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帝王相不能露给别人看(帝王相的人不能惹为什么 有哪些面相特征)

时间:2024-01-29 02:11:58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寿命长短,看脸就知?真正的“长寿相”,都有这3个特征,看看你有吗

人们常说,不能“以貌取人”,但事实上,看脸确实能知晓很多东西,比如寿命长短。

中国古代就把“耳垂厚”视为帝王之相,民间关于“长寿相”的说法也流传已久,包括长眉毛、大耳垂、寿斑、“生命线”长等。

抛开迷信不谈,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长寿之人确实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体现在脸上就是以下特征,一起来看看吧:

01

老人脸上有这些表现,说明身体硬朗

1、面色红润

面部状态是最直接的反应,如果一个人面色红润、有光泽,正说明身体健康、气血充足。反之,如果面色苍白、蜡黄、暗淡,很可能是气血虚、体质虚弱的表现,也可能暴露了长期熬夜的不良作息习惯。

2、眼睛有神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情况。如果眼睛出现干涩、巩膜发黄、视力模糊等异常表现,可能是肝病的“信号”!而眼睛明亮有神,可侧面反映出肝脏非常健康。

3、嘴唇不干裂

嘴唇饱满、唇色红润、不容易干裂的人,说明气血充足。但如果嘴唇经常干瘪裂口子,还有发黑、发白的情况,可能是心脏不好或供血不足;如果嘴角歪斜、吃饭易漏洒汤汁、说话不流利,可能是大脑功能受损、中风的迹象。

4、一口好牙

牙齿关系着说话发音、咀嚼食物、消化道健康,若是到了老年牙齿数量不足,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食欲下降、营养不良、身材消瘦等问题。

02

这3个特征,才是真正的“长寿相”

当然,寿命长短不是仅凭面相、脸部特征就能决定的。湖南省长沙市老年医学研究所曾对344名长寿老人(90~109岁)做过调查,结果发现:眉中长毛、耳长、有寿斑、掌心“生命线”长等都与寿命没有直接的关系。

只有保持健康,才能真正的长寿。多项研究表明,有以下3个特征的人,明显更为长寿,你是否符合呢?

1、走得快

步行速度可以直观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因为行走需要身体多个系统协同配合。

英国一项研究对47.5万人进行了长达7年的监测,发现无论体型胖瘦,走得快的人寿命更长,平均能多活15~20年。

“步速快”即每分钟走100步以上。建议平时适当增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然而,对于年龄大、或患有心血管疾病、膝关节问题的人来说,不应盲目追求步行速度,以免发生意外。

2、腰臀比合适

控制体重,维持合理的腰臀比,是衡量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项覆盖欧洲10个国家和澳大利亚30个队列的研究证实,“细腰肥臀”者,相比其他身材的人,死亡风险最低。若男性的腰臀比(腰围与臀围的比值)超过0.9,女性超过0.8,则提示存在腹型肥胖,疾病风险增加。

3、心态好

当我们笑时,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感到幸福愉悦。此外,笑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的收缩力,有助于延年益寿。

一项对七万人的随访研究发现,开朗爱笑的男性平均寿命延长了11%,女性延长了15%。

03

延长寿命,有5件事值得做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影响寿命的先天基因,但能用后天努力来延续生命长度,通过科学的保养延缓衰老。

1、坚持运动

延缓衰老的最佳方法是规律运动。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和骨骼力量,还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侵扰,让人更年轻。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2、做好防晒

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防晒对抗衰老至关重要。户外活动时,最好涂抹防晒霜,使用防晒衣或遮阳伞。

3、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关键时期,细胞修复和再生、免疫系统增强、荷尔蒙平衡以及肌肉修复等过程都会在睡眠中进行。成年人最好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段可按照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4、笑口常开

爱笑真的有益健康,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人也能看起来更年轻一点。开口笑可以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愉悦激素,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焦虑的作用。

5、合理饮食

养成均衡的饮食习惯,是延缓衰老的重要一环。平日要多吃新鲜蔬果,少吃甜食、高脂重盐食品,尽量不吸烟喝酒等,以延缓全身脏器的衰老。

每个人都会面对衰老的到来,人老了之后,不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为此,我们应以健康心态迎接衰老,以科学行动保持年轻,多注重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体检,发现异常、不适的症状及早就医治疗。

帝王相是什么相?

历代帝王都长什么样?

伏羲

《历代帝后像轴》会告诉你答案。

此辑选录历代帝后画像轴 67 幅,其中帝王画像 55 幅、帝后画像 12 幅。包含:伏羲、帝尧、夏禹、商汤、周武王、梁武帝、唐高祖、唐太宗、宋代帝后、明代帝王等立像、坐像及半身像轴。此套于清乾隆十三年重新装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发现一批帝后功臣像存放于 “茶库”,下旨检修裱装。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工作完成,其中的帝后像改移 “南薫殿” 贮藏。1945 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画像都被运至台湾,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剩余部分则分散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存帝后像大部分在乾隆十三年(1748)重新装裱过。当时清高宗为这批帝后像选定的 “裱绫”,是金黄与明黄八瓣缠枝花纹的款式。重新装裱过后的题签,除了书写帝后庙号,还特别标注修复时间:「乾隆戊辰年重裝」。此外,每件帝后像轴还量身订制云头纹黄绫 “囊”,慎重地贮藏在南薰殿里,可见清高宗对这次历代帝后像的整理修复十分重视。

伏羲散发披鹿皮,足下有乌龟八卦,用的是禹授 “河图”,河图即 “八卦”,意即帝王圣者授天命的祥瑞象征。

宋宣祖后

宋宣祖后(902-961)是宋国君主赵匡胤(927-976)的母亲杜氏。与宋代其他皇后像著袆(音辉)衣不同,宋宣祖后的淡黄色外袍,衬托小珍珠滚边的凤纹霞披更加华丽,织著花样的半透明裙摆竟长得拖出画外。这幅难得的后像,丰富今日对于宋代后妃物质生活的认识。

朱元璋

脸上布满黑痣、颧骨和下颚突出的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像,据说正是反映真命天子的 “异相”。也就是五官的形状特征,都显露出此人必为掌握权力的帝王。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有十件这一类 “丑像”,其中的冠冕、袍服、座椅各有变化,然品质皆平平。推测朱元璋这种形象曾经风行于民间,因此被大量复制。(后也有人认为朱元璋长相被恶意抹黑)

朱元璋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 (1399-1435),面色红黑,须髯丰茂,头戴翼善冠。身上云龙黄袍以不同色金描绘,手扶嵌宝腰带,坐在雕饰精细的龙椅上,地面铺著华丽团龙锦毡。相比宋代帝王像,明代帝王对服制、用具的华丽似无顾忌,甚至特别借此彰显自己的尊贵。一手扶腰带、一手置腿上,双腿开张的姿态,别有一种威武气势,与宋代皇帝的温文谦恭形象大异其趣。

唯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植物,又称“止血草”,对治疗创口伤有作用

农村的植物数不胜数,发现过的植物通常以形态、功效、属性等方式命名。但能以人名命名的植物就不多见了,在我国只有刘寄奴、韩信草、何首乌、徐长卿、杜仲等少数几种人名植物。

在这些人名的植物中,有一个唯一以皇帝名字命名的植物,那就是刘寄奴。刘寄奴本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怎么就成了植物名了呢?它的得名源自于一个民间故事。

相传,刘寄奴少年时期,上山砍柴,偶遇到一条大蛇,于是拿出随身带的弓箭对大蛇射了一箭,蛇负伤逃走。

第二天他又上山查看,遇到两个儿童在捣药,于是上前询问情况。两个小孩答道,吾王被寄奴所伤,大王吩咐我们前来采药。刘寄奴又问,你们的大王有这么通天本事,既然知道是寄奴所伤,为何不将其杀了。小孩答道,寄奴有帝王之相,不能杀之。

刘寄奴大怒,并说道,我就是刘寄奴今天来捉拿你们。小孩听到后吓得逃跑了,草药也没来得及拿走。

于是刘寄奴就带着两小孩留下的草药,回到村子,每遇到有创伤之人,就拿这个草药给其敷上,都能不久就痊愈,人们称这种草药为“神草”。

后来刘寄奴入伍参军,在“神草”的庇佑下,刘寄奴南征北战,果然一步步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宋武帝刘裕,也应证了大蛇的预言。

刘裕在无数的征战过程中,都会带上此草药,并治好了无数受伤士兵,此草为它的帝王事业中立下悍马功劳。但当时士兵并不知道这种草药的名字,于是有人就建议以刘裕的小名刘寄奴称之,从而流传至今。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冷兵器作战,容易受伤,而刘寄奴对跌打伤、止血又有奇效,从而被人们利用,并在很多典籍中记载下来。

《本草便读》中记载:“刘寄奴,破血行瘀兼逐水,辛苦微温,和伤消肿,调经,肝脾两达。”

《唐本草》中记载:“刘寄奴,主破血,下胀。”

《本草从新》中记载:“刘寄奴,破血通经,除症下胀,止金疮血,多服令人吐利。”

现代中医学证明,刘寄奴有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和消食化积的功效。常用于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以及创伤出血等症状的治疗。

民间也有些老人会采寄奴草泡茶喝,有同等功效。广东也有称白苞蒿为刘寄奴,用它的叶子来做菜吃,清炒、凉拌、煲汤都可,味道独特。

刘寄奴这种植物名字很高大上,但也很接地气,农村比较常见,人们都比较容易采摘到它,现实生活中帮了不少人。

刘寄奴在民间也有很多称呼,比如寄奴、化食丹、金寄奴、刘寄奴草、乌藤菜、六月雪、六月霜、一枝梅、九里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九牛草、苦连婆、细白花草、奇蒿等都是它的民间俗称,书面名通常称之为奇蒿。来看看你的家乡怎么称呼它?

刘寄奴为菊科蒿属奇蒿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在一些低海拔林边、路旁、沟旁、河岸边、灌丛、荒草地常见它的身影。

刘寄奴从外观上比较像艾草,叶向阳面长卵形绿色,背面黄绿色,边缘呈细锯齿状,茎干上有白色毛绒,花冠管状,开白色小花,花果期6-11月。

由于其6月后开花,所以也有六月雪、六月霜的俗称。刘寄奴草会散发一股独特的气味,闻不惯的人会认为其是臭味,比较好辨认。

如今很多药店也有收购此草,通常10元左右一斤。来看看你的家乡有没有刘寄奴?或许可以换点零花钱。

备注:

1、本文不构成药用建议,请遵医嘱!

2、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不作商业用途,侵删!

凡人如何辨别神仙的真容?神仙都有哪些特征?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面相术中,把看眼睛做为看人本质的重要判断手段,就是从眼眸判断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甚至人品,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中医也有通过看一个人的眼睛来判断人的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如果一个人的眼眸浑浊就表明这个人身体状况不佳、内脏运作不畅。

古人也通过看眼睛来相人,比如一些眼眸重影,就是“重瞳”,被称作是异相。相传舜帝、项羽都有重瞳,古人将它看作是帝王之相,如果凡人有异相就表明不是一般人,古人更是认为分辨神仙的方法也是看眼眸,那么神仙的眼眸是什么样的呢?

唐代诗人李咸有诗云:“ 麻姑山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

李白 《游太山》诗中写道:“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葛洪《抱朴子·微旨篇》对神仙的相貌这样描述:“眼有方瞳,耳长出顶,亦将控飞龙而驾庆云,凌流电而造倒景。”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修道修成方瞳碧眼就是神仙的标志了。

《老子中经》说方瞳的功能是“彻视八方”,这就是所谓的天眼级别了。

后来在魏晋南北朝眼有方瞳,渐渐变成仙人和得道高人的专业特征。三国曹魏时期有位叫李根的方士,据传说他活了七百多岁,有记载说他“两目瞳子皆方”。《仙经》里说:”八百岁人,瞳子方也”《仙经》是一本魏晋时人修道的指导手册,按照里面的说法修炼至800岁左右才可以变为方瞳子

《南史·陶弘景传》中记载说:(陶弘景)年逾八十而有壮容,仙书云:眼方者寿千岁。弘景末年,一眼有时而方。”这里意思是道书里说“千年才修成方瞳”,而上清祖师陶弘景只修成了一只方瞳,而且还时有时无,按照千年才可以修成方瞳的说法,历史上记载陶弘景生卒年大概是公元456~536年,就是说这连500岁都不到,所以《南史》便自圆其说称为“有时而方”,意思是陶弘景修的是速成的方瞳,效果尚不稳定。所以有时是方的。而且只有一只眼睛。

古人认为凡人是无法辨别神仙真容的,但是眼眸是无法隐藏的真相,所以要想辨别微服私访的神仙?就是看眼眸,《登真隐诀》中提到:(瞳)子若暗者,知非是仙,则邪鬼耳。”所以不仅眼眸要是方的,还要如闪电般明亮。先不谈识别神仙如何,我们看一个人心存正气,精神饱满他的双眼也是放光,炯炯有神的。道家认为神藏于目,所以看一个人的眼睛来判断这个人的精神面貌一定是没有错的。

那么人的瞳孔有没有可能变成方的呢?

我们知道瞳孔,是动物或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瞳孔括约肌的收缩可以使瞳孔缩小和放大,瞳孔大小随年龄、人种、屈光状态、光线强弱、目标远近及情绪变化都会产生变化,至于形状也不一定非是圆形,一些动物的瞳孔可以成椭圆或者缝状,比如说猫,狐狸等。

至于眼球颜色嘛,有些人会说白种人个个碧眼,难道都是神仙了吗,我们知道眼球的颜色是指在角膜后组成瞳孔形状的圆形虹膜组织,虹膜基质中的色素细胞所含的色素含量决定着虹膜颜色的深浅,色素含量越高虹膜颜色越深眼珠就显得越黑。一般亚洲人的虹膜成黑色或棕色。

通常情况下人的虹膜颜色是不会改变的,到老年时虹膜退行性改变色素细胞减少,所以老年人的虹膜就会变淡,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年纪越大虹膜颜色就越淡,如果真的活到五百岁是否就有可能淡成蓝色了呢?关于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曾这样解释说修炼之人 “中脉打通时,在定境中呈出一种蓝色等景象,所以两眼蓝色,眼瞳定而有力,发出方楞似的光芒。这个和白种人的碧眼不是一回事。

到了唐代以后方瞳不在是仙人的标配了,渐渐变成了为祝人长寿、或神通的一个吉祥词汇。欧阳修就特别爱用方瞳这个典故,可以说是滥用了,他在诗《送京西提点刑狱张驾部》中这样写道“汝阳昔见今十载,丹颜益少方瞳明”,这个张驾部不过是修道的普通人,也被他夸赞成方瞳,被他夸做方瞳的可不止一人,他在《又寄许道人》中夸许道士“绿发方瞳瘦骨轻,飘然乘鹤去吹笙,”在赠别高僧的诗中又用上了方瞳这一词:“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为洒然”(《赠庐山僧居讷》)。

总之但凡修道修仙人士皆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了,

白居易的《送毛仙翁》的诗里说这位唐代道士毛仙翁“肌肤冰雪莹,衣服云霞鲜,”头发呈深青透红的绀色,容颜却如花一样明艳,“方瞳点玄漆,高步凌非烟”,苏轼也有诗作中写道一位勤于炼丹的朋友王颐,自称获得一位方瞳神仙亲传丹诀,“叮咛劝学不死诀,自言亲受方瞳翁。”

到了宋代,方瞳就更被祝寿诗词给用滥了。普通人也可享受这二字的褒喻。比如辛弃疾给一位男寿星提诗就写道“朱颜晕酒,方瞳点漆,”,张孝祥给母亲写的祝寿诗“方瞳绿发对儒仙,岁岁尊前。”所以在普通人看来,方瞳即是长寿的代称。

且不管辨别神仙的方法,抑或方瞳碧眼是否真实存在,但是单看识人,看人眼睛这个判断方法是有一定效验的。 人的眼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都说 十分面相,七分看眼” 曾国藩的识人宝典《冰鉴》中也说:“方有对谈,神忽他往”,意思是你正在跟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转向其他地方去,足见这种人毫无诚意,不可深交。眼藏神,一个人的眼睛是不会骗人的。

那种不敢和你对视的人内心一定不坦荡。 当人处于高兴、感兴趣,接纳的状态的时候,目光会炯炯有神,此时我们的瞳孔会放大。而消极、愤怒或戒备时,此时瞳孔则会缩小。实验表明,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无法靠自身意识来控制的。

所以由此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瞳孔会反应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了。才会在瞳孔上来做文章,告诉人们瞳孔识人的深刻意涵了。

天选帝王相登上热搜!网友:磨皮美颜的流量演员,也敢碰瓷帝王相

近日,“古装天选帝王相”这个话题登上了热搜。

许多网友看见后,纷纷以为是陈道明、唐国强这类老牌演员,兴致勃勃点进去,结果却发现,原来又是流量粉的狂欢。

只见一个个年轻流量小生,磨皮磨的雪白,美颜滤镜开的老大,穿一身古装,截个图不知修了多少遍,粉丝就敢吹是天选帝王相,真是让老观众们倍感无语。

这些全靠化妆,演技稀烂,台词都说不清楚的流量演员,有几个有一点帝王之相呢。

别说比不上老牌演员陈道明陈宝国唐国强了,就是当年12岁的翁斐然,扮演的少年嬴政,这些流量演员也比不过。

哪怕是十多年前的青年皇帝们,也比如今的流量们有帝王相多了。

邓超,《少年天子》,顺治帝福临

说起青年皇帝,年轻的邓超必然有一席之地。

2002年,23岁的邓超搭档潘虹、郝蕾、霍思燕等演员,共同出演了《少年天子》。

在剧中,邓超扮演的便是顺治皇帝,福临。

彼时的邓超,虽然才演了两年戏,但是胜在有天赋。

他的顺治皇帝福临,既演出了少年心性的敏感自卑与压抑不甘,又表现出了叛逆多情的一面。

这部剧让邓超直接成名,随后更是连续出演《少年康熙》、《天下第一》、《明末风云》中的帝王角色,成为了当时青年演员中的“皇帝专业户”。

虽然邓超如今已经被搞笑标签牢牢贴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邓超,可比现在的流量演员们厉害得多。

黄晓明,《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

2001年,在那个网络根本不发达,全靠电视和纸媒的年代,24岁的黄晓明硬是靠着一部《大汉天子》,成为了当年炙手可热的明星演员。

刚毕业的黄晓明演技还有些稚嫩,但是《大汉天子》的刘彻,刚好也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天真少年皇帝,可谓是相得益彰。

那个时候没有磨皮滤镜,也没有多少化妆手段,肤色黝黑嘴唇没有血色的黄晓明还是火了。

这么多年,黄晓明油过,但是没有丑过。

不然怎么会靠着一部《大汉天子》火遍全国呢。

如果是现在的流量演员们来演这个角色,绝对没有黄晓明的效果好。

李楠,《康熙王朝》,少年康熙

提起康熙帝,许多观众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必然是焦晃和陈道明。

尤其是那部《康熙王朝》,经典又好看。

其中,少年康熙的饰演者,李楠,演技也是十分优秀的。

李楠长着一张少年脸,实际上在2001年《康熙王朝》拍摄播出时,他已经36岁了。

这样一张脸,谁看了都不会相信他是36岁。

但是李楠虽然长着娃娃脸,穿上龙袍后,一点也没有违和感。

谁敢相信,龙椅上的少年康熙,还是87版《红楼梦》的茗烟,和《还珠》第一部的小卓子呢。

张博,《苍穹之昴》,光绪帝

如果说再近一点的青年帝王,那么肯定不能错过张博。

2010年播出的《苍穹之昴》中,28岁的张博饰演的光绪皇帝,让许多观众记忆深刻。

内敛隐忍的光绪,一边要忍受慈禧的高压,一边在珍妃身边表露出孩子气的一面。

张博的演技同样优秀,面对被慈禧打板子,被拉走的珍妃,没有实权根本保护不了心爱之人的他,只能流下一行泪。

张博将光绪的隐忍、压抑还有后来的反抗都表达出来了,这份演技,绝不是如今的流量演员可以比得上的。

严昆,《孝庄秘史》,顺治帝福临

宁静主演的《孝庄秘史》中,饰演福临的严昆,演技和扮相也很不错。

19岁的严昆刚上大一,就被《孝庄秘史》剧组一眼看中,后成功拿到福临的角色。

《孝庄秘史》中的福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受制于多尔衮,心中有傲气,又对董鄂妃十分专情。

特别是出家的那场戏,严昆演的十分到位,令人印象深刻。

陈道明,《末代皇帝》,溥仪

提起陈道明饰演的帝王角色,更多人印象深刻的,是《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和《庆余年》里的庆帝。

然而,当年33岁的陈道明,也曾饰演同治帝载淳,还在《末代皇帝》中,饰演溥仪。

这个在如今看来,也不算老的年纪里,陈道明将载淳的薄情与挣扎,溥仪的无奈与悲哀,全部都诠释出来了。

这演技,这气质,哪里是如今的流量演员们能比的呢。

如今的流量演员,粉丝还吹帝王相,一个个头大肩窄不说,体态也差劲,台词气质更是糟糕。

除了精修图,加了八百个滤镜的动图外,有多少人能比得上当年那些青年皇帝演员呢。

也难怪网友们看到“古装天选帝王相”时,​想起来的全都是陈道明、唐国强、张国立这些老牌演员。

新一代年轻男演员们,能打的真是太少太少了。

盘点史上十大帝王,第一位,大秦始皇帝,嬴政!

虞世南:彼始皇者,弃仁义而用威力,此可以吞并而不可以守成,贻训子孙,贪暴而已。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贽: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章先生:虽三皇、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秦政记》

【嬴政,嬴姓,赵氏,名政,别称赵政、祖龙,哦!也有吕政的说法,秦庄襄王与赵姬之子。

其生于赵都邯郸,后回秦国,于公元前247年继承秦国王位,时年十三岁。

公元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叛乱,继而罢免权臣吕不韦,独揽大权,重用李斯、王翦等人。

于公元前230年发动秦灭六国之战,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疆域大一统,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公元前221年,灭亡六国之后,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纳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以成皇帝之名。

因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于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以管理国家大事,于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奠定帝制两千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万里长城,修灵渠,沟通长江、珠江水系。

可惜,晚年迷信长生,苛政虐民,加之六国贵族未除,动摇了大秦统治根基,以至二世而亡!】

时为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为秦国在赵国的质子,秦王孙嬴异人之子。

异人是秦国太子(是太子吧?)安国君嬴柱之子,与母亲均不受嬴柱宠爱,且嬴柱有子二十余人,不受宠的异人因此被送往赵国邯郸作为质子。

彼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出行的车马、日用的财物通通短缺,生活困窘,十分失意。

当时,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听说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于是帮异人使重金见到嬴柱的宠妃华阳夫人,让异人认其为母,改名子楚。

至于嬴政他娘,最开始只是吕不韦的姬妾,称赵姬,被嬴异人,好吧,现在叫子楚,被子楚看上后带了回去。

公元前257年,嬴稷派大将王齮围攻赵都邯郸,被打得异常憋屈的赵国,就想杀了子楚泄愤。

子楚与吕不韦见势不妙,连忙拿出六百斤黄金送给守城官吏,火速出逃,一直逃到秦军大营,才得以顺利回国。

他俩倒是逃得利索,就是把还在邯郸的嬴政母子俩忘了,真就做了一次渣男。

如上所说,子楚溜了,赵国想杀赵姬和嬴政泄愤,好在赵姬娘家是赵国富豪,颇有实力,所以娘俩被藏了起来,成功活了下来。

那段时间大概是幼年嬴政最快乐的日子,虽说渣爹有点儿不靠谱,但娘亲对他挺好,会陪他玩,会教他识字,还有好朋友燕丹作伴。

应该说,嬴政他老娘在遇到嫪毐之前还是非常靠谱的,在邯郸那段时间护着儿子,嬴子楚死后护住儿子的王位,都做得还不错。

可惜,在最不该的时间遇到了—转轮王,好吧,秦国王太后就此沦陷,还是七国共知的那种。

公元前251年,超长待机王嬴稷去世,其子嬴柱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

华阳夫人乘机劝嬴柱立子楚为太子,事情很成功,然后赵国听到消息后连忙奉送赵姬和嬴政归秦,嬴政时年九岁,正正式回国认祖归宗。

嬴柱继位后,为嬴稷守孝一年,随后加冕称王,可惜在位仅仅三天时间就突发恶疾去世了。

子楚心情应该挺复杂,这边刚接了老婆、儿子,转头一看,我去,爹没了,你说这……是该哭呢?还是该乐呵呢?

且说子楚顺利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尊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之后论功行赏,任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

但这位也是个命短的,唔~也不知道是不是嬴稷待机太长的原因?

公元前247年5月,嬴子楚去世,年仅35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因其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国政皆由吕不韦把持。

公元前239年,这一年,嬴政21岁,即将亲政,秦廷之中因此掀起剧烈的政治斗争。

至于这原因嘛?咳,丞相不忘旧情人,太后空虚寂寞冷,这一来二去,旧情复燃也是很正常的嘛!

丞相和太后小日子过得不错,坏就坏在这关系的维持时间太长,嘛!整整八年啊,当初那个毛头小子嬴政已经长大了。

吕不韦害怕极了,怕被嬴政发现,迫切想离开太后,但又怕太后怨恨,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心情极度烦闷之下他就上街溜达了一下,天地良心,他真的只想溜达一下,谁知道就让他碰上了个光天化日转车轮的……

看到嫪毐的那份神技,吕不韦承认他羡慕了,当然,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到安慰太后的方法了。

要说吕不韦的办事能力是真没的说,方方面面都很快,很快的,嫪毐被假施腐刑,拔掉胡须、眉毛献给太后,供其……快乐。

自从嫪毐入宫后,太后赵姬只觉整个人都年轻了,有句话叫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太后乐为忙!

就在嬴政渐渐亲政的时候,太后怀上了嫪毐的孩子,因为害怕被人发现,所以俩人借口寝宫风水不好,要搬到雍城去住。

嬴政也没多想,毕竟是自己亲娘,想住哪儿不成?非常痛快的批准了,于是俩人搬到雍城的离宫居住,太后还给嫪毐生了俩儿子。

自从太后赵姬给他生了俩私生子后,嫪毐也渐渐的飘了,仗着赵姬的宠爱,觉得自己牛气得不行,常常以嬴政假父自居。

当然,他还没胆儿在嬴政面前喊,只敢跟那些大臣龇牙,由于赵姬的宠爱,大臣们通常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直到一次酒宴,嫪毐醉酒之后大骂了一个大臣,高喊: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

被骂两句,搁一般大臣肯定忍忍也就过去了,毕竟当时嫪毐势力很大,在太后的帮助下受封长信侯,领山阳、太原等地,党羽密布。

同时,由于长年经营雍城,这个老嬴家的宗庙所在地,已快成了嫪毐的私人小天地,嫪毐也由此成为秦国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但关键这个大臣不一般啊,他超勇的,许是退一步越想越气,这个大臣暗中找了个机会把嫪毐和太后的关系完完全全的告诉了嬴政。

嬴政傻了,这波是……喜当哥?死鬼老爹喜获绿帽一顶?

嬴政气炸了,这个真心不能忍,嫪毐,他砍定了!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除老娘赵姬给了他一个惊喜之外,老弟成蟜也给他送了一个惊喜。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行冠礼的前一年,嬴政的老弟长安君成蟜,奉命率军攻打赵国。

这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成蟜中途反了,造了自家老哥的反,率军据守屯留。

嬴政心态崩了,仅仅数年时间而已,渣爹没了,老娘移情别恋,老弟反骨萌生,他嬴政彻彻底底的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嬴政怒了,发兵~此弟不宜久留!

一声令下,秦军之中那些个老杀才激动坏了,嘛,又有仗可打了,这波……美滋滋~

战争机器迅速开动,秦军很快便攻占屯留,成蟜的部下因罪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也被流放到临洮。

至于成蟜本人,好吧,这货降赵了,逆着大势归降赵国,也是个人才,被赵悼襄王封于饶地。

时间快进到公元前238年,这一年,嬴政将前往雍城,在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这货也不知从哪知道了嬴政要砍他的消息,纠结兵马企图先下手为强,宰了嬴政,让他跟赵姬的私生子为王。

不得不说,这货那是相当有勇气!

这一役,嫪毐动用了秦王御玺、太后印玺发动叛乱,率军攻打蕲年宫,没成,因为嬴政早已在此布置了三千精兵,叛军惨败。

嫪毐充分发挥了只要肯放弃的精髓,立刻率军转攻咸阳宫,但很可惜,那里也有精兵等候。

嫪毐绝望了,抛下一切独自一人落荒而逃,但没过多久就让秦军逮了,被嬴政施以车裂之刑,曝尸示众。

赵姬也没落好,天知道嬴政看到嫪毐拿着太后印玺发动叛乱时有多寒心?曾经那个对他关怀备至的母亲是彻底变了!

嬴政直接明示要跟赵姬断绝母子关系,并将赵姬赶出咸阳,迁往雍城的萯阳宫居住,同时,摔死嫪毐与赵姬所生的那俩私生子。

事后,嬴政下令:敢有为太后谏言者,戮而杀之!

有27个大臣不信,于是,他们集体凉了!

话说这些人也是傻,嬴政那时候还在气头上呢,你们着急忙慌的谏言,还特意提的太后的事儿,那不是火上浇油吗?

最后的最后,还是谏臣茅焦进谏嬴政,才把赵姬迎了回来,当然,也可能是那时候嬴政的气已经消了,毕竟是亲娘,也不可能真的不管。

赵姬被迎回咸阳,居于甘泉宫,得以安享晚年。

嫪毐、赵姬两人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事件的起源—吕不韦,自然不可能啥事没有,把持朝政、私通太后,可都是大罪。

于是乎,在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吕不韦,将他流放到巴蜀之地,忧惧之下,吕不韦服毒自尽。

这个天下第一等的大商人,终究还是没得个好下场。

旧的时代远去,新的征程即将开启,吕不韦已然落幕,接下来,这个舞台将由新秀引领,他们是尉缭、李斯、王翦、杨端和……

风起大秦,渐吞六国!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写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六世余烈意指嬴政之前的六代秦君,分别是:孝公嬴渠梁、惠文王嬴驷、武烈王嬴荡、昭襄王嬴稷、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

先说孝公嬴渠梁,继位之初,秦国势弱,河西沦丧。由此发布《求贤令》广纳贤才,引得商鞅入秦,变法图强,打造大秦锐士,收复河西大片失地。

惠文王嬴驷继位,杀商鞅而用其法,大败魏国,全面收复河西,控制黄河天险,扼制东进中原要道,削弱义渠。

称秦王、灭巴蜀、败楚军,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一跃成为版图最大的诸侯国。

武烈王嬴荡,设立丞相,攻拔宜阳,扫平秦国东出屏障,平定蜀乱,连横魏秦,连越制蜀,可惜举鼎身亡……

接着昭襄王嬴稷,或者说超级待机王嬴稷上线,灭义渠,用范睢,远交近攻,用白起,败韩魏,弱楚燕、破赵于长平,亡东周,迁九鼎于咸阳,再次扩张秦国版图。

孝文王嬴柱……咳,在位三天不犯错!

庄襄王嬴子楚,灭东周公国,彻底扫灭八百载周王朝残余势力,攻韩、掠魏、破赵,蚕食列国疆域。

及至嬴政继位,秦国已经据巴蜀、汉中,版图辽阔,南至楚国郢都,置南郡,北收上郡以东,据河东、太原、上党三郡,东至荥阳,吞灭二周,置三川郡。

秦国,在当时已然是毫无争议的第一强国,一统天下确实只是时间问题。当然,你要说换谁上都行的话……个人实在难以赞同。

比如把胡亥推上去,确定不会崩盘?

嬴政罢免吕不韦,平定嫪毐之乱,掌握实权后,提拔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于公元前236年,赵、燕两国爆发战争,赵国出兵攻燕之际,以救燕为名派王翦等将率兵夹攻赵国,先后攻取赵国阏与、轑阳、河间、安阳等城邑,漳水流域为秦所有。

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大举进攻赵国,夺取大片土地,设立雁门、云中两郡。

公元前231年,使魏国被迫将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将南阳献给秦国,嬴政任命内史腾治理南阳。

一年后,即公元前230年,嬴政遣内史腾率军攻韩,俘虏韩王安,于韩地置颍川郡,韩国灭!

再一年,令王翦率军攻打赵国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进围赵都邯郸,赵王迁令武安君李牧、大将司马尚率军抵御。

李牧这人有多强,王翦个人非常清楚,对阵李牧即便能胜,大军损失也肯定惨重,因而……战神郭开隆重登场。

战神郭开,虽说文不成武不就,却是深得两代赵王宠信,且做事非常良心,收了老王的钱,很快就把事儿给办了。

迅速在邯郸散布流言说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因此疑心,改用赵葱和颜聚代替李牧、司马尚,并杀李牧,驱逐司马尚。

你看你看,这还买一送一,实在是业界良心。

公元前228年,就在李牧死后不久,秦军发起猛攻,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唯有公子嘉逃亡代地,自立代王,秦国则在赵都邯郸一带设立邯郸郡,赵国灭!

嗯,据说赵国灭亡后,嬴政特意从咸阳赶到邯郸,坑杀了小时候的仇家,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话……切记,别惹小朋友,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又一年后,即公元前227年,嬴政遣大将王翦、辛胜攻伐燕国,燕、代两国发兵抵抗,被秦军大败于易水以西。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秦将李信带兵追击,燕王喜听从代王嘉的计策,杀太子丹,将太子丹的首级献给秦国求和。

应该说,燕王喜将他儿子的脑袋献出去还是起了点用的,起码嬴政收到太子丹的脑袋后便立刻罢兵休战,让燕、代两国获得了片刻喘息之机。

几乎是同一时间,已经投降的韩国都城发生叛乱,秦国闻报后,立刻出兵平定了叛乱,并且趁机处死韩王安。

又一年后,即公元前225年,嬴政遣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魏,王贲率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之水灌城,三月后,大梁城池崩坏,魏王无奈出降,嬴政随即在魏国东部设立砀郡,魏国灭!

山东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已灭其三,只余楚燕齐三国,燕国衰弱,只余辽东一隅,威胁很小,至于齐国……

齐国国君是什么人,列国共知,那是地主家的傻儿子,没啥威胁,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灭楚!

嬴政首先问了大将王翦的意见,灭楚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表示,楚国强盛,非六十万大军不足以灭楚。

嬴政大失所望,认定王翦老迈,不堪一用,随即派出大将李信、蒙恬率军二十万攻楚。

当然,之所以不用王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六十万大军实在太多,而恰巧的是,经历过老娘、老弟伤害的嬴政已经不再信任别人。

且说李信、蒙恬率军攻楚,初时,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邑,首战告捷,秦军一如既往的获得胜利。

李信又攻鄢郢,再破楚军,于是引兵向东,与蒙恬会师于城父邑。

楚王闻报,遣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遂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之际,发兵突袭,大败秦军,攻占两座营垒,杀都尉七人,李信率残兵逃回秦国。

嬴政由此认识到楚国虽然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

于是,嬴政亲赴王翦家中,请他统兵出征,并按照王翦的要求调拔60万秦军归他指挥。

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60万秦军再攻楚国,嗯?蒙武是谁不认识?蒙恬、蒙毅的老子,蒙骜的儿子,祖孙三代皆为秦将。

这波啊,就属于是自家娃娃被楚国人欺负了,他老子帮忙找场子去了!

60万秦军即将抵达战场,楚王闻报大惊,立刻征调全国兵力,令项燕领军在平舆与秦军决战。

这一役,嬴政亲赴郢陈督战,这个正常,毕竟是60万大军,要是王翦有点啥乱七八糟的想法,政哥不就蒙了?

面对项燕的邀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

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就是不出去,不出去就算了,老将王翦还就此关心起了士卒的饮食、起居生活。

让秦军将士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还在营中开展投石、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卒的体力、战斗技能,玩得是不亦乐乎!

项燕那个无语啊,看不出来你王翦居然还有这等童心!

求战不得,楚军斗志日益松懈,项燕无奈,只好率军东撤。

见此良机,老将王翦动了,他抓住战机,精选猛士在前,迅速追击,在蕲城之南大败楚军,项燕兵败自杀。

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至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楚国灭!

随后,王翦继续进军,攻占越国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在灭楚的同时,秦军也不断向东进攻,攻占大片土地,设立郡县,如攻取鲁地,设置薛郡。

同年,嬴政遣王贲率军攻燕,俘获燕王喜,燕国灭!接着,回师攻代,俘获代王嘉,代国灭!设立代郡、辽东郡。

一年后,王贲南下攻伐齐国,俘获齐王建,齐国灭!一直吃瓜看戏的齐国最终也成了瓜,难逃覆灭,秦国于此设立齐郡、琅琊郡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国共耗时10年,陆续吞灭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平定南方百越之地。

至此,嬴政完成疆域统一大业,历史由此进入帝制时代!

且说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灭六国,疆域一统,国家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对此,嬴政非常自豪,作为第一个实现天下一统的能人,怎么能没有一个显赫的称号呢?嬴政不能忍受,于是下令大臣商议一个新的称号。

在此之前,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称为王,夸张的有被称为帝,比如秦王与齐王,曾经一个称东帝,一个称西帝,可惜不怎么流行,一统天下的嬴政自然瞧不上这些称号。

大臣们经过一番商讨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嬴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所未有,五帝所不及。

于是援引传统的尊称,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以泰皇最贵,建议嬴政采用泰皇的称号。

然而,嬴政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取三皇之皇字,五帝之帝字,组成皇帝这一称号。

至此,皇帝一词正式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称谓,嬴政由于是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人,所以自称始皇帝。

为了使皇帝这一称号,或者说皇帝的地位得以神圣化,嬴政采取了一系列神话君权的措施。

首先,取消谥法,这谥法源于西周初年,是君王去世后,臣子依照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嬴政认为,这种子议父,臣议君的事情太不像话,还没什么意义,于是宣布废除,不准子孙、臣子评价自己。

其次,规定天子自称朕,朕这个字的意思跟我字是一样的,属于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一种自称,比如屈原就这么自称过。

但是,从嬴政开始后,这个自称便限定于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而皇帝所下达的命令称作制,或者诏。

比如那句非常著名的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命曰制,令曰诏,二者效令不同。

再有,文书之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凡是文书中遇上皇帝、始皇帝这样的字句时,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最后,嬴政还规定了,只有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被称之为—玺,其他的不行。

这套措施一直沿用至清末,跨越帝制两千年,基本没怎么变更,当然,除了个别不守规矩的,比如刘询、李世民下令没必要太过在意避讳的事儿,比如朱棣在圣旨中自称—俺!

除了神化君权外,嬴政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用于中央集权,处理军国大事。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丞相分左右二相,为百官之首,掌管国家政事。

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为丞相副手,有监察百官之权。

三公以下,是分管各项政务的九卿,郎中令掌管宫殿卫兵,卫尉掌管宫门卫兵,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典客掌管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议论政务,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如博士,通晓古今历史以备皇帝随时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国家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掌管投降的少数民族事务。

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当然,秦朝好像一直没用到这个官职,实在是……政哥他一没皇后,二没太子,詹事全无用武之地。

嬴政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当然,修修补补、改动改动还是免不了的。

此外,在地方上,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郡、县两级,郡县的主要官吏皆由中央任免。

郡级,设郡守、郡尉、郡监之职,其中,郡守负责治理,郡尉辅佐郡守,同时负责兵事,郡监司掌监察事宜。

嬴政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此后陆续增加到四十一郡。

县级,县中有民万户以上的才能称为县令,民万户以下的只能称为县长,县令、县长之下设立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官。

县令、县长主要负责政务,也就是治理,县尉司掌兵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设乡,主要负责摊派徭役、征收赋税、查证案情、管理粮仓。

乡内,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游徼掌管治安。

乡以下设里,里有里典,后世王朝称里正、里魁,以豪帅,也就是身强力壮的人充任。

里内,设有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于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同时,便于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此外,掌管治安、追捕盗贼的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长除了管理治安,还同时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为政府输送、采购物资、传递文书等事。

郡县制的实行,初步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制,帝制和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实施的同时,嬴政继续执行自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上升起来的新贵族势力。

至于土地所有制,公元前216年,嬴政下令让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

众所周知的是,秦国经由商鞅变法,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虽然名义上是国家所有,交给私人耕种。

但实际上,百姓和官员是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的,而农民耕种主要就是靠老天爷赏饭吃。

一旦遇上灾荒,只能是卖掉土地,化身官僚地主的佃户,更惨一些的,遇上灾荒就只能卖儿卖女,易子而食。

于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土地兼并从无休止,待兼并到达一个顶点时,起义爆发,打碎一切。

成功者重新分配利益,之后,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再次开始,只待下一次轮回,帝制两千年,土地的问题从未得到解决。

倒不是两千年中无人看到这个问题,根本原因只在于,人性贪婪,所以魏晋世家崛起,那是独属于世家的天堂。

无人拥有打碎旧天地,扫除过往积弊的勇气,因而,王朝从无三百载国运,就是所谓的四百年大汉,也东西两汉呢!

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这些站在权势巅峰的人,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让他们打破土地兼并,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当淮西二十四将、巢湖水师这些利益体加入后也没了这个可能,因为打到最后,兼并最多的恰恰就是这个集体。

他们最多只能抑制兼并,而不能根除,毕竟这世上,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太少!

接下来是个人以为政哥功绩最大的一些政策,即统一度量衡、统一币制、修驰道、凿灵渠、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首先是统一度量衡,战国时,七雄并立,各国的度量衡都不一致,这国的多,那国的少,对社会发展很是不利。

秦朝建立后,嬴政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淘汰那些与此不合的制度,天下只有也只能是秦制。

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物上加刻诏书铭文,或是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物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使用。

与标准器物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比如在田制上,秦朝规定6步为尺,240步为一亩,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千年而不变。

其次,统一币制!秦朝一统天下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为上币,以镒为单位,秦制20两为镒。

铜钱称为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俗称秦半两,金币主要供给皇帝赏赐使用,铜币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嬴政采取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铸币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二是统一通行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

第三,修驰道!从公元前222年开始,嬴政开始大幅修筑以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

驰道的作用,一是使交通方便,以便管理六国旧地,二是为方便给北方战争前线运输补给,三是方便嬴政出巡能够畅通无阻。

这些驰道中,除去秦直道和秦栈道以外,大多是在秦国故地和六国旧道、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基础上拓建而成。

比较著名的驰道有,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秦直道。

第四,凿灵渠!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嬴政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珠江水系的漓江。

灵渠最终在公元前215年修成,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自贯通后,两千余年来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

岭南是什么地方不知道?两广总知道吧?两广总督一职可是赫赫有名。

第五,书同文!自殷商之后,文字逐渐普及,比如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就比较一致。

但是春秋战国之后,群雄并立,文字繁杂多样,极大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秦朝政策法令的推行。

于是,嬴政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以此作为官方的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一个叫程邈的小吏因为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隶变进行总结。

此举受到了嬴政的赏识,于是将他释放,提升为御史,令他定书,制定出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隶书的出现,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极大提高了书写效率。

嬴政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文字的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文字改革,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第六,车同轨!这个政策是跟驰道一体实行的,主要是因为战国时,各国车辆形制不一,于是,在统一后,嬴政下令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第七,行同伦!这指的是统一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秦朝对此相当重视。

比如公元前219年,嬴政到泰山,就令人在泰山石上刻下男女之间要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

反之,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留下的铭文,则是对当地盛行的淫逸之风,大加贬斥,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防不严的习俗。

无数政策的实行,制度的统一,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交流、发展,且影响深远,但很可惜的是,这些政策带来的好处秦朝并没有吃到多少,毕竟二世而亡嘛,实在是……惨惨惨!

嬴政,除去以上种种政策外,还有修筑长城、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之功。

先说修筑长城,其目的主要是为防备—匈奴,这是一支兴起于战国后期的游牧部落,主要活动于阴山以北。

当时的部落首领叫头曼单于,哦,就是把刘邦围在白登山那个冒顿单于的老子,可惜老了后被冒顿射成了刺猬,父慈子孝这一点……不赖!

这个头曼呢,经常率领行动迅速的草原骑兵深入中原烧杀抢掠,掠夺粮食、人口,秦、赵、燕三国因此积极修建长城,以抵御匈奴。

但是吧,修长城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事儿,仍旧阻止不了匈奴南下的脚步,九原至黄河以南一带一度为匈奴占据。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后,迅速在秦、赵、燕三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上扩建,最终建成长达5000里的长城。

至于后世为什么会有万里长城的说法?因为后世王朝也在建啊,比如著名的汉长城、隋长城、明长城。

就是因为两千年余年的不断扩建,于是有了世界第八大奇迹,长城如龙,记下了两千年岁月。

当然,修长城,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边境百姓的生命安全,减轻边境士卒戍守的负担。

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骑兵活动范围很广,如果没有长城的话,那就需要非常多的士卒来防守。

当然,长城也没一些人想的那么玄乎,因为万里长城除去那些重要的关口外,主要还是泥土砌成的,所以很多时候草原民族是能够毁墙进来烧杀抢掠的。

但你要说它是鸡肋吧!那倒也不至于,因为长城上配有烽火台,一旦草原骑兵大规模来袭,边军是很快就能得到消息的。

总结一句话就是,长城能防大规模骑兵突袭,但如果是小股骑兵的话……抱歉,防不住!

除此之外呢,长城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抑制通商,限制草原民族的需求,比如盐铁、茶叶、丝绸什么的。

有长城存在,中原王朝就是有那个底气,高兴时通商互市,各取所需,不高兴了,关门,不搭理你,想吃盐、喝茶、穿丝绸?自己想办法去吧!

历代王朝,好像就只有宋朝完全没享受到长城的福利,嗯,这个主要怪石敬瑭,这狗东西崽卖爷田心不疼。

为了当皇帝,给人当儿子就算了,还特么大手一挥,把燕云十六州割了,关键最后也没当多久的皇帝,后晋那个小国家也是二世即亡……真亏!

再说南征百越,那是发生于公元前219年的事儿,彼时秦国统一尚且不足两年。

嬴政即命大将屠睢率50万秦军,浩浩荡荡向南进军,这是秦朝众多战役中打得最艰难激烈一仗。

秦军兵分五路,一路攻东瓯、闽越,两路攻南越,其余两路攻西瓯,秦军一路途经越城岭、九嶷山、南康、余干等地,向百越进军,这一战,前后相持达三年之久。

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

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淮南子·人间训》

这一战,屠睢率秦军打了三年,杀西瓯国君—译吁宋(很奇怪的名字)随后,译吁宋的后代—桀骏率兵夜袭,大破秦军,杀屠睢,秦军死伤惨重,于是调戍卒前来。

著名的灵渠就是开凿于这个时候,负责这一工程的大臣叫监禄。

公元前214年,屠睢战死后,嬴政另调大将任嚣、赵佗进攻百越,秦军势如破竹,大破百越诸军,使整个岭南地区由此划入秦朝版图。

那什么,任嚣可能认识的不多,但赵佗名声挺大,秦汉长寿龟嘛!凭一己之力熬死了嬴政、刘邦、吕雉、刘恒、刘启等一干猛人的存在,一直到刘彻继位后才死,活了百多岁,整个一人瑞了属于是,只能诚心说一声厉害!

史籍中称先秦时岭南一带为烟瘴之地,蛮荒之所、刀耕火种之所在。

直至秦军南下,方才带去先进的技术、文明,让岭南之地融入华夏大家庭,当然,这一过程是血腥的,现实是残酷的。

秦军的南下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使岭南地区迅速从刀耕火种的时代平稳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南征百越之战,是嬴政统一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原与百越的融合,以及对百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毕竟,开疆拓土什么的,一直以来都是极受赞扬,值得称道的。

北击匈奴!

由于秦、赵、燕三国忙于争霸的原因,都没怎么搭理匈奴,以至于匈奴骑兵时常深入三国地盘劫掠。

哦,赵武安君李牧是个例外,这位大佬用车阵一战灭了十万匈奴骑兵,让匈奴人十余年不敢南侵,爆赞!

秦统一天下后,为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嬴政一面令人扩建长城,一面令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

公元前214年春,也就是百越之战打得正火热的时候,大将蒙恬率军从上郡出长城攻击匈奴东部地盘。

杨翁子率偏师由肖关出长城攻击匈奴西部地盘,匈奴大败而逃,蒙恬收复河套,沿河置44县,移民垦守。

之后,因为匈奴不断袭扰的原因,公元前213年秋,嬴政再次令蒙恬率军北渡黄河,攻打匈奴,秦军连克高阙,占阳山、北假,却地七百里。

匈奴不敌溃逃,逐渐向北迁徙,之后,为巩固河套地区,秦朝于此设立九原郡,哦,现在那地儿叫包头,比如,包头吕布!

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人对秦的侵扰、破坏,使河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摆脱了兵灾之害。

随后,开发北疆!

这是跟北伐匈奴同时进行的政策,秦廷为此迁移了大批刑徒,到河套地区开垦荒地,到公元前212年,为进一步增加戍边的人数,秦廷还鼓励百姓移居边地。

例如,公元前211年,就从内地移民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一带定居,凡是愿意前往边地的,均加爵一级。

这些迁移过去的百姓和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之后,开拓西南!

西南,也就是后世的四川大部和云南的一部分。秦时,西南各族百姓和中原有着长期往来,基于此,嬴政决定打通西南,派官吏—常頞前往。

常頞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发动百姓开凿了一条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滇池的栈道,因道路险峻,宽不过五尺,故名五尺道。

(据说五尺道一共有三条,除常頞开凿的那条外,一条是李冰带领百姓开凿,是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道路。

一条是汉武帝时期,大臣唐蒙带领百姓开凿,通往云南昭通的道路,昭通古称朱提(shū shí),因而这条道路又称朱提道。嘛!反正终点都是云南)

栈道开通后,秦朝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安排了官吏,建立行政机构。

与此同时,秦朝通过蜀郡,加强了和邛都、筰、冉者等地的联系,将这些地方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

至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密切了与中原的联系,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的一部分。

且说秦统一天下后,为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嬴政强迫他们迁移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

亦或者是迁移到西南边远地区,同时,一些平民也被迫迁移,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此所谓:迁虏!

除此之外,便是当初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个学派的人才纷纷来到秦国服务,不来不行啊,这天下只剩秦了。

许是政哥采用了“秦朝特色帝制主义商鞅变法”的缘故,以至于后来秦朝各种迷信盛行。

其中黄老学派、阴阳家,综合了儒、法、道等各家学说,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克火,于是秦得了天下。

你要换个后世人来,肯定不信这个,但政哥信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同时也是政哥对于仙神迷信的开端。

道家折腾完后,儒家来了,他们把儒家的封禅,作了一番改头换面的修改后,到处嚷嚷说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于是,政哥又信了,从公元前219年到公元前215年,4年时间内,政哥连续到东海、江淮、北边,到处巡游,所到之处,无不刻石记功颂德。

当然,顺带也巡视了一遍国家,震慑了潜藏的宵小,但政哥被忽悠大概也是真事儿,毕竟他一不好酒,二不好色,就想求个长生。

政哥听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药,服用后能长生不老。

于是,政哥如愿等来了……一堆骗子,他们是大秦忽悠天团,掌声欢迎:卢生、韩终、徐福、侯生四位……大忽悠!

卢生劝政哥,说他们找灵芝、奇药、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和这些灵物相克。

所以建议政哥要时不时的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等恶鬼避开后,神仙真人就会来了。

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知道,会妨碍和神仙的交往,劝政哥不要让别人知道他住的宫殿,这样,不死药或许能够得到。

重点来了啊,“或许”二字就是精华,圈起来,以后要考!

毫无疑问,政哥再次信了,对外宣称他仰慕神仙真人,于是自称真人,至于“朕”这个称号,不要了。

同时,政哥下令将咸阳附近二百里以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美人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规定的位置安置,不得移动。

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嗯,最后这一点,个人觉得更多的还是为了安全考虑。

卢生在搞事儿,徐福他们自然也没闲着,积极入海寻找仙药,但是,花费了很多时间、钱财,就是没找到仙药。

徐福害怕受罚,于是骗政哥,海里有三座神山,但抵达神山的路上有大鱼阻挠,所以无法到达。

希望政哥能派善射之人和他一起前往,遇到大鱼就用连发的弓弩射它,恰巧的是,政哥做梦就曾梦到和海神大战,海神类人形。

负责解梦的博士就说了:海神本来是看不到的,但他现在居然用大鱼做试探,陛下祭祀周到、恭敬,却遇上了这种恶神,只有把他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

政哥又一次信了,令人携带捕鱼工具,带上弓弩,和徐福去射杀大鱼,徐福还带了三千童男童女,一行人乘船入海寻仙山,……不知所踪。

或许全体喂了鱼,或许在某处海岛定了居,难说人去了哪里,民间传说是去了八号噶的地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徐福是谁?不认识!

公元前215年,嬴政令卢生、韩终等人寻访仙迹,以求长生之药,这自然没寻到,毕竟仙人什么的真心不存在。

对于嬴政这种离谱的行为,有儒生上书劝过,但没劝住。此外,博士淳于越上书建议嬴政应该继续实行分封制,嬴政下令让群臣讨论。

讨论的结果就是……时任丞相的李斯强烈反对,认定分封制已经不合时宜,郡县制才是最好的。

李斯当时的影响很大,这份言论最终促成了嬴政下令焚书禁书的结果,规定史书不是秦纪的都烧掉。

不是博士(就管国家藏书那官儿)不能收藏《诗》《书》以及百家言论,私人藏书,烧了!

有聚众讨论《诗》《书》的,杀之弃市,借古讽今的,夷族。

官吏知道但不举报的,同罪,命令下达后三十天不烧书的,脸上刺字流放。

百姓只允许保存医药、占卜、种植这几类书籍,当然,如果愿意学法令,那非常欢迎,你可以拜官吏为师。

以上种种,是为焚书,且确有其事,可能也是因为毁了诸子百家太多的书,砸了儒家的饭碗,所以坑儒一词出现了。

比如西汉名臣桑弘羊就曾拿这事儿骂儒生,说: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

之后,刘向作《战国策》继续沿用这一论调,班彪、班固撰写《汉书》也是沿用这个论调,魏晋时,《古文尚书》一书中正式出现“焚书坑儒”一词。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儒生孔甲侍奉陈胜,对,就是那个掀起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家伙。

《史记.儒林列传(一).卷一百二十一》原文: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蓺从此缺焉。

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於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也非常精辟,尤其是其中“焚诗书,阬术士”一句,焚书?是真的。坑儒,抱歉,人坑的是术士,阬,亦作坑。

至于孔甲为什么要帮陈胜?秦焚其业,积怨而发呗!这就说得通了,谁让你砸人家饭碗呢?这不造个反你还以为儒生是好好先生呢!

求仙问药,这事儿干了很久,结果啥都没得到,反而让徐福那瘪犊子骗了三千童男童女……

嬴政感觉被骗了,于是令御史审问诸生,结果这些人互相揭发,牵连出了四百六十多人,嬴政怒了,合着还是团伙作案,就把朕当傻子忽悠?

一声令下,那个谁,白起……不是,就那个谁,挖坑,别让人说老秦人不地道,咱们管杀还管埋,整个一条龙服务。

是日,大秦咸阳城外,四百六十余术士皆感受到了大地的厚重,嗯,直压得人喘不了气那种。

既然求不得长生,那便再看看这个王朝吧!

怀着这个念头,公元前210年,嬴政开启第五次东巡,途中于沙丘宫去世,真就是生于何地死于何地,生于赵地亦亡于赵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沙丘这地因为连着死了赵武灵王赵雍、秦始皇嬴政,于是这地儿又被称为困龙之地,皇帝见了都得绕道走。

嬴政死后,赵高联合胡亥、李斯,一起伪造了嬴政留下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

还以嬴政的名义指责公子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迫他们自杀,不得违抗。

离谱的是,人家一说,扶苏还真就信了,当即自杀,蒙恬都拦不住,最后也只能跟着去了。

而另一边,在得到扶苏自杀的确切消息后,胡亥、赵高、李斯这才令车队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阳。

至于嬴政的尸体会不会腐烂什么的……哪有皇位更迭重要?赵高不在乎,李斯不在乎,嬴政的好儿砸胡亥同样不在乎。

且为了继续欺骗臣民,车队都不敢走捷径回咸阳,而是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

当时正值炎炎夏日,嬴政的尸体逐渐腐烂发臭,为掩人耳目,胡亥几人令人买了很多装车上,借那个酸爽的气味儿掩盖了尸体的腐臭味。

返回咸阳后,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李斯依旧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权却已经落到了赵高手中。

大权在握后,赵高也不装了,直接摊牌,将丞相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发觉了赵高的阴谋,上书告发赵高。

无奈的是,胡亥根本不听,极度偏袒赵高,且将李斯治罪,最终将李斯腰斩于咸阳。

这个正常,毕竟胡亥这货狠起来连兄弟姐妹都杀,你李斯才算老几?说砍就砍,眼都不带眨的。

话说政哥这辈子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呢?个人觉得一是疆域大一统,二是书同文!

有个说法是,政哥和刘邦两人将大一统的想法刻到了华夏民族的DNA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曹刘孙三家打生打死,无论地盘多大,都有大一统的信念。

南北朝同样如此,刘裕、苻坚、石勒、拓跋焘,一个都不愿意偏安,只要有那么一丝可能,都是奔着大一统去的。

包括五代柴荣、赵匡胤,而后世对这些怀着这个理念的历史人物,即便他们最终失败,也没有多少毁骂。

反之,如赵构、张士诚、明玉珍这样没有雄心,只愿偏安一隅的帝王,人们更多的是不屑,其中尤以赵构为甚。

第二,书同文,这个真的很赞,能打的人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但能想到文字统一,并将之实施的……少!

这个政策的落实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是认同感!只要一想着大家都生长在同一个国家,写着同样的文字,认同感自然而然的就上来了。

不然,你见了一个其他国家的人,你俩书写着不同的文字,他不懂你写的啥,你也不知道他写的什么,隔阂在那儿,哪会有多少认同感?

尤其是外语,那简直是一生之敌!!!

【上榜理由:一言可为万世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