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风水宝地

冯姓和什么姓是世仇(冯家最完整的家谱)

时间:2024-01-22 05:42:03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冯姓郡望堂号(天下冯姓〈6〉)

冯姓郡望堂号

郡望是门阀制度的副产品。

东汉后期,在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大姓豪族。此即士族,又称世族、势族、甲族、高门、冠族、旧门、著姓、右姓等。

三国魏时,实行“九品官人法”,促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垄断仕途,并合法荫客,分割国家纳税户。在学术上,以经学礼法传家,并实行“身分内婚制”,不和庶族通婚。

两晋时,士族势力达到鼎盛。东晋时,三品以上官职几乎全由士族担任。后经农民战争冲击,江南生产力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上升,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至南朝,士族已丧失部分权势,如刘宋一朝共有中央高级官员二百六十人,士族占总数百分之六十三,庶族占总数百分之三十七。北朝少数民族掌权,士族势力始终不及南朝强大。

隋末农民起义,“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士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名虽著于乡里,身未免于贫贱”。

唐代时,士族仍有相当政治地位,不少宰相出身士族。当时最为显赫的是山东士族(即关东士族),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颍阳郑氏、太原王氏“五姓七宗”。这些士族甚至连皇族都瞧不上眼,唐代统治者有意对士族进行打压。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大批寒门学入仕为官,士族开始与庶族通婚,“身分内婚制”打破,并逐渐丧失垄断仕进与合法荫客之权。

五代以后,士族地主势力彻底衰落。

在从魏、晋至隋、唐的漫漫岁月中,每郡的显贵世家均为一郡之人所仰望,故称郡望。与之相对,那些虽不属于士族,但相对有作为的普通中小地主家族则叫做庶族。庶族又称寒门、寒族。

一个姓往往不止一个郡望。冯姓的郡望有始平、杜陵、颖川、长乐、信都、上党、京兆、弘农、河间、魏郡、新平等。其中的颖川、上党、长乐、信都、京兆、河间、弘农七郡冯姓的出处前文已作介绍。杜陵县是西汉冯唐弟冯骞之后,魏郡是东汉关内侯冯勤之后,新平郡是唐御史中丞冯嘉宾之后,始平郡是毕万之后。

明清以来,祠堂成为望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场所,这便有了堂号。堂号或取祖先郡望与功业道德,或用作训诫子弟,做成匾额悬挂于祠堂。天长日久,人们便以堂号来称呼某一家族。冯姓的堂号有颖川堂、上党堂、京兆堂、弘农堂、始平堂、大树堂、市义堂、同舆堂等。

1.主要郡望

始平郡:西晋泰始三年(267)分扶风郡置,属雍州。治所在槐里县 (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户县以西,宝鸡、兴平二市以南,秦岭以北地。北魏太平真君中废。

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原为秦代设置的杜县辖地。西汉元康元年(前65)春,汉宣帝刘询在杜原上为自已营建陵墓,改杜县为杜陵县。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长乐郡:北魏改长乐国置,属冀州。治所在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等县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信都郡: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改广川国置,治所在信都县 (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汉宣帝)甘露三年 (前51) 改为信都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曾改冀州为信都郡。

上党郡:战国韩置,秦、汉治所在长子县(今山西长子县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晋城、和顺、左权、榆社、武乡、沁县、沁源、沁水、襄垣、黎城、安泽、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高平、陵川、阳城等县市地。东汉末移治壶关县(今长治市北三十五里故驿村)。西晋移治潞县(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古城村)。北魏复移治壶关城(即东汉壶关县旧址),属并州。辖境缩小至今长治市及屯留、长子、潞城、平顺、壶关、安泽等县地。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上党郡,治所在上党县(今长治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潞州,天宝初复为上党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改潞州。

京兆郡:三国魏时改京兆尹置,为雍州治。治所在长安县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十三里)。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华县以西及三原、泾阳、高陵三县地。晋建兴后,历为刘聪、石勒、苻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北魏徙治霸城县 (今西安市东北新筑镇附近),属雍州。北周明帝二年 (558) 复治长安县,改为京兆尹。隋开皇三年 (583) 改置雍州。大业三年 (607) 废雍州为京兆郡,治所在大兴城(今西安市)。辖境北面扩大至宜君县。唐武德元年(618) 又改为雍州,天授元年 (690) 复为京兆郡,寻复为雍州。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东汉以后辖境逐步缩小。汉灵帝刘宏(156-189)避讳改为恒农郡。西晋复为弘农郡。十六国前秦徙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门市西陕县老城)。北魏拓跋弘天安元年(466)避讳改为恒农郡。永熙三年(534)析置西恒农郡,治所在恒农县(今河南灵宝市北故函谷关城)。北周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治所在弘农县(今灵宝市)。义宁元年(617)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618)改为鼎州,贞观八年(634)废入虢州。天宝元年(742)改虢州为弘农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虢州。

河间郡:西汉高帝刘邦(前256—前195)置,治所在乐成县 (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汉文帝二年 (前178) 改为国。三国魏改为郡,治所在乐城县 (今献县东南)。西晋复为国。北魏又改为郡,移治武垣县 (今河北河间市南)。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间皆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 (今河间市)。

魏郡: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 置,治所在邺县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等地。西晋属司州。北魏天兴四年 (401) 属相州,东魏天平元年 (534) 建都于此,改为魏尹。北齐改为清都尹。北周大象二年 (580) 复为魏郡,移治安阳城 (今河南安阳市西南)。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复置,移治今安阳市。唐武德初改为相州。

新平郡: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分右扶风及安定郡置。治漆县(今陕西彬县)。属雍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长武、旬邑及甘肃灵台等县地。其后屡有变动。北魏属泾州。西魏、北周属豳州。隋开皇初郡废。(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复置。治新平县(今彬县)。唐初改为豳州。天宝元年(742)仍为新平郡,乾元元年(758)改为邠州。

2.著名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因在毕公高故地(今陕西咸阳西北毕原),西晋以后属始平郡。又因毕万后裔封于冯城,以邑为氏,后人以冯为姓。故名始平堂。

大树堂:“大树将军”是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称号,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诸将军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市义堂:冯驩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曾受命到孟尝君封邑薛地收债,烧了那些还不上息者的债券,为孟尝君积攒下美名。后齐宣王听信流言,废掉孟尝君相位,遣之就国,薛地民众迎之百里,故称市义堂。

同舆堂:有作三同堂。北魏冯诞和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同岁、同学,又娶了孝文帝的妹妹,经常与孝文帝同乘龙辇出行,故称同舆堂。

明代时,冯姓编修家谱,冯从吾(1556—1627)作《冯氏族谱序》,其文如下。

冯从吾曰:夫国有史,夫家有谱。古人家谱之作,盖自亲亲一念生也。后世视为文具,失作者意矣。吾族故无谱,先君尝有志而殁。余欲成先志,而未敢自专,乃谋之伯兄敬吾,兄曰:子其任之。呜呼。余尝读苏氏谱,叹世人贱而后贵者,耻言其先,为之咨嗟太息者久之。夫为人父祖者,孰不愿子孙贵显以光大厥阀。比子孙贵显矣,反耻言其先,如此则为人父祖者,又奚愿有此子孙哉。则不孝莫大乎是。世之作谱者,率多僭托远冑,誇(夸)耀失实,此其心亦毋乃耻言其先意欤。谱如画工写真,要之取其肖,而止令后世子孙以是彷佛先人云耳,不问文也。从吾何敢以不文不勉成先君之志。夫叙事必有所由,从作例义第一。合族辩世溯流于源谱之大者,作世系第二。然名行不可无纪也,有可传则传之,用以发扬幽光,作世传第三。国史纪外戚,夫家岂有异焉,作外传第四。述往昭来用垂观省之义,又安可无训也,作谱训第五。凡五篇。

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到水村冯氏源流

来源:中华冯氏网

我们祖先,原居本省南雄县珠玑,后因逃避兵乱,从居新会县,到龙用公时出任新州(新兴)教谕(古代官衔),与父光贲公来新兴县上任,便定居下来。龙用公逝世后,安葬在本县陇塘村的纱帽岗上。龙用公就是新兴县冯姓的始祖,他的后嗣繁衍遍及全县。

由光贲公传至第九代孙盖振公与原配白氏、继庶何氏重返新会。白氏生三子:长子朝元,住镇涌;次子朝恺,妣马氏,居藤涌;三子朝瑞,妣张氏,住居石涌。何氏长子,朝纲,妣徐氏;次子朝纪,妣尹氏。这是本族著名的五子下三涌。

盖振公,生前慕悦新会古冈风土秀丽,仁美可居,便购置田庄,即命何氏带二子在此定居。盖振公逝世后安葬在附近朱福村的山岗上。住镇涌的朝元公第十八世孙仲寅生有二子:长子念一郎,次念十郎。念一郎生四子:长子师稷,迁高明县;次子师禹,迁居南海县槎溪;三子师颜,居龙村;四子师孟,迁居高明县桂溪。只有念十郎一子师周,仍居住新会县镇涌。藤涌的朝恺、石涌的朝瑞未知后嗣有多少子孙。

朝纪公生二子:长子南亩,次子南轻。长子南亩公迁居新兴县小南到水村,他就是本村冯姓的始祖。次子南轻公,迁居鹤山县古劳悦塘定居亦宗繁衍。

  正是:

原祖始平冯,曾封大树公。

绵绵枝叶秀,秩秩子孙隆。

四海皆兄弟,三涌一祖翁。

我们祖辈为使世代顺宗溯源,明了本族历史,曾记下族谱,但因年深日久,原族谱或虫蛀或失散,已有几代没有续记,濒失传。然而祖先的遗愿要延续下来,本族的历史晚辈要了解,我深感及此,便与众父老兄弟,把残存的族谱搜集、研讨、整理,终于汇编完整。族谱的续写成功,虽不敢说完整的,但所述的历史梗概清楚的,对于熟悉本姓史会有一定的帮助。

此族谱,先由南亩公第十八世孙毓秀于一九八五年(乙丑)整理。二零一零年(庚寅)秋末,由苏虾、锦渭、卓华等各父老兄弟共同研讨,由十七世孙增权执笔重修。共印五十本,发放本村各兄弟。

此族谱编辑出版工作得到秋和、志清、宗德、炳棋及各位父老兄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鸣谢。

《百家姓》之——冯姓的来历

冯姓可不是个简单的姓,不但来源复杂,而且迁徙流动性很强 。 ​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

冯姓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之后。因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 毕万曾被晋献公封在冯城,他的后人就开始姓冯。

还有一支出自归姓,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来自东夷。冯简 子跟东夷有什么关系呢?话说上古时期,东夷的一支——归夷,在河南商 丘一带活动,后来还建立了一个冯夷国。周初,冯夷国为河宗、冯、 邯三国,三国后裔均以国名为姓,有名的冯简子便是其中冯国的后裔。​

还有一支冯姓出自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据说是汉代征西大将军冯 异的后代,但是再往上就追溯不到了,所以准确性不大好说。还有一支来 自上党的,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的这支冯姓,据说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但是再往前追溯又查无确证了。

得姓始祖 :

冯简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简公封其于冯地,以封邑冯地为姓,始为冯氏。

冯文孙(魏长卿)。东周时期魏国长卿,系周文王姬昌之后人,以封邑冯地改姓,始为冯氏。

拓拔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之后裔,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后汉化形成一支冯氏。 ​

迁徙分布 :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春秋战国时期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冯姓迁徙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入赵国,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有的留在赵(今河北境),并发展繁衍下去。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如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御史大夫冯毋择等。 ​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汉时期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因进谏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失败而双双被下狱。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冯姓分布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此外,先秦时期,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而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冯氏则分布于今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等地,其中潮阳为当时的大族;到了东晋末,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的冯氏又有徙居和龙(今辽宁朝阳)者。 ​

魏晋南北朝时期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或北避辽东,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辽宁等地。冯氏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另如长乐冯氏:北燕国主冯跋自称毕万第39代后裔,北燕亡国后,国主冯弘孙女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数十年,冯氏出王爵数人,极度尊崇,衍出同舆堂、京兆堂等。 ​

隋唐以来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北燕君主冯弘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中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乱南迁至福建宁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广东、福建的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迁到海外。 ​

在说姓氏文化的时候,有人可能会纳闷:某个姓现在动辄几千万人,少的也几百万人,怎么当初才几十个人啊?大家可不要小看我们祖宗的生育和繁衍能力,老祖宗历来相信人多力量大,一个生二十个,二十个再各生二十个,就已经五六百人了,这还只不过是小二十年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像冯亭,除了他的子孙,还有不少跟随他的人也以冯为姓,因为平民本来就没有姓,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姓。冯亭的后裔出了很多将相,比如秦国丞相冯去疾和他的儿子大将军冯劫。​

在先秦,冯氏已经有搬到山东的;三国以前,冯氏已经有迁入四川和湖北的;到了东晋末年,河北蓟县的冯姓迁到了辽宁;到了汉唐时期,冯氏的繁衍非常快,从原来的发源地发展到了河南、河北、陕西、福建;唐 末黄巢起义的时候,中原冯氏有一支为避乱跑到了福建宁化,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到了元末的时候,有冯氏出现在广东,后来从广东 、福建迁到台湾,迁到海外。 ​

冯姓在今天的排名,比一般人想象的靠前,它排在中国姓氏的第31位,人口700万,约占全国人口0.6%,也不小了,绝对是大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