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女孩子弯了的表现(纠正孩子的性取向怎么开导他)

时间:2024-01-14 00:47:29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小时候好看又灵气,长大各有各的丑法,6位长“歪”的童星真可惜

娱乐圈的童星比比皆是,凭借着呆萌巨可爱的外表,他们在小小年纪就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喜爱。然而就在观众们满心欢喜的期待着他们长大后的表现时,才恍然发现,小时候长得那么好看又有灵气,长大后竟然都长“歪”了,一个个真是一言难尽。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令人可惜的、长“歪”了的六位童星。

第一位 尤浩然尤浩然3岁半时就以表演“妈妈洗脚”进入演艺圈,彰显了非同寻常的表演天赋。6岁时他凭借出色表现成功通过《大宅门》的试镜,在剧中诠释了小男孩天意一角,并获得了剧组老艺人的认可和赞赏。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尤浩然8岁那年在热播剧《家有儿女》中出演夏雨一角。他活泼可爱的演技为这个角色增加了无限生命力,深深打动了广大观众,一时间人气急速上升,成功晋级顶级童星行列。所有人都以为,这将是他演艺生涯的起点,没人能想到,随后而来的,将是他人生的巨大转折。随着年龄增长,尤浩然的外形发生了剧变,原本圆圆的娃娃脸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双下巴和面部赘肉,他的体重更是高达190斤,这完全不符合当下娱乐圈追求的流行审美标准。按照正常发展路径,他本可以顺利成长为当红偶像演员,在电影圈里大放异彩。但现在,他在影视圈的发展变得举步维艰。曾几何时,他和张一山、杨紫并驾齐驱,人气不相上下,而现在,两人已成功转型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但尤浩然却在原地踏步。更令人遗憾的是,尤浩然不仅没有自我激励,也没有善用《家有儿女》“一家人”组合的资源。每当节目重温《家有儿女》的点点滴滴,追忆当年的情怀时,他才会作为特邀嘉宾亮相。其实,当初的导演非常看重培养他,但他却毫无进取心,多年来事业无进展,还沉迷游戏和绯闻,沦为边缘艺人就是早晚的事。

第二位 阿尔法阿尔法,一个来自新疆的男孩,从小就因其可爱的外表而备受瞩目。5岁时,他就参加了央视的儿童才艺节目,凭借标志性的外形很快成为节目焦点,获得了该届节目的“明星奖”。两年后,7岁的阿尔法参加了当时最热门的选秀节目《星光大道》,穿着小皮衣弹吉他,用稚嫩却有力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经过层层选拔,阿尔法斩获了该节目的亚军及“人气奖”。随后数年,阿尔法事业一飞冲天,成为各类综艺节目的常客。9岁时登上春晚舞台,创造最年轻表演者纪录,11岁举办个人演唱会,再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他还主演多部偶像剧,与一线明星合作,知名度达到顶峰。然而,早早进入娱乐圈的代价是巨大的,为了赶通告,阿尔法生活作息失调,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化妆和发型带来的伤害导致头皮问题,高强度工作压力更使他在面临变声期时事业一蹶不振。10多年后,重返舞台的阿尔法遭遇外表大变,发福且严重脱发,颠覆了人们的印象,甚至被嘲为“40岁大叔”。阿尔法再也没有收获掌声,而是调侃,经历跌宕,他的娱乐事业跌入低谷,尽管试图改善外表,但至今无法恢复往日风光。

第三位 林妙可2008年北京奥运会,9岁的林妙可穿着红色的公主裙,头上扎着双马尾,站在鸟巢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中央,那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她甜美地唱起了《歌唱祖国》时,全场80多万观众都为之振奋,那一刻,一个全民级的童星就此诞生。林妙可一夜爆红,成为了“国宝级童星”。在奥运会后,林妙可继续发挥她的天赋,参加了各种音乐会和综艺节目。她的歌声甜美动听,笑容可掬,很快在全国范围内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除了音乐事业,林妙可也开始涉足影视圈,先后参演了十几部热门电视剧。无论是在《北京爱情故事》里可爱活波的形象,还是在《还珠格格》中嫣然天真的演技,都让人眼前一亮。林妙可也因为这些精彩的演出斩获了“年度小花旦”“最受欢迎童星演员”等奖项。然而,当一颗星星升得太高太快,也难免有失落的一天。林妙可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假唱门”事件直接动摇了公众对她的信任,也让她从天之骄女跌入了谷底。除此之外,林妙可的母亲过于注重商业包装,填满了她的日程表,这导致林妙可的学习和生活严重失衡,状态大不如前。还有人批评林妙可的母亲在帮她选择装扮时品味太差,经常让她穿上不合身的衣服。在成长的道路上,林妙可也没能继续发光发热,2017年,林妙可报考的中戏和北电影结果都没考上,只进入了南艺,这被外界视为她演技退步的证明。随后几年,林妙可淡出视线,鲜有作品问世,如今,21岁的林妙可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光环,在媒体面前也少了从前的活力自信。曾经的一代“国宝级童星”,如今只能在综艺节目上被嘉宾批评“老气横秋”。

第四位 谢昀杉谢昀杉,1990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的职业是铁路工人,他是家中第一个孩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却不料他出生时因长时间缺氧导致脑部疾病。这让他比其他孩子都显得迟钝,在学校里常受同学排挤欺负。父母心疼儿子,5岁时将他送进武术学校习武,希望能增强体魄。没想到,谢昀杉对习武产生了浓厚兴趣,勤奋刻苦,获得师兄弟喜爱,习武不久,他的脑部病情竟奇迹般痊愈。6岁那年,《豆丁奇遇记》剧组来学校选角,一眼就看上了谢昀杉灵动可爱的相貌,他便以“小叮当”这个可爱艺名出道了。谢昀杉拍戏从不怯场,对镜头示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活力与机敏,这部剧播出后,他立刻收获了观众的喜爱,尤其深受家长和女孩子粉丝欢迎,后来他还陆续受邀参演其他剧组作品,成为儿童晚会的常客主持人。在古装剧《无敌县令》中,谢昀杉精准落实古灵精怪的角色设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003年,《九岁县太令》制作团队看中了他在前作中的出色表现,让还不到10岁的谢昀杉担纲主演。这部戏云集郭冬临、靳东、曾志伟、舒畅等老艺人,谢昀杉没让大家失望,成功演绎出一个聪明活泼的男孩形象。剧一播出,他的知名度大增,成功晋级家喻户晓的小明星行列,同年,和郭冬临合作小品后,他连续3年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人气持续高涨。但是,好景不长,在新版的《神雕侠侣》中,谢昀杉出演小杨过一角遭遇质疑。他与刘亦菲的颜值和气场差距明显,加上依然夸张的表演方式,显得不伦不类,两人还有不少亲密对手戏,让观众看起来相当别扭。谢昀杉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没想到求学之路并不顺利,他对老师的表演理念不以为然,第一学年的毕业表演考核位列倒数,同学们一个个开始在外跑龙套,而他还在学校补课。第一部电影《启功》反响平平,评价多为负面,之后,谢昀杉接到的戏越来越少,转而尝试当导演,但首部作品票房告败,如今30多岁的他,感情生活也一直没能开花结果。

第五位 黄天崎黄天崎是大家熟悉的童星,小时候凭借可爱的外貌和灵气的表演在多部影视剧中扮演男主角的儿时形象,曾让观众眼前一亮。如今黄天崎已经17岁,初长成的他在外貌上发生了巨变,脸型变得长条,五官也不如从前俊秀,引来不少观众批评他“颜值下降”。黄天崎近期主演了首部古装偶像剧《逢君正当时》,剧中他饰演豪门少爷林青澜。然而这一次,黄天崎的外貌让观众们大跌眼镜,纷纷留言吐槽他“脸怎么从圆的变成锥子脸”、“童星长大之后颜值比较难保持”。的确,黄天崎的脸型和五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有小时候的圆润与俊秀,这无疑给他在娱乐圈发展的道路增添了难度。

第六位 陆子艺陆子艺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北京家庭,父母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女儿能读书成才。3岁那年的一个周末,陆子艺跟着父母来到公园游玩,一位经纪人无意中发现了她,看中了她的聪慧和天真可爱,主动邀请她拍摄广告。陆父母起先十分犹豫,担心影响女儿成长,但在经纪人的耐心劝说下,还是同意让陆子艺试试身手。广告播出后,陆子艺机灵活泼的演技赢得不少好评,导演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位小萌娃,陆子艺也逐渐打开了演艺之门。4岁那年,陆子艺开始接拍一些童声配音和儿童剧中的小角色,尽管战战兢兢,但陆子艺对表演的兴趣远远大于恐惧,在导演的指导下,她逐渐找对状态,开始真正享受起表演的乐趣。6岁那年,央视的一位导演邀请陆子艺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和成龙合作表演节目,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能够在春晚舞台上亮相是难以想象的殊荣。尽管陆子艺当时并不完全理解这个机会的意义,但在舞台上,她依然尽力发挥,最终获得导演的认可和赞赏。接下来的日子,陆子艺参演了首部个人主演的电视剧《天涯赤子心》,她在剧中饰演小君一角,全剧共有7大哭戏,这对一个10岁的小女孩是一个巨大的表演挑战。但陆子艺并没有畏难而退,而是全力以赴完成角色,最终她流畅自然的哭戏打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国民闺女”,一时间名声大噪。然而,好景不长,11岁那年,陆子艺逐渐进入青春期,容貌发生巨大变化,原本精致可爱的娃娃脸变得圆润起来。2015年,15岁的陆子艺在古装剧《花千骨》中客串一个小角色,剧中,她需与当红女星赵丽颖有多场对手戏。当时赵丽颖凭借剧中活泼可人的花千骨一角广受欢迎,而陆子艺在戏中扮演的却是一个反派角色,这让观众们不禁对她的表现产生了期待。然而,陆子艺的演技和外貌与赵丽颖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她在剧中的表现遭到了一些观众的批评,甚至被调侃为“镜花水月”。从那之后,陆子艺的演艺事业逐渐走下坡路,她的名气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高涨。现如今,陆子艺已经长大成为一名年轻的女演员,但她的演艺生涯并没有再现光彩。这种由于外貌变化而导致演艺事业受到影响的情况在娱乐圈并不罕见,童星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不断努力和适应变化,有些人能够成功转型,而有些人则可能走下坡路。

家长怀疑孩子性取向,青春期的孩子想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如何应对

​注明:

TA=他/她

出现【他们】的地方,都统一用【他们】

以上设置只为行文方便,没有特指的意思。

1、很多人都说,同性恋是天生的,但我就觉得我家孩子是后天的,TA有机会变化扭转吗?

答:原生家庭的教养,环境的影响,并不会对性取向有影响,很多同性恋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都不是同性恋,但家庭中的情感结构模式,会对孩子感情寄托方式产生影响,这叫做后天的感情转移,张国荣就是一个例子,他对女性失去了信心后,一个男人走进了他的生命,但也仅仅是这个人,刚好也是个男人而已,并不能说明张国荣对所有男人都有兴趣,变成了同性恋,你的孩子,也可能经历着这个状态,男孩对母亲失去信心,女孩对父亲失去信心,这时一个同性走进TA的生命并对TA有情感支持,这就很有可能走上“同性恋”的路,这时,“扭转”就不是我们探索的话题,原生家庭带给孩子什么情感影响才是我们探索的话题。

可以说,天生的同性恋,是对同性有性唤起,后天的“同性恋”更多的倾向情感支持

如果异性家长太让孩子失望,孩子就会倾向于向同性寻找希望,寻找情感安慰,这的确是的

2、如果是上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答: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处于各种事物、喜好的探索期,他们在探索自己喜欢什么,喜好从事什么,发展着各种兴趣爱好,社会交际,性,当然也是一个很吸引的探索,喜欢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喜欢什么本身并不会造成问题,压抑和否定,不被认可,不被接纳的那种内外冲突矛盾,才会造成问题。他真的不喜欢同性,你逼都不能逼得TA喜欢,TA真的喜欢同性,家长怎么改造都改造不来,接纳与支持你的孩子,不造成后天排斥异性家长,导致后天“同性恋”才是家长最能做的。

3、那我能支持我家孩子同性恋吗?我怎么可能做得到?!

答:支持你孩子这个人,对人不对事,无论他喜欢什么,他都是你的孩子,你是爱你的孩子?还是爱一个异性恋的孩子?换一个说法,你会因为自己喜欢吃雪梨,孩子喜欢吃苹果而不爱他吗?

食色性也,自古如此,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性,本质上没有差别。

4、道理我都知道,但我还是做不到,怎么办?

答:我估计,最大的问题卡在了社会建构的异性恋观念上,这么说吧,假如我们生长在同性恋社会,当自己是异性恋,也会觉得自己不正常的,这就是社会建构,而不是真的喜欢什么样的性的问题,我们都被社会主流文化影响着,这些主流文化,很多都令我们无法活出自己,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例如:女人要嫁人,而且30岁不嫁就嫁不出去了,还要相夫教子,做个好媳妇侍奉公婆,假如有一位女性反这个社会主流而行之,她必定需要付出很多的斗争勇气,这些社会主流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异性恋文化对人的影响,本质上并无差异,你也不希望自己被别人的观念束缚,对吗,更加不希望孩子被束缚一生都活不出自己,一生都无法轻松的接触自己的所爱,想一想,改变孩子,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还是社会的需求,很多父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于孩子,最后什么都改变不了,只会令亲情更疏远,建议有这部分困惑的家长,去看一部电影《天佑鲍比》,看完会更清晰答案。

5、我就是那孩子,我还是希望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

答:“正常人”?其实并不存在这个说法,只有多数人,而且多数人对于性,都有各自不一样的想法和态度,喜欢是多元的,想法也是,性的喜好也不例外,没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正常的,这就是异常的,应该用线性多点去描述,而不是只有正常和异常的标准,婚姻,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是多元的,没有一个标准,异性恋群体的婚姻都是千差万别的,所谓冷暖自知就是这个意思,在乎多数人的想法没有错,但请先照顾好自己,为别人的想法过一生,没有人可以做到,听着那些因为父母催婚逼婚最后不好结局的婚姻,你会希望压抑自己,然后爆发,最后,后悔没有做自己的这种结局吗?做自己和平衡社会期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永远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找平衡点,自我和社会期待间的平衡点,不单性喜好,也不单性取向。

6、我曾经也有喜欢过异性的啊,我也没有对异性有多失望,我现在怎么就喜欢同性了呢?

答: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欢和吸引,并无性别之分,喜欢谁,不由得我们自己选择,动心的感觉都是无从解析的,你还纠结这个问题,是因为你还觉得异性恋才是对的,但可以负责任的对你说,喜欢什么事,喜欢什么物,喜欢什么性别的人,都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喜欢都是个性化的,而且是自然流动的,刻意去喜欢是做不到的,刻意去不喜欢,同样是做不到的,放松心态,享受喜欢的一切,无论是事物,还是人,异性,还是同性。

7、我还是想扭转,请你帮帮我

答: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一例通过外在作用扭转成功的案例,“美国同性恋治疗中心”创始人,也出柜了,经历了20年最终熬不住灵魂的拷问,最后宣布自己隐藏了20年的同性恋倾向。

我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能通过什么“治疗”,把一个异性恋的人扭转成同性恋吗?想想就知道这不可能了,当然,有没有自然弯的呢,有,所以准确的说,不是说不可以改变,是不可以外力强行改变,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爱谁,喜欢是流动的,会变化的,这和喜欢世上万事万物是一样的,变才是永恒,但那都是自然变化,如果到了这刻,你还在乎“正常”,那请问问自己,真正的是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还是在乎自己要过怎样的人生吧。

你不喜欢同性了吗?是的,不喜欢了,不喜欢就不需要再扭转了啊

你喜欢同性吗?但还是要扭转?喜欢还要扭转吗?那是为了别人的喜欢而扭转吗?别人喜欢你改变?还是你自己喜欢自己改变?

8、世界最新的信息,我要告诉大家,很多问题都是维度的问题,知识局限了思维

答:世界上只有异性恋和同性恋吗?当然不是,社交平台Facebook在性别的设立上,有73种选择,世界不是只有非错即对的,性别也不只两种,世界是多元多彩的,喜好、性别、性取向也是,佛家说,二分世界才是痛苦的根源,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已经把同性恋在疾病列表中删除,同性恋不是病,不需要治疗,2000年,中国已经将同性恋从精神病目录中删除。

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4~5%,可以这么比喻,一个50人的班中,有两个同性恋是正常的,但为啥生活中那么难看到同性恋呢,那还是因为社会污名化,同性恋群体处于弱势,不敢出柜导致的。

9、为什么就是我!是我家孩子!

答:异性恋的人可从不问为啥自己喜欢异性呢,问这个问题,本质是社会建构的影响的问题,尤其在文化背景相对保守封闭的地区,同性恋群体还是很难接受自己的。

那么父母可以怎样做?越是社会文化不支持的地区,父母要是也不支持,你的孩子就更加孤立无援了,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内在与外在不协调导致的问题,社会已经不认同了,父母又不认同,TA怎么能认同自己呢,失去支持和认同,才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10、出柜是一件终生的事情,恐同也是

答: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选择什么年龄结婚,都会被七大姑八大姨评论一番,更不要说出柜了,这是一个艰难的事情,不能像外国社会一样,公开出柜,只能选择性出柜,选择什么时候出柜,选择向哪些人出柜,可以说,会伴随终生

既然这么难,那不如不出柜了,但不出柜也有不出柜的憋屈和悲哀,假如不向任何一个人出柜,TA将失去所有的社会情感支持,也无法爱自己所爱,假如TA不思考出柜的时间和范围,又会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同性恋群体在异性恋主流社会中永远处于弱势,相信好几十年都不会有平等的时候,所以要更多的关爱、支持他们。

恐同也不只发生在异性恋群体中,即使是同性恋群体,一样恐同,一个同性恋的爸爸,也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这就是恐同,是因为社会文化建构的异性恋主流导致的,恐同也将伴随终生,除非性多元取代异性恋变成社会主流,但这是一两个世纪都不可能发生的事。

11、怎么确定是不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

答:喜欢什么,自己才能确定,性取向也是,喜欢谁也是,别人都没法判定,那也不是TA自己可以控制的,也不是其他人可以控制的事。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什么,最好的方式是祝福,实在做不到祝福,起码不干预,实在忍不住要干预,也请只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否定孩子的喜好,实在忍不住否定孩子的喜好,也请不否定孩子这个人,请告诉你的孩子,无论TA怎样,父母都爱你。

12、我是性与性别认同少数,我可以咨询吗?有什么方案和计划吗?

答:这个问题,和我是异性恋,我可以咨询吗?是类似的问题,但不全是一个问题.

相似之处:无论同性恋或异性恋还是性与性别认同少数,都会遇上情感问题;

差异处: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遇上的情感问题,带着更多的社会污名化标签所带来的伤害和阻力,不被认同,不被接纳所带来的一些列心理活动,相比多数人的异性恋群体,他们的情感问题复杂得多。

但活出自己,坚定地活出自己,更好地适应外界框架,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和父母斗争,学生时代选什么专业,恋爱时代选什么爱人,婚姻时代什么时间结婚,什么时间生子,孩子应该如何教育,等等等等,太多的自我与外界不协调产生的问题,不是吗,活出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界环境影响就如地心引力,对所有人都起作用,但总有人举步维艰,有人能轻盈前行,看你内在力量是否足够,咨询的过程,就是让你自我力量提升的过程。

鲍比最后跳桥自杀身亡

写在最后

作为一个异性恋者,写一篇同性恋的文章不能彻底同理这个群体的处境,但太多的家长、孩子需要了解更多的资讯,我不能改变点什么,把我知道的呈现出来,是我目前最能做的事,唯一的期待就是,更多的信息,可以有助拓展你们的思路。

\"妈,我出柜可以吗?\"当孩子性取向发生改变,该支持还是反对?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时代的更迭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会将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导向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样一种高速变化却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尤其是思想比较保守的老一辈人。

近年来,许多全新的生活方式开始打破老一辈人的固化认知,诸如:丁克家庭、不婚育子等等。不过,随着这些全新生活方式的普及,大多数的长辈也都可以慢慢接受,但有一种生活方式却一直得不到认同,那便是同性相恋。

前段时间,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求助。原来,这位网友只有一个女儿,今年27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是,每次为她安排相亲,她都不愿意。

出于对女儿的尊重,这位妈妈也就没有多说,想着让她自己去物色对象。可没想到的是,女儿这次回家过年时,却突然问出了一个令她气愤不已的问题:"妈,我出柜可以吗?"

其实,关于孩子性取向发生变化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发生。尽管很多父母对此都表示强烈反对,但是孩子早已具备独立思维,这种反对并没能起到应有的成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性取向发生变化呢?

孩子性取向发生变化的原因

·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孩子的许多认知都是父母赋予的。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庭氛围很差的环境之中,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因此离婚,那么孩子很可能对异性产生反感,进而出现同性恋的状况。

·成长环境

除了家庭氛围以外,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其创设的环境也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于性别的认知。举个例子,如果父母给男孩穿过于女性化的衣物,那么孩子可能从小就对自身性别的认知存在障碍,这很可能会引发同性恋。

·影视作品

思想的越发开放导致不少影视剧作、书籍刊物中出现与同性恋相关的内容。孩子缺乏辩证思想,大量阅读、观看这些作品以后,很可能会出现性别认知障碍,进而影响自己的性取向。

其实,同性恋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障碍而并不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其并没有被世界明文禁止。那么,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所受到的评价如何呢?

国内外对于同性恋的看法

相较于国内的保守思想,外国人会显得开放得多。他们虽然也存在同性恋人群,但是几乎这类人几乎享有跟正常人一样的待遇,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性别认知与常人不同而遭到抵触。

反观国内,即便同性恋存在的时间远远大于丁克家庭、不婚育子等,但是真正能够得到人们接纳的同性恋少之又少。直到今天,大多数人依然对于这类特别的人群嗤之以鼻。

那么,在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下,父母在发现孩子的性取向发生变化时,是应该支持还是反对呢?

如何应对孩子的性取向变化?

受到固有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反对孩子过早接触两性情感。因此,在得知孩子性取向不正常时,一般孩子都已经达到或即将达到人格独立的年纪。

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父母其实很难对孩子进行强制的管教,这种举动只会引发孩子的抵触与抗争。因此,在得知孩子性取向出现问题时,父母应该理性接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无条件地支持孩子。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孩子性取向的变化大多数时候跟父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这很可能只是认知上的障碍,故而存在更正的可能性。

为此,在发现孩子性取向异常时,父母应该接纳孩子,并且慢慢跟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果孩子只是因为一时的认知偏差才导致了性取向变化,那么父母应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矫正。

我是小鹿妈咪,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性心理学测试:如何科学自测性取向?权威性取向心理测试金赛量表

独家原创系列课程《性心理解析》第九课

导读:如何判断性取向——心理学权威专用性取向测试金赛量表

本节我们将围绕性取向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介绍心理学领域的最权威、应用最广的经典性取向测试金赛量表(Kinsey Scale),也被称为“同性恋 / 异性恋等级评定表(Heteroual–Homoual Rating Scale)”来为读者提供可以自测性取向的科学、准确的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读者可以获取到以下知识点:

什么是性取向?如何分类?是什么因素导致不同的性取向?性取向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后天形成?性取向能否在后天的成长中改变?

科普目标:

通过这节内容,向读者科普自我科学判断性取向的方法,帮助读者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深入了解自己以及别人。

人群中非异性恋的比例及男女差异

由美国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2016年发表了一份关于性取向的最新综述,概述了目前学界对于性取向的认识(文献题目及摘要如下图)。

美国西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表文献题目、摘要截图。、

非异性恋所占比例:低于5%

在文献中,心理学家Michael Bailey博士等人通过近些年的数据分析发现:

非异性恋(nonheteroual)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5%,属于少数群体;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的比例与人种、地区、时代的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1]。男女差异:女性双性恋多于同性恋;男性同性恋多于双性恋

Bailey博士等人进一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性取向的表现上并不相同:

在非异性恋中,女性表现出双性恋(biual)的数量比绝对同性恋(exclusively same- orientation)的多;男性中绝对同性恋的数量高于双性恋[1]。原因分析:男女性唤醒模式不同

这种差异的原因被普遍归结于男、女在亲密关系及性唤起中的不同模式。男性的性取向与自己的性唤起和性兴奋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更多偏向于生理刺激;而女性则不同,女性更偏向于情感刺激,在亲密关系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同性的吸引,情感上的慰藉超过了性唤起对女人性取向的影响力;和男性不同,女性随着时间和情景的变化,对性吸引的方式可能会产生变化,如从双性恋变为绝对同性恋或者异性恋,但男性要发生这样的变化可能性较小[1]。

自我测试性取向的方法:金赛量表(Kinsey Scale)

在心理学界,判断性取向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自我报告测试法(self-report measures);心理生理测试法(psychophysiological measures)。

在这两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自我报告测量法。其中,应用最广泛、权威的自我报告测试法是由性心理学先驱阿尔弗莱德·查尔斯·金赛(Alfred Charles Kinsey)设计的金赛量表(Kinsey Scale),又被称为“同性恋 / 异性恋等级评定表(Heteroual–Homoual Rating Scale)”。

在本节内容中,我们将重点介绍金赛量表的测试内容和方法,有助于读者们可以应用这些方法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科学、客观、准确的判断。

金赛量表的测试目的

根据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验或反应来测量这个人的性取向。

理论基础

金赛教授认为性取向不仅仅只有同性恋和异性恋两种,他认为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不稳定的,其倾向程度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2]。

因此,金赛教授设计的金赛量表是一个从0(绝对的异性恋)到6(绝对的同性恋)连续 线性的整数测量表。最初的金赛量表把人分为来30种性取向,但后来根据金赛教授做的8000余次测试,他最终将将性取向定为7类,因此金赛量表的评分量表一共有七个类别。

金赛量表内容

金赛量表如下图所示:

金赛量表内容

测试方法

通过金赛量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报告(self-report measures)的方式来将自己的性取向进行归类。主要参考的标准是自己分别对异性和同性的望和性经历,根据程度和性行为的次数对自己的性取向进行分类。

测试结果

金赛量表测试结果。

根据上图的内容,金赛量表的统计范畴为0-6。其中:

等级“0”为绝对的异性性倾向(Exclusively heteroual):表示对异性拥有绝对的、完全的望和(或)性经历,完全没有产生过对同性的望,也从未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等级“6”为绝对的同性性倾向(Exclusively homoual):表示对同性拥有绝对的、完全的望和(或)性经历,完全没有产生过对异性的望,也从未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介于等级“1”到“5”:表示对两性有不同等级、程度的望,或与异性和同性都发生过不同频率的性行为。类似于通常意义上的“双性恋”。等级“X”:代表没有社会性倾向的接触或反应,也就是无论对哪一种性别的个体都没有性反应和性活动。性取向测试结果详情及分析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男性性行为》)及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通过金赛量表,金赛教授分别对男性和女性进行了性取向调查,共计调查人数为8000余人。金赛教授分别将男性和女性性取向结果发表在了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1948) (《男性性行为》)及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1953)(《女性性行为》)两本书中。

男女性取向等级分布不同

通过查阅金赛教授的这两本性学报告,我们发现在人群中男女关于性取向的测试结果呈现出了统计学差异,详情如下:

男性:20-35岁之间的白人男性当中有11.6%通过金赛量表自评时,显示等级为第3级;在接受调查的美国男性中,有10%的人在16-55岁间至少有三年时间是同性恋[4]。女性:20-35岁的单身女性中,有7%的人在调查时自评为第3级;20-35岁有过婚史的女性中,4%的人自评为第3级;2-6%的20-35岁女性在调查时自评为5级,1-3%未婚女性自评为6级[5]。男同性恋人数多于女性

根据金赛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对男同性恋的人数要多于绝对女同性恋[6]。这一结论与我们上文提到的心理学家Michael Bailey博士等人在2016年的研究结论一致。

总结:金赛量表是至今应用最广的性取向测试方法

相比性取向的心理生理测试法(psychophysiological measures),自我报告测试法(self-report measures)在确保准确评估的基础上,操作更为简单,也同时能极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通过自评的方式让自己了解自身。

写在最后: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性取向,你可以不认同,但不能不尊重

正如金赛教授强调的那样,性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我们在上节中也提到过,每个人的性体验和好都不一定相同,不能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就认定自己奇怪。

性的多样性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你不能说没有耳垂的那些人是残疾人。性取向也同样如此,不能因为生而不同,就觉得自己很奇怪。根据金赛教授的理论,性取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倾向。

所以,正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你觉得自己有点奇怪,但实际上,那种奇怪的自我感觉仅仅是因为缺乏科学、客观地认知自己的不同。所以,我们一再倡导大家要克服无明,通过学习科学方确面对自己,才能让自己的无明少一点,让自己脑中的沟壑深一些,人生几十年也明晰一些,这一生才不白活!

关于性取向,哪怕你不认可,但也不能不尊重自己和他人。

参考文献

[1] Bailey, J. M., Vasey, P. L., Diamond, L. M., Breedlove, S. M., Vilain, E., & Epprecht, M. (2016).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7(2), 45–101.

[2] Kinsey, Alfred C. et al. (1948/199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Bloomington: Indiana U. Press.

[3] "Kinsey Sexuality Rating Scale". The Kinsey Institute. Retrieved 2020-12-28.

[4] Kinsey, et al. 1948.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 Table 147, p. 651.

[5] Kinsey, et al. 1953.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Table 142, p. 499.

[6] Kinsey, Alfred C.; Pomeroy, Wardell B.; Martin, Clyde E.; Gebhard, Paul H. (1998-05-22).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019240.

《心理学简报》独家品质原创免费系列课程《性心理学解析》|禁止转载

文章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原创作者|《心理学简报》核心主创团队

《心理学简报》核心主创团队

《性心理学解析》免费课程参与方式:点击关注@心理学简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