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出生命理

临终时瞳孔散大图片(临终前瞳孔散了 还有多久)

时间:2024-01-01 03:58:17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危重患者突然瞳孔不等大,不一定是脑疝

回顾本科室1例使用ECMO辅助治疗17天的患者,突然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当时首先想到的是发生了脑疝。因使用ECMO术后的并发症有出血、血栓、感染等,双侧瞳孔不等大都是发生脑疝了吗?

病例

患者,男,47岁,因“尿黄1月余”于2021年9月18日入院,入院诊断:1.药物性肝损害;2.成人still病;3.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血症);4.高血压病;5.肺部感染。

经抗炎、保肝、降酶、退黄、降血压、激素等治疗后,患者痰涂片找真菌图片偶见真菌孢子及菌丝,憋喘明显,患者面罩吸氧8L/min,血氧饱和度不稳定,于9月25日转入重症医学科,入科后于积极抗感染治疗,9月27日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氧浓度100%,PaO2 55mmHg,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行支气管镜检查,送检肺泡灌洗液查NGS监测,结果提示:厌氧消化链球菌,CMV,白色念珠菌,耶氏肺孢子虫,痰培养先后出现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酵母样真菌。

10月10日18:30 血气提示患者PH7.31、PCO258mmHg、PO244mmHg,于22:30行ECMO辅助治疗,静脉-静脉(VV)模式,并联CRRT`治疗,全身肝素抗凝,肝素量为 2.1-3.75ug/kg.min,维持APTT30-66.9s,ACT124-180S,于10月27日14:25 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血压为85/51mmHg,心率89次/分,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5mm,左侧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于立即停止肝素抗凝,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0月29日,患者左侧瞳孔3.5mm,右侧瞳孔4mm,对光反射灵敏。10月30日于患者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疝引起的单侧瞳孔散大。

图1:ECMO辅助治疗期间

图2:瞳孔不等大

案例分析

一、怀疑是发生脑疝的原因分析:

ECMO辅助期间血液处于一种持续高凝状态,血栓栓塞发生率高达20%[1]。尽管ECMO目前使用肝素涂层环路以增加生物组织相容性,但血液与非内皮表面的接触将导致血小板激活,从而继发血栓形成和血液破坏, 辅助治疗期间仍需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液破坏 [2]。

肝素是ECMO辅助期间最常用的抗凝剂,其主要通过与血浆蛋白抗凝血酶( AT) 形成复合物来发挥作用。 但也增加出血风险。ECMO辅助期间,肝素抗凝、低凝血因子水平、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等因素,均可能增加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有脑死亡、脑梗死、颅内出血和癫痫四大类,其发生率超过15%[3]。其中出血发生率为12%~52%[4],以手术切口或ECMO插管部位常见,但颅内出血较为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颅脑病变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瞳孔不等大。如双侧瞳孔不等大且有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以及神志不清,往往是中脑功能损害的表现。瞳孔大小不等和对光反射消失,对脑结构性昏迷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诊断意义、阴性诊断意义,可信区间为95%[5],此患者使用ECMO辅助治疗已有17天,一直使用肝素抗凝,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患者出院瞳孔不等大时,首先考虑是发生了脑疝。

二、瞳孔不等大的原因分析:

1.正常的瞳孔:瞳孔的形态、大小以及对光反应是一些视力下降及眼肌麻痹患者的重要体征,正常人安静时的瞳孔,应是等圆、双侧等大、位于虹膜中央,瞳孔的正常直径约3~4 mm。瞳孔的运动由构成虹膜的两种平滑肌,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扩大肌加以调节。20%的健康人可以出现瞳孔不等大,但差异应小于1mm。生理性瞳孔不等大在暗光下差异明显,但双侧瞳孔对光放射均应正常。

2.药物性瞳孔散大: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和托吡卡胺以及交感类似物可以使瞳孔散大。医务人员接触的扩瞳滴眼液无意中进入眼睛、哮喘喷雾剂中所含有阿托品成分、晕车贴中含东莨菪碱等扩瞳物质以及接触某些植物等。药物性散大瞳孔直径多在7~8 mm。患者视近物模糊(睫状肌麻痹)、瞳孔光反射及近反射均消失[6] 。此患者虽然瞳孔不等大,但是瞳孔都有对光反射。而且患者当天中午使用的雾化剂为注射用硫酸多粘菌素B25万单位+灭菌注射用水,因此可排除药物意外滴近眼睛。

3.其他药物:罗库溴铵是一种起效迅速、中时效的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剂。为全身麻醉辅助用药,用于常规诱导麻醉期间气管插管,以及维持手术中骨骼肌松弛。患者使用ECMO辅助期间,使用罗库溴铵消除呼吸机抵抗,降低患者呼吸肌做功,从而降低患者机体耗氧量。使用肌松药物后动眼神经麻痹可能是瞳孔散大的病理基础。本科室曾出现过1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应用用罗库溴铵消除呼吸机抵抗26小时后出现瞳孔不等大,同样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怀疑为使用肌松药物后动眼神经麻痹导致瞳孔散大,但是查阅药物说明书及文献,未见相关说明及报道。

总结和反思

当前国内临床医生对于ECMO应用的经验还很有限,ECMO期间,既要防止血栓,又要避免出血,因此ECMO 管理期间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监测、综合分析、科学把控,实现良好的抗凝管理,以预防ECMO辅助治疗期间出现出血、溶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瞳孔变化是临床护理的一项重要观察指标,有助于昏迷、休克等危重患者的病情判断。对颅脑病变的患者,可以判断颅内病变的部位。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动态、及时、有效地观察瞳孔变化,发现疾病的先兆,抓住最佳救治时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ndawatA,RaoSV. Percutaneous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s in Cardiogenic Shock[J].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7, 10(5).

[2]BréchotN,DemondionP,SantiF, et 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protects against hydrostatic pulmonary oedema during peripheral venoarterial-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 Eur Heart J Acute Cardiovasc Care, 2017, In press.

[3]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成人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2):886-894.

[4]RastanAJ,DegeA,MohrM, et al.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of 517 consecutive adult patients treated with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refractory postcardiotomy cardiogenic shock[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0, 139(2):302-311, 311.e1.

[5]刘进,王磊,孙卫国.院前急诊昏迷瞳孔变化对病因分类的诊断价值[J].临床荟萃,2013,28(1):74-75.

[6]田国红.瞳孔异常的评估及病因分析[J]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17(3):222-226.

一个人从猝死到去世,会走过这4个时期,越早察觉越好

什么是猝死?猝死是指没有外来原因自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突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所引起的突然死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多数专家认为,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意识突然丧失,在心脏性猝死中,约有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引起,而这些人中,约有75%曾有心肌梗塞病史。因此冠心病 猝死的预防及抢救极受医学界的重视。

冠心病猝死常突然发生,往往难以预测

从医学上说,冠心病猝死可分为四个时期:

1、前驱期:有些患者在数天或数月前出现胸痛、气促、心悸、疲倦乏力等症状,但部分无前驱症状,容易不被重视;

2、终未事件期:是指心脏状态急剧变化至瞬间骤停的时间,这期间通常定为一小时之内,临床上这期间往往才数分钟不等,给抢救带来极大的困难;

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脑血流量急剧减少,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接着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后4 -6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进入生物学死亡。

这是冠心病猝死(其它类型心脏病引起的猝死也是如此)的四个阶段,它们发生急骤,期间转变的时间很短,在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去除心室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但是常常因个体原因,发生时间和地点不可预测,及时有效的成功抢救较难,所以生存率很低,约在5%-60%之间。

冠心病猝死可能随时随地发生,且难以感知。了解这些常识,普及心脏复苏的抢救知识,一旦出现猝死,立即就地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猝死的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冠心病患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即使已经确诊,且平常也按医嘱服药的患者,有时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前胸闷不适,情绪波动情况,这些症状较轻时,容易未引起警惕,医师也可能未加以重视(其实平时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休息或服药便消失)。

正因为猝死的发生突然,不可预测,平时更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冠心病猝死以冬季寒冷季节好发。中医认为“寒主收引”,血脉因寒而涩滞不通畅,在寒冷的刺激下,可诱发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肌缺血,心电生理紊乱,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出现突然猝死。因此要注意保暖,户外活动时避风寒。平素心阳不足、觉四肢不温、畏寒、口淡、便溏烂、胸闷痛患者,要适时就医。

可用红参、三七、鹿茸炖瘦肉或细末成粉冲服。一次3克,每日二次。起到祛寒补气,温肾壮阳,活血通脉的作用,简单而有效。

二、适当活动,不能过劳。冠心病患者也不宜静居久坐,要适当活动,活动则人体四肢百骸、筋骨肌肉得到锻炼,气血流通,有助于消化吸收。同时也是对心血管的保健适应 。

但凡事要适度,度的掌握,要因人而异。若觉得疲乏、气短、或心悸胸闷时,应休息放松,或服用随身带的改善心肌供血药物。或按压双手内关穴位。或用红参(气阴不足者用西洋参)、三七、灵芝、鹿茸、五味子、丹参、海马等药为末,平时服用,每次3克,每日二次,开水冲服,可起到补心气、益肝肾、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等作用。此方可经常服用,寒热配伍得当,可让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受益。

三、注意情绪调节。中医认为,大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悲伤肾。过度的情志刺激,尤其是过怒过喜对心脏影响较大。临床上不少大喜狂怒、情绪烦燥或受打击时,诱发冠心病发作的病例,要引以为鉴。

中老年人,经历了许多生活酸甜苦辣,遇事多了,心情应豁达些,凡事想开些,且注意生活起居的规律性。对病情的康复有利。平时交益友,品茗茶,习书画,闲敲棋,心旷则神怡。

四、饮食宜忌。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后天水谷精微,营养充身的主要来源。但如何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宜忌上要有所注意选择。一般来说,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尽量慎食或少量,怡情即可,冠心病大多血压、血脂、胆固醇、尿酸增高,高能量、高脂、油腻、煎炸食品不宜多食,也不宜过食生冷。饮食以清淡、有营养、食品种类稍杂为宜,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尤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若便秘时,除选用合适的通便药或请医生诊治之外,千万不能过度努力排便,否则腹压增高,易诱发冠心病发作或猝死于洗手间中。这类情况时有发生,要引以为戒。有便秘的冠心病患者,如厕时,建议常备有开塞露,以应不时之需。不宜关扣厕所门,虚掩较宜,以避不测。

本文指导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志雄教授

人死后的数个月内,如果不对尸体进行处理,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从古至今,从帝王到百姓,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然而,几乎所有动物都会迎来生命的凋零,除了灯塔水母——世界上唯一不会死的动物。

面对死亡,有些人恐惧,有些人释然,有些人对死后发生的事充满好奇,记录下死者身体的变化过程。

如果你胆子比较大,又对这些少有人提及的事情比较好奇,不妨跟小九一起来个“刺激探险”吧!

一、研究发现,尸体在死后一年还会动

人死后,身体还会动?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在胡扯?还真不是。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即使是人死了17个月,尸体还是会有明显的“活动”。举个例子,原本贴着躯干的手臂可能向外侧偏移,这与尸体腐化、僵化及韧带等组织变干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人员称,该结果将对犯罪现场的调查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辨别尸体的活动方式以及腐化速度,就能帮助法医推测出死者的死亡时间、死因等,加速破案

那么,人死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这就可能有点重口味了,请谨慎观看。

二、人死后,身体会有什么变化?死亡瞬间

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临终”一刻,死者的瞳孔会变大,看起来就跟玻璃晶体一样。

死亡1~3分钟

血液停止流动后开始聚集,皮肤开始变色,肌肉彻底松懈,肠和膀胱开端排空,脑细胞逐批死亡。

死亡4~9分钟

放大的瞳孔逐渐失去光芒,眼球体也慢慢变平,血压已经不存在,脑干彻底死亡。

这期间,尸体也会开始“自我分解”,酶类物质开始消化细胞膜。随细胞分解,器官的内容物开始外露,通常从肝脏开始,因为肝脏的酶类物质含量最高,同时被分解的还有含水量较高的大脑,最后再到其它组织和器官。

死亡1~8小时

这个阶段,身体的肌肉已经逐渐僵硬,也就是所谓的“尸僵“,血液凝结,使得皮肤变黑,头发竖立。差不多8小时,身体会彻底变凉。

死亡36小时~72小时

“尸僵”现象逐渐消失,身体会变得异常柔软,这时人体自带的微生物蔓延滋生,开始消化我们的肠脏、消化肠道周围的组织、肝脏及脾脏、心脏及大脑,从内而外,开始腐朽,整个过程差不多需要58小时左右。

死亡3~10天

身体开始出现浮肿在,微生物继续“消化”剩余的有机物质,加上因腐朽等原因,出现难以忍受的臭味。

死亡数周~数月

这阶段,除了骨骼、指甲、牙齿等结构,身体的其他部位逐渐液化,脂肪也会转化为绿色的物质,最终在微生物和腐蚀生物的侵袭下,彻底回归自然。

除了身体的变化,很多人还有这样的疑惑:人死后,意识又飘去哪里了?是不是也跟着消失了?人死后的意识真的还存在吗?

三、人死后,意识去哪里了?

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专业用词——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是指患者在遭受致命创伤或疾病时,意外获得恢复,并且还能详细解释自己在临死时的神奇经历。

一项针对濒死体验的调查揭示,患者在濒临死亡时,会在极短时间内回顾自己的一生,同时还会看见强烈的光芒,吸引着他们举步向前,并以一种“上帝视角”看着正在死亡的自己。

不少经历了濒死体验的人,会在大难不后重新审视自己,继而变得更加热爱生命。

纽约大学医学院Sam Parnia博士研究并记录了多位有濒死体验的患者,不少患者表示,在被医生宣告死亡后,他们能听到医生在抢救时说的话,知道自己正在死亡。

Sam博士表示,人被宣告死亡时,心脏、大脑都停止运转,2秒到20秒内,脑电波呈一条直线的死亡状态,仪器不会再捕捉到脑电波的动向。

但《加拿大神经科学期刊》的一则报告提过,曾有患者在心跳停止、动脉血压消失的情况下,仪器仍捕捉到微弱的delta脑电波活动,波形与深度失眠时很相似。

对于这一说法,也有科学家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只是大脑血管的逆流状态,是一种不正常的大脑运动,和“灵魂”或者“意识”没有关系。

死后的脑电波、人脑的灵魂与意识……这一切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依然很难解释,死亡的感觉和变化我们也无从体验,面对死后未知的一切,我们更要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参考资料:

[1]关于人体的15个重要发现:尸体在死后一年还会动!.新浪探索.2020-01-14

[2](2014). 法医病理学之尸体变化. 科学Fans.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人临死前为什么会流眼泪?究竟是看到了什么?

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很多人都说人的一生就跟轮回一样,有始有终的。面对新生的生命大家都是非常开心且幸福的,但是面对离开的生命每个人都是非常痛心。尽管如此,生老病死就是我们人的一生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前一段时间,小护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说到,小护,小护,上个月我爷爷在我们家人的陪伴下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爷爷临终前两天一直都是处于昏迷状态,可是临终时眼角流出了眼泪,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人临终前落泪的现象是非常的常见的,但是大家对这现象的说法都是不一样的。有人说,是因为离开的时候要经历抽骨之痛,因为太痛苦了所以留下了眼泪;有的人说,是因为舍不得离开,舍不得家人,心中有放不下的牵挂,所以留下遗憾与不舍眼泪;还有人说是看到一些不该看的东西,所以留下了眼泪。其实每个人的说法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没道理,但是还有一种临床解释是这样的!

人临终前流泪,医学对此的解释是怎么样的呢?

大家都知道人体的眼睛是会分泌液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眼泪。人在闭着眼睛的时候,眼睛也是会一直分泌液体的,保护眼睛的同时防止眼部干燥不适。大家都知道人临终时会出现瞳孔扩散,而这是眼睛受到挤压的时候,眼泪便会顺着眼角流出来,即使我们平时用力挤眼睛的时候也是会出现这一症状的!

人临终前除了眼角流泪外,还有这几个表现!

1、体温降低

人去世前体温会慢慢的降低,因为人在临终时身体各个器官也会开始慢慢的衰竭停止工作,血液循环也开始逐渐变慢,就会导致血液无法到达人体末肢而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这时体温也就会开始慢慢的降低。也可以说人在去世前,手指及脚趾的体温会先下降,再而到四肢及整个身体。

2、意识模糊

人临终前由于器官的衰竭,人会变得异常的虚弱甚至陷入昏迷当中。一般都表现出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症状。有时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这些都是正常的症状。

除此之外,回光返照、食欲下降这些都是临终前的表现,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时的他们也非常的需要家人的陪伴,在这小护认为,与其在家人离开后痛哭不已,还不如好好的陪伴家中老人,可能这也是老人最希望的事情也是让他们感到非常幸福的事情!

人在临死前,为啥会出现“回光返照”?科学的解释来了

不知有没有人经历过“亲人离世前的回光返照”?

“(父亲)临去世那天,他突然变得很精神,自行起床、洗澡、理发。跟我谈了很多往事,以及他病重期间的思想。他感觉病好了,说再过几天就要恢复打拳。岂料当晚就突然去世了。”——知乎匿名网友

“突然有一天他说肝不太疼了,要喝酒吃肉,那是真的胃口好,一两白酒,半斤猪头肉,因为是肝癌晚期,家里人都知道是回光返照。”——知乎网友撸猫达人

“最后一天爷爷清醒了,要求喝饮料。说实话我没意识到是回光返照,还很高兴爷爷见好,爷爷喝了两瓶之后开始发抖,父亲见不好 就叫了救护车,到医院不过两个小时爷爷就去世了。”——知乎网友杜有益

并不是每个人在临终前都会有“回光返照”这个现象出现,比如睡梦中驾鹤西去、突然猝死。

出现过“回光返照”的一些病人的家人口述:

“好像整个人突然变得精神了”、“病像好了一样”、“今天饭量竟然和没生病前一样了”、“眼睛有光、脸色跟正常人一样”......

但是,除了极少部分的病人真的是好转,大多数都只是个“短暂的惊喜”,家属们最后都面临着“噩耗”。

“回光返照”到底是怎么回事?

临终病人出现“回光返照”,就像日落一样。

日落时,太阳光线的反射作用会让天空变亮,时间不会很长,就突然暗了下来。

病人在临终前,相比病中状态,瞳孔略微缩小,脸色变得红润,昏迷的人突然有意识了,甚至意识突然变得很清楚(据有关人描述甚至能清楚地交代后事),不吃不喝的人突然吃东西......

这就是医学临床和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回光返照”。

然而,有经验的人会有自己的判断,开始安排后事。没经验的人,还以为真是有“好转”,有时心里知道但会否认。

绝大多数,这是一种“好转假象”。

为什么会出现“回光返照”?

根据医学研究(西医),回光返照主要是一种激素的作用,由肾上腺分泌。

听名字都知道,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作用挺重要的。

肾上腺(腺体)按结构分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少量性激素)、髓质。

了解它们的作用,你就能大概了解到回光返照是怎么回事了。

濒临死亡时,人的心肺功能衰弱、缺氧,“应激”反应刺激给大脑发出“求救”信号,大脑就会启动“应急方案”。

除了肾上腺腺体的作用,人的细胞也有“能量应急供给”。

三磷酸腺苷,有着储能、供能作用,“藏”在细胞里。

临终前,三磷酸腺苷会迅速转化为二磷酸腺苷,释放储存的能量,让临终的身体各部分获得能量。

这些身体里的激素、细胞物质,在人临终前,可能连医生都没办法了,但它们还在为“挽救生命”进行着最后的努力,直到最终再无能为力。

所以,回光返照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有时只是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小时,再长也不过一、两天。

等那些细胞物质和激素物质无法再作用(集中释放)后,生命也就终结了。

人在临终时,最好这样做

等到“回光返照”阶段结束(有的没有这个阶段),人在死亡前就我们所看到的,是比较痛苦的。

1、喘气困难

如果在医院,亲人也不要再要求医护人员给配合吸氧了,此时是徒劳,因为病人已经吸进的气少、呼出的气多(呼吸饥饿)。

建议做法:通风,打开窗户或用风扇轻轻给点风。

2、身体渐渐变凉,皮肤冷湿

总是有很多人尝试给病人身上盖被子衣物,你摸他的手凉凉的,其实他的机体是因为脱水,血液循环量已经很少了。

建议做法:不要试图盖一层厚厚的被子或衣服,可以选择很轻的薄点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确实一点重量让此时的病人都会不堪负重。

3、发出“咳咳”的喉鸣声,听着让人很难受

临终的人口腔周围的肌肉变松弛,此时喉部和肺部都可能有分泌物,会随着呼吸发出响声(死亡咆哮声)。别尝试用吸痰器,不但不能成功还可能增加痛苦。

建议做法:枕头要枕的高一点,让病人尽可能侧向躺着。

4、吞咽困难

临终前病人已经无法喝水、吃东西,这时不要再强喂,也不要借助胃管。

建议做法:临终之人一般不会感到饿,如果觉得唇干可以用棉签抹点水。

在生命结束最后的最后,听觉是最后最后消失的感觉。你可以说一些让病人安心的话,以便安详地走。

临终关怀,也是我们能为他们做的最后一件事。

来源:家庭医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