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殷姓的来源和历史(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时间:2023-12-29 05:06:01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第三大姓——“张”,最早起源于哪里?为何都没出过皇帝?

张姓,在我国是一个大姓,据公安部统计人口超过7000万,占据总人口的6%!历史上名人众多,如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张仪,汉朝刘邦的得力助手,开国名臣 “汉初三杰”张良,明朝名臣张居正,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晚清重臣张之洞、大军阀张作霖,还有玉皇大帝也姓张,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关于张姓有两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为什么玉皇大帝会姓张?

一是,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有意将玉皇大帝的位置空出来,想自己担任!结果将士十分好奇便问姜子牙: “玉皇大帝的位置空出来,是打算由谁来担当呢?”姜子牙自然不好明讲,我想自己当!于是就推脱说:“自然有人来担任!”,结果众将士众突然跳了一个人出来,激动地坐上玉皇大帝的宝座,原来此人叫“友人”,姓张,也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姜子牙可能想着由众人推选他出来担任,然后千呼万唤始出来,正式上位!没想到的是却被这个叫张友人的小子占了便宜!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即使盆不要了水也洒了一地,没办法了,只能由这个张友人来当玉皇大帝了!因此姜子牙心生不满,规定既然张姓已经是玉皇大帝,那么人间的皇帝就不能再由姓张的来当了,这也是为什么说张姓的都没出过皇帝的原因!

二是,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没有好的贤才来管理三界,世间一片混乱。于是太白金星便化身叫花子到人间寻找能治理三界的人才,历尽艰辛终于在一个张姓的寨子发现了一个不错的人才,这个寨子被寨主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和外面乱哄哄的世界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姜子牙便邀请这个寨主上天管理三界,此人就是后来的玉皇大帝张友人!

这当然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已经无从考证,也说明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都用神话加以解释!

而关于张姓的起源和历史,目前说法有两种来源

一、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张挥,为该姓的始祖!这个张挥是黄帝的孙子,因发明了弓箭这种重要武器,被皇帝赐姓张!原文:“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元和姓纂》里记载的跟《新唐书》里的差不多,也是因为 “挥”发明了弓箭,被赐官为“弓正”也称“弓长”,后来以官为氏,后人都姓张!

二、 还有一部分张姓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三国时期诸葛亮赐张姓给云南南蛮酋长龙佑那,他的后代纷纷以张为氏!还有魏国大将张辽,原本姓聂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姓张,世代居住在雁门马邑,也就是如今的山西朔县,此为张姓一个大支!另外还有韩姓、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数民族分支也改姓张,是张姓的另一分支!

另外有人说张姓没出过皇帝是因为姓氏本身“弓”和“长”的构字问题,因为“像一个人佝偻着身体,这不符合一个皇帝的王者霸气,所以不能成为皇帝!

貌似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其实历史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循的,像张姓,我们分析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出自古代的皇族或者大家族,是一个地方的大宗族!而像这种大宗族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安逸!反正家里什么都有了,我何必去斗争什么呢?历朝历代农民起义都是那些吃不饱饭的人才起来起义的,很少有富人或者当官的站出来说我要起义的。

一方面他们本身很富足,不需要斗争他们就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去干掉脑袋的事情。还有家大业大的,谁会愿意背上整个家族的命运去赌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情呢?另一方面像这种大宗族一般宗族法规家教什么的都非常严谨,传统是儒家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一般也不会干出很出格的事情,更不用提起义这种会连累三族的事情了!

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济南市市中篇11凤凰山前殷家林//黄鸿河

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济南市市中篇11

凤凰山前殷家林//黄鸿河

编者按: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符号、一种标志,更汇集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还蕴含着一种乡恋、乡爱、乡愁,连接着乡土人情、家国情怀,孕育了一种地域独特的民风民德。

2022年8月25号,国家民政部发布了“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全国试点名单,在省、市民政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指导支持下,济南市市中区成功入选。

市中区的地名试点工作,得到了市中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市中区第一时间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的乡村地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将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分工负责,落到实处。

区民政局作为牵头部门,坚持聚焦特色,打造亮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制乡村地名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部分专家作家深入试点村发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完善村碑、路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编制乡村片区地名规划和地名采词库,搭建数字村落博物馆、线上电子地图,并拓宽旅游、农产品等多渠道路径,着力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市中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们还邀请了省内部分专家,通过查阅资料、访古探幽,实地采风调研,走访乡贤名宿,撰写出十几篇美文。今天起系列刊发部分专家撰写的与市中区相关的文章,以更好地进行地名文化研究,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凤凰山前殷家林

黄鸿河

诗云:

凤凰山前殷家林,往事悠悠忆忠臣。

一心家国树榜样,两代帝师传赤心。

孝敬父母兼天下,仁义乡邻昭诚真。

历下人杰文治力,王朝大纲固乾坤。

济南市共有几座凤凰山?章丘县甘泉村、三照村各有一座凤凰山;历城区港沟镇、唐冶片区各有一座凤凰山;南部山区仲宫镇有一座凤凰山,天桥区东工商河东岸居民小区内有一座凤凰山;市中区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凤凰山,一座是在殷家林村北边的凤凰山,一座是在岳而村北边的凤凰山。另外,长清区崮山镇有一座凤凰山,平阴县罗阳镇也有一座凤凰山;钢城区东郊外有一坐凤凰山,莱芜区朝阳村也有一座凤凰山。

济南市共有12座凤凰山,其中最有名的是那座山呢?

有人或许会说:“工商河东岸的凤凰山最有名,这地方现在叫风凰山小区,10年前的凤凰山大集很有名啊。”是的,这里确实有众人皆知的凤凰山。但是,这座45米高的凤凰山是一座新山,是原来济南著名景观“齐烟九点”之一标山的一部分,元张养浩作《标山记》曰:“绰然亭西四三里,有双山曰标。”明朝刘敕在《历乘》中称其:“城北十一里,山石并立如标,故名。”只是后来在1926年,山东军阀张宗昌督挖东工商河时,把标山原有的两座山峰劈为两瓣,东工商河西边仍然叫标山,而河东岸的标山1928年后改称凤凰山。其实,济南地区最有历史渊源真正古老的凤凰山,当属市中区殷家林村北边的凤凰山。

说到凤凰山的由来,自清咸丰年间历城县人“陈永修,字子慎,肆力古文辞,博雅工诗”盛赞凤凰山后,《续修历城县志》曾收入其登凤凰山诗四首,各处多有凤凰山显示,其诗一曰:

山形似凤此名山,秀骨天开翠作环。

十里人家图画里,数峰缥缈有无间。

扶筇已觉三霄近,腊屐聊偷半日闲。

安得桐花千万树,来时灵鸟共栖攀。

殷家林村人说:因为凤凰山的形状似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鸟,中间的圆山头海拔高度180.4米,在阳光的照耀下象一只彩色的凤凰,两边的辅助山头象两只奋飞的翅膀,因此被称为凤凰山。凤凰山东边是大丘山和新建的京沪铁路,西边和南边是绕城而去的104国道,只是后来在开山修道过程中,折损了两边的翅膀,好在现在正恢复山体自然风貌。凤凰山南面山坡丛林中有明朝著名“历下四诗人”之一的殷士儋陵墓。

凤凰山前的殷士儋墓,当地人称“殷阁老墓”。当初正是因为殷家后人看准了这块风水宝地,才为地处西郊的凤凰山丰富了历史内涵。殷士儋墓占地约30亩,过去有石墙围护,陵墓背靠凤凰山,南望吕王庄,墓冢呈四方形,台基高约2米,封土高约4米。墓顶平坦,四周有约12米见方的须弥座保护,材质由仿木制榫卯结构的青石嵌接而成,图案花纹雕刻精致,做工考究,保存比较完好。墓后一株数百年侧柏,高约6米,树干胸围需两人合抱,树干苍劲,树根裸露,蓊蓊郁郁,硕大树冠似一把大伞凌空高悬,遮阴蔽日,把坟墓整体罩住,虬枝盘绕,魏魏壮观。坟地内遍植苍松翠柏,桑林国槐,人称殷家林。后来殷家林名气逐渐彰显,因此殷家林(庄)的村名便应运而生。

殷士儋墓前现有4米见方碑亭一座,亭内有高度2米的墓志铭碑一块,为新立。上世纪1970年代以前,墓前原有阳刻双龙碑,字为颜真卿体,高度6米,有碑帽,距墓前3米。墓基前(南)约30米,有莱州玉石牌坊一座,高12米,宽16米,厚3米,飞檐斗拱,造形宏大,非常威严。牌坊前有龟托碑一块,高度6米,牌坊北边墓道有东文臣、西武将石人两对,石狮、石牛、石马、石羊各一对,从南往北间隔5米。1969年,牌坊被做为封建遗物爆破,成为村中老人们永远的痛。当年爆破拆除时,村中孩子们纷纷把破碎的莱州玉石拿回家,当成写字用的划笔。

当年正冲牌坊南边120米还有一座青石牌坊,高度6米,宽度8米,俗称下马牌坊,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当年也一同被毁,拆下的青石修筑了水渠,成为殷氏后代永远的遗憾。殷士儋陵墓过去有青石围墙,殷家世代雇有专门看林地之人。

殷家林在早叫吕王庄,村的四周原是一片沟壑纵横,遍地茅草的荒地,为了靠近水源,村庄建在了荒沟包围中一片洼地上,洼地比周围的沟梁矮了近两米,只有殷家林墓地是一块30多亩的高坡平地。庄名因最早来这里定居的是吕姓和王姓两户人家,因此而得名吕王庄。现在王姓仍为庄中寥、王、李三大姓之一,据说王姓家族来源也分为四支,最早逃荒来此定居的是王岭生家,现院前有400年前古井一口为证,1990年村里通自来水以前,村中许多人家都从这口井中提水吃。吕姓人家在村中也有后代,有吕照华家等数家。明万历十二年(1582)四月,殷士儋墓落成后,因为殷阁老名气太大,明清时期,各地官府士绅来墓前凭吊的人员很多,殷家林的名气逐渐压住了吕王庄。殷家林村另外两大家族是刘、殷两姓,其他村民多为杂姓人家。

现殷家林村东北角原有一条泄洪沟,沟北高坡上住着四五户人家,老辈是兄弟4人,均随姓殷,有3亩多土地,是殷家看林人的后代,己经在此处繁衍生息440多年,在早称为殷家小庄,现在己是殷家林村的一部分,但60岁以上的老人们,仍然习惯称这里叫殷家小庄,殷士儋家族后人现多以搬入殷家林村中。

殷士儋,字正甫,号棠川,历城县人,祖籍河北武定州(惠民县)永利镇。曾祖父辈为明德王府教书先生,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跟随明英宗次子德王朱见嶙由德州移居济南府,后定居在济南,在老东关齐川门外置地建房宅,世居闵孝里,祖父名叫殷衡,在济南府为官。闵孝里,因此地往南不远处有“鞭打芦花”之孝子闵子骞墓而得名,后改称殷家小庄,准确位置在现今洪楼广场对面,遗撼的是殷家小庄己无一户殷姓人家,只有庄西边的殷家老井尚在。

殷士儋出身官宦之家,祖父、父亲都是济南府颇有名望的官员,但家境并非富贵。殷士儋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三月八日,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亲悉心教诲,且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殷士儋14岁考中秀才,19岁省试考中举人,后因父亲病逝守孝三年,不能赴京会试。殷氏家族祖坟,据明崇祯年《历城县志》记载:在闵孝里“其东南二里所曰五鼎山”,五鼎山今称五顶茂岭山。茂岭山及附近之燕翅山皆在济南城东,为何殷士儋墓却远离济南府,葬在远离出生地殷家小庄的城西凤凰山呢?原因是母亲郭氏“墓圹有涂矣”。坟墓遭涂,所犯有忌,殷士儋后人便请风水先生选地移林,观尽济南周围各地方风水,选定凤凰山,连同其父殷汝麟、母亲殷郭氏移葬于“历城党家庄西凤凰山之阳”(墓志铭),时间为明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殷士儋娶章丘县锦川人翟氏为妻,其父是当朝明士翟洪。翟氏系书香门第出身,嫁进殷家后相夫教子,颇为贤惠,平时剪些窗花变卖以供殷士儋读书学习。殷士儋守孝期间,为生计在家办起私塾,教授弟子,周围祝甸、窑头、七里铺、甸柳庄等地的学童都来此处读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殷士儋考中进士及第,次年到河北广平府肥邱县当县令,为官清正廉洁,民声颇誉,后被赐宫内书馆行走读书,与首辅张居正同期毕业。由于殷士儋读书海纳百川,所作文赋宏深博巨,不拘时格,常名列前茅,被评为甲等之作。又因其品行端正,做人优秀,被调入裕王府,担任未来皇帝朱载垕、朱翊钧的老师,并因才华出众被选为庶吉士,后授任翰林院检讨,成为皇帝近臣。

隆庆元年(1567),殷士儋擢侍为读学士,任吏部右侍郎;隆庆二年(1568)官拜礼部尚书;隆庆三年(1569)兼任文渊阁大学士;隆庆四年(1570),殷士儋48岁时改为武英殿大学士。据《明史.殷士儋列传》记载:殷士儋做帝师期间为朱载垕进讲《祖训》《论语》《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国家治理文章。做为帝师,殷士儋坚持“四时无辍”,寒暑期间照常上课。他为官清正,关心民生,曾不顾权臣的诽谤和排挤,向皇帝进谏,提出“疏请布德、缓刑、纳谏、节用、纷内外臣工讲求民瘼”的治国理念,令大小官员关心民间疾苦,“凡关君德治道,辄危言激论,王为动色”。此论深得隆庆皇帝嘉许,被提拔重用,成为大明王朝的股肱之臣。出身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殷士儋,做为帝师刚正秉直,日常授课中一身正气,虽深受皇帝器重但仍谦虚谨慎,成就那一时期文臣中的最高官位。

殷士儋还是一位有胆有识,且保留文人骨气的正义之士,他刚直不阿,敢于进谏,反对侵略,主张居安思危,励精图志。肃怀王去世后无子嗣,而其从叔意欲承袭,对于此不合传统礼节的做法,殷士儋坚决不同意,甚至同隆庆皇帝几次产生争论。后来因与首辅之臣高拱意见相左,看不惯权臣高拱作威作福,欺上瞒下,在众臣面前指其:“闻君有撼于我,憾自可耳,毋为他人使。”并勃然大怒,要“奋臂欲殴之”,因此受到多次排挤。殷士儋从进士入相,虽官至正一品,但一直安于讲经教书传道,且心地良善,守分知止。明期后期党争激烈,殷士儋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揽权谋思,他不恋高官厚禄,经过多次上书请辞,终于在隆庆五年(1571)十二月获得隆庆帝恩准,并赐给道里费得返故乡济南,从而结束了他24年的官场生涯,时年50周岁。

回到家乡济南的殷士儋,徜徉在七十二名泉之间,在趵突泉边筑“川上精舍”,将宅居选定元代济南著名园林万竹园,易名为“通乐园”,取万民同乐之意。此地距天下第一泉近在咫尺,地段景色风光秀丽,南可望群山如黛,北面是大明湖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门前街巷曰围屏街,亦是繁荣荟翠之地。学识渊博,诗文精湛的殷士儋,留连往返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间,诗文创作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殷公经常与历下著名诗人边贡、李攀龙、许邦才互相填词唱和,相恰融融,如鱼得水,意气高昂,诗兴勃发,被诗坛誉为“历下四诗人”,在此期间,他所创作的诗词歌赋集结成为《金舆山房稿》十四卷,留传给后世至今。

殷士儋对济南的另一大贡献是讲学育人,培养人才。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讲学期间身边聚集了许多名流才俊,教授出了后来天下闻名的另一位帝师阁臣文学家,平阴县东阿镇人于慎行。据《殷氏家谱》记载:殷士儋曾是皇帝的老师,朱翊钧少年时因写错一字,被殷士儋打了手板,后来朱翊钧继位当上万历皇帝后,在处理国政要务时突然想起此事,非常想念老师当年督促读书、教导治国理政的恩情。为报师恩,便下诏书请殷士儋进京受封,此时殷士儋已患重病卧床年余,得此圣旨,悲喜交加,但难以从命。钦差走后,忐忑不安的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殷士儋在自觉惊恐失礼中遗憾去世。《明史》记载: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辛巳冬,殷士儋在家中突发股疾,翌年(1582)六月八日卒,享年61岁。殷士儋去世后,朝廷追封太保,谥号“文通”后改谥号为“文庄”,民间称誉为“殷天官”。

殷士儋墓地,东西宽120米,南北长180米。1979年,殷士儋陵墓被济南市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刻有墓碑“殷士儋墓”四个大字立在墓前。墓碑上方刻:“济南市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九年九月三日公布”,下方刻:“历城县人民政府立”的字样。200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世间传说“殷天官”入葬时穿金戴银,宝玉满棺,引起了盗墓贼们的注意,已经安安稳稳沉睡了400多年的殷阁老墓遭到了劫难。1908年笫一次被盗,被村民极时发现,进入2000年后盗墓恶习日盛,殷阁老墓成为了盗贼的首选目标,盗贼又先后4次下手,因打偏墓洞及被发现等原因,盗墓阴谋未能得成,可惜未能因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3年8月的一天黑夜,盗墓贼第五次前来盗墓,这次采用了爆破的手段,把陵墓炸开一个洞,墓中所有可盗之物均被洗劫一空,等第二天人们发现,盗墓贼早己经逃之夭夭。据进入墓穴查看过的殷光和老人回忆:“墓穴为三合土夯制而成,顶圆下方,非常结实,墓内除了两具已经打开的棺椁,其它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棺内尸体完整,殷士儋牙齿完好,殷夫人两颗门牙脱落。”后来殷氏后人殷玉奎、殷光禄、殷光和等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多次找文化、文物部门反映情况,寻求保护文物措施,得到了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拨专款20万元用于陵墓保护。

2013年在墓地四周建起了围墙,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并在墓前东侧建起了三间房屋,雇专人看守陵墓。

殷家长房笫18代长孙殷玉奎家中原有殷士儋画像,据78岁的殷玉奎老人说:“画像宽约三尺,高约五尺,紫檀木卷轴,是一张全身坐像。祖宗穿一身官服,蟒袍玉带,头带一顶有帽翅的乌纱帽,安坐在太师椅上,很威严。每年春节请家堂,殷氏家族几乎所有男女老广都来上香跪拜,乡邻好友也来掬躬致敬。”另据殷士儋十七代孙殷光和老人回忆:“每年祭拜,他不管跪在那个方向,都能瞧见老祖宗两眼熠熠有神看着自己,其他族人也是此种感觉,那时候自己只有十几岁,每次拜祭后都要病上一场,似乎是老祖宗在谆谆嘱咐自己一辈子要做个好人”。

清代小说家蒲松岭,在《聊斋志异》中曾撰短篇小说“狐嫁女”,文中的“殷天官”就是依殷士儋年轻时为背景描写的:

历城殷天官,年少时贫困,但有胆量。历城有官府人家遗留故宅之地,广数十亩,竹林茂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皆全,曰“万竹园”。因久无人居,园内荒草没膝,常出怪异之象,白天也无人敢进。某日殷公同友人共饮,酒友开玩笑说:“谁敢入园住宿一休,我等当设宴款待。”殷公站起言道:“这有何难,我今晚就入宿竹林园中,”并立即携酒菜前往。几位友人送他进园后告曰:“我们在此等候,如有差异赶紧呼救,我们好进去相助。”殷公笑曰:“有鬼怪狐狸,我会捉来让你们观看。”

殷公进入园林,虽然月光昏暗,但见园中洁净,坐了许久也没有任何动静,并不象外界所传言鬼狐之事。将近二更,殷公以石作枕,干脆躺到地上,正要昏昏欲睡,突然听到有脚步之声。只见两个丫环手提莲花灯向他走来,见到假睡的殷公吓了一跳,赶紧去喊老爷。一会儿一老翁从楼上下来,走近殷公仔细观瞧后说:“这是殷尚书,已经熟睡了。我们的事继续办吧,殷公为人豪爽厚道,应该不会见怪。”原来是园中老翁女儿准备出嫁,来往客人很多,灯光明亮,如同白昼。殷公假装醒来,轻轻咳嗽了一声,老翁见状便脆下道:“今夜小女出嫁,冲撞了殷公,请多多原谅。”殷公道:“不知令堂今夜大喜,惭愧未带贺礼。”老翁大喜道:“蒙殷贵人驾到,躯逐凶神恶煞,荣幸的很,请赏光参加婚礼。”殷公非常开心的参加了一场豪华婚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糖醋黄河鲤鱼上桌后,老翁命先与贵客为礼,请新郎、新娘拜见殷公。于是“环佩璆然,耳垂明珠,麝香散馥”,面相秀气的新娘在娘亲丫环辈簇拥下,携“丰采韶秀”之新郎,手捧玉碗金欧前来敬酒。几杯酒入腹,殷公稍有醉意,便将一金杯纳入袖中,目的是“公思此物可以持验同人,”向友人证明。

天色大亮后,殷公慢慢起来,摸了一下袖中的金杯还在。走出“万竹园”门口,友人们早己等候在此。有人疑心殷公咋夜回家,今晨重新入园。殷公于是拿出金杯让众人观瞧,并讲昨夜婚宴之事,大家听罢,都很惊奇,知道殷公是一穷书生,家中不可能有这么贵重的金杯,这才一致信服殷公。后来殷公考中进士,到肥丘做县令,名声极好。肥丘有一公子宴请殷公,席上主人命取金杯敬酒,许久未能拿来,仆人悄悄告诉主人,珍藏箱中的八只金杯少了一只,怀疑被家人偷盗,但十年封尘如故,殊不可解。殷公看后笑道:“金杯羽化矣,然世后之珍不可失。我有一具,颇近似之,当以奉赠。”终筵归署后,殷公命人取金杯送归主人,公子看罢惊诧,正是自家祖传之物。便亲到县衙相谢,殷公告知金杯出处。“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致,而不敢终留也。”意思是说千里之外的东西,狐仙可以随意取用,却不敢窃为己有。

书归正传,以上是明朝大学士、礼部尚书殷士儋受民间拥戴为殷天官的重要原由,也是凤凰山下殷家林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原因之一。殷家林村在周围村庄中是个大村,村民之间关系融拾,还有较丰富的传统文艺细胞,过去是苦中做乐,今天是幸福快乐。旧时的殷家林村,1965年前村中有关帝庙,庙门两边有暮鼓、晨钟楼各一座,暮鼓有圆桌面大小,铸铁晨钟也有一吨多重。庙中墙上还画有二十四孝图,逢年过节,村民们都去庙中烧香拜关公,保佑家族平安。那时村中过年节还组织高翘队、跑旱船、唱长清落子等表演,还在庙前扎台演戏,供村民观赏娱乐,当年庙门前有幅对联写的很有名气:

上联是:兄玄德弟翼德,威震曹孟德;

下联是:师卧龙弟子龙,辅助汉真龙。

横批是:协天大帝

老关帝庙占地一亩有余,地处原来老村界的西北角,庙前原有一水湾叫关庙湾,在解放前也是村中的饮用水源地;村的西南角上住着是廖连德家,廖姓家族也是村中的老户大户,在村中人口最多;老村正南住着是殷家胡同,皆是殷阁老的后世子孙;老村的东南角住着是韩永庆家,韩家祖辈是木匠出身,旧社会主要以做棺材为生,解放后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后来成立了殷家林村大队,下分6个生产队。大队成立了韩永庆木工组,主要为大队打造并修理地排车、独轮车、马车车架,为社员盖房加工房梁、门窗等。原来老村东北角有座土地庙,土地庙前是殷家林(完高)小学。1965年以前,我国小学毕业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四年制毕业生,叫初级小学;一种是殷家林小学六年制毕业生,为高级小学,通俗称呼叫完高小学。老土地庙的位置现在己经是村中心了。老殷家小庄在土地庙的东北角,中间隔了一条荒野大沟,现在大沟已拓建成贯穿村庄东西方向交通宽阔的沥青路,东可通罗儿庄,西可达杨家台,104国道近在咫尺,北桥东边是重骑集团,庄北边就是巍巍凤凰山。

殷家虽然祖上出了大人物殷士儋,但殷家林村过去几百年却一直没有富起来。解放前全村都是穷人,住的都是又矮又窄的茅草房,村庄四周都是沟壑。新中国解放初期,殷家林村有200来户人家,土地改革时村中有760口人,村民出庄都是沿荒沟爬上爬下,过着半年野菜半年粗粮的生活。种庄稼靠天吃饭,没有水利设施,非旱即涝,亩产小麦100多斤,玉米也不足200斤,遇到大旱还可能颗粒无收,甚至逃荒要饭。直到解放后,翻身农民拥有了自已的土地,人民政府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领导他们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社员平整改造良田,养猪积肥,推广优良种子,开展副业生产。1958年殷家林村由长清县划归历城县邵尔公社。政府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灌渠,建设水库,1968年修建卧虎山水库时,殷家林村接收水库移民25户,现在村中居民有745户,2600多口人。1975年以后,国家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再加上种子、水利和田间的科学管理、还有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推进,带动了粮食增产增收,使农业丰收成为了新常态,粮食亩产吨粮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殷家林村现有的1300多亩土地,小麦平均单产都在1200斤以上,玉米单产在1350斤以上。500多亩桃园、苹果园、核桃园包围了半座村庄。如今的殷家林,是一座幸福的家园,村中水电暖齐全,道路干净整洁,公交车站就在村头,给村民出行带来很大方便。

2022年10月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征稿进行中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