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丙年是哪一年(丙戌年是哪一年)

时间:2024-01-23 16:13:44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孙策遇刺身亡,幕后黑手是孙权?非也,我们都忽视了孙策临死安排

公元200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被刺客射中面部,不治身亡,年仅26岁。孙策遇刺的经过是这样的,他骑着一匹上等好马,随从被远远甩后面。突然,树林中走出三人弯弓搭箭,孙策面部中箭从马上跌落。

就在此时,随从赶到将三名刺杀杀死。三名刺客是许贡的门客,他们之所以刺杀孙策,是因为孙策杀了许贡,他们是为主人报仇。这个理由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又破绽百出。孙策一生杀人无数,为何偏偏是许贡这个门客来报仇,而且最终还成功了。

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专门提到过许贡的门客,其中很多门客见识一般但对主人无比忠诚。许贡被杀后,这些门客如同古代刺客一般,誓死要为主人报仇。

真这么简单吗?近些年来,随着史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孙策之死也出现了不少疑点。孙权成为最大的怀疑对象,因为他是孙策死后最大的受益者。更过分的是,孙权给孙策的谥号仅是长沙桓王。

真是孙权策划的?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因此所谓的东吴内部斗争阴谋论很难成立。先看《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对孙策临死前的安排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再看《资治通鉴》记载的孙策之死,“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丙年,策卒,时年二十六。”

两大权威史书记载完全一致,可以看到孙策临死时对孙权非常信任,甚至可以说是把江山毫无犹豫地交给孙权。孙权只追尊孙策为桓王,这意味着孙策后代是没有资格谋求皇位的,这也是孙权对孙策后代的一种保护。

事实上,孙策传位于孙权是江东群臣众望所归,孙策儿子都年幼,而孙权当时已经闻名遐迩了。因此,孙策之死与他在征服江东六郡过程中的大肆屠戮江东豪强有着很大关系。

孙策打下江东赖以倚靠的是淮泗将领集团以及江北流亡士族,而许贡则代表江东豪强之一,他被杀也是两大集团争斗的表现之一。这也是很多专家认为,孙策被刺杀是“咎由自取”。但是,无论如何,孙策英年早逝,着实留下千古遗憾。

参考资料:《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资治通鉴》

在八月十五这天将“悲愤”完美注入到诗歌里的骚客苏东坡

又到中秋了!

中国古人,尤其是文人骚客,到了这一天,一定会干两件事:赏月,写诗!

所以在古诗词的世界里,中秋赏月的诗歌占了很大的份额!

记得看过一个笑话,古人写诗,一小半的原因是“风景真美”,而大部分的原因是“我tm又被贬了!”

中秋这天的诗歌书法被贬的感情的最多——是啊,有什么日子比这中秋更能表达个本该团圆我却流落在外的悲愤?!

所以,中秋-诗歌-悲愤成了一个公式!

当然,最能表达这组公式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了!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写这词的时候,是丙辰年的中秋节。那是哪一年呢?

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那些年,苏轼被贬了!

苏轼是一个少年得意的典范。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当时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同去参加科举,那一年,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这一时间传为佳话。

苏轼 ,世称苏东坡_图

有人说,苏轼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高中头名,但其实,苏轼是可能高中的,但是由于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与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新,苏轼的策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正中其下怀了。但是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骨灰粉”(本人极富盛名,还极端喜欢苏轼,甚至以文坛领袖相让苏轼,说过苏轼的成就必然超过我)欧阳修的推动下,名声大噪,简直轰动京师,天下闻名!据说一有新作,大家便纷纷抄写,一时间“汴梁纸贵”!

俗话说得好,上帝给给你关上一扇门,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但也可以这么说,上帝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必然会为你关上一扇门!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_图

苏轼的少年得意,对照的是中老年失意!

打击组合拳第一记来自母亲的去世。

这一年的十月,苏轼的母亲去世。这一下子,仕途刚刚开端便面临着打击——苏轼连同弟弟苏辙都要按规制守孝。于是,苏轼便回家了!

两年后,也就是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回京,开始了仕途。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就在苏轼春风得意,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打击组合拳第二记又来了!

治平二年(公元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再次扶柩还乡。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

然而,命运并不准备饶恕这个天妒奇才,打击组合拳第三记,又来了!

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熙宁三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并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于是上疏谈论新法的弊病。这让王安石很愤怒,指示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于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

熙宁四年(公元1072年),苏轼被贬至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王安石变法_图

就在密州,就在这公元1074年八月十五的中秋,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

苏轼写这首词还有一个背景,他七年没有见过弟弟苏辙了!所以才会在词前写下“兼怀子猷”。

在中秋,大家都会抬头望月。高悬云端的月亮,明亮,清澈。是多少人仰望的对象?人们爱其皎洁,尊其纯洁,崇其高贵——在月亮上,还有着美丽的嫦娥的传说。。。任凭你才高八斗,亦不能及,无怪连苏轼也不禁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甚至想“欲乘风归去!”

然而,这明月见证了古往今来多少景,多少人,多少事?容天下之大,却也悲苦不已,时圆时缺!而嫦娥传说的本身,表达的是与夫君分离千年并将永远分离的凄美传说——这一切,无不述说着“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故而苏轼在上阙末尾得出“何似在人间!”

回归人间,其实亦并不快乐——人间望月,有着凄美;月望人间,充斥着分离!这使得苏轼“无眠”!也不禁使得词人产生“何时而乐”的悲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是呀,父母双亡,骨肉分离,才被天妒,英年被贬。。。这一切,全部压在了三十七岁的苏轼肩上,使词人不仅潸然泪下!

《致运句太博帖》苏轼的书画作品(部份)_图

然而,情诗急剧反转,由悲入乐——最壮丽的一幕,出现了:既然悲欢离合难以避免,那么我们就应该释然!不仅如此,更应想到,我们头顶共一颗月,众人皆望就是众人相望——我们又何曾分别?!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转?这一切,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文化,受儒道释影响极深:

在儒家看来,“听天命,尽人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只要做到自强,厚德,去做就是了,不必求结果!因为,做了,就是结果!

在道家看来,“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现在处在福地,可能祸马上就要来了!而现在索然被贬,但有可能福马上就要至了!

在释家看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一切的悲喜,全部源自内心的躁动。要明心见性,自然万念不生!

所以,苏轼喊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不仅曹清了词人自己心中的阴霾,更阐述了儒道释三家的智慧,堪称中华最壮美的呼喊!注定将流传千年!

苏轼,又回归成那样一个不仅才高八斗,更为官清廉,极富才干,一心匡济天下,救民水火的苏轼!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十三岁苏轼看见王安石新政弊端重重,于是提笔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再次名扬天下!

苏轼的书画作品_图

又是一个中秋了!当大家团圆在一个一个小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我们的“大家”——中国!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苏东坡的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投入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当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最后,笔者谨代表历史大学堂,祝所有关心我们平台的朋友:中秋快乐,一切顺利,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文:牛奕达

参考文献:《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代朝宗桥,历经575年交通功能沿用至今

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别具风采。可以说,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北京的古桥”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在北京的公路桥梁中,已很少能见到古桥的身影,历经朝代更替、道路变迁、建桥技术革新等原因,能沿用至今的古桥寥寥无几,位于昌平区的朝宗桥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朝宗桥建于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历经575年巍立如初,融入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仍在为百姓出行发挥作用。而通勤于桥上的芸芸众生,同时赋予朝宗桥绵延不断的烟火气。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京藏高速辅路朝宗桥段日均通车量为22263车次。朝宗桥以其独有的开放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人民大众共享文化遗产。

2023年暴雨过后的朝宗桥

日均通行22263车次

朝宗桥得名“桥坚强”

按照规划设计,京藏高速西侧辅路为由北往南单向行驶,因而工作日的早高峰,就成为朝宗桥最为繁忙的时段。大客车、小客车、摩托车、货车拥挤在桥面的两条机动车道上,浩浩荡荡向市区方向行进。行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从非机动车道上通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伴随着发动机的轰轰作响,以及尖锐的鸣笛声,让大都市的繁忙在朝宗桥上尽览无余。

公交车从朝宗桥上通过

顺着人流方向穿越朝宗桥,来到桥南的公交车站,站名为“沙河北大桥”,这是朝宗桥的别称。据统计,每天有超过10路公交车从朝宗桥上经过。“每次去朝宗桥巡查,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过马路时都要格外小心。”昌平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说道,由于车流量大,有人给朝宗桥取名“桥坚强”。

受视角影响,人们从桥上经过时未必能发现古桥。只有绕到桥梁侧面,朝宗桥的古典气韵瞬间呈现,朝宗桥是一座七孔联拱石桥,全长130米、宽13.3米,南北横跨于北沙河上,其造型朴拙无华,没有繁缛的雕饰,展现出中国北方古桥的敦厚与雄浑。

在古桥西侧能看到朝宗桥安静的一面,偶尔有晨练的人经过古桥,扶着石栏板小歇片刻,向西眺望平静的北沙河,或等待岸边垂钓者抬竿的瞬间。

桥旁的垂钓者

在朝宗桥的北端东侧,立有1576年的桥碑,比朝宗桥的建成晚128年。碑额两面分别刻篆书“大明”二字,碑身阴阳两面刻有“朝宗桥”楷体大字,落款“万历四年岁次丙子仲夏立”。

朝宗桥碑

技术状况良好

“三防体系”日趋完善

朝宗桥主要由花岗岩垒砌,建造之初仅承载行人和畜力车,历经575年的寒暑轮蚀、风雨相摧,如今承受着现代化城市交通压力,古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22年,昌平区文旅局委托第三方公司对朝宗桥进行“体检”,从总体状况、防护设施、环境风貌、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研究显示朝宗桥总体风险级别很低、总体保护情况较好。另据昌平公路分局养护管理科副科长王文涛介绍,他们作为朝宗桥的管理使用单位,每三年要对朝宗桥进行检测,最近一次检测时间为今年5月,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良好。

花岗岩桥栏

朝宗桥能沿用至今,与其桥梁结构和建造质量密不可分 —— 朝宗桥验证了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坚固性。孔庆普教授所著《中国古桥结构考察》记述,朝宗桥桥墩构造中的单块石料,有的重量超过3吨,古代没有起重机械,居然安装得十分严密,可见古人的智慧与技能。

而再坚固的桥梁,也离不开维修与保养。据《昌平文物志》记载,朝宗桥落成后,曾于1456年、1536年、1538年、1575年、1576年、1915年、1953年、1989年进行维修和加固。

文保单位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朝宗桥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后,政府部门对朝宗桥的保护日趋完善,逐步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体系”。

在人防方面,作为朝宗桥管理使用单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昌平公路分局每月安排养护队开展专项桥梁巡视,对桥面杂物、桥身杂草随时发现、随时处置。朝宗桥所在的沙河镇,安排文物监督员,每周对朝宗桥及其建控地带巡查两次。

隔离墩

上世纪80年代,朝宗桥是晋煤外运的必经之路,曾有机动车撞损桥栏的事故发生。因而在物防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昌平公路分局在行车道两侧设置有260米长的隔离墩。为防止雨水渗入破坏桥梁结构,2022年9月,昌平公路分局为朝宗桥更换了橡胶沥青防水层,并实施1690平方米的沥青混凝土铺装。

在技防措施方面,朝宗桥禁止单轴13吨以上、车货总重30吨以上的大型车辆通行。2022年,在朝宗桥周围安装了摄像头,由沙河镇政府对朝宗桥各个点位实施24小时监控。

地处南来北往咽喉要道

交通功能延续至今

朝宗桥能沿用至今,除了科学的结构、精湛的工艺、持续的养护,还得益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根据《北京市昌平县地名志》《昌平公路志》,朝宗桥所处京藏高速西侧路,其前身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汉朝、唐朝、金朝皆沿用此路。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明成祖朱棣在天寿山建陵,从德胜门至天寿山就成为皇家谒陵的必经之路,并在北沙河上搭建秋架春拆的木桥。出于北巡、饬边、祭祖的需要,1448年建立朝宗桥,取代了过去的木桥。

中华时期,朝宗桥演变为京张公路的桥梁。1953年,京张公路德胜门至昌平路段铺筑沥青,这是北京远郊的第一条沥青路面,同年对朝宗桥整修时,在条石桥面上铺筑沥青路面,古老的桥面石自此被掩盖,但朝宗桥依然沿用着古老的联拱结构。

朝宗桥

据沙河镇文史学者高建军回忆,上世纪80、90年代,京张公路的车流量增加,其中有不少运输煤炭或钢材的重型车辆,重压之下的朝宗桥经受住了考验。1996年,京藏高速路昌平段建成通车,朝宗桥成为高速路的西侧辅路,与东侧的高速主路、出京方向辅路并列于北沙河之上,这样的交通格局沿用至今。

“如果没有出现损坏迹象,希望朝宗桥能继续使用下去,在使用中不断加强保护。”高建军认为,历代对朝宗桥的维修中,并未破坏其最初的形制,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使朝宗桥的原始风貌基本保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朝宗桥的交通功能延续至今,为百姓通勤服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文物活用”的典型范例。

市文物局完成

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

对朝宗桥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存在着不同声音。有人曾建议以腾退的方式来进一步保护市级文保单位朝宗桥。昌平区文旅局、昌平公路分局、沙河镇政府多次就朝宗桥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昌平区文旅局文物管理科负责人崔爱国坦言,从现状来看,朝宗桥的确是文物活用,但每天上万辆机动车所产生的震动,很可能会对古桥造成影响 —— 如桥基下沉、石构件歪闪变形等;如果将朝宗桥腾退,势必对百姓出行造成影响,而且未必有利于文物保护。而受空间等因素限制,腾退朝宗桥将面临诸多难题。崔爱国介绍,朝宗桥一旦腾退,就必须另建新桥。新桥建在朝宗桥东侧,也就是朝宗桥和京藏高速主路之间,这十几米的空间太过狭窄,更侵犯到文物的建控地带,从法律角度就难以突破;新桥建在朝宗桥以西,古桥被两座现代桥梁夹在中间,不利于朝宗桥历史风貌的展示,如将新桥向西推移至百米开外,道路的规划则更加复杂。

“通过对于朝宗桥的保护,能感觉到公众对文物事业的关心,但朝宗桥应当如何保护利用,还需要考虑到多方因素、科学评估、综合研判。”崔爱国认为,就目前来看,短期内朝宗桥难以实现腾退,他们会坚守文物安全这条底线,同时加强针对朝宗桥的预防性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百姓出行的关系。

事实上,在北京的古建筑当中,桥梁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有记载最早的跨河桥梁是金中都城的会城门桥,现已无完整实物。北京现存于地面最早的桥梁是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建成的卢沟桥,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据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委员梁欣立统计,北京现存已知的古桥将近300座,遍及北京的16个区,分布在宫殿、园林、寺庙、陵墓、山村、市政道路中,绝大多数被官方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为保护好北京的古桥,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完成了北京古桥调查及档案编制工作。本次调查工作由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协调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各区文化和旅游局等单位共同完成。通过大量资料整理、现场调查和档案编制,利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北京市78处、88座古桥的基本情况、保存状况和存在问题,所形成的“一桥一册”档案为当前少有的系统性调研成果,最大限度保存了古桥的历史信息、现状信息,系统梳理了北京古桥文化遗产资源,为今后北京古桥、北京水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转自:北京青年报(部分内容有删改)

作者:崔毅飞

来源: 北京印迹 inBeijing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