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星座(1988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什么星座)

时间:2024-02-03 14:36:53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6年前爆红的范雨素后来怎么样了?这篇自述讲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

编者按: 今年是武昌建城1800年,如诸君所见,抖音中秋登楼夜晚会将于八月十五中秋节(9月29日)在抖音正式播出。六神磊磊、都靓、《长安三万里》剧组、以及抖音上著名的文化学者等也将悉数亮相,与天下爱诗之人以诗会友,共庆佳节。从八月初一直至月满中秋时,我们还将邀请十五位作者分享唐诗与他们自己的故事。

范雨素是湖北襄阳人,和唐朝诗人孟浩然是同镇乡邻。她从小与唐诗结缘,在北京生活20多年,做过育儿嫂、小时工,6年前因为一篇《我是范雨素》受到关注。今年,她出版了新书《久别重逢》,并尝试成为一名专职写作者。最近,范雨素参加了抖音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三百多万网友听她讲述黄鹤楼下楚人们的流散往事。

范雨素:从野草地回到黄鹤楼

楚人西辞黄鹤楼

我没有去过黄鹤楼。

记得幼时,堂屋里的中堂画是松鹤图,堂屋里供奉的是仙鹤。小学五年级,课本里有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时觉得好亲切,孟浩然住过的鹿门山就在我们镇,站在家门口能看到那座山。我的两个哥哥在山下上过学,亲姐曾在这里教过几年书。

襄阳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小学二年级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只觉得是隔壁邻居家老爷爷写的诗。写《枫桥夜泊》的张继也是襄阳人,距离我们村远一些,有几十里路。

或许是受这些影响,我们那里的人特别重视教育。听我大哥说,当时一个同龄人读到初一,不想读书了。他的父亲靠贩米赚钱,挨家挨户收大米,绑到自行车上,到城里叫卖,赚取差价。听到自己的孩子不再上学,他立刻没气力骑车了,因为赚钱没动力了。

1985年,我上初一,好多同学在鹿门山玩的时候,看到一些日本人来寻访孟浩然的古迹。那时候鹿门山就是一座秃山,特别穷,没有景点,镇上也没有一个像样的饭店,后来就没啥人去了。张继写的寒山寺成了热门景点,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网红打卡地”。

我的大哥比我大10岁,喜欢诗词,热爱文学。八十年代文学热,到处都是文学青年,很多人觉得好像写篇文章就能改变命运似的,我大哥也是这样。他买了好多好多书,很多人不理解,问我妈。我妈说,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他这个年纪喜欢看书就看吧。

后来,楚人们陆陆续续离开家乡,去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经商打工。九十年代初,我在小学当民办教师。学校的一个女老师经常接到邮局寄来的汇款单。在广东打工的两个弟弟每个月把钱寄给她,再由她转交给父母。他们那个工作,每次能给家里寄好几百,我羡慕极了。我舅舅家有三个孩子在福州打工,二伯家大姐的老大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在湛江找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

我大哥高中毕业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大学,或许是精神压力太大,还是回家种地,给人修过自行车,卖过手扶拖拉机。后来大家都出去打工,拖拉机卖不出去了。他离开家乡,到重庆修地铁,干了十几年。

离离原上草

1994年,我也来了北京。因为性别的原因,基本上是家里人把你像水一样泼出去了。九十年代末,我住在东三环的十里河,三环还是城中村。经常经过的马路上,有一个小饭馆,起的名字叫“原上草”。我没有去里面吃过饭,但每次骑着小三轮车经过那里,都会觉得特别亲切,想起《敕勒歌》里说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早在我四岁的时候,比我大三岁的姐姐就教我背过这首唐诗。那时我们小孩子睡在一张床上,她没事就在被窝里教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当时我经常在天桥上摆摊卖旧书。那时候年轻,没有恐惧,没有焦虑,不仅每天都干,而且特别有信心。大家觉得一定能挣到钱,想着能在北京买间房,两眼放光。当时这个目标并不难,工地上的广告牌,晚报上的房屋广告,几万块一间。摆摊的时候,每天都会遇到很厉害的人,没有人会说你什么,大家态度都非常好,不会去区分谁是底层,谁是高层。

路边的工地上挂着红布,写着“首都图书馆”。我当时天天想着快点盖好,这样就可以经常去看书了。后来图书馆终于建好了,我也搬走了。后来我的日子过得不如意,一个人带孩子,成了单亲妈妈,一年要搬两三次家,就想起“离离原上草”,想起“万里悲秋常作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宋僧有偈诗:“俱胝一指头,吃饭饱方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和尚说,如果人一直保持着人之初的本来面目,饿则食,困则睡,就可参禅。但少年的人都有数不清的理想等着完成。要腰缠十万贯,要挣大钱,要衣锦还乡。要骑鹤下扬州,名扬海外,得道成仙。

现在我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人的命运跟植物的生长规律大概是一样的。古人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二十几岁的盛年,会把一切想象得很美好。当你想到自己是菜籽命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了。就像陶渊明写的,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我觉得“离离原上草”写的就是我。以前我说“人生是颗菜籽命,落到哪儿是哪儿,落到肥处是颗菜,落到瘦处是根苔”,野草和菜籽是一个意思。

现在整个中国变了,大家离开了土地,都是流动的状态。每个人都成为一个飘萍,不就是跟野草一样吗?按照物理的说法就是,每个人都“粒子化”了,能确定的只有自己。

我希望自己有野草那样的生命力,总也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久别重逢

6年前,因为那篇《我是范雨素》,我混出了点名气。现在,我的生活还是很简单,也不用处理任何人际关系,租的房子比监狱还安全,只要糊里糊涂能有口饭吃就行了。每个人好像都很忙,很少见面。现在租房子,昨天的邻居是小张,明年就是小王,谁也不用认识谁。

今年1月,我的新书《久别重逢》出版。我觉得故事还行,就是文笔太差。因为这本书,跟很久以前的一些朋友联系上了。有个朋友,已经二十多年没见过了。他年轻时在工厂工作,八十年代文学热,一个报社让他去工作,工厂不放他。他后来辞职做买卖,成了老板。我们电话联系后,很快就见了一面。

我常常想起唐诗里的那些离别与团圆。以前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带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天要早读,必须坐在教室里,小孩读书,我也读书。我读的最多的是唐朝诗人李頎的诗,《还珠格格》里乾隆让小燕子背的那首《古从军行》就是他写的。印象最深的是李頎写送别友人陈章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后来,我也会教我的女儿读唐诗。大女儿3岁的时候能背80首唐诗。我教她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邀请友人相聚,把酒言欢。大女儿一遍就记住了这首诗。她看到有人举杯喝酒的时候,就在旁边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今年春节我是在武汉过的,带我的女儿,和我姐姐的孩子一起过了年,去了湖北省博物馆,还有水果湖。但还是没有去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的是送别。黄鹤楼以前临靠渡口,古人驿站赠别,离亭相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日暮乡关”,村子里的炊烟,总在黄昏时升起,凝聚成一束孤烟。现在交通工具变了。大家坐地铁、高铁,比“飞人”刘翔的速度还要快,朝发夕至都不准确,得是“朝发午至”了。

今年9月,我参加了抖音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讲我理解的唐诗,还有那些离开黄鹤楼到全国各地打工的楚人们。视频底下,有将近三千条留言,带着不同的地域标签。那些评论我都看了,大家讲述自己的打工经历,或是写打油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鹤楼,这或许是我们需要共同面临的处境。

过了两天,听说我所居住的皮村来了一波湖北老乡。他们是在珠海打工,正好来北京,看到抖音上我的视频,就约了几个湖北老乡来找我。虽然没见到他们,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高兴。这也说明空间没有障碍了,朝发午至。

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但乡愁仍在那里,和黄鹤楼一样。

少小离家的人,鬓毛衰时,大概总是要回去的。黄鹤楼里的那只仙鹤,在默默佑护着每一个离家的人。故乡的云在召唤游子,故乡的风吹来泥土的芬芳。村头的大树,在等我们回家。

编辑 彭涵

6年前爆红的范雨素后来怎么样了?这篇自述讲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

编者按: 今年是武昌建城1800年,如诸君所见,抖音中秋登楼夜晚会将于八月十五中秋节(9月29日)在抖音正式播出。六神磊磊、都靓、《长安三万里》剧组、以及抖音上著名的文化学者等也将悉数亮相,与天下爱诗之人以诗会友,共庆佳节。从八月初一直至月满中秋时,我们还将邀请十五位作者分享唐诗与他们自己的故事。

范雨素是湖北襄阳人,和唐朝诗人孟浩然是同镇乡邻。她从小与唐诗结缘,在北京生活20多年,做过育儿嫂、小时工,6年前因为一篇《我是范雨素》受到关注。今年,她出版了新书《久别重逢》,并尝试成为一名专职写作者。最近,范雨素参加了抖音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三百多万网友听她讲述黄鹤楼下楚人们的流散往事。

范雨素:从野草地回到黄鹤楼

楚人西辞黄鹤楼

我没有去过黄鹤楼。

记得幼时,堂屋里的中堂画是松鹤图,堂屋里供奉的是仙鹤。小学五年级,课本里有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时觉得好亲切,孟浩然住过的鹿门山就在我们镇,站在家门口能看到那座山。我的两个哥哥在山下上过学,亲姐曾在这里教过几年书。

襄阳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小学二年级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只觉得是隔壁邻居家老爷爷写的诗。写《枫桥夜泊》的张继也是襄阳人,距离我们村远一些,有几十里路。

或许是受这些影响,我们那里的人特别重视教育。听我大哥说,当时一个同龄人读到初一,不想读书了。他的父亲靠贩米赚钱,挨家挨户收大米,绑到自行车上,到城里叫卖,赚取差价。听到自己的孩子不再上学,他立刻没气力骑车了,因为赚钱没动力了。

1985年,我上初一,好多同学在鹿门山玩的时候,看到一些日本人来寻访孟浩然的古迹。那时候鹿门山就是一座秃山,特别穷,没有景点,镇上也没有一个像样的饭店,后来就没啥人去了。张继写的寒山寺成了热门景点,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网红打卡地”。

我的大哥比我大10岁,喜欢诗词,热爱文学。八十年代文学热,到处都是文学青年,很多人觉得好像写篇文章就能改变命运似的,我大哥也是这样。他买了好多好多书,很多人不理解,问我妈。我妈说,什么季节种什么庄稼,他这个年纪喜欢看书就看吧。

后来,楚人们陆陆续续离开家乡,去了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经商打工。九十年代初,我在小学当民办教师。学校的一个女老师经常接到邮局寄来的汇款单。在广东打工的两个弟弟每个月把钱寄给她,再由她转交给父母。他们那个工作,每次能给家里寄好几百,我羡慕极了。我舅舅家有三个孩子在福州打工,二伯家大姐的老大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在湛江找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

我大哥高中毕业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大学,或许是精神压力太大,还是回家种地,给人修过自行车,卖过手扶拖拉机。后来大家都出去打工,拖拉机卖不出去了。他离开家乡,到重庆修地铁,干了十几年。

离离原上草

1994年,我也来了北京。因为性别的原因,基本上是家里人把你像水一样泼出去了。九十年代末,我住在东三环的十里河,三环还是城中村。经常经过的马路上,有一个小饭馆,起的名字叫“原上草”。我没有去里面吃过饭,但每次骑着小三轮车经过那里,都会觉得特别亲切,想起《敕勒歌》里说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早在我四岁的时候,比我大三岁的姐姐就教我背过这首唐诗。那时我们小孩子睡在一张床上,她没事就在被窝里教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当时我经常在天桥上摆摊卖旧书。那时候年轻,没有恐惧,没有焦虑,不仅每天都干,而且特别有信心。大家觉得一定能挣到钱,想着能在北京买间房,两眼放光。当时这个目标并不难,工地上的广告牌,晚报上的房屋广告,几万块一间。摆摊的时候,每天都会遇到很厉害的人,没有人会说你什么,大家态度都非常好,不会去区分谁是底层,谁是高层。

路边的工地上挂着红布,写着“首都图书馆”。我当时天天想着快点盖好,这样就可以经常去看书了。后来图书馆终于建好了,我也搬走了。后来我的日子过得不如意,一个人带孩子,成了单亲妈妈,一年要搬两三次家,就想起“离离原上草”,想起“万里悲秋常作客”,“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宋僧有偈诗:“俱胝一指头,吃饭饱方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和尚说,如果人一直保持着人之初的本来面目,饿则食,困则睡,就可参禅。但少年的人都有数不清的理想等着完成。要腰缠十万贯,要挣大钱,要衣锦还乡。要骑鹤下扬州,名扬海外,得道成仙。

现在我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人的命运跟植物的生长规律大概是一样的。古人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二十几岁的盛年,会把一切想象得很美好。当你想到自己是菜籽命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了。就像陶渊明写的,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我觉得“离离原上草”写的就是我。以前我说“人生是颗菜籽命,落到哪儿是哪儿,落到肥处是颗菜,落到瘦处是根苔”,野草和菜籽是一个意思。

现在整个中国变了,大家离开了土地,都是流动的状态。每个人都成为一个飘萍,不就是跟野草一样吗?按照物理的说法就是,每个人都“粒子化”了,能确定的只有自己。

我希望自己有野草那样的生命力,总也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久别重逢

6年前,因为那篇《我是范雨素》,我混出了点名气。现在,我的生活还是很简单,也不用处理任何人际关系,租的房子比监狱还安全,只要糊里糊涂能有口饭吃就行了。每个人好像都很忙,很少见面。现在租房子,昨天的邻居是小张,明年就是小王,谁也不用认识谁。

今年1月,我的新书《久别重逢》出版。我觉得故事还行,就是文笔太差。因为这本书,跟很久以前的一些朋友联系上了。有个朋友,已经二十多年没见过了。他年轻时在工厂工作,八十年代文学热,一个报社让他去工作,工厂不放他。他后来辞职做买卖,成了老板。我们电话联系后,很快就见了一面。

我常常想起唐诗里的那些离别与团圆。以前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带一年级和二年级。每天要早读,必须坐在教室里,小孩读书,我也读书。我读的最多的是唐朝诗人李頎的诗,《还珠格格》里乾隆让小燕子背的那首《古从军行》就是他写的。印象最深的是李頎写送别友人陈章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后来,我也会教我的女儿读唐诗。大女儿3岁的时候能背80首唐诗。我教她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邀请友人相聚,把酒言欢。大女儿一遍就记住了这首诗。她看到有人举杯喝酒的时候,就在旁边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今年春节我是在武汉过的,带我的女儿,和我姐姐的孩子一起过了年,去了湖北省博物馆,还有水果湖。但还是没有去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讲的是送别。黄鹤楼以前临靠渡口,古人驿站赠别,离亭相送,“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日暮乡关”,村子里的炊烟,总在黄昏时升起,凝聚成一束孤烟。现在交通工具变了。大家坐地铁、高铁,比“飞人”刘翔的速度还要快,朝发夕至都不准确,得是“朝发午至”了。

今年9月,我参加了抖音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项目,讲我理解的唐诗,还有那些离开黄鹤楼到全国各地打工的楚人们。视频底下,有将近三千条留言,带着不同的地域标签。那些评论我都看了,大家讲述自己的打工经历,或是写打油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鹤楼,这或许是我们需要共同面临的处境。

过了两天,听说我所居住的皮村来了一波湖北老乡。他们是在珠海打工,正好来北京,看到抖音上我的视频,就约了几个湖北老乡来找我。虽然没见到他们,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高兴。这也说明空间没有障碍了,朝发午至。

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但乡愁仍在那里,和黄鹤楼一样。

少小离家的人,鬓毛衰时,大概总是要回去的。黄鹤楼里的那只仙鹤,在默默佑护着每一个离家的人。故乡的云在召唤游子,故乡的风吹来泥土的芬芳。村头的大树,在等我们回家。

编辑 彭涵

知名球星退役后被撞见开网约车?刚想唏嘘……本人回应了

近日,有球迷在济南打网约车时

看到司机是身着鲁能球服的

前国脚宋黎辉

“这不是前山东鲁能泰山队球员、

中国‘齐达内’宋黎辉吗?”

球迷将照片和截图发到网上

引发关注

球迷坐网约车发现司机是宋黎辉 ↑

上游新闻记者从网传图片看到,网约车司机身着橙色短袖,手握方向盘,中控台上的手机正在导航。网约车司机简介显示,他名叫宋黎辉,服务单量5589,服务天数364。

有网友为宋黎辉点赞:“从中国足坛的球星到退役后回归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用自己的汗水踏踏实实地挣钱”;

有网友则疑惑:“他是体验生活打发时间,还是生活所迫”“他也就是兼职吧,怎么可能全职干这个”;

也有网友揭秘说:“宋黎辉有好几台网约车,其中一个司机不干了,还没找到合适的司机 。他2005年就开7系了,什么时候中超豪门的主力球员都比普通人赚的多很多,大家不用担心他。”

熟悉宋黎辉近况的球迷发截图称,宋黎辉在招聘网约车司机↑

山东泰山绿动未来球迷会会长董大姐告诉记者:“我们球迷坐到他的车子拍了下来,球迷说,真的是宋黎辉。目前,他既没出来辟谣,也没出来解释这事,可能是真有其事,否则他就应该出来说了。以前他当球员的时候,我们关系挺好的,以后换了手机就失去联系了。看了球迷拍的照片,是他。”

9月30日

宋黎辉本人亲自发声回应

情况属实:

“当天是在开网约车,但足球是我的本职工作。网约车司机很辛苦,靠自己努力挣钱养家,挺好的。”

对于自己顶岗开网约车,宋黎辉表示:“我觉得这是一项工作,以前没太了解过这个网约车行业的情况。我后来才知道,网约车司机工作辛苦。我觉得他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在挣钱养家,这挺好的。因为大家都在用积极的一面,去辛苦努力地工作,去换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劳动成果。”

“让大家误会了也没啥事儿。大家都是好心,但是有些人的想法可能会不同,所以我也不好去解释这个事情。误会就误会吧。”

1974年出生的宋黎辉,出道于辽宁队,不过,在人才众多的辽宁队中,宋黎辉并没有的获得太多机会。1998年,宋黎辉加盟鲁能,成为鲁能队史上引进的第一位内援,并帮助球队夺得了两座中国顶级联赛冠军以及3座足协杯冠军。作为一名中场球员,宋黎辉拥有出色的技术和传球能力,被广大球迷誉为“中国齐达内”。

2008年,34岁的宋黎辉告别了他效力十年的鲁能,目前任山东一家足球俱乐部总经理兼教练。

综合 |上游新闻(记者:冯盛雍)、山东电视体育频道(记者王湛)

来源: 新闻坊

落马副厅案件细节披露:曾在老家私建别墅,带酒窖、放映厅等

撰文 | 余晖 刘艺龙

5月17日,湖南通报8起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典型案例,其中点名提到了长沙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陈泽珲,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武亮。

秦光荣与“智囊团”老部下

先来看陈泽珲。

陈泽珲,男,汉族,1957年10月出生,今年65岁,湖南宁乡人,1974年1月参加工作,1974年7月加入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他曾在宁乡县当民办教师、电影放映员。1977年6月,20岁的陈泽珲成了宁乡县委办公室干部,7年后他到长沙市委党校学习2年,毕业后到了长沙市政府工作。

1986年10月至1991年4月,他先后担任长沙市政府办公室综合二科干部、综合一科副科长、秘书一科科长、综合一科科长。

1991年4月,陈泽珲到了长沙市委政研室工作,历任副县级研究员、政研室副主任、主任(至2000年10月)。

政研室是市委的重要工作部门,是市委参政设谋的“智囊团”。在陈泽珲到政研室工作两年之后,1993年6月,时任零陵地委书记的秦光荣担任长沙市委书记。

秦光荣在长沙工作了5年(1993年6月至1998年2月)。1999年1月,秦光荣从湖南跨省赴云南,后在云南工作了15年。2019年5月,秦光荣被查。

陈泽珲在秦光荣离开长沙后,又先后担任长沙市岳麓区委书记,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11年10月任长沙市副市长,2017年12月退休。

私建乡间别墅,有酒窖、电影放映厅

官方的通报显示,陈泽珲的问题不少。

2020年10月29日,陈泽珲被开除党籍。当时的通报中提到,陈泽珲的第一个问题是私自从国(境)外购买、携带有严重政治问题的书刊入境并长期阅看、私藏,与他人串供,销毁、转移涉案证据材料,对抗组织审查。

此外,他还被指通过年龄造假为本人谋取任职方面的利益;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违法占用农用土地建私房;在工程项目承揽、解决土地闲置问题、减免土地使用税费、申请银行贷款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等。

其中,“违法占用农用土地建私房”这一通报并不常见。

据《正观新闻》报道,经记者多方求证后,确定陈泽珲违法占用农用土地私建房,指的就是位于其老家湖南省宁乡市流沙河镇合兴村,占地超过两亩的中式别墅。

2021年3月,《中国经营报》曾发表《长沙市原副市长陈泽珲乡间别墅被没收》一文。文中提到,五六年前,长沙市原副市长陈泽珲违法占用农田,修建了一处别墅,造价数千万元。该中式别墅占地超过两亩,奢侈豪华,带有酒窖、电影放映厅和储藏室。

陈泽珲给这座别院起名为“淳德堂”,门联为“钟灵毓秀,源远流长”。

当时的报道还提到,当地政府没收了这所别墅。

5月17日,湖南省纪委监委披露了陈泽珲一案的更多细节。

通报提到,2001年至2017年12月,陈泽珲利用担任长沙市岳麓区委书记,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长沙市政府副市长、常务副市长等职务便利,违规插手干预房地产开发,在解决土地闲置问题、违规办理抵押贷款、减免土地使用税费、土地征收及性质变更、用地拆迁及配套建设费返还、规划审批手续办理及规划调整、建筑项目承揽及工程款支付等方面,为个人或者企业谋取利益,单独或者伙同特定关系人收受巨额贿赂,严重破坏房地产开发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曾酒后驾车袭警

再来看王武亮。

王武亮,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今年58岁,湖南邵阳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月加入中国。

公开资料显示,王武亮曾担任共青团长沙市委书记、党组书记,1997年8月至2005年12月历任望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

王武亮任湖南望城县(现已撤县设区)县委书记时因酒后驾车袭警被免,其后作为“重大违规违纪案例”被长沙市纪委通报。

2005年10月4日晚9时许,望城县委书记王武亮酒后驾车被两位交警制止后,当着围观的上百名群众口出狂言:“我是县委书记,是一把手,老子不怕!”随后,他与交警以及赶来处理问题的民警发生“肢体冲突”。

2006年3月,《半月谈》刊发文章《特权意识下的公权蜕变:我是县委书记我怕谁?》称,2005年10月以来,长沙连续发生三起领导干部违规违纪案,其中一起正是“县委书记王武亮袭警事件”。

在因酒后驾车袭警被免之后,2005年12月,王武亮出任长沙市政府副秘书长,4年后履新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之后,王武亮历任湖南省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湖南基础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1年4月,王武亮被查。官方称其,对抗组织审查;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搞权色交易;设立和使用“小金库”;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

严重破坏国有企业经营环境

此次湖南省纪委通报了王武亮违规指定工程项目承包方在国资国企领域破坏经营环境问题。

通报称,2011年12月至2021年3月,王武亮利用担任省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省基础建设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湖南轨道交通控股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湖南金隅阳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项目承建、工程款结算、资金借贷等方面谋取利益,单独或者伙同特定关系人收受巨额贿赂。

尤其是在兼任湖南金隅阳光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期间,在金隅桃源项目一期、二期,金隅桃源高层项目等多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王武亮将工程项目私相授受,违规指定承建方,涉及合同金额91924万余元,严重破坏国有企业经营环境。

政知君注意到,这并非湖南省纪委首次点名王武亮。

2021年12月,湖南省纪委监委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查处的8起投融资领域行贿典型案例进行公开通报,其中第一个案件,就与王武亮有关。

根据官方12月15日通报,2013年至2014年,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刘建康(湖南康和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向时任湖南省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的王武亮提出请托。

王武亮通过授意下属办理、向下属企业负责人打招呼等方式,为刘建康挂靠的公司在承揽湖南省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建安工程以及获得该公司下属企业借款等事项上提供帮助。

2006年至2016年,为求得和感谢王武亮的帮助,刘建康通过送银行卡、送现金、支付购车款等方式,多次送给王武亮财物折合共计人民币200余万元。

2021年9月,刘建康因涉嫌行贿罪被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资料 | 湖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校对 | 葛冬春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这所高校缘何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重镇?

从1993年到2002年,全国先后有64支考古队前往三峡,对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当年全程参与其中的吉林大学考古队领队赵宾福发现,60多支队伍中有超过半数的领队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20多年后,已担任吉大考古学院院长的赵宾福回忆起这一幕,感慨这只是“吉大考古人遍天下”的冰山一角。

今年是吉大考古学科创立50周年,5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近3000名毕业生。他们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重大考古工程、项目,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许多人成为中国考古界的栋梁,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良渚古城的发现者……

50年间,从一个小专业到建系、建院,从初创的籍籍无名到今天桃李天下,成为中国“考古人才培养”重镇。这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从白手起家到世界一流的故事,也是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故事。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在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遗址保护研究中写考古日记。(资料图片)

一条学脉 在接续传承中形成考古发展的中国特色

1977年,当23岁的王巍坐在张忠培先生的课堂上,搜肠刮肚地思考如何提出让老师满意的问题时,他可能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会以校友代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的身份,跟2022级的新生们分享这段经历。

那是王巍考古生涯的起点,也是吉大考古学脉的草创时期。学科创立者张忠培先生以“严”著称,要求考古学“一切从材料出发”。王巍多次回忆,在张忠培讲授的《新石器时古》专业课上,先生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靠谱才算听懂”。

要求你看的书没看,不准发表意见;田野考古没做,必须回去挖一次;论文语法标点有错误,打回去重写……同样师从张忠培的赵宾福对此记忆犹新。“我们的学生时代,张忠培先生要求的是做学问必须一丝不苟,犯错误被骂哭是常事。”他说,“50岁时再见老师也很是忐忑,不知有没有学术上做得不妥之处。”

这种做学问的严格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下来,养成了吉大考古“求真务实”的学风。

“直到现在,我对我的学生们要求也一样严格,拿来主义、学术轻浮,学生们是不敢触碰的。”赵宾福说。

1972年吉大考古创建时,曾面临七门课程只有两位教师的难题,因此,张忠培等老一辈教师采取了联合培养、请人代培等方式。他将朱泓送到中科院,将杨建华送到东北师大,将陈全家送到北大,将魏存成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宿白……当这些学生成长为大师后,他们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无私地培养学生。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段天璟曾是赵宾福的硕士生,毕业后在赵宾福的推荐下考取了张忠培的博士生。从“师徒”变“师兄弟”,在一些人眼中是辈分乱了的笑谈,但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种学脉的传承。“只要把事业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光荣。”

一项传统 在扎根田野中塑造考古群体的中国风格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一门重在实践的学科。

50年的耕耘中,吉大考古不断拓展学科外延,不断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田野考古”这门课程的地位从未被削弱。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捡陶片的。”既是考古人曾自我调侃的一句话,也是过去他们长期野外工作的真实写照。

1996年入学的段天璟还记得,田野实习时住在老乡家里,每天步行两个小时到野外的工地。女同学住在条件稍好的老乡家里,男生们则有啥住啥。他甚至住过村委会的马棚。那是一座土坯房子,老乡怕他们冷,还特地在墙上糊上了报纸。但一到秋冬雨季,土坯房返潮严重,报纸一片片地往下掉。同学们躺在行军床上,把能盖的都盖在身上,还是会觉得很冷。

这样的经历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更像一把筛子。有的学生畏于条件的艰苦,“这辈子都不干这行了”,有的学生反而痴迷于在自然中探索未知的乐趣,“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正是后者。“在河北蔚县的三关遗址,长时间的田野实习,师生们在艰苦的乡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甘共苦,不仅学习了知识,磨炼了意志,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友情、亲情,培养了务实的风格。”

50年来,这样的培养方式延续至今。“从学科创立之初就定下每个学生都需经过两次田野实习,到后来规定田野实习课占两门课的学分。而且实习地点多选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冀北、晋北等农村地区。一方面,这些地方当时是考古能有关键性突破的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是锻炼学生艰苦奋斗好作风的理想地区。”吉大考古资深教授林沄说。

对学生而言,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老师的机会。平时严格严厉的老师在长期野外实践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之间变得亲密无间,从学术到生活到成长,无所不谈,像父亲、像兄长、像“哥们儿”。

距离感的消失,让学生们能够从一言一行中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老师们想要传递的知识和品格。因此,在50年不间断的田野考古实习中,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属于中国考古人的那种朴素、务实、求真的特质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它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气质,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教师,朝夕相处中,你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它。”20岁的大三学生曹雪妍说,“你会心生敬畏和敬仰,并想成为那样的人。”

一种担当 在不断创新中打造考古新军的中国气派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位列全球第44位,中国第2位。

很多人奇怪,地处北疆的吉林大学是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赵宾福说,从学科建立的第一天,吉大考古就没有将自身定位为在东北一隅搞东北考古,而是立足东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一流的考古人才。从张忠培到林沄,从魏存成到朱泓,再到赵宾福,考古学科的负责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以中国考古为担当,以全球视野办学的理念始终未变。

吉大考古在创立时期就开设了“西伯利亚考古”课程,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外国考古的研究,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外国考古著作。

如今,吉大考古在西亚考古、欧亚草原考古、东北亚地区考古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学术体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拓展学科,吉大考古早在1998年就与吉大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考古DNA实验室。时至今日,实验室已有超过万例的古人类、古动植物样本组成古代DNA基因库,成为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

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唯一的教育部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唯一的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专业、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

脚步不停,吉大考古在田野考古上也率先做起了新文章。

2020年10月10日,在中国古代文明考古的重要区域——运城盆地上,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在国内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们田野实习的生活从“老乡家”搬到了“基地”里。有铃声、有课堂、有各类实验室,每个寝室还配有空调和24小时的热水,教学资源丰富、设备齐全、管理先进。

“我们要改变中国田野考古教学的现状,考古人不是专门找苦吃,而是为了科研不怕吃苦。”赵宾福说。

在这座最新式的田野考古基地里,像曹雪妍一样的“00后”新人成了“主力军”,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到他们的考古挖掘和教学当中。

“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建模等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考古工具。”基地负责人、吉大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介绍,“我们还在测试无人驾驶运输车,每个学生在探方中挖出来的渣土不用再靠人力推,用手机App一键呼叫,无人车就可以自动运走渣土,自动倾倒到指定地点。”

在这里,考古学在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的考古不仅仅与化学、生物学等理科相结合,还要探索与民族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文科进行交叉研究,更好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项目服务。”赵宾福说。

在这里,学生们不必再体会老师们年轻时那种艰苦的考古条件,但艰苦奋斗已融入他们的学脉里。年轻人们可以肆意将汗水播撒在田野里,书写属于新一古人的故事。(本报记者郎秋红、张博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