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难活不过人想人(内蒙山曲难活不过人想人)

时间:2024-01-26 20:48:02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开学叫娃起床难?不要“杀伤性”叫醒,这里有7个叫醒小妙招→

新的学期开始了!

早上孩子起床还顺利吗?

如果要投票选最让家长头疼的事

那“喊娃起床”怕是一定榜上有名!

01

孩子为什么起床困难

没睡好,没睡够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重要时间”。

必要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晚上就寝时间。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可以看出,如果孩子晚上玩到11、12点才睡,早上7点上学肯定起不来。

而当孩子睡前状态过于兴奋或者身体不舒服时,在睡眠过程中出现踢被子、磨牙、做噩梦等表现也会影响睡眠质量,从而导致孩子早上睡不醒,起不来。

单纯不想上学

如果你家娃儿只是在上学时怎么都叫不起来,而当周末需要早起出去玩时一溜烟就自己爬了起来,那说明孩子只是单纯的对上学有抵触情绪,并不是起不来。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们要做的不是催催催,而是了解孩子在学校是否有啥不开心的事。要从根上解决问题,孩子才不会用赖床的方式拒绝上学。

父母生活习惯不好,孩子作息混乱

作为家长平时都是几点休息呢?不少爸爸妈妈喜欢晚睡熬夜,早上赖床不起。因此孩子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不按时睡觉,早上赖床,时间长了就陷入如此的恶性循环里。

所以家里有个要早起上学的孩子,家长们首先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为孩子做好示范。时间久了,孩子自然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起床需要一个过程

孩子从睡着状态被叫醒然后起床,大脑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换——先是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接着潜意识会检查下周围环境是不是安全。

如果感觉安全的话,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切断梦境。然后原本处于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启动,大脑逐渐清醒,随后四肢慢慢苏醒。如果强行叫娃起床,就是用外力在缩短这个过程。所以,给孩子点“苏醒”时间。

02

“杀伤性”叫醒方式

不少家长感觉早上叫孩子起床太心累,每天早晨仿佛都在打仗一样。孩子委屈大哭,家长生气暴怒!一不留神,家长就可能采取“杀伤性”叫醒方式,叫娃起床。

“杀伤性叫醒”方式:凡是激烈的砍断睡眠过程,使用过大的声音,或者不间断的噪音,以碰触对方身体,剥夺睡眠安全感等,都是“杀伤性叫醒”方式。

这种粗暴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糟的影响。比如破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冷漠麻木,或者哭闹。

以下这些“杀伤性”的叫醒方式,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家长们请先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做过?

“歇斯底里”型叫醒

杀伤力:★★★★★

杀伤行为:冲进房间,大声喊“7点了,还不赶紧起。”

孩子反应:从睡梦中被吓醒,伴随惊吓和嚎啕大哭。

不良后果:影响孩子心情,甚至还会把孩子的睡眠安全感夺走。

“送娃冷风”型叫醒

杀伤力:★★★★★

杀伤行为:跑进房间,二话不说,直奔床边,掀娃被子。

孩子反应:突然被一阵寒冷惊醒,不知所措。

不良后果:不仅会让孩子身体着凉,更有可能使孩子心生寒意。

“疯狂拍打”型叫醒

杀伤力:★★★★★

杀伤行为:靠近娃,不是摇晃,就是一顿粗暴狂拍。

孩子反应:睡眠中被“袭击”,引发孩子愤怒和攻击性行为。

不良后果:不仅不能让孩子养成早起习惯,还会越来越讨厌起床。

“唐僧唠叨”型叫醒

杀伤力:★★★★

杀伤行为:宝贝快起了再不起迟到了,3分钟后再来一遍。

孩子反应:貌似醒了,睁眼看一眼,倒头继续睡。

不良后果:频繁打断孩子起床的“启动过程”,越叫越起不来。

“制造噪音”型叫醒

杀伤力:★★★★

杀伤行为:还不起,给她搞点动静,不行再来点摇滚!

孩子反应:被噪声吵醒,一脸懵,附送大量“起床气”。

不良后果:被噪音打断,导致烦躁的醒来,容易被激惹。

“全程包办”型叫醒

杀伤力:★★★★

杀伤行为:孩子闭眼,完成了出门前所有操作

孩子反应:“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是在梦里吗?”

不良后果:缺乏自律,做事拖延,不负责任。

以上雷区

各位家长你中招了没?

03

家长如何保证孩子睡眠?

1.制定作息表,养成规律作息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制定作息计划,而不是强制要求孩子必须几点睡,那样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养成有规律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在孩子体内形成固定的生物钟,有助于孩子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家长要引导孩子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作业一旦完成,应督促孩子尽快洗漱上床入睡。不要指望孩子玩累了自己就知道睡觉,在孩子玩累的这个过程中,是以消耗掉孩子全部精力为代价的,这样对孩子的身体很不好。

2.改正不良的睡眠习惯

在孩子群体中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很常见,比如蒙头睡觉、开灯睡觉、睡前剧烈运动等,都会降低睡眠质量。

一些孩子怕黑,所以睡觉时常常是开着灯睡。开灯睡觉是医生们非常不主张的,开灯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干扰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如果真有开灯的需要,可在远离床的位置,开一个低亮度的小夜灯,或是等孩子入睡,家长再关灯离开,千万不要头顶开灯,一开就是整夜,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3.高强度学习后做一些具有入睡仪式感的事

学习结束后,孩子们的大脑可能还是处于兴奋状态,但第二天还要早起,该怎么办?

高强度学习后,孩子不能一下子进入睡眠,这也是正常情况,因为大脑皮层还处于兴奋阶段。建议睡前,家长可以适当准备一些具有入睡仪式感的事情,比如用热水泡个脚、喝杯牛奶、听点白噪音或者舒缓的音乐,让大脑收到指令,安静下来。

4.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适宜的睡眠环境主要包括:

(1)卧室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最舒服的温度为20至25摄氏度,在20至25摄氏度之间能够快速睡着。

(2)床铺要软硬适中。

(3)睡眠时卧室尽量处于黑暗状态,避免光源刺激,减少“屏幕暴露”,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睡眠环境。

(4)睡前30分钟避免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

5.白天适当锻炼

成长期的孩子适量进行运动,对孩子的发育和健康都有所裨益,但是运动的时间和程度要把握好。白天的时候可以适当进行跑步、踢球之类的户外运动,有助于提高晚上的睡眠质量;晚饭后要避免剧烈运动,也不适宜做兴奋的游戏,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大脑过度兴奋,从而不能早睡。

6.适量补充助眠食物

孩子在睡前不要吃得太饱,适量补充有助睡眠的食物即可,比如牛奶、核桃、葵花籽、小米粥、大枣、蜂蜜等都是能够帮助睡眠的食物,可少量食用。

7.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好习惯的形成,说到底父母的引导是关键。

你晚上拖拖拉拉,追剧熬夜,玩手机刷视频,又没有安排好孩子,孩子自然不睡。如果准时给孩子洗漱妥当,看看书,讲讲睡前故事,让孩子逐渐安静下来,熄灯睡觉,孩子也会养成准时入睡的习惯。所以,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并且认真地做。

不过,很多父母出于工作逼不得已,必须晚睡,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要晚睡。如果约定好作息时间,时间一到,家长可以先放下手头的事,陪孩子先入睡,等他睡着了,再起身做事。这样做就不会打乱孩子的作息。

8.调整孩子睡眠,家长别心急

家长也不要每天为孩子的睡眠问题而过于焦虑,偶尔晚睡不必太紧张。

有些已养成晚睡习惯的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这时候更不能急躁,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做调整。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譬如这一星期规定晚上10点半睡觉,下一星期再改成10点。

9.及时解决孩子的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睡眠的异常表现,多见于2~12岁儿童。它可以由身体某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也可由疾病引起,能直接影响儿童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及睡眠后复原程度。

如果孩子出现睡眠困难、睡眠障碍等问题,家长需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04

7个叫醒孩子的小妙招

在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睡眠的前提下,想让孩子早起,方式方法也很重要,为您推荐几个小妙招。

提前告知

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明天早晨你会及时叫醒他,让孩子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如果孩子已经习惯由你叫起,则不须特别提醒。但如果时间改变,比如从七点改至六点半,最好还是说一句:“明天我会早半个小时叫你哦!”

使用光线叫醒

如果你有可调光的台灯,可以逐渐调亮台灯,然后开着它,悄悄走开即可。光线会替你叫醒他的,因为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是被光线叫醒的,光线会唤醒视觉系统,由它传递信号给潜意识,并叫醒脑部,启动四肢,这是最自然的一种醒来方式。即安全又有效,完全不需要你费力。如果家里没有这样的台灯,缓缓地安静地拉开窗帘,也一样有效。

使用早饭香气叫醒

把香喷喷的早饭悄悄放在床头柜上,香味会通过孩子的嗅觉系统,给大脑温柔的传递“该起来吃饭”的信号。当然,用香气怡人的鲜花也可以达到此效果。

使用音乐叫醒

请选一些舒缓的乐曲,并用小一些的音量,通过听觉系统传达信号给脑部,叫它醒来。如果有一些特殊环境音,比如清脆的几声鸟叫,小溪潺潺等也不错哦。

轻抚叫醒

对于那些睡得较深,不容易叫醒的孩子,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但切忌一定要温柔,要轻缓。而且抚摸的顺序要从手开始,然后到小臂、上臂、脸颊……如果被子盖得厚,就隔着被子触碰手部或小臂。当孩子缓缓蠕动并睁眼时,微笑注视他,说声“起床喽!”即大功告成。你的手最好是温暖柔软的,冰冷僵硬的手会有反效果哦。

轻唤叫醒

先轻微接触孩子的床,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小小的触动。比如双手先按到床上,或是先坐到床边。然后小声唤孩子的名字,然后说:“现在想起床吗?”征求孩子的意见,会让睡眠中的孩子感觉到安全和体贴。当孩子微睁双眼点头时,给他一个微笑,然后静静走开,让孩子无干扰的完成启动。

使用同一个方式叫醒

当父母找到一种对方很满意的叫醒方式,请坚持一直使用,不要没事就变换方式。形成一个对孩子的叫醒的习惯,不仅每次都能成功地叫醒他,而且还能培养孩子对父母爱与依恋。

另外,很多专家建议

人起床时,最好先睁眼躺几分钟

再坐起来,有助于身体健康

所以,家长们不要要求孩子

在被你叫醒的那一刻就立即起来哦!

综合 |全国少工委、首都教育、浦东疾控、幼儿教育杂志、新华社、上海教育、深圳教育

来源: 未来网

李银河:短视频能吸引五六线读者,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社会学家之外,李银河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如今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抖音短视频创作者。李银河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开始短视频创作?她都在短视频中与网友们交流哪些问题?她如何看待短视频这把双刃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最近与李银河进行了一次专访。

退休以来,李银河搬离了城市的中心,一直过着安静自在的“三段论”生活: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观影。她每天准时6:00起床,22:00入睡,阅读写作的间隙会去水边散步。这颇有些隐居色彩的退休生活让很多年轻的网友调侃:这正是我们想过的理想生活啊!但李银河却一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下。她一直在寻找着“出世”与“入世”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如今,短视频成为她入世的又一个新的窗口。

李银河的抖音账号已经累计了超过100万粉丝。她的短视频创作,分为“银河观点”、“银河访谈”、“银河耳语 念念不忘”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特色,但相同的是短视频的选题都相当贴近当下,比如:如何看待恋爱脑?我可以单身,但我磕的CP必须在一起、女性如何理解与解释自己的处境?

这些话题,都是当下互联网上正在讨论或充满困惑的热门议题。某种程度上而言,李银河谈论这些话题倒是相当合适的人选。她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当她与网友们讨论这些生活中的困惑时,更能深入浅出、直击要害。

对于最新的媒介,李银河一直都保持着好奇的态度积极尝试。她的新书《我的爱情观》选择了在抖音首发。李银河观察到,短视频宣传新书能达到的受众范围会比线下要广泛得多。线上线下的受众可能不太一样,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能吸引到五六线城市的观众与读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李银河

在日常的写作、阅读、短视频创作之外,李银河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关注。她提及最近阅读的新书《看不见的女性》,它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去揭示这个世界为男性量身定制而忽略女性的事实,李银河调侃作者是“掌握了大数据的波伏娃”。透过李银河最新的阅读与创作,我们知道,这颗由智识、审美和爱滋养的心灵仍然保持着充沛的创造力与敏锐度。

必须写下去,“我写故我在”

新京报:想先请你谈谈退休后的生活。你还在威海吗?现在典型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李银河:我现在已经不在威海了,在京南。我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观影,还是保持这样的“三段论”。我通常早上6点起床,基本上是自然醒,晚上10点入睡。我住的附近有一个大湖区,醒来后我会先围着大湖走一圈,每天早上大约走4000步。我看到有一个科学养生的方法,每天走4000步对身体是最好的。如果每天走的步数超过7500步,再多走也没用了。回来后,我要观察是否有写作的冲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没有写作冲动,可以看书,下午也看书,晚饭后则开始观看各种影视节目。我非常享受影视,从小就非常喜欢。有人制作了集子:哪些最值得看的电影,我差不多都看了。

但一个新的情况是,我目前的写作有点处于枯水期。虽然可写的内容不多,但仍在写一些随笔。我认为创造性工作是生命的活力所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我来说是“我写故我在”,因此写作对我非常重要,必须继续写下去。

新京报:近几年经历了疫情的侵袭,许多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方面,你自己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

李银河:疫情对我个人的影响倒不大,因为我本身就是比较宅家的生活方式。即使没有疫情,我也会以宅家为主,不太出去活动。虽然这样,但对生命和世界的观察和感受上,我一直持修行的态度。我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有些人不太关心终极问题,如生命的意义和世界宇宙等,我是一个常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我觉得生命中应该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就像小鸟一样飞在空中,俯瞰地上的人世。我的内心非常向往出世,回归生活的最原始面貌。一个人独自面对人生和整个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人从生下来就是孤独的,到离开时也会感到孤独,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我有时会故意回归平静的生活和内心。

短视频能覆盖那么广泛的人群,是了不起的成就

新京报: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短视频创作的?短视频创作过程大致如何?

李银河:我曾经写过三本格言集,还有几本随笔集。现在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我认为短视频传播手段值得尝试。通常过程是这样的:团队进行初级筛选,然后审核确认,最后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录制。

主题选择上,一方面是我自己从过去的研究或写作中找到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大家提出的问题。我这里有很多专门供大家提问的地方。观众和读者留言,他们遇到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找不到对象,不知道如何恋爱等。

有些人说得有些特别,个性化太强,没有共性,例如家里打架之类的问题,我会将其筛选下去。我会回答挑选具有共性的问题。我之所以喜欢这样筛选,是因为要筛选出大家现在真正关心的问题: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我需要经过一些时间的思考,通常不能立即回答。我会根据过去的研究和经验,去思考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有哪几个关键点。

李银河

新京报:当每一个媒介发生变化时,你都会积极尝试。之前传播较多的内容是集中在文字上。你在抖音发布的短视频与其他媒介创作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李银河:抖音开始做是在2019年。我认为短视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将文字转化为视觉。从视觉中读取信息,视频中能看到的人物也将变成视觉。

还有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发送短视频时,你一定要说话,说话与写作确实有区别,对吧?写作通常使用书面语言,但说话时一定要用口语,这样(语言的)资源相当丰富。

新京报:新书《我的爱情观》在抖音上首发。你认为通过短视频或视频平台来宣传新书,与传统形式有何不同?

李银河:销量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没有统计上来。但是我认为整个工作更加系统、明确,与过往的形式有一些区别。

实际上,我们最近也在书店举办了一个线下的读书签售会。我认为它与传统读者群有所区别,许多人没有去书店的习惯,或者没有时间。短视频宣传时,我认为能达到的受众范围会比线下要广泛得多。有些人可能不会去书店,但有看短视频的习惯,所以他们可能只看一眼这本新书,就能有一个(展示)。

《我的爱情观》,李银河 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3年8月版。

我认为两边的受众仍然不太一样。相较于纯看书的受众,短视频的确受众更广。想想短视频如抖音能吸引五六线城市的观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记得有一次,在千岛湖附近的小县城,我摔伤住院,躺在床上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我只能去买书。恨不得把小县城里的所有书都买来,但是可买的选择没有那么多,我发现他们居然没有王小波的书。因此你可以知道现在短视频确实非常厉害,它可以覆盖到七八线城市,甚至村庄。

除了娱乐价值,短视频还能够提供更多

新京报:你曾参与过抖音525心理健康日的直播,与网友交流“如何在爱情婚姻中爱自己”。参与直播交流的感受和体验如何?

李银河:我主要想了解大家关注的问题,毕竟我的生活与一般人有所区别:我主要是书斋里的生活。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恋爱,有的结婚,有的离婚,对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他们遇到的问题。我希望通过直播了解大家关注的事情,并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来帮助他们。

我认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年龄的特点。通常,他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恋爱、婚姻以及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上,这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另外,关于人生规划和人生意义,许多人也在讨论。因为我热爱探讨人生意义,所以有很多人向我询问这些问题,探究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也涉及很多人的人生问题。

李银河

新京报:短视频平台从最早的娱乐内容起家,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作家入驻抖音,分享更多元且更专业的观点。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银河:我认为这应该是个好事,对吧?大家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些漂亮女孩在舞台上搔首弄姿,随便按照口型唱歌。娱乐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需求。这个东西并非靠引导或禁止:这太低俗了,你不能这样,这是没用的。

现在我们有这种手段(短视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知识性的、具有智慧的内容。这不仅仅是娱乐的价值,还有其他价值,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如果能够让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公众做一些科普,这对全民素质提高是有利的。

我认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如果你直接拿论文宣读,我估计没有观众,最后还是靠大家来选。讲专业知识是枯涩的,有时候我们自己做研究都感觉到枯涩。你说的这个东西,人们确实爱听,听了以后还有点帮助。这样的东西才能活下来。老百姓肯定需要让他们喜闻乐见、听得进去、看得下去的东西,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否则你就是做无用功。

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内容,也算是一种社会责任。他们应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向大众灌输有质量的信息,而非随意发表意见。相较于非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质量,由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和观点,这是人们更欢迎的方式,也是人们更需要的。

爱与美,会带来比物质更大的快乐

新京报:你有没有注意到近两年兴起了一股对浪漫爱情叙事的批判和反思,尤其对女性来说,不要把心思过多放在爱情上,要更多地投入到金钱和事业上。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李银河:有人认为爱情本身就是欺骗。叔本华表达过,爱情实际上是一个男人看到一个女人,在心理上有潜在的冲动,比如他想要生孩子,这时候说出的爱情就是我好爱你,实际上他的冲动是为了生孩子并繁衍后代。否则,人类如何传播和繁殖?人会有冲动想要保留自己的基因,他们会寻找那些看起来顺眼且漂亮的人。所以这并非一家之言。实际上,爱情本身的确具有生理基础,是一种生理驱动。

物质、生理的需求的满足非常直接且必需,能给人带来快乐。例如,你赚了很多钱,可以随意购物、买想吃的东西等,这种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直接的。所有活着的人都有权利和正当的理由(追求),我们需要物质满足。然而,人生除了物质需求,还需要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为了挣钱,创造成功的事业,内心并不一定真正快乐。人生中还有很多精神需求要满足,而且精神需求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快乐。

与物质满足相比,精神需求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爱,另一个是美。虽然没有爱不会让人受伤,但没有爱,你也可能活得不那么精彩,如果你爱上一个人或被爱了,那时候你能得到的快乐会更加丰富,对吧?这是一种更大的快乐。还有就是欣赏美,欣赏周围美丽的东西,如大自然所提供的美;文学艺术和创造出来的美。当你去理解它们时,你会感受到比美食享用更大的快乐。

如果具有天赋的人能够创造美,那就更好了。例如,如果你热爱绘画,画出了一幅传世佳作,如果你喜欢文学,创作了一本精彩的小说。这种快乐会远比物质需求的满足要多得多。

新京报:你对恋爱脑的批判如何看待?

李银河:当然恋爱脑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过,当爱情这个事物发生时,它本身就是非理性状态。如果你想追求爱情,人很难摆脱恋爱的非理性状态。但除了恋爱,你还需要追求其他价值,比如事业,对吧?

你的工作、创造。无论你在做什么,你最好能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去做,同时也能获得报酬,这也成为了你谋生的手段。这些价值也都需要去追求。

李银河

恋爱虽然美好,但你还需要做其他事情。我希望大家能把恋爱当做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而非全部。“恋爱脑”错在把恋爱当成全部了,在生活里只有这一件事,没别的了。

新京报:年轻网友询问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生命哲学相关的困惑,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银河: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渺小,这个事情没有意义;另一方面要让自己非常投入。从宏观视角来看,它没有意义。微观视角下,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它赋予意义,例如,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交自己非常喜欢的人,这样你的生活对你自己和交往的人都有意义。例如,你去爱一个人,那个人也爱你了,那么你对他就有意义了,而且他的存在对你也有意义。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你成天愁眉苦脸地度过一生,这样也是一生,你兴致勃勃的也是度过一生。这对于宇宙来说没有意义,两者都没有意义。但是兴致勃勃的一生对你自己就有意义,对吧?

你所经历的这段时间是快乐的、幸福的、透彻的。实际上,从宏观上看,你早已了解到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意义。但你仍然可以度过一个被赋予意义的人生。这里有两个方面: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因素都在你的心里,明明知道宏观没有意义,但你愿意从微观角度赋予自己意义。

对于女性主义理论,会一直关注

新京报:你目前在女性主义理论方面还继续关注吗?

李银河:这个领域我还在继续关注,而且会一直关注。最近我有一本《女性主义》的书重新出版,已经再版了很多次,最近有一新版。我们团队最近在网络上征集了一群人进行项目调查,例如谈恋爱时间长短以及同居情况,关于恋爱过程中的AA制问题等等,

最近我还与上野千鹤子有一段对话。我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书籍,最近我看了一位英国作家佩雷斯写的一本书《看不见的女性》。有人将其誉为“掌握大数据的波伏娃”。读后确实非常有趣,全书包含各种数据,关于女性在整个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被忽略。我觉得挺好的。

新京报:想请你向读者推荐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尤其是最近正在阅读或观看的。

李银河:我想推荐两本书。第一本书是我的导师许倬云最新出版的著作《经纬华夏》。他现在已经是92岁高龄。据他自己所说,这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本书了。我就读博士时,匹兹堡大学的导师都会提及这个人,因为他是社会学和历史学跨系的教授,一生学问特别好。《经纬华夏》聚焦中国的考古学,主要依据各地出土的文物来纵论整个历史,从地理到社会再到人文,都是非常出色的成果。

第二本我想推荐佩雷斯的《看不见的女性》。我觉得特别好,当时看的时候感觉有很多关于女性的数据被揭示,这个人的学问做得非常有意思。

《看不见的女性》,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著,詹涓 译,新星出版社2022年8月版。

撰文/张婷

编辑/商重明

校对/李立军

李银河:短视频能吸引五六线读者,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社会学家之外,李银河身上的标签还有很多,如今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抖音短视频创作者。李银河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开始短视频创作?她都在短视频中与网友们交流哪些问题?她如何看待短视频这把双刃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最近与李银河进行了一次专访。

退休以来,李银河搬离了城市的中心,一直过着安静自在的“三段论”生活: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观影。她每天准时6:00起床,22:00入睡,阅读写作的间隙会去水边散步。这颇有些隐居色彩的退休生活让很多年轻的网友调侃:这正是我们想过的理想生活啊!但李银河却一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下。她一直在寻找着“出世”与“入世”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如今,短视频成为她入世的又一个新的窗口。

李银河的抖音账号已经累计了超过100万粉丝。她的短视频创作,分为“银河观点”、“银河访谈”、“银河耳语 念念不忘”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特色,但相同的是短视频的选题都相当贴近当下,比如:如何看待恋爱脑?我可以单身,但我磕的CP必须在一起、女性如何理解与解释自己的处境?

这些话题,都是当下互联网上正在讨论或充满困惑的热门议题。某种程度上而言,李银河谈论这些话题倒是相当合适的人选。她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当她与网友们讨论这些生活中的困惑时,更能深入浅出、直击要害。

对于最新的媒介,李银河一直都保持着好奇的态度积极尝试。她的新书《我的爱情观》选择了在抖音首发。李银河观察到,短视频宣传新书能达到的受众范围会比线下要广泛得多。线上线下的受众可能不太一样,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能吸引到五六线城市的观众与读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李银河

在日常的写作、阅读、短视频创作之外,李银河对于自己研究的领域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关注。她提及最近阅读的新书《看不见的女性》,它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去揭示这个世界为男性量身定制而忽略女性的事实,李银河调侃作者是“掌握了大数据的波伏娃”。透过李银河最新的阅读与创作,我们知道,这颗由智识、审美和爱滋养的心灵仍然保持着充沛的创造力与敏锐度。

必须写下去,“我写故我在”

新京报:想先请你谈谈退休后的生活。你还在威海吗?现在典型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李银河:我现在已经不在威海了,在京南。我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观影,还是保持这样的“三段论”。我通常早上6点起床,基本上是自然醒,晚上10点入睡。我住的附近有一个大湖区,醒来后我会先围着大湖走一圈,每天早上大约走4000步。我看到有一个科学养生的方法,每天走4000步对身体是最好的。如果每天走的步数超过7500步,再多走也没用了。回来后,我要观察是否有写作的冲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没有写作冲动,可以看书,下午也看书,晚饭后则开始观看各种影视节目。我非常享受影视,从小就非常喜欢。有人制作了集子:哪些最值得看的电影,我差不多都看了。

但一个新的情况是,我目前的写作有点处于枯水期。虽然可写的内容不多,但仍在写一些随笔。我认为创造性工作是生命的活力所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我来说是“我写故我在”,因此写作对我非常重要,必须继续写下去。

新京报:近几年经历了疫情的侵袭,许多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方面,你自己的心态是否有所改变?

李银河:疫情对我个人的影响倒不大,因为我本身就是比较宅家的生活方式。即使没有疫情,我也会以宅家为主,不太出去活动。虽然这样,但对生命和世界的观察和感受上,我一直持修行的态度。我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

有些人不太关心终极问题,如生命的意义和世界宇宙等,我是一个常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我觉得生命中应该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就像小鸟一样飞在空中,俯瞰地上的人世。我的内心非常向往出世,回归生活的最原始面貌。一个人独自面对人生和整个世界是必不可少的,人从生下来就是孤独的,到离开时也会感到孤独,这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我有时会故意回归平静的生活和内心。

短视频能覆盖那么广泛的人群,是了不起的成就

新京报: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短视频创作的?短视频创作过程大致如何?

李银河:我曾经写过三本格言集,还有几本随笔集。现在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手段,我认为短视频传播手段值得尝试。通常过程是这样的:团队进行初级筛选,然后审核确认,最后选择一部分内容进行录制。

主题选择上,一方面是我自己从过去的研究或写作中找到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大家提出的问题。我这里有很多专门供大家提问的地方。观众和读者留言,他们遇到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找不到对象,不知道如何恋爱等。

有些人说得有些特别,个性化太强,没有共性,例如家里打架之类的问题,我会将其筛选下去。我会回答挑选具有共性的问题。我之所以喜欢这样筛选,是因为要筛选出大家现在真正关心的问题: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我需要经过一些时间的思考,通常不能立即回答。我会根据过去的研究和经验,去思考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有哪几个关键点。

李银河

新京报:当每一个媒介发生变化时,你都会积极尝试。之前传播较多的内容是集中在文字上。你在抖音发布的短视频与其他媒介创作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李银河:抖音开始做是在2019年。我认为短视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将文字转化为视觉。从视觉中读取信息,视频中能看到的人物也将变成视觉。

还有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在发送短视频时,你一定要说话,说话与写作确实有区别,对吧?写作通常使用书面语言,但说话时一定要用口语,这样(语言的)资源相当丰富。

新京报:新书《我的爱情观》在抖音上首发。你认为通过短视频或视频平台来宣传新书,与传统形式有何不同?

李银河:销量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没有统计上来。但是我认为整个工作更加系统、明确,与过往的形式有一些区别。

实际上,我们最近也在书店举办了一个线下的读书签售会。我认为它与传统读者群有所区别,许多人没有去书店的习惯,或者没有时间。短视频宣传时,我认为能达到的受众范围会比线下要广泛得多。有些人可能不会去书店,但有看短视频的习惯,所以他们可能只看一眼这本新书,就能有一个(展示)。

《我的爱情观》,李银河 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3年8月版。

我认为两边的受众仍然不太一样。相较于纯看书的受众,短视频的确受众更广。想想短视频如抖音能吸引五六线城市的观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记得有一次,在千岛湖附近的小县城,我摔伤住院,躺在床上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我只能去买书。恨不得把小县城里的所有书都买来,但是可买的选择没有那么多,我发现他们居然没有王小波的书。因此你可以知道现在短视频确实非常厉害,它可以覆盖到七八线城市,甚至村庄。

除了娱乐价值,短视频还能够提供更多

新京报:你曾参与过抖音525心理健康日的直播,与网友交流“如何在爱情婚姻中爱自己”。参与直播交流的感受和体验如何?

李银河:我主要想了解大家关注的问题,毕竟我的生活与一般人有所区别:我主要是书斋里的生活。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恋爱,有的结婚,有的离婚,对吧?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他们遇到的问题。我希望通过直播了解大家关注的事情,并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来帮助他们。

我认为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年龄的特点。通常,他们的困惑主要集中在恋爱、婚姻以及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上,这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另外,关于人生规划和人生意义,许多人也在讨论。因为我热爱探讨人生意义,所以有很多人向我询问这些问题,探究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也涉及很多人的人生问题。

李银河

新京报:短视频平台从最早的娱乐内容起家,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作家入驻抖音,分享更多元且更专业的观点。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银河:我认为这应该是个好事,对吧?大家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些漂亮女孩在舞台上搔首弄姿,随便按照口型唱歌。娱乐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需求。这个东西并非靠引导或禁止:这太低俗了,你不能这样,这是没用的。

现在我们有这种手段(短视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知识性的、具有智慧的内容。这不仅仅是娱乐的价值,还有其他价值,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如果能够让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公众做一些科普,这对全民素质提高是有利的。

我认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如果你直接拿论文宣读,我估计没有观众,最后还是靠大家来选。讲专业知识是枯涩的,有时候我们自己做研究都感觉到枯涩。你说的这个东西,人们确实爱听,听了以后还有点帮助。这样的东西才能活下来。老百姓肯定需要让他们喜闻乐见、听得进去、看得下去的东西,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否则你就是做无用功。

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播内容,也算是一种社会责任。他们应该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向大众灌输有质量的信息,而非随意发表意见。相较于非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质量,由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和观点,这是人们更欢迎的方式,也是人们更需要的。

爱与美,会带来比物质更大的快乐

新京报:你有没有注意到近两年兴起了一股对浪漫爱情叙事的批判和反思,尤其对女性来说,不要把心思过多放在爱情上,要更多地投入到金钱和事业上。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李银河:有人认为爱情本身就是欺骗。叔本华表达过,爱情实际上是一个男人看到一个女人,在心理上有潜在的冲动,比如他想要生孩子,这时候说出的爱情就是我好爱你,实际上他的冲动是为了生孩子并繁衍后代。否则,人类如何传播和繁殖?人会有冲动想要保留自己的基因,他们会寻找那些看起来顺眼且漂亮的人。所以这并非一家之言。实际上,爱情本身的确具有生理基础,是一种生理驱动。

物质、生理的需求的满足非常直接且必需,能给人带来快乐。例如,你赚了很多钱,可以随意购物、买想吃的东西等,这种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直接的。所有活着的人都有权利和正当的理由(追求),我们需要物质满足。然而,人生除了物质需求,还需要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为了挣钱,创造成功的事业,内心并不一定真正快乐。人生中还有很多精神需求要满足,而且精神需求能给你带来更大的快乐。

与物质满足相比,精神需求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爱,另一个是美。虽然没有爱不会让人受伤,但没有爱,你也可能活得不那么精彩,如果你爱上一个人或被爱了,那时候你能得到的快乐会更加丰富,对吧?这是一种更大的快乐。还有就是欣赏美,欣赏周围美丽的东西,如大自然所提供的美;文学艺术和创造出来的美。当你去理解它们时,你会感受到比美食享用更大的快乐。

如果具有天赋的人能够创造美,那就更好了。例如,如果你热爱绘画,画出了一幅传世佳作,如果你喜欢文学,创作了一本精彩的小说。这种快乐会远比物质需求的满足要多得多。

新京报:你对恋爱脑的批判如何看待?

李银河:当然恋爱脑是一种非理性状态。不过,当爱情这个事物发生时,它本身就是非理性状态。如果你想追求爱情,人很难摆脱恋爱的非理性状态。但除了恋爱,你还需要追求其他价值,比如事业,对吧?

你的工作、创造。无论你在做什么,你最好能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去做,同时也能获得报酬,这也成为了你谋生的手段。这些价值也都需要去追求。

李银河

恋爱虽然美好,但你还需要做其他事情。我希望大家能把恋爱当做一辈子要做的事情,而非全部。“恋爱脑”错在把恋爱当成全部了,在生活里只有这一件事,没别的了。

新京报:年轻网友询问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生命哲学相关的困惑,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银河:一方面要意识到自己渺小,这个事情没有意义;另一方面要让自己非常投入。从宏观视角来看,它没有意义。微观视角下,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为它赋予意义,例如,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结交自己非常喜欢的人,这样你的生活对你自己和交往的人都有意义。例如,你去爱一个人,那个人也爱你了,那么你对他就有意义了,而且他的存在对你也有意义。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你成天愁眉苦脸地度过一生,这样也是一生,你兴致勃勃的也是度过一生。这对于宇宙来说没有意义,两者都没有意义。但是兴致勃勃的一生对你自己就有意义,对吧?

你所经历的这段时间是快乐的、幸福的、透彻的。实际上,从宏观上看,你早已了解到人生就是这样,没有意义。但你仍然可以度过一个被赋予意义的人生。这里有两个方面: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因素都在你的心里,明明知道宏观没有意义,但你愿意从微观角度赋予自己意义。

对于女性主义理论,会一直关注

新京报:你目前在女性主义理论方面还继续关注吗?

李银河:这个领域我还在继续关注,而且会一直关注。最近我有一本《女性主义》的书重新出版,已经再版了很多次,最近有一新版。我们团队最近在网络上征集了一群人进行项目调查,例如谈恋爱时间长短以及同居情况,关于恋爱过程中的AA制问题等等,

最近我还与上野千鹤子有一段对话。我也一直在阅读相关的书籍,最近我看了一位英国作家佩雷斯写的一本书《看不见的女性》。有人将其誉为“掌握大数据的波伏娃”。读后确实非常有趣,全书包含各种数据,关于女性在整个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被忽略。我觉得挺好的。

新京报:想请你向读者推荐一些书籍或影视作品,尤其是最近正在阅读或观看的。

李银河:我想推荐两本书。第一本书是我的导师许倬云最新出版的著作《经纬华夏》。他现在已经是92岁高龄。据他自己所说,这是他一生的最后一本书了。我就读博士时,匹兹堡大学的导师都会提及这个人,因为他是社会学和历史学跨系的教授,一生学问特别好。《经纬华夏》聚焦中国的考古学,主要依据各地出土的文物来纵论整个历史,从地理到社会再到人文,都是非常出色的成果。

第二本我想推荐佩雷斯的《看不见的女性》。我觉得特别好,当时看的时候感觉有很多关于女性的数据被揭示,这个人的学问做得非常有意思。

《看不见的女性》,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著,詹涓 译,新星出版社2022年8月版。

撰文/张婷

编辑/商重明

校对/李立军

一位“90后”遗物整理师的职业自觉和她眼中的生与死

整理,链接逝者不朽的名与生者无尽的爱

一位“90后”遗物整理师的职业自觉和她眼中的生与死

整理生活,也整理生命。

西卡是一位家居整理咨询师,也是一位遗物整理师。2021年底,她在上海创建了或许是国内首个专门提供遗物整理和生前整理服务的品牌“宅疏一日”。

在公司官网的简介页上,她这样写道:“一家热爱生命的公司。从物品架构中看到人世间的爱,通过妥善整理物品,链接逝者与生者,坚信向死而生,方能更好地生活。”

西卡。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此前,这个生于1990年的姑娘,已经在遗物整理领域做了两年多探索。她最初为人们关注,是在2020年春天,前往武汉为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家庭整理遗物。这段经历被导演周轶君定格在纪录片《断,难舍离》中。

“遗物还用花钱找人整理吗?”“为什么要做这种不吉利的工作?”……

相较于已被逐渐了解、接受的家居整理收纳,遗物整理是更小众的新生职业。毫不意外,西卡受到许多质疑。

有机会发声时,她想先呼吁人们更尊重死亡。

有生,必有死。谁都知道,对于生命而言,没有比死亡更确定的事,但人们又难免要假装没这回事,给予生死不平等的对待。“死”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禁忌。人们避免谈论它,不愿看见它,不想思考它,不敢想象它。对待遗物,有些逝者家属也不那么认真,没有经济价值的大部分东西通常会被草草处理。

西卡在遗物整理工作现场。

西卡想要挑战这种禁忌,并在空白领域拓荒。

她想告诉人们,遗物整理不沉重,不可怕也不遥远。她用“温情”和“温暖”来形容这件事,但又强调,它也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充满煽情催泪的情节。

“有时,人们会用猎奇的眼光打探这个职业,对有没有感人的故事更感兴趣,但我是非常严肃地看待它。遗物整理要在中国做起来,必须能解决大家实实在在的问题。这不是只靠一颗善心和细腻的情感,就能做好的。”西卡说。

她也提到,在中国从事遗物整理,跟在日本、韩国的情况很不一样——不少年轻人是从去年播出的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里第一次听说这个职业。西卡想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遗物整理形式,帮助人们拥有美好的生活,也拥有美好的死亡。

“你要去当一个蓝领”

一切转变,都始于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觉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014年,西卡24岁,得了场病,动完手术,在家休养了一个月。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与社会的脱离。独自躺在床上,她忍不住会偷偷“想想人生”,万一结果不好,自己离开了,能在世界上留下什么?

这是西卡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她加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税务师,之后,跨行到广告业,进了外企。两个行当,都以忙著称。加班、熬夜、不按点吃饭对从业者不足为奇。

“我发现我好像没什么东西可以留下……能留下什么呢?我没有为别人做什么值得留下的事。”西卡想。

病好后,她回归忙碌的日常,病中的念头一闪而过,只在心底留下些许痕迹。直到2018年,她工作的第6年。

彼时,西卡已经跳到互联网大厂做广告。工作繁忙,薪水可观,内心却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焦虑,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迷惑于这种忙碌的价值。“觉得自己只是一部大机器上,一个无关紧要的螺丝钉。”

她的身体频频出现状况,接着,眼睛也检查出问题,要动手术。

“不是影响生死的重病,但你的生活质量一下子降低了。”这次生病,让西卡真正意识到生活质量的重要,也让她放慢了脚步。

回头看,她说这是老天给机会,用特别的方式提醒她思考人生。“但我还是觉悟得有点晚,快30岁才知道自己想要怎么活。”西卡有些感慨:“年轻时,我们庸庸碌碌地为怎么赚钱怎么买房怎么结婚焦虑,反而那些终极问题却没去想。二十几岁就这么过去了,真的太可惜了。人应该早点去思考一些大问题,把思路理好,才知道自己的人生怎么过更好。”

给眼睛做手术时,医生们的鼓励和关心,让西卡受到很大触动。“他们的工作有意义,能帮病人走出最艰难的时刻。我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像他们那样,实实在在帮人解决问题的职业。我觉得自己需要做个职业分析,而且不能再拖了。”

西卡决定成为一名整理咨询师。

西卡工作图。

日本整理专家近藤麻理惠那本在全球卖出800多万册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让西卡也“怦然心动”。通过整理物件,重启人生,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与西卡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和对职业发展的需求相符,并且,爱改造房间的她,觉得自己对此或许有些天分。

心动就行动。西卡开始自学,参加培训,接触同行,做调研,在紧张工作之余,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免费给客户做上门整理……这样试水半年,2019年初,她赴美参加近藤麻理惠的咨询师研讨会,通过考核,成为中国地区第二位近藤麻理惠官方注册的整理咨询师。之后,一鼓作气,辞职创业,成立自己的整理团队。

这个过程里,西卡没有得到多少支持。整理收纳师在当时是没什么人了解的职业,有时候,会被理解为保洁工作的一种。

家人和朋友都不明白,有份体面工作的西卡,为什么非要折腾着做一种前景不明,收入未知,甚至都还不被视为职业的职业。

母亲以沉默表达对女儿的不解与宽容。她尝试描述女儿的选择:“你要去当一个蓝领。”

没人知道,西卡想做的不止于此。从2018年,琢磨着转行做整理的那年起,她内心真正想做的,就是成为一名生命领域里的整理师,并且“愿意为此去花更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一年,西卡了解到,遗物整理也是整理师工作内容的一种。

西卡工作图。

遗物是逝者与生者的桥梁

“印象里,那天的墓地很温暖。”2020年初,西卡去一家大型殡葬公司拜访。参观公司管理的墓地时,她看见一组雕塑,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人,慢慢走入土地的过程。

西卡在雕塑前站了很久,发了条朋友圈,提到做遗物整理的念想,被纪录片导演周轶君看到,打来电话,于是,就在墓地里,她讲起自己想做遗物整理的初衷和拜访殡葬公司的原因。

依然是因为对生命质量的看重。在病中,西卡思考过怎么才能“死得好”这类问题,她觉得人活要好好活,死也要好好死,不能随随便便,从如何抢救到是否捐献器官,都要由自己来决定。

她因此接触到法律领域的“意定监护”概念,了解到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在自己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由监护人按照被监护人的意愿处理生活照管、医疗救治、财产管理、维权诉讼和死亡丧葬等事宜。

“这个制度太棒了!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西卡想到在一些国家,人们年轻时就会立下遗嘱;在遗物整理最早发展为成熟职业的日本,许多人会做“生前整理”,提前安排好自己物品的归宿,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减少遗憾,也减轻亲属负担……而在中国,人们健康时大多并不习惯为死亡做计划。

西卡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整理工作,帮人们更好地面对死亡。她开始学习相关法律,接触法律界人士,坐在一群公证员和律师中间参加意定监护培训,拜访殡葬公司……“我有一种直觉,”西卡说,“这些领域或许是相通的。”

“在死亡面前,我们很多人常常表现得像小学生。”西卡感叹。

入户做家居整理时,她有时会遇到一些逝者的物品,“碰到看上去与委托人的年龄、身份不相符,不像属于他们的东西时,我会向委托人询问。因为整理中,所属的概念很重要,物品怎样处理,要尊重物品主人意愿,而有些时候这些主人已经不在了。”西卡说。

让她难过的是,“对于亲人留下的东西,我们手足无措。大部分人的眼神无法直视我,他们会觉得不知道怎么讲这些事,怕我介意,我也怕他们介意,互相试探和规避。这种感觉很不好。”

在西卡看来,遗物是逝者与生者的桥梁。物品中,藏着主人的影子与他们留下的最后讯息:为什么有些老照片被尤为仔细地珍藏?为什么生前每个亲友给的红包都被标上名字,放进铁盒子,保存得那么好?为什么有老人将妻子的灵堂物品全部包进塑料袋,写上“亲爱的,走好”,却又把这些东西摆在容易拿取的位置?

西卡日常家居整理工作图。

“物品背后是有情感逻辑、有思考的,传达着一些爱。但你不去整理,就不能接收到这部分爱,有些东西也就这辈子都不知道了。”西卡说。

依照传统习俗,大多数遗物会被不加审视地匆匆丢掉或烧掉,少数物件得以留存,寄托哀思。西卡希望,人们能更认真地对待遗物。“我们好像习惯于只把不动产和银行存款、基金股票之类的动产当作重要遗产,其他物品就毫不在乎。你会觉得,人类怎么这么冷漠?但我们看到的情况,很多就是这样。”

她遇到的一些殡葬行业从业者也有类似感触,说现在一些年轻人,连至亲过世都不愿花时间对待。有的人会表现出希望赶紧完事的态度,觉得伤心事不要提了,怪忌讳的。

“为什么要逃避呢?”西卡问,“死亡是大家应该坐下来好好聊聊的事。分享悲伤也是一种疗愈。”

回到2020年早春,在墓地的那通电话聊天后,没过两天,一篇题为《武汉遗物》的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打动了包括西卡和周轶君在内的许多读者。取得家属同意后,西卡决定赶往武汉,志愿陪伴三个因疫情失去至亲的家庭一同完成遗物整理,周轶君的团队将记录下整个过程。

这是西卡第一次将关于遗物整理的理念落地。物品不会说话,但在与三个家庭共同整理的过程中,已经离开的人们分明从身后之物与家人的回忆里,呼之欲出。

譬如,那个去住院都不忘带上一沓乐谱的老爷爷,花不少钱买了一堆乐器。一辈子只跟妻子讲过一句告白:“我只说这一次,我还是很喜欢你的。”整理时,他的老伴拿起扫把扫地,扫着扫着,说了句,如果他还在,会抢过来做,绝对不会让我来扫地的。

西卡去武汉做遗物整理。

“武汉如今是我的第二故乡。”西卡说,她仍与几个家庭保持着联系,“别人觉得我到武汉是去提供帮助的,实际上,是我自己得到了更多帮助:我遇到的人们对我的包容、信任和鼓励,让我觉得自己何德何能。与他们的相处,对我的职业观、人生观、家庭观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像一场洗礼。”

想做一名生命领域的整理师,充满挑战,绝非易事。多少次,在尝试中举步维艰而痛苦、不被认可而自我怀疑,这一次,西卡真实感受到,自己想要做的这份工作有着切实的价值。连从2018年起困扰她的失眠症,也在工作中得到缓解。

“来武汉前,我做整理的动机更多是为了自己,更关注的也是规划自己的人生;而在这之后,说出来有点大,但我感到自己不只是为自己而活,我要真正到社会中去。”西卡说。

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遗物整理?

“我们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遗物整理?”

从武汉归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于西卡脑中。“中国人需要中国人的做法。我与日本的遗物整理协会接触,发现因为国情不同,法律法规不同,对生离死别的观念不同,我们遇到的阻力也不同,不可能简单地把他们的做法复制过来。”

例如,在日本和韩国,除了整理遗物,遗物整理师的工作还常与独居者死后的“特殊清扫”联系在一起。当独居者死去,接受委托的专业遗物整理师需要打扫现场、进行消毒消臭。而在中国,这块清理工作,会由警方或居委会负责。

目前,国人对遗物整理师的需求,更多出于情感。像是亲人离世后,太过悲痛难以独自面对遗物,请整理师辅助整理和清理物品,提供处理建议等等。

“但这种情感需求不是刚需,难以商业化。作为一种成熟的业务,我们还是要为人们解决更多的实质性问题。”西卡说。

去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新增了遗产管理人制度。遗产管理人的6项职责中,有一条“清理遗产并制作遗产清单”,让西卡看到了与律师、公证人员、居委会等遗产管理人合作,完成遗物清点工作的遗物整理新路径。

去年夏天,她受公证处委托,为一位老人清点遗物,将这一业务落地实践。

老人漆畹生是位学者,没有子女,生前通过遗赠扶养协议,把房子等遗产留给了照顾自己的护工。对其遗物的清点进行了12个小时,最终列出了长达54页的清单。

单单是他留下的几百本藏书,西卡和同伴就要一一记录、评估和翻找——不能简单记成共有多少本书,因为有的书可能具有藏品价值,需要单独记录;每本书都要翻看,因为很多人习惯在书里夹东西。事实上,一些信件和照片就是西卡从书页中找出的。

整理中,他们从漆畹生与远在北京的弟弟26年间的63封通信中,发现老先生还有一位在世亲人,一个叫“小明”的自闭症侄子。

“我于九月六日11时三分开始变为一个男孩的爸爸,现孩子取名征求你的意见。”“长得如此美的一个孩子竟然是孤独症者,真令人万分痛心。”“我不能肯定我哪一天会产生什么危急情况,一旦如此,孩子绝对不懂什么叫‘营救’,其惨则不言而喻。”“孩子长得惊人的美,在一起感觉到非常好玩,实为不幸之至!!”“人生之苦我算是受够了……可怜的孩子将来将无法生存。怎么办?怎么办!”

1988年,漆畹生的弟弟漆黔生51岁老来得子,有了小明。妻子没过几年因病去世,小明又被发现患有自闭症。漆黔生独自养大儿子,常在信中向哥哥诉说养育自闭症孩子的艰难痛楚。

2011年,漆黔生在家中过世,孤儿小明被送至福利院。因为这次遗物整理,公证处联系上福利院,并托志愿者定期探望。这是十年来,第一次有人过问小明的情况。

西卡在遗物展现场。

“除了做一次整理,我们还能为小明和两位漆家老人做些什么?”获得委托人许可后,西卡牵头办了一场遗物展,展出漆家兄弟的家书,让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千千万万个自闭症家庭孤独困苦的呼号被社会听到,也通过展览义卖,为关注小明等自闭症孩子的公益组织募集资金。

“所以,我觉得遗物整理是温馨的。”西卡说:“它是人和灵魂之间的对话。在整理漆老先生的遗物时,我有时觉得他就在屋子里走来走去,看到他坐在桌前给弟弟回信。我也在物品中感到对方好像有很多话想说,我要做的,就是把他想要传达给别人的讯息——比如他们对小明的放心不下——传达出去。”

西卡在漆先生遗物展《来信》开展当天。

整理遗物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它能够给生者带来一些可能,让他们更了解逝者,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西卡认为,物品中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遗物整理的意义之一,正是传达这种流动。

有客户在整理爷爷遗物时,第一次看到爷爷年轻时的照片,说:“我原来总觉得爷爷就是爷爷,现在才发现爷爷也是个男人。”

“你会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完整的个体。你或许没去走心地了解过,你的妈妈、你的爷爷并不止是‘妈妈’‘爷爷’这些称呼下的那个人。”西卡说,整理师的工作也影响了她自己与亲人的相处,她开始张口问家里老人一些过去没问过的问题,“我过去不会跟长辈聊他们小时候、年轻时候的事,不会问他们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能有几次机会影响更多人的价值观呢?”

漆老先生的遗物展后,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找到西卡,了解生前整理和遗物整理。

“不止这些家庭,我们国家有这么多残障人士和心智障碍人群,还有越来越多独自生活的老人和年轻人,他们都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西卡说。

在她的整理过程中,有些家庭还会在遗产分配时遇到困扰,逝者没留下遗嘱,亲属不清楚其具体财产明细和债权债务。“未来他们也许可以找到有关机构提出需求,授权我们来进行高效、细致的盘点。”西卡说。

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专业化的遗物整理和生前整理服务。不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实在的,我现在也常感到焦虑。”

西卡团队进行整理的背影。

在罕有同行的空白领域开拓,尽管西卡决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遗物整理和生前整理上,但她仍要靠家居整理的收入养活团队。

她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辞职创业之初,甚至比那时受到更多更激烈的反对。有过去的客户直言,如果早知道她要跟遗物打交道,就不会选择他们的团队入户整理。

西卡清楚,对死亡的态度,体现着对生命理解的深度。人们要先能成熟地看待死亡,才可能接受遗物整理这类业务,而这需要时间。

“会受到各种打击。”她承认这个过程很痛苦,会不断自我否定,她自己也很难说清,为什么偏要以此作为人生志业,“就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体验吧。”

从整理师的角度,西卡认为,一方面,活着的人应当更妥善地对待已逝亲友的物品;另一方面,作为终究要面对死亡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尽早进行规划。她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大众没有需求,而是有需求的人和她互相找不到对方。

去年年底,西卡又一次陷入如何让遗物整理和生前整理被接受,并做成成熟业务的焦虑。无意中,她搜到豆瓣上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的讨论区,看见有人在问中国有没有这个职业,从网友们的讨论里,西卡汲取到了能量。

“时代真的在进步。这两年,我看到了更多希望,接触到很多心态更开放的年轻人,也遇到过思想先进、主动提出做生前整理的老人。也许时机真的要到了。”西卡在采访中几次提到,希望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关注这个领域、加入进来,“毕竟人生能有几次机会影响更多人的价值观呢?”

在豆瓣的讨论帖子里,西卡回复网友们的关注:“就算再小众,再‘叛逆’的职业,只要它能帮到人,哪怕只有0.00001%的同胞需要我们——他们可能是孤老,可能是独居的年轻人,可能是一些残障孩子的父母,可能是无助的房东——我们也有坚持下去的意义。会继续咬牙努力的!” (记者王京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