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上等风水土色(上等风水土色三走乡下)

时间:2024-01-18 18:35:50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色彩风水东南西北有说法

传统上, 红色代表喜气、热情、大胆进取。而在风水学上,东方也象征年轻及勇于冒险的精神,所以在东方摆放一些红色的家具及装饰品,如红木吊饰、红色地毯等,都可使家人充满干劲,有利事业与学业。

南方利绿色

在风水学上,南方主宰灵感及社交能力;绿色则有生气勃勃之意。在南方放置绿色的植物,除了增添绿意盎然的美感外,对人际关系亦有正面的催化作用。

西方利黄色

黄色一向被用来代表财富,而西方则被认为是主导事业及财运的方位,若放上黄色的家具饰物如黄水晶,可带来旺盛的财气,令事业飞“黄”腾达。

北方利橙色

北方掌管着夫妻关系,而橙色则有热情奔放的意思。如想增进夫妻感情的话,可在睡房的北方放置橙色台灯、小地毯、揽枕等,有利夫妻感情。

其他方位+颜色配搭:

西北方+白色=促进贵人运

西南方+茶色/土色系=增加家中稳定能量

西南方+黄色吊灯=加强桃花运

其他色彩禁忌

1、天清地浊:天花板的颜色应尽量使用最浅的颜色,同时,地板的颜色亦要比天花板的深。否则,会使屋内的人做事颠三倒四、本末倒置。

2、在中国风水学上,天花代表天,地板代表地,墙壁则代表着人。墙壁的颜色应在天花和地板之间,即是要比天花深、比地板浅,这样天、地、人才能达至谐和。

3、最好不要用太多的红色或黑色做屋内的主色,因为太红或太黑都会使人做事冲动极端。

种地人必看的土壤知识,怎么把地种好

一)土壤及其性状

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

(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其形成条件有两个:

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

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

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3)土壤吸收性能。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动物等,吸收养分构成有机体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种性能。由于生物是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选择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形成有机体。当它们死亡后,有机残体又逐渐分解,把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4)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时是中性反应,这时溶液中H+和OHˉ数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应,这时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碱性反应,这时H+少于OHˉ。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七级:

PH<4.5 强酸性

PH4.5—5.5 酸性

PH5.5—6.5 微酸性

PH6.5—7.5 中性或近于中性

PH7.5—8.5 微碱性

PH8.5—9.5 碱性

PH>9.5 强碱性

①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主要是土壤中存在酸碱物质。H+来源主要是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其次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解离的结果:

H2CO3=H++HCO3ˉ, HCO3ˉ= H++CO3ˉ

除此之外,还有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丁酸、草酸、柠檬酸等)、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如含硫矿物氧化)成的酸以及施用肥料加进的酸性物质[如(NH4)2SO4、NH4Cl],当NH4+被作物吸收后,常遗留在土壤中的酸根(SO4-2,Clˉ)都能使土壤酸性增加。

OHˉ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类水解以及土壤胶体上含的代换性钠形成强碱转化结果。

例如:Na2CO3+2H2O 2NaOH+H2CO3

NaHCO3+H2O NaOH+H2CO3

②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强酸性与强碱性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长。不同的作物要求土壤酸碱度不同。如茶树只适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像映山红、马尾松、杨梅、蒜盘子等,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天竺、圆叶包柏、柏木又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此外,土壤酸碱度对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土壤过酸过碱还影响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现不作详细阐述),这些无疑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5)土壤缓冲性能:在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碱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能。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存在,对酸碱有缓冲作用。

这是由于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盐基离子或H+)被代换到溶液中生成了中性盐或H2O,可以使土壤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稳定,为作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指导施肥提供依据。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泥土类(塘泥)肥料、石灰和种植绿肥等,都是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

(二)土壤肥力及其因素

1、土壤肥力种类: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而称之。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所谓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土壤在未开垦利用之前所具有的肥力;人为肥力是指人们对土壤进行耕种、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而创造出来新的肥力。

因此,任何土壤,耕作栽培作物愈久,可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愈完善,人为肥力所占比重就越大。所以说,土壤是劳动的对象,又是劳动的产物。所谓有效肥力,是指栽培作物时,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份肥力;潜在肥力是指在土壤中存在,不能立即被当季作物利用的那些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在得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土壤肥力因素: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称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不只是受每个肥力因素数量适当与否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水、肥、气、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程度的左右。因此,必须研究掌握土壤各个肥力因素状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1)土壤水分状况。“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首先,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这是因为:一般作物要获得一分产量,必须消耗500—1000分的水,这些水都是从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的养分也需要溶于水后才能被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及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都需要水。

其次,水分直接对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起着制约的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土壤的胀缩性、粘着性、粘结性和耕性等性质。这表明,土壤水分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之必需,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状况来使肥、气、热关系协调。

①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按其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A、束缚水:这是在土粒表面引力作用下,紧紧地束缚在土粒周围的水分而称之。这种水在土壤中移动极慢,且有一部份在土粒表面不移动,所以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仅有束缚水量时,作物就出现凋萎现象。由于土粒愈细,吸住的水分愈多,所以粘土的束缚水量大于砂土。

B、毛管水:这是在土壤毛细管引力作用下,保持在曲折微细的土壤孔隙里的水而称之。这种水能沿着毛细管孔隙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移动。其移动规律是从湿度大的土层移向湿度小的土层。它是土壤中最适于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由于水中溶有各种作物的养分,所以又为作物提供了营养物质。

油砂土、潮砂土,出现的“回潮”或“回润”现象,就是毛管水的上升运动,把地下水引到耕层的缘故。但是毛管水运动会带来地表蒸发不断发生,造成土壤水分损失,所以生产中常采取中耕松土,这有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C、重力水:这是在土壤水分含量超过土壤毛管力的作用范围时,过多的水受重力的影响向下渗漏,这种渗漏水称为重力水。它是水稻最有效的水分。尽管渗漏作用有造成漏水漏肥的现象,但不论对水田还是旱土,适当的渗漏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及有害还原物质的向下移动和淋失。

②水稻土壤水分状况:水稻土壤在淹水时期,耕作层水分呈现过饱和状态,由于重力作用,不断地垂直渗漏。根据水分的垂直渗漏特点,水稻土分成三个类型。

A、地下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在60厘米以内),排水不良,灌溉水层和地下水相连,通透性能差,泥温低,如冷浸田、滂泥田和深脚鸭屎泥土属之。

B、地表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很深(超过150厘米),灌溉水下渗不能达到地下水层,排水虽良好,但不耐干旱。如高岸田、天水田和大部份梯田属之。

C、良水型:这类水稻土,地下水位在60—150厘米之间,灌溉水层与地下水位不相连接,但土壤毛管水可以上下流通,这类田一般分布在垅田上面或一排、二排田属之。

三种类型水稻土,以良水型的土壤肥力最好,一般是高产稳产稻田。适当渗漏对水稻土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和有毒物质的排除。当然也不可过大,以免造成养分淋失。一般在灌1寸水能保存三天为限,即渗漏量为0.5—1.0厘米/24小时最适当。

(2)土壤空气状况:土壤空气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有密切关系,对作物根系发育亦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对土壤空气都有一定的要求。

①土壤空气的成分:土壤中的空气,一部份是由大气进入;一部份是由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所产生。由于土壤中生物(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致使土壤空气与大气的成分有显著的区别: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则高于大气;另外土壤空气经常为水汽所饱和,大气湿度一般只达50—90%;土壤空气有时还含有少量的还原性气体,如甲烷、氢气、氨和硫化氢。

②水稻土空气状况的特点:水稻土壤由于季节性或常年淹水,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被水层隔绝,常处于还原状态。作物生命活动消耗的氧,只能靠作物茎叶的输氧组织将大气中的氧输入根部,由根再将氧分秘出来,造成根际微域氧化环境,防止稻根被周围还原性物质的毒害。这正是水稻能在缺氧环境中生长的秘密所在。

所以水田土壤空气状况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微域性。在耕作层表面数毫米至1厘米处为氧化层,因铁成高价化合物状况,土色呈黄褐或黄棕色。在氧化层以下的耕作层为还原层,铁成低价化合物状况,土色呈青灰或兰灰色。但在靠近根际周围的土壤,常因水稻根群的泌氧作用而出现锈斑和锈纹。

③土壤空气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土壤空气供给作物根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如缺氧,根系发育受到影响,吸水吸肥机能减弱,甚至死亡。尤其种子发芽期及幼苗期更加如此。水稻虽具通气组织,土壤也应具有一定的通气性能,以利稻根生长。

另外,土壤空气状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转化。缺氧微生物活动以嫌气性为主,使有机质分解缓慢,造成养分不足,甚至引起氮素损失,同时,还产生不利于作物营养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如乙酸、丁酸、硫化氢等。此外,土壤通气不良,有利于病菌滋生,引起作物感染病害,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因此,稻田常采用排水露田和晒田进行调节。

(3)土壤温热状况:土壤温度对作物生育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以及各种养分的转化、土壤水分蒸发和运动都有很大影响。作物从播种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如大麦、小麦在1—2℃时就能发芽,而水稻、棉花要在10—12℃时才发芽。所以不同作物的适时播种,就是由土壤温度来决定的。一般土壤微生物生活,以土温25℃—37℃为适宜,最低是5℃,最高不超过45℃—50℃。土温过低,微生物活动减弱,甚至完全停止,有机质难于分解,有效养分缺乏。冷浸田就是如此,所以要排除冷浸水,增施猪牛栏粪、石灰、草木灰和火土灰,以提高土温。

①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温度是热的表现。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其次是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放出一定的热量,使土温增高。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有纬度、海拨高度、地形和坡向。但主要是土壤本身的土壤热特性,如土壤热容量、导热性、吸热性和散热性等。尤其是热容量和导热性是决定土温最重要的内因。

A、土壤热容量:每1立方厘米的干土增温1℃时所需的热量卡数(卡/立方厘米/度),称为土壤热容量。水的热容量为1;空气为0.0003;土粒介于二者之间,约为0.5—0.6。由于土壤固体部分变化很小,因此,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数量,凡水多气少的土壤,热容量就大,增温慢,冷却也慢,温度变化小;反之,土温变化就大。所以稻田管理,早春白天排水增温,夜间灌水保温;夏季运用深灌降温。

B、土壤导热性:土壤导热是指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其大小与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比例有关。土壤矿物质的导热性为空气的100倍;水为空气的25倍;有机质为空气的5倍;空气几乎不传热。由此可知,土壤导热性的大小取决于空气和水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因此,中耕松土有减小土壤导热性,使表土温度不易向下传递,深土温度不易向上散失。

②土温变化的调节:土壤温度随气象因子的影响而经常变化,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围绕早春增加土温,夏季降低土温,秋冬保持土温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A、合理灌溉:早春寒潮期间多灌水、灌深水,避免土温骤然下降,增强幼苗抵御低温能力;一般天气期间采用浅水间灌,升温通气,促进作物生长。夏季以增强土壤散热性为主,采取短期灌深水和经常性的灌水露田相结合,达到散热、通气、供水的目的,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秋冬时节,一般结合施肥,推行霜前灌水,以减轻作物冻害。

B、合理施肥:在保证施足肥的前提下,增施有机肥,如火土灰、腐熟的猪牛栏淤等等,来提高土壤温度。其一,加深土色,增加土壤吸热力;其二,有机肥料分解中放出热量;其三,土壤疏松,增加空气容量,降低土壤热容量。此外,还直接提高作物的营养。

C、实行覆盖:早春和秋冬低温季节,运用草木灰、切碎的草子(紫云英)、干(湿)牛粪、苔藓、塑料薄膜等覆盖地面,能提高土壤吸热,减少散热,有保温防冻作用;夏秋高温干旱期间,采用稻草或其它作物秸秆覆盖地面,有遮荫防晒,降低土温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和消灭杂草。

D、中耕松土:这有利于土壤空气容量增加,减少表土热量向下传导和下层土温上升的作用。因此,早春,对粘重紧实土壤进行中耕松土来提高土温,加快种子萌芽;夏季中耕松土,缓和根系活动层土温过高,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此外,利用风障、防风林、熏烟及施用化学增温剂等,均可调节土壤温度,可以因地制宜进行应用。

(4)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要的养分绝大部份来自土壤,但是,土壤里的养分绝大部份存在于难溶性的矿物质中和有机质中,为迟效性,作物难以吸收利用。而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离子态速效养分,只占土重0.005—0.1%,存在于水溶液中和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上。不过,这种迟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①有机碳化合物的转化:土壤中的纤维素、淀粉、双糖、单糖以及脂肪等有机物,都不含氮。它们在土壤中转化有两种情况:

一是通气良好时,受好气性细菌和真菌作用,迅速分解,最后产生CO2和H2O,并放出大量的热。这种热是土壤生物化学作用的原动力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二是通气不良时,受嫌气性细菌作用,缓慢分解,只是放出少量的热和CO2,而累积大量的有机酸(乙酸、丁酸)、甲烷、氢等还原性物质,障碍作物生长发育。如水稻“翻秋”或“溶蔸”现象,就是丁酸所害。因此,水田翻压绿肥,结合施石灰,就是为了中和有机酸,消除稻田毒害。

②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土壤中有机态氮占99%以上,无机态氮不足1%;水田的全氮含量约为0.1—0.2%,无机态氮更少。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绝大部份由有机氮转化而来。

客厅方位与颜色、运势的关系

1.正东方・健康运・绿色

正东方位与家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绿色在正东方位关系着居住者的健康。在这个区域放置茂盛的植物可促进家人健康长寿,摆放属水的物品或山水画也有帮助,因为水可养木。

2.正南方·名声运・红色和紫色

正南方位的风水会为家庭带来名声和肯定,特别是给负责生计的家长带来名声和肯定。正南方五行属火,喜用红色和紫色。适合悬挂风凰、火鹤或日出的图画。红色地毯或红色的木制装饰品(因为木能生火)也很合适。在这个方位装设照明灯更可增加声名运。

3正西方・子孙运·金色、银色和白色

正西方关系子孙运势、五行属金,喜用白色、金色和银色。金属雕刻品、电视机和音响都很适合摆在此区域。由于土可生金,所以摆设白色花瓶或天然水晶,也有催化子孙运的功效。

4.正北方・事业运・黑色和蓝色

正北方代表事业运,五行属水,喜用蓝色或黑色。在这个方位放置属水的物品对居住者的事业运有帮助,例如鱼缸、山水画、水车、水性植物和风水轮等动态饰品,可以加强事业运,或者放置黑色的金属饰品也可以,因为金能生水。

5.东北方・文昌运・黄色

如果有小孩正要参加考试,最好注意东北方的风水布局。这个区域属土,喜用色是黄色和土色。陶瓷花瓶和文昌塔等属土金相生的物品都适合用来增强这个区域的能量。天然水晶和大杆毛笔放在此处也很有效。

6.西北方・贵人运・白色

强化客厅西北方位的能量,有助于増加贵人运和增进人际关系。这个区域属金,所以适合摆放白色、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饰品,例如金属雕刻品等。

7.东南方・财运・绿色

客厅的东南方代表一个家庭的财位。五行属木,喜用色是绿色,所以在这个方位摆设属木的物品有招财效果,其中又以圆叶的绿色植物效果最好。绝对不要摆干花,因为阴气太重。此处也很适合摆鱼缸,因为水能养木,缸中养八只金鱼和一只黑色鱼。要注意鱼缸大小应和客厅空间搭配,过大或过小都不宜。

8.西南方・桃花运・黄色

土生万物,主管桃花运,如果想增进婚姻或恋爱运势,那么客厅的这个方位最为重要。西南方位属土,催化的方法与东北方相同。在此处放置花瓶插花或放置开花结果的花草或吊灯式的台灯可增加能量,促进夫妻关系和谐;天然水晶和全家福照片也有相同效果。

广西灵山文物胜迹

灵山县为百越古地,历史悠久,山川旖旎,人杰地灵。境内文物名胜古迹多。

   “灵山人” 遗址 位于县城东郊2.5公里的马鞍山,因山形酷似马鞍而得名。山下有岩 洞数处,其中以东胜岩和葡地岩闻名。   1958年,三海公社梓崇大队社员在马鞍山洞穴采集鸟粪作肥料,挖出一颗类似人牙的化 石, 引起文化部门的注意。1960年2月,广东师范学院教师陈华堂、周继舜到此考察,在东 胜岩发现1块人的脑盖骨和1颗牙齿化石。这2件化石均在含贝壳的文化堆积中。3月,广东省 博物馆派员到此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 4月下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 授贾兰坡、 颜誾到现场实地考察,随来的还有顾玉珉、刘昌芝、操汉文。发掘了2个溶岩石 洞, 出土古人类的1块颞骨、1段股骨、2颗牙齿、3小块顶骨和3块额骨化石,伴随出土中国 犀牛、野猪、熊、鹿、牛的化石及钙化蜗牛一批。古人类骨化石具有蒙古大人种特征,地质 年代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广东省博物馆将“灵山人”化石及全部考证材料移交中国科学院 古人类研究所整理研究并保存。   1960年11月30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灵山人”遗址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灵山人”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钦州故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60公里的旧州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旧州圩的西南侧。建于隋开 皇十八年(598年) ,到1994年已有1396年的历史。故城坐北向南,残存城墙为土夯,东西长 270米,南北宽135米,面积36450平方米。墙基底宽14米,残存的城墙最高处尚有5米,顶宽 8米。护城河宽约9米,北城墙西段还有数十米护城河痕迹。城内偏东北处,有一高出地面的 检阅台残迹(或是州长官衙署),此台长12米,宽10米,高2.5米。   钦州原称安州,州治在今陆屋镇西一里。安州刺史宁猛力,向来拒不参谒朝廷,隋朝统 治者用武力威胁,未能使其归附。隋开皇十七年(597年) ,隋文帝任用政绩突出的汴州刺史 令狐煦为桂州总管,统领17个州的军事,令狐煦上任后,对“骄倨难制”的州县建城邑,发 展经济文化,使这些地方的官员及民众深为感动,并纷纷归附隋王朝。令狐煦这种“手教相 谕”的策略,一改过去“兵威相胁”的方法,使宁猛力亦大受感动。令狐煦还给宁猛力写了 一封信,表示愿与他结为好友,并给宁猛力患痧症的母亲送去药物。为此,宁亲自到桂州总 管府拜见了令狐煦,表示归附朝廷。令狐煦以安州与别处同名为由,向朝廷启奏获准,于隋 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义,以纪念宁猛力归顺朝廷一事。隋开皇十八 年设立南宾县,县治设在南宾寨(今旧州圩西南侧)。   唐贞观十年(636年) ,南宾县治从南宾寨迁至六峰山以北的峰子岭南,钦州治地从陆屋 迁至南宾寨, 钦州治地在今之旧州圩西南侧,前后共391年,期间数易州名。唐高祖武德四 年(641年)改为钦州总管府,7年后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宁越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钦州,自此钦州之名沿用至今。   宋天圣元年(1023年),钦州军事推官徐的见旧州“地卑气郁”,地方经济文化落后,气 候环境恶劣,人多死于瘴疠,加上江河淤塞,舟船不能通行,因而建议将州治迁往海滨。转 运使司封员外郎郑天益曾到钦州沿海一带巡察,最后选安远县县治作为州治驻地。并由郑天 益向朝廷奏准,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将州治从南宾寨迁至安远县(今钦州),至此不再迁徙。   1981年8月25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旧州的钦州故城遗址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三海岩摩崖石刻

位于县城西郊,花石山和翠壁峰之间的凤凰山下。   宋治平二年(1065年)钦州知州陶弼首先发现三海岩。今洞前大门有清代人周士旦题写的 “灵山第一” 石刻。岩洞内有3个洞府,东叫月岩,中为龟岩,西称钱岩。古人取沧海桑田 三变之意, 故称三海岩。岩内钟乳遍悬,洞府高大宽敞,可容纳上千人。岩内有石刻140多 幅。其中陶弼于宋治平二年题刻一幅;岳飞次子岳霖于宋淳熙四年(1177年)十二月二日手书 《过灵山述怀》题刻,至今犹存小序的残余部分。   1985年,在三海岩洞上方一棵榕树根下的石壁上发现“惟此为灵”石刻。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三海岩摩崖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7月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三海岩摩崖石刻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六峰山古建筑

北帝庙: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建。面积170平方米。庙内有高约2 米、 宽1.1米的北帝神像,曾7次修葺。1987年8月,各界人士捐资重建。“六峰宝山”坊: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间。坊额上书“六峰宝山”4字,为清代廉州知府康基田所 题。“灵岩初地”坊:始建于清代,此坊楹联和坊额因风雨剥蚀字迹模糊,1975年由县人陆 登阁重新书写。 石关:是一座石头垒砌的石拱门,建造年代不详。拱门右侧有“半巫山”3 字。观音阁:始建于明代。1994年,由当地群众集资重建。蟠龙井:始建时间不详。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六峰山古建筑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峰山石刻

分布于六峰山诸峰,30多幅,多为当地和过境的官员、进士、举人所作, 也有路过灵山的文人墨客的作品,内容一般是咏六峰山风景及抒情言志的诗文或题字。著名 的《西灵名山记》,为清代廉州知府康基田所作。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六峰山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秀桥

位于县城西六峰山下南面,为石拱桥,长方形石灰岩块砌成。横跨钦江,全长 90多米,宽6米,共7个拱。拱跨8.75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始建,乾隆二十二年(1758 年)改建,后三崩三修,桥身基本保持完好。1976年后扩建桥面3.5米。桥北原有一座“乐善 好施”坊,“”初被毁。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环秀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龙桥

位于灵城镇镇北街。为石拱桥,横跨鸣珂江,全长57.6米,桥面宽3.8米,共5 个拱, 拱跨5.2~9.2米,桥墩皆以江中磐石为基础。桥面有1米高的十字花窗栏栅。始建于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观音堂住持僧募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0年)改建。桥面原有襟 江楼一座。1958年拆毁。今桥墩已长满青苔,整座桥保存完好。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接龙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廷锴将军题词石刻

位于灵山县城西2公里的穿镜岩东口石壁上。 28年11月,抗 日将领蔡廷锴率领的第二十六集团军进驻灵山,总司令部设在穿镜岩内。蔡廷锴于29年 9月在穿镜岩石壁上题刻“振旅岩疆” 4字,每字33平方厘米,此幅石刻高212厘米,宽77厘 米,直行楷书,前款为“二十九年抗日驻军于此”,后款为“蔡廷锴书”。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蔡廷锴将军题词石刻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泗峡坳抗日烈士墓

位于县城西95公里的太平镇镇南村泗峡坳公路旁。墓呈圆形;墓右 为烈士纪念塔,塔之四面镌刻各阵亡将士芳名;墓左为“武扬亭”,取“我武维扬”之意。 三者均为砖石结构, 始建于29年4月,当时太平乡政要群众、知名人士、机关团体、学 校集资献金2242.75元(国币)助建。墓内葬有232名抗日阵亡将士遗骨。墓碑刻“陆军四十六 军第一七五师镇南抗日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28年冬,日军进犯南宁,被国民革命军阻击于昆仑关。驻于钦州、北海一带的日军 欲取道泗峡坳增援昆仑关的日军。 29年1月15日,日军从小董进犯泗峡坳。第四十 六军一七五师五二四团于泗峡坳布防,地方抗日游击队和民众自卫队分别在附近山头防守。 中方军民不畏强敌,激战3昼夜,共击毙日军340多名,打伤不计其数,缴获武器一批, 将士阵亡232人。 当地人民就地建墓,将阵亡将士遗体合葬,并建立碑亭,刻有夏威军长、 冯璜师长等多人的题字。   四十六军军长夏威题词:“忠积长垂,荣光万古”。   一七五师师长冯璜题词:“先烈之血,抗建之花”。   五二四团团长巢威题词:“精神不死”。   1982年11月27日,灵山县人民政府公布泗峡坳抗日烈士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武山遗址

该遗址位于县城西10公里的三海镇龙武山。山下有石洞多个,其中一个叫 龙武庙岩, 洞口向西北,高于地表约5米,文化遗物多发现在该洞的洞内及洞外附近和半山 腰等处。 采集到的石器有石锛6件、石凿1件、砺石2件;陶器有纺轮2件、支足1件、陶片多 件,均为夹砂软陶。

风景名胜

   明清以来,各地都时兴以本地的风景名胜,排比出一地的八景、十景等,灵山也不例外。 前人曾以六峰山、三海岩、环秀桥、乌江(鸣珂江)、松柏岭(燕子岭)、砂石井、罗阳山,绿 芦山(六炉山)评为“灵山八景”,并分别雅称为:“石六锦屏”、“三海风云”、“西桥环 秀”、“乌江玉带”、“北岭松琴”、“石井香泉”、“罗阳仙迹”、“绿芦烟雨”。   前人所称的“八景”之外,灵山还有不少值得游览的风景名胜,诸如穿镜岩、文笔峰、 龙武山、灵东水库、钟秀岩、仙女岩(潭)、钦州故城遗址、泗峡坳等。这些风景名胜,有的 巧夺天工,景物奇丽,可供观光欣赏;有的具有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尤宜瞻仰遐思。其中 钦州故城遗址、泗峡坳等景点,在本志文物古迹篇章另作专门撰述,其余各风景名胜依次分 述于后。   石六锦屏   石六锦屏指的是六峰山,也称“西灵山”。六峰山位于县城西面,在平畴中拔地而起, 雄峙在钦江畔。它有六个山峰,古人分别命名为龙头、凤翔、龟背、鹤立、宝幛(保障)、冲 霄(芙蓉),其峰数正好是巫山的一半,故六峰山有半巫山之称。它宛如拱卫县城的一道天然 屏障,故有“石六锦屏”的美誉,列为灵山八景之首。   六峰山为石灰岩结构, 海拔343米,气势磅礴,峰峦嵯峨,怪石嶙峋,尖削奇秀,绿树 掩映,有如碧荷出水,竞争秀色,各显风姿。前人有诗赞其胜状云:“游眺灵阳石六峰,锦 屏常有白云封;乘危绝顶应须到,疑是蓬莱第一重”。   游人拾级至康太守题写的“灵岩初地”、“六峰宝山”牌坊时,只见山上树木葱茏,奇 花异卉,古藤蔓垂,茂林修竹。山内胜迹甚多,有天灵洞、龙船岩、狮子岩、摘星岩、三鞋 洞等幽雅洞府;有四时不竭的仙人井,传说麻姑在此汲水,井台上留下了脚印;有奇异的花 石;有古人苦读的黄华书室;有前人镇守灵山的二炮台;有临刻吴道子的白描观音碑;有就 山石之形刻成的北帝神像和建成的北帝庙;还有刻于各处悬崖下的摩崖碑刻。有文人墨客泼 墨抒怀:“六峰一石山一峰,一山一朵青芙蓉”。“翠色层层绕六峰,堆霞灿锦护花封;相 连直上巫山半,却胜巫山十二重。”   每当旭日初升,朝烟未散,游人沿着曲径而至山巅时,遥闻鸡犬声自云际出。当朝烟散 尽,从不同的方位纵目眺望,眼前景色一览无遗。山的东南是楼房栉次鳞比的城东大街,车 水马龙,人流如鲫;山的西面与三海岩为邻,灵山中学、灵山师范、灵山县委党校就在 其间;山的南面,钦江象一条晶莹玉带从旁流过,新辟的环秀大道,高楼林立向远方伸延, 还有“双鹤”(指在双鹤岭的“灵山县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正在飞翔,开始它的鹏程万 里之途。山的北面是宽阔的棠梨垌,每当稻熟时节,微风泛着金色的涟漪,落霞时分炊烟袅 袅,鹅欢鸭叫,别有一番农家情趣。   解放前,六峰山能供游人憩息的处所寥寥无几,且残破不堪。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将此 名山辟为公园,1983年起,又相继拨款和集资修建了仙人渡、观峰门、碑林、怀海廊、会中 亭、观山道等新设施和景点,还对古建筑北帝庙、观音阁进行维修,在半山上设有茶座,以 供游人品茗。1991年又建了六峰公园新的山门,琉璃瓦镶嵌,古色古香。山门内,左侧山坡 的松柏丛中,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高耸。   巍巍石六,慕名前来游览者流连忘返,深为奇异秀丽的风光所陶醉。   三海风云   三海风云指的是三海岩。三海岩,位于县城西郊约2公里的凤凰山下,岩的山体海拔114 米。 与三海岩相毗邻的左右各有一座峰, 左为花石山,有恩胜岩;右为翠壁峰,有穿镜岩 (又称半月岩、通天岩)。三海岩前面是一幅开阔的平地,绿树掩映,百花争妍,灵山中学就 建在这里。   三海岩的发现要归功于宋朝的陶弼。宋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钦州刺史陶弼回家乡湖 南祁阳度假取道灵山,游览六峰山后余兴未尽,遂移步西向凤凰山前,但见树木遮蔽,水流 环绕,揣度必有胜景,于是命随从披荆斩棘拓道而进,便发现此岩。进入岩洞,又发现岩内 有岩,竟是三个岩洞。其东“砑然云际,天光内通”者,命名为月岩;其中“中洼上隆,前 后卑昂”者,命名为龟岩;其西“上端有阴壑,刀布藏焉”者,命名为钱岩。又见螺蚌附在 岩层上,估计是上古时海变而成,遂命名为三海岩,取其沧海桑田三变之意。陶弼还把发现 三海岩和命名的经过写成题记一篇及诗一首,诗云:“灵邑西岩古洞天,我来方信海为田。 无名不入州图载,有路空闻野老传。此日登山人采蚌,当时饮马客留钱。颜公曾记麻姑说, 三变沧桑事果然。”到了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后人将陶弼所写的题记刻在月岩洞口东 壁,至今仍保存完好。由于三海岩特有的景色,而列入灵山八景。   三海岩以龟岩为主。一条承顶大钟乳石,把岩洞划成两半。前半部是拱顶大厅,称为龟 岩,可容纳近千人;东边岩壁上多有题刻,西边岩层有滴水。后半部两边分别接连月岩和钱 岩。龟岩有一块隆起的巨石,酷似缓缓向上爬行的大乌龟,故有龟岩之名。   龟岩右侧是月岩,此洞深邃、高旷,光怪陆离的钟乳石触目皆是。岩顶似一只漏斗。稍 后有一石级,斜通岩外,每逢月夜,星月银辉从山口漏进,凉风习习,更令人流连忘返。   月岩的西侧是钱岩,又称莲花岩、田螺岩。钱岩比月岩宽,但小于龟岩,高约几十米, 可容数百人,岩壁题刻不少,洞内四时清泉下滴,因隆起的龟背遮住了部分透进来的光线, 因此钱岩更显得幽深熹微。   三海岩被发现后,探幽揽胜者趋之若鹜,在岩前踏出一条坦道。岩洞大门上有清代人周 士旦题写的“灵山第一”四个楷书大字石刻,洞内深雅清幽,石钟乳千姿百态,洞洞相连, 泉滴叮咚。岩洞在山后半腰穿出,豁然开朗,洞外绿树红花、蓝天白云相映生辉。前人有诗 赞道:“云卧岩前白,花飞洞口红。”远看好象云卧在岩前,雾贯洞中,恰如缥缈的仙境, 人在其间,难免有飘飘欲仙之感。   三海岩素以冬暖夏凉著称。冬天进去,顿感暖和舒服;夏天进去,全身凉快惬意,故洞 口有一联云:“六月无三伏,一朝有四时。”的确是一个避暑消夏的好去处。洞前左侧,建 有小亭,相传明朝初年,镇国将军广东都司白玉提兵驻节灵山时所建。1954年,县人民政府 拨款在后山腰的洞口建造一个小亭,还在洞口装上玻璃。   三海岩洞内留下摩崖题刻140多处, 年代上至宋朝,下至。主要有民族英雄岳飞的 次子岳霖《过灵山述怀》七律诗,明朝工部尚书胡松《题月岩》五言诗和兵部侍郎郭巩《游 三海岩》 七律诗等。1960年9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到灵山检查工作时游览了三 海岩。196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文艺版) 发表了该报记者卢祖品的文章《粤西 胜景三海岩》 。 1985年夏,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罗立斌重游三海岩时,留下 “六峰六景倾中外,三海三岩鉴古今”的楹联。   “”初期,三海岩遭受严重破坏。洞内崖壁上题刻诗词,均被用石灰、水泥 涂抹,一些低垂的石钟乳也被敲掉。1978年以后,有关部门组织专人进行洗刷清理,题刻字 迹还可辩认。   西桥环秀   西桥环秀位于县城西侧六峰山下的钦江上,是南岸小江(又称乌江、郁麓江、鸣珂江)、 南岸大江(又称大潮江、环秀江)的汇合处。桥建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初为木桥,曾 多次被山洪冲毁,几经改建,至道光二年(1822年)邑人杨邦济独力复建为七孔石桥。解放后 一再翻修加宽加固。   环秀桥北倚六峰山,南凭双鹤岭。钦江吞罗阳、洪崖诸山水;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如 长虹凌空,具有独特的风姿。过去桥的南面建有青天亭,北面建有环秀亭及“乐善好施”牌 坊。亭子玲珑雅致,牌坊精巧大方,别具风格。可惜亭子和牌坊早已毁坏,独有环秀桥静静 卧在清波之上。古人曾这样描绘环秀桥的美丽景色:“水曲滩高一湾深,平桥横卧蘸波心; 溯回秀浪深如玉,不许尘埃半点侵。”前人选入灵山八景。   关于环秀桥的传说很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杨家丫环环秀与白马吐银的故事,桥故 名环秀。又据清代《灵山县志》载,环秀之名源出南岸大江,南岸大江又称环秀江。   乌江玉带   乌江,是指县城的南面小江。乌江即郁麓江,源出洪崖山,流经狮子湾,吞城东北诸山 水,环县城东南而转向绕西一个大半圆,流至江南大桥北侧与南岸大江汇合注入钦江。   传说接龙桥下的乌江有一水下溶洞,甚深,江水流经其上,发出有如击玉之声,鸣响而 有节奏,故乌江又称鸣珂江(珂,一种如玉之石)。60年代以前,这一带山青水秀,乌江常年 清流不断,澄澈如镜,游鱼可数,宛若一条晶莹的玉带绕城而过,江边茂林修竹掩映水面, 荫凉雅静,景色迷人。故称“乌江玉带”而列入灵山八景。古人有诗云:“一湾江流抱山城, 浪搂长空一色青,玉浑珠辉还作带,灵阳千古伏波平。”   乌江不宽而水清,河床怪石参差,河道弯曲回旋,别具特色。   1967~1988年,在江面上架起丰收桥、东风桥、丰江桥3座公路大桥。   北岭松琴   北岭,又称松柏岭。据清代《灵山县志》载:“在县治西北百步许,产松柏,故名。” 北岭,现在又叫燕子岭(也曾有过镇龙岭之名,因岭上有镇龙楼)。它的西北连接峰子岭,东 北伸延至风门坳,尽于郁麓江边,恰似一条绿色城廓,围住县治北面。相传原来这里漫山遍 岭都是郁郁苍苍的松树、柏树。置身岭巅,翘首四望,但见层林起伏伸向远方;山风劲吹掀 起阵阵松涛之声,每当月夜清风徐来又似拨弄丝弦,文人据此意境,称为“北岭松琴”,选 入灵山八景。有诗赞云:“苍盖常年抚秀琴,依稀太古奏韶音;一从罢却南山调,余韵铿然 可再寻。”   北岭松柏,清咸丰七年(1857年) 至时期,被战火摧残和大肆砍伐。15年(1926 年) 秋,拆除岭上的镇龙楼和关岳庙。以后岭上松柏又横遭浩劫,北岭变成了乱坟岗。解放 后50年代后期,灵山师范在此建校。60年代以来,县青少年艺术训练班、劳动大学在此上课; 此后许多单位到此建房筑楼,现在满山楼房耸立,栉次鳞比。   1979年以来,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在北岭一带造林种果,灵东水库北渠道环绕岭下,北 岭又绿树婆娑,掩映楼宇,山光水色,景色一新。入夜,灯火灿烂,一片通明。   石井香泉   石井香泉,又称砂井香泉。据清代《灵山县志》载:“石井,县治西北永宁坊一里,泉 自石罅出,久旱不竭,夏凉冬暖。”又载:“砂石井,在县西城外一里,从石中涌出,味甚 苦冽,井口仅可容汲器,籍灌田数十亩。”还载有《石井香泉绝句》,诗云:“蒙石中涵万 丈春,溜成寒碧净无尘;等闲一掬清香水,洗得黎元个个新。”因此列入灵山八景。   今查, 县城西一里有砂井头村,村北附近确有2井。一在县水电局对面,80年代初,这 里还是一带稻田,井在田间路坎下,水从石出,路人常在此汲饮。1982年后,这里已被街道 楼房所湮没, 井无踪迹。 一在钟秀桥附近,位于田垌中,水也从石中出,水源较前者大, 1987年春,这里辟为鱼塘,冬天水暖,易护鱼苗过冬。1992年后建成楼房、街道。其中何井 属“石井香泉”,历来传说不一。   罗阳仙迹   罗阳山,位于平山圩的东北面,距离县城20多公里,山脉连绵起伏,蜿蜒西南几十里, 主峰海拔869.6米。 县内有“高不过罗阳,大不过东山”之说,它是最先迎来东升太阳的地 方,因而山名罗阳。   罗阳山上有19个山峰, 著名的有头阳、二阳、三阳3个主峰蜿蜒而南,气势雄伟。山中 沟涧纵横,清泉流潺。四时景象变幻无常,朝夕晴雨花月。山的表面裸露着无数大小不一的 石头,参差错落。石旁蒿草密茂,林松挺拔。据清代《灵山县志》载,其间有块大石,长宽 各有丈许,石旁劲生翠竹,竹枝垂挂于石面,每当风吹枝摇,竹梢不断将大石上的尘埃扫得 干干净净,年长日久,石面特别光亮,人们把这情状称为“仙帚”,故有“罗阳仙迹”之美 名,列入灵山八景。古人有诗颂之日:“绝嵌长迎旭日光,仙人曾此曝霓裳。花荫拂石无人 到,唯有薜萝挂夕阳。”从诗人作诗那个时代看,这里茅草丛生,漫山荒凉。解放后,国家 在此建起了平山林场,封山育林,松树、杉树生长茂密,栋梁源源运出山外。山下修筑灵东 水库,长长的大堤把罗阳山上的流泉和山下的江水锁起来,形成一个大湖泊,山的西南两面 的山脚都浸在湖泊里。湖水碧波荡漾,常闻渔歌晚唱,给“罗阳仙迹”增添了美景。   登上罗阳山巅,远看乡村云树,晴天还可看到北海和西津水库等远景;近看群峰翠绿, 湖光山色,相映交辉。县里年青人以攀登罗阳山为赏心乐事,尤其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一 群群红男绿女登山览胜,络绎不绝。   绿芦烟雨   绿芦山,在檀圩西南方,距离县城约18公里。海拔593.5米,山脉东西走向,与梁冠山、 仙女岭、镇武岭、城隍岭等山脉相连,共同组成一条弧形的天然山脉,远远围在县治的南边。   绿芦山上林木郁郁葱葱,四时云遮雾罩,春夏之交常见烟雨迷蒙。每当雨过天晴,白云 缭绕,经久不散。山腹曾有瀑布,飞溅击石化雾与云彩混合,一片朦胧。“绿芦烟雨”由此 得名,列入灵山八景。传说山上有36处景点,如仙碑顶、野狸滩、马吊尿、仙桃麓、大小狮 头、望海顶、南华石屋等。古人曾作诗赞叹绿芦山日:“插汉摩云景新怡,峰头微雨淡烟遮; 凭高一笑乾坤老,芦荻苍苍石径斜。”   绿芦山, 又称六炉山、绿炉山。山的别名诸多,来由众说不一。一说古时从天上飞来6 只香炉落此山间,因称六炉山;一说有人曾在山上挖得绿色铜香炉,故名绿炉山;还有一说 此山遍长芦荻竹,因而又称为绿芦山。   灵东水库   灵东水库在县境的东面,距县城13公里,有公路直达。水库大堤坝座落在佛子镇元眼与 五一两行政村之间,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集防洪、发电、养鱼、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   灵东水库于1958年兴建。1963年12月31日,成立灵东水库管理局。30多年来,库区周围 封山育林,一片郁郁葱葱。游人登上堤坝顶向东远眺,罗阳山高耸入云,覆船岭漂浮水面; 北望石椅岭,南看泗洲山。高山矮岭,连绵起伏,层林叠翠,碧水长天,烟波浩渺,一派旖 旎风光。大堤坝下是一片山间平地,这里建有鱼苗繁殖场;还辟有果园,种上荔枝、龙眼等 多种果树;中间是库区办公大楼,周围栽花植草。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生气盎然。大堤坝南 北溢洪涵管道建有2座发电站, 每当夜幕降临,库区灯火辉煌,附近村庄农舍星光点点,另 有一番景色。   灵东水库于1993年新辟为县的旅游景点,成立旅游管理所。1994年末,水库已建有游泳 场、射击靶场、篮排球场、卡拉OK和影视舞厅,购置有游艇等游乐设备。在大堤坝南头,建 有酒楼、鱼餐馆、饭店、旅社等。前来游览的人群不断,尤其是夏日炎炎之时,到此度假消 暑游泳者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穿镜岩   穿镜岩在三海岩西侧翠壁峰的半山腰上,岩洞穿山而过,远看酷似镶嵌在半山上的一面 宝镜。据清代《灵山县志》载:“(穿镜岩)与三海岩相接,翠屏耸立,峰穿一窍相通,自东 达西,远望之若城门之状,其中天日恍然,有如穿镜。”穿镜岩因而得名。   穿镜岩又名半月岩、通天岩。岩口有“翠壁峰”、“通天玄洞”等大字并题款。立在岩 洞口向远极目,可见环秀路商旅繁忙,车来人往。目光再穿洞北眺,群山叠翠,田园如画。 移步岩内,空旷宽敞,钟乳垂悬,前人有诗赞道:“团团宝镜悬崖石,湛湛水壶照海秋”。 在岩内的石壁上有不少题刻,其中镌刻有“振旅岩疆”四个楷书大字的,是抗日战争期间蔡 廷锴将军率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和粤桂边区总司令部驻于此岩时所题,至今题刻依然完 好。   在穿镜岩附近,还有吕君岩,相传内有仙人迹。还有独虎岩、罗伞岩、鸡笼岩、抗敌岩、 米岩、谷岩等岩洞。有诗赞日:“幽静空虚岩石壁,生成明魄十分圆;几千经历少人识,三 五光明赖相存。绝胜金波流碧落,恍美宝镜挂青天;乾坤造设西南外,沧海桑田石变迁。”   文笔峰   文笔峰在县城南之约8公里的梁冠山顶上,是一座古代的建筑物。现存19层,呈八角形, 底层周长34米左右, 每层高33厘米,共高6米多。顶部已毁,原有25层以上,是以石灰混合 沙土筑成的。是一座简易的文笔塔,当地人叫“文笔峰”。建了此塔以后,梁冠山又有“文 笔山”之称。其海拔501.5米。   据《廉州府志》记载,文笔峰系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县人劳基所倡议并亲自监 督建成的。“府志”又载,自此塔建成后,灵山人才辈出,知识界人士十分感激。古人讲风 水,认为灵山地脉自峰子岭逶迤起伏而来,“至县治大开阳面,一望平衍。北障龙池,南列 虎榜(即梁冠山),东蟠罗阳,西耸石六;环秀(即南岸大江)、鸣珂二江绕其前;罗伞特立, 诸峰锁其下,此为一邑之形胜。”是一处难得的好地方,再于虎榜之上加一“文笔”,使这 一风水宝地更为完善。所以文笔建成后“人文蔚起,仕林德之”。这是流传而已,并无事实 可考。   文笔山历来成为人们春游与秋日登高的地方。文笔山上生长着松树和杂树,山顶上绿草 如茵。登上文笔山巅,举目四望,东有罗阳、泗洲,西有绿芦,北有六峰诸山,尽收眼底。 在众山环抱中,但见文笔峰与六峰山之间的万顷平畴,稻黄菜绿,高楼大厦,栉次鳞比,一 派生机勃勃。   石龙山下溶岩石洞   石龙山,又称龙武石山,此山在县城西10公里处,与县城方向的六峰山、三海岩诸石山、 石背山等峰峦遥相呼应。   清代《灵山县志》载:“万历八年(1580年)撤通判衙署回郡城(按:通判旧驻灵之石龙)。” 可见石龙是有其悠久历史的。石龙山留有前人诗文记载传世。明嘉靖进士廉州府官胡松《游 天堂洞》(石龙山的通天岩,古称天堂洞)题诗云:“歇马寻幽洞,披霞挹众芳。香泉移酒味, 草药入诗囊。外窄疑无路,中宽觉有光。棋枰敲石几,真不让天堂。”   石龙山最值得称赞的,在于山下遍布许多溶岩石洞。有牛窟、龙塘、鸡笠井、通天岩、 龙母岩、龙狗窟等。据初探所知,诸岩中最为深邃壮观的,是东侧“牛窟门口”至西侧牛头 岩“白石口”。当中有曲折迂回数百米乃至上千米的一串溶洞,大洞套小洞,小洞套深潭。 大洞高大宽敞,“燕子大厅”,可容纳千人。岩内钟乳石肖物象形,有“龙瓯”、“石观音”、 “龙床”、“石蕉林”、“石罗伞”、“龙船”等岩壁与洞顶遍现花石,花石宽阔、平滑、 完整,有各种花纹与图案。每当盛夏,潭水上涨,汇同泉流,洞间路径多成溪涧,人行其间 水深没膝。   石龙山诸岩洞未经开发,许多岩穴与潭水的深度和去向还是一个谜,群众猜传这里通向 地下河。   石龙山,因长期建筑和烧石灰取石,破坏严重。但洞内景致还在。   仙女岩(潭)   仙女岩(潭)在县城之西85公里的太平镇境内仙女岭下,是灵山西部胜景之一。这里曾是 邕州通往廉州的古道。   传说古时候在仙女岩洞里曾住着仙女,洞里有石妆台,是一位巧匠凿成的。岩顶有一条 石梁横悬。月明风清之夜,时闻笙笛之声,幽雅动听。自清雍正年以来,这里人居稠密,鸡 犬喧嚣,仙女们不愿再过这样的凡间生活,回天上去了。因此,石梁自断,妆台自倾,再也 找不到踪迹。据说农历七月七日前后,有缘者可在此遇到七仙姑。故有“仙女岩”之名。   仙女岩四面环山,崖壁陡峭,一道瀑布从数10米高的悬崖上飞泻直下,隆隆有声,飞流 注入崖下潭中,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珠飞花碎玉般地溅开,然后变成一泓澄澈见底 的清泉,沿着怪石嶙峋的溪涧迂回流向山外。每当盛夏,置身崖下,倚石憩息潭畔,让那随 风浮游于身旁如烟如纱的雾珠抚弄,炎暑与疲劳顿然消失。崖上有一座古亭,上书楹联云: “石磴横铺成坦道,山泉直泻挂层岩”。   钟秀岩   钟秀岩在县城之东33公里的石塘圩边,山名钟秀。据乡人说,钟者,聚也;秀者,丽也。 说的是把大自然一切瑰奇绚丽的景色汇集其山。   钟秀岩位于钟秀山之南,自南往北穿山而过,岩洞宽敞可容千余人。洞口左侧从前建有 庙宇。 洞内偏右上方有“钟秀岩”3个行书大字,笔力遒劲如虬,字体肥润活泼,为苏村文 人刘家俊所题刻。在岩洞正中顶端,悬挂一条颀长的石笋,上面刻有“别有洞天”4个大字, 青底黑书,苍劲有力,这是乡人名士丁芥舟手迹。洞壁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了凡胜地”、 “讲学名山”的题刻,堪称书法艺术。洞内左边离地面约3~4米高之处,有一小小石室,底 部石面平滑,略呈紫色,称之为“石台”。其上还有“石鼓”、“石锣”、“石钹”,用石 击之,铿锵有声。进入洞门,钟乳石笋悬吊,石燕飞爬崖壁,滴泉流水淙淙,凉风清爽惬意。 石钟乳变幻无穷,若鸟若兽,洞顶那一簇石钟乳,宛似一盆倒悬的莲花。   岩内文物胜迹,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加上近年在这里放炮打石,破坏比较严重。   此岩曾发现大量兽类化石。

史方志

广西融安文物胜迹 广西苍梧文物胜迹 广西隆安文物古迹 广西横县文物古迹 广西资源文物古迹 广西融水文物古迹 广西合浦文物胜迹 广西兴安文物古迹 广西鹿寨文物名胜 全州文物所王所长探访传说中的宰相“蒋阁老”墓地,以便保护文物 你知道"风景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县有哪些文物古迹吗? 柳州市柳北区有哪些文物古迹 全州文献资料初编之四:人物2《石涛事迹》 广西浦北名胜古迹 广西平乐名胜古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