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闻王昌龄左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

时间:2024-02-01 00:47:01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鉴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沈祖棻)

Vol.20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古代文学作品选

Vol.206

作品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参考译文

杨华都落尽了,杜鹃在声声啼鸣,听说您贬官去的龙标还要远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之西。

解读分析

此诗选自中华书局本《李太白全集》卷十三,约作于天宝七载(748)暮春,时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遥寄。诗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即将情感融于景物中。次句直叙其事,并将悲意包含其中。后两句抒情,自己既不能为朋友送行,又无法进行宽慰,只有将自己的愁心托于明月长风,带到朋友身边。诗中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全以神行。全诗情真意切,语新境新,感人至深。

———— / END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打开一往网易云音乐官方电台

细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每天学一点知识,让生活充满诗意

欢迎关注槐序姑娘

01 | 品读经典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02 | 深度解析

注释:

左迁:贬谪、降职。古代人尊右卑左,故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代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怀化一带;

杨花:诗中指柳絮;

子规:指杜鹃,“子规啼血”形容哀痛之极;

五溪:即雄溪、满溪、酉溪、沅溪、辰溪,存争议;狭义的五溪指怀化市内沅水支流,巫水、渠水、酉水、㵲水、辰水等,古称“武陵五溪”。

夜郎:汉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建立过,称为夜郎。唐时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李白“永王璘案”后,曾流放夜郎。

诗文大意可解为:

柳絮落完之时,杜鹃开始啼叫,闻听你遭遇贬谪,不幸迁龙标尉,要经过五溪之地;

恨不能亲自相送,愿将这颗愁心托付给明月,希望能伴随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03 | 创作背景

公元748年,王昌龄结束了江宁丞8年的任职,因事贬龙标尉,至于因何事被贬,史书中并无记载,《新唐书》只言“不护细行”,猜想也是些琐事惹怒了权贵。

当时王昌龄由金陵赴龙标,曾有诗与皇甫岳:明主恩深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昌龄内心颇有不甘,“皇恩浩荡但不久长”,并且他在诗中也提到的“五溪”,说明这是必经之地。

抵龙标后,王昌龄有诗《龙标野宴》: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两句诗依然充满了一些幽怨。

史书中说王昌龄“不护细行”是有原因的。

此前,公元744年,王昌龄因事滞留长安,曾与王维、辛渐、李白有过交游,送辛渐时,王昌龄有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喻纯洁之心,而“玉壶”指高洁的胸怀,说明此时他又遭到了弹劾,于是为自己辩白。

总之,王昌龄性格直率,一身江湖气,很容易得罪人,这也他官运不佳的主要原因。

所以后来李白曾有诗: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临别意难尽,各希存令名。

这首诗,是李白规劝王昌龄一起幽居,远离朝野纷争。

值得一说的是,李白与王昌龄这次在长安相聚时,他已经出翰林了。

故李白亦有《玉壶吟》一首: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所以你看,凡事皆有因果,此时李白与王昌龄能深交,是因为经历相似,惺惺相惜。

而王昌龄贬龙标时,李白恰巧也在金陵,但王昌龄收到调令前,他游扬州去了,等复归金陵时,才听说他被贬官一事,故赋诗遥寄。

这就是这首诗的来龙去脉。

04 | 李白和王昌龄

李白和王昌龄,一生大概有两到三次相聚。

第一次是公元740年,王昌龄从岭南复官北归,当时李白游苏、杭后至巴陵,王昌龄途中与他相遇,作《巴陵送李十二》: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第二次就是长安一聚了,当时李白有《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二首》:送君此去令人愁,风帆茫茫隔河洲。春潭琼草绿可折,西寄长安明月楼。

第三次就是748年在金陵,此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但公元752年,李白游广平郡邯郸时,写下了那首《邺中赠王大》,相形之下,李白和杜甫自745年东鲁一别后,除《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外,就再也没在诗中提及过他,倒是杜甫为他写了很多。

这不是“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而是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人生匆忙,终归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 END -

#历史开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