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鸟拉屎在头上鸿运当头(鸟拉屎在头上鸿运当头早上送娃娃被鸟拉屎在头上)

时间:2024-02-08 23:46:52 作者:痴人痴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鹤顶红金鱼(鸿运当头)(习性、喂食、繁育)

鹤顶红金鱼是很好的品种,也是传统品种,是文种金鱼的典型代表,该品种遗传稳定,而且雍容华贵,并且以头顶红色肉瘤方正,突出,颜色鲜红,躯体白色洁白如玉为最佳,其中又分凤尾鹤顶红为最好,有福寿双全的寓意。鹤顶红金鱼White Oranda with Red Cap,它体态秀丽洁净,动作敏捷,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全身银白色的鳞片闪闪发光,头顶生有红色肉瘤,红白相辉,别具一格,游姿动人,宛若仙鹤展翅翱翔。 该品种古代早已闻名,在屠隆的《考檗余事》中也曾提及。全身洁白有光,体形宽短。

头部着生的红色肉瘤高高耸起,或方、或圆,似仙鹤红冠,而且仅限于顶部,故名鹤顶红。尾鳍长大,超过身长,游动时,飘逸洒脱,似仙鹤翩翩起舞,潇洒出群,其中以肉瘤方正厚实,色泽鲜红者为佳。此鱼入选不易,繁殖后代中上品者极少,真是千里挑十,百里选一,非常珍贵,为高级金鱼中之佼佼者。

鹤顶红金鱼源于中国的吉祥鸟--丹顶鹤,丹顶鹤不仅美丽,而且是象征长寿的吉祥鸟,有鉴于此,人们对鹤顶红金鱼的要求十分严格,其头顶上的红色肉瘤要方正且厚实,而且只能长在头顶,并不伸向两颊,眼睛周围有红圈,身躯宽短,呈银白色,而且没有红色斑块,有宽大的尾鳍,与身同长,游动时异常优美。人们除了喜爱鹤顶红的美丽之外,在人们心目中还有“鸿运当头”的寓意。

鹤顶红金鱼饲养方法

1、喂食:饲喂的都是富有营养的动物性饲料和白芝麻等。动物性饲料如水蚤、蚯蚓、黄粉虫、青虫、皮虫等。主要喂食的是蚯蚓和白芝麻。红、黑的蚯蚓都可喂。可以喂食生的白芝麻为主。白芝麻很容易买到。金鱼很爱吃,很容易消化,并不容易污染水质。不要喂买来的劣质金鱼饲料。因为这种饲料淀粉太多,营养差,不易消化,水质容易污染,金鱼吃了营养不良,金鱼生长就比较慢了,还容易得病。金鱼只要吃的是容易消化的食物是不会撑死的。 什么时候喂食,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不宜多喂,以吃尽为止。否则会污染水质的。

2、光照:最好把鱼缸放在有阳光照 射1-2小时的地方。这样利用阳光的紫外线杀菌。起到防病的作用。这样可以减少疾病。尽量做到鱼病预防为主,用药为辅。同时,由于光合作用,鱼体的颜色也比较鲜艳美观。

3、换水:要经常换水,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换水时只能换去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能一下子换去很多,鱼儿不适应。保持水族箱中水质澄清至为重要。水中有充足的溶解氧鱼才能生长,长的快。否则就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什么时候换水,没有定论,可根据水质而定,水质混浊的多换,否则少换。

4、放养密度: 家养的长方形水族箱因体积较小,千万不可多养,宜少不宜多。如在长为40厘米、宽25厘米、高30厘米的容器内,可饲养5~7厘米长的小金鱼6 ~8尾。如直径为26厘米、高为13厘米的圆形玻璃缸,可养4~6厘米的小金鱼4~6尾。鱼体身长超过8厘米的成鱼,不宜在小型的玻璃缸中饲养,而需在大玻璃缸中或的陶瓷缸中饲养,并配以小型充氧机备用,以防缺氧。这些放养密度只是参考数字,还要看水温的高低、鱼体的强弱和水质的好坏来决定,不能机械行事。一般说来,鱼体大,养数少;冬季多养,夏季少养;水温低时可多养,水温高时要少养。家养金鱼,如掌握了上述要点,就一定能够使金鱼保持健康活泼,色彩鲜艳,游弋水中,受人喜爱,使您百看不厌,其乐无穷。一定能养好的,祝你成功。

鹤顶红金鱼的繁育

一、人工繁殖

1、亲鱼培育

池塘培育,每年3月份开始,挑选雌鱼2—3龄,雄鱼1—2龄,雌雄比例1:1.2佳。

头顶有红色的方正肉瘤的正品为上选,其它如黄、白色的不规则次品一般不选。放养密度比商品鱼小,投饵量随着天气的变暖逐渐增多。通常需1个月的时间,性腺才基本发育成熟。

2、亲鱼的选择

4月中上旬即可从培育池挑选出性腺发育良好,腹部柔软富有弹性,身体呈椭圆形,微红外翻的雌鱼做母本。体健、鳃盖鳍条富有追星的雄鱼做父本。

3、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一般选在4月中旬,水温25度为宜,采用一次性胸鳍注射法。雌鱼每100g剂量为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1—2ug,雄鱼减半。注射时间选在凌晨前后,疚时间为18—20小时。

4、人工受精及孵化

当天晚上注意观察,当发现有雄鱼激烈追逐雌鱼时,立即将雌雄鱼捉到盛水的盆中检查,轻轻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粘液或黄色卵子排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一人左手抓住雌鱼的头部和躯干,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腹部,挤出的鱼卵均匀地排入消过毒的磁盆中(盆中事先加入少许25度的生理盐水),迅速挤压雄鱼排精。一人用棉花球蘸取生理盐水对亲鱼消毒处理,同时及时擦干操作人员手上的水滴。用羽毛搅拌1分钟,将受精卵均匀地泼洒在设有卵巢的孵化池中。

孵化期间,要求采用无污染的清洁水,溶解氧充足,PH值为7.5—8.0,在25度的水温条件下3—4天即可孵化出膜。这期间主要预防水霉病,每天向池内泼洒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注意水质清新。

二、苗种培育

刚孵化出的仔鱼靠吸收自身的卵黄生活,4天后,采用两层25#浮游生物网包扎煮熟的鸡蛋搅碎,在水面上轻拍,使蛋黄呈雾状均匀悬浮水中。每天喂一次,投喂量以1—1.5小时吃完为度,8天过后,仔鱼长到1CM以上时,游动增强,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待长到3CM时,每周换一次水,可喂一些仔鱼饵料。

三、讨论

1、 人工受精的优点

采用人工受精可大大降低亲鱼8—10小时的追逐时体能消耗,降低亲鱼的死亡,实践证明,产后亲鱼的成活率由自然交配的50%-75%增至95%以上,并且自然交尾受精率一般不超过40%,而人工受精可达80%以上,同时还可以保证品种纯正。

2、 注意事项

鱼巢应悬挂在水的中上层,可以两侧系上重物,上层吊起,固定在孵化池中,如果鱼巢浮出水面,受精卵曝晒而死,沉至水底,又会因压力过大窒息。卵在孵化过程别是在1—3期间,切不可随意翻动卵粒,否则会减少孵化率,并且易产生怪胎。

画小鸟儿的素材 鸿运当头

画小鸟儿的素材,鸿运当头!​​​​​​​​​

被选择和被改变的宋庄:潮起潮落二十年

宋庄位于北京通州区,截至2019年,宋庄内共分布34个艺术区,六千余间艺术家工作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家群落聚居区。 (视觉中国/图)

内蒙古人郝志强见过一些世面。他52岁了,在宋庄租了两间平房当画廊。一面墙挂油画,另一面挂国画。客人主要是生意人和政府官员。有人开着奔驰宝马来,“那是身份的象征”。也有人手拿公文包、白衬衫西裤系皮带——郝志强说,一看就是处级以上干部。

郝志强常和朋友讲一个笑话,有客人会现场指导他作画。“这里画一个太阳,叫做‘鸿运当头’。那头画一点山,再画点水,叫做‘背山靠水’。”总之,是个好寓意。开张七年,郝志强靠卖山水画,维持一年近二十万的房租和全家的生活开销。他最用心经营的油画倒是一张都没卖出去过。郝志强觉得困惑极了。

2020年7月,盛夏的北京午后,位于北京通州区宋庄镇主干道的徐宋路,热气从柏油路面升起。路口一座叫做“艺术工厂”的大门,铁皮上有大片的锈渍。几辆农用三轮车和大货车驶过,这里几乎没有人流。疫情以来,郝志强在画廊门口搭了个橙色的帐篷,卖些锅碗瓢盆和日用品。

宋庄距河北省燕郊7公里,离24公里。1994年,方力钧、岳敏君、刘炜等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入驻宋庄,这里逐渐成为“先锋艺术”的代名词,《纽约时报》、BBC等国际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在漫长的二十余年里,这座位于北京东六环外的偏远小镇,是无数人追逐财富、名望、艺术价值的造梦工厂。

“2005年,北京站有一个最大的广告,叫‘投资在宋庄,落户在北京’,应该挂了整整两年。当时是怎么回事呢?你投10万块钱到宋庄办企业,就是北京户口。”宋庄二十年历史的亲历者、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在他看来,二十年来,宋庄已迅速滑向了它的反面——打造国际知名艺术区的乌托邦愿景,已变成各种社会力量都想分一杯羹的金钱游戏。“宋庄实际上有三个:一个是本地村民的宋庄,一个是艺术家的宋庄,还有一个是潘家园式的宋庄。它是整个社会复杂形态的缩影。”

从圆明园到宋庄

71岁的栗宪庭与肖像照里一样,头发雪白,连胡子也是雪白的。6月底一个下午,在宋庄小堡村的家中,栗宪庭穿白色的棉布衫,一根接一根地抽黄鹤楼。他听力已大不如前,从不接陌生电话。但说话仍慢条斯理,声音厚重。

改革开放后文化复苏的岁月,栗宪庭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美术最为重要的中心人物,被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1980年代初,他在《美术》杂志率先介绍“星星画派”,是“85美术新潮”最有力的推动者。他为“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等前卫艺术现象命名。而在新千年后,栗宪庭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一手打造了宋庄。

如今回溯过往,许多人都会提到宋庄的前身——圆明园画家村。自1980年代末期,圆明园废墟上的福缘门村和挂甲屯一带,聚集了上百名自由画家、电影人、作家、音乐人。改革开放造成社会松动,自由艺术家聚居区和“下海潮”“民工潮””商业潮”一起涌现,“它是1980年代以降所有社会潮流的一个分支。”栗宪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992年,大二学生郝志强在报纸上读到圆明园画家村的报道,毅然退学奔赴北京——放弃了他参加四年高考后考取的天津美院。那是户籍制度仍如一块铁板般尚未松动的年代,脱离体制意味着成为社会盲流,需要巨大的勇气。“我们大学毕业,国家有派遣证,最低都在大学当老师。能够把单位辞掉当自由画家,在那个年代是很少的。”

圆明园聚集了大批穷困潦倒的无业青年。“有的人找家人借钱,有人到公司打工”。郝志强靠画路牌为生。1990年代,北京街头有很多巨幅手绘路牌。他给解放军总后勤部画过,一次挣七八千元。郝志强享受一种自由纯粹的波西米亚生活方式——挣钱之后,便请朋友喝酒吃饭,通宵达旦地聊艺术。“那时大家都穷,都没成名。方力钧和岳敏君有一丁点名气,但也不大。”

1995年,圆明园画家被驱散。“看见不明真相的外地人就抓,到郊区去筛几个月沙子。攒够路费,就押送你回老家。我认识一对夫妇,刚刚从南京跑到圆明园,落地没几天就被抓起来,送回南京了。”栗宪庭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彼时中国当代艺术尚处于地下阶段,普通人对此没有清晰的概念。“你一个外地人,跑到北京来,又没有正经工作,连老百姓也会斜眼看你”。那种滋味让杨卫很难言说。郝志强则记得,有一次警察冲进他的画室,限他三天搬离。那时他留长发,扎着辫子。警察拿手指着他:“一看你就是艺术家,你跑不了。”

1994年,第一批艺术家迁入宋庄,花三千到一万元不等,从农民手中买下房子。那年初春,栗宪庭坐着吉普车来看时,感到无比荒凉,鸟不拉屎。“这里比广场低10米左右,是运河最低的地方。地下全是沙子,沙地不长粮食。很穷,所以很多人进城。”

在栗宪庭看来,彼时的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已经进入国际艺术界的视野,是戴着皇冠来的。他们带着鼓囊囊的钱包落户宋庄,成为日后吸引盲流艺术家的原因之一。

2004年,栗宪庭正式迁往宋庄。村里没有路灯,人们拿手电筒照明。农村生活有明显的时差——天黑得早。偶尔和朋友去镇上的饭店吃饭,似乎已经过了很久,拿起手表一看,才八点钟。“那时我常说一个笑话,城里的夜生活还没开始,宋庄的夜生活已经结束了。”

1994年开始,随着若干批艺术家的入驻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兴起,宋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房租和地价也因此上涨。图为1996年的宋庄。 (杨卫/图)

“哪里有画家?”

2005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艺术市场出现井喷,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以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F4”,成为红极一时的市场神话缔造者。据媒体报道,张晓刚的作品《血缘:同志120号》在2006年以折合人民币约800万的惊人高价拍出,对内地艺术品市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如果说2005年以前,我们还处在以艺术价值作为市场评判标准的系统里,到2005年这一年,忽然间一切都变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议。”杨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新世纪以来,随着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的举办,当代艺术一夜之间浮出水面。杨卫参加过央视一档青年节目,专门谈论行为艺术。“虽然是两派论证,但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中央电视台谈论行为艺术,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而伴随中国地产经济和股票市场的迅猛发展,大量热钱流入艺术市场。

财富造就了神话。1996年,杨卫花1万元在宋庄买下一个院子,物价的概念持续了十年,到2005年,1万元仍算一笔钱。“当张晓刚一幅画可以拍出500万,他自己都傻了,怎么会这样?当年一套房子才二三十万,500万可以买几十套房子。这个数字从1变成500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而到2008年初,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亿,人们的心态反而已经接受了。明白那个无非是市场的炒作,跟艺术无关。”

在杨卫看来,这一波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富起来的人造就的——他们和自由艺术家共享了一套1980年代的启蒙价值观。从体制共同出走,打破铁饭碗。一拨人去赚钱,一拨人搞艺术。当创造了大量财富的新贵阶级崛起后,当代艺术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这批房地产商、玩股票的、律师、医生,那一代人的精神形态是相勾连的,他们能够读懂当代艺术。”

杨卫认识德国歌德学院的第一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1990年代,他拿着40万人民币的年薪,在北京燕莎附近住独栋别墅,年租金1万元。出于同情,阿克曼偶尔会拿出一部分钱买张晓刚、刘炜等人的作品,“几千元一张,否则这些艺术家活不下去。”当他2011年退休时,年薪依然是40万——而房租也成了这个价钱。

阿克曼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当年他资助过的穷画家,都成了响当当的财富巨星。这位德国人依靠卖他们的作品来维持体面的生活。

神话故事也在宋庄同步上演。艺术家马越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新千年后,他常在画室接到电话,“下午你等着,我领两个英国人来。”马越开始学习待客之仪——以前都给外国人倒茶,后来学会了倒可乐。

2005年,一天晚上,马越正在宋庄刚盖完房的朋友家喝酒,一位印尼华人突然出现,花几万美金把他的画全买走了,连挂在饭店的画都要拆下来,“我叫了个哥们陪我一起,手都拆疼了。”马越卖光了画的消息在宋庄不胫而走,“当时我也傻,以为自己大展身手。”结果没过几天,发现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经历。马越说这叫“抄底”——“就跟温州人买房一样”。

“经常有画家,昨天还穷得叮当响,吃碗面条都不敢点大碗。第二天就又买车又张罗买地盖房子。”暴富的传说在宋庄遍地开花,走在路上都有发财的机会。“那个时候有人出门遛弯,刚好碰到别人打听,‘哪里有画家?’。他就作为中间人带路,这一圈下来,马上几十万到手了。”

宋庄的江湖

2005年,宋庄作为艺术小镇的历史正式拉开序幕。那一年,时任宋庄镇党委书记的胡介报提出“文化造镇”的口号,并成立宋庄艺术促进会。在杨卫看来,“胡介报是教师出身,有点文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活跃,让政府看到了商机——这些不明来历的艺术家,原来是一笔财富。

2006年,宋庄被列入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个概念对整个中国来说都是新的,当时很多专家就住在宋庄,并进行调研,说文化创业到底怎么搞,都是从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都没有展开。”杨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6年10月6日,宋庄美术馆开馆。这是中国最低行政级别的美术馆——村级美术馆,栗宪庭担任第一任馆长。

“那天来的人非常多,上午10点到下午3点,来了三万多人。而且有很多我意想不到的人,中央美院、四川美院、浙江美院的院长,来了很多艺术界很有权势的人。他们说老栗这么多年没有出山了,他在干吗?弄了这样一个东西,他们很好奇。”栗宪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年过半百,栗宪庭本已决心退隐,解甲归田。打动他出山的理由,是那些尚在挣扎中的失意者需要出路。由于当代艺术金字塔顶端人物的入驻,宋庄早已名声在外,大批艺术青年被吸引于此。“2005年,公安局做过一个调查,这里的艺术家和家属加起来有2.5万人,”栗宪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大部分人都很贫穷,住个小房子。”

栗宪庭在说服一位北京市领导时提出一个观点:“全中国的艺术院校都在扩招,这么多艺术家流落在社会上,没有饭吃,是一个社会问题。”他认为大城市的艺术家聚集区应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有美术馆、研究机构、拍卖行,从创作、展示、学术,到商品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如今回忆起来,许多人都认为有过一段好时光。宋庄艺术促进会正式挂牌成立后,马越曾担任理事。“当时开会,一个妇女走进来宣布,指着我说,你是理事,栗老师也是理事,他是副会长,好了就这样。我还以为要投票,实际上已经研究好了。”

宋庄已获得世界性的关注。当年北京市派出文化代表团到纽约,有政府官员回来后告诉栗宪庭,“纽约的人问他们,谁是宋庄的领导?”

但事态的发展很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2009年,宋庄换了新一届领导。2012年,前一届镇政府支持并做了7年的“宋庄艺术节”,被“中国宋庄艺术产业博览会”取代。与此同时,栗宪庭也开始被边缘化。“他们找国家画院合作,一下就跟宋庄原来的生态就脱节了。”杨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7年,宋庄发生第一次房讼,艺术家和农民的土地纠纷正式登场。随着房租和地价的不断上涨,农民觉得自己吃了大亏,纷纷把艺术家告上法庭,要求收回土地。关于农村房屋买卖的法律争议自此浮现。著名的李玉兰案持续了将近4年,该案的代理律师王笠泽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十多年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宋庄就会发生土地纠纷,“在某种期待下,我已经成为了宋庄的‘晴雨表’。”

近年来,宋庄生态发生剧变,大量周边产业取代了当代艺术,国画、古玩、画材大行其道。 (视觉中国/图)

“这不就是明摆着弄钱?”

在多年好友、艺术家祁志龙眼中,郝志强属于“一直在搞当代艺术,非常挣扎的画家”。但艺术成就显然不遵从个人意志,昔日圆明园的画家好友都成为财富明星后,郝志强并未步入成功者的行列。

2009年,他借住在宋庄朋友家。“是个老院子,朋友让我白住。我要不维修都快塌了,拿手一抠全是土,房顶有洞,老鼠在上面爬。”在那个院子里,郝志强创作了好几幅大型肖像画。名家好友们看到后都要赞叹一句,“我们住那么大工作室都不画画了。”

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当代艺术市场出现雪崩式下跌。据媒体报道,当年伦敦佳士得秋拍,张晓刚的《父亲和女儿》无人问津。在国内,香港苏富比秋拍上,47件中国当代艺术品,仅成交28件,成交率59.57%,总成交额1.17亿港元,不到最低估价的一半。中国当代艺术的财富泡沫逐渐消散,十年来,郝志强去过不少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发现他们都很少画画了。

宋庄的生态也出现异化。大量周边产业取代了当代艺术,国画行、宣纸店、古玩店、油墨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杨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意味着当代艺术市场在这里没有了,“因为蛋糕只有那么大”。这些年来,杨卫回到湖南老家,发现传统艺术主导着地方艺术生态。“政府举办活动,会请一些所谓的画家或者文人,来表演一下,写个书法,画个花鸟。”

2013年,郝志强刚到宋庄开画廊时,只卖油画。客人们来店里转一圈,总回过头问他,“你这有卖山水的吗?”听说没有,便转头走了。后来他才知道,这些人都是做生意的,“有好几个煤老板”。他们讲究风水,挂一幅山水画在家里,能给他们带来财运。

第二年,郝志强的儿子出生。天津美院中国画专业肄业的他,开始重新拿起毛笔,研究客人的喜好。“你得针对他们的品位,不要画得太抽象了,太艺术他看不懂。要能看懂又美观,而且画得不要太俗,比较高雅就OK了。”郝志强的科班功力得以体现,一天之内,曾有4个客户来买他的画,他在全国有三千多个客户,只有西藏、青海等省份没人买过。其他画廊的人听说后,还偷偷拍他的山水画,拿回家仔细临摹。

宋庄也逐渐成为一些人的“金字招牌”。杨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全国各地的国画院院长都流行到此镀金。很多人保留画院体制内的工作,再到宋庄搞个工作室,“在当地卖作品的时候,就说‘在北京都有我的美术馆’,作品就更好卖。”杨卫到他们的工作室里看过,“也挺奢华的,土豪。”

郝志强认识山东某艺术学院的老师,到宋庄租了间工作室卖画。“一看待了三年不对,白交了三年房租,一张画没卖出去,又回去单位了。还有我内蒙古的老乡,在宋庄待了五六年,市场好的时候也赚了一笔,一看市场不好了就走。你说这能是艺术家吗?这不就是明摆着弄钱?”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9年,宋庄分布着70家画材店,34个艺术区,六千余间艺术家工作室,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艺术家群落集聚地。漫步宋庄街头,水泥工业感与典型的中国乡村景致并存。大量青铜铸成的大型雕塑、画布行、古玩店,散落在一处处乡间绿野中。

“搞行为艺术的工作室,隔壁就是画水墨的”。这两年来,隔一阵子,杨卫就会听说有当代艺术家离开宋庄了。他们很难负担一年十万的房租。他觉得这里更像是北京东三环的知名古玩市场,“宋庄现在就是一个潘家园”。

7月底,郝志强坐在画室里,看着门外空荡荡的马路,回忆这些年宋庄的怪象。一阵风吹过,奶白色的宣纸卷起一角。

“它和中国的时代是相关的”

6月18日,栗宪庭又一次在朋友圈表达愤慨。据《中国慈善家杂志》报道,今年疫情中,艺术家几个月没有收入,便重启“艺术地摊”的方式自救,被当地城管部门以“市里没有文件许可”的名义驱赶。危机并不止于此——近期,宋庄镇人民政府、村委会等机构发出租住房屋的变更通知,租期由50年缩短为20年。

艺术家祁志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收到法律函时,他被要求和函件合影,表示已经送达。宋庄的拆迁风声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以前各种小危机还是有的,隔两年就来一次。这次的大危机是收到了所谓的法律传票,让我在规定的期限内,去大队办理新的20年租赁合同。”

这些年来,马越心里常会产生一种错位感——以往面对由临时工组成的拆迁队时,艺术家会手拉横幅,和对面的工人认真讲道理、谈他们对宋庄做出的贡献。“说我们信仰艺术,它让人有创造力,让生活变得精彩,是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明方式。你跟人说这个干吗?谁听你的。”

有天,马越去宋庄的朋友家喝茶。院子里有紫藤架、鱼池,和东西两个茶亭。朋友告诉他,自己年纪大了,已经看淡了名利。他上午在东边喝茶,下午去西边喝茶。不料话音刚落,马上传来了租期变更的消息。

如今宋庄人的生活像是八仙过海。有人搞微拍,有人成为房东——把房子租给年轻艺术家,以房租维生。那些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中,有人也开始画国画了。郝志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去年有人家生了小孩,摆了满月酒。朋友喝醉了打趣说,“你这是来挣我们钱的吧?现在也卖不了画。”

因为上过某知名主流杂志的封面,栗宪庭成为很多市长慕名拜访的对象。“最早敲门的是西安市市长,我们家保姆不让进,就在门口吵。他说我不是骗子,不信你现在打电话问,我真是西安市市长。后来我还去了西安,虽然(跟他们)关系很好,但是谈不拢。他说给我9平方公里地,一年2000万,给我做艺术区。我说这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宋庄你看我做得很成功,实际上我失败了。”栗宪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03年,刚搬进宋庄时,栗宪庭想退出艺术界,住一个有院子的房子。“这一生,完全没有办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只能跟随境遇变化你的所为。”

在杨卫看来,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都是一个被选择的过程。宋庄的游离性,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它随着市场、外力在变化。1990年代西方介入,就向西方体系靠拢。2000年以后,国内市场兴起,它也随着国内市场兴起。它和中国的时代是相关的,宋庄是所有矛盾冲突的缩影。”

与圆明园艺术家的追求不同,名利成为新一代艺术家在宋庄工作、生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之后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来寻找机会的。尤其是宋庄已经有一批成功的艺术家带来了影响,大家是冲着影响来的。他们就试一试,来搞几年艺术,看能不能搞出来。很多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时间一久,看不到前景,就放弃了。虽然内心也很纠结、挣扎,没办法,这条路走不通,只好改行了。”杨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杨卫认为,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艺术家群聚除了生存选择,更多出于精神意义上的惺惺相惜。“过去搞当代艺术是一种反叛,哪怕是失败,也会有快感,也无怨无悔。现在,我看到大量宋庄的年轻艺术家在寻找的不过是一份职业。”

“跟涨大水一样,随着它就冲走了,不随着它就淹过去了。像那些弄潮儿,大伙儿都跟着他们走,他们就成为标志性的了。”杨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宋庄也没有错过什么,这些都是注定的。”

南方周末记者 付子洋

鸟屎拉头上,真的预示着倒霉吗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四)

小梅刚刚火急火燎的进店说要剪头发,我记得她刚剪头发不到一个月呢。

问她咋又剪头发,小梅说她今天太倒霉了,说是下午送孩子上学时,在文具店门口给孩子买学习用品,好巧不巧,一坨鸟屎拉到她的头发上了。

你说拉一边头发还好,她感觉有东西落到头上,她去用手一摸,刚好摸了一手[捂脸]膈应的她特别不舒服。

然后又往旁边挪了一点位置,谁知道刚站定右边头发也有东西落下,她又用手一摸,气的她想骂人[捂脸]

原来又一坨鸟屎落在了她右边头发上[捂脸]

当时的直接想爆粗口,送完孩子她赶紧搜度娘,看度娘有啥说法。

搜完之后更难过了,说是鸟屎拉身上代表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我说她你怎么还相信这些迷信,她说真是这样的,所以她要剪头发去去霉运。

给小梅洗头时确实发现头发两侧还沾有鸟屎呢[捂脸]

农村说“雀子屎落头上,不是死就是伤”,麻雀屎真这么不吉利吗?

俗话说:世界之大,千奇百怪,在生活之中,咱们可能什么事情都能遇到,哪怕有些事情发生的概率极其之小,但是还是有可能被咱们碰见。而对于这类发生概率非常小的事情,农村人们赋予了其各种的寓意,例如农村一些老人常说“雀子屎落头上,不是死就是伤”!

“雀子屎落头上,不是死就是伤”

这句话是说,如果你走在路上的时候,有麻雀屎掉到了头上的话,那你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要倒大霉了,不是死就是伤,必有血光之灾。

老辈人认为碰到这种事情是非常不吉利的,毕竟鸟拉屎落在人身上本身就是一件概率非常小的事情,更不是要说是直接落在了头上,可见此人的运气之背。

然而,这种说法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而已,大家都知道以前的人们是有些迷信思想的,所以对于此类概率小、不常见的事情,都认为和“命运”相关,所以总喜欢没事的时候瞎琢磨,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磨难,就会将其归咎于自己身上发生的“不详之兆”。

然而说到底,“雀子屎落头上,不是死就是伤”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对于此类事情,不需要太过当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