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老人去世七七怎么祭奠(老人过世七七有啥讲究)

时间:2024-01-20 13:40:56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丧家过七七注意事项

七七注意事项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二七,四七,六七主要是直系亲人祭祀。

门口的白色挽联过完七七之后再去掉,以表示家有重孝。孝子七七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参加各种红白喜事,不外出旅游。上班出差除过。

做七七的具体仪式  

没有墓园,祭祀就在家里,如果安葬在墓园,头七,三七,五七,七七都去墓园祭祀。在“做七”的日子里,要戴黑纱。减少繁文缛节,以简单为主。

 1、设灵座  

  头七要设灵座,供遗像。正午前布置好遗像,遗像前摆上一香炉、两烛台。

  2、摆贡品  

  正午前准备齐所有物品,先上供果,在上点心,以单数为主。  

  3、点立烛  

  正午前由儿子点烛。  

  4、写酒  

  由大小、亲疏排序将酒杯倒满,献给逝者,而后散酒在地。 

  5、添饭(供糕)

  做一顿美味佳肴,供奉亡者,总共上三碗。  

  6、供奉时焚烧纸钱以及烧锡箔元宝   

  7、亲人祭拜  

  其他亲朋好友依次点香,向逝者一鞠躬;所有亲人站成横排,向逝者三鞠躬(晚辈行跪拜礼);祭拜完后,水果给小孩吃,添福添寿。 

中国丧葬文化中,“七七丧俗”有一定依据,头七五七是有说法的

在中国的丧俗文化中,做“七”仪式挺重要的,它一般会和吊唁仪式放在一起进行。依照古代的丧俗来看,人死后其灵柩要停三天以上。这是因为人们觉得死者有一定的复生机会,如果在死后三天时间内没能还阳,这就说明死者真的离开了。

而在做“七”仪式里, 人们每逢七天就有一祭,需要持续七七四十九天,这之后才算结束。现在有不少人都觉得“七七丧俗”很迷信,但其实“七七丧俗”是有依据的,当中的头七五七均有说法。

“七七丧俗”遵循“七七制度”

首先需要强调,“七七制度”不管在科学上,还是文化传承上都有依据。这个制度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柔和的产物。当人死去以后,后人每隔七天就会祭奠一次亡故的长辈,一直延续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七七丧俗”逐渐被简化为“五七”,有些地方甚至只剩下“头七”。而在这两个时间里,后人所举行的祭奠仪式也会相当重视。

至于“七七丧俗”的形成,学术界认为有两种说法。首先第一种说法是:七七丧俗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招魂文化。第二种说法则是佛教中的“七七”奠、“七七”斋。

这里简单说一说“七七斋”,所谓七七斋,指人死后的四十九天时间里,亲属需要每七天为死者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之所以要举行这样的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得生缘”,死者投生后就可以“转劣为胜”。

对“七”的崇拜

事实上除了上述两种说法以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七七丧俗”的形成更有可能是因为古人对“七”这个数字的崇拜。而道教以及佛教的说法,只能说是略有些影响罢了。

在儒家文化中,丧葬礼仪被当成是“孝道”的表现,“孝道”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如何的重要标准,大概也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对“七七丧俗”相当重视。

早在周朝时期,古人其实就已经有了父母葬后,迎其魂灵进入棺木的仪式。且最重要的是,古人有着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使得死者的“七虞之礼”延续时长不尽相同。

比如说士之丧为“三虞”,大夫之丧为“五虞”,诸侯之丧为“七虞”。最重要的是,“七虞之礼”起初为周天子、诸侯设立,其他人根本没有权利使用。

后来“七虞之礼”会普及到民间,是因为周朝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再加上“七虞之礼”普及的过程中,还受到了道教以及佛教的推动,因而“七七丧俗”也就成了我国传统丧俗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七丧俗

在整个“做七”过程中,有着很多具体的礼仪步骤。比如说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整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承担。倘若死者没有外嫁的女儿,就需要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而头七、三七以及七七,也被叫“大七”,这些日子里的祭奠仪式中,外嫁女儿以及媳妇们需要每人各提一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以此来庇佑死者灵魂。

另外做七仪式通常由女婿主持。像浙江一带,不同地方“做七”有不同的操作。杭州地区女婿要操办“五七”,而宁波等女婿则要在做“六七”。

并且只有到了“五七”,死者才会知晓自己已经身死,因而很多地方都会搭起“望乡台”,就是为了让死者方便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离开得可以无牵无挂一些。

等到四十九天的时候,就需要“断七”了,断七时很多地方会专门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为活人祈祷,“断七”之后死者的子女们就可以脱下丧服,换上常服了。

停柩与吊唁

我们在前文中有说,古代丧俗中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最开始这样做的确是为了不错过死者复生,但后来要花费很长时间停柩,是因为古时候的丧礼繁缛复杂,不留下足够的时间,根本无法将所有的礼仪进行完成。

比如说天子诸侯,他们在下葬前,需要准备好专门的陵墓以及大量陪葬品,这些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

再加上古代很多地方还有父母合葬的要求,当“父死不知母坟,母死不知父墓”的时候,都需要将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对应的墓地时再进行合葬,因此灵柩并不一定会停留三天,有时候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然后再来说一说吊唁仪式,吊唁仪式基本上都会与“做七”仪式一起进行。所谓“唁”,则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这时候死者的家属需要“哭尸于室”,前来吊唁的人要跪拜答谢和迎送如礼。

并且布置灵堂、搭建灵棚也有很多讲究,依照各地区的要求,做不同的处理。

不过到现在,这些习俗也只有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在认真执行,在城市中的吊唁仪式则被大大简化,主要剩下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在进行遗体告别和参加追悼会时,吊唁的人需要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再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等对死者的主要亲属致以简短的劝慰之语后,就可以离开了。

农村,人死后要“做七”,什么是“做七”?有什么讲究吗?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逝者的尊重,这些扎根农村的风俗习惯,内容很多而且非常繁杂,但是每个细节都会受到重视,而农村非常重视殡葬习俗,这也是“逝者为大”的体现。

人去世后“做七”又叫“烧七”,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每隔七天烧一个七,一直烧到“七七”,称为“断七”,农村的这些习俗也是古代《礼记》中所要求的丧葬礼节,那么,具体“做七”风俗的由来是什么?又有哪些讲究呢?可以和我一起来看看!

“做七”风俗的由来:

古代丧葬习俗是:人去世后,需要将灵柩停三天以上。一方面是希望逝者能复生,另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丧葬的习俗比较繁冗,如果逝者是天子诸侯,需要更好大的陵墓和随葬品,浪费人力和时间,所以灵柩停放时间也更久。

关于“做七”:据说从周朝时期就有了“做七”的说法,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佛教的“生缘说”,佛教认为除了罪大恶极的人会立即下地狱和行善功德多的人会立即升天外,一般的灵魂的去世后的七期中,需要被超度,才能投生。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道教,因为道教崇尚炼丹,认为七七四十九日是给人送终的日期,所以有了七七之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先秦时代“魂魄聚散说”: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以七天为单位,每七天形成“一魄”,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就形成了“七魄”,在人死后也一样,七天为单位,每七天,“一魄散”,所以需要四十九天,七魄才能散,每七天一祭,四十九天结束,所以“做七”的意义也是在祭祀逝者。

“做七”的具体流程和讲究:

我国很多地区,非常重视“五七”,而其他几个“七”也各有说法。

一七:又叫“头七”,民间说法是,在头七的时候,逝者是有自己意识的,会回家“看看”,所以逝者长子要设灵堂,烧纸祭拜,亲朋痛哭。

二七:“二七”谐音是“儿七”,一般是需要逝者儿子参加,逝者女儿和近邻亲属都不用参加;

三七:“三七”又叫“散七”,需要逝者儿女参加,本村的近邻和一些主要亲戚也可以参加,烧完“三七”后是要宴请宾客的;

四七:“四七”的讲究比较少,只需要逝者儿女参加即可;

五七:“五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七”,逝者女儿操办,需要给逝者扎上纸马和纸房子,所有的亲朋和邻居都要到场,儿女需要摆席,用生猪头和活鸡、鲤鱼还有馒头祭祀,上坟的人依次给逝者磕头,最后要大宴宾客;

六七:“六七”的谐音是“留七”,意思就是包括所有的亲朋好友在内,不能每烧一个“七”都要必须参加,需要留一个“七”出来,如果前面的几个“七”都参加了,就不要参加“六七”了;

七七:“七七”又叫“断七”或者“尾七”,也是“做七”的最后一个“七”,需要逝者子女和近邻参加的告别仪式,比较隆重,这一天逝者亲属不需要穿孝衣,也算是和逝者道别。

“做七”之外的祭祀:

除了“做七”之外,民间讲究,还需要烧一个百天,三个周年。

百天的计算方法是:从逝者去世那天算起,农历三个月加上十天,百天祭祀,也是很隆重的祭祀,需要逝者儿女和亲朋近邻参加。

周年算法:逝者去世那一天是忌日,每年的忌日即为周年,我国某些地区比较重视第一年的周年忌,第二年不重视,第三年重视。第三年也需要扎纸马纸房子等等,烧完三周年后,意为守孝期满,第三年祭祀也是需要逝者儿女和亲朋近邻设宴,磕头祭祀。

总结:

关于“做七”的习俗在农村是非常讲究的,近亲都要三拜九叩,每个“七”的祭祀讲究也很多,这体现了后辈对逝者的一种情感寄托,希望逝者一路走好,一方面是孝道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逝者的祝福,而我国每个地方“做七”的习俗各不相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

各位朋友们,你们家乡的“做七”习俗是哪些呢?大家怎么看呢?可以和小鹿一起讨论,留言在评论区,也希望大家关注小鹿话三农,我会每天和大家分享三农最新政策,也会和大家聊聊农村、农事、民俗。

中国丧葬文化中,“七七丧俗”有一定依据,头七五七是有说法的

在中国的丧俗文化中,做“七”仪式挺重要的,它一般会和吊唁仪式放在一起进行。依照古代的丧俗来看,人死后其灵柩要停三天以上。这是因为人们觉得死者有一定的复生机会,如果在死后三天时间内没能还阳,这就说明死者真的离开了。

而在做“七”仪式里, 人们每逢七天就有一祭,需要持续七七四十九天,这之后才算结束。现在有不少人都觉得“七七丧俗”很迷信,但其实“七七丧俗”是有依据的,当中的头七五七均有说法。

“七七丧俗”遵循“七七制度”

首先需要强调,“七七制度”不管在科学上,还是文化传承上都有依据。这个制度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柔和的产物。当人死去以后,后人每隔七天就会祭奠一次亡故的长辈,一直延续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七七丧俗”逐渐被简化为“五七”,有些地方甚至只剩下“头七”。而在这两个时间里,后人所举行的祭奠仪式也会相当重视。

至于“七七丧俗”的形成,学术界认为有两种说法。首先第一种说法是:七七丧俗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招魂文化。第二种说法则是佛教中的“七七”奠、“七七”斋。

这里简单说一说“七七斋”,所谓七七斋,指人死后的四十九天时间里,亲属需要每七天为死者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之所以要举行这样的仪式,就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得生缘”,死者投生后就可以“转劣为胜”。

对“七”的崇拜

事实上除了上述两种说法以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七七丧俗”的形成更有可能是因为古人对“七”这个数字的崇拜。而道教以及佛教的说法,只能说是略有些影响罢了。

在儒家文化中,丧葬礼仪被当成是“孝道”的表现,“孝道”又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如何的重要标准,大概也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对“七七丧俗”相当重视。

早在周朝时期,古人其实就已经有了父母葬后,迎其魂灵进入棺木的仪式。且最重要的是,古人有着相当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使得死者的“七虞之礼”延续时长不尽相同。

比如说士之丧为“三虞”,大夫之丧为“五虞”,诸侯之丧为“七虞”。最重要的是,“七虞之礼”起初为周天子、诸侯设立,其他人根本没有权利使用。

后来“七虞之礼”会普及到民间,是因为周朝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再加上“七虞之礼”普及的过程中,还受到了道教以及佛教的推动,因而“七七丧俗”也就成了我国传统丧俗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七七丧俗

在整个“做七”过程中,有着很多具体的礼仪步骤。比如说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整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承担。倘若死者没有外嫁的女儿,就需要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而头七、三七以及七七,也被叫“大七”,这些日子里的祭奠仪式中,外嫁女儿以及媳妇们需要每人各提一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以此来庇佑死者灵魂。

另外做七仪式通常由女婿主持。像浙江一带,不同地方“做七”有不同的操作。杭州地区女婿要操办“五七”,而宁波等女婿则要在做“六七”。

并且只有到了“五七”,死者才会知晓自己已经身死,因而很多地方都会搭起“望乡台”,就是为了让死者方便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离开得可以无牵无挂一些。

等到四十九天的时候,就需要“断七”了,断七时很多地方会专门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为活人祈祷,“断七”之后死者的子女们就可以脱下丧服,换上常服了。

停柩与吊唁

我们在前文中有说,古代丧俗中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最开始这样做的确是为了不错过死者复生,但后来要花费很长时间停柩,是因为古时候的丧礼繁缛复杂,不留下足够的时间,根本无法将所有的礼仪进行完成。

比如说天子诸侯,他们在下葬前,需要准备好专门的陵墓以及大量陪葬品,这些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

再加上古代很多地方还有父母合葬的要求,当“父死不知母坟,母死不知父墓”的时候,都需要将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对应的墓地时再进行合葬,因此灵柩并不一定会停留三天,有时候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

然后再来说一说吊唁仪式,吊唁仪式基本上都会与“做七”仪式一起进行。所谓“唁”,则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这时候死者的家属需要“哭尸于室”,前来吊唁的人要跪拜答谢和迎送如礼。

并且布置灵堂、搭建灵棚也有很多讲究,依照各地区的要求,做不同的处理。

不过到现在,这些习俗也只有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还在认真执行,在城市中的吊唁仪式则被大大简化,主要剩下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在进行遗体告别和参加追悼会时,吊唁的人需要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再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等对死者的主要亲属致以简短的劝慰之语后,就可以离开了。

老人过世三七怎么准备什么

老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他们承载着我们成长的岁月,教导我们人生的道理。当他们离开我们后,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悲痛和失落。为了纪念老人,也为了给他们送行,三七祭拜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准备三七祭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一、选择祭拜场地

三七祭拜的场地应该选择在安静、肃穆的地方,尽量避免嘈杂的环境。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选择在户外进行祭拜,比如公园、湖边等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如果选择在家中进行祭拜,那么就要选择一个比较整洁、安静的房间或者客厅。

二、准备祭拜物品

在进行三七祭拜时,需要准备一些必要的物品。首先是鲜花,可以准备一些鲜花或者花篮,用来表达对老人的怀念和敬意;其次是供品,可以准备一些老人喜欢的食物或物品,比如酒、香烟、茶叶等;最后是蜡烛和香炉,用来燃香和蜡烛。

三、安排祭拜时间

三七祭拜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建议在老人去世后的七天内进行祭拜,也就是所谓的“头七”。此外,还有“三七”、“五七”、“七七”等重要的祭拜时间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祭拜的时间。

四、进行祭拜仪式

在进行三七祭拜时,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一般流程如下:

先将祭拜场地打扫干净,摆放好鲜花、供品等物品。

点烛燃香,让香烟弥漫整个房间。

跪拜或者鞠躬行礼,表达对老人的怀念和敬意。

念诵祭拜文或者祷告词,表达对老人的思念和祝福。

将供品摆放在香炉前或者撤下,然后清理场地。

总之,三七祭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仪式,它既是对老人的怀念和敬意,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慰藉。在准备三七祭拜时,我们需要注重细节和仪式感,用心去准备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老人安息,也才能让自己内心得到安慰。

寒衣节将至,关中西府一带有关人去世后七七祭拜的风俗

阴历十月初一又称寒衣节,是北方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一般在寒衣节前后,家里有亲人不在的,都会回去上坟或者在驻地附近的十字路口烧纸的习俗,今天是周末估计有不少人都回家扫墓上坟了。

岳父是九月中旬去世的,土葬在了老家宝鸡,让我第一次领略了关中西府农村土葬的种种风俗,从阴阳先生哪里了解到了“七七”祭拜背后的各种故事。

陕西宝鸡又称关中西府,人去世后,一般有“七七”四十九天祭拜的民俗,它是人去世后魂魄从人世间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过程,也是逝者在这个世界最后的仪式,因此不管家庭条件好坏,为了让逝者体面地离开生活的世界,葬礼仪式都是比较隆重的。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将是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不舍的过程,据说在黄泉路上也要经历许多的坎坷,每个“七”日的节点就是重要的祭奠日子,一般逢单祭拜,所以“头七”、“三七”、“五七”、“末七”都会有儿女亲戚来家里祭拜。

头七:是阴阳先生依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时分,用周易推算出的下葬日期(一般为七天左右)。据说头七,逝者的灵魂还在人世间和极乐世界的边缘处游历,之所以要安放七天,就是担心他可能还会醒来回到阳间,也源于古代民间医术不是很发达的一个补救措施,是一个阴阳过渡阶段。

三七:传说逝者已经走到了望乡台,是最后回望亲人的日子,一般子女和主要亲戚都有参与祭拜,有条件的会去寺庙请师傅为逝者念经祈祷。

五七:也叫五架坡,相传是逝者走向极乐世界最艰难的日子,他将要翻过高高的山梁,每架坡前都有狼狗野兽挡道很是凶险,这一天子女们要带上糕子(农村人去世后蒸的馍),早早到家里来,为逝者送粮,并在家里设宴款待亲朋,帮逝者度过难关。

末七:又称七七,断七,是逝者的魂魄在人世间将要全部离开的日子,也是子女亲戚与逝者最后告别的日子。

尽管七七祭拜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西府人去世后流传至今仍然披麻戴孝,升“棺”发财的许多习俗讲究,无一不映射出这样的活动:一是为祭拜逝者,二是为后人祈福,升官发财的主旨意义。这或许源于宝鸡这片从周王朝就兴盛的土地,蕴涵至今的浓厚周礼文化色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