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秤座

温姓的来源(温姓的来源和历史)

时间:2024-01-15 03:00:23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温姓起源和来历:唐叔虞后裔受封于河内温

温姓是极为常见的中华姓氏,在全国范围内人口可达200万,起源非常复杂,主要有四大源头,一是源自颛顼后裔昆吾氏儿子受封于温国,子孙以国为姓,二是源自唐叔虞后裔受封于河内温,三是源自苏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邑而改姓,四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温姓最古老的一个源头就是颛顼帝,最初颛顼的孙子陆终生下了樊,当时樊带领的部落定居在昆吾,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安邑附近,因此而得姓为“昆吾氏”,后来昆吾樊的儿子受封于温国,因此这一脉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形成了温姓氏族的最早一脉子孙。

温姓还可能源自姬姓,周成王姬诵姜自己的弟弟叔虞赐封于唐,因此世人将其称为唐叔虞,看唐姓起源和来历就知道,在这之后分化出了姬姓和唐姓,后来唐叔虞的后裔传到第十七代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大夫叫做“郤至”,当时效力于晋国,因此受封于河内温,这时世人都称他为“温季”,最终这一脉子孙才以封地为姓,形成温姓一脉。

温姓其实还源自苏姓,得姓始祖就是苏忿生,他原本是周王室的后裔,姓姬,但是因为受封于苏国,人们将其称为苏忿生,不过后来苏国又被迁到了温邑附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温县,直到后来苏国被外族占领,最终遗民和王室子孙就以国为姓,形成了苏姓,而苏君当时投奔了卫国,就以邑为姓,改为了温姓,取名温子,子孙就开始继承了温姓。

温姓还有部分源自避讳而改姓,比如在唐朝时期就有一位叫做“刘升”的官员,他是彭城长史刘易从的儿子,因为流放岭表免归而改为温姓,其实这也算是少数民族改姓,还有唐朝的康居国也在归顺后改为了温姓。

寻访2600年地名未变的温姓发源地,4000年古温国

8月,数好友至温县寻访名胜迹。从联珠台出县城至招贤庄寻找温国故城。

还未找到温国故城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温姓始祖的祭祀地,这又是一预料之外的内容。

出村西是辽阔的玉米地,远远地便见到一通高大的石碑,“温根”两个大字清晰可见,走近细读碑后铭文:温园根亭记。记载温姓起源等内容。

向北望在青纱帐遮掩下还有一通高大的石碑,费尽周折钻入玉米地里,里面是一座高大的墓冢,碑上记刻:温季之墓。碑文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温季的生平事迹。

温县是苏、温、荆姓的发源地。温姓始于古温国的创建者、第一代国君,随少康在剿灭有穷氏而恢复夏王朝的战争中立大功而被分封到温地的平,所以温姓始祖曰:温平。

温氏祭祀地:

春秋晋大夫温季之墓

温国故城遗址

从“温根”碑向北寻找古温国遗迹,在大片遮天蔽日的玉米地里穿行如同大海捞针。搜寻无果在返回村口途中,一位村民告诉我们在“温根”碑西南方,村道边的一大片地里有好几块写着“温国”字样的碑。

于是终于看到文保碑,确认了古迹的大概位置。此时,天边阴云渐起,天光惭暗,风亦惭急,有风雨欲来之感,站在古温国的大地上,似有时光飞逝、朝代更替,瞬息变幻之感。

据介绍此处有着丰富文化遗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层厚达二至四米。

无论是古温国、温县、温姓,正史与传说若深究起来万言难尽,从文化游角度只能进行简单梳理:

古温国距今有4000多年,遗址位于县城西南十六公里招贤庄上苑村的台地上。

夏代初期昆吾氏一支在此立国因境内有温泉遂以泉命名为温国,在经300的风雨后,夏末公元前1605年为商汤所灭。

商为畿内邑,西周时期大司寇苏忿生以此为国都建立苏国下辖十二邑:温、原、絺、樊、隰、攒茅、向、盟、州、陉、聩、怀,温为苏国都邑。公元前650年苏为狄人所灭。

春秋晋设为邑,《盐铁论》盛赞温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汉高帝二年置温县,自此后2600多年地名未变。

在潮汕,温氏人口近10万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庄敬忠 侵删)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小编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对内容进行删除

发源于山西的温氏主流有二:一出自唐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幼弟。由于周成王年幼,做了皇帝还扮皇帝游戏,检到桐叶剪成武王分封诸候时用的圭壁,对弟弟叔虞说:“封给你啦!”身旁的大臣就叫叔虞赶快谢主龙恩,并对成王说:“君无戏言”,这样成王就将唐(山西)封给叔虞,后来成为春秋称霸的晋国。以后唐叔虞的裔孙受封于温国(故城在今河南温县内),子孙以国为氏。二是晋大夫王,食采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子孙世袭大夫之职,遂以采邑为氏。到了南北朝以后,又有五支加入温氏,但我国南方地区温氏大都尊唐叔虞为鼻祖。郡望太原郡。 唐末大举南迁

温氏向南播迁,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末黄巢起义时期。从温氏始祖到37世温一直居住太原平陆县白寨乡、河内等地。41世温通生于公元前667年,初迁河北邯郸,后又复迁河南洛阳。62世温能文任州太守,定居山东州。93世温峤(公元289~329),东晋将领,初任中书令,成帝时,任江州(江西九江)都督刺史,拜骠骑大将军,封始安郡公,后辞职回江西抚州定居,不久病死,建有温国公庙。至111世温选在唐太宗时(631)任朝廷御史大夫(从三品),从此裔孙衍播江西南部。135世温皇生于约1018年,任金陵(南京)太守,定居金陵南部。139世温尚简生于约1090年,从江西庄平迁居赣州府石城县皂角水,人丁蕃盛,子孙先后迁居宁都、石城、福建上杭、永安中心坝等地。144世温九徽于1198年迁徙福建宁化石壁村,为石壁温氏开基祖。147世温图生于约1234年,时值宋末,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兄弟带领家族人石壁村出发,先后到达广东长乐(五华)等偏僻山区安家蕃衍。 来自江西福建 温氏入潮来自江西、福建。温锡佑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由江西宁都迁创福建平和,其后次子温贵和又迁回宁都黄坊林村创族,温贵和孙温元寿于宋末由宁都迁徙入潮,定居潮阳县阳溪里(今峡山镇洋内),惟衍派失考。今潮阳温氏多散居于城区。

温十五郎(150世)约生于1288年,是少数留守故土的裔孙,元初战乱从石壁移居福建永定县,传下四子,长子十郎迁入广东翁源;三子叫三十七郎迁入大埔杨梅洞,后再移居百候横乾、白罗乡;四子十八郎迁入广东潮州马辂。 澄海温氏来自福建上杭(一说莆田),始祖温殿崇于明代由福建迁徙入潮,定居云溪乡(今莲下镇),部分子孙移居横陇乡(今上华镇)。

“子良村惨案” 饶平县上善镇永子良村,原来叫温子良村,创建于明朝中叶,是温姓人的聚居地。大革命时期是革命老区,1928至1929年两次清剿,当时仅有100多人的村庄,就有71人为革命献身,党史上称“温子良村惨案”。1949年解放,村民重建家园,因“温”与“瘟”同音,认为不吉利,遂改名为“永子良”,祈望子孙长远,吉祥安康。

温氏人口在全国约180万,列第114位;潮汕人口近10万。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4000多人;潮阳区约90人,分布棉城及金玉镇;澄海区4000多人,分布莲下、上华等镇;南澳100多人;揭阳榕城区1000多人;揭东约1200多人,分布埔田、玉窖、曲溪等镇;揭西4万多人,聚居灰寨、五经富、河婆,分布下砂、金和、京溪园、棉湖等镇;普宁约3万多人,分布高埔、船埔、梅林、麒麟、流沙等镇;惠来3000多人,分布葵潭、东港、侨场等地;潮州湘桥区1200多人;潮安约2000多人,分布文祠、庵埠等镇;饶平约1500多人,分布黄冈、三饶、上善等镇。周边地区大埔、兴宁、五华、梅县温氏人口更多。 《广东通志》总纂温廷敬 潮汕温氏不乏文武兼备人才。温瓒,潮阳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中为武举。

温廷敬(1869~1954)、又名温丹铭,号止斋。生于大埔县,长期居住汕头市。幼年聪颖好学,9岁能读五经。1902年与丘逢甲、温仲和等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开创粤东办新学的先声。兼任潮汕最早的报纸《岭东日报》笔政。他发表《报品》一文,提出报纸是“主持公论,开通风气”的工具,采编应以“悬为鉴戒之律”。至今仍具有借鉴之意义。1913年任汕头《公言日报》笔政,因不愿献媚当局,自动离去。此后,专心从事学术文献研究,曾任《大埔县志》、《广东通志》总纂,《潮州志》编纂顾问。中山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聘为文史研究所导师。他专心编纂历代人物志,还抽空写《潮州福老民族考》,全面考证潮汕地区姓氏源流,为研究潮汕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资料。温廷敬诗作结集有10余种,收录诗词1000多首。编著、校辑的作品有《补读书楼文集》、《明季潮州忠逸传》、《潮州诗萃》、《潮州文萃》等70余种。晚年贫病交迫,眼疾严重,仍不忘修志,确是难能可贵。

中华姓氏-湖南各地温姓来源

浏阳温氏

温姓始自叔虞,虽封于唐,而后裔仍居河南温县。西汉时佐公宦于太原,故以太原为郡。七十四世 公,唐开元间为虔化县令,遂籍于江西宁都县南双井下五里温坊檀树下。生四子:如璋、如珪、如玉、如金。清康熙初如玉公派下后裔由粤、闽、赣等省迁居浏阳、平江、岳阳、铜鼓、萍乡诸县。清光绪26年(1900)建总祠忠武祠于浏东清泉街,1924年改建于浏北田家巷。明崇祯7年(1634)一修族谱,清康熙30年(1691)二修,雍正7年(1729)三修,乾隆39年(1774)四修,嘉庆7年(1802)五修,咸丰10年(1860)六修,光绪28年(1902)七修,1937年八修,1994年九修时,浏阳、平江、岳阳及江西万载共22房2090人。浏阳金龟山温氏:101世南庆,生绍溪,绍溪生时新,时新生日连,日连生景玉,居广东,后迁江西龙泉县。清康熙间景玉率子振彩自龙泉迁居浏东张坑金龟山。浏阳南乡北坑温氏:始迁祖朝卿,清康熙35年(1696)自江西南安府上犹县蛇鸡墟迁浏阳南乡十六都北坑。另支101世日亮,原居广东嘉应州兴宁县苦竹径,明崇祯末迁浏东南源冲,后迁浏南北坑十六都。浏阳河背垅温氏:94世念五郎,107世其贵公,清康熙间自福建携子德辉、德耀、德良迁浏阳东乡十都河背垅。浏阳南乡大坪温氏:101世升扬公,世居广东惠州府龙川县,生仕魁、仕昌、仕兴,清康熙初,仕昌率子有龙及仕兴子有胜由东粤而江右,徙浏阳南乡小溪南源冲之东冲口,后裔复迁南乡大坪。浏阳张坑板冈、高岭温氏: 公传九代少九郎公迁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安乡,又传八代良善公,居嘉应州南城,又传四代八十一郎公生法优、法振、法璋、法养,共居嘉应州澄坑。法优生皓公,皓生璞,璞生春梅,春梅生仁、义、礼、达。义公曾孙体星,为浏阳板冈房支祖,礼公曾孙体上,为浏阳高岭房支祖,皆康熙时自嘉应州迁来。平江关上温氏:101世质仁,清康熙36年自广东嘉应州兴宁县迁湘阴县东街,仅二载又迁浏东大西洞大安坪。子茂华,自大西洞迁平东黄金洞大利里。浏阳东门南冲坳温氏:101世良善,明末由福建汀州府武平县岩前官上迁广东潮州府程乡县。105世亮儒,明末清初自江西兴国县下罗径迁浏东东门市南冲。浏阳古港温氏:104世应龙、应虎,清康熙间自广东平远县石正都迁浏东第七都三口塅毛家湾。浏阳杨潭庙温氏:104世和祥,原居广东嘉应州和平县菖蒲,清康熙间迁浏东石湾风门岭,嘉庆间又迁高车温家潭。浏阳上洪温氏:106世德祯,原居广东嘉应州董源桥木花塘,清康熙间迁江西万载县高岭石子冲。子集亮,雍正间自万载迁浏东张坊上洪下坑。浏阳山田和尚坑温氏:107世胜忠,清雍正间由福建迁浏北石柱峰北麓和尚坑。浏阳张坊金盆岭温氏:104世应运,康熙40年(1701)自广东嘉应州平远县陈坑迁浏东达浒蒋坑,居数年,后徙黄泥道金盆岭。109世吉有,嘉庆间由金盆岭迁岳阳巴蕉新改回龙洞。通派:(自101世始)思源一本,肇自尧唐,家齐国治,佐正朝纲,贻谋燕翼,远绍书香,承先启后,训子义方,敦伦饬纪,大道五常,簪缨蔚起,世代荣昌。

醴陵新关温氏

清顺治初自广东迁此。族人分布于漏水坪、萍乡、万载。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茶陵腰陂镇温氏

始迁祖肇昌公,明万历32年(1604)由江西泰和武溪竹园徙居茶陵石溪黄坪,后迁腰陂镇石陂村。

平江曲溪温氏

始迁祖玉琳公,明万历11年(1583)自江西安远迁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108人。

华容北景港温氏

迁湘始祖白四、白七,明万历间由江西迁居湖南益阳。有立灿房后裔志宣之子腾镶,名润玉,字型训,号瑀门,清同治贡生,光绪27年(1901)率五子三浚、三泽、三濩、三汁、三洞迁居华容县北景港,围挽禹甸垸,子孙聚居至今。派语:白秉良宇祖,必绍有朝守,应世逢其贤,立志腾三楚,敬修本孝忠,俊秀登庠序,文运起昌隆,才能庭选主。

桃江筑金坝、三堂街温氏

始祖德一公,宋孝宗时由江西泰和迁居长沙,其孙再徙益阳十里湖肚塘,衍居筑金坝、三堂街。

汝城温氏

始迁祖伯明公,自广东乐昌县九峰迁汝城狫 湾。至1932年,已传17代,丁口30余人。

新田城内西门温氏

始迁祖国瑞公,清时因贸易自江西信丰迁县之城内西门。至1948年,已传8代,有200人。族人分布崇明乡蚂蝗洞。

溆浦铜口温氏

始迁祖一金公,明初由沅陵徙溆浦铜口。

溆浦温家垅温氏

原籍沅陵,明初迁溆浦温家垅。

汉字探源:温及温姓的来历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温,形声字,繁体字写作溫,读作wēn。其初文是昷[wēn],象形字。甲骨文有两种字形:第一种是一个人站在器皿(浴盆)里洗热水澡;第二种是一人躺在天然温泉池里泡温泉。西周和春秋时期金文,与甲骨文第一种字形大致相同。战国楚简和秦小篆,整合甲骨文这二种字形,形成了两种字形,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囚上皿下}和溫,简化字分别写作昷和温。本义是泡温泉或洗热水澡。

温字演变表

  站在原始的温泉池旁边,俯视在温泉池中泡澡的人,远古人很熟悉这个场景。把这个情景用符号昷(不带皿)记录下来,似囚字。

野外的温泉

  温泉毕竟不是哪里都有,而且在天然温泉洗浴也不方便,于是,变为烧好热水倒进浴盆里洗热水澡。在“囚”(泡温泉澡)下加一个“皿”字。而“昷”无法直接体现水,于是,给“昷”字加氵,就像甲骨文第二种字形在站立的人两边加上水滴,写作“溫”,现在规范为“温”,把“囚”改成日。

囚字演变表

  春秋时期《王子午鼎》金文“昷”(不带皿)字似是一个泡温泉澡的人,舒服地打哈欠,水波纹使水中的腿都变了形。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造字时观察得极其细致。

  “昷”(不带皿)这个甲骨文曾被误以为是“囚[qiú]”字。实际上,泡澡的“昷(不带皿)”字与“囚”字并不是同一个字。囚字的外围是木笼,是把人装在木笼里,关起来。而“昷(不带皿)”字,它的外围是原始温泉池的泥土边沿,像一个葫芦型。两个字的来源完全不同,更不是同一个字。

  东汉许慎在编辑《说文解字》时,以篆文为基础,误把泡温泉澡的“昷”字解读为给囚徒送饭吃,表示仁慈。许慎没有见到甲骨文,解释出现偏差或错误可以理解,但现在所有辞书不求甚解,继续沿袭《说文解字》的这个错误,就不应该了。

  温字的引申义都与温水有关。

  温泉的水是温暖的,引申为温暖。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温带。

  引申为稍微加热。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酷暑天热,就为父母扇凉床枕;寒冬天冷,就用身体暖热床铺)。”如,温酒。

  引申为重学已经学过的知识。《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如,温习功课,重温。

  引申为人的性格平和。《诗经·国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如,温文尔雅。

  温姓来自温国。最晚夏朝时期,在今河南省温县一带,有一个方国,因今温县五里远村清风岭坡下有温泉而得名温国。据明代温县县志记载,温泉明代时因黄河淤积而消失。显然,温国与温泉有关。生活在温国的人,经常泡温泉。他们就把泡温泉的过程用昷(温)字记录下来,并把昷(温)作为自己的族徽,建立了方国温国。

  据文献记载,温姓来源有:

  1.源于己姓。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夏朝大臣平的封地在温,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称温氏。

  2.源于己姓。商末,有苏氏南迁,后助周伐商,周武王赐苏忿生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春秋时期,公元前650年,苏国被狄族所灭,苏君和族人逃往卫国。苏君自称温子,其后人以温为氏。

  3.源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xì]至的封地在温,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4.源于鲜卑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强推汉化改革政策时,上述氏族部落族人多改汉字单姓为温氏。

  5.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刘升,属于因故改为温氏。

  6.源于国名。唐朝时期,西域地区有个康居国,为大月氏族人后裔所建。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乌勒伽之子咄曷为钦化王,后入居中国,文化上逐渐汉化,自取汉字单姓为温氏。

  7.源于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民族中有温姓分布。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温姓如今人口大约200万,按人口数量排名第114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