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八字命理

昭德门的拼音(昭德门的拼音怎么写的)

时间:2024-05-25 03:33:09 作者:超甜的布丁 来源:网友整理
昭德门的拼音(昭德门的拼音怎么写的)

本文目录一览:

中轴线故宫闲游,紫禁城灵异探秘

盘点完明朝和清朝,今天来你们家看看!据说这里还闹...闹...闹...闹...gui?

明朝奇葩皇帝盘点

清朝皇帝盘点

故宫,又叫紫禁城。紫禁城就是故宫。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旧称。

地铁1号线东站出,到达,一定要东出站。人很少,安检也没多少人。

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现在是首都北京的中心。

端门

穿过,即来到端门。

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

午门

穿过端门,即来到午门。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午门正中开三门,正中间的门是帝王专属,平时只有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才能通过,另外,还有一女三男四人,一生仅有一次机会,能享“一进一出”的殊荣。

一女是皇后,成婚当天,乘凤舆由中间的门洞入宫,即“一进”。

三男是头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殿试后午门正中而出,即"三出"。这也成了天下读书人一辈子的心愿。

午门的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其实,午门共有5个门洞,在两侧,还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掖门从午门的后门才能看到,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这两个门还是北京最早实行单双号“限行”的地方。凡是遇到大朝会,所有参加典礼的官员们都要按照自己手里的单双号牌,分别从左右掖门进入,以防官员拥堵。由于这次没有拍到背面,用官网一张照片--背面的午门,可以清晰看到两个掖门和金水桥:

另外,凡有大臣们外出征战,凯旋而归时,皇帝都要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故宫的检票口位于午门前,正巧赶上一群和平鸽来回飞翔,建国后,久经战乱的故宫也迎来了和平时期,抓拍几张。

自古有“推出午门斩首”一说,其实,皇家怎么会在自己家大门口斩首呢?明朝的时候,倒是经常在午门前打屁股,称为“廷杖”,有时候也会有打死人的时候。明朝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着以廷杖就在此地。而斩首的地方,很多是押往西四或菜市口执行。

太和门

进入午门后,才算真正进入到了故宫,走过金水桥后,还有一个门,即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门。太和门东西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

太和门这里不让过,只能是从两侧的贞度门或昭德门进入。

贞度门

从西侧贞度门路过,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发生了清代有名的贞度门失火案,使贞度、太和、昭德三门及附近库房化为灰烬。

太和殿广场

穿过贞度门,来到太和殿广场。广场的地砖整整铺设了15层,而且还是横七层,竖八层交叉铺设。如果有摸金校尉想打洞进来,估计也没那么容易。

地下不容易,那地上呢?这里没有一棵树,视野通透,可以有效防止刺客,广场的大水缸可以作为消防器材使用。

很有年代感的地砖和背面的太和门:

值得一提的是,小日本的受降仪式就是在太和殿广场举行的。那是1945年的10月10日,也正是故宫博物院建院20周年的日子。当天,前来观礼的总人数达到了十万余人。

三大殿之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太和殿。“太和”出自《周易》,意为天地万物和谐运行。

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

记得以前还能扒到门口,往里看一看。现在连门口都不让靠近,这里面的四个字,好像很熟悉,因为经常见。但又很陌生,不知道咋念,这四个字是:建极绥猷(jiàn jí suí yóu),为乾隆皇帝御笔。建极,建立中正之道。绥,原义为挽手上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顺应之意。猷,道、法则。 意思是天子承担上对皇天、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

三大殿之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三大殿中间,和另外两个相比,中和殿明显“小气”了许多。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为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

中和殿里面也有一块匾额:允执厥中(yǔn zhí jué zhōng)。意思是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也是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

三大殿之保和殿

中和殿过去,即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保和”,出自《周易》,意为保持万物和谐。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意思是:天子的训导,可以作为百姓永远的行为准则。告诉世人,由天子来制定中正的法则,是天下最高准则,在这里有强调皇权的意思。

军机处

穿过外朝三大殿后,中轴线上便是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从乾清门进入。

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侧,内右门旁边。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长方形建筑。

军机处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开始叫军机房,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于宣统3年(1911年)被裁撤。

现在,这里是军机处史料展,走在里面,仿佛能看到当时好多军机大臣们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忙碌的情景。

内左门,内右门

以前,内左门一般不开。大部分时候都走内右门。我们就走平时不开的内左门。内右门拍个照:

现在,内左门和内右门刚进去都是卫生间。纵深的两条窄窄的通道,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

内廷后三宫之乾清宫

由日精门进到乾清宫前的广场。

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皇帝把自己的居室定名为“乾清”,即是说在他的统治下,天下可得到清平和安宁,《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乾、坤代表着天地,《易经》曰:“乾,天也”。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时是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代康熙之前,这里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就成了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康熙、乾隆两朝这里也曾举行过千叟宴。

乾清宫的匾额为:正大光明。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终于不是乾隆了)。

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给予雍正皇帝深刻的教训。雍正帝遂将密封的写有继位人姓名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

记得还看过一个电视剧,是吕四娘在正大光明牌匾后偷诏书后篡改,其实匾后放诏书这个事,是人家雍正发明的!

野史上说,雍正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才当上了皇帝。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一,于的繁体字是於,不是那么好改的。第二,四子前面还有个皇字。第三,满文怎么改?第四,后面还有名字,这个也不好改。

乾清宫后,即为交泰殿和坤宁宫。

内廷后三宫之交泰殿

交泰殿约为明嘉靖年间建。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

内廷后三宫之坤宁宫

坤宁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代时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12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但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

坤宁宫内部:

在坤宁宫旁边,我研究了一下时辰,这个时候,正是“未初”到“未正”之间,拍照时间是13:45分左右。未时是下午13-15时。研究的时候,不知不觉,引来了多人围观...

御花园

内廷后三宫出坤宁门后,来到御花园的门口,天一门,进去之后,就是御花园了。

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从天一门一进来,就能看到久负盛名的“连理柏”,它为清乾隆年间种植,由两棵古柏组成,双柏的主干跨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双干相对倾斜生长,上部相交缠绕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冠。而且树干相交的部位已融为一体,成为一棵树。人们历来视树木的连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记得以前这里都排队照相,这次居然没有人。我翻到2006年和LP在这里拍的照片,让朋友重新帮我们拍了一张,相当有纪念意义。

据说,HZGG(自己想)也是在这里实景拍摄的,本来想着找个视频放上来,后来反应过来,这个剧估计找不到了吧,我现在连名字都不敢写了。

神武门

继续往北走,就来到了故宫的出口,也是故宫的北门:宣武门,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现在“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1971年书写。

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选秀女,备选者由此偏门入宫。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也是由此门离去。

出神武门后,我们几人步行来到南锣鼓巷。

珍妃井

从到神武门,故宫的外朝三大殿,内廷后三宫都游览完毕,遗憾的是东西六宫都没有去看,还有那么一点点诡异的珍妃井。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珍妃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其家人获准将尸体打捞出来,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园寝。清末,珍妃之姐瑾妃在井北侧之怀远堂东间为珍妃设小灵堂,立牌位,以示哀悼。

珍妃井号称是故宫最恐怖的地方,有人在这里听到哭声,有人还看到有贵妃打扮的人站在珍妃井上...说是珍妃因惨死在井中,尸体都没有被安葬,所以阴魂不散。

东筒子夹道

另一个诡异的地方就是东筒子夹道,是故宫各种传说中最负盛名的阴阳道。很多不明不白死在故宫里的尸体,都会在夜间偷偷从这里抬出去。有关阴阳道的传说有各种版本。

东筒子夹道大概是在故宫的这个位置:

据说这里经常出现太监和宫女的影子。有专家解释说,是因为宫中墙面的材料,其中含有四氧化三铁,能够产生录像功能,如果在雷电状态下,势必将会将之前录下的影像播放出来,故才会出现这样神奇的效果。

最后,针对所有故宫的灵异事件,故宫官方已经公开回应:所谓“灵异事件”纯属子虚乌有。具体的故事可以搜一搜,权且作为茶余饭后的话柄吧!

2021年11月27-28日于北京

六年级第11课《故宫博物院》+第三单元《语文园地》笔记汇总

小学友们,你们去过北京的故宫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略读课文,材料一按照参观路线,由南到北依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等。如果你还没有去过故宫,不妨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了解故宫的一份有用的资料。

首先来了解一下生字词语:【玲珑奇巧】形容小而奇巧,精致奇特,现也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

【望柱】也称栏杆,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

【鸣钟击磬】简单说就是演奏乐器的意思。鸣,撞击。钟,本义是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击,敲打。磬,古代的一种乐器,击之而鸣。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

【井然有序】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近义词:矫健——强健 缭绕——萦绕 肃穆——肃静

辉煌——灿烂 悠扬——婉转 玲珑奇巧——玲珑剔透

反义词:矫健——蹒跚 巨大——细小 宽阔——狭窄

辉煌——阴暗 绚丽——暗淡 迥然不同——大同小异

词语搭配:(玲珑奇巧)的角楼 (宽阔)的广场 (威武)的铜狮

(湛蓝)的天空 (庄严肃穆)的气氛 (明显)的变化

(宏伟)的建筑群 (和谐统一)的布局 (矫健)的金龙

其次,我们来学习文章内容,先来看材料一的内容: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故宫概况。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规模、总体特征等。“城中之城”写出了故宫规模之大,地位非同寻常。“最大最完整”和“有近六百年历史”则显示了故宫独一无二的历史意义。第2自然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故事的整体布局及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风格、用途等。第二部分又分为两个层次来分别介绍故宫的“三大殿”和“内廷”

第一层(3—10自然段)介绍了故宫的三大殿。我们依次来看:

第3自然段:按空间顺序,由外而内,由南至北进行说明。顺序为:—端门—午门—内金水河—太和门。“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金水河的美丽。

第4自然段:总体介绍三大殿。“矗立”意思是高耸地立着,用在这里突出了三大殿的雄伟壮观。本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数字加以说明,从“台基”“栏杆”“排水管道”等方面介绍了三大殿设施的奇巧,说明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第5自然段:介绍“太和殿”的规模、建筑艺术风格。“湛蓝”的意思是深蓝色,深蓝色的天空衬托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二十八米”“面积两千三百八十多平方米”“十二根”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太和殿气势雄伟的特点,并用“金黄色”“红色”“朱”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描绘出太和殿外观色彩的鲜明,突出了它的富丽堂皇、大气庄重。

第6自然段:用“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等方位词语准确地介绍了太和殿的内部布局。本段详细介绍了太和殿大殿中的龙,“龙”在古代是地位的象征,一般只有帝王才能用,这里着力介绍大殿重点“龙”,显示了太和殿的威严地位。

第7自然段:介绍三大殿的特殊位置,“中轴线”是指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三大殿建在中轴线上,突出了三大殿的重要地位。

第8自然段:介绍太和殿的用途。“鸣钟击磬”“乐声悠扬”“烟雾缭绕”三个词描写了太和殿举行大典时庄重威严、礼乐齐鸣的情景,说明了太和殿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第9自然段: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中和殿的建筑风格和用途——大典时,供皇帝休息的地方。第10自然段:一句话简单介绍了保和殿的用途——殿试的地方。到此,三大殿都已经介绍完毕,接下来就是第二层次(11—15自然段)介绍了故宫的“内廷”

第11自然段:是过渡段,用空间顺序的描写,介绍了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引出下文对“内廷”的介绍。第12自然段介绍了乾清宫的用途。第13 自然段介绍交泰殿、坤宁宫。第14自然段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后三宫与前三殿的不同。第15自然段,介绍御花园的布局、环境。“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这一词语把御花园与前文介绍的宫殿的建筑特色做了区别,更好地突出了故宫建筑样式丰富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介绍景山及站在景山上看故宫的景象。“井然有序”突出表现了故宫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惊叹”作者惊叹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严谨精神。

【材料二】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太和门西的贞度门失火,火势蔓延至太和门、昭德门等。“两天”从侧面表现出了故宫建筑所用木料之多,令人惊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为了光绪帝大婚,无数能工巧匠“重建”太和门。“惟妙惟肖”表现了能工巧匠技艺的高超。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本次“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展开,对本单元课文中使用的阅读策略进行了回顾和梳理:①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阅读。②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③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交流范例】:⑴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或者多则材料时,要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快速找到所需信息的能力。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浏览一下即可。⑵可以先看段首,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任务找到有用 的内容解决问题。如阅读《宇宙生命之谜》这样的说明文时,读每个自然段的段首句就可以知道每段的主要内容,与阅读目的关系不大的可以大致看看,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⑶当有很多材料时,课根据阅读任务来辨别重点阅读哪则材料,如《故宫博物院》是由四则材料构成的,每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如果是为家人讲解故宫景点,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的第5、6、8自然段和材料二。

二、词句段运用,(一)阅读语段,感受其中主要角色入迷的样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入迷的样子,有的片段还抓住了旁观者的感受、人物嘴里发出的声音、脸上的神态来表现人物入迷的样子。还有的片段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入迷的样子。

参考例文:一回到家刘冰就跑进卧室,从书包中掏出那本书坐在书桌前读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皱眉,似乎在为主人公担心;一会儿露出浅笑,好像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一会儿脸上气鼓鼓的,好像在痛恨命运强加给主人公的不公。他是这样入迷,完全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窗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风夹着雨水斜飘进窗户,打湿了他的头发,可他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

(二)这段话摘自《宇宙生命之谜》,告诉了我们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这段话是总分结构,先总说,再分说;采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的表达方式列举相关条件,条理清楚,几个条件之间用分号隔开。运用这种分条列举的表达方式来说明理由、表达观点,非常简洁、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此外,还可以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词语来说明观点。

参考例文:“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亲爱的妈妈,请您允许我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吧!踢足球有很多好处:一是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使肺活量增强;二是能强化腿部的骨骼,使骨骼更坚固粗壮;三是能提高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四是能够在和队友的沟通中学会更好地建立友谊,培养团队精神。

六年级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知识点汇总笔记,帮助学生学习

六年级第9课《竹节人》笔记,知识点已经总结好,快来学习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