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农历10月28日是什么星座(阴历10月28日是什么星座呀)

时间:2024-01-15 09:58:23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万年历】【黄历】【日历】2023年10月12日 八月二十八

【中华万年历】【黄历】【日历】

黄历

阳历:2023年10月12日

农历:八月二十八

癸卯年 壬戌月 癸卯日 周四 第41周

宜:嫁娶 出行 移徙 纳采 入宅 订盟 动土 祈福 安葬 祭祀 破土

忌:开市 赴任

冲煞:兔日冲鸡 卯酉相冲

值神:勾陈

五行:金薄金

建除十二神:执日

二十八星宿:井木犴宿星

吉神方位:喜神东南 贵神正西 财神正南 吉门东南

详解:

嫁娶 :男娶女嫁,举行结婚大典的吉日。

出行 :外出旅行,观光旅游。

移徙 :指搬家,搬入二手房、租房。

纳采 :古时指缔结婚姻的仪式、授受聘金,现代可用于合婚订婚。

入宅 :指搬入新房子而非二手房。一般会举行庆祝活动,宴请亲朋好友祝贺新居落成。

订盟 :鉴定联盟协议。

动土 :指阳宅(即住房)之建造与修理。

祈福 :祈求神明降幅或设醮还愿之事。

安葬 :举行埋葬等仪式。

祭祀 :指祠堂之祭祀、即拜祭祖先或寺庙的祭祀、神明等事。

破土:仅指埋葬用的破土,与一般建筑房屋的【动土】不同。即【破土】属阴宅,【动土】指阳宅也。现金社会上多已滥用,择日时,须辨别之。

开市:开业之意。商店行号开张做生意。同“开幕礼”“开工”。包括:年头初开始营业或开工等事;新设店铺商行或新厂开幕等事。

赴任:官吏去到某地担任职务。

冲煞

本日对于属鸡的人不太有利,不宜作重大的事,比如嫁娶、开业等。

本日煞西,属鸡的人向西方行事要小心。

值神

勾陈:为紫薇垣中星座名,古代传说五帝中既有勾陈大帝统御万雷。因形弯曲如钩,引申为曲折、缓慢。该时辰容易发生阻滞不前之事。

建除十二神

执日:为固执之意,执持操守也。司法警察人员,选择执日抓人最好不过了,十拿九稳。一般执日宜祈福、祭祀、求子、结婚、立约。忌搬家、远行。

二十八星宿

井木犴宿星:井星造作旺蚕田,金榜题名第一光,埋葬须防惊卒死,狂颠风疾入黄泉,开门放水招财帛,牛马猪羊旺莫言,贵人田塘来入宅,儿孙兴旺有余钱。

每日一言: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10月出生的人的运势、性格、恋爱、工作、缘分

10月,是充满硕果累累的秋天成熟气息的月份。下面就让我们来算一下10月出生的人吧。

十月出生有土气

10月,从春天到秋天万物活性化而产生的能量和面向冬天的营养被积蓄,变硬的土的气变得强。10月出生的人,大地的力量集结。它表现为坚强的意志、忍耐、诚实和包容。

10月出生的星座“天秤座”和“天蝎座”

天秤座有平衡感,是非常善于交际的性格。重视人际关系。审美能力优秀,聪明。另外,天蝎座有着谨慎的性格和秘密主义。对敞开心扉的对方,会倾注深深的爱。嫉妒心、报复心很强。

10月出生的人性格特征意志坚强,有责任感

10月出生的人意志非常坚强,有忍耐力。一旦决定的事情就会彻底投入,不会中途放弃,会带着责任感坚持到底。即使面对困难的状况和考验,也能一边冷静地判断一边继续努力做出结果。有不改变自己的信念的顽固的一面,不过,能理解别人的心情的心胸宽广。虽然会被认为很难接触,但周围的人还是很依赖你的。

10月出生的优点

优点是有人情味,被人依赖的存在,认真诚实的性格。特别是对待工作的态度非常认真,对人际关系也很重视。不仅能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会被周围的人和组织所依赖。

10月生的缺点

如果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遭到反对,就容易用严厉的话来回答。另外,也有像石头一样不接受任何建议,决定彻底无视的缺点。没有亲和力也是难点,人际关系也不会有进展。

10月出生的恋爱

直到恋爱开始为止

对恋爱很慎重。如果知道喜欢的对象是自由身,也没有单恋过谁,而且还想要恋人的话,就会采取行动。确定目标后,接下来的行动就相当直接了。面对面地说:“我喜欢上你了,希望你和我交往。”本人非常认真。不适合讨价还价。

如果恋爱成功了

恋爱成功后,就像结婚一样交往。自己的计划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约会和吃饭的钱也会商量好再决定吧。也要好好把握对方的状况,避免发生纠纷。稍微拘谨的话,有时会被对方讨厌,但这是不能让步的地方。

和10月出生的人投缘的类型。

和认真工作,有定期收入的人很投缘吧。不用那么拼命工作,赚不到那么多也没关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不打算靠别人养,有这样的想法就OK。性格温和的人比较好吧。很少发怒,温和的人,可以安心地和他在一起。

与10月出生的人恋爱合得来的出生月份

1月出生的人和11月出生的人是命中注定的。结婚的过程也很顺利,关系一直很好。2月出生的人,即使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幸也会被吸引,某种意义上是命中注定的对象。和8月出生的人很合得来,会过得很开心吧。同是10月出生的人,会谈认真诚实的恋爱。可能束缚的力度有点大。

10月出生的人和各个月出生的人的恋爱缘分

与1月出生的人缘分

从相遇的第一眼开始,就很自然地互相吸引,是很好的缘分。照这样下去,谈婚论嫁的可能性很高。

与2月出生的人缘分

因为一见钟情而燃烧起来。即使互相伤害,恋爱也不会停止。即使双方都已婚,也会继续恋爱,这是禁忌的缘分。

与3月出生的人的缘分

会有什么麻烦阻挡,很难继续恋爱吧。似乎无法培养超越的爱。

与4月出生的人缘分

虽然价值观和金钱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能互相接受,是很好的缘分。如此不同的地方也能让人觉得有趣。

和5月出生的人的缘分

性格不合。5月出生的人性格开朗,却被认为是轻浮的人。是不相容的缘分。

与6月出生的人的缘分

虽然不是不能恋爱的缘分,但是工作和兴趣很忙的话会优先考虑。努力的话,可以继续交往下去。

与7月出生的人缘分

7月出生的人,会单方面地为10月生的人付出。10月出生的人,会觉得有点郁闷。

与8月出生的人缘分

互相充能的缘分。见了面就会变得有精神,所以经常见面,很容易同居。

与9月出生的人缘分

即使知道彼此合得来,彼此也不会表现得很坚强。虽然交往需要时间,但很投缘。

与10月出生的人缘分

谈一场诚实的恋爱。是竭尽全力的缘分。因为太喜欢对方,所以经常会吃醋。

11月出生的人的缘分

周围的人都喜欢你,你会黏黏的相爱吧。不管到了几岁,关系都很好。恋爱会变成盲目的状态。

与12月出生的人的缘分

10月出生的人会被12月出生的人所吸引,但12月出生的人不会这么想。花点时间的话,说不定会回头。

10月出生的工作运·财运

比起要领更重视成果

10月出生的人,会带着责任感把工作做到最后。即使是很难完成的工作,也会发挥忍耐力,持之以恒地完成。虽然会花很多时间,但是是集中精力好好完成的类型。在结束之前,连玩都忍着。不能说要领好。因为有成果,所以慢慢地出人头地。

有计划地使用,但过度节约的倾向

花钱要有计划性。可以说是不浪费和乱花钱,节约和储蓄意识也很高的人。另外,因为对将来感到不安,所以会在自动扣款储蓄和存款上拼命努力。对保险和投资应该也很感兴趣。但是,也有极端地抑制支出的倾向。如果连伙食费都过于节约,很容易导致营养失衡,导致身体受损。

适合10月出生的人的工作

因为责任感强,擅长坚持到底,所以适合做长期的项目,或是无法马上做出结果的复杂任务。把握的只有自己,必须自己一个人推进工作的状况,10月出生的人也能忍受。在业界,调查和分析不可或缺的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咨询。职业种类有医生、护士、创业的法务负责人、司法代书人、从庞大的实验中寻找成果的研究职业等。

与10月出生的人工作投缘的出生月份

1月生和4月生的人,能心情愉快地工作吧。因为能从各种各样的视角提出想法,作为同一个团队非常投缘。8月出生的人,会成为很好的竞争对手和伙伴。可能会一起经营事业。9月出生的人,能够以若即若离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来工作。上司和部下的默契是最好的。

10月出生×血型

10月生×A型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人的性格倾向,那就是“非常认真”。恋爱和工作都认真对待,努力不辜负期待。过于认真,也可以说不通融。虽然不太清楚对方在想些什么,但也能把好好应对的态度传达给对方,让对方信赖你。因为对自己要求严格,所以会积累过度疲劳和压力。

10月生×B型

这是容易陷入一件事的性格。一旦沉迷于某件事,就容易看不见周围。无视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的话,有时也会生气。即使发怒,当事人也不会太在意,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又回到了投入的状态。可以说是很难保持与周围的平衡的性格吧。

十月生×0型

是个很有人情的人。对朋友、家人、同事等身边重要的人抱有同情心并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也会过度干涉。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不听对方的意志,强制执行自己的做法的倾向。如果被拒绝,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话,也有可能会不了了之。

10月生×AB型

冷静沉着,有逻辑性的思考。不被感情左右判断事物,采取行动吧。认真做出结果的事多,值得信赖的存在。回应周围的期待。埋头思考的话,很容易变得沉默寡言。一旦处于这种状态,就无法顾及他人。容易被认为是很难说话的人。

10月出生的人2023年运势

将会成为能够坚实地立足的1年吧。不是朴素地埋头苦干,而是积极地行动。应该可以不后悔,尽自己的力量。因为想做的事符合时代,也被周围的人所期望,所以能得到很多帮助,顺利地达成目标。与家人、亲戚的联系也会变得紧密。也许会有良缘降临。是恋爱、结婚应该有所进展的时机。财运也很稳健。存款进展顺利。

#夏日生活打卡季#

解读1972年生肖鼠的五行命理:財富运势,健康秘诀一览无余!

引言: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命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根据中国传统的命理学,生肖和八字是研究个人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1972年生肖鼠的命运。无论你是对生肖感兴趣,还是对自己的命运充满好奇,这篇文章将带给你独特的见解和深入剖析。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命理之谜,了解1972年生肖鼠在事业、财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和潜力,同时享受探寻神秘命运的乐趣

1972年为农历壬子年,具体到八字命格,我们需要考虑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组合。以下是1972年出生的生肖鼠的八字命格示例:

年柱:壬子月柱:壬寅日柱:丙申时柱:庚戌

在这个八字命盘中,壬子和壬子重复出现,形成了偏官格局,意味着个体具有追求权威、有领导才能的特点。这也表明个体有强烈的欲望和雄心,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

以下是对每个干支组合的分析:

壬子年:壬水代表聪明、灵活和机智,子水则代表智慧、冷静和深思熟虑。壬子年的人通常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出色的洞察力,能够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对待问题。他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能力强,具备领导才能。壬寅月:壬水代表聪明、灵活和机智,寅木代表积极、冲动和进取。壬寅月的人充满活力和,有勇于追求自己目标的决心。他们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学习和探索新事物。他们在事业上通常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丙申日:丙火代表热情、创造力和活力,申金代表聪明、正直和忍耐。丙申日的人具备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品质。他们富有冒险精神和创造力,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和。他们具有较强的目标意识和竞争力,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显著的成功。庚戌时:庚金代表坚定、勇敢和果断,戌土代表踏实、稳重和责任感。庚戌时的人具有理性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具备坚强的毅力和耐心,善于解决问题并能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综合来看,1972年壬子年生肖鼠的八字命格显示出个体具备聪明、灵活、机智、领导才能等特质。这些特点在事业和职业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事业方面,

生肖鼠的人通常具备灵活、机智和冷静的特点。他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能力强,具备领导才能。他们适合从事需要思维敏捷和决策力的工作,如管理、策划、分析和研究等领域。

在财富方面,

生肖鼠的人通常具备聪明和冷静的特点。他们善于把握机会,具有良好的理财能力。通过明智的投资和决策,他们有机会积累财富,并取得经济独立。

在情感方面,

生肖鼠的人通常具备聪明和机智的品质。他们具有洞察力和理解力,能够对待感情问题冷静和客观。他们乐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在感情关系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度。

总结起来,

1972年生肖鼠的八字命格显示出命主具备聪明、机智、创造力和勇敢的特点。他们在事业和财运方面有一定的潜力,但也需要注意平衡和决策。在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建立深厚的关系,但一旦建立起来,他们会表现出真挚和忠诚的品质。以上分析仅为一般性指导,具体的八字命理和命运分析需要更详细的个人信息和专业的命理学家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您对个人的命盘和命运有更具体的问题或需求,建议咨询专业的命理学家,以获取更准确和个性化的解读和指导。

#在头条看见彼此##十二生肖##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

小编会持续分享关于生肖学,星座学,占星学的有趣小故事,更多丰富内容请关注我,每天收获有趣实用的生肖小故事

党史研究︱桑塔纳是如何实现国产化的?

陈弢

作为长期在世界500强中排名前十、德国第一的巨型跨国企业,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Group,以下简称“大众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车企之一,也是最早在中国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的跨国集团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全散装件组装”(CKD)方式与上海合作生产桑塔纳(Santana)轿车以来,大众集团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逐渐完成国产化。这推动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大众”)的规模化生产和成本的大幅下降,为大众集团带来巨大收益。到1990年,上海大众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大规模的跨国企业。在零部件国产化基础上建立的本土供应链体系是大众集团深植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国家都会对在本国设立的跨国汽车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其提升零部件供应的国产化比率,但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却十分缓慢。桑塔纳国产化分为横向、纵向两种,其中“纵向国产化”指上海大众本厂生产的车身和发动机,“横向国产化”则指配套厂承担的其余零部件生产。1987年底,桑塔纳的横向国产化率只有12.7%,与1984年上海大众合资协议规定的七年内至少要达到80%的时间进度相距甚远。不仅位于上海安亭的厂房和主要生产设备没有建好,而且除了轮胎、喇叭等外,主要零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不仅浪费了大量外汇,还使中德双方发生矛盾和争吵,严重影响了上海大众的发展。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在1987年夏表示:“如果3年之内国产化率达不到40%,上海大众就关门了结。”

本文通过梳理中德两国尤其是上海市和大众集团的档案,聚焦桑塔纳国产化的第一阶段(1985年至1991年),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是如何与大众集团及联邦德国政府进行协商,成功使德方加大对上海大众投资,从而实现阶段性国产化目标、构建起现代化汽车供应链条的?大众集团和联邦德国政府在桑塔纳国产化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对策和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中国加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阶段,桑塔纳国产化在何种程度上使得中国的汽车工业融入全球生产和交换体系?大众集团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985年4月,上海大众汽车工厂,一名女工举着上海汽车、大众汽车桑塔纳轿车的标识

中德协商与桑塔纳国产化的基础条件

早在中德双方协商合资经营时,大众集团就承诺动员国外协作厂,一起帮助中国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并使一些老厂得到改造,从而较快地在上海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基地。这也是大众集团能够在众多国外厂商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汽车厂(以下简称“上汽”)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

尽管桑塔纳项目是在“全散装件组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大众集团很早就认识到,散装件从联邦德国汉堡港驶往上海,耗时长久,而且还要迁就各零部件制造商的生产时间。这是其支持桑塔纳国产化的最初原因之一。因此,1982年中德双方签订的桑塔纳试制协议就已经包括提升国产化率、培训中国专家,以及派专家来中国保证装配并转让相关技术等内容。这份协议还规定,上汽不可采用和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零部件、材料和汽车,不可使用大众集团代表不同意的零部件和材料等。20世纪80年代初,中方的油漆、车身拼装等工程人员开始前往联邦德国,接受大众集团培训。大众集团承担培训者的医疗保险费用并安排住宿,同时还计划派人培训中国的售后服务人员。

在随后签署的合作基础协议中,双方将最终的国产化率目标定为100%。在合营合同正式签约前,双方就已对横向配套件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例如本地供应商要严格按大众集团提供的技术标准供货,要低于进口价格,并且做到按时按量等。上海市经委还向市内相关企业下发了桑塔纳横向配套情况调查表,以摸清企业生产和技术能力、配件价格以及所需资金等。1984年中方与大众集团签署的合营合同规定,桑塔纳的国产化包括修建冲压厂、油漆厂和发动机厂(纵向国产化),另外65%的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横向国产化)。国务院要求认真落实横向协作配套件生产任务,而且要尽可能统一考虑其他车型需要,确定定点工厂。

不过,1985年上海大众正式成立后,大众集团高层对于桑塔纳国产化的兴趣并不高。一方面,从纯经济和全球供应链角度考虑,大众集团已有的国际供应商完全可以比中国供应商开出更低的零部件价格。另一方面,上汽可以从自己下属的各零部件厂商获利,而大众集团只能从上海大众的生产中获利,同时需要关心其在中国和世界的声誉,坚持在质量得到保证之前绝不使用国产零部件。在零部件生产上,大众集团的确有其他选择,例如获得桑塔纳生产授权的日本日产公司就对向上海方面供应桑塔纳零部件表达了兴趣。此时,大众集团正在加强与日产公司的合作,内容之一就是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工业,以向全球供应桑塔纳零部件。此外,按照大众集团对合营合同的理解,尽管上海大众需要对桑塔纳进行国产化,但提供国产化零部件的责任在中方身上,大众集团没有义务加速这一进程。

当时,上海大众德方管理团队并不认为国产化工程能够按期完成。他们在1986年2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当前桑塔纳国产化的进度很不令人满意,中国供应商与大众集团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极其缓慢。德方管理团队认为,中方明显是想在购买生产设备的同时,从联邦德国机械生产厂家那里免费获得有关生产过程的技术知识。他们指出,考虑到全球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以及中国供应商难以供货的可能性,必须为上海大众寻找第二个零部件供应渠道。他们初步考虑从日产公司或大众集团南非工厂购置零部件和机械。不过,日产公司的回应出乎意料地消极,表示难以从供应商处获得有关机械。于是,德方又计划从大众集团南非工厂调一些冲压车间零部件到上海,还计划考察中国的一些国防企业,以探讨生产零部件的可能。

上海大众德方管理团队认为,国产化迟缓主要是因为德方与中国政府协调不畅。同时,上海大众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当地供应商。如果没有实现1986年的国产化目标,那么上海大众就需要用约3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购置来自国外的零部件。如此一来,该厂当年总计需要花费约1.55亿联邦德国马克的外汇。他们认为,鉴于中国政府的外汇管制政策和上海大众的情况,想要申请到更高的外汇额度,显然是不可能的。收到报告后,大众集团董事会考虑在上海方面外汇紧缺的情况下,从韩国购买一些机械设备以救急,同时准备将南非桑塔纳生产线上的机械转移到上海。

桑塔纳国产化的进度与中国国内汽车产业管理模式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汽车产业行政管理机构对产业内关键技术、整体技术状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比较弱,未能形成稳定且有效覆盖的统一管理,由此导致大量职能分散于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形成了汽车产业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地方政府在汽车产业方面经常有意与相关中央行政管理机构保持距离。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有关领导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以下简称“中汽公司”)意识到,“汽车要上去,附配件应先行,起码要同步发展、紧紧跟上”。1982年10月,按照国务院指示,包括上汽、一汽(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二汽(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以及国内众多汽车配件厂在内的企业,共同协商成立了汽车附配件联营公司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在中汽公司领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营工作。此举旨在更好地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但不久之后,中汽公司对国内汽车产业的管理就向“虚”发展。198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后,国务院要求中汽公司把企业自主经营决策权下放给地方企业。1987年,中汽公司改名为“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由此,桑塔纳国产化更多地依靠上海大众和上海市政府方面独立决策。当然,中央政府仍然具有在关键时刻进行干预、作出决断的权力。这在中德双方随后的谈判中显示得非常清楚。

1986年1月,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对桑塔纳国产化工作进行考察。考察报告指出,每辆桑塔纳需引进6500美元的配套件,以年产3万辆计,每年总计需要外汇1.95亿美元。但由于“决策摇摆和外汇紧缺等原因”,横向项目大多未落实资金和外汇。考察报告同时认为,国产化项目的投资和外汇支出要比进口配套件合算得多。因此,经济领导部门要算总账,下决心花些资金和外汇,同时在税收信贷和职工利益等方面予以优惠。这份报告所指出的外汇问题,随后成为中央和地方不得不迅速推动桑塔纳国产化的关键原因之一。

外汇紧张与桑塔纳国产化的加速

“全散装件组装”方式对外汇需求极大,上海大众的一位中方领导表示,某个时期国内全部外汇储备只够组装30辆桑塔纳。可见如果中国外汇储备不足或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桑塔纳生产就有可能面临危机。整个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都十分紧张。中央在外汇管理上逐渐放权给地方,使得地方政府可以大量进口紧缺商品,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紧张的局面。于是在1985年和1987年,中央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限制地方使用外汇,以重建外汇储备,随后便出现了包括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合资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

1985年9月初,中国银行通知上海方面,由于海南走私进口案造成国家外汇短缺,可能出现无法向中德双方提供足够资金的情况。1986年7月5日,中国将人民币与所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比值下调了15.8%,同时大幅提升汽车进口关税。这一做法尽管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贸易,有利于获得更多外汇储备、减少外贸赤字,却极大影响了上海大众的“全散装件组装”进口工作,使其成本大幅上涨,迫使大众集团增加对上海的投资。

此时,大众集团和上海大众的德方管理团队仍未将注意力集中在国产化上。大众集团董事会更关注的是中方对项目的继续投资和对汽车产业的长远规划、中国工人的培训,乃至上海牌轿车生产线撤出上海大众厂区等事宜。尽管当时中国仅是大众集团在全球的一个成长中的小市场——1986年该集团全球范围的轿车销量是253万辆,其中中国仅有8000辆,但大众集团非常看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国内对轿车需求的迅速增加。大众集团1986年的公司年报指出,上海大众当年的收入已经抵消了前一年的损失。大众集团将重点放在提升桑塔纳产量上,计划在1987年生产1.2万辆,1989年达到年产3万辆的目标并对外出口。不过,他们的计划被中国政府否决了。由于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上海大众不得不在1987年减少桑塔纳的产量。

上海大众德方管理团队认为,海南走私进口案后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使得上海大众资金流动性紧张。1985年10月28日召开的上海大众第二届董事会会议表示,由于缺乏外汇,同时在其他领域存在投资需求,中国零部件企业在桑塔纳国产化问题上进度迟缓,国产化计划被迫推迟。另一方面,他们发现,计划从中国国内购买的零部件往往存在价格过高、适用性不强和不能按期交货等问题。上海大众正式开始生产后,只有轮胎和喇叭是国产的。上海大众董事会指出,大众集团需要协调其传统供应商向中国供应商进行技术转移。同时,上海大众试图说服中国政府在外汇额度方面予以支持。到1986年初,由于国际汇率变动和中德两国的通货膨胀,上海大众的实际投资需求大大超过了原有预算。上海大众担心到1988年初,该公司可以使用的外汇额度就将告罄。

1985年4月,大众汽车上海工厂装配车间,桑塔纳轿车生产线

外汇紧张、国内轿车需求巨大,以及桑塔纳国产化迟迟不能推进的情况,引起中国政府高层的注意和干预。他们认为,需要大力发展国产轿车工业。1985年底,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直接向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上海大众的国产化问题,指出是大众集团拖延了桑塔纳的国产化工作,认为该集团对于外购件提出了过高的质量要求。此后,联邦德国外交部直接介入并进行调查。桑塔纳国产化成为中德两国关系中的高层政治议题。1987年3月31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大量引进汽车是一个问题,汽车为何不能加快国产化?上海桑塔纳轿车能否加快一点国产化?他还表示,桑塔纳项目全国只有一个,要什么条件,计委支持一下。可能要增加一些资金,无非国家增加一点赤字,这不是一般项目,是个别项目。他要求国家机械委牵头抓此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机械委要求上海方面对横向、纵向国产化情况作出说明,并确定到底需要中央提供多少投资。这些指示给上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局势,使其可以获得中央给予的财政支持等。

1987年4月,国家计委、中汽公司等要求上海大众尽快报告国产化进度。上海市经委副主任陆吉安随即带队去北京作了汇报。6月中旬,国家经委副主任带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机械委、经贸部、中国银行和中汽公司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深入上海大众调研,并转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快国产化进程的关怀和期望。上海市政府为此连续召开会议,作出重要决策:国产化所需资金以自我积累、自我增殖为主,同时争取国家支持。上海市还成立了支援上海大众联合建设领导小组,由两位副市长黄菊和李肇基任组长,并将其列为市重大工程项目,各委、办、局都要予以重点支持。同时,还落实了横向、纵向引进和技术改造的资金,为零部件国产化制定了优惠政策。按照上级领导指示,当年7月出任上汽总经理的陆吉安表示,上汽会将桑塔纳国产化作为第一要务。他在9月访德时对大众集团董事会表示,由于发展国产化是目前的重点,产量提升问题已暂时被排在了后面。

在中方相关举措影响下,上海大众德方管理团队对桑塔纳国产化的信心有所加强。他们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非常乐观,认为中央政府对投资过热的控制和严格的外汇管控措施卓有成效。他们也非常赞赏新任中方管理团队。对于中国政府建设另外两个轿车产业中心(一汽与二汽)的计划,德方管理团队认为,这是中央政府在向上海市政府施压,以促使其加大对上海大众的支持力度。因此,德方管理团队建议,与一汽在冷却系统和轮胎生产方面展开合作,与二汽在汽车化油器和发动机组等方面展开合作。同时,他们要求大众集团总部在1988年拨付250万联邦德国马克,支持中国的变速器、轮胎和轻金属铸造等方面的零部件供应商,尽管这一点并未写在双方的合资协议里。为了加快桑塔纳国产化进度,上海大众决定减缓此后几年的轿车生产速度。

在中国政府和上海大众共同推动桑塔纳国产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大众集团接受了一项向中国供应商提供技术帮助的计划,包括支出250万联邦德国马克和从上海大众派出20名专家。1987年10月13日召开的大众集团董事会会议认为,中国政府再修建两个轿车生产基地的决定使上海大众面临极大压力,“如果一汽和二汽与其他外国企业合作并迅速取得成绩,那么上海大众作为(中国)第一家国际轿车合作项目的优势就会很快烟消云散”。因此,大众集团董事会决定,立即“竭尽我们所能来解决桑塔纳国产化问题”。

哈恩访华与德方对桑塔纳国产化的重视

大众集团董事会作出大力推进桑塔纳国产化的决定后,该集团在中国的战略仍不明晰。这突出体现在董事长卡尔·哈恩(Carl H.Hahn)1987年10月的中国之行上。这个时候,桑塔纳横向国产化只完成了4.43%,而中方原计划当年完成10.8%。然而在此次访华过程中,哈恩计划在桑塔纳国产化之外,努力推动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另一大工程——与一汽合资生产奥迪(Audi)轿车。不过,访问过程让他发现,如果不推动桑塔纳国产化,就不可能实现与一汽的合作。

10月19日,哈恩在北京与国务院副总理谈话,并直接了解了中国政府对桑塔纳国产化的看法和意见。曾访问过大众集团总部、被哈恩称作“老朋友”的表达了对桑塔纳国产化进度的不满。他告诉哈恩,中国政府希望避免外汇外流,因此必须尽快减少从国外购买汽车零部件,甚至从长远来看,将不再购买国外零部件。表示,其实现在的情况对大众集团是有利的,因为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仍将不允许整车进口,这就给了桑塔纳在售价很高的情况下赢得中国市场的机会。他指出,实现国产化是与外商在汽车工业领域展开合作的一条主要准则,因此大众集团需要设法尽快加速推进桑塔纳国产化。他尤为关注上海大众发动机工厂的建设情况。在谈话的最后,直言不讳地对哈恩表示,中国不会依靠单独一家合作伙伴来发展自己的轿车工业。这个领域应该有竞争。而哈恩则建议通过易货贸易的方式来改进上海大众的外汇收支情况。同一天,在北京与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的对话中,哈恩了解到,上海市政府对桑塔纳国产化持积极支持态度。哈恩对表示,大众集团将帮助上海大众培训中国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

出于对在中国寻找第二家合作伙伴的兴趣,哈恩随即赴长春访问一汽,并计划晚些时候到十堰访问二汽。与一汽领导的对话主要集中在合作加快桑塔纳国产化和合作生产奥迪两大问题上,而哈恩显然更重视后者。在谈话中,一汽领导表示有意通过提供锻件和冷却系统等零部件助推桑塔纳国产化,但需要先得到中央政府许可。哈恩则表示希望促成一汽和上海大众之间迅速展开对话。

中央政府对哈恩的行程和动机了解得十分清楚。从长春返回北京后,哈恩于10月21日与国家经委副主任谈话。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政府在桑塔纳国产化问题上的态度是不可动摇的,并见识了强硬的谈话风格。哈恩指出,大众集团曾对上海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产业寄予厚望,现在却需要和一汽展开合作,以解决零部件国产化问题。对于这种带有推脱责任意味的说法,马上予以反驳。他指出,自己比哈恩更加关注上海大众的利益,并反问道:大众集团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对上海的信任?他建议大众集团将精力完全集中于桑塔纳国产化,因为“一汽与克莱斯勒的合作已经决定了,大众集团现在什么都不能改变。中国政府需要看到大众、上海大众同一汽、克莱斯勒之间进行竞争”,大众集团与一汽合作生产奥迪是不可能的。还问道:既然桑塔纳即将在欧洲市场上被新的款式所取代,那么大众集团准备何时对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桑塔纳进行现代化?上海大众发展过程中,最让人不满意的就是国产化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快速得到解决,那么上海大众就有机会开展年产15万辆或今后年产30万辆的大项目。他要求哈恩用一年时间,将桑塔纳国产化从当年底的10%左右提升到25%,进而到1989年底达到87%。认为,上海有足够的技术潜力来完成发动机厂和变速器厂建设,并且可以利用当地的国防工业能力。

接下来,哈恩前往上海,与上海大众中德双方管理人员谈话。哈恩称,加快桑塔纳国产化是其北京之行的重点。上海大众应该分析进度拖延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他列举了上海大众需要解决的几个具体事项,表示中方需要保证向供应商提供生产所需原材料,并对有关工程给予财政资助。同时,应尽快选出重点供应商。大众集团已经准备好派遣技师等人员前往中方零部件供应商处,向其提供技术支持,并迅速确定一批二手机械和设备的价格,继续向上海大众和有关供应商转让。此外,大众集团将尽量缩短与国外技术企业的谈判,支持中国供应商引进相关技术。

哈恩了解到,此时上海大众的中、德管理团队在桑塔纳国产化速度迟缓的原因问题上产生了争论。陆吉安抱怨某些德方专家的水平,认为大众集团并非总是派正确的专家来华,这是冲压车间等纵向国产化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中方要求在计划蓝图完成后立即开始建设冲压车间,因为该车间的建成将意味着桑塔纳国产化率提升10%。与此相反,德方技术经理认为,影响冲压车间建设的主要原因是征地和基建问题。为此,他建议设立一到两年的过渡期,到1988年再开始进行冲压厂的一些生产工作。发动机厂的建设同样遇到很大问题。中德双方原本计划在1990年初完成这项工作,但工程进度十分缓慢。中方抱怨很多大众集团承诺的设备并没有真正到达,很多有关发动机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没有传输给中方。由于时间紧张,大众集团建议上海大众购置一些使用过的机械用于工厂建设,并保证会帮助中方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这批设备。陆吉安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坚持要求由中方对这批二手设备的每个细节进行核检。大众集团认为这批设备能够继续使用六七年,而中方则一直怀疑这些“陈旧设备”的有效性。中方认为大众集团提供的二手设备价格太高,例如变速器应该降价30%至40%。

1985年4月,上海,桑塔纳轿车行驶在闹市区的街道

由于能够熟练掌握科技德语的中方翻译非常有限,而大众集团只提供了德文版本的技术资料,中方阅读时遇到很大的语言障碍。对此,哈恩建议从香港、新加坡或旧金山等地购买翻译服务。哈恩还认为,有必要立即在大众集团和上海大众之间建立“联系人机制”,确保有关桑塔纳国产化等问题的信息可以顺畅传递。上海大众必须按月定期向大众集团汇报进度,以便后者加以监控。汇报应具体指出哪些零部件的国产化需要帮助,以及从哪里能够获得帮助。最后,哈恩提醒随行的大众集团其他董事,尽管按照合营合同,发展中国的零部件工业是中方的责任,但大众集团和上海大众在中国能否获得成功,最终取决于桑塔纳国产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在10月22日召开的上海大众董事会会议上,哈恩强调,桑塔纳国产化进度迟缓极大地影响了上海大众获得更多外汇的可能。他建议出口由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以改进上海大众的外汇收支情况,并尽可能在1990年实现外汇收支平衡。出口这批零部件也有利于上海大众二期工程建设的开展。哈恩专门指出,应该出口2.5万扇车门、40万个刹车鼓以及400万个汽车滤油器。他认为,中方应该保证将从中获得的外汇收入继续注资上海大众,并注意零部件质量和被迫召回的可能。对于正在进行的确定核心供应商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工作,哈恩表示认同。当时,上海大众已经选择115家核心供应商,给予其财政、外汇支持,并派遣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帮助。

会后,哈恩与随行的大众集团董事会成员进行协商,一致同意对桑塔纳国产化给予“积极支持”。哈恩等人在10月23日给陆吉安的信中指出,大众集团将向上海大众免费提供价值1亿元人民币的原装零部件,同时计划再免费提供一批大众集团或其供应商已经使用过的用于制造零部件的特殊工具和设备,德方只保留产权。大众集团要求,这批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用于中国市场以及对大众集团的出口。哈恩认为,这样的援助对中方来说是“很具吸引力的”。在上海大众董事会看来,推进桑塔纳国产化的好处主要是可以获取更多的外汇和减轻上海大众的外汇支出负担。这样,上海大众就可以拥有年产30万辆汽车的能力。大众集团希望上海大众的国产零部件能向大众集团及其全球工厂出口。“如果国产化达到100%,那么就可以确保更多的出口。”

访华结束后,哈恩在总结报告里指出,中国政府不会在没有实现外汇平衡的情况下同意增加汽车零部件进口。11月3日,在沃尔夫斯堡召开的大众集团董事会会议上,哈恩向其他董事通报中国之行的情况并提醒道,在中国,大众集团作为一个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的声誉正处于危险之中。此后,大众集团的对华战略更加清晰,桑塔纳国产化超越其他工程,成为重中之重。

巨大的中国市场及其发展潜力使大众集团和其他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企业不愿轻易放弃相关项目。当包括德资公司在内的很多合资企业里的外国人都准备在1989年夏离开中国时,在上海大众工作的德方专家却无人离开。哈恩甚至专门致电上海大众,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与中方合作。另一个很少被人注意到的细节是,1989年6月中旬,大众集团将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威斯特摩兰县 ( Westmoreland) 工厂里的所有设备卖给中方,并承诺在随后几个月内拆卸和运往中国。7月,大众集团对外宣布准备扩大在上海的桑塔纳生产。1990年11月,大众集团正式与一汽签订了建立生产奥迪轿车的合资企业的协议。与上海大众一样,很多在华德资企业的生产规模都开始恢复增长。同时,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国又可以大量进口国外技术和设备。这对德国机械设备出口商来说是一个大好机会,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让人感兴趣的增长型市场。

1991年底,桑塔纳国产化取得关键性进展,工装样品认可率和减货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3.35%和70.37%,初步实现了发动机、车身、变速箱、前桥、后桥五大总成的国产化。能够满足德方质量标准的上海大众供应商从1986年的1家增加到1991年的127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桑塔纳国产化及相关技术引进,上海大众的销售收入已经位列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首,经济效益连续多年领跑全国汽车行业。上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汽车工业也成了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

结语

桑塔纳国产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引进工程之一,也是中国政府打造本土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的重要尝试。借此机会,中国经济进一步加入到全球性的生产和交换网络之中。相比于六七十年代的对外引进工作,此次技术引进明显更具开放性。

大众集团在桑塔纳国产化问题上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开始的不重视,甚至考虑从他国进口零部件代替,到竭尽所能加以推动的转变过程。著名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指出,降低成本是外资企业鼓励向中国技术转移和技术输出的主要考量。通过将技术转移给中国供应商,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外国车企认为,应该劝说其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去中国投资,并向中国供应商低成本供货,构建国内外供应商网络。然而通过考察大众集团董事会有关桑塔纳国产化的决议,我们可以发现,降低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没有一汽、二汽与外资企业合营生产轿车带来的竞争压力,没有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协调推动,大众集团不会在1987年下决心大力推动桑塔纳国产化。

桑塔纳的横向、纵向国产化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一次资源配置。无论技术引进、设备购置,还是考察学习,都是在世界各大洲之间进行的,远远超出中德两国的范围。这与大众集团的全球战略思考以及汽车产业技术分布的分散性直接相关。通过桑塔纳国产化,中国汽车工业及其产业链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而这样的全球生产分工和相应的技术转移、全球竞争所带来的创新压力等,正是大众集团、联邦德国汽车产业在战后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桑塔纳国产化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和上海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其中,上海市政府领导对中国汽车产业和相关政策十分了解,这是桑塔纳国产化的一大优势。他们不仅推动解决了资金积累和资本投入问题,还建立了一套全面系统的管理架构,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协调作用,成功创造出“地区型发展模式”。但是,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关键时刻的督促,没有中央政府在人员和经济上给予的政策倾斜,桑塔纳国产化不会迅速成功。这从其他省市类似工程的推进速度中亦可窥见一斑。

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桑塔纳国产化提供了巨大支持,使得大众集团更加看好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从其内部报告中可以发现,即使在桑塔纳国产化压力最大的1987年夏季,大众集团仍对在中国投资充满信心。当时,大众集团正计划在苏联建立合资工厂,他们甚至表示,苏联应该向中国学习,制定针对合资企业的法律条例,并在分红、信贷、人事、国产化(由苏方负责)和工程验收等方面进行调整。在大众集团这样的巨型跨国企业看来,中国的产业模式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新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可以学习的成功模板。

(本文首刊于《党史研究》2022年第2期,原题《中德有关桑塔纳轿车国产化问题的协商及其影响(1985-1991)》,作者陈弢为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对华经济外交研究(1949-1990)”(17CSS030)的阶段性成果。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作者对原文略作删节,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钟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