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星座配对

在线测手相免费(在线测手相免费微信)

时间:2024-01-19 07:55:40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紧急扩散!当你的朋友圈出现了免费看手相的“大师道长”…

付好功德截图给我

无论多少都是缘主的功德

这句话摘自近期朋友圈内刷屏的

一名的“道人”

免费算命、星座占卜、免费看手相

近日,各路“神仙”齐上阵

受害者往往在无形中受骗

却仍觉得自己被骗的钱花得值

被骗了却浑然不觉

2020年11月,一位“道人”悄然在朋友圈刷屏。

小蒋是一名大学生,在朋友圈看到大量类似的分享后,由于最近学习压力较大,本对此完全不信的他想了解自己最近为何总是运气不好,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了“道人”的好友。

加好友后,对方先让小蒋提供了一张掌纹图片,并承诺免费,小蒋照做了。一天后,大师发来数段长语音,语音中数次强调“语音内容不可与他人分享”。

听完这些语音,小蒋深信不疑,认为对方是真正的高人,连连道谢。接着,道人就要求小蒋将看相截屏与宣传海报发到朋友圈,小蒋仍旧照做了。

接着,道人就亮出了他的收款码。小蒋带着诚心给道人转了一笔钱。可当他忍不住和朋友交流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两人的看手相结果非常相似。

小蒋发觉自己上当受骗,追悔莫及。正欲找道人询问,却发现对方早已将他拉黑。

其实这样的骗局全国各地都有发生过,2019年,26岁的小明(化名)在微信朋友圈里认识了“张大师”。这位“张大师”自称可以帮人解运势、知祸福,最重要的是,他还可以免费给人看手相。

当时,小明因为生活琐事总与女友吵架,想让“张大师”给他算算。

小明加了“张大师”好友后,他很热情地告诉小明,只要把看手相的文章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就可以免费看手相。小明照做后,拍了一张手掌的照片发给“张大师”。“张大师”看过手相,说小明今年犯天煞星,会很不顺,所以跟女友相处才会磕磕绊绊。他甚至还说小明可能会有血光之灾。

听了这话,让小明吓一大跳,他赶紧问“张大师”有没有破解之法。 “张大师”给他推荐了一款五行香珠,说这款香珠可以提升各方面运气。不过,看手相可以免费,五行香珠可要收费。小明觉得花钱消灾在所难免,便先给“张大师”发了168元的红包,之后又花1999元买了一串五行香珠。

不久,小明就收到“张大师”寄来的五行香珠,这串所谓可以提升运气的香珠,被他虔诚地戴在手上,期待能够逢凶化吉。

直到2019年8月初,小明接到重庆警方的电话,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批量生产的“大师”

警方调查发现,那些所谓的有多年算命经验的“大师”、“道人”,实际上多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而且,这样的“大师”可不只一个,而是由一些公司批量“生产”的。

比如,这家公司以“北京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的名义,招募了一批90后青年男女为业务员,经过统一培训话术等手法后,通过微信朋友圈打广告,以免费看手相为诱饵,实施。

公司要求每个业务员申请多个微信号,用各种方式加陌生人为好友。业务员平时的工作就是在微信上和人聊天,寻找作案目标。业务员在微信上都自称“大师”,而这些“大师”们大都只有初中学历,也根本不懂如何看手相、测八字。

一开始,“大师”声称可以通过看手相、测八字,给人消灾祈福,接着被害人就会被免费看手相的噱头所吸引。但免费看手相是有条件的,被害人需要帮“大师”把免费看手相的信息转发到朋友圈才行,相当于帮他们打广告。

免费看手相只是个引子,要收费的“大项目”还在后面。“大师”接着会说测算八字耗时耗力,是知天命结因果之事,关乎姻缘事业一生的运势,所以需要被害人付一笔“缘金”,这笔“缘金”费用就可多可少了,完全取决于对方想骗你多少。

随着被害人一步步上钩,骗钱的手段一步步升级。

为什么感觉算得准?

因为骗子们在利用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引诱你上套。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1、你是个重感情,仗义,正直的人,对朋友两肋插刀,讨厌虚伪。

2、你在感情方面是个注重灵魂契合的人,要注意的是在感情中别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感情线前段比较坎坷,后段平缓稳定。

3、事业线比较模糊,事业运前期一般,后期越努力越幸运,中年之后会比较富裕。财运还是比较好的,想要赚钱的话呢,做生意也可以,不过起步会比较难。工作可能没有办法给你带来太多回报,可以尝试兼职的方式提高收入。

乍一看

咦?这不就是我吗?

好准!太神奇了!

而实际上

这可以是你

可以是他

还可以是她

只要你相信了

套路就开始了

警方提醒

老骗局也会有新皮肤,只有了解清楚这些“神仙”的套路与底细,才能将受骗的概率降到最低。莫要被封建迷信迷惑了双眼,稳稳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江苏警方)

微信上线刷掌支付,网友:以后不敢随便抬手打招呼了

“以后走在大街上,还敢跟人随便抬手打招呼吗?”

“此前推出的刷脸支付就已经涉及到太多生物识别,现在掌纹、指纹的信息全部都被识别,万一今后这些数据都被泄露了怎么办?”

近日,#微信上线刷掌支付#话题冲上热搜,也引发了网友们对用户隐私权和安全性的担忧。刷掌支付真的可以放心使用吗?

据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微信支付已在深圳部分商家接入刷掌支付设备进行测试,用户可以通过刷掌纹支付订单。

刷掌支付启动测试

10月14日,据Tech星球消息,“微信刷掌支付”小程序上线。公开信息显示,该小程序由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刷掌支付是继密码支付、指纹支付、刷脸支付后,微信的又一新支付方式。

刷掌支付功能需要在刷掌设备中开通方可使用,其小程序的介绍为“你的手掌就代表着你”。

对于微信上线的刷掌支付,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相对刷脸支付,其有两大便利性,一是在疫情期间不用摘下口罩,另外就是能够和手势等主观因素相结合,或许可以更加容易让用户接受。

“在当下,掌纹和掌静脉识别技术可以作为现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有益补充。”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钟德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红星新闻报道,对于刷掌支付,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腾讯公司”)早已有诸多动作。

天眼查APP显示,今年3月24日,腾讯公司申请了“刷掌设备”的专利,7月26日已获得授权,预估在2032年3月24日到期。

据介绍,刷掌设备是通过摄像头拍摄手掌图像,并对手掌图像进行识别的设备。如何提高刷掌设备拍摄得到的手掌图像的质量,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该专利能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

到今年8月初,腾讯公司申请了“微信刷掌支付”“微信刷掌”“wepalm”的相关商标,涉及社会服务、通讯服务、餐饮住宿、广告销售、建筑修理等多个国际类别。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针对微信上线刷掌支付,网友们在微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感慨科技发展迅速,伸个手就能付款;

有人觉得是多此一举,现有支付方式足够用了;

有人觉得这是在变相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2021-202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支付的用户达到8.72亿,另外有98%的用户把移动支付设置为支付首选,预计2022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将达379万亿元。面对百万亿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刷掌支付无疑是一个新策略。刷掌支付方式的出现,将有利于支付生态多元化,以及加强在微信支付在市场的竞争。

全面推广的三重困局

有业内专家对AI掘金志表示,刷掌支付技术目前大规模应用仍有困难,该业内人士表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获取掌纹数据的问题。

“在相关的法律中,只有指纹是被认可的,而央行允许人脸进行支付,是建立在国家已经有以身份证为基础的指纹库和身份证照片可以做真实身份核验的基础之上。”

掌纹识别需要采集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容易获得,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在增强,而且国家层面对于企业采集个人信息的政策在收紧。因此,在不能进行大规模采集数据样本的情况下,掌纹识别技术的规模化验证就存在问题,并且无法建立起数据库,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

其次是刷掌支付的安全性问题。

“刷掌支付”虽然比刷脸支付更加安全可靠,但在其之上还有更加安全可靠的指纹和指静脉以及虹膜的技术。

这两种技术在法律层面合规,采集数据相对容易,并且已经在多个场景,比如手机解锁、门禁等实现应用,其发展前景更好。

最后是刷掌支付的实际应用问题。

“手机Touch ID和Face ID的普及,让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地采集信息,建立指纹和人脸数据库,但没有相应的产品能够实现采集掌纹信息的功能。”目前并没有现象级的产品和应用吸引人们注册掌纹信息,推广成本非常大。

“即便建立起掌纹库,‘刷掌支付’也只能是作为一个非强制的便捷服务。”该业内人士表示。在已经有人脸和指纹代表着真实个人身份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个人金融账户安全的警惕性很强,很难选择‘刷掌支付’作为主要支付方式。

此外,据移动支付网,“刷掌支付仍然需要面对商家的苛刻要求,更换设备的成本、支付便捷度能否提升效率、支付以外的增值空间等方面,都需要说服商家支持新的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赛道群雄逐鹿

从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来看,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已经占据国内支付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是移动支付赛道仍然有后起之秀想要分一杯羹。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21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日常消费、公共事业缴费等各类场景的移动支付渗透率进一步提高。支付完成页面的广告和优惠信息被八成用户关注。

据36氪,用户愿意使用一款移动支付产品的前提,一定是它支持足够多的支付场景。除了方便之外,支付产品可以撬动用户的另一个点则是福利和权益。如果消费就能有回馈,那么用户就会有持续使用下去的动力。

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赛道上,华为正在加速前进。

据界面新闻,在近日一场媒体沟通会上,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BU的总裁马传勇表示,华为钱包月活大概是1亿。

华为支付正在攻克的一个场景是车机,人开车到了加油站后,车机屏幕会自动弹出是否要加油,并选择加油方式,这时候车机只需要扫人脸即可进行支付,人并不需要下车就可以完成加油支付。

目前,华为支付已覆盖华为系应用和部分第三方应用,包括华为音乐、华为视频、华为阅读、芒果TV、有道云笔记、PP视频等。

同样的,中国银联推出的战略级移动支付产品——云闪付,也有新动作。据36氪,近日,云闪付在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基础上推出了云闪付积点和62VIP的会员服务。

移动支付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当前的刷掌支付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距离真正的公开运营仍需一段时间。如果微信想用刷掌支付给微信支付带来巨大的用户流量,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对于用户和商家而言,新支付方式的出现,将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多样的支付选择,一场新的支付场景变革已开启。

(来源:北京商报。大河报)

朋友圈被一份“影响度报告”刷屏,扫一扫就能看!微信官方紧急提醒

来源:齐鲁晚报

近日,一个“影响度报告”

在朋友圈刷屏。

不少公众号推送过,

通过扫描一个二维码后

页面出现

“大数据分析中……”

随后会生成一份朋友圈的

“影响度报告”

页面显示,所谓“影响度报告”中包括当月的好友访问量、星标好友设置情况、好友设置不看个人动态等内容。此外,照片动态被好友查看次数、一位异性“查看次数”等内容,亦在该份“报告”中显示。

特别是好友设置不看个人动态等,

让人忍不住扫一扫

用户可长按保存图片,

并分享朋友圈。

最近这段时间,

已经看到不少人发了,

而且有形成不断跟风的感觉

对于上述报告,

有声音质疑私密社交被公开,

甚至怀疑自己的个人隐私被非法读取。

21日下午,微信回应,

上述“影响度报告”

并非微信方面推出功能,系虚假链接,

“反馈后链接已经被处理掉了”。

目前,页面显示

“已停止访问此网页”。

有网友测试后表示:

太假了,换一个性别就变了

这类信息除了骗取网友关注,

成为不少号增加粉丝量的途径

截至21日14时06分,

已有”8700041人保存并分享“。

有网友分析此类信息的隐患

面相手相→人脸数据

八字运动→生日

姓名配对→姓名

朋友圈→wx地址性别

不由让人细思密恐

回想一下,

这样扫码骗取个人信息的事儿,

晚报菌也没少推送过

例如前段时间的“面相测试”

扫码”面相测试”刷屏!

1张照片测出不同结果,网传会盗取人脸信息

在扫码进入应用界面后,

可以上传个人照片并进行面相测试

还有那种扫码检测删除你的人

这个二维码千万别扫!

否则你的微信就是别人的了!已有多人中招

随便关注一个清粉的公众号

马上就会收到自动推送消息

引导你联系客服进行清理

诸如此类的骗人信息,

数不胜数,

且花样百出,更新迭代速度惊人,

利用的就是大家

好奇和贪小便宜的心理

晚报菌还是提醒大家,

类似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扫码行为,

大家尝试之前一定要谨慎分析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骗人的信息?

评论区补充说明,

给大家提个醒!

AI算命同手不同运?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楚涵)扫一扫面相、手相,即可测算出你的一生运势,且准确率高达95%?曾在小巷中摆摊的算命先生,如今,披上人工智能的外衣,摇身变为高科技的“AI算命”产品。然而,记者了解到,此类“AI算命”并不科学,测算结果依靠大数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且在使用此类“AI算命”软件的过程中,极有可能泄露自己的面部信息或指纹信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记者下载了一款“AI看手相”APP,该APP宣称基于3位国内资深相学大师整理的手相学基本概念,及AI学习近20万拥有108个定位的真实手相样本数据,从而测算出精准的数据。记者使用该APP对右手进行拍照分析,短短几秒钟时间里,一份得分92分的详细分析报告书便出来了,报告通过分析手指长短、掌心代表的事业线、爱情线和生命线等特征,从而对个人的事业、财运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预测,但恋爱运势及晚年运势则需要付费30元方能查看。随后,记者对同一只手进行拍照再上传,仅获得了85分,指相分析也从“领导力强”“感性主义”变为了“魄力不足”“容易破财”,且相应的运势也与之前有所出入。

据悉,一位“AI算命”的软件卖家曾透露,分析结果依靠的是软件自带的数据库,测试结果是随机出具,两次上传相同的照片,可能出来不一样的结果,两次上传不同的照片,可能出来一样的分析结果,是一个概率问题,并不准确。有关专家提醒道,看面相、手相来推测运势,本就不具备科学依据。且使用此类APP时,需要用户上传头像或手相,极有可能泄露自己的面部信息或指纹信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