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惟见长江天际流(惟见长江天际流是哪首诗的)

时间:2024-01-13 13:26:46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闲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记得大概在去年,有人在知乎上提了一个问题,大意是:李白在唐代时知名度如何?,有个知友回答说,也不是很知名,大概也就是“走到哪都有人认识,并且变着法的想请他吃饭喝酒。”因为,李白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他跟杜甫的友情让人感动,杜甫写过《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李白也回赠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成为李杜的友谊佳话。,他跟孟浩然的友情让人感动,虽然孟浩然在相遇李白时已名满天下,没有诗作写给李白,但他们的交往却是密切的,这让我们感动于大唐盛世,感动于盛世下著名诗人代代相传的风云际会。

李白跟其他诗人的友情也很有名,李白一生都在行吟,以后抽空专门写李白跟诗人们的友情集会。至少,他们的友情不全靠互相赠诗来维系。

(李白行吟图)

李白的诗风当然跟他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系,李白自从25岁那一年出川东游,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大概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到达湖北安陆,遂在安陆成家,此时的李白年已二十七岁,已见识大增,此后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这是李白一生最安定的一段时光,不过李白这段时光也并不是完全过居家安定生活,而是大部分时间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李白《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一岁的孟浩然。李白非常喜欢孟浩然,他直接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也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在中国地理上,扬州、益州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于是李白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相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一首名诗,就是今天要读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诗,最大的好处是没有生涩的词句,基本顺着浅白的文字都能理解字面意思,而简单的字面意思之下,又蕴含极丰富、极庞大的诗外意象。这首诗即属此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并不是当年李白孟浩然登过的黄鹤楼。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像黄鹤楼这样的名胜,是这些古代名人题诗之后才变成名胜的呢,还是它本身就是名胜,才吸引这些名人们聚集于此呢?是楼成就了这些名人,还是名人成就了这些名胜,亦或互相成就呢?往:到达。广陵:即扬州。故人向西拱手告别了黄鹤楼,将要去向东面的扬州了。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烟花指柳絮如烟、鲜花似锦,三月是准确的时间点。合起来就是春天景物,在艳丽的春景之下。下:顺流向下而行,武昌在长江中游,扬州在长江下游,因此称“下”是顺流而下,也是向下游驶去。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叶孤舟的帆影即将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尽,有的版本写作“碧山尽”,但显然,“碧空尽”更有意境,而'碧山尽‘差一些,山在远处仍是有轮廓的,而天空与水面更容易在视觉上浑然一体。

第四句,唯:只,只看见长江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塞,意永而不悲切,辞美而不浮滑,韵远而不空虚。同样是分别诗,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硬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深情体贴的惜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正当青春年华,正当阳春三月,正当开元盛世,诗人的心情是明快的、温暖的、自由的、欢愉的。因此,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是诗意的送别。李白的诗读来让人忘忧,即便是分别,也是各有宏图大志要施展的分别,色调是明丽的,而非暗淡的。

(【唐诗闲读】之26,图片来自网络)

李白最美的一首送别诗,开头10个字美到心醉,读了三遍仍觉不够!

离别,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唐诗中,离别的名作太多太多。

小七最喜欢的是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诗,更像是一幅美丽的画作。

也许是在城外,一座青山横在城的北面,还有围墙。

东边一条河水,绕过东男边,当阳光照在水面上,亮亮的,像“白水”。

完美的对仗句,清丽的风景,离别似乎不那么伤感。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已经送到城外,看着面前的朋友,李白很无奈: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我们就在此地分别吧,你一个人要去往远方了。

蓬,是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风一吹,就飞旋而走。

送别杜甫时,李白也曾写诗:飞蓬各自远,且尽酒中杯。

在李白看来,友人如无根的孤蓬踏上远行的路。

李白很舍不得朋友。

朋友如浮云一般,漂泊至远方,而李白的心情用什么比喻呢?

李白选择了“落日”。

在意象中,“落日”自带伤感气息。

远边的太阳缓缓的落下,与大地慢慢接近,似乎不忍,却又不得不坠入地平线,莫名让人伤感。

太阳越离越远,那是时间的逝去,也像朋友的不舍。

李白此时的心情,就像落日。

朋友是骑马走的,他挥一挥手,自顾自的走了,真是无情。

背影越来越远,耳边传来风声,还带来了马叫声。

班马,是离群之马。

朋友的马叫了,是离群的悲音,似乎也在传达着朋友告别的声音。

也许,李白还长久地站在原地,看着朋友的背影,听着班马的鸣叫而出神。

友情的深情,都在那一望中了吧。

喜欢《送友人》这首诗,它哀伤却不颓废,不豪迈却也不低沉,情绪氛围刚刚好,仿佛李白经历的只是人生中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一个最爱交朋友的人。

王昌龄、孟浩然、杜甫、高适、贺知章等著名诗人,都和李白交过朋友。

他很热情,和贺知章、汪伦喝过酒,和杜甫、高适游过山,对于孟浩然,他十分尊敬。

可是,朋友再多,都是生命中的过客,没有人能陪你到老。

朋友聚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必然要离别。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欢聚会,她说: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聚时,当然欢喜,分别时,必定伤感。

可李白不这样看,他喜欢与朋友恣意的喝酒、谈天,也因为如此,他面对了太多的离别。

726年,他要离开扬州了,在一个酒店里。

他喝着侍女捧出的美酒,感慨: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曾经送走过孟浩然。

730年,在黄鹤楼,孟浩然要去扬州了,他是坐船离开的,望着船慢慢消失在长江中。

望着孟浩然离去的背景,李白站了很久,他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45年,与杜甫同游,两人手牵手,盖一床被子,很是亲密。

同游一番之后,他送杜甫离开。

李白挥笔写下: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还有《赠汪伦》、《江夏别宋之悌》、《送储邕之武昌》、《南阳送客》……

李白早已见惯了离别。

也许,他早已明白,生命是一场又一场的相遇和别离,是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和开始。有聚有散、有来有往的,才是人生!

很喜欢离别的诗词,诗人告别,多会留下一首诗或词,让离别充满了仪式感。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台词说:

每一次告别,要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人生中大部分告别是悄无声息的,原来某天的相见,竟已是最后一面,此后即便不是隔山隔水,也没有再重逢。

告别,也需要仪式感,这代表他们好好告别过。

人们终究会离散于时间的尽头,但是我不会忘记,在这段路上你曾温暖过我的岁月。

来源:燕七读诗词

作者:燕七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