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乞巧节是哪一天(乞巧节是哪一天农历)

时间:2024-01-16 16:33:37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节的由来传统风俗习惯介绍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节是8月22日。中国民间传说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情人节是8月22日。因为公历纪年与农历纪年的不同,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对应的公历日期也不同。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的风俗习惯

1、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情,需要提前约好亲朋好友联合举办。提前斋戒后在月光下摆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祈求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现在情侣们也可以一起赏月游玩,增进感情。

2、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也称为“泡巧”。

3、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现在的七夕节,男生们送女生一瓶指甲油,并为她染指甲,也算是参与了七夕传统。

4、妇女洗头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5、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来源:闽南网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节的由来传统风俗习惯介绍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节是8月22日。中国民间传说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情人节是8月22日。因为公历纪年与农历纪年的不同,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对应的公历日期也不同。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的风俗习惯

1、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情,需要提前约好亲朋好友联合举办。提前斋戒后在月光下摆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祈求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现在情侣们也可以一起赏月游玩,增进感情。

2、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也称为“泡巧”。

3、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现在的七夕节,男生们送女生一瓶指甲油,并为她染指甲,也算是参与了七夕传统。

4、妇女洗头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5、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来源:闽南网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节的由来传统风俗习惯介绍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节是8月22日。中国民间传说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七夕情人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情人节是8月22日。因为公历纪年与农历纪年的不同,每一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对应的公历日期也不同。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的风俗习惯

1、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情,需要提前约好亲朋好友联合举办。提前斋戒后在月光下摆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祈求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现在情侣们也可以一起赏月游玩,增进感情。

2、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也称为“泡巧”。

3、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而在现在的七夕节,男生们送女生一瓶指甲油,并为她染指甲,也算是参与了七夕传统。

4、妇女洗头

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5、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来源:闽南网

七夕也是乞巧节怎么回事?七夕为什么也是乞巧节 七夕乞巧节来源介绍

今天是2020年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节,虽然是情人间甜蜜的日子但是关于七夕还有许多冷门的知识待我们去发掘,今日就有网友发现了七夕也是乞巧节,那么七夕乞巧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dao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如今,七夕往往被视作“中国情人节”。说起来,从古至今,它也确实是个无比浪漫的节日,包括爱情主题在内,其内涵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

冷知识一: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

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庆生也不迟”,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冷知识二: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关系?

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

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冷知识三:这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如今,七夕以“中国情人节”为人们熟知。但也曾有观点认为,这本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个时候,她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民俗专家王娟则表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古代,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过这个节日。在一些地区,这一天要为女孩儿举行成年礼。

冷知识四:“乞巧节”如何“乞巧”?

说到七夕“乞巧”的主题,比较流行的游戏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等。

穿针乞巧始于汉,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还有一种方法是“浮针取巧”。王娟介绍,女孩们会提前一天准备好一盆水放在院中,翌日水面会留有浮尘。然后,女孩们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的投影。

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

冷知识五:为啥此时晒书、晒衣服?

种种传说外,此时也曾有晒书、晒衣服的习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轶事。其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七月七日这天,东晋名士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

有人问他,为啥这样做?郝隆来了一句“我晒书”,暗戳戳秀了一番自己的学识。

七月七日晒书、晒衣服原本只是一项风俗。在魏晋时期,北阮有一些富裕人家也会趁机“炫富”,晒出来的衣服质地特别好,光彩夺目。

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也很淡定地拿竹竿挑着一件旧衣服来晒,别人看了特别好奇,他却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冷知识六:最出名的应节食品“巧果”

如同冬至的饺子、清明时的青团,七夕也有应节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种叫做巧果。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花样很多。

古代,巧果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比如“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经可以买到七夕巧果了。

把白糖糖浆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匀后摊在案板上捍薄……再经过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

当然了,历史上不同朝代,在七夕这一天也有不同的食俗,《唐六典》中就有“七月七日加斫饼”的说法。

冷知识七:七夕能说“节日快乐”吗?

总的看来,七夕的内涵远比“爱情”丰富,有着求子、乞巧、祈求丰收等多种内容。

七夕无疑是一个吉祥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为情侣们送上祝福。或许是考虑到节日的爱情主题,也有人调侃,不适合对单身人士说“节日快乐”。

“在七夕这一天,说节日快乐可以。”王娟认为,但这确实就是一部分人的节日,不过节的也就不用说了。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来源:金乡

七月半中元节又叫“盂兰盆节,它真的是鬼节吗?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中元作》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与清明节、下元节、寒衣节并称中国“四大鬼节”。

据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打开,直到七月三十鬼门方才关上,所以整个农历七月又被称为“鬼月”。

《道经》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将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编。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农历七月十五,地府里的地官便会判定人间善恶......道士夜中诵经,恶鬼囚徒方可解脱。阴阳交替,方为中元,此日便称“中元节”。

(图片 | 人民网)

佛家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起源自佛教故事“目莲救母”。

据说佛陀弟子目莲见亡母在地狱中沦为“恶鬼”,情况极其悲惨,便捧白饭于母亲,母亲却口吐烈火,使得焦饭无法下咽。于是目莲求问佛陀,佛陀答:你在此日盆设贡品,供奉佛僧,承仰三宝威德福力,才能救母于苦难之中。于是目莲盆设百果,供养僧众,终于救母,盂兰盆便是盛放百果的器具。寺庙会在七月十五这一日,举行普渡会,又叫“盂兰盆会”,对阴间放出来的孤魂野鬼进行诵经超度。

中元节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上世纪20至40年代,其规模一度比清明节、七夕节还要盛大。如今多盛于南方,北方则更重寒衣节。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元节相关的习俗比大陆更多、更繁杂。国外,如日本地区,中元节自隋唐时传入,如今也十分兴盛。

中元节有相当多传统习俗。佛寺中以盂兰盆供奉瓜果,街头有庆中元活动,张灯结彩、歌舞喧天,道路上亦有僧人诵佛经,超度亡灵。

《降魔成道图》敦煌藏经洞出土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图片 | 敦煌研究院)

唐代卢拱有诗记载此盛况,《中元日观法事》: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

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蒙。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人民网)

到了夜间,河边有大量莲灯、纸船顺水漂流。

人们会将过世亲人的名讳写在莲灯上,以此举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有些地区会放五彩纸船或巨型纸船,船上点亮蜡烛。若纸船在河中回旋则代表船只被孤魂拖住,若纸船沉入河中则代表亡灵已被超度,若纸船飘得格外远,则代表亡魂已飞升天上,位列仙班。

清代庞垲有诗词《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写的便是此事: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吴地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半”不限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只要是在农历七月底之前某天即可。民间过中元节时会准备好酒好菜和以黄纸或锡箔折成的元宝、纸钱、经文等祭祀亲人。

我长于江南,自小家中便有过“七月半”的传统。家中女眷在过节前叠好黄纸元宝,用麻袋、纸箱装满。到了过节当日,父亲上街购买大量蔬菜、鱼肉,如同过年。母亲从清早便开始准备食材,到了傍晚时分,八仙桌上便是菜品琳琅。条凳四方摆齐,碗筷亦齐整,家中任意成员执壶倒酒,不可触碰桌椅、碗筷,仔细在每只碗中均匀倒上酒水。

事毕,闭户留隙。在门前用铁桶烧元宝、纸钱,前置香炉一只、跪垫一个,家中成员轮流点香、撒纸钱于桶中。纸钱焚烧热烈,大家口中呼唤亲人前来吃酒菜、拿纸钱,然后合掌,站立作揖三个,跪坐作揖三个,再站立作揖三个,行礼时要闭眼默念对亲人的思念与心中祈愿。等全部元宝纸钱焚烧完毕才可离开焚烧堆,之后启窗开户,算是恭送亲人,全部做完便可用饭。祭祖的酒水、饭菜吃进肚中,代表逝去亲人的祝福已落在身上。

(图片 | Pixabay)

(图片 | 搜狐·毕托巴科技)

虽是祭祀却也热闹。正如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中所写: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图片 | 人民网)

除却民间习俗,中元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禁忌。

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可随意谈论鬼神;夜间出行不可超过十点,不可随意呼唤他人姓名、拍他人肩膀,若有人呼唤自己姓名,切莫答应;不要在榕树这类阴气旺盛的树下乘凉,不要随意走入荒郊野外,更不可靠近河边、水库;地上的红包、钱、金银财物都不可捡起;家中不要的枕头要收起来,不要靠在家中四壁角落中;夜晚睡觉时要将鞋子放好,等等......

早几日之前,便见有人在路口烧纸钱,想来也是过中元节吧。人们也并非是笃信鬼神之事,不过是通过这些习俗来怀念逝去亲友,求一个心里安慰罢了!

作者:奇妙丸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