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7的寓意(7的寓意代表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3 07:09:18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数字七到底有多神奇

在中国,“七”也带有神秘色彩,人们常说:七是一个轮回,想想的确如此:如一周七天、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言、七绝、七律诗;人体有“七窍”;民间传说有牛朗织女七月七夕鹊桥相会;古时人死后每七天为一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算完毕……“7”果真是个很神秘的数字,神秘得让人不由得想去探寻一番。

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第七天为“人日”

——与“女娲造人”的传说有关?

中国农历新年正月的第7天,即正月初七,古人定之为“人日”。

在传统的节俗中,“7”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过春节,俗称“过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赋予了不同的节日含义。据晋董勋的《问礼俗》,从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别是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

将新年首月的第7天设为“人日”,最晚在魏晋时代已很盛行。晋代李充《登安仁峰铭》便称,“正月七日,厥日为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在新年的第7天,古人要吃用7种时鲜蔬菜做的“七宝羹”;制作类似小人形状,时称“人胜”的佩戴物。而人日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登高”,此俗为何而来需再考,但“人往高处走”正代表“人日”里的一种愿望。“人日”即“人的节日”,古人将新年的第七天设为人日,在“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中或许能发现些秘密。

女娲在创造出人类之前先造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从第1天至第6天,分别创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到第七天才完成了造人计划,遂将这天设为人类自己的节日。

虽然女娲造人仅仅是传说,但巧合的是,在西方的神话里人类的诞生同样与“7”相关。不同的是,在西方“创世造人”传说里,人是上帝在第6天造出来的,比女娲早1天。而第7天上帝休息,西方的一周7天,据说由此而来。

结合中外造人的传说,设新年第7天为人日或许正是古人对人口增殖的期盼,因为这里的“7”已包含有“生”的意味。

农历第七个月的第七天为“七夕节”

——守夜女子“咸怀私愿”?

农历七月的第7天,即七月初七,在古人眼里是又一个特殊的日子。七月的第7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恋爱中的男青年牛郎和女青年织女将会相聚,此即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所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为何牛郎织女只能在七月的第7天相会?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据说,民间还有另一版本的传说,原来天帝本意是让牛郎织女“7天相会一次”,结果传话的乌鸦听错了,弄成了七月份的第7天才能相会一次。在此故事的基础上,随后还演绎出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但这个节俗却无法得到现代天文学上的解释。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任一节气,都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而定的,有明确的坐标意义。而七夕节,除与月亮勉强有点关系外,与其他天体均无天文学上的关系。那么,惟一的解释是古人觉得“7”与其他数字不一样,由此形成了“敬7”心理,一年中的第7个月的第7天因为显得颇为神奇,促使了七夕节的诞生。七夕节是中国仅有的几个纯阴历节日之一,因为节日的主角是女性,故又被称为“女节”或“女儿节”,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进一步分析,七夕节的原始意义应与人类生殖繁衍祈愿有关。汉魏时起,女子便有在七夕节这天晚上乞子、乞姻缘的风俗。晋周处《风土记》记载,时女子在七月七日:“守夜者咸怀私愿”。

人死后第7天要祭奠“做七”

——“7”与“死”产生关联?

在古代丧俗中,数字“7”同样十分神秘。至今,民间在亲人亡故后都有“做七”的风俗。所谓“做七”,就是在人死后,从第7天起,亲属每隔7天设斋会祭奠一次,前后7次,“七七四十九天”结束。

民俗学上的解释认为,这与“转世”传说有关。按照迷信的说法,人死后7天就会转生,每7天为一期,期满后会再降生,所以死后第7天要为亡者设立灵座。若第一期后未得生缘,则要再等一期,如此这般,7期为限,49天后除灵。还有一种迷信说法是,亡魂通往阴间的路上有层层关卡,每过7天要过一道关口。为亡者“做七”,实是为了护卫其顺利到达阴间,免做孤魂野鬼。在第5个“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为隆重。

从“做七”的丧俗中可以发现,这里的数字“7”充满了悲情,与“人日”、“七夕”中的数字“7”所关联的“生”、喜庆的气氛刚好相反。

古代早期,“7”在丧俗中的身份很尊贵。《礼记·王制》中有这样的说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而其他人死后则不能使用这种礼仪。为什么天子的丧礼规定7天停放灵柩,7月下葬?时人认为,“7”是“王者”的代表。古代帝王祭祀先祖一般设“七庙”,即《礼记·王制》所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也从侧面折射出先秦帝王家对“7”的敬重。

古人教育孩子“七不责”

教育孩子,中国文化中同样有七这个数字的出现,谓之“七不责”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孩子如果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人高兴的时候,经脉处于畅通状态,如果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导致经脉受阻,对身体的伤害极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生病是人体身心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七情六欲”是哪七情?

中医七情会致病?

“七情”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中,原文记载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俱。”

对比两者所记载的内容不难发现,七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最明显的不过是“喜、怒、哀、乐”四种情愫。当然“忧、惧、爱、憎、欲”也是人每天都会有的心理反应,只是人们一贯喜欢说“喜、怒、哀、乐”罢了。

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中医七情的具体概念,七情对于内脏,七情会影响到内脏的健康,所以无论是哪种情志都需要控制。

神奇的“7日节律”究竟是什么?

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

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

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

鸡孵蛋:7X3=21天

猫怀孕:7X9=63天

兔子怀孕:7X4=28天

老虎怀孕:7X15=105天

人类怀孕:7X40=280天

7日节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中国传统日历)一个月有28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7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

由此可见“7”这数字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的确令人惊叹!

数字3和7到底有何奥秘?“三生万物,逢七必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不仅用来表达数量,还有很多深层的内涵,比如数字“3”和“7”。

三和七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幸运数字。如果你的生日有三、七,你可能会对这两个数字有特殊的感情。甚至你的电话号码和车牌号码都是经过特别挑选的。数字。

说起三和七,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三物生”、“逢七必变”之类的说法,但这两句话并没有联系,来源也不同。 “三物生”出自老子《道德经》,“逢七必变”出自《周易》。传统文化中的数字3和7有何奥秘?

三生有什么意义?

我们先看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即“三物致万物”,出自老子《道德经》。书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第一个是:“道生一”,意思是事物可以从“道”而生,然后才成为“一”。 “一生二人”是什么意思?这里的“二”是指阴阳学说。

因此,“一”说明“道”已经开始演化,“二”则意味着从“道”衍生出其他理论,即阴阳学说。那么“二”为何是阴阳呢?

在古代哲学中,阴阳是推动万物自然规律变化的因素。这阴阳,也是宇宙万物消长、对立相争的物质规律。简单地说:正是因为阴阳,世界万物才得以运动、变化。

如果“阴阳”不是来自“道”,世界就会停滞不前,不再运动。

所以我们来到第三句话:“二生三”。这里的“三”指的是什么?这是一种阴阳相交的状态。此时此刻,世间除了阴阳之外,还有着阴阳纠缠的事物。

正是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世间万物”才诞生。故有“天下万物”之说。

因此,在《道德经》的影响下,古人用数字“三”来代指“多数”。例如,在《论语》中出现了“行动前三思而后行”这句话。

这句话中的“三思而后行”是否意味着你在脑子里想了三遍?当然不是。这里“三思而后行”的真正含义是你已经在心里想了很多次,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行为。

由于“三生万物”出现在《道德经》,“三”就成了万物生生的关键。此时,“三”成为质变的关键点。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曾经解释过过度变化与质变的关系。只有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而这个“三”就是重点。当“三”出现时,世界上就有了一切。每七日变化一次,为什么呢?

我们看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每到第七天,事情就会改变。”这句话中的“比”字说明了表达这一立场的人的自信。 “Bi”代表绝对、确定。那么为什么当达到数字“七”时它会发生变化呢?

在《易经》中,这个“七”是阴阳五行的总和,意味着此时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这本旧书里有一句类似于《道德经》中的“三生万物”。

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太极生二阴,二阴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太极指的是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而这些“两仪”也代表阴阳。

另外,这句话中的四象是指太阳、少阳、少阴、太阴。为了更好理解,古人把这四种现象解释为有始有终、有始有终的四种现象,就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一样。

后八卦应该不难理解。指《易经》中的干、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四象和八卦都是用来解释阴阳的,这是对世间万物的分类。例如,can 指的是水之类的东西。

但说到“八卦”,应该是按数字“八”排列的,但为什么《易经》说每七就会变化呢?这是因为古人了解阴阳八卦之外的世界,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

这五种元素也构成了世界万物形成的基础。将阴阳和五种元素相加,就出现了数字“七”。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等于超越了阴阳五行,就会发生变化。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每七年就要改变一次。比如周公,完成了商朝的国命,仅仅七百年。另外,还有‘七年之痒’,夫妻关系很可能会在第七年发生变化。

所以,“三万物,七而变”,代表着世间万物从阴阳诞生起的变化。 “三”之后万物生,“七”之后万物衰。 。

史上最感人的咏马诗,来自心疼爱马的诗圣杜甫,小时读一次哭一次

唐诗的雄浑和壮阔体现在咏马诗上,就成了一首首豪气冲天的经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为了绘出骏马的不凡之气,诗鬼是用尽华丽辞藻,写出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千古名句。而李白的《白马篇》也是毫不逊色,“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可谓气势逼人。然而一般人心中该豪情万丈的咏马诗到了杜甫手中,却变得完全不一样。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杜甫的经典咏马诗《病马》,这是杜甫为自己心爱的马写下的诗作。当时陪伴他多年的老马病倒,他心疼不已写此诗为念。全诗无一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感人,小时候每读一次便哭一次,这样的诗圣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此诗:

《病马》

唐.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此诗时,杜甫已47岁,经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他此时正在华州司功任内。看着病倒的老马,想起自己多年漂泊无依,诗圣在咏马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诗的大意是:我骑着你四次奔波这么多年,当年你冒着寒天,带着我走向关塞。世如尘土,如今你老了,却仍在为我劳顿。眼看年末,你却病了,这让我如何不痛心。你与其它马从毛骨上并没有任何不同,但却能伴我多年。在世人眼中你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你对我的情谊却不浅,看着你如今这样,怎能叫我不伤感沉吟。

从这短短40个字中,我们读到的是杜甫和老马之间的患难真情,在杜甫眼中老马是相伴多年的知已。首联就道出了两人相识已久,天寒地冻时它驼着自己在边塞的场景令诗人印象深刻,恍惚间我们似乎看到了昔日尚俊朗的马和那年还年少的诗圣,他们一起走遍了山山水水。而对于如今又老又病的老马来说,次联中的“尽力”或许是主人对它最好的肯定。其实诗人此时的情况与老马也是差不多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能懂得老马的一生的辛苦。

而在第三联,诗人将老马与一般的马进对比,它们外在并无不同,区别不过是一颗忠诚之心。在这联中,诗人用设问句自问自答,令全诗曲折动人。同时“岂殊众”与“犹至今”相对,加强了语气,诗人心中的一腔感激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一联则是抒写自己对马的怜爱。物微却意不浅,这是诗人对老马一生的总结,也是让诗人最感动之处。最后以“一沉吟”落笔,就在这3个字中我们仿佛看到诗圣抚着老马的鬃毛,发出痛心的一叹。

这是史上最感人的咏马诗,虽然它与杜甫平生的诸多经典相比并不算十分出彩,但却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善良而又耿介的一面,而这样的诗圣让人怎能不爱!世人皆说杜甫没有李白的洒脱和豪情,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杜甫的沉郁与唐诗的雄浑是格格不入的,事实上这也正是杜甫诗在盛唐并不算出名的原因。但正如孔庆翔所言,诗圣是古代唯一一个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他的柔肠满怀,终究被世人理解了。幸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