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我国人口总数约为多少亿(我国人口总数约为多少亿2022)

时间:2024-01-23 12:55:12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若不搬走这“三座大山”,我国人口总数,将在2056年被美国反超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过,也是人口出生率较低的国家。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只有1.175%,排名世界倒数第5名。现在中国平均出生率只有1.175%,这意味着每个中国女性平均只生育1.175个孩子,这要远低于世界正常的2.1%出生率。

对此,有专家发出警告:如果不解决眼前这“三座大山”,到2056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被美国超越。而这“三座大山”就是:教育、医疗、住房。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第一、教育支出压力大

现在我国生育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老百姓在教育方面支出的压力较大。一个家庭最多只能负担起一个孩子的教育,再多生孩子仅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就承受不了。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要报名各种兴趣班,上中小学时就要请家教或报名各种辅导班,而读大学每年至少也有好几万的费用支出。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家长在教育上面的支出就高达几十万元。

第二,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

现在国内医疗费用支出是居高不下。除了过度检查之外,就是过度用药,以及药价每年都在上涨。即使有个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也要花掉近千元。如果碰到大病住院,至少要花掉几万元。即使有医保,自己也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费用。在此情况之下,很多家庭都要存下一些钱,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疾病。能生育一胎就很好了,根本没有太多的钱去生养二胎或三胎。

第三,高房价的问题

2023年8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176元/平方米,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5625元/平方米,随便买上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就要160万以上。像北上广深的房价之高,都可以排名全球房价前10名之内。

很多家庭为了买套房子,不仅掏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年的房贷,每个月收入很大一部分都要还房贷,剩下的可支配收入只能维持最基本的开销。所以,很多年轻家庭能生育一个孩子就算不错了,生育二胎、三胎根本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为了搬走压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这“三座大山”,刺激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反弹,我国政府近期也出台了各种政策:

首先,教育部门关闭了各种课外辅导班,规定学生的课业应在校内完成,以降低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同时,通过“划片区入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摇号上学。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即使买了学区房,也并不一定就能进入名校,这样就能挤压学区房的价格,让学区房价回归到合理的区间之内。未来我国教育支出压力还会进一步降低。

再者,今年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医疗的打击力度,有一大批医疗领域的分子被查处,这让很多老百姓拍手称快。而随着国内整治医疗力度的加强,医院的各项成本支出会大幅下降。

未来国内老百姓看病费用支出将会逐步降低。当然,我们还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在医疗领域的资金投入,只有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就不需要再去存钱,我国人口出生率也会出现反弹。

最后,面对当前的高房价,我国在一直强调“房住不炒”的理念,仅2021年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就高达651次。目前,国内各地房价都处于调整的趋势之中。同时,各地还在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房、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入市的步伐,以了降低年轻人住房的成本。

此外,现在各大国有银行也纷纷下调了房贷利率,现在房贷利率已经降至4%以内。相信随着年轻人的住房成本的逐步降低,我国人口的生育率下行趋势将会得到逐步扭转,并且出现好转。

2022年末全国人口负增长,齐鲁晚报20年前就料到了

近期,一份来自 20 年前的齐鲁晚报报道引发了大众的热烈讨论。令人惊讶的是,这份报纸在 20 年前就准确地预测到了我国在 2022 年可能出现的人口减少现象。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 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 141175 万人,比上一年度末减少了 85 万人。这表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人口增长已经接近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

齐鲁晚报在 20 年前的报道中,预见了人口负增长可能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如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纸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挑战。首先,政府在 2016 年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并在 2021 年进一步放宽至全面三孩政策,以鼓励生育,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以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

面对齐鲁晚报 20 年前的预言成真,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未来的人口政策和发展战略。未来,我国需要继续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变化趋势,与其他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人口挑战。

梁建章:中国人口政策变迁史

梁建章 |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中国古代的人口历史

中国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人口大国,存在着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面积都处于温带,处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理想环境。尤其如果与古希腊、古埃及等国家相比,中国在气候和地理位置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与其他位于温带的国家相比,中国又更早地进入对本地区进行充分开发的阶段,形成了有利于人口聚集和繁衍的环境。

第二,中国历来重视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开发。“民以食为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历代封建君主谨记,执政者始终重视对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农具就已经得到推广,牛耕也开始普遍应用。宋朝以后,南方的广大沼泽地区被开发成高产水田,一度成为最富裕和人口最稠密的鱼米之乡。

第三,在经历过一些导致人口大幅度降低的乱世之后,中国社会从明清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尤其如果与同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在那五六百年里,中国并没有长时期经历大规模的战乱或瘟疫,反而依靠对玉米、土豆、红薯等新作物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并迅速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为人口规模的持续性增长奠定了基础。

关于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总量,学界存在着多种观点和分析,并没有绝对权威和统一的数据。我们在这里结合部分主流观点,按照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一下大致的概括,所使用的数据主要用于反映整体趋势,并不代表作为相关朝代人口统计的唯一正解。

第一阶段,秦朝直至南北朝。在这个阶段,中国人口总量的低谷大致出现在秦末汉初。在西汉初期,人口总量最少时大概只有1 500万的规模。之后随着整个社会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西汉在人口高峰时曾达到6 000万左右的规模。但是在经历了“王莽篡汉”等社会之后,人口总量又一度下跌至3 000万左右,直至东汉中后期才恢复到6 000万的规模。总的来说,直到隋朝建立之前,中国人口规模的上限基本上就在6 000万左右。

第二阶段,隋朝到元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中期的人口总量达到了8 000万~9 000万的规模。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乃至之后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口总量曾出现下跌趋势。直到北宋建立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以及经济的高度繁荣,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口总量在当时第一次突破了1亿大关。但之后由于外族入侵带来的战乱和统治面积缩小,南宋的人口总量没能回到北宋时期的高峰。包括在进入元朝之后,人口规模也只是维持在7 000万左右的水平。

第三阶段,明清两朝。明朝初期的人口规模在6000万左右,之后长期处于人口增长的阶段,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经历史性地突破了2亿大关。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因素的影响,明末清初的人口总量曾出现大幅度下跌,但清朝中期的人口总量已经从1.2亿左右反弹到了2亿的规模,到1840年战争爆发的时候,人口总量更是达到了4亿(即人们熟知的“四万万同胞”)。

人口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朝代更替的影响。当中国处于动荡、割据和战乱的阶段时,人口数量下降比较明显。其中既有人口大面积死亡的因素,也涉及因社会而大幅度增加统计人口的难度,从而导致大量的数据被遗漏。所以每个朝代建立的初期,往往是阶段性的人口总量低点。接下来在新朝成立之后,和平年代的生育率明显上升,死亡率明显下降,在朝代中后期往往会形成人口高峰。但之后随着旧王朝的分崩离析,人口总量再次出现下降趋势,直到建立起新的大一统王朝,周而复始。

第二,科技与经济的推动。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整体格局下,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总量会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几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其人口总量的最高峰数值都相比前一个朝代创造了新高。但是增长的幅度一度相对有限,唐朝的高峰比汉朝高了30%~50%,宋朝的高峰只比唐朝高了20%~30%。直到进入明清之后,中国的人口总量才进入爆炸性增长阶段,明朝的高峰要比宋朝高出约一倍,而清朝又比明朝高出约一倍。

中国历代人口及其占同期世界人口的大致比例

第三,世界人口占比的变化。尽管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口总量变化很大,但如果我们将中国人口与同期的世界人口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中国人口的世界占比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整体而言,该项数据在和平时期可能达到30%~40%,而当中国进入战乱时期,该项占比则下降到20%~30%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以清朝末期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人口从3.3亿增长到了4.3亿。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世界占比却出现了下降,这说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要比中国快。很多国家当时正在经历现代化早期的人炸,如前文所述,在现代化的早期,由于死亡率先于生育率下降,一个在几十年内人口快速增长的窗口会出现。对中国来说,直到20世纪50—70年代才迎来这个现代化的人炸窗口,比欧美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到100年。

在进行上述总结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这些规律特点建立于农业社会的整体背景下。有限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能,在某些阶段会成为制约人口上限的要素,甚至可能由于各方对要素的争夺,直接带来大幅度降低人口总量的战乱局面。而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影响人口发展的要素发生了改变,而人口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也出现了变化(比如本书研讨的人口与创新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对中国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展望趋势时,不仅要回顾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更需要放眼世界,重点关注其他国家在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人口趋势变化,其中很多经验教训都应当得到重视。

古代的人口政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和谋臣们就意识到人口规模对争霸的重要性,因此往往在施政纲领中添加鼓励生育的内容。比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就曾接纳管仲的建议,推行鼓励早婚早育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更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发生在越王勾践身上,在那段卧薪尝胆的漫长岁月中,越国为了在国力上尽快超越吴国,推出了大幅度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由官府出面为孕妇提供免费的接生服务,并为新生儿家庭直接提供物质奖励,而且是生得越多奖励越多。

越国最终能够对吴国成功复仇,其人口政策的贡献要远远大于传说中的西施和郑旦。商鞅变法的政策中同样包含了推动人口增长的内容,毕竟更多的人口能够提供更多的军力和劳力,符合鼓励耕战的改革方向。因此,商鞅强行贯彻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项政策推动更多年轻人尽早结婚,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生育率。

上述诞生于争霸时代的人口政策,之后也被各个大一统的朝代借鉴。比如西汉初年,面对全国人口由于长期战乱而大幅度下降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推出了“民产子,复勿事二岁”的政策,即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免除两年的赋税和徭役。之后汉惠帝则规定,要对有15~30岁未出嫁的民间女子的家庭处以罚款。上述政策的推行,帮助西汉迅速摆脱了人口低谷期。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元年(627年)发布了著名的《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非但推出了多项鼓励生育的政策,而且将“婚姻及时”“户口增多”纳入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盘活了鼓励生育的体制机制,之后人口快速增长,并在开元盛世期间迎来历史性的人口高峰。

如果从统治期间人口增长的幅度来看皇帝对中国人口的贡献,那么唐太宗和康熙皇帝是贡献最大的。清朝从康熙末年开始试点推行“摊丁入亩”,并在雍正执政期间全面推行。所谓“摊丁入亩”,核心就是以田地而非人口作为征税对象,此举令大量农村家庭摆脱了“人头税”的束缚。在纳税总额被田地面积限定的背景下,生育更多的子女往往意味着平添劳力,从而在客观上产生了鼓励生育的显著效果,也使清朝从中后期开始进入人口数量爆发性增长的阶段。

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变迁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口从农业社会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过渡到工业化初期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再过渡到工业化中后期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这是典型的由社会发展和经济现代化引起的人口转型。根据人口政策方向,可将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1970年,限制节育和鼓励节育的交错。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和军委发文限制机关和部队妇女非法打胎。1952年,规定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1953年,要求海关禁止进口与国家政策不符的避孕用具和药物。这些政策旨在保护妇女,客观上限制了节育。1953年新中国首次人口普查显示,当年中国人口有5.83亿,年增1 300万。总人口远超1949年普遍认为的4亿多。“大跃进”和随后的三年困难时期,进一步促使政策转向。1964年,国务院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各地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开展节育工作。但这些工作在1966年“”开始后基本陷入停顿。

第二阶段是1971—1979年,以“晚、稀、少”为特征的计划生育。1971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开启了计划生育时代,标志着人口政策从政府倡导转变为以生育水平的目标为导向,对家庭生育行为进行干预和控制。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了“晚、稀、少”政策:“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是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

第三阶段是1980—2013年,以“一胎化”为基调的计划生育。1980年1月,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情况的报告》,指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一胎。”1980年9月25日,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启动了以“一胎化”为基调的计划生育政策。公开信在表述上仅“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但在实践中,这往往表现为强制性地限制生育数量。1982年,十二大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1984年4月,针对“一胎化”激化的社会矛盾,中央在批转《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的文件中,适当放宽了限制,奠定了1984—2013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模式:对于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先生育的是女孩的农村居民允许生第二个;少数民族可以生育2~3个孩子。在执行层面,20世纪80年代只是在城市范围内严格执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也开始严格执行。

第四阶段是2014年至今,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2013年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成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在全国逐步实施,但效果有限,2015年全国出生人口甚至比上年减少32万。自2016年元旦开始,“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但出生人口远低于预期,新出生人口小幅反弹到1 700多万,以后就直线下降。2021年,“三孩”政策开始实施,各地逐步取消了很多限制生育的措施。到2022年出生人口就大幅下降到956万,生育率不到1.1,比日本还低。

新中国人口变化

1.生育率变化

低生育率危机已经非常显著。2016年放开“二孩”后,新出生人口出现了非常短暂的反弹,新出生人口一度超过1800万。这个反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很多人补生了“二孩”。去掉补生的效果,生育率并没有大幅提升,而且随着补生效果释放完毕,生育率和新出生人口继续快速下降。尤其是最近几年,生育率下降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2022年的出生人口只有956万,不到印度的一半,生育率跌破了1.1的水平,在世界上几乎是最低的(仅仅略高于韩国)。说中国正在面临严重的低生育率危机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从中国出生人口占世界出生人口的比例来看,20世纪 90年代以后中国新出生人口占世界新出生人口的比例快速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的17.2%(1982年)经过小幅度变动后,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15.6%(1992年),到1999年只有13.7%。从1974年开始,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就一直小于印度了,2021年和2022年不到印度的一半。

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婴儿死亡率和人口死亡率降低。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1994年的37.79‰,并进一步下降到2020年的5.4‰;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2020年的7.07 ‰。高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结果就是人口快速增加。根据下图数据显示,1950年中国总人口为5.5亿,1960年达到6.6亿,1970年达到8.3亿,1980年达到9.9亿,1990年达到11.4亿,2000年达到12.7亿,2010年达到13.4亿,2020年达到14.1亿。

在这个时期,出生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虽然中国总人口增长很快,但是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并没有增加,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的22%下降到2020年的18%。中国人口政策的滞后问题尤为突出。

和中国一样,世界总人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增长很快。当时很多人开始担忧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枯竭,从而影响经济发展,于是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生育的政策。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一胎化”政策,但是并没有严格执行,生育率还是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甚至有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在“一胎化”政策严格执行之前“抢着生”的现象,生育率还略有反弹。但这个反弹是短暂的,当20世纪90年代中国严格实行“一胎化”政策时,生育率已经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当时的人口增长主要归因于惯性和寿命的延长。2000年时,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在这个水平下,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开始调整甚至完全逆转人口政策,把限制生育的政策改为人口政策。

根据下表显示,日本在1974年取消限制,当时的生育率是2.05;1994年开始鼓励生育,当时的生育率是1.42。韩国在1996年取消限制,当时的生育率是1.57;2005年开始鼓励生育,当时的生育率是1.08。中国台湾在1990年取消限制,当时的生育率是1.81;2005年开始鼓励生育,当时的生育率是1.12。新加坡和伊朗的人口政策都是立即逆转,即停止抑制生育的同时开始鼓励生育,当时的生育率分别是1.96和1.74。泰国在2000年取消限制,当时的生育率是1.67;2015年开始鼓励生育,当时的生育率是1.4。土耳其在2003年取消限制,当时的生育率2.35;2014年开始鼓励生育,当时的生育率是2.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来说,生育率降到1.5~2.4时就会取消限制生育的政策。按照这个规律,中国应该在2000年左右就取消限制生育的政策,放开生育,因为当时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而现在则应该立即鼓励生育。

2.性别比例变化

严格执行“一胎化”政策的后果之一是农村人口性别比失衡。出生性别比指的是每100名活产女婴对应的活产男婴的数量,正常的出生性别比一般为103~107。(男孩出生时的比例略高,成年以前男孩的死亡率也略高,所以成年以后男女比例大致应该是平衡的)。下图是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可见20世纪 9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大幅度的男多女少的偏差。性别比偏差最高时达到了121.1(2004年)。

性别比失衡的原因是中国当时在农村实行了特别的“一胎半”政策,即先生了男孩就不准生了,先生育了女孩,还可以再生一个。在这种制度下,如果先生育了女孩,出于重男轻女或者喜欢儿女双全的考虑,接下来就自然地想生男孩,于是有些农村的妇女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做产前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多胎,这就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出生男女比例失衡。

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导致二三十年以后婚姻市场的挤压,也就是说,当这些男孩到了婚娶年龄时,社会上并没有足够的适龄女青年。因此,有些男青年就需要推迟结婚的年龄,等到自己更有经济能力时才能找到结婚对象。总的来说,结婚市场里面会有一些男青年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结婚对象,有些甚至一直单身。2010年以后,生育政策逐步放开,这种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逐步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在2010年以后从高位回落,近几年已经恢复到接近正常。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中国又一特大城市诞生,意味着什么?

中国特大城市迎来扩容。

苏州晋级特大城市

苏州近日发布情况说明指出,近期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城乡(含开发区)分类代码进行了更新,苏州城区的统计口径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其下辖社区的城乡代码由镇中心区(121)改为主城区(111)。娄葑街道、胜浦街道、唯亭街道、斜塘街道、金鸡湖街道下辖各个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都已改成了:111。此调整并非是区划调整,只是统计口径的调整。

按照此次调整的统计口径,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来算,苏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2.51万人。

根据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苏州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这意味着,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特大城市有哪些?

2021年9月,国家统计局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求是》杂志发布了全国超大和特大城市名单。

上述名单显示,彼时,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共有14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因此,在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后,我国特大城市也将由此扩容。

晋级特大城市有什么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特大城市对于城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门槛,晋级特大城市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可以带来积极的影响,享受更多的政策势能。

以正在推进的城中村改造为例,2023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否为超大特大城市,还关系到都市圈的建设资格。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公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资料图:航拍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碧水生态美。泱波 摄

在冯文猛看来,苏州成为特大城市既是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大背景下人口集聚的结果,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苏州对于人口人才的吸引力。苏州产业发展基础好,包括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进行了精心布局,产业发展带动大量就业。

冯文猛表示,成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聚集会带来规模效应,公共服务配置起来更加有效率,苏州公共服务水平较高,这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生活更加安心,这是吸引人口流入并且长期定居下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创新要素,引发新一轮创新,形成螺旋效应,有助于推动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不断升级。

“成为特大城市,意味着城市吸引力更强,辐射带动能力也将更强。”冯文猛认为,但同时不只是有好处,也有挑战,包括要考虑防止出现大城市病的问题,防止资源要素价格飙升,避免相对竞争优势被削弱,城市管理有必要做好规划和应对准备。

谁会成为下一个特大城市?

目前来看,南宁具有成为下一个特大城市的潜力。

近年来,南宁市常住人口持续增加。根据南宁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末,南宁市常住人口为889.17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5.89万人,人口总量居全区第一。

虽然南宁常住人口接近900万,但城区常住人口是否达到500万才是决定是否为特大城市的指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南宁市城区常住人口为456.75万人,距离500万人的特大城市门槛不远了。

中新网首席财经记者:李金磊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人口60岁以上2.8亿,65岁以上2亿,百岁老人中国12万日本9万

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达2.8亿,占总人的19.8%,65岁以上人口2.09亿,占总人口的14.9%。2021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达到7.61亿,仅中国占比约1/4。

现在60岁-65岁的老人正是1958-1963这一时期出生的。那时正是我国的第二次“婴儿潮”。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是1635万、1402万和1200万。1962年出生人口是2451万,1963年达到2931万,1964年则是2721万。而2022年我国新增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00万,2023年将达到1408万。

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百岁老人数据如下:

1953年一普:百岁老人共有3384人。

1964年二普:百岁老人共4900人。

1982年三普:百岁老人共3851人。

1990年四普:百岁老人共6681人,其中男性1555人,女性5126人。

2000年五普:百岁老人共17877人,其中男性4635人,女性13242人。

2010年六普:百岁老人共35934人,其中男性8852人,女性27082人。

2020年七普:百岁老人共有11.8万人,其中男性3.5万人,女性8.3万人。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2021年全世界共有百岁老人数量为59万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个事早已提了多年。平均每5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退休老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影视剧照

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达到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看看日韩的老龄化发展情况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比例排首位的国家。自2007年出生人口首次低于死亡人口后,总人口就一直减少。日本总务省2023年9月最新数据显示,日本80岁以上人口1259万首次超过总人口的10%,老年人口比例排名全球首位。

截止2022年10月1日,日本15-64岁人口约占六成,达到历史最低值;65岁以上人口29.1%,达到历史最高值。 这一数据表明,日本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极端的少子老龄化发展趋势。

数据还显示,日本2022年死亡人数为158.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约13万人,为二战后的最高数值。2022年死亡人数上升的速度从2021年的4.9%跃升至8.9%。

日本1950年以来出生与死亡数据对比

有人预测指出,如果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到2110年时日本的总人口或会下降至大约5300万人,与大约100年前的1915年时的人口规模相当。

日本迈向超高龄社会源于多种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甚低的生育率,以及医学进步、营养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使预期寿命稳步延长。

1981年日本百岁老人达到1000人,1998年超过1万人,截止2023年9月新数据,日本现有9万余名百岁老人,这已经是百岁公民连续第53年增长。这些百岁老人中绝大多数是女性,百岁老人的不断增加,不仅体现了日本老龄化的问题加剧,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人均寿命的延长。

日媒评论,面对日本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挑战,日本需要制定新的政策。

韩国

在2016年后,韩国社会上男女对立愈趋严重,人口出生率又开始往下狂跌,迅速跌破1.0大关,到2021年,已经跌至0.82,在世界上排名末位。

韩国人口自2020年开始首次减少,2021年出生人口26.05万,死亡人口31.78万,人口自然减少5.73万。

据韩媒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11月,韩国总人口为5169.2万人,同比减少0.1%。这是自1949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韩国人口首次连续两年减少。

韩国在1960年代实施较为严格的限制生育的政策。这个政策从1962年开始实施,结束于1996年,持续34年,不过韩国倡导的是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按年龄段看,韩国0至14岁人口为586万人,自开始统计以来首次跌破600万人。15至64岁年龄段为3668万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同比增加5.1%,为914万人,总人口17.6%。已达超老龄化社会标准。

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据

由上图可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逐年增加,由2004年1.3亿,9年后涨至2万,再到2022年2.8亿。未来2年左右将会增至3亿。

再看65岁以上人口由2004年1亿左增至2014年1.39亿,再到2022年20年左右翻了一倍。

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向来说是由三大人口进程共同决定:生育率、死亡率、迁徙率。

试想如果出生人比例年减少,死亡人口总是多于出生人口,再加上人口净流出他国,总人口必然减少。

老龄化社会中,我们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便是国人所向往的好社会。

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出门看看老人随处可见,不管社会风气如何演变,尊老敬老是中国人的传统不能丟,从我做起。

希望能尽快实现这些重量级提案

重视人民的诉求,当生育环境变得友好,生存已不是人民考虑的问题时,人民岂能不多生孩子。

孩子多了,家庭有活力,经济必然是正循环。医疗、教育、住房这个羁绊多少家庭的三大项该减轻点重量了。

对一些中国的传统中医药重视起来,60-80年代的赤脚医生制度让多数城乡人民获得了帮助,应发扬光大。

农村始终是生育的主力军,毕竟传宗接代的思想传承几千年,不要限制太多,自己自足的时代虽已远去,但传承有序乡村种植与养殖不过多干涉。

中国人口不再世界第一?印度人口超中国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根据最新的印度人口统计预测,印度已经超越了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然而,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回顾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漫长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被称为地大物博的人口大国,早在周宣王时代,尽管统计人口困难,但中国一直居于全球人口之巅。战国时期,中国农业繁荣,人口达到了4374万,占全球27%。西汉时期,人口更是飙升至6500万,占全球30%。

历史的巅峰在唐玄宗时期,粮食充足,人口迅速增加,估计达到9000万,占全球三分之一。明朝时,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人口超过1亿,甚至高达15亿。清朝时期,人口激增,达到3亿,占全球37%。

20世纪初,中国人口维持在4亿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超过5亿,占全球五分之一。首次全国人口普查于1953年进行,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超过了6亿,创下新的高峰。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虽然如此,由于庞大的基数,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进入21世纪,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约为1245亿人,而全球总人口达到了6143亿人。10年后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370亿。

然而,中国的人口占全球比重逐渐下降,因为全球生产力提升,全球人口增长呈爆炸式增长。根据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41177亿人。然而,与此同时,印度的人口正在迅速增长,已经赶超了中国。

印度的人口出生率高达193‰,自然增长率为12‰,远高于中国。印度每天净增长近47万人,每年增加1715万人。根据这一趋势,预计在2030年之前,印度的人口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15亿,甚至在2060年达到165亿的高峰。

这一变化标志着全球人口格局的巨大变化,对全球社会和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印度的崛起表明,人口大国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发展规划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