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2060年(2060年碳中和)

时间:2024-01-15 17:22:45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清华报告:中国2060年碳中和,减排速度力度远超发达国家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所有国家都要做出巨大努力,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挑战。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需比发达国家2050年碳中和付出更大努力。”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气候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10月12日在一场碳中和研讨会上表示。

这是因为,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2030年后中国年减排率平均达8-10%,将远超发达国家减排的速度和力度。

全球及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净排放(吨二氧化碳当量)

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似,气候变化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的、紧迫的危机,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气候变化则是更为长期、深层次的挑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首次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也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信号,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业内共识是,这是一个非常有力度、有挑战性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产业结构转型、突破性的技术、大量投资及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撑。

碳中和也叫做净零排放。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逐渐减少,但不太可能完全成为零,通过植树造林等形式不断吸收二氧化碳,把碳固定在树木里面形成“碳汇”,碳排放与碳汇量相平衡,就意味着实现了碳中和,人类社会活动不再向大气当中排放温室气体,可以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防止气候进一步地变暖。

2015年,全球共19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工业化前水平在1.5℃以内;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目前,全球已有121个国家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其中包括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智利、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小岛屿国家等发展中国家。

从2019年年初起,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及转型路径”项目研究。10月12日的研讨会上,该项目的核心成果——《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正式发布。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清华气候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介绍报告内容

与2005年相比,2019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同期GDP增长超4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从7.4%提高到15.3%,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2.9提高到77.3岁。 由此可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不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上述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比较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报告设置了四种不同减排力度的情景展开分析:

中国长期低碳排放的路径选择——从强化政策情景向2°C情景和1.5°C目标情景的过渡

政策情景:以我国在《巴黎协定》下提出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NDC)目标、行动计划和相关政策为支撑,延续当前低碳转型的趋势和政策下的情景。

强化政策情景:在当前政策情景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降低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力度和幅度,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等各项指标,挖掘减排潜力,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强化政策支撑,适应《巴黎协定》下各国强化和更新NDC目标和行动的要求。

2°C温控目标情景(简称“2°C情景”):是以实现全球控制温升2°C目标为导向,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减排情景和路径。是以本世纪中叶深度脱碳目标倒逼下的减排对策和路线图分析,并对其技术资金需求、成本代价及政策支撑进行论证和评价。

1.5°C温控目标情景(简称“1.5°C情景”):以控制1.5°C温升目标为导向,到本世纪中叶努力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和其它温室气体深度减排为目标,研究和论证其可能性和路径选择,并评价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

2015―2050年四种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路径

2015―2050年四种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

不同情景下主要年份能源结构差异

“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际上就是要努力实现以1.5°C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深度脱碳转型路径。”报告撰写者建议,中国在2030年前要按照强化政策减排情景,加大能源转型力度,争取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2030年后,要尽快向1.5度目标情景过渡。

到2050年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减排90%,可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

2050年后,进一步全方位加大减排力度,能源系统二氧化碳实现零排放,加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力度,加强碳汇吸收和碳移除技术(CDR,指直接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或通过人为增加海洋和陆地碳汇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技术),尽快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能源基础设施投资

报告预测,实现1.5°C目标导向转型路径,需新增投资约138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能源系统转型将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就业机会,因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单位产能的就业人数是传统能源产业的1.5-3.0倍。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著名科学家牛顿预言,2060年世界终结?这个预言的目的是什么

牛顿作为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研究了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他在科学领域的贡献非常的巨大。但是其实牛顿不只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个虔诚的神秘学研究者。甚至在1704年的一本牛顿的手稿中,有人发现手稿中牛顿预言了2060年世界的终结。这个预言可信吗,他做出这个预言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研究神秘学呢?一起进入今天的话题。

小行星撞击想象图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牛顿吧,其实大家对于牛顿应该并不陌生。毕竟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理论和定理都是牛顿发现创造的。艾萨克·牛顿于1643年1月4日出生于英国,牛顿的父亲在牛顿出生大约三个月前去世,并且牛顿与他的父亲同名都叫艾萨克·牛顿。在牛顿从大约12岁到17岁时,他在格兰瑟姆的国王学校接受教育。1661 年 6 月,他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录取。

牛顿

牛顿的在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有哪些?

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于1687年首次出版,确立了经典力学。陈述了三个普遍的运动定律。这些定律共同描述了任何物体、作用在其上的力以及由此产生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牛顿球摆运动定律

1704 年,牛顿出版了《光学》,阐述了他的微粒光理论。当然牛顿在科学界的贡献不止这些,在这里只是做个简单的介绍。关于牛顿的详细理论大家可以去自行查找一下。

那么牛顿预言2060年这件事是怎回事,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预言呢?

在他于1704 年写的手稿中,他提到了2060年这个日期。他手稿中的原文大意是这样的:

耶路撒冷犹太国家和大学图书馆的手稿电子版截图

时间和半时间是42个月或1260天或三年半,再从12个月变为一年,从30天变为一个月,就像原始年份的日历所做的那样。而短寿动物的日子被放在[长寿]王国的年代——1260天的时期,如果从公元800年三王完全征服开始算起,将于2060年结束。它可能会晚一点结束,但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早一点结束。我提到这一点并不是要断言末日将在什么时候,而是要制止那些经常预测末日的空想者的轻率推测,并且这样做会使真的预言变得不可信,他们的预测失败了。

不存在的2012世界末日预言

大家看到牛顿的全文后是不是就明白了,所谓打的牛顿预言2060年世界末日的这个话题其实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很明显,如果只看原句的前半部分,确实会给人一种牛顿预言了2060年的事情。但是如果整句连起来看的话,就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也是断章取义的一种,有些文章只发表了牛顿前半部分的话,导致给人一种假象。并且原文的结尾处也说明了牛顿为什么要做出这个预言的原因,也就是解释了他做出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制止那些经常预测末日的空想者的轻率推测。

但是牛顿作为著名的科学家,为什么还会研究神秘学呢?

教堂中点燃的蜡烛

这个可以看看牛顿当时生活的背景,牛顿是1643年1月4日出生在英国的。这个时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时间。文艺复兴大约发生在14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它是一场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

巴黎圣母院内

而英格兰的文艺复兴时期约为1500年-1660年。所以英国发生文艺复兴的时间,这正好也是牛顿生活的这段时间。文艺复兴的影响遍及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音乐、科学、技术、宗教和知识探究等一系列的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拒绝宗教;恰恰相反,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献给了它,一个是当时的教会赞助了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拉斐尔的《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哀悼》、《摩西》等。并且牛顿也并不只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是一位“自然哲学家”。就算在现代,哲学家一般指的是在一个或多个哲学分支领域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美学、伦理学、知识论、科学哲学、逻辑学、社会理论、宗教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

思考的学者

所以牛顿正是在教会影响力大的环境下长大、学习的。所以也可以理解教会对于牛顿的影响。这样也能解释了为什么牛顿在后来开始研究神秘学。毕竟那时候教会的影响力真的很大,很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物把自己的作品或多或少贡献给了教会。

总之牛顿关于2060年的事情,并没有预言什么。牛顿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开始研究神秘学,这也是他完美人生中的一点瑕疵,毕竟人无完人。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我是火宗君,我们下期见。#未解之谜##科普##预言#

“中国承诺”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份承诺响应联合国减排号召,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对中国宣布的气候承诺感到“鼓舞”。

作为《巴黎协定》的重要贡献者和积极践行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决心。2020年9月22日,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任务极其艰巨。美国于2007年提出该目标,力争于2050年实现,期间间隔43年,而中国只有30年。意味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的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付出的艰苦努力可想而知。仅仅一年,2021年9月21日,中国重申完成“双碳”目标,并进一步表态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不仅超出国际预期,也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坚定态度。境外舆论认为,“中国承诺”将有利于带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创造更多清洁能源岗位、拓展市场以及提升空气质量。

中国不仅有雄心壮志的诺言,更有脚踏实地的行动。一方面,中国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国首个碳中和垃圾分类站落地、首个碳达峰示范园区启动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另一方面,中国同100多个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设立南南合作基金,在资金、技术、人员培训、能力建设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从推动《巴黎协定》顺利达成,到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力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一直积极主动承担同自身国情相符的国际责任。中国在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不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着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面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与共。可以预见,一个重信践诺的中国,将会一如既往地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继续与各国一道,共同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而努力,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郭 言)

来源: 经济日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