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嘉庆元年是哪一年(乾隆元年是哪一年)

时间:2024-01-25 16:03:05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嘉庆——大清中衰的开始(一)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清五帝钱的最后一位铸造者),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清高宗禅位于颙琰(时年已经36岁),但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清朝呈现中衰之势。

嘉庆帝登基后开铸年号钱嘉庆通宝,制式延用乾隆通宝背满文纪局,共十九局(含中央局和新疆局)。嘉庆通宝共铸25年,存世量大,最著名的版本是“文庆”。

“文庆”,又称“长庆”,嘉庆年间早期铸造,只见于宝泉局,常见背上星,也有光背无星的版本相对少见。“文庆”版本的特征是“庆”字书写完整所以很长,后便于铸造庆字下的心和反文共用了一笔。

文庆

下面按照惯例一个个局口看一下版本,嘉庆通宝铸造期不算长所以版本并不复杂。

宝泉局,常见尺寸在23mm到26mm之间,大样类似乾隆通宝尺寸在27mm以上且存在28mm和29mm尺寸的超大样。

宝泉一

根据“嘉”字中“吉”的大小(主要看宽度)可以分成大吉、中吉和小吉。

宝泉二

嘉庆宝泉局常见背星者,背下星相对较少。

宝泉三

“文庆”也有几个版本,其中“双点方头通”最少见。

宝泉四

尺寸超过27mm已经可以算做大样,尺寸越大越少见也就越贵。

宝泉五

宝泉六

宝源局,嘉庆通宝宝源局铸造尺寸相对较小,大样尺寸也在27mm,泉界也有人称尺寸超过26mm的为中样。版本上源局没有啥特殊的,基本上就是尺寸越大越值钱。

宝源一

宝源局嘉庆基本就是尺寸为王。

宝源二

宝源局常见背上(下)星,其他趣味品多为私铸,官铸趣味品价格都比较高。

宝源三

宝源四

明天开始看地方局。

注:文中引用的泉谱成书年份很早,价格没有可比性,只用作珍惜程度参考。

站在清朝转折的十字路口,嘉庆皇帝都经历了什么?

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初六,京郊圆明园行宫内“天地一家春”传出婴儿阵阵清脆的哭声,乾隆帝第十五个儿子出生了。母以子贵,母亲魏佳氏清秀苍白的脸颊上顿时浮起了幸福的红晕。乾隆帝将襁褓中的儿子轻轻抱在怀中,望着他红润可爱的小脸,一种幸福和喜悦油然而生。按辈分这位皇子应是“永”字辈,取名永琰,这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永琰14岁被立为储君

37岁由父皇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

他在位25年

1820年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

终年61岁

在清代的皇帝中

有人说嘉庆帝身上的奇事、憾事、迷惑事很多

从嗣位之初不掌大权

到亲政时正值清朝的转折时期

因其错综复杂

不由得使人们产生许多联想

一乾隆皇帝“禅位”内幕1{乾隆禅位,新帝登基}

1795年,乾隆帝在他执政满60年时,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正式册立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为避讳,将永琰改名顒琰。定于第二年的元旦举行禅位大典,改年号嘉庆。

乾隆帝身体非常好,活了89岁,是清代寿命最长的皇帝。在他60岁寿辰时,也就是他在位的第35年,曾立下誓言:“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放弃皇权,将皇位传给儿子。”原因是他的皇祖康熙皇帝在位60年,自己不敢超越皇祖。乾隆帝的禅位给颙琰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多是父死子继,登基大典都是在国丧期间举行。而自己能够在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中登上皇帝宝座,当属幸事。

清宫档案中详细记录了乾隆帝的禅位大典。当天,乾隆帝0点起床,首先到宫中各处佛堂一一拈香拜佛。吃过早饭,率皇太子前往奉先殿、堂子处祭祖。8点钟禅位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隆重举行,乾隆帝走进太和殿,缓缓登上大殿内正中七级阶梯,坐在高高的雕龙髹金銮宝座上。这时颙琰依然穿戴着皇太子冠服跟在乾隆皇帝之后走进太和殿,在台下站立。殿外传来三声清脆的鞭响,音乐响起。顒琰起身走到乾隆帝宝座前跪下,接过父皇手中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大印“皇帝之宝”,之后行跪拜礼。可以说嘉庆帝所经历的是一场亘古罕遇的禅位大典,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前有过禅位,但后来再没有出现过,他本人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禅位制度绝唱的最后见证人。

2{一日二帝}

禅位和登基大典之后,嘉庆帝真的开始行权理政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用“一日二帝”来形容当时的清廷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乾隆帝并没有舍得放下手中的权力,颐养天年,而是继续控制清廷。主要表现有四点:

△记载乾隆皇帝禅位之后事宜的《太上皇日记》

禅让不隐退

乾隆帝退位成为太上皇,但他并没有住在事前为养老修整的宁寿宫,而是仍居住在养心殿。新帝只能住在太子宫中,这真是千古奇闻,不能不使人对嘉庆帝能否真正掌握皇权产生质疑。

退位不让权

乾隆帝归政之后,批阅奏章、颁发敕旨、上殿接受朝贺等本应该由嘉庆帝去做,但乾隆依然大包大揽。他要求礼部官员在国库中选择纯洁玉料,镌刻“太上皇帝之宝”和“玉册”,之后又镌刻了“归政仍训政之宝”。他经常以太上皇名义参政并下发谕旨,如遇到筵宴,太上皇御正座,嘉庆帝在旁侍坐。按他的话说,不能因为禅位就自找空闲安逸,不问朝廷政事。还要经常训导指示新皇帝。这些足以说明乾隆帝禅位后并未归政退闲,仍继续掌控着大清帝国的运行。 ”

年号共存

乾隆帝在退位诏书上写道:退位之后在宫廷内部仍使用“乾隆”年号,在宫廷外各省使用“嘉庆”年号。将太上皇帝谕旨改称敕旨,继续使用乾隆纪年颁发。现存的清宫档案中有部分乾隆六十一年(1796)、六十二年(1797)、六十三年(1798)的档案。如《乾隆皇帝在元旦开笔》《千叟宴诗》《起居注》《时宪书》《昭仁殿陈设档案》等。

通宝共用

乾隆帝归政之后,因太上皇训政,铸造的钱币乾隆年号和嘉庆年号平分秋色,各占一半。使得后来乾隆、嘉庆两种通宝同时在市面上广为流通。

3{卧薪尝胆的岁月}

嘉庆帝继位时已经37岁了,但仍居住在太子宫——毓庆宫,这是很尴尬的事情。看到太上皇帝对权欲的热衷,他无力抗争,也不敢抗争,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表面上对太上皇毕恭毕敬,待其他人彬彬有礼,把所有不快埋藏在心里,卧薪尝胆,默默地等待。每天要做的事几乎就是向太上皇帝请示、汇报。太上皇喜则亦喜,太上皇笑则亦笑。

△毓庆宫

嘉庆帝做皇子时,大部分时间是在毓庆宫书斋里度过的,现在依然如故。他曾亲自书写“知不足斋”匾额一方,悬挂在自己的住处。把自己学习的房间取名为“味余书室”。意思是:勤学者有余,怠慢者不足。有余可味也。嘉庆帝亲政后编辑出版了《味馀书室全集》《味馀书室诗文撰》,包含三百首诗和百余篇古文及随笔等。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以古论今,策论治理天下的方略,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和自己对世事的感受等。

时间过得很快,太上皇九十大寿即将来临,嘉庆帝准备为父皇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然而太上皇没能够等到那一天,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太上皇走完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终年89岁。同时,嘉庆帝也结束了三年的伴驾生涯。送走太上皇,嘉庆帝开始亲理政务,可以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做自己要做的事了。

二封密百年的祈祷

嘉庆帝亲政后接过的是一只沉重的权杖,从顺治帝入关算起至1911年溥仪退位共268年,此时清朝历史刚好走过近半的路程。往前看,他的祖父辈打江山建,呈现出康乾盛世。往后看,与往日的辉煌相比,清王朝已凸显下滑迹象,用“千疮百孔”“王朝中衰” 形容也不过分。有人说嘉庆帝是一位平庸天子,有人说他是一个悲剧皇帝,也有人说嘉庆皇帝无能,还有人说他有很多闪光点。其实,嘉庆帝嗣位之初虽然只能跟着太上皇的指挥棒转,但他也在默默地观察朝廷中的各种积弊和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和梳理。待亲政后,他便即刻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面对多难之秋,站在盛与衰的十字路口,嘉庆帝将怎样选择呢?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嘉庆帝的内心也是很复杂,于是他祈祷上苍求得保佑。

1{嘉庆元旦开笔}

嘉庆元年正月元旦(1796年2月9日)居住在毓庆宫的皇太子就要举行登基大典了,万事百废待兴,他心情十分激动,多么希望得到苍天保佑啊。他沉思片刻用朱笔写下对新年的祝语:“元旦良辰,宜人新年,万事如意”。之后,又用墨笔写下对国家未来殷切的企盼:“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字体流畅敦厚,但笔到之处仍不乏有些抖动痕迹,从中可以捕捉到他写字时激动的心情。此后每年元旦嘉庆帝都写下同样的祝语,用黄纸密封藏于宫中,任何人不许启看。从嘉庆元年(1796)开始至二十五年(1820),其内容一直没有变化,似乎暗示着他内心有一份永恒不变的追求。

2{巩固,讨治国真经}

嘉庆帝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作出最大的努力,讨治国真经。他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勤”字为先促发展

走进嘉庆帝办公的勤政殿,墙壁上悬挂的《御制勤政殿记》,这是先皇的御笔。两边有副对联写着:“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意思是说:做皇帝要自己亲力亲为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也就是说做皇帝要勤奋,因此,嘉庆帝认为“勤”是立足之本。

广开言路,整肃纲纪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话。这种思想在几百年前也曾被嘉庆帝所采纳。嘉庆帝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广开言路。他多次颁谕旨明确表态,今后不论对人对事有意见可以直截奏报,也可以密奏,不管说的对与否,保证不打击报复。他解释说:“朕既令人尽言又复以言罪人,岂非诱之言而陷之罪乎。”嘉庆帝知道只有官员们真正感到皇帝为他们撑腰壮胆时,才能消除恐惧心理站出来讲话。于是,嘉庆帝一面颁发“求言诏”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一面用实际行动打消大家的顾虑。他为乾隆时期因说真话而被处罚至死或下大狱的官员平反,公开褒扬追赠官衔,为他们的子孙加赠爵位职衔。嘉庆帝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忠实于他的大臣们,使他们消除顾虑,敢于揭露和珅等人专横跋扈、仗势欺人的种种罪行,为赐死和珅收集了更多证据。

缓解财政困难

嘉庆帝亲政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财政匮乏,国库几乎是个空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国富民强的前提应以发展农业为第一要务。在这方面嘉庆帝身先士卒,每年三月左右农民开始耕种前,嘉庆帝都要到先农坛举行耕藉典礼,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为缓解经济,嘉庆帝终止了祖父辈热衷的巡游传统。包括南巡、东巡、西巡、北巡。当然他也非常留恋当年随父皇南巡时看到的江南美景、歌舞升平,这些都曾给他带来许多乐趣,使他陶醉。但他更没有忘记乾隆帝晚年说的一番话:我当皇帝60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所以嘉庆皇帝决定停止巡游。此外,嘉庆帝还实施捐输捐纳。即人们所说的卖官鬻爵。由政府定条例、定价格,公开出售不同的官位职衔,允许京外官员捐钱购买。捐来的钱被用在缴捕起义军、治理河工、军需军备等方面,甚至用于皇族家事的开支。根据清宫人事档案记载,嘉庆年间的捐输是最繁重的,国家每年都要用大量的捐纳来缓解国家财政不足。

3{心有余而无力回天}

△嘉庆御笔“丕基慎始”

都说嘉庆帝从父皇手中接过的是一支沉重的权杖,他的日子自始至终都不好过,国际的、国内的,正在发生和尚未发生的各种危机悄然而至,像一只无形的魔爪卡在他的脖子上,让他难以喘息。但嘉庆帝仍是踌躇满志,想要做一番事业。他励精图治,试图在各种盘根错节的夹缝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通过各种努力,嘉庆一朝的国政出现了转机。然而这一切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社会危机,积弊太深及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使嘉庆帝如履薄冰。面对清王朝的急剧衰落,嘉庆帝有治国之志而无回天之力。每年都期盼的“万象更新”“丰年为瑞”也成为纸上谈兵。

[文章来源]

《嘉庆皇帝的那些事儿》

[作者]

高 换 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辑]

赵 磊

嘉庆帝为何不能扭转清朝衰落的局势?他始终只是一位庸君

从1644年入关到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已经稳定发展了150年。然而,到了嘉庆时期,清朝的国力就不断下降了。嘉庆帝也想通过励精图治来改变这种江河日下的局面,但是无奈水平有限,最终无法改变大趋势。

清朝的衰落和大部分朝代如出一辙,都是从土地问题开始的。经过前期的开垦,全国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0亿亩,位居古代第一。清朝前期大力鼓励开垦,推广农耕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推广高产农作物,使得清朝的亩产量达到310斤,也是古代第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长期稳定,清朝的人口也迅速增长。在康熙年间,全国人口达到了1.5亿,到乾隆末期上升到了3.1亿。人口增长导致人均土地面积下降,在康熙年间,人均耕地面积超过7亩,然而在1812年就只有2亩多了。加上土地兼并越演越烈,于是大量的农民破产,社会矛盾尖锐起来。

在乾隆末期,已经出现了农民起义,例如山东的王伦起义,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于嘉庆元年(1796年)爆发,到1804年才结束。清朝镇压白莲教起义前后花了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5年的财政收入。这导致清朝的财政显得更加恶化。

康熙南巡图

黄河也被嘉庆不太友好。自从康熙治理黄河由来,黄河已经安定了70年。然而,黄河的泥沙是古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到乾隆末年,黄河河道再次淤积,黄河又开始泛滥了。1796年六月,黄河就出现了决口现象,嘉庆帝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赶紧下令地方治理黄河。

然而,由于财政不足、地方严重,嘉庆朝已经无法解决黄河问题,该时期的大决口就多达16次。黄河泛滥地区不仅不能收取赋税,还要大规模赈灾,进一步加重社会矛盾和财政负担。

每一次治理黄河,动辄花费几千万两白银,几乎是一年的财政收入。另外,清朝每年还要拿出1700万两左右作为军费,这是最大的一笔常规开支。这导致清朝的国库日益亏空。1790年,国库存银达8000万两,到1796年下降为5658万两,到1814年就只有1240万两了。

嘉庆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带头搞起了节俭。亲政之初,他就禁止地方向中央进贡,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他减少了出巡活动,每次出巡都力求节省。他禁止修建行宫,盛京将军曾奏休整破旧的盛京夏园行宫,他以“满洲俗,遇巡幸行围驻跸之处,向俱携带毡庐帐房,随时及立彳厅营,从无盖行宫之事,所以习劳勋而崇淳朴也”将之拒绝。朝鲜使团对嘉庆帝的评价是“大抵以勤俭见称观于穷殿之多朴陋,可谓俭矣”。

然而,光是节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财政危机的。因此,嘉庆朝,农民起义依然还在陆续爆发。一个时代要走向衰落,那是基本无法挽救的。

乾隆前期,励精图治,狠抓吏治,因而社会风气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到乾隆后期,政策松弛,贪图享乐之风盛行,吏治就败坏起来了。乾隆时期最有名的贪官莫过于和珅。他利用乾隆帝的赏识重用,专断独行,狐假虎威,他的关系网遍布全国,甚至将军事、财政、行政大权集于一身。

嘉庆帝早就对和珅不满,他在太子期间就《唐代宗论》,以唐朝宦官李辅国来隐射和珅。乾隆去世后,为了改变朝政风气,他宣布了和珅的20条罪状,将之抄家处死。通过抄家和珅,嘉庆帝得到了2000万两白银,可以解决镇压白莲教的燃眉之急。

和珅

随后,嘉庆帝也试图大力整顿全国吏治,查获了一系列的大案。贪污是财政亏空的一大原因。嘉靖早期还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到1814年,江苏亏空案揭发,发现江苏亏缺了318万两。随后,各省的亏欠案陆续爆料出,仅山东一省就亏欠670万两。嘉靖帝只能将当地贪官抄家,以弥补其亏欠。

嘉庆帝的系列措施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他在打击贪污上,远远没有雍正帝那样做得彻底。例如打击和珅,只是将和珅等几个重要的人物拿下,没有追根问底,不想牵连太多。因此,嘉庆帝并未能扭转江河日下的吏治情况。

同时,嘉庆帝也鼓励直言,提拔了一些正直的官员。他亲政不久,就为两位在乾隆时期因为直言而被治罪的官员平反。在制度上,他规定地方衙门、带兵大臣的信件都可以直接送达御前,并扩大了密折制度的使用范围。通过这些措施,嘉庆朝的风气得到了一定的改观。

然而,嘉庆高坐朝堂之上,他如何知道地方官员所奏是真是假呢?于是一些事情就只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去判断了。不久之后,他就认为这些奏章“累牍连篇,率多摭捡浮词,毛举细故,其中荒唐可笑”。他告诫大臣“不得以琐事空言,逞臆渎听。”此后,他又将一些上奏的官员罢斥,认为他们都是沽名钓誉,为己之私利。不管他们上奏是否对错,嘉庆都不应该处置他们,因为这样就导致官员不敢直说,导致“直言纳谏”成为了一个摆设。

洪亮吉

嘉庆四年,洪亮吉给嘉庆帝上奏一封信件,对乾隆朝以来的许多问题明确指了出来,而且说得有理有据。然而嘉庆帝却认为洪亮吉胡说八道,于是将他发配到伊犁。后来嘉庆意识到自己错了,也只是将洪亮吉放回原籍,而不再录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直言劝谏了。嘉庆帝自己也说“言事者日见其少,即有言者,皆论官吏常事,而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则绝无言及”。

可见,嘉庆帝在政治上还是缺乏魄力,他没有康熙帝的胸怀,也没有雍正帝的雷厉风行,更没有乾隆的能力,因此,他想做一位仁君,但是最终只能成为一位庸君。一位庸君,能够守卫先帝的基业已经不易,如何能够扭转清代中衰的趋势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