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乞巧节是七夕节吗(乞巧节是七夕节吗珠村乞巧节广州珠村乘车指南)

时间:2024-02-07 00:31:18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七夕节是情人节?这一天跟牛郎织女有啥关系?原来我们都弄错了

#古籍里的历史#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中国的情人节被定在了七夕,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也被认为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实际上这只是传说,没有任何历史证据存在。

牛郎与织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在天上织云彩,后来织女偷偷来到人间,在一条河里洗澡,牛郎养的老牛知道了,让牛郎把织女的衣服藏起来,织女无法回到天庭,于是嫁给了牛郎,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

不久,王母娘娘听说这事,就派天神把织女让捉了回来,不允许他俩相见,牛郎知道了,把老牛的皮披在身上,挑着两个孩子就追了出去,眼前牛郎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用手一划,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银河,牛郎飞不过去。

七夕节

牛郎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彼此哭泣,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天上的喜鹊,喜鹊自发组织起来,在每年七月初七在银河上用身体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就在鹊桥上相会,这就是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很感人。

实际上这个神话故事来源于古人的星官体系,这是一个结合天象、星座、天文、地理、神话知识的体系,古人自古以来就有夜观天象的习惯,通过观察一系列天象来预测政治、军事上的大事,24节气、农历历法、时间观念都来自天象观测。

在天象观测中,古人发现了牛郎星与织女星,古人称牛郎星为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呈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上面的三颗星组成了牛角,下面的三颗星组成了牛足,形似牵牛。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在牛郎星的南边还有9颗小星星,组成了“天田”,传说是牛郎在天上耕种的地方,再往南接近地平线的地方还有9颗小星星,组成了“九坎”,传说是牛郎种植庄稼用来蓄水的地方。

在牛郎星的北边,有3颗星组成的织女星,分别是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三,其中织女一是全天第五亮的星,3颗星组成一个正三角形。

在天文学中,牛郎星被称为天鹰座,织女星被称为天琴座,在织女星和牛郎星的西边还有一个天鹅座星群,其中的主星叫天津四,与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夏天的夜空中组成一个三角型,这是北半球夏天的标准性星座。

夜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

从星象上看,牛郎星与织女星似乎隔着银河相望,所谓的银河其实主是夜空中的光带,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就来自于天文学中的天鹰座与天琴座,而且还能一一对应,古人就根据这个创作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但这个与七夕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在神话故事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古人在想像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也是费过一番工夫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夏天最亮,因此他俩相会肯定在夏天,同时必须是良辰吉日。

古人有七曜的说法,七曜是指:金、木、水、火、土、日、月。这是一种星象的崇拜,也是古老的五行学说,七在古人眼中是吉日,七七重合更是良辰吉日,农历七月初七是夏秋之交,在时间和含义上都能对得上。

七曜

七曜同时预示着星期或者礼拜,一周是七天,也来自这里,古人根据天象推算出一曜日共七天,每天都对应不同的星宿,后来传入西方演示为星期,这也预示着七月初七为良辰吉日,因此把牛郎与织女相会定在农历七月初七。

但是七月初七这一天,并非只有牛郎与织女相会的神话,在中国古代,这一天还是乞巧节,正因为牛郎与织女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民间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家中的女性要以瓜果来祭祀星神,然后女性们齐坐在一起,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比赛眼力,进行针织比赛。

织女是天上为天空织云彩的仙女,民间的女性就是模仿织女来织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民间传统节日-乞巧节。

乞巧节-穿针

唐朝诗人林杰有一首诗,名字就叫乞巧:

《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的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银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乞巧的本意是对着月亮穿针。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乞巧在汉代已经开始流传了,乞巧节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对月穿针,而是引申出很多其它的活动,比如摆七娘(摆放祭祀物品)、拜七娘(巧女向织女祈福)、吃七娘饭(乞巧艺人自发组织七娘宴)、送七娘(焚烧祭品、恭送七娘回仙界)等。

乞巧节在中国民间很多地方都有流传,不同的地区活动也不尽相同,比如甘肃省西和县是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到七月七日晚上结束,其活动一共经历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这是一系列的综合民俗活动,同时也是西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姐诞

在广东地区,乞巧节被称为七娘诞,活动规则也不太相同,主要活动是:摆七娘、七夕秧灯、拜仙菜、吃七娘饭等。

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不同地区的不同活动也都被归纳在七夕节,但现有记载来看,七夕节主要是用来纪念牛郎与织女的相会,从而引发民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七夕节被部分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从意义上看,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无确实记载,牛郎和织女确实是为了爱情,但与情人节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情人节是西方来的节日,是教节日,最初叫瓦伦丁节,是为纪念罗马教徒瓦伦丁被处死的节日,他在临死前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一封情书,改为情人节实在有些牵强。

情人节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所表达的含义并不相符,在中国七夕节是不仅是爱情的表达,更表达了一种坚定不屈、擅于抗争的爱情,尽管上天阻止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但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坚持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拜七姐

民间的纪念也多是学习织女的织布技术,以及一系列的与此相关的活动,这一天并没有表达爱情的含义,因此不能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就是七夕节,或者叫乞巧节。

在河南南阳曾经出土了一块汉代画像石,画像的中心是白虎,白虎前是织女星,后面是牵牛星,牵牛星的图像是一位农夫牵着一头牛,牛身体上方有呈横直线的三颗星,正是星宿中的河鼓三星,织女图像呈坐姿,挽着高高的发髻,周围有四颗星星,这应该是牛郎织女出土文物的佐证了。

【网络中国节•七夕】关于七夕节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近几天,七夕节无疑是个热门话题,年轻人乐得多了个约会的节日,很多商家也瞄准商机,希望趁机大赚一笔。

如今,七夕往往被视作“中国情人节”。说起来,从古至今,它也确实是个无比浪漫的节日,包括爱情主题在内,其内涵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

冷知识一: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

资料图:中国传统七夕节临近之际,江西省婺源篁岭以“乞巧”为主题,回归传统节庆本意举办“鹊桥相会”、“牛郎溪边会织女”等活动迎接七夕。王健 摄

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庆生也不迟”,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冷知识二: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关系?

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

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资料图:南京江宁横溪街道田野上的植被经过当地村民的精心制作,用灌木、油菜、小麦组成了该幅“董永与七仙女鹊桥相会”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冷知识三:这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如今,七夕以“中国情人节”为人们熟知。但也曾有观点认为,这本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个时候,她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民俗专家王娟则表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古代,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过这个节日。在一些地区,这一天要为女孩儿举行成年礼。

冷知识四:“乞巧节”如何“乞巧”?

说到七夕“乞巧”的主题,比较流行的游戏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等。

穿针乞巧始于汉,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还有一种方法是“浮针取巧”。王娟介绍,女孩们会提前一天准备好一盆水放在院中,翌日水面会留有浮尘。然后,女孩们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的投影。

资料图:图为民众体验投针验巧。

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

冷知识五:为啥此时晒书、晒衣服?

种种传说外,此时也曾有晒书、晒衣服的习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轶事。其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七月七日这天,东晋名士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

有人问他,为啥这样做?郝隆来了一句“我晒书”,暗戳戳秀了一番自己的学识。

七月七日晒书、晒衣服原本只是一项风俗。在魏晋时期,北阮有一些富裕人家也会趁机“炫富”,晒出来的衣服质地特别好,光彩夺目。

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也很淡定地拿竹竿挑着一件旧衣服来晒,别人看了特别好奇,他却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冷知识六:最出名的应节食品“巧果”

如同冬至的饺子、清明时的青团,七夕也有应节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种叫做巧果。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花样很多。

资料图:图为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展现了属于七夕最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祭星乞巧。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

古代,巧果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比如“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经可以买到七夕巧果了。

把白糖糖浆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匀后摊在案板上捍薄……再经过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

当然了,历史上不同朝代,在七夕这一天也有不同的食俗,《唐六典》中就有“七月七日加斫饼”的说法。

冷知识七:七夕能说“节日快乐”吗?

总的看来,七夕的内涵远比“爱情”丰富,有着求子、乞巧、祈求丰收等多种内容。

七夕无疑是一个吉祥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为情侣们送上祝福。或许是考虑到节日的爱情主题,也有人调侃,不适合对单身人士说“节日快乐”。

“在七夕这一天,说节日快乐可以。”王娟认为,但这确实就是一部分人的节日,不过节的也就不用说了。(记者 上官云)

(来源:中新网)

【网络中国节·七夕】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河北员网

七月半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它真的是鬼节吗?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中元作》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与清明节、下元节、寒衣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

据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打开,直到七月三十鬼门方才关上,所以整个农历七月又被称为“鬼月”。

《道经》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将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编。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农历七月十五,地府里的地官便会判定人间善恶......道士夜中诵经,恶鬼囚徒方可解脱。阴阳交替,方为中元,此日便称“中元节”。

(图片 | 人民网)

佛家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起源自佛教故事“目莲救母”。

据说佛陀弟子目莲见亡母在地狱中沦为“恶鬼”,情况极其悲惨,便捧白饭于母亲,母亲却口吐烈火,使得焦饭无法下咽。于是目莲求问佛陀,佛陀答:你在此日盆设贡品,供奉佛僧,承仰三宝威德福力,才能救母于苦难之中。于是目莲盆设百果,供养僧众,终于救母,盂兰盆便是盛放百果的器具。寺庙会在七月十五这一日,举行普渡会,又叫“盂兰盆会”,对阴间放出来的孤魂野鬼进行诵经超度。

中元节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上世纪20至40年代,其规模一度比清明节、七夕节还要盛大。如今多盛于南方,北方则更重寒衣节。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元节相关的习俗比大陆更多、更繁杂。国外,如日本地区,中元节自隋唐时传入,如今也十分兴盛。

中元节有相当多传统习俗。佛寺中以盂兰盆供奉瓜果,街头有庆中元活动,张灯结彩、歌舞喧天,道路上亦有僧人诵佛经,超度亡灵。

《降魔成道图》敦煌藏经洞出土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图片 | 敦煌研究院)

唐代卢拱有诗记载此盛况,《中元日观法事》: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蒙。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人民网)

到了夜间,河边有大量莲灯、纸船顺水漂流。

人们会将过世亲人的名讳写在莲灯上,以此举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些地区会放五彩纸船或巨型纸船,船上点亮蜡烛。若纸船在河中回旋则代表船只被孤魂拖住,若纸船沉入河中则代表亡灵已被超度,若纸船飘得格外远,则代表亡魂已飞升天上,位列仙班。

清代庞垲有诗词《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写的便是此事: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吴地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半”不限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只要是在农历七月底之前某天即可。民间过中元节时会准备好酒好菜和以黄纸或锡箔折成的元宝、纸钱、经文等祭祀亲人。

我长于江南,自小家中便有过“七月半”的传统。家中女眷在过节前叠好黄纸元宝,用麻袋、纸箱装满。到了过节当日,父亲上街购买大量蔬菜、鱼肉,如同过年。母亲从清早便开始准备食材,到了傍晚时分,八仙桌上便是菜品琳琅。条凳四方摆齐,碗筷亦齐整,家中任意成员执壶倒酒,不可触碰桌椅、碗筷,仔细在每只碗中均匀倒上酒水。

事毕,闭户留隙。在门前用铁桶烧元宝、纸钱,前置香炉一只、跪垫一个,家中成员轮流点香、撒纸钱于桶中。纸钱焚烧热烈,大家口中呼唤亲人前来吃酒菜、拿纸钱,然后合掌,站立作揖三个,跪坐作揖三个,再站立作揖三个,行礼时要闭眼默念对亲人的思念与心中祈愿。等全部元宝纸钱焚烧完毕才可离开焚烧堆,之后启窗开户,算是恭送亲人,全部做完便可用饭。祭祖的酒水、饭菜吃进肚中,代表逝去亲人的祝福已落在身上。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虽是祭祀却也热闹。正如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中所写: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图片 | 人民网)

除却民间习俗,中元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禁忌。

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随意谈论鬼神;夜间出行不可超过十点,不可随意呼唤他人姓名、拍他人肩膀,若有人呼唤自己姓名,切莫答应;不要在榕树这类阴气旺盛的树下乘凉,不要随意走入荒郊野外,更不可靠近河边、水库;地上的红包、钱、金银财物都不可捡起;家中不要的枕头要收起来,不要靠在家中四壁角落中;夜晚睡觉时要将鞋子放好,等等......

早几日之前,便见有人在路口烧纸钱,想来也是过中元节吧。人们也并非是笃信鬼神之事,不过是通过这些习俗来怀念逝去亲友,求一个心里安慰罢了!

作者:奇妙丸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乞巧节

#讲好中国文化#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之一。在这一天,人们庆祝牛郎织女的相会,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乞巧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首先,乞巧节传递了对真爱的追求和珍惜。传说中,牛郎织女是天上的神仙,因为违背了天规而被迫分离。他们每年的七夕之夜,才有机会相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是稀缺而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努力追求它。乞巧节让人们怀念和思考爱情的力量,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其次,乞巧节强调了女性的智慧和技艺。在这一天,女性们会祈求自己的巧手变得更加灵巧,以此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智慧和技艺的重视。乞巧节鼓励女性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

此外,乞巧节也是传承民俗文化和家庭传统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制作七夕乞巧的手工艺品,如编织五色线、折纸鹊桥等。这种传统的手工艺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庆祝形式,也传递了家庭和睦、团结的价值观。乞巧节成为了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了亲情的纽带和沟通。

最后,乞巧节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传统传承的方式。在这一天,人们会分享有关七夕节的故事和传统习俗,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乞巧节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传承和庆祝,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乞巧节是一个富有浪漫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传递了对真爱的追求和珍惜、对女性智慧和技艺的重视、对家庭团结和亲情的呼唤,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统传承。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乞巧节的美好,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让爱与智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绽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