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招财风水

烧香两头烧什么征兆(香两头烧预示什么)

时间:2024-01-16 18:55:21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人遇灾祸,要说“有个三长两短”?三长两短到底代表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代代相传。

那么,在我们庞大的知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的方言、谚语、约定俗成的民风习俗;我们往往是知其表而不知其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这样一些语境和一句话。

“当家的,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

“我怕负心汉害了我的女儿,需一路找上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定要讨个说法。”

“万一日后有个三长两短,也不能全靠医生救命!”

相信大家看明白了,三长两短指的是什么?

三长两短指代死亡、灾祸、以及未知的隐患。

中国人表达事情往往是比较委婉、含蓄的,所以当形容事态严峻时,通常用此来统称。

总之,活人是用不到这个说法的;那为什么一定要用三长两短,而不是山高水长呢?为什么就是三长两短和危险挂钩,而不是代表其他含义呢?

我们无法确定这个词语的来源,但是我们可以从相关的地方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有句老话,叫人死为大。我们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所以对丧葬文化是十分重视的。上到君王,下到臣民,无一例外。

丧葬的形式也衍生出了土葬、火葬、水葬、等许多种。

土葬在古代比较普遍,俗话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埋入地下,但随着朝代的演变,土葬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

火葬在现代较多,由火葬场火化后,骨灰装进骨灰盒埋入墓地。

是藏族人民的习俗,死后尸体抬放到指定地点,任由秃鹫吞食。

水葬就显得过于古老了,死者直接扔进水里。

不同的丧葬方式源于不同的丧葬文化,但是对丧葬仪式的重视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丧葬的看法。

大家对死亡的认知普遍都是肉体消失、灵魂不灭、轮回往复,所以对于丧葬仪式充满敬畏心。

古代君王大修陵墓,除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之外,就是尊卑等级制度。

不同的身份、阶级陵墓的规格也是不同的,皇帝就是最高的规制,也就是所谓的厚葬。

还有就是“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寄予期盼于神明,相信身边的一切会带入到新的世界。

说到底,还是源于人性最根本的贪婪欲望!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许多丧葬的方式,铺垫过后接下来回归正题,这和三长两短又有什么关系?这就不得不说到丧葬的内容了。

其一说法,传统的土葬方式人死后尸体需要放入棺椁中,那么什么是棺椁?怎么打造的?

棺椁就是棺材。棺材大家都熟知,类似长方体。由六块木材打造的,木材的选用一般有三种。

高级点的就是檀香木,檀香木本身具有极强的防腐性,保证尸骨免受侵害。因此价格昂贵,古代官员选用得比较多。

次一点的就是楠木,楠木密度大,比较坚硬,防潮防蚁防虫。因其是埋在地下几千年才形成的,所以比较稀有,价格也是不菲。

寻常百姓用的基本就是杉木,也具备一定的防腐能力。木材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造价相对较低而且比较普遍,大家都承受得起。

棺盖和棺底需要两片长木材,有种说法也叫天与地。

左右两边也是长木材,寓意日与月。棺材前后两块短木材,叫彩头和彩尾。

整体棺材需要用到的木材就是“四长两短”,又因为人活着棺材是不需要盖上的,所以去掉棺盖的长木材,就是“三长两短”,因此用它来指代不祥之兆。

其二说法,古代的棺材组合拼装到一起用的不是钉子,是一种木楔。

也叫衽,造型是两头宽中间窄,棺木上有与之对应的坎。但是这样拼装并不牢固,古人又用皮条在外对棺材就行捆绑。

一般是在棺材纵着的方向捆绑两根皮条,再在横着的方向捆绑三根皮条。棺材是横着的方向木板长,竖着的方向木板短,所以也叫“三长两短”。

其三说法,人死以后,活人要进行祭奠。举行这一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悼念,所谓“慎终追远”,这是中国孝文化的体现。

祭奠文化在我国也是源远流长,代表了民族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代表着血脉传承与责任。

对于个人来讲,祭奠更多的是一种心灵寄托和情感抒发。也同时不忘警醒自己,好好地活着,活下去,便有希望。

祭奠的形式亦是多种多样,古人一般是上坟、扫墓、家祭。

上坟的形式比较普遍,就是在祖宗埋葬之地举行的。在祖宗忌日这一天,或者年节时期,摆上供品和美酒,再烧些纸钱。

扫墓一般在清明节,也叫寒食节。

家里人会做一些糕点供奉,到祖宗墓地致祭。还需要带上锄头、铁锹等工具,为墓地进行锄草、添土,最后在墓碑两侧挂上纸钱。

家祭的话规模大一些的会建立祖宗祠堂,列宗列宗的牌位都摆放在内;简单一点就是在家里一隅摆上亲人牌位。

同时也要上供品,基本就是水果糕点

正中间摆放着香炉,上香的规矩是三根长香。

香炉两侧要摆放两个短的烛台,烛台要保持长明。三根长香配两根短烛,因此这里叫“三长两短”。

这是祭奠的规矩,活人是用不到的,故而用它指代死亡。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

祭奠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例如网络祭奠,通过网站献花、点歌、留言等方式表达哀思,这种方式相对来讲更加便捷,而且环保,所以逐渐的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

以上就是关于三长两短代表的含义,以及口口相传的来由做得简单解读,基于我们的传统丧葬文化与祭奠文化,衍生出来的民间用语。

普遍就是这三种说法,如果读者有阅读到其他史料文献,也可以留言讨论。

走近数学(6)——数学与智慧之五(等量代换)

走近数学(6)

—— 数学与智慧之五(等量代换)

冯跃峰

本文介绍“等量代换”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一般地说,当一个量不容易处理时,我们可用一个与之相等的量去代替,使之变得容易处理。

下面介绍这一思想方法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

我们先看两个智力测试题。

例1、有一种分布不均匀的香,每一根烧完都是耗时整整一个小时。试问:你如何用燃烧这种香的方式,确定一段15分钟的时间?

本题看似不好回答,其关键是“香的分布不均匀”,从而无法取其中一段来燃烧。但借助数学中等量代换的思想,该问题不难化解:尽管香的分布不均匀,但“燃烧时间”的分布是均匀的。整体燃烧一根香的耗时是一小时,所以我们只需将燃烧的时间“四等分”即可。

如何将燃烧的时间“四等分”?这又可采用数学中常用的逼近策略,先考虑如何将燃烧的时间“两等分”,这是很容易办到的——将一根香从两头同时点燃即可。

当从两头同时点燃的一根香烧完时,我们便得到了一个30分钟的时间段。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需要将这个30分钟的时间段继续两等分,这自然想到“再次从两头点燃”。但问题是:并没有只够燃烧30分钟的香呀?

稍作思考,不难发现再进行一次等量代换即可:前面不是燃烧了一次30分钟的时间段吗?将这个时间段“转移”到一根完整的香上燃烧,那这根香剩下的“时间段”吧正好就是30分钟吗?由此想到,只需取一根完整的香,先从一头点燃,烧30分钟后点燃另一头,则从此刻开始到这根香燃烧完的时间就恰好是15分钟。

综上分析,便得到该问题的完整解答如下:取两根这样的完整的香,将第一根从两头同时点燃,并将第二根从一头点燃。当第一根香烧完后(耗时30分钟),再将正在燃烧的第二根香的另一头也点燃,从此刻开始到第二根香烧完时,其时间段就恰好是15分钟。

例2、有甲乙两人在一条道路上相向而行,他们最初相距1千米。甲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甲出发时身边带着一只电动玩具狗,狗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向乙的方向奔跑,当狗遇到乙时立即折返向甲的方向奔跑。当狗遇到甲时又立即折返向乙的方向奔跑,……,如此反复,直至甲乙碰面,问狗跑的路程是多少?

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小的陷阱:很容易想到计算狗每次折返的距离然后相加。如果真的这样计算,则是相当困难的,但采用数学中“等价转换”的策略,问题可迎刃而解:要计算狗跑的路程,只需知道狗跑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甲乙从出发到碰面所花费的时间(等量代换)!由此不难得到问题的答案——

甲乙合并的速度是每小时25千米,相距1千米,所以甲乙从出发到碰面所花费的时间是1/25小时,这也就是狗奔跑的时间。又狗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所以狗奔跑的路程是50/25=2千米。

我们再看一个历史故事。

例3、有这么一个众所周知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冲在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都纷纷议论开了,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这时候,曹冲却说出了一个办法:“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这个故事中,曹冲表现出来的聪慧实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机智。

我们可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故事中的问题:解题的目标是要称出大象有多重,已有的条件是:只有能称出小物体的称。

条件和目标之间存在差异,能否消除这一差异?更换对象即可:如果我们将大象换成一些与之等重的物体来称不就行了吗?

通过这一思考,问题就发生了变化:只须判断两种物体等重,而这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为生活实际中常常遇到一些判断两个物体等重的例子。

比如,比两个人谁的劲大,只须看谁把弓箭拉得开些就行了;比较两只同样大小的船谁装的货物重,只须看谁的吃水深就行了。

由此,就不难找到称大象重量的策略了。

你看,“曹冲称象”中,用沙子取代大象在船上的吃水深度,其思考过程不正好是数学中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体现吗。

我们再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例4、用量杯量出一个小石子的体积。

我们可这样分析该问题:解题的目标是量出小石子的体积,题给的条件是一个量杯。

条件与目标存在差异,因为量杯只能量出液体比如水的体积。

如何消除差异?更换对象即可:如果能将石子换成一些与之等体积的水来量不就行了吗?

这样一想,问题就变为如何找到与石子等体积的一些水,由此不难想到将石子丢入装满水的量杯中即可。

本题也可这样思考: 石子的形状是不规则的,能否将其补成一个规则体?

再注意到量杯可量液体体积,自然想到用水将其补成一个规则体,这借助量杯是很易实现的:将石子放入量杯,再到入适量的水即可。

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割补”思想、变量代换等思想的体现,它与“曹冲称象”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烧香为何一定是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正值春节期间,焚香祈福的活动自然是少不了的。

无论是在家祭祖还是去寺庙祈福都会有诸多规矩需要遵守,在诚恳寄托心愿的同时也表达对这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其中烧香祈福是广为人知的一种祝祷方式,但是同样,烧香这件事也是有许多门道的。

“烧香”考源

有关于烧香活动的起源,不同的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类。

其一,他们认为焚香起源于周礼,最早在《诗经》生民中有记,先祖后稷始创祭享礼,“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并“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在小雅中也记载了周王带领农民“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从此,祭祀焚香这项习俗便渐渐流传于世,被大众所知晓。

其二,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从未创造过焚香之礼,而是受了西方佛教的影响开始焚香礼佛,进而演化到烧香祈福。

在供佛的礼仪记载中,确实有燃香供奉。

《增一阿含经》中记载,“长者女沐浴身体,手执香炉”,后提及“此香是佛使,满富城中须摩提女所请。”

可见佛教中诸多礼仪同中国民间习俗有众多相似之处,焚香之法也可能是从佛教中化用而来。

其三,其他人认为,中国古时用香只是喜爱香料味道,而“烧香”之举乃是受域外文化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使用香料的先例,神农时期就已在采集花草树木制作香料用以净化空气,驱疫避秽。

《楚辞》更是记载了如幽兰、江离等香草的使用传统。

而这些记载只是侧重于对于香料味道的使用,并未提及祭祀焚香。

后随着与海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发展,在传入文化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开始将香料使用在祭祀、典礼仪式中,以示庄严,北宋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香料贸易的“香舶”。

无论观点如何,不管是从西方传入的佛教还是中国本土的创立的道教,他们都崇尚于焚香礼拜,通过香气的弥漫达到通天晓神的目的。

随着宗教影响力的加大和信徒数量的增多,极大的普及了烧香礼仪,有关于烧香时的规矩也进一步完善,许多细枝末节也得以加强。

焚香从此成为皇室、士大夫以及百姓们祈福祝祷、增添雅兴的普遍活动。

焚香的意图

非宗教行为的焚香只是欣赏香料的香味,而不注重其背后所蕴藏的象征意味。

相反,宗教行为的焚香活动更加注重其背后的含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播甚广,属于外来宗教。

传入中国后,其理念要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磨合,从而达到与大多数民众精神相契合,后得以广泛传播。

佛家认为焚香可通天意,达圆满之境。

而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发源于中国,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上古礼制和古典理念同属一处,其理念不需要过多的改变便可被大众所接受。

但是二者又属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按照道教的说法,佛教始祖是受老子点化成佛的,即“化胡为佛”。

而佛家认为大部分道经是化用了佛经,借鉴了佛家的说法。

两教理论在很多方面相互融合,属于根与枝的关系。

佛家和道家都将焚香看作是人与上天交流的渠道,是通天地、以赤诚之心与神灵结合的方式。

两个教派都把烧香作为祈祷求福的初始阶段,首先通过烧香表达对神明的敬拜。

因此在烧香的意愿方面,佛道两家皆意为祈福、许愿,以求平安吉祥。

但是二者又都是选择“三”作为烧香时根数的代表,这是为什么?

佛教三根香的含义

有关于三根香的含义,佛家有两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为三根香代表着供奉佛、法、僧。

三根香不能同时入香炉,烧香时第一根香要插在中央,代表着“供养佛,觉而不迷”。

第二根香要插在右边,代表着“供养法,正而不邪”。

第三根香要插在左边,代表着“供养僧,净而不染”。

三根香整体即敬佛,敬法,敬僧。

第二种说法为三根香代表的是佛教的三种境界,即“戒、定、慧”。

这分别对应了人的三毒,即“贪、嗔、痴”。

点燃这三根香即意味着对欲念的摒弃与心灵上的解脱。

第一根香为戒香,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戒指戒律,多指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菩萨戒本经笺要》称道:“戒如大明灯,能消常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

只有心有约束,不肆意妄为,才能终得善果。

第二根香为定香,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正所谓:诸三昧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定是产生智慧、悟出道理的源头。

只有心无杂念,意志坚定,才能参悟禅机道理。

第三根香是慧香,因定生慧,由慧断烦恼,终得圆满。

人生有八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佛曰: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口说善言,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由此可见,慧是辅助条件又是必要因素,只有善于思考,懂得取舍,明智明理,才能聪慧睿达。

另外,在佛教礼仪中要按照“先烧香,后拜佛”的要求。

在上香时也要注意,点燃香后不要用嘴去吹,应该轻轻摇晃使火苗熄灭。

上完香后,应面对佛像肃立,微微鞠躬并双手合十,恭敬礼佛。

佛教祈福时使用合掌礼。

佛家认为,合掌寓意圆满,包纳万物众生。

合掌抬至心口处,寓意众生皆于心中。

两只手平时各自为营,分工有序,合掌时却都集中于一处,且都静止安定,代表着祭拜时的诚心,心无杂念,一心向佛。

道教三根香的含义

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有着非同凡响的代表含义。

《道德经》中记载的道家思想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道家认为世间万物起源于“三”,“三”即世间万物。

在道教之中焚香,有着十分庄重严肃的祭祀含义,即代表着对世间万物的尊崇。

道家思想讲究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他们认为供奉自然万物就可得到自然的恩惠,集天地精华,领悟修行之道,从而有助于提升修为,得道成仙。

他们不仅看重焚香时的礼仪遵守,更加注重内在品德的高尚。

同时,道教供奉“三清”,这是道家文化中的最高神明,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其中我们广为熟知的太上老君就是太清道德天尊。

因此道教的三根香不仅代表了大道化生万物,还代表供奉的三位尊神。

在道教的理念中,第一根香代表供奉玉清元始天尊,其地位最高,因此此香要插在中央。

第二根香代表供奉清灵宝天尊,《道德经》有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由此道家除中央外,在吉瑞祥和时以左为尊。

由于清灵宝天尊地位略高于太清道德天尊,因此此香要插在左边。

第三根香代表太清道德天尊,此香插在右边。

而道家在焚香祈福时也有专属的教派规矩。

《道德经》中记载,“夫烧香,不得以口啮香,灵禁至重”。

对于道教而言,焚香的烟气可达十方无极世界,并能灵通三界。

因此在烧香时,千万不能用嘴吹灭点香时出现的火苗,否则人体呼出的浊气会污染通真达灵的媒介。

所以应将香微微晃动以熄灭火焰。

在入道观时,千万注意要跨过门槛,门槛可谓一道结界,隔绝污浊尘世与清净之所,“隔绝红尘咫尺地,遁入玄境一重天”,因此万万不可随意踩踏。

道教祈福时使用抱拳礼。

道家认为,阴阳五行在手上各有体现,抱拳礼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之说。

而行礼时,两手抱拳拇指按于手指五行子午处掐子午诀,左手压于右手呈太极图样,故抱拳礼意味蕴含阴阳五行和太极八卦。

烧香的其他数目

在佛教中,除了烧三根香,其次就是一根香和十三根香。

烧一根香的主要说法之一是表示一心一意供奉神佛,万事万物皆随环境,心中没有其他妄念,无另外所求,超凡脱俗,一片赤诚。

另一种说法是只祈求家人平安无恙。

而当在佛门中取得圆满功德或者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是有资格进十三根香的。

如果普通人进十三根香,则会有损礼教,折损功德。

而在道教中,香的根数可以不拘泥于三根,只要为三的倍数即可。

因为道教极其注重烧香礼节,道家认为,燃香数目越多神明庇佑的越多,心愿达成的越快。

其中六根香表示给两代人祈福,九根香则代表着给三代人祈福。

燃香时,香之间的距离要不超过一寸,否则会被认为不灵验。

是强心剂,不是万无一失

烧香祈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至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至亲至爱之人的祝愿。

随着文化的积淀和教派自成一派的传承发展,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祈福在世人的心目中逐渐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各种规矩使这些习俗变得更加庄严端庄。

无论是烧香时点燃的三根香还是祈福时的手势都代表了人们的虔诚之心,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但是从在古代时由于对天神的敬畏举行的庆典、祭祀活动,到如今为祈求个人小小愿望进行的上香祈福都表达了人们将命运寄托给天的内涵。

但是生活中却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还是人定胜天。

生活的美好与未来的繁荣需要自己用双手脚踏实地的去创造。

诚然烧香祈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于迎接未来的信心,增强了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决心。

但是这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祈福活动中,还是要发挥自己最大的可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将祈求的愿望转化为现实。

烧香是一项祈福活动,也是一项传统文化。

在继承与发扬的同时也要走好自己的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梦想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

参考资料:

[1]徐文静,程恭让.汉藏佛教交流与近现代中国藏传佛教思想的发展[J].近代中国,2021(02):307-323.

[2]刘兆风. 从佛教造像中的禅定印看“戒定慧”三学[D]美术学院,2012.

[3]邵媛媛. 岫岩“烧香”仪式的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07.

[4]杜超凡.传播观与时代价值:对佛教文化传播的再度审视[J].华夏传播研究,2021(02):145-1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