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姓黎的名人(姓黎的名人有哪些)

时间:2024-01-18 21:43:21 作者:浮生若梦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黎氏部分名人录

湖南黎氏经术堂始于黎錞:(字希声)公。字派(希祈恩惠源聚华安兴传武汉朝冠邦隆谭圣健凤子元家学寿世文章明体达用致远愈昌)

江西省南康区镜坝镇黎氏文学系辈份派行(五十字):文元佛旺仕、崇兴民臣邦、世万永发其、正祥敬承祖、德庆衍隆章;云奕祀维昌、忠孝作人师、诗书绵远泽、和乐光门第、荣华纪惠恩。黎氏名人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等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两卷)。

黎 嶷:河间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因战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

黎 侨:南北朝齐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黎 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宾)人,曾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善星纬术。

黎 錞:广安(今属四川省)人,宋代庆历进士,苏轼所作《远景楼记》中评其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 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省)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 宿: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礼义。其割股为亲人疗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为世人传颂。

黎 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 淳:湖南省华容人,明朝天顺年间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 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 简:清代广东省顺德县人,著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著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省)人,曾任沙阳主簿。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著有《朱子语类》。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省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公真:元代时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时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庶昌:贵州省遵义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黎元洪:湖北省黄陂人,历任湖北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北洋军阀政府总统等职。

黎锦晖:湖南省湘潭人,现代著名音乐家,首创了儿童歌舞和儿童歌舞表演曲这两种崭新艺术形式,曾创办“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主要作品有儿童音乐《好朋友来了》、《老虎叫门》等。

黎锦熙: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字劭西(1890-1978)。长沙府湘潭人。191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任《长沙日报》总编辑、省第一师范教员等。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师大、湖南大学等校教授,讲授国语文法,对语言文字科学深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等职。著有《新著国语文法》、《中华新韵》、《国语新文字论》等。

黎雄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广东省肇庆市。父亲黎廷俊擅长绘画,使黎雄才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黎雄才是当代画坛的重要画家,也是岭南画派最有影响的传人之一。擅长巨幅山水,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他的山水画青绿山水特点鲜明,评论界将它命名为“黎家山水”。其中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界赞为“抗洪史诗”,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并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黎光少将

黎光(1914-——),四川省南部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特务营排长,第91师276团副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3军分区26大队营政治教导员、营长,第25大队大队长,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30团团长,第10军分区29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2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40旅11团团长,第6旅副旅长,华北军区第7纵队21旅旅长,第20兵团66军198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副军长,连云港要塞司令员,上海吴淞口守备15师师长,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光大校

黎光(1917-2005),安徽省霍邱县人,1930年加入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团委书记、科长、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参加了七里坪、潘家河、郭家河、长岭岗、独树镇、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东渡黄河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保卫、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参加了建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和进军桐柏山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3纵队37旅副政治委员,第18兵团第61军182师副师长、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原突围、保卫两淮、转战山东、华北攻坚和进军西北、西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182师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川北军区剑阁军分区政治委员,后转业到地方,任铁道部第四工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武汉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铁道部政治部主任,铁道部副部长,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为新中国铁路交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后无晋升,转业地方)。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黎原少将

黎原(1917-——),原名关俊彦,河南省息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参谋长、副营长、教导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团长,第四野战军第47军140师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0师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师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副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第47军军长,湖南省革委会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基本建设工程兵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黎化南少将

黎化南(1909-1978),湖北省长阳县人。1928年参加长阳县游击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长阳县游击队中队长。所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7师后,任特务大队任排长。1932年任红3军7师司令部副官、管理科科长,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7月任红3军军部通信连连长。后任湘鄂川黔省军区司令部第四科科长,独立第1团团长。1935年11月参加长征,后任红二军团司令部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官主任、供给部部长。1941年4月任晋西北行政公署粮食局局长。1942年任晋绥行政公署财政处副处长、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行政公署财政处处长兼银行行长,贸易总公司经理。1949年1月任第一野战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防空军后勤部代部长。1957年任铁道兵后勤部部长。1961年任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管理局局长。1965年后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局长、顾问。1978年3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黎东汉少将

黎东汉(1914——?),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电台见习报务员,红2方面军司令部电台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电台队长、区队长,旅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中央前委通信科科长,西北军区通信处处长,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兼通信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通信部干部处副处长、业务处副处长,1950年被评为模范通信工作者并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2年就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1955年毕业,任通信学院副院长,军事电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总参通信部副主任、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黎有章少将

黎有章(1915-1958),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独立1团排长,瑞金红军学校机枪连连长,特科学校机枪营营长,干部团特务连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陕北红军大学特科团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队长、支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大队长,滨海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13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31军参谋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副军长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福建军区军区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6月23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仅43岁。

黎同新少将

黎同新(1910-1993),江西省新昌(今宜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方面军第3军7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兼青年大队大队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政治处总支书记,干部团指挥科3队支部书记,红15军团政治部电台总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补充第1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3总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4师11旅政治部主任兼32团政治委员,第4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警卫团团长,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7师政治委员,第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第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江苏省计划委员会主任,1970年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70办公室主任,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黎锡福少将

黎锡福(1909-197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师1团排长,第12师34团连指导员,第34团副营长,红30军88师264团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介休游击第5支队副支队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纵57团团长,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他在作战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身体9处负伤。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4纵13旅副旅长,南阳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13军39师师长。参加了上党、渡江、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宁洱边防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副军长、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0年至1975年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1960年11月5日,为指挥跨越中缅边界作战,任昆明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云南省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任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75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6年5月29日因病逝世,终年67岁。

黎新民少将

黎新民(1910-1980),江西省萍乡上栗县桐木镇蕉源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7师21团文书,红3军兵站站长,红5军团后勤部没收委员会主任,第13师39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随营学校副中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1团1营教导员,教导2旅供给部政治委员,滨海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山东军区2师5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联军1纵2师5团政治委员,松江军区哈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松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54军160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临江、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沅陵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海军基地政治委员,万山要塞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0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0岁。

当过两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功劳大还是过错大?

被迫成为革命领袖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起义很顺利,革命军很快控制了武昌城。

但随之而来的,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新的革命该怎么组建,应该由谁来组建。

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位著名的革命领袖并没有在武昌,还远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

领导武昌起义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也因声望和资历都不够,难以出任新的领导人。

当时,整个武昌城陷入了一片混乱,急需一位在武昌特别有声望和号召力的实力人物来稳定人心。

在这种形式下,革命党人就把目光看向了武昌军界的二把手——黎元洪。

革命党人选择黎元洪有三点原因:

第一,黎元洪虽然不支持革命,但对革命是同情的,这一点就赢得了革命党人的好感。

第二,黎元洪是武昌的实力派人物,而且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将领,在普通士兵和中下层军官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

第三,黎元洪是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有着专业的军事能力,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西方列强也有着不错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黎元洪当上武昌革命政府的都督后,很快稳定了民心、军心,西方列强也对辛亥革命保持了中立的态度。

虽然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甚至是被逼上梁山,被迫当了武昌革命政府的都督,但他依然对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先生才高度评价黎元洪是共和革命的第一伟人。

1912年1月1日,中华成立了,出任临时大总统,而担任临时副总统的就是黎元洪。

短短不到三个月,黎元洪就从清政府的高官摇身一变,成了中华的副总统。

这样的人生际遇堪称传奇,而黎元洪一生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和袁世凯的恩怨纠葛

1913年,袁世凯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正式成为中华的大总统,而此时,出任正式副总统的依旧还是黎元洪。

为什么袁世凯当政时期,黎元洪还能出任副总统?

其实,这是政治博弈造成的结果,在当时,黎元洪是代表南方革命党成为了副总统。

但是,这个副总统并不好当,甚至是有些屈辱。

袁世凯把黎元洪骗到了北京。

一到北京,黎元洪立马被袁世凯软禁在的一个小岛,这个小岛叫做瀛台。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就把光绪软禁在瀛台。黎元洪自嘲自讽,说自己是成了时代的光绪皇帝。

被软禁在瀛台之后,黎元洪只能读书写字、修身养性。

世人万万想不到,堂堂的副总统竟然被软禁了,还是被总统软禁了,这简直是千古奇闻。

在瀛台黎元洪悲愤痛哭。

在他的私人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谁无肝胆,谁无热忱,谁不是炎黄子孙。”

这句话可不是一时的壮志豪言,在黎元洪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上,他表现出了铮铮铁骨。

袁世凯为了争取黎元洪的支持,先是费心思和黎元洪结成儿女亲家。

袁世凯称帝之后,发出的第一道诏命,就是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

这个封号就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如果不接受,就很有可能遭到袁世凯的迫害,要是接受了,那黎元洪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当袁世凯命人把“武义亲王”的匾额送到黎元洪的住处时,黎元洪将这块匾额扔进了马厩。

袁世凯不甘心,又生一计,让人送来“王服”。黎元洪穿着中山装,站在天地间,一副铮铮铁骨。

来祝贺黎元洪成为“武义亲王”的客人也是络绎不绝,黎元洪一脸正气,愤怒地说,如果再逼他,他就一头撞死在柱子上。

一向好说话的黎元洪,竟然表现出了罕见的强硬。

他辞去了副总统、参政院院长、军事总参等一系列的官职,用这种行为来表示对袁世凯称帝的愤怒。

大家看,当年革命党人逼黎元洪当革命政府的都督,黎元洪并没有强烈地反对,这是因为在黎元洪的心里,已经认定了一个道理:革命迟早都会爆发,满清王朝迟早都会覆灭。

现在,黎元洪坚决地不认可袁世凯称帝,也是因为黎元洪清楚地认识到,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民心,中华大地上不可能再出现皇帝。

1915年12月26日,逃出北京的蔡锷将军,在云南发起了讨袁护国运动。

这一天,在北京的黎元洪公开发表了“松坡不愧英雄本色”的言论,这里的松坡是指蔡锷将军。

这份言论,就等于他已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万万没有想到,没有地盘和军队的黎元洪,竟然也敢违抗自己的意愿。

称帝83天后,袁世凯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制。

1916年6月6号,袁世凯因为尿毒症不治身亡,黎元洪和袁世凯的恩怨纠纷也就到此结束。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袁世凯在生前留下了一份名单,并且声明,下一任总统只能从这份名单中选用。

这份名单上只有三个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黎元洪,其他两位是徐世昌和段祺瑞。

为什么袁世凯在临死前,会推荐反对自己的人当下一任总统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站在段祺瑞的角度来分析。

激烈的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北洋军也成了两大派系,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从个人实力的角度来讲,段祺瑞最有可能成为总统。但段祺瑞很有政治头脑,把总统的宝座让给了黎元洪。

因为,当时北方的北洋政府和南方的革命政府水火不容,急需一个能调和双方矛盾的人物,而这个人,就只能是黎元洪了。

于是,黎元洪就成为了一个傀儡总统,因为几乎所有的权力都掌控在总理段祺瑞手里。

这种状态就像是东汉末年,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

到了时代,黎元洪先是受袁世凯控制,现在又成了被段祺瑞控制的傀儡总统。

这种形式下,黎元洪很清楚,自己就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摆设,对段祺瑞的态度也一直很忍让。

但这种忍让是有限度的,黎元洪的总统府和段祺瑞的行政院经常爆发各种冲突和矛盾。

这就是北洋政府时期著名的府院之争,一个政府的总统和总理总是闹得不可开交。

最大的一次冲突,是在一战时期,段祺瑞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想要参战,黎元洪认为不要贸然参战。

段祺瑞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召集各省的督军来北京开会,用军队的力量给黎元洪施加压力。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黎元洪公开了段祺瑞和日本政府相互勾结、出家的证据。

一时,风云突变,整个社会舆论都在声讨段祺瑞的行为。

黎元洪趁机下达了一项命令,撤销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段祺瑞灰溜溜地逃到天津,并且在天津开始组织军事力量,反扑黎元洪。

黎元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无法抵抗段祺瑞的军事进攻。

在这种无比焦急的状态下,黎元洪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决策。

他竟下令让驻扎在徐州的张勋率领军队入京护驾,而张勋一进入北京,就上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

对黎元洪来说,这一幕太像东汉末年,董卓入京了。

12天的复辟闹剧很快结束了,在这期间,黎元洪辞去了大总统的职务,任命冯国璋为大总统,重新启用段祺瑞为总理。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也到此结束。

黎元洪也离开了北京,离开政坛,前往天津,开始筹办实业,成为了一个商人。

这一年,是1917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五年。

最后的悲剧

黎元洪弃政从商,在天津开始办起了实业。

他利用自己的个人政治影响在银行贷款,然后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13个省市和香港等地,投资煤矿、钢铁、纺织、烟酒等大小70多家公司。

有的公司,他还亲自出任董事长或者担任要职,去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抱负。

黎元洪从商很成功,赚了钱之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远洋货司,开创了一条从香港到上海再到美国的远航线路,填补了我国运输史的空白。

他还支持教育,是天津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总之,在政治舞台上,黎元洪没有多少高光时刻,总是被控制、被摆布,被当成傀儡。

可是在商业舞台上,黎元洪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黎元洪的命运悲剧就在于,他的一生离不开政治舞台。

在弃政从商的五年后,也就是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了皖系总统徐世昌。

但曹锟、吴佩孚自感没有声望能当总统,于是,这两个人就效法段祺瑞去请黎元洪来当总统。

因此,黎元洪再一次成为了大总统。

这一次成为大总统,黎元洪依然是一个傀儡,但他还是希望能做一点什么事情。

他发出了一封“废督裁军”的政治声明,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结束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

这份政治声明虽然得到了社会的同情和一部分军阀的支持,但这份政治声明还是太天真、太理想化了。

毕竟黎元洪自己能够重新当上总统,就是因为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支持。

很快,黎元洪就遭到了直系军阀曹锟的打击和软禁。而这一次,黎元洪再也没有力量去斗争了。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突发脑溢血在天津去世。

纵观黎元洪的一生,在风雨巨变的北洋时期,他没有地盘,更没有军队,却总是被各方势力推上政治舞台,成为总统、副总统。

他是一颗乱世棋子,被各方政治势力不断利用,但他依然想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做一点事情,哪怕只做一点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