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三根香头看吉凶(看香火全图七十二图解)

时间:2024-01-16 18:07:19 作者:一夜奈良山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俗语“人怕三长两短,香忌两短一长”,啥意思?古人智慧之谈

在很多人眼里,“三长两短”这个词已经成了灾祸、意外、死亡的代名词,可它最初的本意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还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被人们曲解了本意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解一下“三长两短”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民间俗语中的“三长两短”,这个成语特别简单,可以说差不多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成语。不过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以及这“三长”是哪三长,“两短”又是哪两短吗?这个估计十人九不知。

一、人怕三长两短

“三长两短”这个词语早就诞生并且深入人心呢?那么具体是哪三长哪两短呢?这句话的来源极其古老,以至于很多人虽然也在生活中有引用这个词语,但是却并不理解其原意。

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中,“三长两短”属于委婉语,人们忌讳直接说死亡,而是委婉的用“三长两短”来代替。“三长两短”同时还指意外的灾祸或者事故。原来在古代,“三长两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绑方法。

《礼记·檀弓上》对棺材的形制有这样的规定:“棺束,缩二,衡三;祍,每束一。”这就是“三长两短”最初的出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使用钉子将棺材和棺盖定合起来,“三长两短”这句话却流传了下来,只是在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作为死亡的委婉语用了……

所以人们渐渐就将其用来指代死亡,虽然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冶金技艺的成熟,钉子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想要封闭棺木也不再是使用三根长皮带与两根短皮带,但是这个词语却依然流传了下来。

对于这个词还有一个说法是,古时候有人曾研究我们人类的人体,说假若把我们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即把双腿双手与主躯体分开,我们的躯体、双腿都是比较长的,但双手就比较短,所以就是“三长两短”。

这就是“三长两短”这个词汇的由来与最初的用处,之后又被人们引述到各方面,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也引申出了很多其他含义。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很多词汇都是这样慢慢发展来的,不然一个词、一个词汇怎么会有那么多含义解释。

二、香忌两短一长

再说“香忌两短一长”,很多人可能不知为何只用三炷香,其实还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感恩,早在佛道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人们以此驱疫避秽,敬神清心。民间普遍认为三炷香代表天地人,“人”代表祖先。

而道教常指三清,佛教则代指佛法僧。烧香的礼节颇多,之所以忌两短一长,是因为古人烧香还配有一本香谱,根据烧香后三炷香的长短来对应吉凶祸福,也就是俗称的“看香头”。而两短一长常被视为不吉,所以是烧香时最不想到看到的一种。

还有就是“香忌两短一长”,只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民间普遍认为三炷香代表天地人,“人”代表祖先。其中左边的香供养的是十方一切僧,右边供养的是十方一切法,中间供养的是十方一切佛,这样一来佛法僧全都供到了。

之所以忌两短一长,是因为古人烧香还配有一本香谱,根据烧香后三炷香的长短来对应吉凶祸福,也就是俗称的“看香头”。而两短一长常被视为不吉,所以是烧香时最不想到看到的一种。

其实,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也明白了看香头判吉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香烧得快与慢,只跟香的材质和制作工艺有关系,把生死祸福寄托给烧香,本身就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所以,人可以怕三长两短,但是香不要怕两短一长,但也正因为人的三长两短实际上没有办法完全避免,我们才更应该在珍惜生命,在我们宝贵的人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启示。各位看官,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明日中元节,有钱没钱,5样供品记得摆上桌,寓意平安圆满诸事顺

“一年一相逢,一岁一追思”,中元节是我国的三大传统祭祀节日之一,又被人们称为“七月半”、“鬼节”。虽说名字听起来让人生畏,但其实敬祖尽孝才是它的文化核心,人们害怕的“鬼魂”,其实也是别人朝思暮想逝去的亲人。

【本文对中元节相关民俗文化进行介绍,不涉及封建迷信内容】

每到这天大部分人家都会举办祭拜仪式,表达对先人的孝心与敬意,另外还要酬谢大地,有为后辈祈福之意,人们除了会开展诸多的民俗活动外,祭祀时所摆放的供品也很有讲究,明天就是中元节了,不管有钱没钱,这5样供品记得摆上桌,寓意平安圆满诸事顺。

一、摆上茶水素酒

从古至今我国都讲究茶酒为敬,在祭祀的时候后辈都会带来一些吃食为先人过节,因此要先向敬茶奠,以示后人对先人的尊敬与孝意。其中这“茶水”就是普通的茶水或者饮料,“素酒”则是没有蒸馏过的白酒,不过现在人们通常也用普通白酒来代替了。

在祭祀时,后辈会先将所有的食材都摆上桌,然后在祭案前摆上3个小酒盅,然后将酒倒入酒盅中,依次端起酒杯敬过先人后再倒入在地上,这样就代表先人吃到了酒水,也感受了后人的孝心。

二、摆上水果

水果一直也是各种祭拜仪式中常见的供品。作为供品最好选择一些易保存的时令水果,而且也要饱含美好寓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苹果通常被称为“平安果”,有平安健康的含义,而橙子不仅外表黄澄澄的好看,还有心想事成、财源滚滚的美好寓意,在表达后辈对先人敬意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先人的庇佑,另外还有香蕉、柚子等都是可以作为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的。

了解了可以作为供品的水果种类之后,也要知道哪些水果不能端上供案,像梨、李子等水果寓意着分别,寓意不佳,将其摆上供桌是对先人的大不敬,还有像葡萄、荔枝等这种一串串的水果也不适合摆上供桌。

三、摆上糕点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供品中的水果代表着阴、糕点代表着阳,供品有了水果再摆上糕点,表示阴阳平衡,而糕点的种类和形状没有特别要求,可以是桃酥或者蛋糕等,也可根据先人生前的喜好来决定。

其实拿什么糕点并没有很多讲究,只要带着真诚的心来祭祀先人,即使供品简单,先人也能感受到后辈的敬意。

四、摆上饭菜

中元节祭祀供品除了酒水、水果和糕点,还需要提前准备一些先人生前喜欢的饭菜,有时间最好是自己亲手烧的饭菜,这样更能表达后辈的虔诚。

很多地方在中元节这天,讲究摆上鸭肉,因为古人认为中元节是“鬼门打开”的时候,阴气比较重,“脏东西”也比较多,而鸭与“压”同音,摆上鸭肉能将不好的东西以及霉运压制,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元节先人返回人间看亲人的时候会通过奈何桥,而作为水禽的鸭子能载着故人安稳渡河,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是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与哀悼,因此在中元节祭拜的时候,记得要准备鸭肉。

五、摆上鲜花

现在鲜花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而且不同场合、不同种类的鲜花则是代表了不同寓意,像康乃馨表示温馨,玫瑰代表着爱情等。而中元节的主题是祭拜已故的亲人,选用菊花最合适,而且菊花的颜色也非常多,祭拜时最好选择素雅的白色或者黄色,以示对先人的尊重。

——老井说——

中元节祭拜先人,所准备的供品有讲究之外,还要一些事也不能做,像上坟不穿艳丽的衣服,因为祭拜先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最好选择黑色、灰色或者山蓝色的衣服,着装要符合当日沉重庄重的气氛。

上供之前忌吃供品,按照老一辈的说法,贡品是要给先人享用的,贪嘴偷吃是对先人的不尊重,马上就到中元节,你的家乡还有哪些说法,不妨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和市井生活,关注我,享受舒适生活不迷路。

#暑期创作大赛#

《百香诗选》,流传到日本的存世孤本,你读过吗?

《百香诗选》载录了郭居敬撰写的以《琴》、《棋》、《书》、《笔》、《画》等为题的咏物七言绝句一百零一首,均为元诗佚篇。

元代郭居敬除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诗》之外,尚著有《百香诗》一卷。《百香诗》在中国亡佚已久,却流传到日本,以抄本的形式存留了下来。

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一种,是郭居敬《百香诗》存世的孤本。

百香诗序

一日燕寝,梦一丈夫,巍冠博带,磬折而言曰:《百香诗》将盛于世矣,子知之乎?对曰:未也。既觉,且喜且疑。有顷,鱼传尺素,笺寄新吟,乃镡川郭居敬《百香诗选》也。

吁! 与适者之梦,不符而合,何也?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信乎,先代之言不妄。开卷圭复,语圆而意活,字俊而句清,馨香满室,亹亹逼人,如游 檀国而登广寒宫也。

予不敏,敬诵韩文公“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一联,置于卷首。至治癸亥夏王文川令尤恪慎叔行书。

百香诗选

  高山影里希音远,流水声中古调长。

  可惜世无钟子期,焦桐空带爨烟香。《琴》

  柳荫深深日正长,不知谁向静中忙。

  几回落于晴窗午,吟梦惊回春草香。《棋》

  退笔成堆可冢藏,半生辛苦学钟王。

  君看窗外寒池水,暖日浓薰气墨香。《书》

  梯云来自广寒乡,拔后霜毫锐似铓。

  留与谪仙题品用,沉香亭北牡丹香。《笔》

  流水无声空浩渺,远山有色甚微茫。

  毫端别有春风处,倚竹梅花带月香。《画》

  十八公生万仞岗,灰心火月利文房。

  陶泓池畔玄云起,犹带徂徕风雪香。《墨》

  买得崑山玉一方,吟边磨琢岁华长。

  夜来宝匣忘收闭,一点飞红清墨香。《砚》

  赋就三都穷价直,楼修五凤擅文章。

  都缘白似梅花好,写出新吟字字香。《纸》

  石丈经旬卧笔床,紫云涤净玉生光。

  烟波流入长江去,薰透鱼龙国里香。《洗砚》

  一片齐纨白似霜,团团明月出东方。

  池亭宴坐轻摇处,引得荷风掠面香。《扇》

  双股尖齐燕尾长,良工磨削白如霜。

  晓庭剪断梨花□,带得一些春露香。《剪刀》

  一棹翩翩活计长,五湖四海是家乡。

  朝来撑出柳阴去,冲落江花带雨香。《渔舟》

  蕲竹新栽尺许长,月明三弄据胡床。

  一声风引云端去,吹落梅花只欠香。《笛》

  院宇沉沉秋气凉,重帘低下护清光。

  夜深忽报书生喜,红绽釭花一蕊香。《灯》

  红影摇摇白玉堂,寸心只愿照逃亡。

  翰林记得皈来晚,荣赐金莲一炬香。《烛》

  百炼千磨日色光,世间妍丑不韜藏。

  含章檐下东风里,曾照梅花五出香。《镜》

  勾引游人入醉乡,风中摇曳自飞忙。

  一竿斜出高楼外,大字矜夸竹叶香。《酒帘》

  燕赵佳人独擅场,临鸾梳掠细端相。

  歌唇点破樱珠艳,笑脸□开杏蕊香。《胭脂》

  清如翡翠帘前雪,白似鸳鸯瓦上霜。

  镜里妆成花□艳,指尖勾破玉生香。《粉》

  天渊上下任行藏,岁旱为霖泽八荒。

  领下珠光金甲冷,潭心日暖玉涎香。《龙》

  龙池飞去快腾骧,上应房星一点光。

  千里归来天未晚,满身云湿五花香。《马》

  同队嬉游一镜塘,往来戏弄碧波光。

  不知谁洗芸窗砚,吞得胸中墨水香。《鱼》

  万里云衢羽□长,寒潭影落两三行。

  江南满目烟波阔,处处西风菰米香。《雁》

  宛转歌喉春昼长,高迁乔木占风光。

  朝来飞入花深处,露滴金衣点点香。《莺》

  阴落东风又海棠,重来营垒语雕梁。

  小池水涨芹芽知,衔得春泥一点香。《燕》

  东风花国是吾乡,一点春心日日忙。

  昨夜牡丹丛里宿,满庭风露梦魂香。《蝶》

  日暖西园队队忙,闲随胡蝶度邻墙。

  几回飞向吟窗过,花外风来带蜜香。《蜂》

  西域星槎远取将,青门五色想难方。

  金刀切落水花冷,沁透相如渴脉香。《瓜》

  绿阴亭上午风凉,旋摘枝头荐酒觞。

  颗颗登盘青玉莹,金盆沉浸井泉香。《李》

  纷纷青果荔枝乡,八月寒风九月霜。

  莫怪渔樵轻弃掷,未知回味齿牙香。《橄榄》

  南海单传辟瘴方,朝朝咀嚼润枯肠。

  绿藤翠叶明人眼,白玉盘中玛瑙香。《槟榔》

  东风买勇武夷乡,抽出先春第一枪。

  战退眠魔无避处,瓦瓯汹涌雪涛香。《茶》

  江头杜老典衣醉,垆畔吴姬唤客尝。

  拍拍满怀春意足,真珠红滴小槽香。《酒》

  千古芳名出洛阳,身居花国合称王。

  玉栏干外东风软,日映红云一朵香。《牡丹》

  红灯烁烁映春光,绿叶团团近画廊。

  青琐仙郎一题品,至今翰墨尚遗香。《芍药》

  高烧银烛照红妆,不与花神入睡乡。

  外酒未醒春思重,君王带笑坐沉香。《海棠》

  亭亭画架倚东墙,叶引芳条近绿杨。

  帘额低垂春昼永,一庭红雪暖气香。《蔷薇》

  细细鳞鳞引蔓长,暖风帘幕燕飞忙。

  吟边多谢司花女,新织一机黄锦香。《木香》

  皎如玉树出雕墙,好举清樽为洗妆。

  寂寞一枝春雨里,马嵬坡下返魂香。《梨花》

  蜂蝶纷纷过短墙,千枝万蕊占年芳。

  仙花自与凡花别,流出武陵春水香。《桃花》

  雪落纷纷莫比方,吟边输与谢家娘。

  春春三月金陵市,可爱春风满店香。《柳花》

  颗颗铺排翠叶光,春回合浦价难量。

  晓来三□花间露,犹带鲛人泣泪香。《真珠花》

  源头活水满方塘,净植亭亭异众芳。

  世上已无周茂叔,不知今日为谁香。《莲花》

  谁剪仙花四出黄,枝枝叶叶翠交相。

  世人若把黄金比,只恐黄金不解香。《桂花》

  荷芰衰零菊未黄,婆娑一树影蟾光。

  春园红紫知多少,无比西风半点香。《木犀》

  楚臣孤苦空醒眼,晋令疏狂已醉乡。

  除却两翁知己外,只今谁复爱秋香。《菊花》

  满畦清气逼炎荒,翠叶参差玉蕊光。

  平夜纱厨凉似水,薰人吟梦不胜香。《茉莉》

  东风蕴藉学张良,画出章台翠叶长。

  好看晓烟轻湿处,胜如镜里麝煤香。《柳眉》

  团团万选贴波光,个个天成胜孔方。

  买断西湖风与月,更无铜臭只闻香。《荷钱》

  问酒村中酣雨意,题诗园里闹晴光。

  绿纱捻作柔条细,绛蜡融成艳蕾香。《荼醿》

  棱棱剑叶翠尖长,生长云根野水傍。

  一点骚魂清万古,山灵未许閟幽香。《山兰》

  小小兰舟载艳妆,琵琶声里水风凉。

  玉纤折断红云朵,日暮归来满袖香。《采莲》

  铁枝列戟出苔墙,玉蕊含春破晓霜。

  如是朝来吟案上,寒风一点入诗香。《见梅》

  妆点秋容出粉墙,碧云四畔拥花房。

  真妃酒因胭脂重,织女机寒蜀锦香。《芙蓉》

  不分沉香睡海棠,也来涂抹入时妆。

  樽前且对红裙醉,诗底休吟白雪香。《红梨花》

  金井梧桐一叶黄,亭亭玉树映秋光。

  马嵬坡下人千古,幻出当时粉面香。《白芙蓉》

  风暖瑶亭春昼长,天然国色异群芳。

  广寒宫里嫦娥面,肯 燕脂半点香。《白牡丹》

  玉骨冰肌压众芳,鹅溪半幅贮春光。

  黄昏月淡霜风紧,只欠窗前影与香。《墨梅》

  雪里相逢笑一场,淡妆不爱爱浓妆。

  时人只羡朱颜好,不道春风减却香。《红梅》

  霜叶枯枝未退黄,繁开满树动春阳。

  碧纱窗外移红影,暖日薰人鼻观香。《樱桃花》

  岁晚山空伯仲行,梅花洁白竹青苍。

  冰霜节操凌云气,肯授秦封雨露香。《松》

  清似夷齐立首阳,平生高卧傲风霜。

  若教汗简修青史,多少人留姓字香。《竹》

  美玉精神鹤膝长,冰霜国里破天荒。

  魁名且占群芳上,异日调和鼎鼐香。《梅》

  西风夹雪过南荒,欲落东篱深处藏。

  谁料朝来三径里,花神幻化作秋香。《白菊》

  剪彩为花花异常,枝枝点缀作春光。

  都缘不惹闲蜂蝶,胜似浮花浪蕊香。《剪彩花》

  开时浑不待春光,一蕊银釭冷焰长。

  檐影无风深处静,不愁蜂蝶暗偷香。《灯花》

  月来花底弄清光,半上窗纱半短墙。

  讌坐瑶台春夜永,看来端的胜花香。《花影》

  满林碎锦染新霜,几片飞来入画廊。

  曾与深宫寄愁怨,御沟流出一联香。《红叶》

  毡似青青带似长,丛丛秀色泛烟光。

  春风吹醒西堂梦,留得诗名万古香。《草》

  采采奇芳映绣裳,三三五五蹈青阳。

  全筹赢得金钗去,一路春风语笑香。《斗草》

  土花着雨自苍苍,渐染新痕上画廊。

  好是东风三月暮,落红绣出翠纹香。《苍苔》

  柳花飞雪落寒塘,幻出浮生泛水光。

  好与三千汉宫女,晓妆齐贴翠钿香。《萍》

  粼粼鸭绿飏清光,日夜朝来有底忙。

  好有金鳞乘浪暖,桃花流出禹门香。《水》

  酥润花枝垂苑囿,珠生荷叶满池塘。

  金人掌上秋宵冷,留与君王饮玉香。《露》

  不学金猊置画堂,仙家顿放水中央。

  寒烟漠漠霜风里,只□梅花一瓣香。《香炉石》

  一规蟾魄出天汉,万里山河一色光。

  笑饮西楼清不寐,玉杯影里桂花香。(诗题原缺)

  梦断瑶台夜未央,檐声滴滴下空廊。

  杏园明月堪惆怅,零落燕胎满地香。《夜雨》

  傍柳随花笑几场,管弦声里度韶光。

  尘随金勒  细,风飏罗衣缕缕香。《春游》

  瑶台深处引壶觞,一刻千金玉漏长。

  醉倚东风眠未得,满庭明月浸花香。《春宵》

  绿叶分阴覆画廊,西园雨后蝶蜂忙。

  千红万紫消磨尽,犹有荼醿一注香。《春晚》

  樽前一醉绮罗乡,杜宇声中几断肠。

  燕蹴飞花红雨落,马嘶芳草绿云香。(同)

  深院沉沉午漏长,画栏西畔看鸳鸯。

  小池水满薰风细,已有新荷一叶香。《初夏》

  炎炎红镜出东方,绿树阴浓白昼长。

  山酒一樽棋一局,好风隔竹度茶香。《夏》

  半痕淡月弄清光,几信微风合嫩凉。

  菊圃未开三径艳,桂林先放一枝香。《秋》

  一冬天气暖无霜,欹枕山楼客□乡。

  睡又不成吟又懒,溪风吹送野梅香。《冬暖》

  寂寂蓬门雪夜长,一炉柴火辟寒光。

  果盆飣蔟山橙小,瓦瓮新篘浊酒香。《山庄夜》

  读遍南华夜更长,竹炉火暖酒如汤。

  一时诗思清人骨,窗外梅花浸月香。《冬夜》

  一径逶迤碧草长,短节随处看岚光。

  春风颇解诗人意,时送幽花一阵香。《山行》

  呕出心肝只恁狂,清风明月满奚囊。

  他年会遇君王颜,题在金屏家家香。《诗》

  十八燕姬宫样妆,缓歌金缕宴华堂。

  桃花扇底春风暖,一点梁尘落酒香。《曲》

  雪作春衣霞作裳,远山淡淡浸波光。

  绿窗睡起新梳掠,斜插梅花一剪香。《美人》

  寂历蓬门春日长,奉姑辛苦事蚕桑。

  自甘镜里冰霜影,不带人间脂粉香。《贫女》

  独坐纱窗别恨长,几回偷滴断鸾肠。

  黄昏门掩梨花雨,界破残妆一线香。《泪》

  一年生计一春忙,男力锄禾女采桑。

  粒粒盘中云子白,丝丝机上雪纨香。《农》

  自裁竹笛取宫商,牛背闲吹过夕阳。

  几度草坡春梦觉,满身带得野花香。《牧》

  小小扁舟一叶长,平生活计水云乡。

  夜寒独拥蓑衣睡,风送溪花入梦香。《渔》

  清晨腰斧白云乡,山路萧萧落叶黄。

  折得梅花皈去晚,担头斜插一枝香。《樵》

  扫除炎暑作清凉,意气飘飘远奉扬。

  几度广寒宫里过,桂花吹动满天香。《风》

  花底经论孰主张,千红万紫竞低昂。

  洛阳城里春三月,薰透东风处处香。《花》

  万里遥山翠色藏,玉为茅舍粉为墙。

  无端堆积前村里,减却梅花一半香。《雪》

  天上嫦娥试晚妆,团团一镜照清光。

  蟾宫果有长生药,乞与诗人一粒香。《月》

图文均来自网络

「氤氲书香」《古香遗珍》——图说中国古代香文化(连载2)

天 香

丁谓,苏州人,宋代淳化年进士出身,官至首相,敕封晋国公。多才多艺,通音律,擅棋琴书画,知香道。因被贬官发往海南岛,而有机会研究海南所产多种香料,撰写了《天香传》一书。他流落岭南十五载,七十二岁时死于光州。据《新纂香谱》一书点评:『史称丁谓临终之前半月已不食,只是焚香端坐,默诵佛书,不断小口喝一点沉香煎汤,启手足之际嘱咐后事,神识不乱,正衣冠而悄然逝去。』

丁谓『提出沉香气味﹁清远深长﹂的评价标准,是历史上对沉香有详细见解的第一人,……奠了海南岛黎母山所产沉香品为第一的地位,其后历朝论香者皆以海南沉香为正宗。《天香传》还开启了宋代以﹁香﹂为主的﹁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的文人雅士趣味生活。』

口含鸡舌香

在汉代,大约人们尚未习惯刷牙,因而口中不免产生异味,使他人不快。所以,人们想出一种补救的办法,就是像现在嚼口香糖一样把香料含在口中。《汉官仪》和《汉官典职》都记载了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须口含鸡舌香的规定,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汉中仪》一书还记述了汉桓帝赐大臣鸡舌香的有趣故事。有个叫乃存的侍中,年纪很大,因消化系统较差,口臭很严重。皇帝照顾老臣的面子没有直说,只是赐给他一些口含的鸡舌香。不想乃存没有见过鸡舌香,含在嘴里辛辣刺痛,还以为自己犯了大错,皇帝给他毒药赐死。回家后,一边拿着这些鸡舌香准备倒进口中,一边向家人哭泣诀别。前来拜访的同僚询问后,发现是香品而非毒药,都大笑其无知,冒了傻气。

唐诗中描写口含鸡舌香事的诗句有『鸡香含处隔青天』『远含鸡舌过新丰』,明代有诗句『春雪同含鸡舌香』。

龙涎香

这是一则与龙涎香有关的有趣故事:宋徽宗赵佶有一天闲闷得很,想找点事散散心,于是传下旨意,要检查一下大内诸司情况,弄得大小官吏人心惶惶。赵佶倒也不辞辛苦,不是骑马就是乘轿,连走各司视察,数天后才告结束。当他决定将奉辰库并入内藏库时,发现有一种物品数量众多,外形也不怎么好看,因为是前朝存下的旧物,加上管理混乱,谁也搞不清是哪来的、叫什么、有什么用途。因为要移库腾地儿,所以决定将其分赐众官吏算了。没想到有人用如豆子大小的一小块,放在香炉上焚烧时,室内马上『作异花气,芳郁满座,终日略不歇』。有人禀告赵佶,他才明白这是龙涎香,宝贵物件怎舍得给人?立马传旨,原来分赐给众大臣的现在无论剩余多少全部返还,锁入禁中,还将此珍贵香料定名『古龙涎香』。于是官僚们争先到市面上寻觅,引起炒作龙涎香热,以至一饼竟值五百缗。

分 香

曹操在我们中国是妇孺皆知的古代名人。据《太平御览》一书中所引用《魏武令》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在『天下初定』之际,他出于大兴节俭之风的考虑,曾经颁布了『禁家内不得香熏』『以香藏衣着亦不得』的法令。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讲究生活环境及个人卫生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地位不断提高的曹操也开始习惯日常的用香。与此同时,香事也涉入了军事、政治活动范围之内。据《魏武帝集·与诸葛亮书》中记载,曹操曾把香品作为礼物赠与诸葛亮:『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曹操临终作《遗令》吩咐后事时,还提到把目前剩余的香料分送给几位夫人,此举被后人称之为『分香』。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也提到『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

皇室斗香

以斗香、品香为内容的香会,作为上流社会的一种社交活动,古已有之。

据记载,亡国之君李后主的父亲,即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皇帝李璟,非常喜欢香事,经常在宫中大摆香宴。保大七年[一九四九年]的一天,李璟又召集大臣宗室中懂香之人到宫内参加品香集会。有人统计这一次使用的包括中外出产的香料、合香以及煎饮、佩带等所用各色香品共九十二种。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李煜也对香事颇有研究。光是他开发的﹃帐中香法﹄就有五种之多,他还写下不少有关香事的诗词,如﹃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炉香闲袅凤凰儿﹄。

画中上部所绘于偏殿中稳坐之人就是李璟。李璟的形象根据五代南唐《重屏会棋图》而绘,有据可查,由于是高雅闲适的娱乐活动,所穿为休闲装而非正式朝服。

画面居中人物所捧香炉为唐代邢窑白釉三足炉。

黄圣苏整理。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香遗珍》主编,文物图书资深高级编辑,香文化专家范纬老师授权发布,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敬请持权属证明通知我们及时妥善处理。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