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1366年(1366年是什么朝代)

时间:2023-10-09 05:42:56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感受人与城墙的连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俯瞰南京城墙博物馆。 本文图片均由南京城墙博物馆提供

博物馆内展示的城墙砖。

“到南京城墙博物馆看什么?”江苏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麟2016年筹划建馆时就面临这样的提问。因为如果光是看城墙、看城砖,还不如在城墙上走一走,观众没有必要来博物馆。

日前,南京城墙博物馆试开放运营。这座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基本陈列围绕“旷世城垣”主题,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皇都威仪、军事防御、遗产传承5个方面,展示各类文物2000多件(套),并通过场景复原、数字沙盘、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观众深入感受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人与城墙的连接。

城砖烧造大有讲究

公元1366年,明朝建立前2年,朱元璋下达“筑城令”。历经28年,耗费城砖上亿块,最终筑成包括皇城、宫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的南京明城墙。现存25公里的京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城墙博物馆内有一座从江西黎川易地保护搬迁而来的馒头窑,直径超3米,高度超2米,窑门在明窑时被打破,后上方还有3支短烟囱。窑内出土的砖坯印有“建昌府”“新城县”字样,与南京城墙上印有“建昌府”的城砖相吻合,证实了此窑即为明代烧造南京城墙砖的遗址之一。

明城墙砖要求“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烧造上大有讲究。泥料要选择黏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黏土,堆放后经日晒雨淋使其中的颗粒分解,再过筛使之更加细腻,然后用经过曝晒的水,浸泡去除酸、碱成分,再经人或牛的反复踩踏去除气泡,最后将砖泥填入城砖模具中制坯,在砖坯上模压或刻划出砖文。

入窑烧制是制砖最关键的环节。待砖坯火候烧足后,窑工堵住烟道,在缺氧环境下,砖坯中的红色高价铁被还原成淡绿色低价铁,再加上柴薪的黑炭粒子渗入,砖就变成青灰色,硬度比红砖更高。这时还有重要一步叫做“窨水”——在窑顶大量浇水,水渗入窑内既可以降温又可以隔绝空气,避免砖氧化变红,使其一直保持青灰色。

马麟介绍,从史料和考古发掘来看,明代参与南京城墙砖烧造的地区多达37府、近160多个县,主要集中在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广大劳动人民用匠心和汗水制造出高质量的城砖,砌筑起屹立数百载的南京城墙。

铭文蕴藏丰富信息

从明城墙建造之日起,城墙就成为南京人生活的一部分。住在城墙附近的市民,多年来的生活已与城墙融为一体;每逢重阳佳节,登城墙成为南京人登高习俗的一种表达;在城墙砖上,老南京可能会发现自己祖上亲人的名字……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一个由700多块城砖组成的展厅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震撼。一块块砖列阵排布于展墙上,铭文面朝外,砖上铭文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印有“南京工部关防”铭文的城墙砖,表明除沿江地区外,中央政府的工部也直接参与制砖;印有“水军右卫中所”“广洋右所”铭文的砖表示军队也参与烧砖;而铭文中出现“天界寺”“报恩寺”“龙吟观”等名称,表明寺观也要承担烧砖任务。

砖上铭文内容是逐渐丰富的,早期铭文一般只见“某某府”字样,后期的铭文中则可见某府某县,并有多层级人名,这是城墙砖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的体现。展厅里有一块标识了九级责任制的砖,铭文涉及提调官、通判、司吏、主簿、总甲、甲首、小甲、窑匠、造砖人夫。砖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可据此追究责任。据统计,明城墙砖上的责任层级一般有九级,最多的达十一级。

马麟告诉记者,自2018年以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实施“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项目,借助GPS定位系统、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技术手段,完成了现存25公里南京城墙本体砖文信息采集,获取了17万余块清晰铭文城砖照片与坐标定位,实现了对南京城墙砖文信息的抢救性保护和永久性保存,并建立了可供查询利用的城砖铭文电子资料库。

南京城墙博物馆内有城砖铭文查询设备,观众可根据姓氏、地点等进行查询,找到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城砖。展厅外还有“我们的城墙”多媒体播放屏,100多位讲述者叙说自己与城墙的故事,以个人记忆为切入点,反映半个多世纪来南京城墙的变迁。

文物见证历史硝烟

马麟介绍,军事防御板块是南京城墙博物馆展陈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板块,南京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所见证的历史和发挥的作用,是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城墙的夹层没有夯土,而是由一块块砖砌成的,这与元末出现的火器作战有关。

展品中有一件明万历六年(1578年)制造的铜质佛朗机,长约1.5米,可架在城墙垛口调整射击角度。其后部有一个长方形凹槽,用来装填子铳和,发射后即可更换。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珠江口击败葡萄牙舰船,缴获20多门佛朗机炮。这种先进火炮的威力让明军印象深刻,朝廷当即下令工部在南京兵仗局进行仿制,首批试制成功的26门佛朗机成为守卫南京城墙的利器。

南京城墙还见证了抗日激战。博物馆内展出了一批抗战文物:“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匾额上,弹孔痕迹清晰可见;武定门机枪暗堡内发现的水烟壶、雪花膏瓶、印章、刺刀和子弹等,正是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时,武定门守军反抗侵华日军的见证。

走出展厅,沿着仿照中华门瓮城马道设计的坡道上行,来到博物馆的屋顶,这是一个宽阔的观景平台,目之所及是绵延的中华门段城墙。“博物馆和周边风貌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城墙、尊重了历史,又让百姓感受到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安来顺参观南京城墙博物馆后评价道。

“南京城墙博物馆规划、设计、建设的各个环节,处处体现了对文物的尊重,妥善处理了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马麟介绍,目前,南京、西安、兴城、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凤阳等14座城市的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涵盖了“都城—府城—县城—卫所城”的完整体系,而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最大展示地。

敖丙龙族为何受人族排斥?盘点江阴的那些“龙”

《哪吒之魔童降世》

可以说彻底燃爆了今年暑期档

凭借炸裂的口碑

票房节节攀高

该片一改传统印象,将哪吒和敖丙写成了“一母同胞”——一个灵珠,一个魔丸。阴差阳错的,灵珠成了龙王三太子敖丙,而魔丸则溜进殷夫人肚子变成了哪吒。敖丙和哪吒两人相识交友,之后反目成仇,最后又重归于好,正印了一句话:自古红蓝出cp。(藕饼粉upup!)

但是在电影中,敖丙所在龙族却是妖族,虽然投靠天庭并建立了功勋,但却被封为龙王看守被镇压的上古妖兽,可谓是被变相囚禁在海底,饱受天庭的排斥和人族的非议。这与我们现在自称“龙的传人”的情况不一样。

其实,“龙”这一形象是不断演变、丰富的,战国时期就有将十二动物配十二地支的记载,但是在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中,辰位均是虫而不是龙。到东汉《论衡》中才有了和今天十二生肖一致的记载。不过先秦两汉时期,十二生肖代表的还只是支日,将十二生肖配年份代表属相则一直要到南北朝时期。

另外,龙不论是作为帝王的神圣性象征,还是作为水神的具象,都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与平民百姓更也无太多血缘关系。“龙的传人”一说,实际上更多来自近现代国族主义塑造,1942年闻一多先生作《伏羲考》便是缘由于此。

当然,无论如何

中华民族对“龙”还是有特殊感情的

那么,咱江阴境内有哪些“龙”呢?

悟空寺·凤首龙身银坐龙

2003年,考古人员在清理江阴悟空寺华藏塔塔基发现了一具石函,石函盖上刻有清晰的铭文,记载这是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为了瘗藏唐代国师僧伽大师的舍利而建塔。打开石函,内有一个影青破边瓷钵,盛放着一个装有舍利的点彩瓷瓶,此外还有一颗水晶珠,一枚铜鎏金佛指和一件凤首龙身银质坐龙。

▲石函中的舍利瓶

如今保存在江阴博物馆的这“银坐龙”,形象上与我们常见的“龙”有很大的区别:遍布麟甲的龙身向后稳妥的坐着,锯齿状鬃须缘脊而上,肩胛骨长出了一对火焰纹翅膀,最离奇的是头部位置居然变成了一尊带冠的凤首!如今保存在江阴博物馆的这“银坐龙”,形象上与我们常见的“龙”有很大的区别:遍布麟甲的龙身向后稳妥的坐着,锯齿状鬃须缘脊而上,肩胛骨长出了一对火焰纹翅膀,最离奇的是头部位置居然变成了一尊带冠的凤首!

▲类似形象的龙在当时很常见,上图为辽代镂空凤首龙身青铜花钱,右侧即为凤首龙

▲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代铜坐龙是国家一级文物,同我们江阴博物馆的凤首龙身银坐龙造型神似。

君山·龙飞驻跸坊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二月,朱元璋亲率大军,水陆并进,征讨张士诚。此时张士诚已失去江阴城,正集结兵力于江阴巫子门及南沙的凤凰山,摆出决战的架势。

最终此战朱元璋大胜,志得意满的他登临君山祭祀,后在君山建“龙飞驻跸坊”留念。现在君山山顶北麓的龙头石据考证极有可能为龙飞驻跸坊上的构件,体积庞大、通身刻有龙鳞云纹,可见当年此坊何等雄伟。

蟠龙山的传说

在江阴山观与长山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叫蟠龙山,又名盘龙山。山高60米,它东临石牌港,南俯东横河,西归大河港,北有蟠龙河直通长江。相传唐代有黄龙盘踞在山上,《源山须知》记载:“唐垂拱(685—688)中有黄龙蟠其上,三日始没,故名。”江阴籍著名诗人沙曾达曾赋诗曰:“龙蟠峻岭色称黄,垂拱编年纪盛唐。三日攀留鳞爪现,云从五彩兆祯祥。”民间把“黄龙盘山”作为吉祥的象征,山以龙名,也正是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建设中的蟠龙山公园

2018年12月28日,作为全市公共公园中面积最大的蟠龙山公园正式开工。建成之后,蟠龙山公园将成为集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科普教育、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

▲蟠龙山公园俯瞰及蟠龙八景位置图

西乡段龙舞

段龙又名彩龙,也称脱节龙灯,因为用绸缎包裹,也有缎龙的说法。段龙舞是江阴西乡的传统龙舞,起源于很久以前的乡间庙会,也活跃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

段龙舞相比其它龙灯舞有两大特色,一个就是段龙舞的龙是分开的,舞动时随着绸缎的飘动,龙闲的特别飘逸俊美。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段龙舞的舞龙者都是女性,步伐灵动,姿态优美,妩媚却又不失刚健。

月城双泾龙舟

划龙舟,是深受江阴百姓喜爱的端午节传统活动。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记载,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水韵之乡”月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早在宋朝时,这里的芙蓉湖上就会举行龙舟赛。如今,月城双泾端午节龙舟大赛现已成为江阴全民健身的品牌赛事。

下面这两条“龙”

大家猜猜在哪里?

欢迎留言

▼▼▼

来源:微信公众号“江阴纪事”

元末泉州波斯人起兵叛乱,纵横福建近十年,朝廷派名将终将其铲除

元朝末年,公元1357年至1366年间,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武装,在福建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兵乱,史称“亦思巴奚兵乱”。

这是一场席卷了福建泉州、福州、兴化(今莆田市)等地的战乱,造成福建沿海一带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它重创了泉州,导致当时世界最大港口泉州港元气大损,贸易衰退,从此一蹶不振。

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这场兵乱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

大家可能会奇怪,波斯人怎么能在我们中国掀起如此大规模的战乱?

话说宋元时期,福建泉州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海外贸易及其发达,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等移居泉州从事商业贸易,他们在泉州积累了大量财富,家产不计其数。

由于元朝实行民族岐视政策,他们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第三等汉人,第四等南人(南方汉人)。也就是说,汉人的地位还不如外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色目人,特别是南方的汉人地位最低。泉州是“南人”居住区,“南人”深受压迫和歧视。而蒙古人和色目人则拥有特权,他们得到元朝廷的大力扶持,因此势力非常庞大。

在泉州经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等,他们只要向元朝政府交纳额定的舶来货品和额定课税,就可授官,掌握实权。

元朝末年,由于朝廷吏治,且连年天灾,各地民众频繁起兵反元。福建各地的豪强家族纷纷成立了乡族武装“义兵”,以保护自家财产。泉州的波斯籍色目人也组织了“亦思巴奚军”(波斯语民兵、义兵)组织。亦思巴奚军拥有波斯商人大量财力支持,因此成为当时泉州最强大的武装。在1357年至1362年间,其首脑为波斯人赛甫丁和阿迷里丁。

波斯人的亦思巴奚军又是如何从保卫自家财产的“义兵”,变成福建十年战乱的“乱兵”的呢?

由于福建的元朝驻兵无力镇压四处农民起义,只好借助泉州波斯人的“亦思巴奚军”武装一起镇压农民起义,维护。而波斯人却乘此机会逐渐掌控了泉州,使得元朝廷失去对泉州的实际控制权,可谓是引狼入室!

亦思巴奚军不仅割据泉州,一度还北上占领了福州,并参与了兴化的乡族内战,一时间战乱四起。亦思巴奚军在攻陷莆田城时,纵兵抢掠莆田县近一个月,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

1362年,泉州市舶使、波斯人那兀纳,勾结蒲寿庚的后代,在泉州发动第二次兵乱,通过兵变取代阿迷里丁而占领泉州。

那兀纳更为残暴,他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汉人民女,屠戮泉州汉人,使得泉州汉人陷入水深火热。

1365年,那兀纳派兵进入莆田城时,一路纵兵抢劫,所到之处烧掠一空,激起了兴化人对亦思巴奚军的强烈仇恨。

那兀纳越发骄横,1365年十月,那兀纳和奉元朝皇太子之命从大都来福建的福建行省左丞观孙发生冲突,甚至拒绝服从元朝中央政府的命令。这一行为迫使元朝廷决定完全消灭那兀纳势力。

1366年,曾在闽西与红巾军作战的陈友定奉命铲除亦思巴奚军。陈友定之子陈宗海率军攻占了莆田城,亦思巴奚军数千名士兵阵亡,剩余逃掉的士兵在沿途也不断受到对其恨之入骨的兴化百姓的袭击,最终仅有4名亦思巴奚军的骑兵逃回泉州。

同年5月,陈宗海攻下亦思巴奚军的大本营泉州,那兀纳兵败被擒,并被押往大都(也有说押往福州)。亦思巴奚兵乱最终被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平息了这场长达近十年的兵乱。

亦思巴奚兵乱,使得福建沿海一带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死伤无数,严重破坏了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民众贫困饥谨,民不聊生,是福建历史上的一场大浩劫。而泉州作为这场兵乱的发源地,所受的灾难尤为严重,盛极一时的泉州港从此衰落,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繁荣。

#泉州头条#

南京明城墙为何历经600多年不倒?专家:朱元璋的发明居功至伟

​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每座城池都有坚固的城墙,其中最出名的古城墙就是北京城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古城墙早已不复存在。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南京明朝城墙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坚固的。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虽然炮击了南京城墙,也只是把古城墙炸掉一个小口子,主体部分依旧坚不可摧。那么,南京明城墙为何如此坚固呢?一切要从朱元璋的一个发明说起。

据测算,南京明城墙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达20公斤。城墙砖质地无比坚硬,叩之有声音,显然是质量上乘的砖块。从目前城墙上所有的铭文来看,南京明城墙城砖的烧制,来自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五省中的152个县,以及明军的卫、所和工部的营缮司等近200个单位。

南京明城墙长达35公里,由于战争等历史原因,目前现存约24公里。城墙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布局很奇特。有专家声称,南京古城墙的连线就是朱元璋脸部侧面照。

朱元璋攻下南京后,他听从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于1366年正式开始修筑城墙,征调民工超过百万,历时21年才最终修筑完毕。城墙砖的总数达到了3.5亿块,数量如此惊人,而且还保存如此完整,这与朱元璋的发明密切相关。

如果大家去南京古城墙上游玩,仔细观察城墙砖会发现一些墙砖上刻着文字。这些文字可不是随意刻上的,而是朱元璋为了保证城砖烧制质量,要求负责烧制的官员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5到6级具体负责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墙砖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用现在的话来说,我把名字都刻上了,想耍赖都不行。鉴于城墙砖是根本,朱元璋广招天下烧制城砖的能工巧匠,对城墙砖从取土、踩泥、制坯、晾干、装窑烧制等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定,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城墙砖通过船只运到南京后,朝廷会进行严格地验收,一旦次品率超过一定的比例,这该批城墙砖会被视为不合格,负责的官员必须重新烧制。如果两次验收都不合格,所有参与这批城墙砖烧制的上到总责任人,下到工人,都会收到惩罚,严重者会被砍头。

朱元璋以强硬的手段推行责任到人的制度,保证了南京城墙的修筑质量。试想,参与修筑城墙的人,谁敢以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正因此,南京明城墙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主体建筑依旧坚固无比。对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朱元璋这个发明如今我们依旧在沿用?就是在商品上注明生产地址。

参考资料:《南京古城墙研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