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巨蟹座

骨髓破(骨髓破命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07 15:46:04 作者:旧人陌兮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怎么破?最新版NCCN小细胞肺癌指南给出预防策略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参考

这个药,可以为国内SCLC患者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保驾护航。

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在肺癌中的治疗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化疗仍然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骨髓抑制作为化疗常见的不良事件(AE),不仅会影响化疗的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导致继发感染、贫血、出血等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骨髓抑制是指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或者血小板生成受到抑制的情况。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反应,严重的中性粒细胞下降一方面会增加侵袭性感染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合并发热、感染常常导致化疗药减量或延迟,最终影响抗肿瘤疗效。为了阐明化疗所带来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和预防手段,本文针对今年1月发布的小细胞肺癌(SCLC)最新的2022年第2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NCCN指南》)[1]进行解读,并整理了化疗在SCLC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常见的骨髓抑制推荐预防方案,一起来看看干货吧!

化疗作为SCLC治疗基石,贯彻SCLC治疗全线

《NCCN指南》局限期SCLC患者一线治疗首选方案中,推荐在全身治疗同步放疗期间使用依托泊苷联合顺铂,同时,在此期间不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GSF)。局限期SCLC一线治疗推荐广泛期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众多,往往需要多药联合。其中推荐的四个首选方案中均为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并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维持治疗。其中采用的化疗方案为卡铂联合依托泊苷(EC方案)和顺铂联合依托泊苷(EP方案)。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推荐此外,针对广泛期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方案,体能评分为0-2分、复发时间≤6个月的患者首选拓扑替康、Lurbinectedin 或参与临床研究,复发时间>6个月的患者则采用复发前的药物治疗。广泛期SCLC二线治疗推荐可见化疗贯穿了SCLC局限期一线以及广泛期一、二线治疗,作为基石药物,化疗具有显著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其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更加不可忽视。

化疗药物带来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化疗药物针对的是生长活跃的细胞。除恶性肿瘤细胞外,骨髓造血干细胞、消化道黏膜、皮肤及其附属器、子宫内膜和卵巢等器官或组织的细胞更新亦较快,这是化疗药物导致相应不良反应的组织学基础。可以认为,几乎所有化疗药物都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差别在于程度。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2],当以紫杉类为基础、以蒽环类为基础、以铂类为基础、以吉西他滨为基础化疗时,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发生率分别为21.9%、37.8%、55.4%、64.2%。各类化疗药物骨髓抑制发生比例CASPIAN研究中[3],度伐利尤单抗联合EP方案治疗SCLC患者最常出现的≥3级不良事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度伐利尤单抗+Tremelimumab+EP方案组(32%);度伐利尤单抗+EP方案组(24%);EP方案组(33%)]。此外,≥3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也位居前列。综上可见,广泛期SCLC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案中,骨髓抑制是极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虽然目前已经有多种治疗骨髓抑制的药物,但目前国内在化疗前给药预防或减轻骨髓抑制的治疗手段仍旧有限。

《NCCN指南》推荐CDK4/6抑制剂作为骨髓抑制有效预防措施

《NCCN指南》中指出,当给予含铂/依托泊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含拓扑替康方案治疗SCLC时,Trilaciclib或G-CSF可作为预防性选择,以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2022年V2版NCCN小细胞肺癌指南截图Trilaciclib是一种高效、选择性、可逆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CDK4/6)抑制剂,可诱导HSPCs及淋巴细胞暂时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减少暴露于化疗后的DNA损伤和细胞凋亡,降低化疗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骨髓细胞损伤导致的不良反应。Trilaciclib可在化疗同时预防性给药以全面保护骨髓和免疫细胞,2021年2月Trilaciclib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预防SCLC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Trilaciclib在国外的三项针对广泛期SCLC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G1T28-02、G1T28-03、G1T28-05研究)结果显示,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约4天,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可由52.9%下降到11.4%,3/4级贫血发生率由31.9%下降至20.3%,3/4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由36.1%下降至19.5%。更为重要的是,Trilaciclib在形成对SCLC患者多系骨髓保护的同时,并不影响化疗疗效与患者生存期,消除了临床医生对应用CDK4/6抑制剂后可能会影响化疗疗效的顾虑。从某些角度而言,既往针对骨髓抑制的传统治疗手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骨髓保护,仅在化疗对骨髓造成伤害以后,通过刺激相应细胞谱系生成,如刺激中性粒细胞生成的G-CSF、刺激血小板生成的血小板生成素(TPO)以及刺激红细胞生成的(EPO)等达到缩短骨髓抑制时间的目的。同时以上干预措施还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副作用,如骨髓造血储备功能耗竭等。与之相比,CDK4/6抑制剂却能够实现从源头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全面保护。

国内III期研究正在进行,Trilaciclib有望为国内SCLC患者保驾护航

在2021年4月,Trilaciclib用于接受卡铂联合依托泊苷或拓扑替康治疗的广泛期SCLC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在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注册。希望基于中国发病人群的临床研究能够得到同样优秀的数据,从而使Trilaciclib尽快获批上市,为国内SCLC患者全面保驾护航。其次,Trilaciclib在其他需要骨髓保护的癌种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结直肠癌、三阴性乳腺癌等,未来有望覆盖更多的患者。参考文献:[1]2022.V1版《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小细胞肺癌》[2] Y Wu et al.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for Solid Tumors: A Descriptive Study of a Large Outpatient Oncology Practice Database, 2000-2007. Clin Ther.2009;31(Pt2):2416-32[3] Jwg A , MD B, Yc C , et al. Durvalumab, with or without tremelimumab, plus platinum–etoposide versus platinum–etoposide alone in first-line treatment of extensive-stage small-cell lung cancer (CASPIAN): updated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open-label, phase 3 trial[J]. 2021.*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读《创业史》有感

朱良启

有几句话一经说出便被无数青年当作警世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有个人放弃在北京团中央工作的大好前程,优越条件,在风华正茂之年一头扎入中国最基层的村庄深入生活,主动选择一条艰辛的创作道路,一住就是14年,看上去就像一个淳朴的老农,甚至死后也埋葬在了他深爱着的村庄旁边。这个人叫柳青。

有部作品甫一出版便广为称道,好评如潮,成为我国当代反映农村生活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60多年来,这部作品经受住了读者、专家与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这部作品便是柳青用尽半生心血写出的《创业史》,本文开头的几句话便出自该书。

我最早知道这本书是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面的主人公梁生宝吃苦耐劳,大公无私让我深为佩服,阅读欲极强的我非常想看完全部小说,可惜身处偏僻农村的我一直找不到原著,好不容易几次有机会去县城新华书店询问,都失望而归。后来在电脑上网能看了,我却不喜欢这种读书方式,因为我习惯读纸质书,可以在上面勾画圈点,写评议感想。直到2011年我才在书店买到2009年北京版的一二部合集《创业史》,此后十年间我前后读过五遍。

《创业史》的情节倒不离奇动人,主要是写从上世纪的1929年至1954年间,陕西境内渭河以南,秦岭脚下汤河北岸下堡村的农民一心想创业发家的故事。这里面的代表人物有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一般中农梁大、郭庆喜、冯有义,兵痞二流子白占魁,有原先是贫农,但借着土地改革致富,已经忘记自己是一名员,忘记自己使命初心的郭振山。更多的的是以梁生宝和养父梁三为代表的贫雇农,包括任老四和他死去的哥哥留下的孤儿寡母任欢喜娘俩、高增福高增荣弟兄、王二王拴拴父子、冯有万王生茂杨大海等人。这些出身不同的人,梦想都是通过创业发家致富,如果说区别,就是有人只想着自己致富就行,别人受苦受难与自己无关,有人不仅想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想引领穷苦人一起过好日子。当然,他们的创业方式也是迥然不同的。

富农姚士杰的发家是从其父姚富成开始的,姚富成从一个故意掉队的乱兵手中得到120两银子后,买地买车买马,狠心剥削租他地种的穷庄稼人,人称“铁爪子”。有空就悉心传授儿子如何趁人之危下手巧取豪夺财物。姚家很快成为富农,解放后姚家被斗争,清退了部分财物,姚士杰仇恨新社会阻断他发家的梦想,利用所有的机会给梁生宝的穷人互助组作对添乱。

富裕中农郭世富靠给军阀管理土地,当“二地主”,转手剥削穷人走上发家之路。他也讨厌新社会,但胆小,只是时不时给互助组拆台使绊子。梁三的哥哥梁大原先靠辛苦卖豆腐维持生计,勤劳能干,做梦都想有自己的毛驴和土地。在地主杨大剥皮的诱惑下,冒险从汉中以买马为名贩运大量烟土,两次成功后得到报酬320块银元。有了原始积累,梁大迅速买了土地牲口,发家后的梁大忘记了自己的出身,看不起穷人,耻与穷人为伍。勉强入了互助组,但自私自利,处处占便宜,怕吃亏,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常常闹着退伙。

还有下堡村第一位员郭振山,在土改中一马当先冲在前头斗争地主,被选举为村代表主任。但他自私自利,分到最好的土地。土改结束后,就把入党的初心忘了,买地盖房,一心想自己发家创业。乡书记卢明昌说他“个个汗毛孔都是心眼,浑身是心眼!”他打压一心为了穷人忙活的梁生宝,他认为自己才是哈蟆滩最有能力、最有威望的人。他不知道自己的威望只不过是按党的政策办事的结果,背离组织要求,他的威望便迅速下降,连没什么本事的徐寡妇都轻视他。

梁生宝的养父梁三很苦,他爹辛苦一辈子,给梁三留下三间正屋,抱着儿子可以创立家业的希望辞别人间。但梁三命运不济,死了两回牛,媳妇死于产后风。连续的打击使他连房子都拆掉卖了木料和砖瓦。后来又娶了因灾荒死了丈夫,带着儿子逃难的梁生宝母亲。重新建立家庭的梁三又燃起了创业的希望。十年过去了,家业依然如故。十三岁的梁生宝开始给地主做长工,吃苦受累,和养父一起创业做发家梦。但是在那个时代,不发横财,不狠心剥削,只靠勤劳是不能发家致富的。为了创业,一家人破命地干活,“狠住心,一年没吃盐、没点灯……”但当年的收获被的保公所强行拉走作公粮。梁生宝成人后,被拉了壮丁,梁三卖牛赎他回来。为了避免再被拉丁,生宝逃亡终南山,一家人不再想创家立业之事。

1949年夏天,当地解放,梁生宝当了村民兵队长,土改时,梁家分了十来亩稻地。梁三弯了多年的腰杆挺直起来了。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梁三准备继续实现当年的创业梦想:盖一座三合瓦房院,一家人齐心协力大干挣钱买地卖牲口发家。但这时梁三悲哀地发现,已经加入了中国的养子对自家创立家业的念头远远1对工作、对党要求办的事劲头大。他认为养子是傻瓜,不办正事,劝养子。梁生宝只回答养父一句话:“你那是个没出息的过法!”梁生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党要求的办好互助组的事业中,一家富不行,要带着全组的穷苦人一起富起来,一起过好日子才是有出息。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太难。富农和富裕中农压根不愿意加入甚至敌视互助组,他们怕吃亏,怕穷人占他们的便宜。而任老四,高增福等人都是受地主剥削多年,已经被榨干了骨髓,家底一无所有,刚翻身能吃上饭的人家,一点天灾人祸马上就能击倒他们。他们发展生产缺肥料、缺牲口、缺钱花。像赤贫户高增福,分了地,贷款买了牲口刚一年,妻子难产死亡,只好卖牛办丧事,三年过去了,还欠着公家的贷款,苦熬日子。郭振山只顾自己发家致富,完全忘了穷兄弟。有人自私,就有人大公无私,历史的责任落到了员梁生宝肩上。而梁生宝也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领着由穷兄弟组成的互助组在上级党组织的关怀指导下往共同富裕的大路上走。梁生宝在党的教育下,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这是一种为党为人民干事业的理想热火。在多少革命先烈身上,甚至后来的雷锋、郭明义、袁隆平等人身上都能看到这种火焰在燃烧。这也是人的历史使命。梁生宝入党以后就下定决心学习前代人的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党所号召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获得有味儿!

为了解决土地增产问题,梁生宝多方打听去郭县为互助组买能早熟的稻种,为了省些钱。他宁可睡火车站的泥地上,也不住最便宜的旅馆。忍着嘲笑喝不要钱的面汤,吃自己带的干粮。他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出差错,因为“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微信。”买来稻种后,他原价卖给别家,最后连自家的也不够了。他做的几乎每件事都不是考虑个人而是党在群众里头的影响。他相信科学,请求上级派来农业技术员帮助科学种田,最后粮食大丰收,解决了口粮和饥饿的问题。但互助组还是缺钱卖大牲口发展生产。梁生宝和穷弟兄们决定进终南山割竹子扎扫帚卖给供销社。

在区委王书记的支持下,供销社先付给他们一笔预付款用来做准备工作。王书记还交代了进山的注意事项,甚至连一些预防意外的药品也免费送给给梁生宝。梁生宝带着队伍进山辛苦劳动一个多月,在劳动中他处处启发穷兄弟不要在困难面前低头,要看到团结的力量,要看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和关怀,没有克服不了困难。他是整个队伍的核心,他让人民看到生活的希望。他在穷人眼中真正员的样子。在这样的党员的带领下,互助组办的非常成功。由靠吃“借贷粮”活命的穷鬼变成向国家出售余粮一万二千斤的人家。贫雇农真正体会到做为劳动者的尊严和做土地主人的幸福。

也是在梁生宝的影响下,一个个互助组迅速成立。此后在当时政策的指引下,区委指导梁生宝带头成立了下堡乡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合作社。党的目标是让农民一步一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允许在农村在出现新的阶级分化。要用社会主义的力量占领全国的乡村阵地。当然由互助组到农业社,摊子大了,新的困难随之而来,但梁生宝没有退缩,他开始了新的创业。在县委和区委的大力支持下,他的创业成功了。他完成了和养父梁三想法完全不同的创业。

《创业史》虽然着眼于一个小村庄走合作化道路的过程,但柳青实际想要表达的却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这一宏大主题。全书通过生活故事,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新的历史巨流”及其展开的细微波光。小说在艺术上塑造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创业史》对后世影响极大,既有文学的影响,也有作者柳青人格的影响。柳青以扎根农村14年的生活与创作实践,向人们昭示了何谓“深入生活”、书写时代。掩卷深思,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柳青本人,都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索和收获。如果每位员都像梁生宝一样为党为民工作,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指日可待。路遥曾经说过:“柳青是我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可见柳青的不俗意义和作品的普世价值。斯人已逝,斯人未远,柳青和他的《创业史》将永存人间!

作者简介:朱良启,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淮北七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青年文摘》《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市场星报》《淮北文史》《淮北日报》《淮北矿工报》《淮北广播电视报》《相城》《立根》《濉溪文艺》《烈山文化》等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360余篇,110万余字。

“新型啃老”之痛源自父母不放手子女不感恩

因为嫌儿媳妇太懒多说了几句,结果儿媳妇抱着儿子、拉上老公摔门而去,感到被抛弃的仝大爷两口子跟丢了魂儿似的,坐立不安……媒体在报道这件家庭琐事的时候,列出了诸多类似现象,并指出在“新型啃老”关系中,“‘被啃’的一方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总是大包大揽,养出了‘巨婴’,自己受罪还不自知。”

谈论“啃老”,离不开要谈“溺爱”话题。在古代虽然也有武姜纵子等溺爱故事,但例子不多,且多发生于皇室或王公贵族群体。民间生活疾苦,一般百姓没有条件溺爱孩子,历代古训涉及教育的部分,都是“慈母有败子”“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之类的句子,几乎找不到“溺爱有理”的支持者。当然古代的严苛教育理念也有问题,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还是形成了一套有用的理论,至今仍经得起推敲。

“溺爱”成为普遍现象,大家公认源自“独生子女”时期,当时因为绝大多数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于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便成为写进家长们骨髓的一个本能。而当独生子女们也成了父母,却发现自己失去了独立照顾孩子的能力,于是爷爷奶奶又成了孙子孙女的抚养者。两代父母因为环境、生活习惯、教育观点、财富观念等产生的争议,成为中国家庭的一大困扰,并且一直处在一团乱麻、无解的状态。

其实啃老不必分成“新型”“旧型”,凡是在“溺爱”基础上衍生出的“啃老”行为,都有着一股难以摆脱的悲剧色彩。一方面是老人的牺牲欲、奉献欲太强,越是被子女啃,越是有存在感;另一方面作为啃老方,年轻父母也并非心安理得,在他们动辄愤怒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被父母强大控制欲所操纵的痛苦,还有没法真正长大成人、负起全面责任的失望。在啃老家庭中,每发生一次冲突,都是对畸形亲情关系的一次反抗,遗憾的是,双方在短暂翻脸之后,又会回到彼此熟悉的情感模式当中,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状态。

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啃老家庭的矛盾与冲突,一是子女要有感恩心态——不是形式上的感恩,而是发自内心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并且用妥帖的方式化解来自父母那里的压力;二是父母要学会放手,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用合适的方式介入子女的家庭生活,不要凡事都搅在一起。再亲密的人,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在对方需要时再出现,或更能帮助双方建立一个良性的、舒适的关系。父母不放手,子女不感恩,这是家庭悲剧源源不断发生的根本。

父母不要过多地把自身价值建立在子女身上,尤其是当子女成年、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父母当好他们的后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好了。尤其对于那些收入还不错、能够独自抵御风险的小家庭来说,作为父母更要学会保持远一点距离的欣赏和鼓励,学会过好自己的生活,并用这种姿态给子女做一个榜样,出门旅行,到一辈子都没时间、没财力去的地方看看,充实一下晚年生活,是非常棒的选择,子女也会为之高兴。

父母与子女都可以过着既彼此信赖又各自独立的生活,这是最理想的家庭关系,建立这样的关系,需要父母与子女都要大一些的格局,不要为了生活里一点点让人烦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立刻转移压力与责任,通过牺牲其中一方来成全另一方。割舍虽然会带来痛感,但如果一直将这样的家庭、亲情关系持续下去,一代代人就会把它当成一件沉重的“遗产”,永远走不出那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现实存在的困境。韩浩月

“新型啃老”之痛源自父母不放手子女不感恩

因为嫌儿媳妇太懒多说了几句,结果儿媳妇抱着儿子、拉上老公摔门而去,感到被抛弃的仝大爷两口子跟丢了魂儿似的,坐立不安……媒体在报道这件家庭琐事的时候,列出了诸多类似现象,并指出在“新型啃老”关系中,“‘被啃’的一方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总是大包大揽,养出了‘巨婴’,自己受罪还不自知。”

谈论“啃老”,离不开要谈“溺爱”话题。在古代虽然也有武姜纵子等溺爱故事,但例子不多,且多发生于皇室或王公贵族群体。民间生活疾苦,一般百姓没有条件溺爱孩子,历代古训涉及教育的部分,都是“慈母有败子”“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之类的句子,几乎找不到“溺爱有理”的支持者。当然古代的严苛教育理念也有问题,但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还是形成了一套有用的理论,至今仍经得起推敲。

“溺爱”成为普遍现象,大家公认源自“独生子女”时期,当时因为绝大多数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于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便成为写进家长们骨髓的一个本能。而当独生子女们也成了父母,却发现自己失去了独立照顾孩子的能力,于是爷爷奶奶又成了孙子孙女的抚养者。两代父母因为环境、生活习惯、教育观点、财富观念等产生的争议,成为中国家庭的一大困扰,并且一直处在一团乱麻、无解的状态。

其实啃老不必分成“新型”“旧型”,凡是在“溺爱”基础上衍生出的“啃老”行为,都有着一股难以摆脱的悲剧色彩。一方面是老人的牺牲欲、奉献欲太强,越是被子女啃,越是有存在感;另一方面作为啃老方,年轻父母也并非心安理得,在他们动辄愤怒的背后,隐藏着的是被父母强大控制欲所操纵的痛苦,还有没法真正长大成人、负起全面责任的失望。在啃老家庭中,每发生一次冲突,都是对畸形亲情关系的一次反抗,遗憾的是,双方在短暂翻脸之后,又会回到彼此熟悉的情感模式当中,再次陷入“水深火热”的状态。

有一种办法可以解决啃老家庭的矛盾与冲突,一是子女要有感恩心态——不是形式上的感恩,而是发自内心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并且用妥帖的方式化解来自父母那里的压力;二是父母要学会放手,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用合适的方式介入子女的家庭生活,不要凡事都搅在一起。再亲密的人,都需要独立的空间,在对方需要时再出现,或更能帮助双方建立一个良性的、舒适的关系。父母不放手,子女不感恩,这是家庭悲剧源源不断发生的根本。

父母不要过多地把自身价值建立在子女身上,尤其是当子女成年、拥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父母当好他们的后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好了。尤其对于那些收入还不错、能够独自抵御风险的小家庭来说,作为父母更要学会保持远一点距离的欣赏和鼓励,学会过好自己的生活,并用这种姿态给子女做一个榜样,出门旅行,到一辈子都没时间、没财力去的地方看看,充实一下晚年生活,是非常棒的选择,子女也会为之高兴。

父母与子女都可以过着既彼此信赖又各自独立的生活,这是最理想的家庭关系,建立这样的关系,需要父母与子女都要大一些的格局,不要为了生活里一点点让人烦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立刻转移压力与责任,通过牺牲其中一方来成全另一方。割舍虽然会带来痛感,但如果一直将这样的家庭、亲情关系持续下去,一代代人就会把它当成一件沉重的“遗产”,永远走不出那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现实存在的困境。韩浩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