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卑以自牧(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时间:2023-12-29 23:18:32 作者:脾气很大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真正厉害的人,很谦卑

古语有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意思是谦虚的君子,即使处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谦虚的态度自我约束,不放松在品德方面的修养。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解释:谦虚是一种美德,并且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德。

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往往很谦卑。

01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向下属谦卑,凝聚众人的力量强大自己。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一生纵横捭阖,被司马迁评价为:“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

而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成语也与孟尝君有关。

由于对门客大方、豪爽、谦卑,很多有才能的人来了,很多没什么才能的人也来了,他们都甘心情愿为孟尝君效命。

当孟尝君因得罪了秦王被困无法脱身时,正是“鸡鸣狗盗”之徒帮他“逃出生天”,当孟尝君被齐王冷落,剥夺权势时,得益于此前冯谖为他烧掉债券,施恩于民,落魄的孟尝君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夹道欢迎和真心拥戴,很快得以恢复元气。

从孟尝君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历史上风云人物,还是职场上带领团队站稳脚跟,一个“领头羊”想要凝聚众人的力量,都要懂得向下属谦卑,这样才能汇聚起众人的力量。

孟尝君贵为公子,却和门客们吃同样的饭菜,遭到质疑时,就拿自己的饭菜和门客换,让所有人都知晓他是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人。

职场上,很多领导,不管职位多高,都会和下属“打成一片”,哪怕遇到门卫、清洁工,也会笑呵呵地主动打招呼。他们和员工一起到食堂就餐,参加员工们的小聚会,参与大家各种吐槽,丝毫没有“官架子”。

这种“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的做法,让每个人都觉得领导与自己很亲近,不再是冷冰冰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自然而然,每个人都会想方设法将手头工作做到完美无缺,生怕由于自己的“掉链子”,而让领导陷入难堪中。

02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向高人谦卑,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若能得到高人指点,贵人相助,继而组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便能所向披靡,成就一番事业。

汉末的刘备,一心复兴汉室,从而到处招纳人才。当他得知了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后,便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前两次去,都恰逢诸葛亮不在家,关羽、张飞都很生气,但刘备还是坚持再去。第三次,又恰逢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也没有急躁和恼怒,而是等诸葛亮醒来了,再行拜见。

于是,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美名,才有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及蜀汉的历史。

历史上,似曾相识的一幕,还有“程门立雪”的典故:北宋的杨时和好友游酢去请教老师程颐,恰逢老师正在睡觉,杨时和好友不忍打扰,就站在门外耐心等候,以至于等老师睡醒时,他们也成了“雪人”。后来,杨时也成为了大学家。

不管是“三顾茅庐”,还是“程门立雪”,都不免让人感慨:“谦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当一个人有了高人的指点,往往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往往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成为赚得盆满钵满的“弄潮儿”。

所以,真正厉害的人,不会打肿脸充胖子,或者装腔作势,企图用看起来强大到让对方无法拒绝的理由,来靠近自己想要接近的“高人”,而是懂得靠谦卑去打动人,靠谦卑去撬动看起来“遥不可及”的资源和力量,最终“为我所用”。

03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向权势谦卑,以隐藏自我的实力保全自己。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意思是猎人的枪会打露出头的那只鸟,告诫人们做人不要太过显露,否则易招来横祸。

为人处世,越是阅历深厚的人,越是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取得的成就再大,都应当低调内敛,表现得与周围人无异,才不会被人嫉妒,由此生出祸端。

春秋时期,帮助越王勾践成就霸业之后的范蠡,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洋洋自得,而是赶紧收拾行囊,不辞而别。

因为他洞察了人性的弱点:没有哪一个君王,会愿意看到臣子的风头和威望盖过了自己。

唐朝时期,一个有钱人向皇帝夸耀,可以一匹绢一棵树的高价买下终南上所有的树木,结果被治罪流放,万贯家业毁于一旦。

这位有钱人本意只是炫耀他有钱,但终南山,是皇族龙脉,岂容平民百姓插手?这不是明摆着“以下犯上”吗?这是自断活路。

放在当下的职场来看,同样,也没有哪一个领导真心期待下属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不愿意看到下属的光芒让自己黯淡无光。

所以,职位再高、财富再盛,都要懂得在权势面前谦卑,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当成“靶子”,才能保全自己。

04

结束语: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首先是稳稳地立足,其次是抓住机会,改天换命。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需要百倍努力,更需要贵人相助。

生命中的贵人,不一定是最好的朋友,也不一定是朝夕相处的家人,而是有正能量眼光之人。

贵人可遇不可求,但如果你懂得让自己谦卑有礼,你想要的一切也都会慢慢靠近。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余秋雨123.君子之德风——仅有洁身自好还不够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坐在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堂上,品味中国文化的润物无声和磅礴生机。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仰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佚名

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明·洪自诚

我前面讲到了君子怀德,这是第一个君子之道的大原则。在讲这个大原则的时候,我介绍了儒家学者在当时提出的概念,德和土的关系、德和物的关系,它们所表达出的从属和主次,我甚至于觉得和我们今天社会的现象很靠近,我们不能不佩服儒家学者。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有的儒家学者觉得“德”的对立面,不完全是“土”,也不完全是“物”。因为到后来有一个字出现了更重的分量,这就是“力”,力量的“力”。那么荀子他在《富国》第十里边讲,“君子以德,小人以力”,他的意思就是君子凭借的是德,小人凭借的是力,那么这个“力”的范围就更广了。

我们现在好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也会这么说,我并不需要他有很多财富,我并不需要他占有很多,我希望他成功,我们所说的成功主要是指“力”,所以不能让小孩输在起跑点上。这个起跑点就主要指的是输赢的起跑点,所以要赢、要成功指的是“力”。

这个力,按照荀子的排列,如果德和力,它是一个并列答案的选择题的话,那么如果单纯地选力,按照荀子的说法,那就叫缺德,德缺少了。我们在生活当中讲到“缺德”两个字,还觉得是很重的批判。但是在荀子看来,你只选择力的话,只选择成功,只选择赢的话,对不起,那你的孩子就选择了一个缺德的路。

这个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把问题放大,就是不要仅仅看你的孩子,也不要仅仅看你的学生。如果多少年以后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和街道上,拥挤着的是一个比一个都成功的力士,摩拳擦掌,走在你的身边,我不知道你有什么感觉。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乡,全是非常有力量的成功者走在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

而且你的后代居然是其中一部分,好像不受人家欺负了,不,一定有比他的力量更大的力量出现,他必然还会受欺负,而且他的力量也构成了对其他更大的力量挑战,所以他一定会受欺负。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你的后代是这样,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点恐怖?所以儒家学者认为,如果君子不是凭借“德”,而是凭借“力”的话,我们追求的一定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就是我所说的君子怀德——君子之道的第一项。这一点我还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个“德”在儒家思维里边它有各种各样的近义。什么叫近义?就是靠近的意思,比如仁、义、爱,这些在我们的儒家学说里面经常出现,我把它看成是虽有区别,但基本上是一家子里边的成员。

譬如我们都知道的在我们的武侠小说和我们的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仁”和“义”这两个字,比较起来,“仁”是软性之德,“义”是硬性之德,都属于德的范畴里边的。

我们如果是以德作为一个中心思维的话,这些中国历史上的美好词汇,美好的人格结构都能够统领在一起,成为我们善良和爱的同盟军。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接下来我马上要讲,君子之道的第二项,叫君子之德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后面加一个刮风的风字——君子之德风,读起来感觉有一点陌生。所以我把孔子在《论语·颜渊》篇里边的一段话,我读一下: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君子的道德像一阵风一样,而小人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吹向草,草就会随着风儿起伏,因为按照我们古代的文本,这里的“小人”还是指一般的民众。

他把君子说成是风,把普通民众说成是草,这个是不是对普通民众有点不尊重?不,他指的是一种传播的力量。因为他指的是一般民众是依附于大地的一种存在,他们一生根就很难迁移了。一切动静枯荣只能凭借外在力量,那外在力量就是风,风怎么刮过来,他们就有什么样的起伏状态,就是很接近于草。

由于孔子这个说法,所以我们历史上把一般的民众说成是草民。书上经常可以看到“草民”这个说法,哪来的呢?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样的话,对民众其实没有太多的侮辱。他反而对民众有一种解释,我是很难挪移的,一种土地的自然生长物,我的动静就靠外面的风,风怎么刮我就怎么动。这就是一般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和基本的心理状态,这个很难说贬低了他们。特别是古代社会,他们就像草一样很难迁移,只能跟随着风来动静,所以孔子说我们君子怀德还不够。

君子必须要刮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短短长长的碧绿的草地,影响他们,然后让他们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那么“风”这个字也可能是指风尚、风气、风范,也可能是风潮、风俗、风情。那么多风的起点,应该是君子之德。这么一说其实已经涉及了君子的社会责任感,他必须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必须要对社会负责。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君子光是洁身自好是不够的,君子不能觉得我自己是君子了,我不做坏事就好了;不,你必须成为风,必须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它是反对对于普通民众的故意的放任态度。这话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可能会有点接受不了,但是儒家是这么想的。儒家认为普通的民众他们具有草根性、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对他们来说,君子必须把自己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进行传播和梳理,必须是这么做的。

对于普通民众,他们具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君子必须去梳理它,去传播它。那么君子如果自认为具有仁义大德,却经常默而不语,不做传播。那么他对社会的仁义何在?你说仁义大德,仁义又在哪里呢?你对民众的大德又在何方?

在儒家看来,仁义大德是一种有对象的他向行为。这我再说一遍,这有点像现代哲学了,仁义大德是一种有对象的他向行为,就关系的对象越多就越有价值。所以荀子说“仁者,好告示人”,就是真正的仁德之人,他特别想告诉别人什么是仁德,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甚至于一定要教育大家。

所以儒家的这个思想如果用现代的话语来表达的话,它是崇尚精英主义,否定民粹主义;主张道德传扬,反对君子自闭。这个我再说一遍,儒家的这个思想,我们可以用现代评判语言来这样表述:崇尚精英主义,否定民粹主义;主张道德传扬,反对君子自闭。

“君子慎独……”国学经典欣赏

第一句: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有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遵从内心的道德标准。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品行端正。做人要谦虚,即使有美德、有功劳,也要谦虚,不可炫耀。

第二句: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当养天地浩然正气,行光明磊落之事。

大丈夫要顶天立地,做事要光明磊落,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持初心、此心光明。

第三句: 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用要求别人的心要求自己,用宽容自己的心宽容别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个人对这段话的欣赏与思考如下

非常优美并富有哲理的一段话,但是又觉得无从下手,这里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君子要遵守的道德标准什么?如果自己遵循的道德标准都不符合逻辑,那么自认为遵循了,但事实结果甚至是走向了极端。

比如罪犯并不觉得自己侵害了他人;比如大众所认为的坏人,在坏人本人的认识中,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邪教的人在做出危害自己或者他人生命的行为时也觉得自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了,等等。

那就究竟什么是真实的道德标准呢?这就需要提及道德二字的出处,道德处于老子的道德经,“道”讲的是自然万物运行的原理也叫做规律;德讲的是遵循道的规律来行事最后有所获取。

所以想成为有修养的人,也就是古人讲的君子,必须要参透自然万物运行的原理,参透人性,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事物发展的关键点。

理解了君子的标准,才能成为君子。“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指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过程,也是修为的一种境界,君子想表面没有过错,就必须从看不见的细微处下慎独功夫。

如何去参透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呢?

圣经有言,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古人早有总结,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在人生的旅途中,小编重点读三类书:

阅文字之书: 可以纵观历史,以史为鉴,知盛衰;

阅心灵之书: 可以读懂自己,通晓万物,知真相;

阅无字天书: 自己好坏经历,独一无二,知宝藏。

你一生的运气,都藏在这4句话里

俗话说:家训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一个家族想要长久,靠的不是钱财和声望,而是靠家风和家训。

曾国藩家族,十代传承,代代出英才,个个是精英,无论是道德品格,还是经世才干都为后人所称颂。

曾国藩临终前对子孙留下的四句话,读懂了更是受益终生。

慎独则心安

《礼记》有云: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所谓慎独,就是无论是否有人在场,都能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举止,修养好自己的人格品性。

元代大学问家许衡一日外出,正值盛夏,天气炎热,许衡走在路上也觉得口渴难耐。

刚好路边有一颗梨树,许多路人都跑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在树下静坐不动。

别人觉得他傻,跑去问他:

“有梨可以解渴,你为何不摘?”

许衡回答:

“这不是我的梨,不能乱摘。”

那人笑道:

“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呢?”

许衡正色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人前守矩易,人后守心难。

看一个人品格如何,不仅仅要看他的人前表现,更在于其在无人之时,是否能够依旧品行如一。

明代大学士徐溥,从小就天资聪颖,十分用功。

私塾老师见到他的口袋每天都鼓鼓的,十分好奇,便问他装了什么。

本以为可能会是一些小玩具,却没曾想,小徐溥口袋中的是他自己摘抄的“圣贤要语录”。

无论是否有人监督,小徐溥都会以圣人的言行来要求自己。

在他身上发生的,还有个有名的“徐溥储豆”的故事。

徐溥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准备了一袋黄豆和一袋黑豆。

若是做了一件善事,便向一个瓶中投一粒黄豆;若是做了一件恶事,便向另一个瓶子投一粒黑豆。

如此不断反省,不断改正,也不断进步。

曾国藩曾说: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如果说自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准则,那么慎独就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境界。

慎独的人,内心清白干净,坦坦荡荡,心中自然不会被外物所扰,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会满足而安宁。

主敬则身强

自己独处时要慎独,那么与人相处时就要主敬。

在给其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写道: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立身之道便是拥有一颗敬畏之心。

《史记》中记载了一则“张良拾履”的故事。

秦朝末年,张良在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到下邳隐居。

经过一座石桥时,他遇到了一名须发苍白,手持拐杖的老人。

老人走到张良身边,突然脱掉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

“去,把鞋子帮我捡上来。”

张良年轻气盛,火气马上窜起来了,但转念一想,对方是耄耋老人,要守礼尊敬。

于是他压下怒气,到桥底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老人又将脚伸出来说:

“替我把鞋子穿上。”

张良便又跪在地上,恭敬地帮老人穿上了鞋子。

老人穿上鞋子,大笑道:

“孺子可教也。”

他让张良五日后早上来此等他,张良虽有疑,却乖乖应允。

又经过一番考验,老人给了张良一本书。

这时的张良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黄石公,而这本书就是凝聚着黄石公毕生心血的《太公兵法》。

正是凭着这本奇书和自己的努力,张良终成一国名臣。

你敬人一分,人敬你一丈。心中常怀敬意,自己也会收获美好。

春秋时,楚王问田忌:

“我攻打齐国,有多大把握?”

田忌回答:

“若是申孺带兵,发兵五万即可攻下;

如果田居带兵,需要二十万方能打成平手;

但如果是眄子带兵,全军出动也只能免于亡国。”

楚王问何故,田忌说:

“申孺其人,待人骄傲轻慢,无人愿意为之效力;

田居其人,能礼遇能人,却轻视庸人,所以只能得部分人为之效力;

眄子其人,尊敬能人,爱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愿为之效力。”

其后齐国分别以申孺与眄子为主将发动两次战争,果然印证了田忌的说法。

《围炉夜话》中说:

“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尊敬他人,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

这种“敬”的态度,可以让人远离诱惑,不纵欲;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不妄动。

因此,主敬是强身养生的第一法门。

求仁则人悦

曾国藩曾对子女说“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

究竟何为仁,《论语》中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没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

明朝时,有个姓张的军官负责漕运,路过家乡时,突然狂风大作打翻小船,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

此时,他看到湖中还有一只小船翻了,船边有人喊救命。

这名军官自己九死一生,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停住了脚步,叫来附近渔民一起救人。

等人救上来时,张军官惊喜的发现,获救的竟然是自己的儿子。

仁爱之心,就好像是一粒种子,春天播种,在秋天就会收获;在这里洒下,在那里就会回馈。

大唐狄公狄仁杰,号称“桃李满天下”。

他推荐人才向来不论门第,但凡有才,便推荐给朝廷。

有一次,武则天向狄仁杰询问可有在想推荐人选,狄仁杰马上向她推荐了张柬之。

那时,张柬之只是荆州地方官,年纪也大了,名声没有狄仁杰响亮,官位更是卑微。

但他办事干练,品德高尚,狄仁杰便推荐以他为相。

后来,更是前前后后向武皇推荐了数十人,都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大臣。

这些贤臣,开创了武则天时期的繁荣盛世,她所统治的时期,被誉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而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敬重,也得到了天下人的爱戴,九十三岁才得善终。

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自私的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坐井观天;将心放宽,关心他人,才能突破更大的天地。

君子都知道,想要自立,就要先立人;想要自己发达,就要先让别人发达。

以己之心,度彼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如此仁心,又怎会不成功呢?

习劳则神钦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勤勉劳动使人精神振奋,安逸怠惰使人消亡。

曾国藩特别强调生活中要刻苦勤奋,不能好逸恶劳。

咸丰四年,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吾来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

不许坐轿,不许使唤人取水添茶等事。

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

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

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至要至要,千嘱万嘱。”

当时的曾国藩,组建湘军,战功赫赫,已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当时的曾家,富甲一方,树大根深,已是湖南当地的大族。

然而即使如此,曾国藩仍然要求家族中的子侄:

半耕半读,不许坐轿,自己倒茶,甚至要亲自拾柴收粪。

这样的日常劳作,与平常人家无异,哪有半点的官气?

曾国藩不仅对族中男子有劳作要求,对于族中的女人,他都有“严苛”的规定。

曾家的女人们,每天要做足四件功课:

第一件功课是“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

第二件功课是“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

第三件功课是“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

第四件功课是“粗活”: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缝衣。

无所事事,确实轻松,但轻松过后便是空虚;

有劳可习,流下汗水,但汗水之下,是精神的充实和满满的收获。

俗话说: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曾国藩的后代却个个出类拔萃。

两个儿子,曾纪泽成为了杰出的外交家,曾纪鸿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孙女曾广珊,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外孙俞大维,是有名的国防部长;

曾家第四代、第五代乃至现在第十代,也出了许多名人和学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很多人好奇曾家的成功之道,其实都藏在这四条遗训里:

慎独则心安,是修心;主敬则身强,是养生;求仁则人悦,是处世;习劳则神钦,是生活。

做好了这四件事,便会一生受益无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