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刘秀祥(刘秀祥个人简历)

时间:2024-01-15 09:36:06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2008年,他千里背母上学,拒绝资助,毕业后却成“伸手族”,为啥

2008年9月开学第一天,临沂师范学院的校园里迎来了一位非常特殊的新生。

与其他衣着得体、朝气蓬勃的学生不同,这位新生瘦骨嶙峋、满脸疲惫,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显示出他长期缺乏睡眠。

他左肩抗着一个大号的编织袋子,右手搀着一个眼神木讷、行动迟缓的老人,走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他就是从贵州大山“千里背母”到山东求学的刘秀祥。

当年,刘秀祥的事感动无数人,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拒绝宣传,拒绝任何帮助,而是硬生生靠自己边奉养母亲,边咬牙坚持读完大学。

但这个有着强烈自尊心、多次抵御住金钱诱惑的倔强少年,回到贵州后却像变了一个人,四处跟亲朋好友借钱、要钱,为了钱到处演讲,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成长经历。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钻进“钱眼儿”,同样一个人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刘秀祥回乡执教的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刘秀祥1988年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里,作为家长的第三个孩子,4岁以前的刘秀祥也曾像普通孩子一样,享受过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爱,然而一切都随着父亲的去世戛然而止。

刘秀祥4岁时,他的父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不久,他的母亲也因承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此时的刘秀祥年纪尚幼,还未意识到生活的狂风暴雨正在向他奔袭而来,直到哥哥和姐姐相继离开。

因为承受不住生活的重压,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刘秀祥的哥哥和姐姐以外出打工为由,相继离开破败的家,再也有没回来过,也没有往家里寄过一分钱。

就这样,一个家庭的重担就像变戏法一样,一级级落到了毫无准备的刘秀祥身上。此时上小学三年级的刘秀祥才十岁,既要上学、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又要经营风雨飘摇的家,境遇可想而知。

苦难在欺压弱者时,似乎永远都不会吝啬。幸好,贫困早已在潜移默化中磨炼了刘秀祥钢铁般的意志。

无数个清晨,伴随着尚未褪去的点点星光,刘秀祥起床给母亲做饭、穿衣洗漱,一切安顿好之后他才去上学。数不清的深夜,只有等母亲安然睡下,他才能够挑灯夜读。

一到周末和假期,刘秀祥就和村里的大人们一起进山挖药。药材拿到县城的商铺换一些钱,那是他和母亲唯一的固定收入。

偶尔,邻居也会找刘秀祥干一些零活,给他一些钱。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刘秀祥也从来不白拿别人的一分一厘。

“那些年,日子过得太苦了。”后来据刘秀祥回忆说:“吃饭都是弄一些盐巴,用盐水煮菜吃,连油都没得吃。”

苦苦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刘秀祥也是在那个时候才逐渐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改变他和母亲的命运,唯有读书一条路可以走。也正是这个信念的支撑,使刘秀祥在未来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独自挨过了所有的苦难。

初中升学考试,刘秀祥取得了全县第三的好成绩。本来可以上最好的重点高中,但是,几百元学费成了他眼里的天文数字。

幸好县里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见刘秀祥学习成绩好,家中又有实际困难,所以免去了他的一切学杂费。学费解决后,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去上学,谁来照顾母亲?

刘秀祥经过一夜思量,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搬家。

事实上,刘秀祥背母上学并非始于大学时期,而是从2001年上初中开始。

2001年8月末的一个早晨,13岁的刘秀祥带着母亲和一床破旧的行李,站在了就读学校附近的一处山坡上。刘秀祥深吸一口气,在心里打定主意,他要自己动手,在这里造一个新家。

新家的构造很简单,用木头搭起框架,在四周包裹上所有能找到了可以用于防风的材料,最后再铺上一层稻草。随后,他又在房子外面的地上挖了一个坑,上面架上一口锅,卧室和厨房就这样成型了。

之后几年,刘秀祥一直和母亲住在这所冬冷夏热、遍地蚊虫的房子里,靠在课余时间捡垃圾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让人不禁感慨的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刘秀祥从没想过放弃学习。

毕业前,刘秀祥的初中老师建议他报考中专,这样就可以早一点就业。但刘秀祥拒绝了老师的提议,他说他要读高中、考大学,过更好的生活。

为了攒高中学费,中考后的暑假,刘秀祥跟着老乡去水电站扛钢筋。白班10个小时,晚班8个小时,为了快点赚钱,刘秀祥连上一个白班和一个夜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这种工作强度成年人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一个孩子?

有好几次,精神恍惚的刘秀祥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

进入高中之后,学习变得更加紧张,刘秀祥的压力与日俱增。为了母亲和理想,他一直透支着自己的身体。

高考前一周,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和超负荷工作,刘秀祥病倒了。这也许是他第一次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绝望地看着只差6分的成绩单,刘秀祥心如死灰。

虽然母亲什么都不明白,他抱着母亲失声痛哭。儿时丧失父母疼爱,年幼扛起生活重担,再苦再累都不曾畏惧,但一张只差6分的高考成绩单成了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刘秀祥只觉得天旋地转,心酸和委屈像失了堤坝的洪水,不受控制地从身体里奔涌而出。

多年以后刘秀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那是我第一次觉得上天不公平,我觉得我是在用生命读书,我是在和命运做抗争。”

就在刘秀祥一蹶不振的时候,他无意中看到自己2002年在日记中写过的一段话:“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如论多么痛苦,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明天吃什么依然是刘秀祥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收拾好心情的刘秀祥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梦想,在县城洗浴中心找了一份工作。

懂得唯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刘秀祥,不得不暂时把对学习的渴求深埋心底。然而,见过光明之人,注定无法再忍受黑暗。日复一日给客人搓背的工作让刘秀祥十分痛苦。他深知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生命只有一次,我有权决定如果过好自己的一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博弈之后,刘秀祥决定重新振作,回学校复读。

由于已经开学两个多月,刘秀祥的复读申请接连被四所学校拒绝。绝望中他遇到了第五所学校的校长,直接跪了下去。心高气傲的少年,为了读书放下所有尊严。

2008年,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刘秀祥终于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高考结束后,当别的孩子正在为不知如何打发漫长的两个月而忧心时,刘秀祥又一次为了大学学费,带着母亲钻进了矿山。

两个月后,从矿山中走出来的刘秀祥,体重只剩下80斤。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瘦骨嶙峋、满眼血丝,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刘秀祥背母上学的事,第二天就在学校报刊的头版头条上发表了,他迅速成了学校的“明星人物”。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刘秀祥在报刊亭看到有关自己的报道后,第一时间咬牙买下了所有的报纸。

虽然心疼钱,但刘秀祥更不想让别人同情他,他想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

进入大学的刘秀祥已经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靠出卖力气赚钱了,因此他可以同时打多份工。最多时,他同时做四份兼职。靠着兼职收入他养活了母亲和自己、给母亲治病,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还资助了三个以前和他一起捡垃圾的弟弟妹妹上学。

毕业后,北京一家公司想蹭刘秀祥的热度,给他开出了55万的天价年薪。对于一个从小就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年轻人来说,55万不仅一个天文数字,更是一个天大的诱惑。

又一次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刘秀祥拒绝了这份工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觉得,人应该脚踏实地地靠自己的能力活下去。

2012年,毕业后的刘秀祥在保险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他的吃苦耐劳很快就使他月薪过万。刘秀祥终于有机会扎根大城市,带母亲过上好日子了,幸福的生活似乎在热烈地向他招手。

然而,刘秀祥再一次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抉择。

一天,刘秀祥正在外边见客户,突然接到了他资助过的一个妹妹的电话。电话那边女孩哽咽地说父母让她嫁人,她不会再去读书了。

挂掉电话的刘秀祥,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他不明白为了学费明明已经寄回去了,女孩的父母还是不想让她继续上学。读书对大山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有切身体会。

资助贫困的学生容易,难的是改变他们对于读书的认知和思维。

在大城市,刘秀祥只是一颗螺丝钉,相比之下,大山里的孩子更需要他。经过又一次的深思熟虑,刘秀祥决定放弃了在山东的工作和生活,带母亲回到了贵州老家。

回到贵州望谟县的刘秀祥,做了一名基层教师。从回去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要帮助更多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贫困。

十年里,这个目标一刻也不曾动摇过。为了这个目标,劝学、助学、教学成了刘秀祥工作的重心。

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刘秀祥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在大山中穿梭,劝那些辍学的孩子重返课堂。执教十年中,摩托车被他跑坏了8辆。全县15个乡镇,每一条街道都有他驻足过的痕迹。无论严冬酷暑,刘秀祥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劝学的路上。

他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反复给有辍学想法的学生和家长灌输读书的重要性,在他的影响下50多个孩子重返课堂。

有一年在中考前夕,一个女孩在父亲的要求下退学了。刘秀祥得知情况后去女孩家里劝说了12次,最后一次,女孩的父亲放狗出来赶他,他摔倒在路边,住了一个月的院。

最终,女孩的父亲同意了她继续读高中。“不后悔,现在那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说道这里刘秀祥由衷地开心。

劝学过程中,遇到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刘秀祥就会想办法资助他们。因此他常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他又打算资助一个学生,但是该学生听别人说刘老师已经在帮助很多人了,不忍心再要他的钱。刘秀祥没办法,只能撒谎和学生说:“我已经帮你找到了其他资助人,你安心学习就好!”

直到考上大学,这个学生在刘秀祥家里看到自己写给“好心人”的信才恍然大悟,资助她的人一直是刘秀祥。深受感动的她,毕业后回到望谟县,和她崇敬的刘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基层教师。

助学花光了刘秀祥所有的工资和积蓄,可依然是杯水车薪。为了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刘秀祥开始和朋友、同事借钱,后来干脆去县城找人求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只要能资助他的学生,刘秀祥就放下尊严去求人。

慢慢地,刘秀祥在当地出了名,所有人都对他避而远之。他们说:“刘秀祥就像乞丐一样,四处乞讨。”

对此,刘秀祥并不在意。眼里有光的人,不惧黑暗。他眼里的光,就是孩子们能重返学校读书。

为继续助学事业,有了点名气之后,刘秀祥开始到处演讲。为了激励孩子们怀抱梦想努力拼搏,刘秀祥一遍遍讲述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

“我一遍遍讲述自己的经历,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告诉孩子们,人生要有梦想,有梦想就要拼搏和努力,要相信奋斗的力量!”刘秀祥说。

与此同时,刘秀祥还和赞助商约定,演讲不要报酬,一次只需资助两名学生即可。就这样,10年中刘秀祥拉来1000多人,共资助了4200多名学生。

不仅在劝学、助学上硕果累累,刘秀祥的教学工作也做得极尽优秀。在学校,他传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目标追逐梦想,让孩子们相信奋斗的力量。

刘秀祥带的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中考最高258分,最低只有105分。三年之后,全班47人全部考上了大学。从2012年全县只有70人考上大学,到2022年的1300多人,身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的刘秀祥,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奇迹”。

重视言传,也不忽视身教。为了鼓励学生,刘秀祥曾和他们约定:学生参加高考,他参加研究生考试。2020年7月,刘秀祥顺利从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兑现了他的承诺。

与此同时,刘秀祥还曾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教师”等多种荣誉称号。

很多人读书了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很少有人会在学有所成之后,愿意帮家乡摆脱贫困。

刘秀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逆行者,是我辈楷模。他用他的大爱和无私奉献,践行了一代人对家乡的深切热爱,履行了一个教育者的崇高使命。

-END-

作者:另一瓣心室

编辑:青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解直锟病逝,260亿遗产交给他人打理,遗孀毛阿敏的选择令人泪目

石奶引:16岁时因长得太美出现在1元纸币上,如今怎样了?

二十大代表风采|刘秀祥:十年助学走乡村

网络上隔段时间就有人好奇地问:那个当年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孩子如今怎么样了?

人们问的是2008年的往事。那年,贵州省望谟县的高中毕业生刘秀祥背着患病的母亲,跋涉千里,到山东读大学,一时引起轰动。

这些年,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刘秀祥,身上多了许多耀眼的光环: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这名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把自己的使命写在微信名中:“刘秀祥:助学走乡村。”助学,是他最近10年的人生主题。

这个故事还得从10年前讲起。

2012年,刘秀祥即将大学毕业,许多企业听闻他的事迹,向他发出邀约。也是在毕业这年,一个曾一起捡过废品谋生的妹妹打电话告诉他,自己不想上学了,准备结婚。刘秀祥想到,自己靠上学改变了命运,但在贫困的家乡,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他的心愿既宏大又具体:回乡,点燃更多孩子的梦想。

李应芬讲起老师刘秀祥,忍不住哽咽起来。刘秀祥是她在望谟县民族中学读高中时的班主任。李应芬还有个弟弟,读高一那年,弟弟考上了县里的初中。可是以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供两名学生压力很大,李应芬打算放弃学业,打工赚钱供弟弟上学。

刘秀祥告诉李应芬,自己联系了一名资助人,每月给她300元生活费。他没告诉李应芬,这个“资助人”其实是他自己。在他的帮助下,姐弟俩先后考上大学。“是刘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李应芬说。

大学毕业后,李应芬来到“刘秀祥名师工作室”上班,负责整理学生资助的相关资料,每个月还要和工作室的伙伴一起,举办受资助学生座谈会。

当年读中学、大学时,穷得叮当响,刘秀祥也执拗地不肯接受资助,如今他走到哪儿都问:能资助我的学生吗?靠这样的坚持不懈,他陆续从1000多人那里“争取”到了1300多万元,让4200多名学生得到资助。

助学的另一面,是刘秀祥出色的教学成绩。2015年,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任教的刘秀祥接手了一个高一班级。这个班以成绩差“著称”:中考总分700分,全班最高分258分,最低分只有100多分。那3年,他陪着学生上早读、下晚自习,带学生到家里吃饭、谈心。3年后,全班47名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为了带好学生,刘秀祥将一大半工资都花在学生身上,时间也几乎都投入到学生身上,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2018年,刘秀祥调任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正逢学校新建,这无异于又一次白手起家。

从浙江省余姚市来支教的老教师熊立权记得,当时校舍施工还没结束,“没有食堂,在教学楼的一楼搭起临时的食堂;没有餐厅,教学楼的角角落落都是餐厅;缺少食堂员工,教师成了厨子帮工;没有铃声系统,吹哨子、敲钢条成了集体行动的指挥;没有广播,扯着嗓子就当喇叭”。

换了新岗位,刘秀祥依然奔忙。熊立权在支教日记里写道:刘秀祥副校长每天晚上等学生睡了、教师走了,还要在学校公告群里发一张校园平安照。听说他晚上只睡4个多小时。

以德立校是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止于成绩,“德在分前”是师生们达成的共识。

刘秀祥仍记得自己当年初入大学时的不适应,从贫困的家乡到繁华的城市,那种差距让他难忘。他希望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当众演讲、当众表演才艺,锻炼胆量。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不会再像自己当年那么胆怯。

回乡10年,刘秀祥最初的心愿逐渐变成现实。2012年,望谟全县只有70人被本科院校录取;2022年,1302人考上本科,总上线率达到55.48%。他很高兴自己为此出了一份力。

当教师这些年,刘秀祥不辞辛苦,到处做公益演讲,一次次讲起那些心酸的过往。他说:“我一遍又一遍地讲我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给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希望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走出大山为何又重回大山?他的回答太催泪

14年前,一则《贵州孝子千里背母临沂求学》的新闻轰动全国,主人公刘秀祥感动千万人。

后来,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有人问起:那个当年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孩子怎么样了?

毕业后,走出大山的刘秀祥又回到大山,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为了劝更多孩子返回校园,他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四处讲述自己的故事。十年间,他骑坏了8辆摩托车,换来18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为了这些孩子,我宁愿把尊严都丢掉。”

如今,他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春节期间,刘秀祥一边家访,一边准备着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他的故事,也有了温暖后续。

视频加载中...

走出大山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命运很早就对他露出狰狞面目:

4岁丧父,10岁时哥哥姐姐突然离开,母亲患病不能自理,刘秀祥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边读书边撑起支离破碎的家。

△刘秀祥和母亲曾住过的木屋

年少的他,想尽办法谋生。挖药材、捡废品、做家教……再苦再累,他也从没有把母亲当作累赘,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求学路,也走得跌跌撞撞。

初中三年,他住在用稻草搭起来的屋子,屋前空地上有个坑,架一口锅就是厨房;高中三年,他带着母亲住在租金200元、四处透风的猪圈,一放假就去抬钢筋,多次从脚手架上摔下。

“那时为了挣学费,我白天黑夜都会干,白天十小时一个班,晚上干八个小时,几乎不睡。”

“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成为刘秀祥坚持的动力。无奈命运总喜欢捉弄人,高考前一周,他发烧了,和大学失之交臂,差了6分。

绝望的他甚至想过离开这个世界。翻开以前的日记,回望自己的过去。2002年5月19日日记里的一句话,抓住了刘秀祥的眼睛:

“当你抱怨没有鞋穿的时候,你回头一看,发现别人竟然没有脚。”

一句话把他从绝路上拉回,他决定再拼一年。2008年,刘秀祥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开学前,他一手搀着母亲,一手背着行李,千里迢迢去报到。

这一幕被媒体拍下,刘秀祥带母上大学的事迹轰动全国,社会各界的捐助也随之而来。几乎每天都有人联系他,称只要他愿意,生活就会发生巨变。

刘秀祥拒绝了。“一个人活着不应让人觉得同情可怜,而应该是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佩。”

大学四年,他每天三点一线:上课、照顾母亲、兼职好几份工,他不仅赚出了母亲的治疗费,还资助了3个和他同样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弟弟妹妹。

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有人开出55万元的年薪聘请他上班,他又拒绝了,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重回大山

拼命走出大山的刘秀祥,却因为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想要扎根城市的想法,决定带着母亲重回大山。

一同捡废品的妹妹当时初中刚毕业,她在电话里哽咽地说不想念书了,准备打工。刘秀祥意识到,不只是这个妹妹,家乡里还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被大山挡住了眼界,也挡住了未来的更多可能。

他回到望谟县考上特岗教师,成为一名历史老师,最多时担任五个班的历史老师和三个班的班主任,同时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劝学路。

△2012年,刘秀祥开始了劝学路。

年少时的刘秀祥,最讨厌将身世说给别人听,如今他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四处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给那些孩子提供力量,让他们也鼓起勇气,改变命运。

“为了这些孩子,我宁愿把尊严都丢掉。”

他骑着摩托车把自己的故事录入小喇叭,走村串寨,转了200多个村组。摩托车的轨迹遍布整个县城,最远单程骑行4个多小时。

那时候的家长,觉得读书无用,看到这个执着的男人,就像见到“瘟神”。刘秀祥说,凡是劝回来的孩子,都有故事。

“有的家庭我会去二十多次,直到他们把孩子送回学校。有些家长一听到我的摩托声,远远的就关上了门,喊我再也不要出现。”他吃了无数次闭门羹,甚至被人放狗驱赶,连人带车摔下山坡,磕破了头。

刘秀祥自掏腰包,资助学生,但他的经济能力毕竟有限。他开始四处借钱,甚至出去拉赞助,久而久之,就落下了“刘老师像乞丐到处乞讨”的名声。

这一切值吗?

值。十年间,他骑坏了8辆摩托车,换来18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并帮他们圆了大学梦。

“乡村教育是扶弱,越难越要坚持,这样,大山的孩子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除了劝学,刘秀祥还在坚持一件事:公益讲座。上海、吉林、浙江、安徽……他一遍遍讲述自己曾经的苦难,揭开“伤口”。

“疼吗?”

“如果一个人的痛能给更多人带来力量,也就没那么疼了。”

刘秀祥的每场讲座,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演讲不要钱,但结束后希望主办方对口资助望谟县的两个学生。为了更好地帮山里的孩子,2016年,他成立了“刘秀祥工作室”,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家访劝学路。

目前,望谟县已有4800余名孩子得到过资助,考上大学。

△刘秀祥给孩子们演讲

扎根大山

帮助孩子改变命运的刘秀祥,也完成了自己的逆袭。2018年,他成为望谟县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他逢人便说,“我们县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我的学生也是我人生里最漂亮的履历。”

2020年高考,望谟县本科上线率63.44%,在全州9个县市中排名第三,而5年前,望谟县高考本科上线率仅为12.26%,排名倒数第二。

他很欣慰,这些年唤醒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用知识,回报知识。不少被资助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和刘秀祥一样,重回大山。

如今,他又有了新的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从住猪圈的山里娃,到骑摩托劝学的历史老师,再到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走了20多年。

在党代表通道上,刘秀祥希望大家把之前背母上学的自己忘掉,现在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也有了新梦想:“我希望大山里的孩子,都有更好的未来,希望在大山深处做出教育的高地,我愿意做孩子们的守梦人。”

视频加载中...

再次谈起当年的选择,刘秀祥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新的一年,继续前行!”

从苦难中来,在苦难中成长,如今又帮助更多的人远离苦难,他活成了一束光,撕破黑暗,照亮孩子们稚嫩的脸庞。

前行的路上,每段记忆都勾连着动人心弦的故事。央视新闻新春特别策划《向春而行·我们的故事》,一起重温,向着春天出发!

监制/李浙 制片人/马文佳

主编/孙雪

总台记者/张娅喃 尹平 张兆福

编辑/张娅喃 校对/高少卓

封图来源/画师邱锦鹏

文内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贵州孝子”刘秀祥:13年前背母求学

贵州孝子,悲惨童年

2008年9月,山东临沂大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只见他步伐缓慢地穿梭在人群之中,一只手拿着行李,另一只手则紧紧地抓住自己的母亲。

看到这一场景,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母亲并不是送儿子来学校的,而是要和他一起“上”大学。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背后有隐藏着什么样的心酸故事呢?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刘秀祥,1988年3月,出生于贵州望谟的一个贫困山村里,虽然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却没有享受过孩子该有的宠爱,相反,他的童年完全被黑暗笼罩,没有任何光明可言。那他都经历了什么呢?

在刘秀祥四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因此受到打击,精神失常。同时,失去顶梁柱的一家五口本就生活艰难,现在还要照顾一位精神失常的病患,这无疑是让本就困苦的家庭更雪上加霜。

于是,刘秀祥的三个哥哥姐姐便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只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一走,便再也了无音讯。也许,他们是害怕了吧,毕竟,当时的他们也还是个孩子,没有勇气去承担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他们的行为不能用对错来判断。

只是,他们太过自私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逃离了枷锁后,家里那个年仅11岁的弟弟和精神失常的母亲该如何生活?

不过,刘秀祥并没有责怪哥哥姐姐的不孝,反而会在别人诋毁他们时,出言制止。因为在他看来,无论哥哥姐姐做了什么事情,都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亲人。

生活虽然很苦,但还是要选择继续。所以,年幼的刘秀祥不仅要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还要上学读书,为自己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且,为了维持正常生计,刘秀祥便以一年五百斤粮食的条件,将家里无人打理的农田租给了别人,但这并不够他和母亲填饱肚子,于是,他在空闲之余,便会去山上采摘野菜和蘑菇以此来进行充饥。

生活艰苦,成绩优异

“背”母千里求学的少年,从小便生活艰苦,既要照顾精神失常的母亲,又要努力学习,但即使这样,他依然乐观向上,渴望拥抱美好的未来。

只是,刘秀祥自上学方面,则要面临一个很是麻烦的问题。那就是母亲因为精神不好,老是在他上学期间,偷偷溜出家门,给别人添乱。

虽然他尝试过将母亲反锁在家中,但结果也很不理想,她一发病就会大喊大叫,乱摔东西,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不说,还会影响周围邻居的正常生活。所以,早熟的刘秀祥在村子里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给大人赔礼道歉。

就这样,这个可怜的男孩便在担心和杂乱的中读完了小学。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悲伤难过,反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除了照顾母亲以外,他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读书方面。所以,他当时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望谟二中。

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给刘秀祥带来任何喜悦之情,因为望谟二中在县城,他要是去这个学校读书,肯定无法每天回来照顾母亲,但要是在县城租房子的话,将会花费一大笔费用,而现在的他连高昂的学费都拿不出了,有这么可能有钱租房子呢?

临近开学,什么都没有解决,这其中也包括刘秀祥的学费,所以,这所学校便直接取消了这名学生的入学资格。

之后,刘秀祥又跑到了民办的乾坤武校寻求免费上学机会,对方见他如此可怜,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他们有个条件,就是要这个男孩在入学考试中,取得前十名的好成绩。结果,优秀的刘秀祥直接考了第一名,成功拿到减免入学的资格。

就这样,刘秀祥正式开始了“背”着母亲上学的旅程。他在村民的救济下,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简易民房,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只是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

在这里,他让母亲住在房间里面,自己则睡在用编织袋隔开的“外间”。

由于没有生活费,刘秀祥便在放学后,去大街上捡垃圾换钱,虽然这期间会遇到同学,甚至还可能被他们嘲笑,但他从来不觉得羞愧,因为他完全是在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没偷没抢,所以,这一点都不丢人。

但他即使这样努力了,还是没能让厄运远离这个不幸的家庭。随着时间的流逝,刘秀祥的母亲病情越来越差,那时,她不止是精神问题严重,就连身体也跟着逐渐衰弱。刘秀祥看着母亲憔悴的模样,心里难受极了,他恨不得将病痛都转移到他的身上,但这些只能是幻想。

随后,他为了救治自己的母亲,便开始在晚上做一些手工活来赚取医药费,于是,刘秀祥的初中三年几乎都没怎么好好睡过觉。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高中。

努力生活,拥抱美好未来

“贵州孝子”刘秀祥一边照顾病重的母亲,一边刻苦学习,闲暇之余,他还会去工地打工为母亲赚取医药费。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为自己换来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些磨难并没有压垮这个孩子,他就像是石缝里的小草一样,顽强地向上生长去迎接属于他的那份光明。

刘秀祥在高中时期,依然是边打工边读书,甚至,在叔叔的介绍下,他会在周末时间,前往了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而且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十六七岁的他做起来也会有些吃力,但他却觉得很满足,因为这里的工资高,可以让他不用我母亲的药钱发愁。

只是,这个从小缺乏爱护的孩子却忘了关心自己的身体,他本来就因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面黄肌瘦,身体虚弱,他现在又做如此高负荷的工作,身体更加吃不消。

果然,意外发生了,刘秀祥在参加高考时,因为长期劳累、体力不支,差点晕倒在考场上,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与理想的学校差了四分,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刘秀祥失去信心,毕竟,再苦再难的日子,他都过来了,不可能因为一次失败而选择放弃。

随后,拥有顽强精神的他选择再来一年,接着,他找到了一所中学申请免费就读,而该校的校长在知道他的故事后,也果断的同意了他的请求。

之后的一年里,刘秀祥更加努力地读书,并在第二次高考时,成功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学校——临沂大学。

刘秀祥进入大学以后,他“背”母千里求学的事迹很快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同时,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免费向他提供帮助,不过,这都被刘秀祥拒绝了,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完成学业,不需要浪费社会资源。

四年后,大学毕业的刘秀祥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做一名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而他也的确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2018年,刘秀祥被选入“中国好教师”,同年,他还成为了任职学校的副校长,不过,他并没也因为身份变化而放弃对母亲的照顾,相反,现在物质条件优渥的他,对母亲的爱护更加仔细妥帖,让对方度过了一个安详的晚年。

2020年,刘秀祥因为贵州孝子的原因,被国家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刘秀祥的前半生可谓是黑暗至极,承受了他那个年纪完全不该承受的痛苦,不过幸好,一切都苦尽甘来了,他现在的生活幸福又美满。

看刘秀祥带母求学有感

都说受苦受难的人,守孝之人,感恩之人,不忘初心懂叶落归根的人……

上帝都会爱戴他,承全他,不使他无路可走,而是带领他走向更辉煌的路,直到永远和美好。

刘秀祥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平凡的人。历尽人间各种磨难,至始至终不放弃,一路带着残疾母亲一步一步走出黑暗,打工养家,赚钱读书,一次一次的失败,跌倒再爬起,走过多少日日夜夜,从放弃到追求……没有一处不让人泪目。

最辉煌时刻他选择了读书,唯有复读才能东山再起,白手起家。向校长的多次跪拜和求助……成功读书之后,又艰熬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打工赚读书费用,饿倒病倒累倒,只要不死,终有出头之日。

苍天不付有心人。他成功了!放弃55万的年薪单位,回到自己的家乡,一年一万多的薪水,帮助一千名贫困学生东山再起,自己做领头人,亲自当校长教学,亲自从最基层开始,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家乡的富老乡亲,成为全国最美教师…

这个最真实,最感人的故事无不让人感叹,泪目和点赞。

愿我们的祖国角角落落,贫困,无助,没见光明的地方和同胞们。这篇文章给你们带去无穷的力量和希望……

“背母上大学”的刘秀祥,回到大山更让人钦佩

还记得十多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故事吗?其中的主人公刘秀祥,如今是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级中学副校长,也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他被誉为“大山深处贫困学子的引路人”,身体力行,为贫困山村的孩子点亮前行的道路,送去浓浓的温暖。

图片来源:中新视频截图 转自公众号“九派新闻”

刘秀祥从小家境贫寒,但他没有向苦难的生活低头,他带着患病的母亲一起读大学的事迹,给无数身处困境中的年轻人带去鼓励。他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留在城市发展,而是选择回到乡村,回到大山深处,也让人们看到乡村教育的希望。他组织开展了“助学走乡村行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还坚守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数据显示:2012年,望谟全县只有70人录取本科,到了2022年,当地有1302人考上本科,总上线率达到55.48%,这与刘秀祥的艰辛付出密不可分。

刘秀祥的想法很纯粹,只是为了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对于他所坚持的事业,他曾坦言:“我一遍又一遍地讲我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向社会上的人博取同情,而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的孩子,给他们精神上的激励,希望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走出大山不应该是为了逃离大山”,正是他的人生信条。他曾经经过艰苦努力,幸运地来到城市求学,却更加意识到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巨大的教育差异,很多身处贫困山村的孩子,并非没有学习的天赋与热情,仅仅是因为受限于落后的条件。但是,如今乡村教育的改善,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不能让任何一个山村孩子掉队,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与民众的共同心愿。

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刘秀祥式的人物,不会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忘了本,始终想着那些与曾经的自己一样,急需社会关注与帮助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身居贫苦的山村,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早早地辍学;还有人知道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却囿于条件的困苦,不得不过早地分担家庭的重任,在无奈中放弃学业。但是,倘若能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正面的引导,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与教育支持,这些孩子可能就会因此改变命运。当无数个这样的孩子实现了命运的转折,我们才能让教育事业的发展惠及每个孩子,才真正算是建成了教育强国。

图片来源 :多彩贵州网 转自公众号“微言教育”

我们还需看到,当前的乡村教育存在诸多需要弥补的短板。比如,乡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收入和待遇不尽如人意,城市对乡村教育资源的“虹吸现象”长期未得到解决,等等。还有不少乡村的教学条件差,教育基础设施简陋。而且,像刘秀祥这样愿意扎根山村、能够从城市读完大学返乡从教的优秀人才,也十分匮乏。以上种种问题都有待解决,还需相关部门作出整体规划,也需要所有关心乡村教育的有识之士建言献策,为山村孩子带去更多温暖与希望。

好在,近年相关部门已经对这些问题足够重视,“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其中有不少活动都与乡村教育、贫困地区教育息息相关,一大批有志改变乡村教育欠发达面貌的年轻人,纷纷前往基层,进入大山深处,为乡村教育振兴事业增添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让乡村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如今,在二十大召开的背景下,刘秀祥回到山村、投身乡村教育的故事,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与点赞,也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与帮助乡村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14年前背着失智母亲上大学,如今成了二十大代表,刘秀祥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作者:菊英 编辑: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近期,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们热切关注着相关的新闻。在闭幕式的党代表通道采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就是刘秀祥。

14年前,他背着疯母上学;如今,他以党的二十大代表身份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很多人都熟悉当年他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但鲜为人知的是,大学毕业后,刘秀祥放弃每月两万高薪的工作,回到家乡贵州省望谟县做了一名月薪只有2000元的特岗教师。

他的初衷很简单: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自己不致失学,那一切便是值得的。

如今,刘秀祥34岁了,是望谟实验高中的校长。

从2012年到2022年,他在教育事业上奋斗了10个春秋。望谟实验高中的本科录取人数,从最初的70人增长到了1032人。

“他是光,他对教育和公益的坚守,是一汪不竭的清泉,持续地滋养这些梦想。最终,一棵棵树茁壮成荫,或撒下一方清凉,或散发一阵芬芳,带去更深更远的改变。”

这是2020年,刘秀祥荣获“全国最美教师”时,组委会的颁奖词。

这样一位无私的老师,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他的日常生活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听听他的家风故事。

01

人应该是可敬和可爱,而不是可怜

“为什么当初那么煎熬的情况下,也不接受别人的资助呢?”央视《面对面》节目组的记者王宁问刘秀祥。

他斩钉截铁地说:“因为我觉得人应该是可敬和可爱,而不是可怜。”

铿锵有力的语调犹如上膛的钢珠,一粒一粒敲打在人们的心间。越是疼痛,就越是被震撼。

在了解他人生前20年的经历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他给自己定的家规。

为什么是自己拟定的?因为刘秀祥从4岁开始,就逐渐成了有母亲、有姊妹的“孤儿”。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黔西南州的一户普通农家,虽然家中清贫,但因为他是老幺,父母和哥哥姐姐对他十分照顾和疼爱。

可这样和谐的生活却因为刘父的亡故而灰飞烟灭。

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不堪重压的母亲因此患上间歇性精神病,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彼时,刘秀祥年仅4岁。

而他的哥哥姐姐也无法扛起这个家的担子,相继离家,至今下落不明。

到了刘秀祥10岁上三年级时,家里只剩下他和失智的母亲,生存的重担立马压到了他稚嫩的肩头上。

为了养活自己和母亲,刘秀祥每天跟着邻居上山采药,到处捡废品,辛苦挣来的钱只能勉强糊口,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

日子很艰苦,但还好学校免了刘秀祥的学费,让他专心读书。

刘秀祥深知读书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便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终于在小学毕业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当地一所重点中学。

可喜悦没有持续多久,问题接踵而来。

去县里读中学,母亲在家没人照看。

学要上,母亲也要照顾。

刘秀祥咬咬牙,做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带着妈妈去县里上学。

那时,刘秀祥每天放学后同时打几份工,以此来维持母子俩的开支,深夜12点后才能温习功课。因为长期睡眠不足与营养不良,他甚至好几次从百米高的施工架上摔下来,若不是下面有安全网护着,真不知道会发生怎样可怕的事。

没钱租房子,他就在山上搭了个简易的窝棚。

升入高中后,学费更贵,离家更远。

山上也住不成了。

刘秀祥就租了一个猪圈,和母亲住了进去。

几张破旧的塑料布一包,就是他们的新家。

猪圈夏天漏雨,冬天漏风。

但刘秀祥从不觉得苦。

考上大学后,因为媒体的曝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想为他提供帮助,可他皆一一婉拒,坚持靠自己做兼职挣的钱养家糊口,还资助了3个在老家捡破烂时认识的弟弟妹妹。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回答道:“我现在完全可以靠双手养活自己和母亲,不需要接受别人的资助,最难的时候我都自己扛过来了,更何况是现在。而且我认为,人应该是可敬和可爱,而不是可怜。”

就这样,刘秀祥靠着为自己制定的“家规”,快速成长,在同龄人还需要庇护时,他早已成为能够庇护母亲的硬汉。

02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知足就好

其实,刘秀祥并非一直那么勇敢,他也曾想过自杀。

那是在2007年,他第一次高考落榜后。

当时,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极度缺乏休息,在高考前一周,刘秀祥突然病倒。病情来势汹汹,高烧接连几天都没退,尽管他坚持考完所有科目,但还是因为状态不好发挥失常,最终以6分之差名落孙山。

那一刻,刘秀祥的世界崩塌了。

他不明白自己已经遭受过那么多劫难,好不容易看到读书改变命运的曙光,老天爷为什么还要捉弄他?

对别人来说,复读不过是再多努力一年,可于刘秀祥而言,读书、打工、照顾母亲三点一线的生活,多过一天都是煎熬。

一个可怕的念头瞬间酿成——或许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自杀前,刘秀祥拿出日记本,想在死前回顾一下自己不到20岁的人生。

可日记本上写的不是母亲发病摔东西,就是欠人家钱得赶紧还,他找不到一点儿活下去的希望。

就在刘秀祥快要放弃的时候,2002年5月19日写下的一句话却让他“起死回生”: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穿时,回头一看,别人居然没有脚。

遒劲有力的字迹犹如一缕阳光,照进19岁少年灰暗的心房。

是啊,比起那些自幼失去双亲的孤儿,自己至少还有妈妈。尽管她可能什么也不知道,但有她在,自己就还有依靠。

看着母亲发间的白丝,刘秀祥回忆起很多往事。

读小学时,因为母亲有精神疾病的缘故,同学们都不爱和他玩儿,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同学嘲笑他母亲是个疯子,还对他拳打脚踢。

每每此时,发病的母亲便会顺手拾起地上的石子,朝欺负他的那些人狠狠砸去。

母亲虽然什么事都不记得了,但本能地,她会保护自己的孩子。

想到这里,刘秀祥不禁鼻头一酸。

他又回想起更早之前,病症还不很严重时,母亲也会有清醒的时刻。

处于清醒期的母亲一针一针为儿子缝补破掉的衣裤,满眼泪光地看着年幼的儿子,仿佛在说:“幺儿,你受苦了。”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刘秀祥突然后怕起来,自己差一点儿就做了傻事。

幡然醒悟的他抱着母亲大哭一场,第二天一早便收拾好心绪,准备复读的事。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刘秀祥顺利考上了山东临沂师范大学。

这一次,他背着母亲走入了大学校园。

无数人被他的故事打动,纷纷提出要资助他。

刘秀祥一一谢绝。

他想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下去。

除了用功读书,刘秀祥还耐心地照顾着心智退化的母亲。

长期照顾病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他能苦中作乐,在学习工作之余,带着母亲看病,盼望母亲早点儿恢复正常。

03

遇到困难不要着急,慢慢来,总会解决

2012年,刚大学毕业的刘秀祥得到了一份月薪两万的工作。眼看着生活越来越好,可贵州老家打来的一通电话却让他的人生彻底偏离计划。

那通电话是刘秀祥资助的那3个弟妹中年纪最小的妹妹打来的。小姑娘刚中考完,9月份就要去读高中。考虑到她的家庭条件,刘秀祥很早就将高中学费给了她,好让她安心上学去。

然而在电话里,小姑娘却告诉刘秀祥,她不去念高中了,想外出打工,因为她实在不知道读书有什么用。

这突然之举让刘秀祥开始怀疑自己之前坚持的方向。

曾经他以为,山区的孩子们辍学的主要原因是贫穷,只要资助了足够的学费,他们就能一直读完书。

但此时刘秀祥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原来,精神贫穷比经济贫穷更可怕、更害人。

当夜,刘秀祥失眠了。天亮后,他决定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儿什么。

就这样,他辞掉月薪过万的工作,带着母亲回到贵州老家,做了月薪仅2000元的特岗教师。

那时,刘秀祥心想: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个学生,也足够了。

然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刘秀祥刚接手的那个班,中考总分750,成绩最好的只有250,最低的甚至总分刚过百。

学生们抽烟、喝酒、逃学、打游戏、谈恋爱,就是不学习。

刘秀祥问他们:既然都来读高中了,你们对未来应该有计划吧。

谁知,他们竟茫然道:“没有,来上高中只是为了多玩儿3年。”

唤醒孩子们对读书的希望刻不容缓!

于是,他开始对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描绘外面的精彩世界,讲述各种因为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灵深处种下希望的种子。

渐渐地,同学们对未来便有了规划和向往,读书学习也颇有干劲儿。

可即便这样,学校里还是有学生无端辍学。

当时,贵州望谟身为全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之一,不仅经济落后,还因为贫穷,这里的人甚至好几辈都没受过教育,因此,他们会偏执地认为:让孩子读书不如让他们外出打工。

为了说服家长们,刘秀祥不惜将十几年的苦难经历和盘托出,再拿现在的自己现身说法,只为了让大家相信:读书真的能够改变命运。

而那些经历曾是他最不愿回首的艰难往事,可为了孩子们的求学路,他却拿着大喇叭一遍一遍说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听。

刘秀祥也知道这件事只能慢慢来,因此从2012年到2022年,他一直在做。

10年间,他走遍望谟的每一个角落,摩托车骑坏8辆,只为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被唤醒希望的学生得到父母的支持,顺利完成学业。

2018年,刘秀祥正式担任望谟实验高中校长。为了让更多学生获得资助,他到处借钱,甚至因为借钱还不上被一些朋友拉入黑名单。

所幸,他的经历足够感动人心,很多地方都请他去做演讲,而他却一分不取,只要主办方每场演讲后能资助两个学生就好。

于是,在学校工作之余,刘秀祥一直四处奔波,因为太过操劳,他的嗓子经常发炎嘶哑,全靠意志力挺过去。

10年间,在刘秀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经有4302个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考取大学。

而他这种“靠意志力挺过去,遇到难处也不能着急,能慢慢解决的事急不来”的做法,也影响着妻子罗兰锦。

刘秀祥和罗兰锦同是望谟实高的老师,朝夕相处中,相互欣赏的两个人把同事友谊升华成了爱情,终成眷属。

婚后,刘秀祥继续为教育事业四处奔波,照顾婆婆和孩子的事便落在了妻子罗兰锦身上。

她一边忙学校的工作,一边照顾无法自理的婆婆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实在忙不过来,心里也会生出无助之感。但她也说:“靠意志力可以挺过去,不要着急,事情总会慢慢解决。这一点受刘秀祥的影响比较大。”

在被问及对儿子有什么期望时,他说:“希望宝宝将来能够像我和他母亲一样,做一个健康、乐观、有志向的人。”

参考资料:

1. 《奋斗的力量》;

2.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

3. 人民日报,2008版;

4. 当年睡猪圈捡垃圾背着疯娘求学的孩子如今成了副校长.中新网

5. 携母求学的刘秀祥当上了副校长:言传身教激励他人.中新网

6. 中央媒体再次报道我校优秀校友刘秀祥.临沂大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