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风水测算

烧黑香代表什么意思(烧黑香代表什么意思呀)

时间:2024-01-19 12:07:42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没有蚊香,古人怎么驱蚊

俗话说,秋后蚊子猛如虎。自古以来,驱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内容。在古代,驱蚊以传统方法为主。超过600岁的紫禁城,在历史上曾是明清皇宫,是我国古代技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紫禁城里所用的驱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熏香、蚊帐、避暑香珠等。

熏香是烟熏的一种,为紫禁城里驱蚊的主要方法。烟熏驱蚊法在我国的历史久远。如《周礼疏》卷第三十七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反映出在周朝就有烟熏驱蚊虫的做法,且采用的是莽草。宋代官员陆佃撰《埤雅》,书中卷十一“释虫”载:“蚊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可说明艾草熏烟可以驱蚊。清代官员李光地撰《御定月令辑要》,书中卷十引用《千金月令》载:“五月,取浮萍阴干,和雄黄些少,烧烟去蚊”,即干浮萍与少量雄黄混合,烧烟后可驱蚊。紫禁城里的烟熏驱蚊材料,以龙挂香(又名垂恩香)为主。

明代文献《香乘》卷二十五中,记载了龙挂香(黄色)的配方:“檀香六两、沈(沉)香二两、速香六两、丁香一两、黑香三两、黄胭二两、乳香一两、木香一两、三柰五两、郎苔五钱、麝香一钱、苏合五钱、片脑五分、硝二钱、炭末四两”。通过对各种配方的功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硝和炭末起助燃作用,其余各种香料大都可以发出芬芳的香气,且为蚊虫不喜欢,因而可产生驱蚊功效。不仅如此,这些香料对于释放压力、消毒杀菌及促进睡眠,均可起到一定功效。

蚊帐又名蚊帱、蚊幌,为床上驱蚊用品,材料可为纱、布等。将蚊帐罩住床周围后,可隔离蚊虫的进入。据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卷四载:齐桓公因担心蚊子饿着,因而“开翠纱之帱,进蚊子”。这句话说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蚊帐了。紫禁城里关于蚊帐(架)制作的档案较为丰富。如《雍正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木作”载: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十三日,“做得合竹蚊帐架一件”;《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铜作”载: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二十九日,雍正下旨“着将九州清晏西暖阁内挂蚊帐罩拆去,再将床罩挪在挂蚊帐处,将蚊帐后面开一门”等。

不仅如此,紫禁城里还有一种“特大蚊帐”,又名天棚,用于夏季驱蚊。宫女何荣儿曾服侍慈禧太后,并在《宫女谈往录》之“玉堂春富贵”部分,回忆了颐和园乐寿堂采用的天棚做法。慈禧从五月初到八月底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天棚。乐寿堂天棚以杉槁为骨架,支撑起硕大空间,骨架之间用帷帐相连,把整个建筑都罩住了;其外观还做成飞檐鸱尾样式,非常精致。天棚的四面均开设通风的窗户,内设窗纱。故宫博物院藏故宫长春宫烫样,从其庭院高大的天棚样式不难发现,这种天棚无论是驱蚊,还是采光通风,均可起到极佳的效果。

避暑香珠为清代宫廷中驱蚊避暑用珠串。其香气四溢,不仅可驱蚊除秽,而且具有醒脾清暑的功效。《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五月七日的“灯裁作”,记载了避暑香珠的成分,具体包括:香薷一两、甘菊花二两、川连五钱、连翘一两、蔓荆子一两、白芷七钱、黄柏五钱、朱砂五钱、雄黄五钱、白及一两、檀香一两、花蕊石一两、川芎一两、寒水石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巴尔撒木油一钱、玫瑰花一两,共18种药剂。《清宫医案集成》,书中“散香方”一节提供了避暑香珠的具体制法:将上述药物合并,研磨成细末,掺入药汁搅拌均匀,凝结后制成大的手串。如果药汁不足,可加入鸡蛋清。

上述配方按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芳香类、清暑类、解毒类。其中,芳香类配方有檀香、苏合油、巴尔撒木油、玫瑰花、蔓荆子;清暑类配方有香薷、川连、甘菊花、川芎、寒水石、梅花片;解毒类配方有白芷、雄黄、朱砂、白及、连翘、花蕊石、黄柏。

此外,与避暑香珠类似的可随身携带的驱蚊物还有香袋。将各种既能解毒消暑、又有驱蚊香气的药物置于香袋中,即可使香袋发挥较好的驱蚊功效。

紫禁城里的驱蚊方法非常丰富,且效果良好,宫里所用的驱蚊材料不含任何化学药剂,并兼有消夏避暑、芳香宜人等优点,为我国古代中医药知识在宫廷里的科学运用,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来源: 科技日报

没有蚊香,古人怎么驱蚊

俗话说,秋后蚊子猛如虎。自古以来,驱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内容。在古代,驱蚊以传统方法为主。超过600岁的紫禁城,在历史上曾是明清皇宫,是我国古代技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紫禁城里所用的驱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熏香、蚊帐、避暑香珠等。

熏香是烟熏的一种,为紫禁城里驱蚊的主要方法。烟熏驱蚊法在我国的历史久远。如《周礼疏》卷第三十七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反映出在周朝就有烟熏驱蚊虫的做法,且采用的是莽草。宋代官员陆佃撰《埤雅》,书中卷十一“释虫”载:“蚊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可说明艾草熏烟可以驱蚊。清代官员李光地撰《御定月令辑要》,书中卷十引用《千金月令》载:“五月,取浮萍阴干,和雄黄些少,烧烟去蚊”,即干浮萍与少量雄黄混合,烧烟后可驱蚊。紫禁城里的烟熏驱蚊材料,以龙挂香(又名垂恩香)为主。

明代文献《香乘》卷二十五中,记载了龙挂香(黄色)的配方:“檀香六两、沈(沉)香二两、速香六两、丁香一两、黑香三两、黄胭二两、乳香一两、木香一两、三柰五两、郎苔五钱、麝香一钱、苏合五钱、片脑五分、硝二钱、炭末四两”。通过对各种配方的功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硝和炭末起助燃作用,其余各种香料大都可以发出芬芳的香气,且为蚊虫不喜欢,因而可产生驱蚊功效。不仅如此,这些香料对于释放压力、消毒杀菌及促进睡眠,均可起到一定功效。

蚊帐又名蚊帱、蚊幌,为床上驱蚊用品,材料可为纱、布等。将蚊帐罩住床周围后,可隔离蚊虫的进入。据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卷四载:齐桓公因担心蚊子饿着,因而“开翠纱之帱,进蚊子”。这句话说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蚊帐了。紫禁城里关于蚊帐(架)制作的档案较为丰富。如《雍正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木作”载: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十三日,“做得合竹蚊帐架一件”;《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铜作”载: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二十九日,雍正下旨“着将九州清晏西暖阁内挂蚊帐罩拆去,再将床罩挪在挂蚊帐处,将蚊帐后面开一门”等。

不仅如此,紫禁城里还有一种“特大蚊帐”,又名天棚,用于夏季驱蚊。宫女何荣儿曾服侍慈禧太后,并在《宫女谈往录》之“玉堂春富贵”部分,回忆了颐和园乐寿堂采用的天棚做法。慈禧从五月初到八月底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天棚。乐寿堂天棚以杉槁为骨架,支撑起硕大空间,骨架之间用帷帐相连,把整个建筑都罩住了;其外观还做成飞檐鸱尾样式,非常精致。天棚的四面均开设通风的窗户,内设窗纱。故宫博物院藏故宫长春宫烫样,从其庭院高大的天棚样式不难发现,这种天棚无论是驱蚊,还是采光通风,均可起到极佳的效果。

避暑香珠为清代宫廷中驱蚊避暑用珠串。其香气四溢,不仅可驱蚊除秽,而且具有醒脾清暑的功效。《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五月七日的“灯裁作”,记载了避暑香珠的成分,具体包括:香薷一两、甘菊花二两、川连五钱、连翘一两、蔓荆子一两、白芷七钱、黄柏五钱、朱砂五钱、雄黄五钱、白及一两、檀香一两、花蕊石一两、川芎一两、寒水石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巴尔撒木油一钱、玫瑰花一两,共18种药剂。《清宫医案集成》,书中“散香方”一节提供了避暑香珠的具体制法:将上述药物合并,研磨成细末,掺入药汁搅拌均匀,凝结后制成大的手串。如果药汁不足,可加入鸡蛋清。

上述配方按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芳香类、清暑类、解毒类。其中,芳香类配方有檀香、苏合油、巴尔撒木油、玫瑰花、蔓荆子;清暑类配方有香薷、川连、甘菊花、川芎、寒水石、梅花片;解毒类配方有白芷、雄黄、朱砂、白及、连翘、花蕊石、黄柏。

此外,与避暑香珠类似的可随身携带的驱蚊物还有香袋。将各种既能解毒消暑、又有驱蚊香气的药物置于香袋中,即可使香袋发挥较好的驱蚊功效。

紫禁城里的驱蚊方法非常丰富,且效果良好,宫里所用的驱蚊材料不含任何化学药剂,并兼有消夏避暑、芳香宜人等优点,为我国古代中医药知识在宫廷里的科学运用,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来源:科技日报

没有蚊香,古人怎么驱蚊

俗话说,秋后蚊子猛如虎。自古以来,驱蚊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内容。在古代,驱蚊以传统方法为主。超过600岁的紫禁城,在历史上曾是明清皇宫,是我国古代技艺和文化的集大成者。紫禁城里所用的驱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熏香、蚊帐、避暑香珠等。

熏香是烟熏的一种,为紫禁城里驱蚊的主要方法。烟熏驱蚊法在我国的历史久远。如《周礼疏》卷第三十七载:“翦氏掌除蠹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反映出在周朝就有烟熏驱蚊虫的做法,且采用的是莽草。宋代官员陆佃撰《埤雅》,书中卷十一“释虫”载:“蚊性恶烟,以艾熏之则溃”,可说明艾草熏烟可以驱蚊。清代官员李光地撰《御定月令辑要》,书中卷十引用《千金月令》载:“五月,取浮萍阴干,和雄黄些少,烧烟去蚊”,即干浮萍与少量雄黄混合,烧烟后可驱蚊。紫禁城里的烟熏驱蚊材料,以龙挂香(又名垂恩香)为主。

明代文献《香乘》卷二十五中,记载了龙挂香(黄色)的配方:“檀香六两、沈(沉)香二两、速香六两、丁香一两、黑香三两、黄胭二两、乳香一两、木香一两、三柰五两、郎苔五钱、麝香一钱、苏合五钱、片脑五分、硝二钱、炭末四两”。通过对各种配方的功能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硝和炭末起助燃作用,其余各种香料大都可以发出芬芳的香气,且为蚊虫不喜欢,因而可产生驱蚊功效。不仅如此,这些香料对于释放压力、消毒杀菌及促进睡眠,均可起到一定功效。

蚊帐又名蚊帱、蚊幌,为床上驱蚊用品,材料可为纱、布等。将蚊帐罩住床周围后,可隔离蚊虫的进入。据梁元帝萧绎所撰《金楼子》卷四载:齐桓公因担心蚊子饿着,因而“开翠纱之帱,进蚊子”。这句话说明,我国至少在春秋时期就有蚊帐了。紫禁城里关于蚊帐(架)制作的档案较为丰富。如《雍正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木作”载:雍正四年(1726年)六月十三日,“做得合竹蚊帐架一件”;《雍正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铜作”载:雍正七年(1729年)一月二十九日,雍正下旨“着将九州清晏西暖阁内挂蚊帐罩拆去,再将床罩挪在挂蚊帐处,将蚊帐后面开一门”等。

不仅如此,紫禁城里还有一种“特大蚊帐”,又名天棚,用于夏季驱蚊。宫女何荣儿曾服侍慈禧太后,并在《宫女谈往录》之“玉堂春富贵”部分,回忆了颐和园乐寿堂采用的天棚做法。慈禧从五月初到八月底的日常起居,都离不开天棚。乐寿堂天棚以杉槁为骨架,支撑起硕大空间,骨架之间用帷帐相连,把整个建筑都罩住了;其外观还做成飞檐鸱尾样式,非常精致。天棚的四面均开设通风的窗户,内设窗纱。故宫博物院藏故宫长春宫烫样,从其庭院高大的天棚样式不难发现,这种天棚无论是驱蚊,还是采光通风,均可起到极佳的效果。

避暑香珠为清代宫廷中驱蚊避暑用珠串。其香气四溢,不仅可驱蚊除秽,而且具有醒脾清暑的功效。《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之五月七日的“灯裁作”,记载了避暑香珠的成分,具体包括:香薷一两、甘菊花二两、川连五钱、连翘一两、蔓荆子一两、白芷七钱、黄柏五钱、朱砂五钱、雄黄五钱、白及一两、檀香一两、花蕊石一两、川芎一两、寒水石一两、梅花片一两、苏合油一钱、巴尔撒木油一钱、玫瑰花一两,共18种药剂。《清宫医案集成》,书中“散香方”一节提供了避暑香珠的具体制法:将上述药物合并,研磨成细末,掺入药汁搅拌均匀,凝结后制成大的手串。如果药汁不足,可加入鸡蛋清。

上述配方按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芳香类、清暑类、解毒类。其中,芳香类配方有檀香、苏合油、巴尔撒木油、玫瑰花、蔓荆子;清暑类配方有香薷、川连、甘菊花、川芎、寒水石、梅花片;解毒类配方有白芷、雄黄、朱砂、白及、连翘、花蕊石、黄柏。

此外,与避暑香珠类似的可随身携带的驱蚊物还有香袋。将各种既能解毒消暑、又有驱蚊香气的药物置于香袋中,即可使香袋发挥较好的驱蚊功效。

紫禁城里的驱蚊方法非常丰富,且效果良好,宫里所用的驱蚊材料不含任何化学药剂,并兼有消夏避暑、芳香宜人等优点,为我国古代中医药知识在宫廷里的科学运用,体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来源: 科技日报

中医典籍里的这4大香药功效大,能灭菌、养生、防病!

一、沉香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

《本草备药》中记载道:“沉香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堕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

沉香自古就被誉为“众香之首”,它是自然界中极少数能够抗菌、增强免疫力的香药。其味芳香,入肺、肾、脾、胃经,为行气药中最上等的香药。

沉香不仅宜于熏燃,也可以研成粉末内服,外用则可治疗外伤并有镇痛作用。此外,也可以沉香片、沉香粉加普洱茶冲泡饮用,为传统养生妙方。

二、檀香

檀香自古以来便深受欢迎,常被用在宗教仪式中。

檀香具有消炎、抗菌、、镇咳、祛痰、补身、收敛的作用,对于心灵疗愈效果极佳,可安抚神经紧张及焦虑,给使用者带来更为祥和、平静的感觉。

此外,檀香对于生殖泌尿系统极有帮助,更可以帮助提升免疫系统,具有清血抗炎的功效。檀香对身体也有抗痉挛和补强的功用,能带来放松和幸福的感觉。

三、藏香

藏香是由多种名贵中草药(藏红花、藏寇、丁香、麝香、檀香片、冰片、当归、黑香、雪莲花、虫草、沉香、甘蕊等),按比例、物理混合,配制而成,极具药用价值,包括:解毒、杀菌、抗感染、抗病毒等。

根据配料的药理性合理组合,造就了藏香的神奇功效。它对人体重要的几大器官都有着养护作用,能有效调节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改善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人神清气爽,同时大大改善睡眠质量。

室内燃藏香,可预防流感、痄腮、手足口病,同时还能滋润肌肤、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四、艾香

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香艾的艾叶具有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理气血等作用,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能平喘、镇咳及祛痰,还能止血及抗凝血等。

一般来说,味辛、甘,性温、热的药大多升浮;味苦、酸,性寒、凉的药大多沉降。香艾性味温辛,是绝佳的药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艾叶汤、艾叶茶、艾叶粥等食物,这样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此外,香艾还可用于偏头痛、崩漏下血、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等,同时还能灭菌、除异味、消毒、驱蚊虫。

年轻人的第一柱香:拜佛为何一定要烧香,你真的明白吗?

“寺庙打卡”逐渐热了起来,尤其是烟火缭绕里还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的第一柱香”也一度成了网上流行的热梗。年轻人该不该烧香的争议,咱们先放在一边。咱就是要问,年轻人们是不是真的明白,这烧香到底是怎么回事?拜佛为什么一定要烧香呢?

一、烧香烧的是什么“香”?

“烧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义相当丰富,除了“烧香”这种常见的用法外,还有“焚香”、“行香”等说法,形式上虽稍有差别,但都是指一种敬神祈福以避免灾祸的民间风俗活动。而民间的烧香活动在一定情形下也会成为有人主持的宗教活动,主持者叫“香头”,参与者就叫“香客”,《水浒传》里帮助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剃度安身的赵员外,就是文殊院的香客,有时候这些香客也会布施捐助,称为“檀越”。

在《说文解字》中,“香”字的意思是“气芬芳”,和后来的“香”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宋人叶廷珪在《香录序》所说:“古者无香,燔柴焫萧,唯气臭而已。故香之字,虽载于经,而非今之所谓香也。”而汉武帝时期,虽有“含鸡舌香”之说,但在宋人沈括看来,所谓的“鸡舌香”就是丁香,还不是宗教活动中所用的香。古人已经知道,汉代以前还没有烧香一类的宗教仪式,一是因为没有“香”可以烧,另一方面是因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烧香这种习俗才广为流传,成为一种交神仪式。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传统中国求神仪式主要是通过“柴祭”,也就是“燔柴升烟”,或者是烧兰、蕙、椒一类的素馨。而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礼佛焚香甚至影响到了祭祀祖先、祭祀社稷的仪式。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以“三焚香”取代原来的“三献”。宋代在祭祀孔子时,会举行“三上香礼”。而道教也把佛教焚香的仪式吸纳入道教中来,使之成为祭祀老子时的求神要典。道教视檀香、乳香为“真香”,可以“祭祀上真”,《真诰经》云:“屡烧香左右,令人魄正。”晚唐时期,崇道的穆宗、武宗更是焚凤脑香、龙火香“以崇礼敬”。

烧香的目的何在?清人王有光说:“香为神佛所贵,烧香所以敬神佛也。”烧香代表着人们对神佛的信仰,人们通过烧香这种仪式,向神佛表示礼敬,并通过香烟的上升与神佛沟通,或借此吸引神佛光临,倾听祈福者的呼声,满足他们的愿望,庇佑他们。

无论是在当地的庙社烧香,还是到外地的名山大川烧香,都是一种希望达到特定目的的仪式。有人求平安,有人求发财,有人身患重病希望借烧香起死复生;甚至还有人希望通过求神祷告诞下子嗣,即所谓“祷神祈子”。明人张岱在《琅嬛文集·岱志》中说,民间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信仰,那就是,当从泰山朝山烧香回来之后,就可以“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嗣得嗣”。通过自己“焚香告天”,或者在寺庙焚香祷告,向天或神“立愿”,以表虔诚之意。当愿望实现之后,也可以通过“焚香”这种仪式表达对天神的谢意与感激。

当然,为了表达对天神的崇敬,烧香也要有一定的禁忌。比如,烧香前不得饮酒、不得沾染荤腥、不得食有异味的食物,这是对烧香者的几条戒律。更有甚者,还有人以生命作为代价向天神表明心迹。在明代,许多供民间烧香求神的名山,多有所谓的“舍身崖”。魏禧的《吴孝子传》中记载,江西崇仁太华山相传有神灵居住,民间拜神祈福者甚多。在山上有一座神殿,神殿旁有一处陡峭的悬崖,号为“舍身崖”,“人情极不欲有生者,则掷身投之,头足尽破折死”。王思任《历游记》中记载泰山也有“舍身崖”,“死之人愚而铤,劝之人古而迂,年年无禁者”。这些“舍身崖”可谓是极端行为的最好例证。

二、香的功用与种类

周嘉胄《香乘》认为,香的作用有三,“供焚,可佩,可入药”。晚明的士大夫将在书斋、净室中焚香看作是清洁高雅生活的一部分。当时被京师地区的士大夫视作“奇品之香”的香主要有玉华香、聚仙香、沉速香、印香、撒馥兰香、芙蓉香等等。同是一香,到了生活悠闲的文人士大夫那里,便变得如此讲究,多了几番幽趣,各色香品适用的环境与条件被加以细分。尤其是香中所谓的“佳丽之品”,诸如黄香饼、芙蓉香、龙涎香之类,更是有“红袖添香”之功用。而且,此类香品,也多有“助情”的功能。

焚香品茗

明代的香,其原料大多产自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烧香拜神在民间是一种普遍的风俗,则种香、鬻香等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在城市里,有专门出售各色烧香用品的店铺,负责销售来自全国各地的名香。京师地区所产名香甚多,有月麟香、聚仙香、芙蓉香、沉速香、百花香、龙桂香,其中,以李家线香和刘鹤家香最为著名。龙桂香分为黑、白两品,黑者价高,以内府所制为最佳。万春香、龙楼香也是内府制品,质量属上乘。黄香饼是王镇住东院所制,以黑沉色、无花纹者为上品。而京线香,又以北京前门外李家二分或一分银子一束的为上品。

香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沉香、伽南香、莞香、鹤顶香、兰香、檀香和花草香。而在明代,香的种类还可以细分:鸡香,又称鸡骨香,因枝条似鸡距而得名;降香,又名降真香,当降香与其他香一起焚烧时,会有白鹤降临;马眼香,香藤大如人的臂膀,周围有小孔,广东人称之为“比降”。此外,还有水藤香、思劳香、橄榄香、薰陆香等种类,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与焚香搭配的,还有一些小物件,在明代最为流行的是一种倭制小几,可以放在书案上,作陈设香炉之用。苏州府也产一种小几,比倭制小几更小一些,雕刻有紫檀花纹。而焚香的香炉,以官窑、哥窑、定窑所产的瓷制香炉为最佳,但在一般场合并不会轻易使用,平时所用一般都是宣铜、彝炉、乳炉。香盒的使用也有讲究,剔红蔗段锡胎的香盒一般用来盛黄黑香饼;定窑、饶窑的瓷香盒一般用来盛万春香、芙蓉香和甜香;倭制香盒,一般用来盛兰乡香、沉速香。人们外出旅游时,会随身携带一种倭制香撞。

香炉焚香

三、明代官方与民间的烧香活动

烧香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项极其庄重严肃的宗教活动。一般的平民百姓由于生活艰辛和疾病缠身,往往会在神佛面前许愿,一旦解除灾祸,就要到神佛面前还愿。烧香活动在明代民间尤其是妇女阶层中广泛存在,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佛法”大于“王法”。

明太祖洪武年间,官方的大祀礼仪中,用香、烛以达到导阴阳、接神明的目的,同时罢去“上香之礼”。明太祖为防止秽乱宫闱,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宫中之人不得前往寺观烧香、降香、祷告,违者处死。

《山河月明》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但这一规定在明代中后期逐渐被打破,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每月朔、望,明宪宗都派宦官到白塔寺“奉香烛灯油”。后来番僧进宫为皇帝诵经,有宫中后妃通过左右近侍向宫外的寺观布施。有一次,礼部尚书姚夔建斋醮,率领百官“赴坛炷香”,为皇太后祈福。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下旨,打算到南、北直隶及山东泰安等地“供献祈福”。在皇帝的大力倡导之下,民间的烧香活动趋于兴盛,“鸣锣张旗,百数成群”。

《正德演义》明武宗朱厚照剧照

而明代民间的许多烧香活动,与庙会这一载体紧密相关。明初,太祖皇帝鉴于民间宗教多借助庙会烧香发展信徒,于是对民间的烧香活动进行严格的限制。私自在家烧香者杖八十,官员让妻女到寺观烧香的笞四十,如果寺观住持不加以阻拦,一同治罪。

尽管官方对民间的烧香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这种深入人心的宗教活动仍然不绝如缕,在明代中后期集中爆发出来。正统、景泰年间,民间烧香活动重新崛起。

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四川成都地区出现了在江渎神庙“祭赛心愿”的拜神活动。所谓“祭赛心愿”,就是在神面前许下心愿,求神保佑;如果愿望实现,就到神庙还愿。为了向神表达自己的诚意,许愿者会身插大小枪刀、披戴枷锁,表达向神“赎罪”的心理含义。还有人背插黄旗,视神为最高裁判者和最高权威。

文史君说

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的烧香活动,无论是“柴祭”,还是“遥望山川”,都是一种与神交通的习俗,但此时还没有沉香一类的香。汉代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沉香的引进,烧香才从中国传统的祭祀仪式变为带有佛、道宗教色彩的烧香活动,寄托了底层百姓最深层的内心需求。当烧香成为民间的一种相当普遍的信仰活动时,除了宗教目的之外,正如《明孝宗实录》里所记载的,百姓“假以烧香游山为名,出入寺观,亦有经宿或数日不归者”,还变成了娱乐游玩的借口。

参考文献

《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英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孝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皇明祖训》,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明]张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

[清]魏禧:《吴孝子传》,载张潮辑《虞初新志》,《笔记小说大观》第14册,广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

王思任《王季重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作者:浩然文史·神启)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闻鞭炮味?看看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过年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听到鞭炮声响起时,你不由自主地走到窗边,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你也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闻着那股独特的鞭炮味道?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恭喜你,你不是一个人。事实上,有很多人都喜欢闻鞭炮爆炸的味道,甚至有些人会觉得没有了这种味道,过年就不完整了。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闻鞭炮爆炸的味道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鞭炮爆炸的味道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根据化学分析,鞭炮爆炸的味道主要是由硫化氢、硫酸盐、硝酸盐、碳和一些金属元素组成的。硫化氢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常被认为是臭鸡蛋或臭水沟的味道。硫酸盐和硝酸盐是一些无机盐类,它们在空气中会形成一些细小的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会刺激我们的嗅觉神经。碳是一种黑色的固体物质,它在空气中会形成一些黑色的烟雾,这些烟雾会给我们留下一种焦炭或烧焦的印象。金属元素则是一些金属粉末或金属盐类,它们在空气中会形成一些亮丽的火花或彩色的光芒,这些光芒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美丽或神秘的感觉。

从化学成分上看,鞭炮爆炸的味道并不是什么好闻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还会喜欢闻它呢?这就涉及到了我们的心理和情感方面了。嗅觉是我们最原始和最敏感的感官之一。嗅觉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记忆。当我们闻到某种特定的气味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或场景。当我们闻到玫瑰花香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浪漫或甜蜜;当我们闻到柠檬香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清新或活力;当我们闻到咖啡香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温暖或舒适;当我们闻到母亲做饭时散发出来的香气时,我们可能会想到家庭或幸福。

当我们闻到鞭炮爆炸的味道时,我们也可能会想到与之相关的人、事、物或场景。当我们闻到鞭炮爆炸的味道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过年的喜庆或热闹;当我们闻到鞭炮爆炸的味道时,我们可能会想到童年的快乐或无忧;当我们闻到鞭炮爆炸的味道时,我们可能会想到亲友的团聚或祝福;当我们闻到鞭炮爆炸的味道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新年的希望或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深深珍藏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当我们闻到鞭炮爆炸的味道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一种温暖、亲切、愉悦和幸福的情绪。这种情绪会让我们更加喜欢这种味道,甚至会对这种味道产生一种依赖或上瘾。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闻鞭炮爆炸的味道。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味道刺鼻、难闻、污染或危险。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嗅觉敏感度和偏好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对鞭炮的印象和感受也不一样。有些人可能没有过与鞭炮相关的美好回忆和情感,或者有过与鞭炮相关的不愉快或恐惧的经历。他们就不会对鞭炮爆炸的味道产生任何好感或兴趣。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闻鞭炮爆炸的味道,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取决于每个人的化学反应和心理反应。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喜好。如果你喜欢闻鞭炮爆炸的味道,那么请你享受这种味道带给你的快乐和幸福;如果你不喜欢闻鞭炮爆炸的味道,那么请你远离这种味道带给你的不适和困扰。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安全,不要让鞭炮成为一个危险或伤害的源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