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搬家吉日

春节是几月(春节是几月几日的农历)

时间:2023-12-30 10:50:58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的法定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 有

1、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

2、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

3、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

4、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5、植树节(3月12日);

6、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

7、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8、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天);

9、国际护士节(5月12日);

10、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

11、中国诞生纪念日(7月1日);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13、教师节(9月10日);

14、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15、国庆节(10月1日,放假三天);

16、记者节(11月8日)。

春节:新旧交替,万象更新

作者:任丽娜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春节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除夕和大年初一为最高潮,直到正月十五整个“年”才算结束,它标志着寒冬的结束和新春的开始,象征着新的希望,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要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006年,春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春节民俗多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古人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的生命节律也应顺乎自然规律,所以在季节的首尾之际,祭祀祈丰年的同时,还要举行各种迎春活动,以激发生命的活力,更新美好夙愿。春节鲜活地延续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鞭春牛、贴春联、燃爆竹、吃饺子、舞龙狮等。传统意义上,人们喝过腊八粥,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二十三祭灶王爷的时候需要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防止他上天讲坏话;二十四扫房子的时候也仿佛将一年中的不美好全部扫除;二十五以后陆陆续续准备好丰盛的年货来表达丰收喜悦也犒劳了辛苦一年的身心;到了除夕,最重要的是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因地区差异,或饺子、或汤圆、或年糕等寓意美满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一扫平时的忙碌和疲累,心头的慰藉与幸福感洋溢在脸上,轻松愉悦地陪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聊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春,家家户户饱含地憧憬着新一年的梦想和希望。在辞旧迎新的初一,“开门爆竹”噼噼啪啪一阵声响后碎红满地,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传说爆竹是用来逐退年兽恶鬼的,虽然只是迷信,却反映出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大年初一之后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与亲朋好友团聚,在欢乐与喜庆的气氛中增进感情。初五开小市逛庙会,元宵节开大市迎财神,旱船、秧歌、高跷、舞狮子、吃元宵、燃烟花、闹花灯好不热闹,“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主要传统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与时代相适应散发新活力

几千年的传承中,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春节也被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人选择到大城市发展,但是,无论离家多远,回家过年是中国人一年里最大的心愿,因为团圆是春节的核心内涵。“春运”便成为春节的一项新产物,即便远在他乡,旅途劳顿,人们都会想方设法与亲人团聚。或许终有一天“春运”会随时代发展而消逝,但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春节回家是不变的信仰,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团圆更是不变的形式。

同样伴随时代进步而来的还有电视的普及和发展。1983年,由央视打造的“春晚”成为那个年代人们除燃放爆竹之外唯一的娱乐,它丰富了团圆守岁、放松娱乐的节日内容,被人们称为“精神年夜饭”。春晚应新时代需求而产生的,并成为除夕夜的一种新文化,陪伴全球华人走过了近30多个年关。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民众对春晚的关注度和满意度却并非如意,“春晚”被指忽略了年轻一代对节日文化的时代性需求和感受。

今年,B站线下跨年晚会一炮走红,犹如寒冬里的一把火,着实温暖了年轻一代的心。这台出圈晚会依托大数据为B站受众群体量身定制,将他们的青春记忆与当代新潮相融合,在虚拟与现实间穿梭,令人眼前一亮。湖南花鼓戏与欧美摇滚融合竟能造成“神曲”效果;平时庄重严肃的合唱形式也能用来表达日常生活;传统琵琶在年轻人手中竟可模仿世界各地的乐器,奏出最为时尚的音符;相声吸收说唱、舞蹈甚至动漫元素,也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凡此种种,跨界的隔阂统统被打散,浓浓的二次元气息让人耳目一新,它对受众人群的细分,是其制胜的法宝,也勾勒出新时代语境下,传统与时代适应的一个新样本。

古老的未必过时,新锐的未必浅薄,刻板复古犹如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背离传统的创新恰似一潭没有活力的死水。其实,春节一直都随着年轻人对节日的诉求而不断与时代相适应,犹如奔流不息的活水源头,包融交汇着多元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是蕴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传统价值永不过时

时代在嬗变,过年的方式也在悄无声息地随之变化,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春节不比儿时热闹,大城市里少了烟花爆竹声,叩头施礼的传统拜年方式也逐渐被手机、微博、微信所取代,即便走亲访友,欢聚的时间也少了些追逐打闹,低头玩手机变成司空见惯的场景。

只有春节带给我们的精神仪式感及其蕴含的重要价值是亘古不变的。首先,春节以祭祀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历史对话,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以团圆为核心的节日理念,坚固了家庭价值的坚守;第三,新年期间走亲访友以及庙会社火等民俗形式,凝聚了社会成员间的关系,利于社会的和谐;最后,由春节衍生出的责任、担当、孝道、友爱、追求、理想等积极的价值观念,具有影响世界文化的意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情操,几千年来,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主题和享受亲情的本质都没有过时,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将春节好好地传承下去。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

今年兔年竟然有384天 谁晓得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

近日,不少网友发现,下一年的春节离今年春节有384天,这个发现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一年不是只有365天吗,这多出来的19天哪来的?”有网友感叹,“这多出来的都是打工人的辛酸泪堆成的!”

1月30日,上游新闻记者查阅日历发现了2024年的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2月10日,2023年春节(农历大年初一)在1月22日,两者相差384天。

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邹登顺。

邹登顺介绍,人们所说的一年365天是按公历计算,而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节日,农历以月亮绕地球转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为了使农历年接近公历年的长度,中国古代古人采用了增加闰月的方法。

按照农历的计算方法,在19个农历年中有7个闰月,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全年一般是384天或385天,叫做闰年。

至于闰月具体安置在哪一个月,这和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二十四节气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农历每个月中,不含中气的月份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今年是农历癸卯兔年,是“闰二月”,所以是384天。

邹登顺介绍,今年还是一个“双春年”,也就是一年之内出现两个立春节气。根据统计,19个农历年中有7年达到384或385天,有7年是“双春年”。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来源: 重庆晨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