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孙姓和哪个姓是世仇(孙姓是贵族吗)

时间:2024-02-04 12:45:42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陆逊,身负血海深仇,却为仇敌效命,这正是毛主席痛哭的原因

南宋爱国诗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写道: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1975年,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据给毛主席手术的眼科医生唐由之回忆:手术后的一天,他在毛主席的书房陪老人家读书,手捧书卷的毛主席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唐由之吓坏了,因为手术后这样哭对眼睛的影响非常大。大约15分钟后,毛主席才止住泪,并示意唐由之过去,给他看了自己刚才看的书,那一页正是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毛主席的这个故事早已为人熟知。

让毛主席痛哭的,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弊病。

而本文要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吴四姓

在历史上,有一个“吴四姓”的称谓,指的就是从东汉三国起在苏州这个地方首屈一指的顾陆朱张四大豪门士族。《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说: “吴四姓 ,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句话的含义非常简单,分别说张氏以文才著称,朱氏以武力闻名,陆氏忠诚,顾氏宽厚。

张姓,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当年张良及时隐退独善其身,其子孙后代日渐昌盛。他的七世孙张睦迁居吴郡。三国时吴郡张氏的闻名者张允、张温、张俨、张敦,都是张睦的后代。

朱姓,当年刘邦手下的都昌侯朱珍,他是当年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人,但一直没有什么功劳,没当上大官。终于在刘邦出三秦一役,大出风头,降董翳、虏章邯,因此被封侯。他的子孙后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马前泼水的朱买臣。三国时吴郡朱氏的闻名者是孙权手下大将朱恒。

孙策渡江攻占江东,以安吉人朱治为吴郡太守,其子朱然更是东吴名将。从此朱姓的这一系也落脚苏州。

顾姓,来源于越人,当年越东海王摇跟随刘邦攻打项羽。摇封儿子干为顾余侯,子孙后代就以此为姓。顾氏一直没出过什么大官,直到汉和帝年间才有顾奉一直当到了颍川太守,但正因为当了颍川太守,身份开始变得不同。更重要的是,顾是吴郡(苏州)特有的姓氏,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

陆姓和顾氏一样,也是吴郡土著。当年齐国田氏子孙中,齐宣王少子通封在平原陆乡,后代遂以陆为姓。汉高祖时,陆烈为吴县县令,从此陆氏定居苏州。本来陆氏在苏州风头还在顾氏之上。但是东汉末年陆康为庐江太守,被孙策所杀,家族中跟随在庐江的百余人被孙策杀了一大半。

二、夜郎自大的江东士族

自孙策渡江后,所向披靡,江东群豪无人是孙策对手,江东全境顺利平定。然而表面的风平浪静后面是暗流涌动,因为江东人根本不服孙策。

原因有四:

1、孙坚虽然是江东人(吴郡富春人),但连寒族都算不上,就是一贫农出身。在这些世家豪族眼里,根本就是像灰尘一样的人物。

2、孙坚、孙策都是袁术部将,而袁术当时的名声实在太差了,有代汉自立之心为天下所共知。这些豪门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这样的逆臣共事。

3、孙策在进攻江东前,杀掉了陆康和陆家几十口人,早就结下了深仇。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对江东的反抗,采取了极为残酷的镇压手段,凡是不服者,一律都是杀。这样一来,仇怨更深。

4、江东士族的傲慢自大。江东那帮豪门士族自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一个东晋的例子。王导是东晋的大名人,有句名言就叫“王与马共天下”,地位高吧,名气大吧,实力强吧?

可是在江东世族眼里,王导啥都不是。琅琊王家比起江东那些土财主,那是历史更悠久,底蕴更深厚的士族。可江东的土财主们就敢自大到看不起王导。晋室南渡之初,王导为了站稳脚跟,就想着搞联姻,于是向吴四姓之一的陆家求亲。陆家那个陆玩来了句:“小丘长不出松柏一般的大树,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物内。”一口回绝。

你看看,狂妄自大到什么程度,不就是欺负人家逃到南方么。

陆家这种自大是有传统的,孙策和陆家结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孙家自以为和陆家关系不错。当年孙坚任长沙太守时,陆家的家长是陆康,其侄子任宜春县长。在任时被一伙贼人攻击,于是派人向孙坚求救。于是孙坚就出兵救了他。按理说,孙坚对陆家有恩。可实际上陆家根本没把孙坚放眼里。孙坚死后,孙策曾经去拜访过陆康(注:陆康为庐江太守,治所在舒县,而孙家那时迁居在舒县),按理说恩人之子前来拜访,应该好好招呼才对。但陆康骨子的贵族之气不允许他跟农民的儿子打交道,自己避而不见,派主簿接待孙策。如此报恩,孙策自然怀恨在心。后来孙策攻破庐江,陆家在庐江的百来口人死了一大半,从此结下血海深仇。

三、孙策的政治水平

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在史书上留下“轻佻果躁”之名。但是,孙策并不是一介莽夫,别看史书记载他征服江东的过程把江东人杀得胆战心惊,但是这段记载并不能证明孙策的残暴。这只能证明江东对孙策入侵的反抗。

事实上,孙策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东吴的基本国策是孙策一手制定的,孙权只不过是继承执行。征服过程中需要铁和血,但孙家想在江东立足,光靠铁和血是不够的。这一点,孙策非常清楚。

孙策的办法就是拉拢和打压相结合。征服江东需要铁和血,治理江东需要的是人才。《三国志》中有一句话是少为人注意的,“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当时江东核心地区是吴郡,吴郡也是孙吴初期的根本之地,而出任吴郡太守的却是朱治,孙策自己领会稽郡太守。这句话其实含有深意。

孙策渡江后,会稽郡的反抗最为激烈。《三国志》说:“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其中主要指的就是会稽郡。

正因为会稽的强烈反抗,孙策才自领会稽太守。但是孙策并没有继续打压会稽的士族,而改为采取拉拢政策。

会稽也有四大豪门士族,这就是会稽四姓,周、盛、魏、虞。

会稽周氏本来就是孙氏的世仇。周氏当时有兄弟三人,属于袁绍集团。长兄就是被吴景、孙贲从丹阳赶走的周昕,曹操和袁绍还是一伙时,周昕还给曹操送过丹阳精兵。老二周昂、老三周喁此前在豫州和九江郡都曾与孙坚和孙贲交战过。而孙策攻打会稽时,周昕亦出面协助太守王朗抵御孙策。这一仗是孙策平定江东战役中最为艰难一次。此战后,周昕为孙策所杀,余党也在之后被孙策和孙权屠戮殆尽。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周氏之外,会稽四姓的盛、魏、虞并没有遭到孙策打压,特别是魏氏和虞氏受到了孙策的重用。魏氏和虞氏的代表人物魏腾和虞翻均被孙策任命为功曹,在会稽郡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孙策此举,用意自然非常之明显。注:魏腾曾触怒孙策,被吴夫人所保。

但是在孙策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四、孙权的用人政策

世人都被孙策那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所误导,以为孙权虽然打仗不行,但政治才干出色。

孙策死时,孙权年仅18岁。当时的情况是江东初定,形势错综复杂,对于孙氏的群臣和江东来说,需要一个有能力的继承者。孙策这么说,只不过是安定众心,希望周瑜、张昭等重臣能辅佐孙权,共渡难关。

但是孙权来说,想法却不一样。张昭天下闻名,深孚众望。周瑜谋略过人,雄姿英发。这些孙策的手下虽然对孙策忠心耿耿,孙权对他们是否会忠于自己却非常不放心,所以他急需建立自己的班底。

其中关键的一步棋子就是依靠父亲孙坚的老部下,而不是哥哥孙策的老部下,两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治。

朱治都干了什么呢?

他把吴郡的士族,主要就是吴四姓朱张顾陆的子弟都弄来当官,以拉拢吴四姓。拉拢吴四姓本来就是孙策治理江东的一项题中之义,这是为了长治久安。但在孙权手里却多了一个,孙权需要自己的嫡系部队。

朱氏的朱恒率先投靠孙权,所以孙权一即位就任命朱恒为余姚长,孙权把和孙氏关系最好的吴郡豪强派到会稽去当县长,用意深远。后来朱恒更是被任命为荡寇校尉,主管吴郡和会稽郡的军事。

和朱桓同时投靠孙权的是顾氏的顾雍。顾雍乃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的弟子,深得蔡邕喜爱,在孙策渡江之前就当过几个地方的县长。然而在东吴初期顾雍最重要的一项任命却是在孙权即位后出任会稽郡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命,和孙策一样,会稽郡的太守是孙权自己,孙权本人却在吴郡,顾雍出任会稽郡丞,其实就是代表孙权主持会稽郡的政务。这表明顾雍已经进入孙权的核心圈子,是孙权的重点培养对象。表面上看起来孙权初期甚为依赖张昭、周瑜。其实此二人都是孙策的心腹,孙权表面尊重推崇,内心却猜忌提防。张昭被当做菩萨敬起来,周瑜更是索性打发出去,直到赤壁之战前情况紧急,才又召回吴郡。张昭、周瑜是孙策属意的辅政大臣,他们的待遇看似不正常,却符合孙权执政的需要。

所以东吴的第一任丞相孙邵病死后,所有人都以为接任者应该是张昭,结果却是顾雍继任,而且一干就是19年。

那么顾雍、朱桓到会稽去当官是干什么?时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顾雍向来以宽厚得名。对于这一点,吴四姓的子弟自然是信服并交口称誉的。但会稽四姓就不赞成了。孙权和孙策一样,自领会稽太守,但孙权和孙策不一样,留在吴郡并未到任。在会稽实际的当家人是顾雍。从这一刻起东吴的国策发生了微调。

孙权改变了孙策对会稽士族拉拢的政策,进行彻底的打压,此举让会稽士族在很长时间内不能翻身。

会稽盛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孔融那篇《论盛孝章书》的主角盛宪,他死于孙权之手,家人子弟也被杀个精光。

功曹魏腾差点被孙权杀掉,吴范拼死相救,保住了一命。但官越做越小,后来当的是历阳、鄱阳、山阴的县令。要知道孙策开启基业时的郡功曹,这都属于开国重臣了。

深得孙策信任的虞翻在孙权手下也没好下场,不断被贬官,最后被孙权流放交州而死。

而与会稽士族悲惨命运相对应的却是吴四姓的飞黄腾达。除了上述顾雍、朱桓成为孙权心腹外,吴郡张氏也投靠了孙权。东吴名臣张温的父亲张允就是孙权的东曹掾,这个职务简单的来说就是孙权的直系属官。其实也就是意味着张允和顾雍一样,也是孙权的嫡系。但张允死得早,在顾雍的推荐下,张温被孙权征召,被任命为议郎、选曹尚书。所谓选曹尚书,掌管选拔官吏之事,虽然没有顾雍官大,但权力极大。

其实,孙权对孙策政策的微调,就是用政治上地位来换取吴四姓的倾力支持。那么,对会稽四姓的打压,去掉政坛上的对手,这事势在必行。而主持会稽郡政务的顾雍正是保证吴四姓利益的执行者,而朱桓正是军事上的辅助者。

终三国一世,东吴的吴郡士族长期歧视、打压会稽士族,正是从这时开始。所以,“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中的“顾厚”,是多么的讽刺。

五、陆逊登场

在孙权的拉拢下,朱、张、顾三姓豪强都选择了和孙氏合作。但对孙权来说,陆氏却是个老大难问题。陆家百余口人在孙策攻打庐江之时死了一大半,这个仇恨非常之深。孙权即位后,陆家实际的主心骨是昔日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孙陆逊,而家长是陆康的儿子陆绩。陆绩始终难忘血仇,虽然孙策极力拉拢他,仍然心存芥蒂,临死前都说:“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不肯承认自己是东吴之臣。

而陆逊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公元203年,陆逊接过了孙权伸出的橄榄枝,投身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而孙权也非常有手段的将哥哥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投身仇敌并娶仇人之女,这与孙氏另一个大仇人会稽周氏形成鲜明对比。

陆逊这么做,也并不难理解,对于这些豪门士族来说,家族的发展才是第一位。在孙氏已经占据江东的情况下,乖乖低下头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吴四姓比会稽四姓识时务多了。

但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却颇为矛盾,这一矛盾倒不是因为私仇,而是因为陆逊的能力。自周瑜死后,陆逊已是东吴群臣中最有才干之人,哪怕是鲁肃、吕蒙都不及他。然而孙权对陆逊的使用和陆逊的作为,却值得玩味。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孙权虽然屡屡给陆逊加官进爵,却始终没把陆逊放到对抗曹操、刘备的一线去。而陆逊一直做的工作基本就是讨伐山贼、山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讨伐中,陆逊的私兵越来越庞大,据陶元珍先生考证,陆逊的私兵高达4万,为东吴第一人。即使在当时东吴的军制——部曲世袭制之下,这也是惊人的。顺便说一句,世人都以为东吴军队不善于步战,其实是和军制有关。家族私兵部曲,哪里会拼力死战。部曲世袭制是东吴另一项有极大影响的政策,本文不赘述了。

看《三国志》中记载,就非常有意思。陆逊初次讨伐山贼时仅21岁,部曲已有两千。后来讨伐丹阳山越,收得精兵数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百姓受其扰乱而愁苦不堪。孙权居然对此做了妥协,压下了告状。其实从此就可以看到,当时顾雍虽然名义上是吴四姓的首领,但陆逊却得到了吴四姓的倾力支持,是真正的领袖人物。不然孙权不会如此忌惮。

直到吕蒙白衣渡江前,孙权才第一次真正对陆逊委以重任,让陆逊代替假装生病的吕蒙出任荆州防务重任,以迷惑关羽。值得玩味的是,此战获胜后,吕蒙即病死。死前,吕蒙向孙权推荐的继任者却是朱然。朱然是朱治养子,是孙权发小,当年镇压会稽士族,朱然也是执行者之一。而朱治更是孙权最倚重的老臣。同为孙权心腹,吕蒙完全猜对了孙权的心思。

六、陆逊的起落

朱然虽然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担负荆州防务的重任,但当刘备来攻之时,孙权启用的人却是陆逊。这是时势所逼,从此陆逊一跃而成东吴第一重臣。到了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后,孙权在大将军之上加设上大将军的官衔,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顾雍死后更是继任为丞相。孙权自己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留陆逊在武昌辅佐孙登,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东吴军国大事。陆逊在东吴的地位之高,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蜀相诸葛亮也不能和他相提并论。

表面看起来孙权铸造了一段君臣佳话。实际上陆逊地位尊崇的背后,是吴郡士族势力的膨胀。这种一家独大,很快就会达到孙权不能容忍的程度。

其实这正是孙权在政治才干弱于其兄孙策的表现。孙策对江东士族的政策看起来和孙权一样,是又打又拉。但孙策的打击,是为了的稳固;孙策的拉拢也是为了的稳固。所以孙策在诛杀会稽反抗的群豪后,对会稽的士族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手法,并不仅仅拉拢吴郡士族,在东吴政坛形成两股相制衡的势力。但是孙策死得太早,即位的孙权缺乏乃兄的威望和能力。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孙权改变了孙策的政策,以对吴郡士族的扶持,换取他们的绝对支持。在这种政策下,会稽士族遭了殃,遭到自己竞争对手吴郡士族的残酷打压。而孙权对吴郡士族的依赖,让吴四姓的一家独大已无法避免。在孙权另一个依靠对象,淮泗群豪相继去世了,东吴内再无势力可与吴郡士族相抗衡。由于孙权为了换取支持,曾做出军事上部曲制这一重大让步,更使得东吴的士族比中原的士族更为强大有力。

孙权自然意识到这一点,虽然他采取了各种手段试图削弱吴郡士族的力量,但成效并不大。吕壹案、暨艳案、两宫案反而加大了东吴的内耗。特别是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两宫案,把陆逊也牵涉了进来。在此事件中,陆逊的表现让孙权大为不满。两宫案明面上是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实际上背后的主导者是孙权本人,其用意是要打压太子孙和背后的吴郡士族。

本来太子党的领袖陆逊也是幕后人物,用不着站到前台。可是孙和在鲁王党羽不断弹劾下,沉不住气了,和陆逊的族侄陆胤密商,派陆胤前往武昌向陆逊求救。因此陆逊连上奏折,以劝谏为名保护孙和。

陆逊这步棋其实是走错的。此事本来就是孙权主导,针对的并不是孙和本人,而是孙和背后的吴四姓。鲁王党羽对太子的弹劾,背后本身就有孙权的影子。孙和得知这一消息更是来源于对孙权的窃听。窃听皇帝,再把消息通报给丞相,这种事情性质之严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居然不思考其中的利害关系,就贸然上书,自然让孙权心中惊疑不定。陆逊虽然是东吴丞相,军事能力出众,但政治水平并不高,远不及周瑜。

周瑜身负托孤重任,却被孙权打发去柴桑整整8年,从不对吴郡事务发出一言。这种才是聪明人。而陆逊坐镇武昌,半个东吴在他实际统治之下,陆胤把来自窃听孙权的消息告诉他,他居然选择公开,政治上极不成熟。

陆逊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原因自然是家族和吴四姓的利益。

孙和是太子,但也是吴四姓“顾陆朱张”另一个政治筹码。所谓的“国本”、“名分”只是借口,保住孙和就是保住吴四姓的长富久贵。陆逊公开上书,在明面上挑明矛盾,这让孙权瞬间明白“顾陆朱张”所谓的忠诚,与其说是忠于自己,不如说是忠于他们的家族利益。这立即让孙权下了狠心,把自己早年另一个心腹顾雍的孙子顾谭、顾承下狱,而他们两人另有两个身份,一是太子党的主要干将,二是陆逊的外甥。而太子党另一个重臣,屡次和陆逊互通消息的太子太傅吾粲也被逮捕,并死在狱中。孙权虽然没抓陆逊,却多次派人责骂,陆逊忧郁愤怒而死,可以说是被气死的,这正是孙权所期望的。而且愤怒的孙权连谥号都没给陆逊,孙权精心勾画的和吴四姓君臣相得的美景被击得粉碎。虽然后来孙权抚慰陆逊之子陆抗,还惺惺作态哭了一场,其实只是作秀。这是因为孙权未能顺利剥夺陆氏的私兵,要是能把私兵拿下,还作什么态啊。

七、门户私计

两宫案后,吴四姓一时之间大伤元气。但在孙峻、诸葛恪的内乱后,瞬间就恢复了,毕竟根基已经在那,军事实力在那,难以动摇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孙休时,起用会稽士族贺邵为吴郡太守,到孙皓时升任中书令,并领太子太傅。开始的时候,贺邵足不出门。吴郡士族在他家大门上写上:“会稽鸡,不能啼。”极尽侮辱之能事。于是贺邵在门上再写六个字:“不可啼,杀吴儿。”以核查顾氏、陆氏役使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为名,抓了顾氏和陆氏很多人。

起用会稽贺氏,本来就是孙休和孙皓的一种平衡手段。贺邵出任中书令,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任命。东吴的中书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孙权、孙休、孙皓的右臂。看起来,长期被吴郡士族歧视和打压的会稽士族,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然而时任江陵都督陆抗仅仅写了一封信,就让孙皓被迫命令贺邵乖乖放人。

吴四姓尾大不掉,这已经不是孙皓能改变的了。孙皓自己对此心知肚明,有一次故意问陆逊的侄子,陆抗的族兄,时任左丞相陆凯:“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陆凯回答:“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一句话说得孙皓皮笑肉不笑:“真是兴盛啊!”一个吴郡地方的士族就兴盛到如此地步,东吴这些皇帝,能轻易动得了吗?更不用说吴四姓都是一体的。

陆逊自己确实是三国时最顶尖的人才,而且德才兼备。但是陆逊和他地位相似的诸葛亮却截然不同。诸葛亮眼里只有国没有家,陆逊虽然忠于国事,但亦有私心,除了国家重臣这个身份,陆逊始终没有忘掉自己是吴郡士族的领袖和代表,家族的利益也是他考虑的重点。这一点,从他放下家族的深仇大恨,为仇敌效劳就已经注定。

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也继承了这一点。他们的大哥陆晏、二哥陆景死于晋将王叡之手,而且东吴灭亡后,江东士族备受中原士族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江东士族都闭门隐居,而陆机、陆云不顾劝阻,执意北上洛阳,意欲重振门纲,结果死于“八王之乱”,从此陆逊绝后。

陆逊虽然绝后,但在他和顾雍领导下的吴四姓已经崛起,成为门阀政治的新动向,也就是家族利益永远在国家之上,在汉朝和曹魏时,还不是这样的。东晋南渡后,这一趋势越发明显,成为东晋和南朝的主流。这就是门阀政治的弊病,他们中确实会涌现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者。但国家的前途不能寄托在,希望每个门阀子弟都是像陆逊和顾雍这样品德较高的人才上,士族更多的是重视自己的利益,至于是否和国家冲突,是否损害国家,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们看来,哪怕新旧交替,自己一样可以游刃有余。孰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就是让毛主席痛哭的“门户私计”,老人家泪流满面。

注:本文接上一篇三国第一天才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陆逊,身负血海深仇,却为仇敌效命,这正是毛主席痛哭的原因

南宋爱国诗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写道: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1975年,毛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据给毛主席手术的眼科医生唐由之回忆:手术后的一天,他在毛主席的书房陪老人家读书,手捧书卷的毛主席突然大哭起来,泪流满面。唐由之吓坏了,因为手术后这样哭对眼睛的影响非常大。大约15分钟后,毛主席才止住泪,并示意唐由之过去,给他看了自己刚才看的书,那一页正是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毛主席的这个故事早已为人熟知。

让毛主席痛哭的,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弊病。

而本文要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吴四姓

在历史上,有一个“吴四姓”的称谓,指的就是从东汉三国起在苏州这个地方首屈一指的顾陆朱张四大豪门士族。《吴录·士林》曰:“吴郡有顾、陆、朱、张为四姓。三国之间,四姓盛焉。”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说: “吴四姓 ,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这句话的含义非常简单,分别说张氏以文才著称,朱氏以武力闻名,陆氏忠诚,顾氏宽厚。

张姓,是留侯张良的后代。当年张良及时隐退独善其身,其子孙后代日渐昌盛。他的七世孙张睦迁居吴郡。三国时吴郡张氏的闻名者张允、张温、张俨、张敦,都是张睦的后代。

朱姓,当年刘邦手下的都昌侯朱珍,他是当年在沛县跟随刘邦起兵的老人,但一直没有什么功劳,没当上大官。终于在刘邦出三秦一役,大出风头,降董翳、虏章邯,因此被封侯。他的子孙后代中有一个很有名的马前泼水的朱买臣。三国时吴郡朱氏的闻名者是孙权手下大将朱恒。

孙策渡江攻占江东,以安吉人朱治为吴郡太守,其子朱然更是东吴名将。从此朱姓的这一系也落脚苏州。

顾姓,来源于越人,当年越东海王摇跟随刘邦攻打项羽。摇封儿子干为顾余侯,子孙后代就以此为姓。顾氏一直没出过什么大官,直到汉和帝年间才有顾奉一直当到了颍川太守,但正因为当了颍川太守,身份开始变得不同。更重要的是,顾是吴郡(苏州)特有的姓氏,是不折不扣的地头蛇。

陆姓和顾氏一样,也是吴郡土著。当年齐国田氏子孙中,齐宣王少子通封在平原陆乡,后代遂以陆为姓。汉高祖时,陆烈为吴县县令,从此陆氏定居苏州。本来陆氏在苏州风头还在顾氏之上。但是东汉末年陆康为庐江太守,被孙策所杀,家族中跟随在庐江的百余人被孙策杀了一大半。

二、夜郎自大的江东士族

自孙策渡江后,所向披靡,江东群豪无人是孙策对手,江东全境顺利平定。然而表面的风平浪静后面是暗流涌动,因为江东人根本不服孙策。

原因有四:

1、孙坚虽然是江东人(吴郡富春人),但连寒族都算不上,就是一贫农出身。在这些世家豪族眼里,根本就是像灰尘一样的人物。

2、孙坚、孙策都是袁术部将,而袁术当时的名声实在太差了,有代汉自立之心为天下所共知。这些豪门无论如何也不能和这样的逆臣共事。

3、孙策在进攻江东前,杀掉了陆康和陆家几十口人,早就结下了深仇。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对江东的反抗,采取了极为残酷的镇压手段,凡是不服者,一律都是杀。这样一来,仇怨更深。

4、江东士族的傲慢自大。江东那帮豪门士族自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看一个东晋的例子。王导是东晋的大名人,有句名言就叫“王与马共天下”,地位高吧,名气大吧,实力强吧?

可是在江东世族眼里,王导啥都不是。琅琊王家比起江东那些土财主,那是历史更悠久,底蕴更深厚的士族。可江东的土财主们就敢自大到看不起王导。晋室南渡之初,王导为了站稳脚跟,就想着搞联姻,于是向吴四姓之一的陆家求亲。陆家那个陆玩来了句:“小丘长不出松柏一般的大树,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个器物内。”一口回绝。

你看看,狂妄自大到什么程度,不就是欺负人家逃到南方么。

陆家这种自大是有传统的,孙策和陆家结仇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孙家自以为和陆家关系不错。当年孙坚任长沙太守时,陆家的家长是陆康,其侄子任宜春县长。在任时被一伙贼人攻击,于是派人向孙坚求救。于是孙坚就出兵救了他。按理说,孙坚对陆家有恩。可实际上陆家根本没把孙坚放眼里。孙坚死后,孙策曾经去拜访过陆康(注:陆康为庐江太守,治所在舒县,而孙家那时迁居在舒县),按理说恩人之子前来拜访,应该好好招呼才对。但陆康骨子的贵族之气不允许他跟农民的儿子打交道,自己避而不见,派主簿接待孙策。如此报恩,孙策自然怀恨在心。后来孙策攻破庐江,陆家在庐江的百来口人死了一大半,从此结下血海深仇。

三、孙策的政治水平

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在史书上留下“轻佻果躁”之名。但是,孙策并不是一介莽夫,别看史书记载他征服江东的过程把江东人杀得胆战心惊,但是这段记载并不能证明孙策的残暴。这只能证明江东对孙策入侵的反抗。

事实上,孙策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东吴的基本国策是孙策一手制定的,孙权只不过是继承执行。征服过程中需要铁和血,但孙家想在江东立足,光靠铁和血是不够的。这一点,孙策非常清楚。

孙策的办法就是拉拢和打压相结合。征服江东需要铁和血,治理江东需要的是人才。《三国志》中有一句话是少为人注意的,“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当时江东核心地区是吴郡,吴郡也是孙吴初期的根本之地,而出任吴郡太守的却是朱治,孙策自己领会稽郡太守。这句话其实含有深意。

孙策渡江后,会稽郡的反抗最为激烈。《三国志》说:“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其中主要指的就是会稽郡。

正因为会稽的强烈反抗,孙策才自领会稽太守。但是孙策并没有继续打压会稽的士族,而改为采取拉拢政策。

会稽也有四大豪门士族,这就是会稽四姓,周、盛、魏、虞。

会稽周氏本来就是孙氏的世仇。周氏当时有兄弟三人,属于袁绍集团。长兄就是被吴景、孙贲从丹阳赶走的周昕,曹操和袁绍还是一伙时,周昕还给曹操送过丹阳精兵。老二周昂、老三周喁此前在豫州和九江郡都曾与孙坚和孙贲交战过。而孙策攻打会稽时,周昕亦出面协助太守王朗抵御孙策。这一仗是孙策平定江东战役中最为艰难一次。此战后,周昕为孙策所杀,余党也在之后被孙策和孙权屠戮殆尽。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周氏之外,会稽四姓的盛、魏、虞并没有遭到孙策打压,特别是魏氏和虞氏受到了孙策的重用。魏氏和虞氏的代表人物魏腾和虞翻均被孙策任命为功曹,在会稽郡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孙策此举,用意自然非常之明显。注:魏腾曾触怒孙策,被吴夫人所保。

但是在孙策死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四、孙权的用人政策

世人都被孙策那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所误导,以为孙权虽然打仗不行,但政治才干出色。

孙策死时,孙权年仅18岁。当时的情况是江东初定,形势错综复杂,对于孙氏的群臣和江东来说,需要一个有能力的继承者。孙策这么说,只不过是安定众心,希望周瑜、张昭等重臣能辅佐孙权,共渡难关。

但是孙权来说,想法却不一样。张昭天下闻名,深孚众望。周瑜谋略过人,雄姿英发。这些孙策的手下虽然对孙策忠心耿耿,孙权对他们是否会忠于自己却非常不放心,所以他急需建立自己的班底。

其中关键的一步棋子就是依靠父亲孙坚的老部下,而不是哥哥孙策的老部下,两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关键的一个人就是朱治。

朱治都干了什么呢?

他把吴郡的士族,主要就是吴四姓朱张顾陆的子弟都弄来当官,以拉拢吴四姓。拉拢吴四姓本来就是孙策治理江东的一项题中之义,这是为了长治久安。但在孙权手里却多了一个,孙权需要自己的嫡系部队。

朱氏的朱恒率先投靠孙权,所以孙权一即位就任命朱恒为余姚长,孙权把和孙氏关系最好的吴郡豪强派到会稽去当县长,用意深远。后来朱恒更是被任命为荡寇校尉,主管吴郡和会稽郡的军事。

和朱桓同时投靠孙权的是顾氏的顾雍。顾雍乃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的弟子,深得蔡邕喜爱,在孙策渡江之前就当过几个地方的县长。然而在东吴初期顾雍最重要的一项任命却是在孙权即位后出任会稽郡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命,和孙策一样,会稽郡的太守是孙权自己,孙权本人却在吴郡,顾雍出任会稽郡丞,其实就是代表孙权主持会稽郡的政务。这表明顾雍已经进入孙权的核心圈子,是孙权的重点培养对象。表面上看起来孙权初期甚为依赖张昭、周瑜。其实此二人都是孙策的心腹,孙权表面尊重推崇,内心却猜忌提防。张昭被当做菩萨敬起来,周瑜更是索性打发出去,直到赤壁之战前情况紧急,才又召回吴郡。张昭、周瑜是孙策属意的辅政大臣,他们的待遇看似不正常,却符合孙权执政的需要。

所以东吴的第一任丞相孙邵病死后,所有人都以为接任者应该是张昭,结果却是顾雍继任,而且一干就是19年。

那么顾雍、朱桓到会稽去当官是干什么?时谚:“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顾雍向来以宽厚得名。对于这一点,吴四姓的子弟自然是信服并交口称誉的。但会稽四姓就不赞成了。孙权和孙策一样,自领会稽太守,但孙权和孙策不一样,留在吴郡并未到任。在会稽实际的当家人是顾雍。从这一刻起东吴的国策发生了微调。

孙权改变了孙策对会稽士族拉拢的政策,进行彻底的打压,此举让会稽士族在很长时间内不能翻身。

会稽盛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孔融那篇《论盛孝章书》的主角盛宪,他死于孙权之手,家人子弟也被杀个精光。

功曹魏腾差点被孙权杀掉,吴范拼死相救,保住了一命。但官越做越小,后来当的是历阳、鄱阳、山阴的县令。要知道孙策开启基业时的郡功曹,这都属于开国重臣了。

深得孙策信任的虞翻在孙权手下也没好下场,不断被贬官,最后被孙权流放交州而死。

而与会稽士族悲惨命运相对应的却是吴四姓的飞黄腾达。除了上述顾雍、朱桓成为孙权心腹外,吴郡张氏也投靠了孙权。东吴名臣张温的父亲张允就是孙权的东曹掾,这个职务简单的来说就是孙权的直系属官。其实也就是意味着张允和顾雍一样,也是孙权的嫡系。但张允死得早,在顾雍的推荐下,张温被孙权征召,被任命为议郎、选曹尚书。所谓选曹尚书,掌管选拔官吏之事,虽然没有顾雍官大,但权力极大。

其实,孙权对孙策政策的微调,就是用政治上地位来换取吴四姓的倾力支持。那么,对会稽四姓的打压,去掉政坛上的对手,这事势在必行。而主持会稽郡政务的顾雍正是保证吴四姓利益的执行者,而朱桓正是军事上的辅助者。

终三国一世,东吴的吴郡士族长期歧视、打压会稽士族,正是从这时开始。所以,“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中的“顾厚”,是多么的讽刺。

五、陆逊登场

在孙权的拉拢下,朱、张、顾三姓豪强都选择了和孙氏合作。但对孙权来说,陆氏却是个老大难问题。陆家百余口人在孙策攻打庐江之时死了一大半,这个仇恨非常之深。孙权即位后,陆家实际的主心骨是昔日庐江太守陆康的侄孙陆逊,而家长是陆康的儿子陆绩。陆绩始终难忘血仇,虽然孙策极力拉拢他,仍然心存芥蒂,临死前都说:“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不肯承认自己是东吴之臣。

而陆逊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公元203年,陆逊接过了孙权伸出的橄榄枝,投身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的幕僚。而孙权也非常有手段的将哥哥孙策之女嫁给了陆逊。投身仇敌并娶仇人之女,这与孙氏另一个大仇人会稽周氏形成鲜明对比。

陆逊这么做,也并不难理解,对于这些豪门士族来说,家族的发展才是第一位。在孙氏已经占据江东的情况下,乖乖低下头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吴四姓比会稽四姓识时务多了。

但孙权对陆逊的态度却颇为矛盾,这一矛盾倒不是因为私仇,而是因为陆逊的能力。自周瑜死后,陆逊已是东吴群臣中最有才干之人,哪怕是鲁肃、吕蒙都不及他。然而孙权对陆逊的使用和陆逊的作为,却值得玩味。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孙权虽然屡屡给陆逊加官进爵,却始终没把陆逊放到对抗曹操、刘备的一线去。而陆逊一直做的工作基本就是讨伐山贼、山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讨伐中,陆逊的私兵越来越庞大,据陶元珍先生考证,陆逊的私兵高达4万,为东吴第一人。即使在当时东吴的军制——部曲世袭制之下,这也是惊人的。顺便说一句,世人都以为东吴军队不善于步战,其实是和军制有关。家族私兵部曲,哪里会拼力死战。部曲世袭制是东吴另一项有极大影响的政策,本文不赘述了。

看《三国志》中记载,就非常有意思。陆逊初次讨伐山贼时仅21岁,部曲已有两千。后来讨伐丹阳山越,收得精兵数万。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告陆逊违法征用民众,百姓受其扰乱而愁苦不堪。孙权居然对此做了妥协,压下了告状。其实从此就可以看到,当时顾雍虽然名义上是吴四姓的首领,但陆逊却得到了吴四姓的倾力支持,是真正的领袖人物。不然孙权不会如此忌惮。

直到吕蒙白衣渡江前,孙权才第一次真正对陆逊委以重任,让陆逊代替假装生病的吕蒙出任荆州防务重任,以迷惑关羽。值得玩味的是,此战获胜后,吕蒙即病死。死前,吕蒙向孙权推荐的继任者却是朱然。朱然是朱治养子,是孙权发小,当年镇压会稽士族,朱然也是执行者之一。而朱治更是孙权最倚重的老臣。同为孙权心腹,吕蒙完全猜对了孙权的心思。

六、陆逊的起落

朱然虽然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担负荆州防务的重任,但当刘备来攻之时,孙权启用的人却是陆逊。这是时势所逼,从此陆逊一跃而成东吴第一重臣。到了石亭之战大败曹休后,孙权在大将军之上加设上大将军的官衔,地位高于三公。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顾雍死后更是继任为丞相。孙权自己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留陆逊在武昌辅佐孙登,统领留守武昌的宫府事宜,并掌管荆州及扬州豫章等三郡事务,主持东吴军国大事。陆逊在东吴的地位之高,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连蜀相诸葛亮也不能和他相提并论。

表面看起来孙权铸造了一段君臣佳话。实际上陆逊地位尊崇的背后,是吴郡士族势力的膨胀。这种一家独大,很快就会达到孙权不能容忍的程度。

其实这正是孙权在政治才干弱于其兄孙策的表现。孙策对江东士族的政策看起来和孙权一样,是又打又拉。但孙策的打击,是为了的稳固;孙策的拉拢也是为了的稳固。所以孙策在诛杀会稽反抗的群豪后,对会稽的士族采取了安抚、拉拢的手法,并不仅仅拉拢吴郡士族,在东吴政坛形成两股相制衡的势力。但是孙策死得太早,即位的孙权缺乏乃兄的威望和能力。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孙权改变了孙策的政策,以对吴郡士族的扶持,换取他们的绝对支持。在这种政策下,会稽士族遭了殃,遭到自己竞争对手吴郡士族的残酷打压。而孙权对吴郡士族的依赖,让吴四姓的一家独大已无法避免。在孙权另一个依靠对象,淮泗群豪相继去世了,东吴内再无势力可与吴郡士族相抗衡。由于孙权为了换取支持,曾做出军事上部曲制这一重大让步,更使得东吴的士族比中原的士族更为强大有力。

孙权自然意识到这一点,虽然他采取了各种手段试图削弱吴郡士族的力量,但成效并不大。吕壹案、暨艳案、两宫案反而加大了东吴的内耗。特别是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两宫案,把陆逊也牵涉了进来。在此事件中,陆逊的表现让孙权大为不满。两宫案明面上是孙和与孙霸争夺太子,实际上背后的主导者是孙权本人,其用意是要打压太子孙和背后的吴郡士族。

本来太子党的领袖陆逊也是幕后人物,用不着站到前台。可是孙和在鲁王党羽不断弹劾下,沉不住气了,和陆逊的族侄陆胤密商,派陆胤前往武昌向陆逊求救。因此陆逊连上奏折,以劝谏为名保护孙和。

陆逊这步棋其实是走错的。此事本来就是孙权主导,针对的并不是孙和本人,而是孙和背后的吴四姓。鲁王党羽对太子的弹劾,背后本身就有孙权的影子。孙和得知这一消息更是来源于对孙权的窃听。窃听皇帝,再把消息通报给丞相,这种事情性质之严重,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居然不思考其中的利害关系,就贸然上书,自然让孙权心中惊疑不定。陆逊虽然是东吴丞相,军事能力出众,但政治水平并不高,远不及周瑜。

周瑜身负托孤重任,却被孙权打发去柴桑整整8年,从不对吴郡事务发出一言。这种才是聪明人。而陆逊坐镇武昌,半个东吴在他实际统治之下,陆胤把来自窃听孙权的消息告诉他,他居然选择公开,政治上极不成熟。

陆逊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原因自然是家族和吴四姓的利益。

孙和是太子,但也是吴四姓“顾陆朱张”另一个政治筹码。所谓的“国本”、“名分”只是借口,保住孙和就是保住吴四姓的长富久贵。陆逊公开上书,在明面上挑明矛盾,这让孙权瞬间明白“顾陆朱张”所谓的忠诚,与其说是忠于自己,不如说是忠于他们的家族利益。这立即让孙权下了狠心,把自己早年另一个心腹顾雍的孙子顾谭、顾承下狱,而他们两人另有两个身份,一是太子党的主要干将,二是陆逊的外甥。而太子党另一个重臣,屡次和陆逊互通消息的太子太傅吾粲也被逮捕,并死在狱中。孙权虽然没抓陆逊,却多次派人责骂,陆逊忧郁愤怒而死,可以说是被气死的,这正是孙权所期望的。而且愤怒的孙权连谥号都没给陆逊,孙权精心勾画的和吴四姓君臣相得的美景被击得粉碎。虽然后来孙权抚慰陆逊之子陆抗,还惺惺作态哭了一场,其实只是作秀。这是因为孙权未能顺利剥夺陆氏的私兵,要是能把私兵拿下,还作什么态啊。

七、门户私计

两宫案后,吴四姓一时之间大伤元气。但在孙峻、诸葛恪的内乱后,瞬间就恢复了,毕竟根基已经在那,军事实力在那,难以动摇了。

《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孙休时,起用会稽士族贺邵为吴郡太守,到孙皓时升任中书令,并领太子太傅。开始的时候,贺邵足不出门。吴郡士族在他家大门上写上:“会稽鸡,不能啼。”极尽侮辱之能事。于是贺邵在门上再写六个字:“不可啼,杀吴儿。”以核查顾氏、陆氏役使官兵和窝藏逃亡户口为名,抓了顾氏和陆氏很多人。

起用会稽贺氏,本来就是孙休和孙皓的一种平衡手段。贺邵出任中书令,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任命。东吴的中书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孙权、孙休、孙皓的右臂。看起来,长期被吴郡士族歧视和打压的会稽士族,这一次终于扬眉吐气。然而时任江陵都督陆抗仅仅写了一封信,就让孙皓被迫命令贺邵乖乖放人。

吴四姓尾大不掉,这已经不是孙皓能改变的了。孙皓自己对此心知肚明,有一次故意问陆逊的侄子,陆抗的族兄,时任左丞相陆凯:“你的宗族有几人在朝任职?”陆凯回答:“两个丞相﹑五人封侯﹑十多位将军。”一句话说得孙皓皮笑肉不笑:“真是兴盛啊!”一个吴郡地方的士族就兴盛到如此地步,东吴这些皇帝,能轻易动得了吗?更不用说吴四姓都是一体的。

陆逊自己确实是三国时最顶尖的人才,而且德才兼备。但是陆逊和他地位相似的诸葛亮却截然不同。诸葛亮眼里只有国没有家,陆逊虽然忠于国事,但亦有私心,除了国家重臣这个身份,陆逊始终没有忘掉自己是吴郡士族的领袖和代表,家族的利益也是他考虑的重点。这一点,从他放下家族的深仇大恨,为仇敌效劳就已经注定。

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也继承了这一点。他们的大哥陆晏、二哥陆景死于晋将王叡之手,而且东吴灭亡后,江东士族备受中原士族歧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江东士族都闭门隐居,而陆机、陆云不顾劝阻,执意北上洛阳,意欲重振门纲,结果死于“八王之乱”,从此陆逊绝后。

陆逊虽然绝后,但在他和顾雍领导下的吴四姓已经崛起,成为门阀政治的新动向,也就是家族利益永远在国家之上,在汉朝和曹魏时,还不是这样的。东晋南渡后,这一趋势越发明显,成为东晋和南朝的主流。这就是门阀政治的弊病,他们中确实会涌现大量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德才兼备者。但国家的前途不能寄托在,希望每个门阀子弟都是像陆逊和顾雍这样品德较高的人才上,士族更多的是重视自己的利益,至于是否和国家冲突,是否损害国家,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们看来,哪怕新旧交替,自己一样可以游刃有余。孰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就是让毛主席痛哭的“门户私计”,老人家泪流满面。

注:本文接上一篇三国第一天才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家族文化:对牛山孙氏族人“讲究”的点滴思考

在鲁南苏北一带,盛传一句话叫“讲究的给牛山孙样!”这句话里也许有些调侃的意味,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牛山孙氏族人的“讲究”由来已久,且影响深远。细究牛山孙氏族人的“讲究”,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滴思考,请族中长辈及有兴族亲指教。

峄阳牛山孙氏宗祠

牛山孙氏族人讲究一个“礼”字

从面上理解牛山孙氏族人的“讲究”,首先是讲究一个“礼”字。这是从族人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

大凡被称作“讲究”的牛山孙氏族人,只要不是在公务场合,如果通过介绍知道对方是地地道道的“牛山孙”,那必须要当面理清支房门系,以便“动称呼”。

在非公务接待的席面上,更能体现出牛山孙氏族人的“讲究”。辈免的族人无论辈长的族人年龄大小,都要礼让辈长的族人上座。

在牛山孙氏族人的“家宴”上,长幼有序的排座最能体现出“讲究”来。特殊的是,如果出现三代以上同席,辈免的族人也有可能被“礼让”到辈最长的族人旁边就座,这体现出牛山孙氏族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牛山孙氏族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亲睦邻……优良传统家风非一时一世之功,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是族中贤达的榜样示范。

五世大儒,在父亲逵去世后,“庐墓侧,躬负土筑坟,晨夕攀木悲号,距家仅数十步,三年不一归,乡里咸服其诚”。

生于嘉庆年间的孙承瀚,道光己酉科举人,咸丰九年,匪患横行,同父异母的弟弟被安徽的土匪劫走,继母终日哭泣不止,他背上干粮,毅然踏上了千里寻弟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救回了弟弟。

任内阁中书的孙茂懿,过嗣堂叔为子,嗣父亡故后,精心侍候两位嗣母。生父母与嗣母住处相隔二里多路,他每天早晚两村间必来回问安,四季阴晴雨雪从不间断。生母隆冬时节生病想吃西瓜,他无处购买,甚觉愧疚,从此不食西瓜。孙茂懿终生“不食西瓜”的孝善之举传为美谈。

牛山孙氏族人的“讲究”不只体现在族亲内部,对待姻亲也同样“讲究”。由于历史的原因,牛山孙氏族人大多聚族而居,与其他姓氏通婚难免“差辈”。传统的做法是:“认姑娘不认姑父,从老表改起”;“不是顶门亲戚,先叫后不改”……这一惯例也被其他地方望族延用。牛山孙氏族人的“讲究”也影响和带动了牛山孙氏族人的“亲戚们”。一般酒席上,酒至微醺之后,自称“牛山孙的外甥”是某些身份特殊的喝酒人常亮的“底牌”。

牛山孙氏族人讲究一个“理”字

有人说,牛山孙氏族人有大户人家的“牛气”,更有耿直率真的“牛性”,尤其是年轻族人号称“犟筋头”。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牛山孙氏族人讲究一个“理”字。

《峄阳牛山孙氏族谱·家传》载:孙献奇“乐于排难纠纷”,乡邻之间但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他到场“敷陈是非”,均可“数言冰释”,所以“一邑推为长者”。

《峄县志·乡贤》中,还详细记述了牛山孙氏族人孙毓唐帮助孤儿寡母打官司和解救被追杀的少年等事迹。

《峄城文史资料》(第八辑)以“八年诉讼”为题,对孙承才(字斌全)挑头向地方联庄会长等恶势力宣战的曲折历程作了全景式的实录,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敢爱敢恨”的牛山孙氏族人的典型形象。

榴园镇曹马村牛山孙氏族人孙茂杰(字仲英),淮海战役期间,曾参与策反将领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贾汪战场起义的“地下党活动”。解放后,他却因邻里隙怨被判“死缓”,在青海度过了二十九年的牢狱生涯……但他“牛性”不改,屡次伸冤,最终被平反昭雪,批准其享受国家十六级干部待遇。

牛山孙氏宗祠内景

牛山孙氏族人讲究一个“义”字

从牛山孙氏族人讲究“礼”与“理”,升华到讲究“义”,这是一个由内到外、由量变到质变的“凤凰涅槃”过程。从“孝义、节义”到“民族大义”,从“家庭、家族”到“家国情怀”,这是牛山孙氏族人必须“讲究”的历史责任担当。

七世祖召斗“多义举,邑有夙累,为捐资处之。”

八世祖明远将军献珍公,在灾荒年里,遇到有卖田、卖儿卖女的,就买了之后还给人家。

曾与八世祖献奇公比邻而居的冯某,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献奇公念其生性忠厚淳朴,无偿送给其住房一处,并且划给三十亩地给其养生丧死。冯家的子子孙孙一直称道不绝。牛山孙氏献奇公的这一“义举”在十里八乡被传为美谈。

据《峄县志》记载,在清代,我牛山孙氏外出做官的诸公多有为国为民奉献的“义举”,如世俨公在兰州做官时,便捐出自己的俸银赈济灾民等。

孙钟启、孙鸿玉父子身居海外,始终不忘祖居之地,建学校、修村路、缮宗祠,皆慷慨奉献,在牛山孙氏宗祠广场南的“凤来泉公园”有碑亭铭记。

在牛山孙氏祖林,我庄重的拜谒了上将题写碑名的“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纪念碑,为解读牛山孙氏族人讲究“民族大义”,专门摘录了其中的一段碑文:

“数百年来,每当家国罹难之时,牛山孙氏无数族人奋力抗争,碧血头颅,丹书汗青。倭寇犯土,熔犁铸剑,共襄义举,毁家纾难。峄县“七亭”,亭亭如盖;鲁南“红嫂”,鼎鼎盛名。运河支队,父子携手,罗帅点赞;孙家之军,兄弟并肩,南下建功。北邻半岛汉江边,难忘踏冰卧雪;南疆红土密林中,犹记铁血精英。”

峄阳牛山孙氏宗祠雪景

牛山孙氏族人决不是无原则的“穷讲究”

牛山孙氏族人拥有“讲究”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在鲁南苏北这个不大不小的地方,牛山孙氏家族向以“耕读传家”,族人不乏小康殷实之家,挂“千顷牌”的族人也代不乏人。出门在外的牛山孙氏族人只要能说清自己的支、房、门,就能得到有条件族亲的特殊关照。荣时,有族亲“锦上添花;难时,有族亲“雪中送炭”。时至今日,族中贤达也是定时不定时登门慰问由于天灾人祸致贫的困难族亲,使他们始终感受到牛山孙氏家族的温暖。这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牛山孙氏族人)列庠序、掇科名者,后先相望,皆能束修自爱,违远非义。”《峄县志·乡贤》载,“方嘉乾时,吾乡民物丰赡,风俗朴素。邑人皆尚文学、重礼让,而牛山孙氏尤盛。”祖林始祖碑《颂词》铭记:“明清两季以文武得功名者,进士一人,举人十余人,庠生、监生、贡生、增生、生员略计千余人……葆鳟承薪,葆树承瀚,双为父子举,享誉乡里。三品黄堂、四品尚书、五品知州,执掌朝野;省祭官、修职郎、奉政大夫,建功乡梓。”

在旧峄县无论是谁做县令,牛山孙氏族人都有众多代表作为“乡饮大宾”,成为县太爷的“座上客”。牛山孙氏秀才毓磐公还曾自导自演了一场“扒官靴”的历史正剧,一时名扬全县,成为牛山孙氏家族中的一代名士。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他自导自演的这场“扒官靴”行为艺术,不仅是他个人的绅士行为,也代表了牛山孙氏家族一贯的不畏权贵、惩恶扬善的传统家风。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峄县历史上著名的廉政县令张玉树,为弘扬我牛山孙氏家族文化,专门为宗祠题赠了“恪遵世德”的匾额。这是对我牛山孙氏族人包括“讲究”的家族文化最高的褒扬。

2016年5月,时逢家国昌隆,倡导传统文化,人心思源。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顺时应势,举全族之力,议决奠基“修谱、修祠、修林”之盛举。合族之人闻声而动,慷慨解囊,纷纷力助其成,令一些峄地世家羡慕赞叹。

在枣庄电视台拍摄的三集《牛山孙的故事》中,逐一解析了牛山孙氏族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密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牛山孙氏宗祠、国家档案馆收藏的——《峄阳牛山孙氏族谱》、共和国上将题写纪念碑碑名的——牛山孙氏祖林……一系列明珠般的光环,成为标志性的牛山孙氏文化品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世人认可,并愈发发扬光大。

2018年2月,所有类别的“牛山孙”商标被国家商标局一次性核准通过,并于当年4月全部下发了《商标证书》。“牛山孙”由此成为了享有商标专用权的家族,踏上了牛山孙氏家族文化品牌发展的新征程。

“讲究的给牛山孙样!”这一家族文化品牌也应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牛山孙氏族人更要注入“讲究”的文化新内涵,并且不断挖掘、整理、解析、再创新,使牛山孙氏家族“讲究”的文化品牌,进一步生成家族事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永动力!

文字来源:孙舆行 视图来源:网络

「家谱字辈」全了!!福建孙氏

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

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鍾、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南塘孙氏二十一世字辈为: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

青阳昭穆原为:

宣、祥、致、裕、则、南、孟、靖、光、宝、尾、忠、茂、世、代、年、远

“远”宇辈为二十二世,亦即乐安孙氏七十五世。新编字行为:振、邦、威、武、汉、华、耿、维、新。

福建安溪孙氏字辈:

玉殿傅金榜,君賜占鳌头。英雄兼百辈,随我步贏洲。

文士右維承,正继志修德。待时时礼立,名丕振家声。

福建仙游字辈(历经两副对联):

持 岩 士 季 贤 位 正 ,爱 华 阳 光 照 宝 楼。

天 王 明 德 绳 祖 武 ,伯 仲 传 辉 耀 宗 功。

福建周宁枣岭八八公支派行第(字辈)排序录后:

八碧仲汝得,永文允积进。良世有兴日,光秉昌必芳。

绍绳登高上,中起鼎天长,常怀宗祖志,创立振家声。

运际升隆景,咸称冠国英。

福建宁德蕉城区漳湾镇拱屿村孙氏:

(官章)延圣宗立瑞作则志德长光昌世泽。

(表德)殿茂仲汝肇克绍诗书式炳振家声。

福建宁德蕉城区漳湾镇漳湾街孙厝(上):

(官章)宗绍元本瑞兆家庭盛世芳枝克茂。

(表德)学步维良志成邦国大朝淑士常荣。

福建屏南县南山村孙氏:

(官章)富桂弘官武 ,萌大东世传。

(表德)德拱超北海 ,华国万年兴。

福建屏南县官岭村孙氏:

广、大、高、明 、正、方、立、德 、振、起、斯、文、敬、承、祖、业 、统、绪、必、昌。

福建福鼎市东村孙氏:

(官章) 超养宏劻维学承志振大克昌业。

(表德) 道开日盛必则斯文贤才中重垂。

福安市溪柄村孙氏:

(官章)明、宏、来、景、得、延、祖、世、系、禄、大、永、尚、拱、光、肇、家、志、玉、永、兆、兴、正、良、绥、仲、学、余、昌、其、裕。

(表德)仁、圣、泰、怀、仕、应、昌、敦、茂、汝、子、邦、富、伯、瑞、斯、孔、朝、成、德、若诒、星、建、承、美、起、接、联、章、盈、盛、才。

福建孙氏的朋友,你的字辈还记得吗?你家族还在按照字辈给孩子起名吗?如果文中没有统计到你的字辈,还请你在文末留言,留下你的字辈和坐标,方便你的族人认祖归宗!

寻根问祖:百家姓探讨第13期“百家姓之孙姓起源探讨”

孙姓,是《百家姓》中常见姓氏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孙姓主要源于姬姓、子姓、妫姓、姚姓、芈姓及改姓等,最子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文王。孙姓分布非常广泛,目前孙姓以山东省及河南省孙姓人口占比最高,另据2020年公安部户政管理中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孙姓人口超1990万,百家姓人口排名第十三位。

孙姓由于来源众多,目前史书及相关记载,孙姓公认的得姓始祖主要有两位:

第一位: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均氏。”武仲乙(约春秋时期,也叫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历史,是当今孙氏繁衍的重要一支;

姬姓孙氏始祖孙乙(生卒不详、约春秋时期)

第二位公认始祖,名叫孙书(起先为由姓,又叫田书,源出于妫满。为田完(春秋时陈国陈厉公之子,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人)后裔,孙书出生于齐国,为齐桓公无宇次子。据《左传•昭公十九年》记载:“秋,齐高发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广饶县,并赐姓孙氏。由此看,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另外还有舜帝姚重华正统嫡系血脉吴兴姚氏正脉中所分出来的支系孙姓,这一脉孙姓是舜帝姚重华的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上大夫、舜帝奉祀使姚平(亦称妫平)举舜帝血脉姚氏全族迁隐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后,浙江吴兴姚氏即为姚氏正是舜帝的正统血脉,至今已传140代。

妫姓孙氏始祖(孙书,约春秋时期)

齐国贵族孙武(约前545-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也是孙书之后裔。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后来,孙武帮助吴国在“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中率领吴兵大败楚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使楚国几近覆亡。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哲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其著作被译为日文、英文、德文,成为国际间最为典范的兵学之书,对后世影响极大。

孙武(公元前545-470年)

孙氏在历史上出了一位名气非常大的医药学家,他就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公元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一生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官太过世故,一心致力于医学,为乡邻看病施药,救死扶伤,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惠及后人。

药王孙思邈(公元541-682年)

民族英雄、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者,(1866-1925年)先生,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人。本从医,后目睹中华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尽西方列强侵略及封建王朝压迫的历史,决定拋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是第一位向中国人民提出反封建反压迫的伟人,并倡导“三义思想”。后来建立了“兴中会”,组织了多次反对封建帝制的起义,虽然几经周折,最终于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统制。一代伟人,因癌症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于北京,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先生为“中华国父”。

(公元1866-1925年)

中国血统尊贵的6大姓氏,都是上古皇族的后裔,有你的姓吗?

现今中国总的姓氏来说大大小小加起来可能上万,最早的时候皆是出自上古八大姓,这八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因为姓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中国的这些古老的姓氏大多是女字旁。不过上古八大姓虽然说衍生了许多姓氏,但它们本身有一部分却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也是极少。这次要说的这五大血统高贵的姓氏,是上古皇族后裔的同时,也有部分出自这上古八大姓。

首先第一个是秦姓,秦姓一共是有四个来源,其中有三个历史有比较久远。最早的秦姓是源自于姬姓,周文王的后裔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在秦邑。而中国人有以地名改姓氏的习惯,这支源于姬姓的秦姓便是因此。这一支在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的名人,比如说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

第二支是源于嬴姓,周孝王分封伯益的后裔,建立秦国,这一支也有以地为姓的。而这支其实是跟秦国王室有血缘关系,值得一说的是,伯益自身或是他的后裔多多少少都跟大业、舜有血缘关系。剩下的两个来源便是姚姓,舜帝七友之一秦不虚,另一种是改姓,大部分是外族改姓。秦姓倘若不是改姓,可以说是血统久远又高贵的一个姓氏。

第二个是张姓,张姓的得姓源流只有两个,一个是改姓。而另一个源自于姬姓,其一是上古黄帝的孙子张挥,这也是张姓最早的来源。张姓是被黄帝所赐姓,因为张挥发明古代重要的武器弓矢,黄帝便取弓长赐姓张。另一个来源同样是黄帝姬姓的后裔,被问贵姓时可不以免贵作答。

第三个是孙姓,孙姓的来源有很多,除去改姓外,大多皆是源于其它的姓氏。但这些姓氏的来源可都不简单,比如说姬姓,康叔的后人有功,赐为公爵,也就是卫武公。卫武公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从此便以孙为姓氏。再有就是源自子姓,纣王的叔父比干被害,他的子孙改姓,有一支因为是王族子孙,因此姓孙。

再有便是源自妫姓和姚姓,这两个姓氏都不一般,皆在上古八大姓之列。而改姓孙的妫姓和姚姓祖先是一个人,那边是舜。舜的几个后人因为各种原因,最后两支都改姓了孙。第三支源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王室孙叔子孙以字为氏。这便是孙姓主要的来源,剩下的大多都是改姓。有他族改姓的,也有避难改姓的,又或是被赐姓孙。

第四个李姓,李姓可是个大型,2010年时便有9500多万。而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的人多达60个,而名人光是陇西李氏一族便有无数。李姓的来源主要是分了三个,其一自然是改姓,这是每个姓氏都避免不了的。其二则是源自嬴姓,最早的祖先是皋陶,他替舜掌管刑罚。开始的时候因官改姓理,后来改为李,这一支最出名的是直系后人李耳。

其三是源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这是李姓在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李姓人多的有一个原因是改姓,李唐王室时期,李是国姓,他们又喜欢将最自己的姓氏作为赏赐,因此李姓人在李唐时期大量增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