世界苦力歌谣原始版本!

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大都是靠面面相授、口传心记,形成的技艺和记忆。人是传承要素,有了人的活动,才有了传承的载体,科学保护与遵重自然传承性才有生命力!

一些民居和原有的民族风俗,一旦被强行改变人的存在原貌,便会加速消亡,一个民间艺人的离去,可能会使一项技艺绝迹,是不争的亊实,但现代化社会里,这种事儿还在发生!

在鄂豫皖大别山区的几个相邻县市,曾经为争夺《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源头产地争论不休,最终是商城县以历史记载的详实资料佐证了,此曲是由早年从老家商城县走出去参加革命的文化人王霁初,依据商城的民歌小调八段锦《小小鲤鱼吖红腮》的曲子,改编而唱响神州大地、唱红了新中国的,从而平息了争议,取得了资源属地所有权。这也再次说明了,注意收集整理保存这些民间遗产、包括民俗项目之史料的重要性。

民间文化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及子孙!把大别山区域的送灯民俗丶年节民俗记录下来,给专家学者和后辈人留下一点历史性文字记忆,正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是为结束语。

夜已深,月正圆

古人苏东坡诗句代表了我此刻的心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福大家:元宵节快乐!

(廖永亮2023元宵节夜于岭南韶关)

元宵节遐想兼述“送灯”习俗

莽莽芊芊的大别山云海

今天是我2017年中风后,在岭南过的第七个元宵节。

此刻,已是皓月千里,彩灯高掛的元宵夜了。我似乎听到岭南先贤盛唐名相张九龄,正登上韶关怀远楼,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此刻,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我亦异乡客居岭南韶州,有妻子丶女儿等三代亲人相伴身边,同赏月、共团圆,甚是高兴,但也有些许节日的失落与遗憾。多年没有能够回家乡过元宵节、参与送灯了。故乡元宵佳节活动及送灯的往事情景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在我老家豫南商城县与安徽金寨、湖北麻城接壤的大别山区,有一个流传已久、沿袭至今的汉民族民间习俗一一正月十五"送灯"。

逢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去坟地给先祖和故人送灯,且神圣庄重,风雪无阻!是重要的元宵节日程仪式。

在这里,过大年除夕和过正月十五,是过年的全部含义、更是重头戏。而且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之说,比过年还要隆重、还要热闹,还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说法。

在老家这里,过年大致有办年丶过年丶拜年三段式。

进入腊月的"腊八”日,年味随年而来,牵掛面,打年魚,杀年猪,腌年货…。人们见面必有一句问候语是"年货办齐了吧!"渐渐拉开了年节大幕。

“ 火”,在过年时是主角,年三十早上先贴"门对子",初升的太阳洒照大地,正如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換旧符”。每家的火笼(围坐烤火的地方当地人称"火笼")里要烧一大堆树兜子(树根)火或木碳火,旁边炖几罐子肉,咕嘟咕嘟热气腾腾,锅灶堂里也添柴烧火,主妇忙着煎炒烹炸蒸,准备着年饭菜。一派红红火火,给寒冷的除夕日增添了浓浓的暖意。

老家这里 ,大都在中午吃年饭,不像现今城市人是吃年夜饭。也有的姓氏沿习祖俗,在鸡没叫、狗不咬、天未亮的凌晨,或关门闭户的掌灯入夜时吃年饭。原因是其祖上人的职业性质而形成的。但都会遵循吃年饭的一些固定程式:吃饭前要先由一家之主在堂屋的"天地国亲师位"中堂前的贡桌上摆三碗菜三杯酒祭祀先祖,燃香烧纸敲罄,说是把列祖列宗请回来吃年饭。然后才能一家人围桌吃饭。

一家人的坐位也是依照“尊老长幼”的规矩而行,家人去锅里盛饭时,都不会铲动锅巴,寓意着祈求来年丰收、粮仓不见底,年饭锅巴还会被存放起来,可以随时掰一块用来煎熬糊米茶水喝,开胃消积,能治病。

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笼边吃瓜子和自制的麻叶金棍条等点心和糖果,喝茶水、话去岁、议来年......家长继续着年饭桌上的话题,发布新一年家庭种植、养植发展的规划,女主人忙着包饺子或给家人、特别是孩子们准备着初一出去拜年穿的新衣裳。其乐融融!

"灯”,是正月十五的主角,从正月初一就拉启了新年的闹元宵、玩灯的拜年序幕,同族或邻居,组合结班敲锣打鼓或有花挑、花伞、旱船随同,串户走村去给邻村人和德高望重最年长者拜年。所到之处,主人皆有放炮迎送,烟茶相敬。亲邻间视为重礼拜年!这样的方式拜年会延续多天。更多的是单个人出门拜年,先拜近亲和长辈。正月十五前基本上把该去拜年的亲戚都走到。有先去拜年的,也有拜还礼年的。拜年有宜早不宜迟之说,一个正月里十五以前为宜,一天里上午拜年最好,"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来二无茶"是形容拜年的顺口溜,意思是拜年时间晚了,就没有什么好食物招待了。见面互致拜年的礼节可以到正月底甚至到开春都可以。

招待拜年人吃饭,是正月里令家庭女主人最劳累又必须随时的应有礼节。多以腊肉掛面糍粑一大碗(或米酒煮糍粑),客人可以吃完,也可以用筷子先客气的挑出碗里的肉块放别的碗。小孩子第一次到舅舅家拜年,会在额头正中点红色印记,以示隆重和敬意,称带"照头子”。外甥给娘舅拜新年,舅舅家还要赠红包钱和腊鸡腿印板子馍(用模具制做的米面点)还要给用红纸包着装有米的碗、筷和七彩丝线等,也有的给孩子送衣服鞋帽,在那个物质贫乏不富裕的年代,已属厚礼待重亲了,给姐妹的孩子打发礼物内含姊妹亲、娘家情!是一种彰显!

未成年的小孩年初一拜年到亲邻家,都会给拜年人抓糖果、花生,或自做的糕点打赏,小孩子回来家时衣服口袋装的满满的,喜形于色,向家人展示拜年收获,并可以共享!

在农村还没有通电的年代,家庭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更早是植物油灯。十五这天晩饭后,家家户户的每个房间里都会点个油灯,门口掛上扎制并点亮的灯笼,甚至连家庭房子的拐弯处、门槛旁,也要放一盏灯。其原由是: 吃年饭时把列祖列宗己请回来了。十五过了,先祖们还要回归仙界,灯火通明就是为方便他们行走,并祈求保佑后辈人在新的一年顺利平安!

从我孩童记事时起,至20岁离开家乡,就亲历目睹过这些习俗过程。即便是到外地工作了,在情感上还仍然觉得正月十五大似年,比年还重要,即便是已经回家过年的人,也还会再回去过十五,若因故没有回老家过年,正月十五必定要赶回去与家人大团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必须参加送灯,祭奠祖先及故人,不能错过人神相通每年一次的心灵聚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据说送灯风俗从明代流传至今,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靠给人放牛、扛活为生,他母亲死了,无力安葬,痛哭不已,乡亲们凑钱帮买了口薄棺,才把母亲埋葬于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的一年正月十五回到家乡要去坟地祭母,可坟茔点点都被荒草掩盖,分不清哪个是母亲的坟,即令随从衙役们清除所有坟头荒草,并给每个坟上点亮一盏灯,朱元璋跪立坟区中间,向四方叩首毕,只一盏灯还亮着,其他的灯都灭了,朱元璋认定这就是母亲的坟,再叩拜后,择日重新厚葬了母亲。此事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江淮地区民间,流行了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之风俗。

谈送灯总忘不了元宵扎灯,现今社会发展了,单位挂宫灯,家庭有彩灯,儿童手持灯,电灯,激光灯,形态各异五花八门。但在我的少年时代,农村元宵节玩的是自扎的灯笼。先用竹篾条扎出灯笼骨架,外面抹浆糊,粘上皮纸,(实际是白宣纸,也有的买普通的白色或彩色油光纸,依需要裁剪成块),内有一灯笼托板,用竹签条连接上方灯笼出口可以提挂,托扳上可以固定放小蜡烛点亮,外纸上还用各色颜料画出花鸟或写上字,其中兔子灯、走马灯居多,能工巧匠、扎灯高手们最受欢迎,有钱的人家还会出钱请人给扎制,还有人把兔子灯等动物灯做成下带木轮可以在地上拉动的灯笼,更是让人羡慕!玩灯时候不小心或遇大风把灯弄歪倒、腊烛点着了竹纸,灯笼瞬间化为灰烬,就有小孩子会大哭一场,缠着大人们又要重新扎制。

每年的正月十三起,天一黑,小孩子们就兴奋的开始试灯了,大塆子的小孩多,他们纷纷手持灯笼争相炫耀。你追我赶,很是开心!

具体的给祖坟地和故人元宵节送灯基本都是一样的程序模式:<1>做灯罩,用白红黄蓝各色纸先裁剪粘制成依据需要的若干个灯罩,<2>削灯签,削好用于插在地上固定灯罩的竹<木>签若干根。<3>依需要备齐小蜡烛和燃放的若干香纸炮杖。最早期的是土制这些物品,后来可以在供销社购买到。

正月十五吃过中午饭后,家里的男主人就领着男丁儿孙,根据坟地几处和路程远近,带着物品和工具相继出发了,到达地点后,先简单清理一下坟前场地,固定好灯罩,依次点燃腊烛,焚香叩首放炮。又转往另处。此时在公共同族祖坟处,陆续有诸多送灯的人到达,天黑下来,多处呈现出灯若繁星,鞭炮<礼花>齐呜,烟雾缭绕,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成为山乡里一年一度的另样如画夜景。

老家有我的祖坟,有我的父母永安之地。此时此刻我总觉得心中缺少什么空落落的!只能心中默敬故先辈!

送灯的禁忌

十里不同俗,送灯也有一些禁忌。如:

一,女儿不看娘家灯。女子出嫁后不能回妈家过十五,自然也不可参加送灯。但在婆家可以参加。这是与"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脉相承,担心姑娘带走娘家财。

二,坟地送灯先拜邻。有些祖坟地距离比较远,但坟地周围有的有阳宅,居住有人,送灯的人都会先去给人家拜年送礼,客套一番,主要意思是感谢对故祖的关照,而后才去坟地送灯。客气的主人还会请送灯人吃饭喝茶,维护乡邻情谊。

三,新坟送客灯(也叫新灯)。如果亲戚朋友或近邻中在正月十五之前的一年内有人去世了,在正月十五这天要送"客灯”送纸钱。这个新是指给新故去的人送灯,不是指灯笼的新旧。主人家还必置酒菜款待答谢送灯人。

四,送灯途中若有孤坟(绝后的无主坟)要给此坟送个灯。彰显着同情弱者,关爱互助的情感风尚!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形态变革与实践,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回首华夏民族,世代先民创造的有两大类财富结晶,一是物质财富,看得见摸的着的,大至万里古长城丶故宫丶颐和园和众多的民族特色建筑,如客家土楼围屋丶少数民族吊脚楼,龙门石窟,小至泥偶鞋垫香包,戏剧脸谱服饰,灿烂若星,数不胜数。另一类是精神财富,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影响规范着人们的生产劳作丶衣食住行。比如各地各民族形成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俗,娱乐方式,故事传说等,独特各异丶多姿多彩。

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受中原文化丶楚文化丶吴越文化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民居.耕作.风俗等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个性文化特征。

比如在商城县以及整个信阳地区,人们对京剧、豫剧、黄梅戏、花鼓戏都较为喜爱,同时也产生、流传出众多地方戏曲、音乐舞蹈,比如灶戏,嗨子戏,花鼓戏,皮影戏;火绫子舞,火轮子舞,花伞舞,花挑舞,花扇舞,荷灯舞,打六扇,板凳龙等特色浓郁民众喜爱的地域性音乐舞蹈…...

大别山区域的元宵节送灯习俗,正反映了这里的民众节日信仰和精神情感,承载着“年节不忘祖,铭记先人恩”的心理寄托。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遗产范畴。

重视和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步入现代化阶段才被逐步认识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人在上海,就曾经有两件事,证明了他们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一是花重金从上海棉纺厂买回两台淘汰了的织布机,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发明的织布机,后来英国进入现代化,在工业革命博物馆居然找不到织布机实物(早已被淘汰销毁),缺少重要的实物证据,所以他们从上海又买回来了自己的产品。

二是英国人赶在已近暮年的上海老码头工人还在世时,召集他们几十人,好吃好喝招待玩乐,然后择机请老人们重唱码头劳动号子,英国人录下回去,待后来老码头工人全部谢世后,英国人宣布他们拥有世界苦力歌谣原始版本!

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大都是靠面面相授、口传心记,形成的技艺和记忆。人是传承要素,有了人的活动,才有了传承的载体,科学保护与遵重自然传承性才有生命力!

一些民居和原有的民族风俗,一旦被强行改变人的存在原貌,便会加速消亡,一个民间艺人的离去,可能会使一项技艺绝迹,是不争的亊实,但现代化社会里,这种事儿还在发生!

在鄂豫皖大别山区的几个相邻县市,曾经为争夺《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源头产地争论不休,最终是商城县以历史记载的详实资料佐证了,此曲是由早年从老家商城县走出去参加革命的文化人王霁初,依据商城的民歌小调八段锦《小小鲤鱼吖红腮》的曲子,改编而唱响神州大地、唱红了新中国的,从而平息了争议,取得了资源属地所有权。这也再次说明了,注意收集整理保存这些民间遗产、包括民俗项目之史料的重要性。

民间文化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及子孙!把大别山区域的送灯民俗丶年节民俗记录下来,给专家学者和后辈人留下一点历史性文字记忆,正是本文的宗旨所在!是为结束语。

夜已深,月正圆

古人苏东坡诗句代表了我此刻的心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福大家:元宵节快乐!

(廖永亮2023元宵节夜于岭南韶关)

中秋将至,老话说:中秋5不送,送了一场空,是指啥?别犯了忌讳

中秋节即将来临,人们都开始为这个团圆的节日做准备。对于许多人来说,除了团聚和赏月外,送礼也是节日氛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你知道吗?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送礼过程中,有很多讲究和忌讳。老人常说:“中秋5不送,送了一场空”。那么,这“5不送”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着农历年度丰收的时刻,更重要的是,它成了家庭成员和朋友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绝佳机会。

每当中秋月圆之夜,无论是乡间的稻田还是繁华的都市,都会洋溢着一股欢腾和喜悦的气氛。

在传统的中秋节庆祝活动中,有几项习俗尤为引人注目。

赏月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当夜幕降临,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天空,人们便会仰望月亮,或者在户外设立赏月台,共同欣赏这一自然美景,同时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恋。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月饼以其圆润的形状和丰富的口感,成为了节日中的必备食品。

它不仅代表着丰收和富饶,更是一种团圆和和谐的象征。家庭成员会共同品尝各种口味和馅料的月饼,享受这个美妙的瞬间。

此外,燃灯和玩花灯也是中秋节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孩子们会高高兴兴地点亮各式各样的花灯,或者参与制作自己的花灯,将它们高高挂起或放在地上,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些灯光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心中对团圆和幸福的渴望。

送礼时需注意的“5不送”礼品禁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在送礼的过程中,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和规范。

关于送礼的时间,最佳的时机通常是在节日来临之前或当天的上午。这样做既避免了节后送礼显得不合时宜,也能让收礼人在节日当天感受到您的关心和祝福。

选择礼品时需要避免一些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良寓意的物品。例如,“钟表”则暗示“终了”;而“鞋子”可能意味着“走”或“离去”。因此,这些礼品通常不作为合适的送礼选项。

送的礼品应当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表示您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这并不意味着礼品必须非常昂贵,但应该是精心挑选并具有一定品质的,以体现您的用心和诚意。

在中国文化中,“双数”通常被认为是吉利和完整的象征。因此,在送礼时,尽量选择数量为双数的物品,如一对茶杯、两瓶高级酒或六朵鲜花,都是不错的选择。

送礼最好是当面进行,这样不仅能确保礼品安全送达,还能让您有机会直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重视。当面送礼也更加个人化,能增加双方的互动和情感联系。

送礼的态度和方式对彼此关系的影响

送礼,远不仅仅是一项物质上的交换行为;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与尊重的传递,一种精心策划的社交艺术。

当你送出一个礼物,你其实也在送出一个信息、一个信号,甚至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是关于友情、关于家庭、关于合作或者关于爱情。

因此,了解并掌握正确的送礼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送礼方式可以极大地加强和深化你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它能为友情加分,为商业关系润滑,为爱情加温。

一个恰当并且用心挑选的礼物,可以让人倍感珍惜,也能成为双方关系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与此同时,一个不合适或随意的礼物,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产生尴尬和冷场。

例如,送一个与收礼人品味不合的物品,或者送一个在文化或宗教背景下具有不良寓意的物品,都可能使得原本美好的送礼意图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

结语

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温暖和喜悦的节日,但在享受这些美好时刻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遵守一些基本的礼节和规矩。

特别是在送礼这个看似简单但实则充满讲究的环节中,一定要注意“5不送”的原则,以确保你的好意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团团圆圆!

元宵送祝福,别只会说“元宵节快乐”了,记住20句祝福语,不俗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时间的指针即将走到正月十五日,年味也将在这天重新变得浓郁起来,家家户户都会煮汤圆、点花灯、赏烟花共同欢庆元宵节。#头条创作挑战赛#

元宵节作为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夜,颇受古人的重视,最初多被称为“上元节”、“元夕”,直到唐末才又被人们冠以“元宵”,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而古人又将“夜”称为“宵”,由此得名。

正所谓天上月儿圆,人间家团圆,满城灯火的元宵夜无疑是幸福而浪漫的。在元宵节来临之际,除了要和家人团聚吃汤圆外,也要记得给亲朋好友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分享20句不俗套的元宵祝福语,愿人月两团圆,灯火送平安。

先分享5句适合给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间的元宵祝福语,语句中大多尽显了家人间美好的亲情、缘分,主要是送团圆、送健康,句子里的称谓几乎也都为尊称“您”,适合发给家中的长辈们。

一、亲爱的爸妈,一个元宵夜,一生感恩情。您幸福开心是我的心愿。牵挂的面,陪伴的馅,是用孝心包的元宵。今日元宵团圆夜,朝朝团圆情。祝福父母元宵节快乐。

二、元宵佳节到,人人都说好,彩灯亮,明月悬,团团圆圆乐无边。儿女绕膝乐,父母笑开颜,一人一碗白汤圆,吃起来比蜜甜。元宵节快乐!

三、彩灯写意世界的华彩,烟花放飞良好的祝愿,汤圆包裹生活的香甜,家是大大小小的同心圆,满月勾起无尽的思念,喜度元宵美好夜,愿您幸福快乐到永远!

四、月圆圆心更圆,兄弟姐妹怙念也是缘,万种思念皆有源,元宵佳节祝团圆,牵挂为你做汤圆,幸福归你有情缘,衷心祝愿你快乐圆圆,开心圆圆,吉祥圆圆。

五、正月十五元宵到,开心快乐一通宵。吃碗汤圆健康保,祝福声声都收到。赏轮明月兴致高,高谈阔论人欢笑。观灯猜谜更热闹,扶老携幼人如潮。愿您元宵喜乐玩,幸福好运围您绕!

下面这5句祝福语适合祝福身边的朋友、同事,多是关于前程、财源、万事顺遂等方面的祝福,并附以幸福快乐、团圆美满的祝福,一般收到这样的祝福大家都会很高兴。

六、元宵节,家团圆,许个心愿圆又圆;日圆,月圆,团团圆圆:官源,财源,左右逢源;人缘,福缘,源源不绝。真诚地祝福你:愿愿遂心!元宵节快乐!

七、天上明月如银盘,福传人问;碗中汤圆如银元,滚滚财源;花灯爆竹幸福传,情意暖暖;舞狮灯谜乐万千,欢笑有缘。元宵佳节,愿你家中团团圆圆幸福永远,心中好梦圆圆心想事成。

八、元宵节将至,送你几盏名贵的灯笼: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灯灯照亮你的前程,祝你身体健康,事事顺风!

九、赏花灯,闹元宵,好运问候来得早,声快乐最美好,快快乐乐人生高,吃汤圆,看月圆,吉祥如意来陪伴,一句幸福乐心田,和和美美好梦圆。

十、月波浪滔滔,映讨你欢笑,祝福静悄悄,为你庆元宵,愿你少烦恼,开心不能少,天天心情好,事情件件妙,问候来报道,愿你节日好。朋友,祝元宵快乐。

吃元宵和汤圆是元宵节里最重要的一项习俗,白白胖胖元宵和汤圆吃起来甜甜糯糯的,美好的滋味一下就跃到了心尖,而且还有着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和和睦睦的好寓意。分享5句以送汤圆、元宵为主寓意的祝福语,发送给亲朋好友,除了是美好的祝福外,也多了一份甜蜜感。

十一、元宵佳节到,心儿乐陶陶;元宵为你包,口味任你挑:快乐味、平安味、幸福味、如意味、吉祥味、好运味、健康味,还是财富味,如果你全要,日子更美好!

十二、送你一碗汤圆,包含了我的一分诚心、一分真心、一分爱心、一分舒心、一分开心、一分关心、一分小心、一分用心、一分尽心、一分温心,祝元宵快乐加分!

十三、取春风十里,杏花千朵包成汤圆,寄个春天给你。

十四、祝愿你的幸福,是一碗温馨的汤圆,看起来甜甜蜜蜜,美丽诱人;咬一口香香甜甜,温情满满;吃下去嘴角上翘,心满意足。元宵节快乐,别忘了吃汤圆!

十五、元宵圆圆,好运连连;元宵鼓鼓,幸福满满;元宵甜甜,快乐绵绵;元宵粘粘,团团園圆。祝你元宵节胜似元宵,甜甜蜜蜜,圆圆满满,幸福美满!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5句相对简短的祝福语,话语虽短,但祝福的真心并不少,很适合发给和自己关系很亲近的好闺蜜、好哥们,短短几字就能感受到彼此间最真诚的祝愿。

十六、愿不负时光,不负努力,人安心安,花好月圆,元宵节快乐。

十七、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元宵喜乐。

十八、月圆向吉,花开见喜。灯火可亲,有梦可做。

十九、万家灯火处处燃,玉壶流转,梅弄暗香,此情此景此时光,应是花好月圆家团圆。

二十、春夜笙歌迎佳节,万家灯火用元宵,花好月圆人团圆,岁岁年年皆平安。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