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如何看香头(如何看香灰的寓意)

时间:2024-01-01 08:10:50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烧香为何一定是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能同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就能有不一样的意思。拥有上下五千年历

史的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才将优质习俗传承了下来。

这也正是应了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八个大字便是概括了。

像中国留下来的习俗可太多了,例如春节、元宵佳节、中秋节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深深刻在我们脑海中的。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的便是传统习俗中的重阳节。往往这样描述节日的诗句有很多。

其中有一个习俗我们也是非常重视的,那就是烧香。或许不是,也可以是习俗是习惯是敬畏。那烧香为何一定是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得知。

三根香各代表其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三根香,数量上的意义也是简单的,深刻的意义确是难得。

在很多的影视剧里会有人点香,也有一些寺庙会有人点香,大家仿佛都是见怪不怪了。这三根香其实是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或许是这三种时态的缩影。

每根香都有它的称呼,这第一根香就叫戒香,它代表了人生的平安,所以在插香时需要把它插在香炉的中间,这也代表着祈求人生的平安,或许也能让人心理得到一丝的安慰。

第二种香它叫定香,插香时是在第一支香的右边,代表着“正而不邪”是顺利之意。

第三之香必然是插在第一支香的左侧了,代表着敬畏之心,“供养僧,净而不染”之意。

这三之香各花各有各花香,而将它们连在一起就是“平安、顺利、敬畏”,是祈求神明保佑,也是在求心理宽慰。

民间有很多百姓,尤其是在各朝代的百姓,包括一些帝王、臣子都比较相信,所以常常会有能够夜观天象的人。

在古代,帝王登基时都会采取祭天大典,仪式感满满,也是求取来年风调雨顺,这也是帝王被上天选择的最好证据。

三根香说来简单,但也有它的巧妙之处。插香的顺序、插香的手法或者其它各样的讲究很多。

古代三根香的重要性

古代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对待上天的期望更是浓厚,并且在早期是没有固定的祭祀场地的,是逐渐祭祀礼法逐渐成熟后,才有了固定的场所。

尤其是在帝王的登基大典时,上香等祭祀文化显得尤其重要,三根香点燃后的现象也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

点香时根根分开,不能有所粘连,等待完全点燃后,火势如何是有所讲究的。

三根香插的平整直立,紧凑中正,火头为吉祥,时间越长越好,而在此期间不能够用嘴去吹风。

这样插好的三根香才算是完美无瑕,也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阖家欢乐。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三根香的色泽、起烟、落灰、香搭、盖顶香灰以及截香,这几种都和点香时的讲究一样重要,象征意义更是相同。

因为这些东西的寓意好,又受当时思想的感染,所以在一些寺庙会经常看到百姓的身影,往往都是香客不断。

当时的生活阶层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生活层次差异大,生活水平更是不用多说,大家所求必然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上香所求不同,三根香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有了差异,君王上香所求必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所求便是丰收、平安;达官显贵所求便是财富多多、官路顺遂罢了。

他们所求意义便因生活层次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不止三根香,更有其他文化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历史资源”,没有传承就没有能够认识历史的眼界。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我们传承的根本性原则,不止是三根香,还有我们历史性的节日。

为了驱赶年兽的春节,为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为了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延续至今我们依然过着这样的节日。

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中秋佳节,在此可以看出来传承的不只有一种方式,也是可以根据名人诗句让后世学习,便可一代传一代铭记在心。

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其重视的几个节日,我们拿宋代来讲,它尤为重视的是春节、元宵佳节和清明节。

春节时宋代人民会选择互赠少量的米面来表示新年的祝贺,这也是一种优质的新年祝福。

元宵佳节的习俗是和现代所差不多的,也是会吃汤圆,张灯结彩,而在清明节,君王臣子会选择出游踏青。

这都展示了中国人珍惜年华,重视佳节的美好风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愿意一直坚持不懈传承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希望这样好的中国文化丢失掉。

三根香与这几个文化佳节也算是如出一辙,百姓大多对上香看的非常重要,在节日之时,很多寺庙里去上香的人都非常多,香炉里也是插满了香,也代表着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渴望。

这两者都是出自中国传统文化,同根生亦是同发展,并且在我们现实生活里也显得尤为重要。

生活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仿佛也会时常看到很多人在节日会去寺庙上香,这或许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罢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大家都直到有着文化风俗需要我们传承,但是往往大家都无法真正做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佳节风俗需要继续传承,上香是也要做到无比诚心,大家想祈求自己平安顺遂或者是其它愿望,除了自身努力也要心诚祈求。

既是祈求愿望,那就要“心诚则灵”,若只是做表面功夫,也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祈求是可以的,但我们更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也是告诉我们亲力亲为去做了才更有大概率完成!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头条创作挑战赛#

“手得香”会发财?用香时香灰烫手是什么征兆?用香都要注意什么

信仰神明其实是我国各地的风俗,每当特殊的日子,人们就会动身前去寺庙或是在家中供奉香火。在这个烧香的过程中,有很多朋友会遇到香灰落在手中烫手的情况。很多老人都说这叫“手得香”,“手得香”会发财,是眷顾,代表了你有佛缘,将会有好事发生。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上香究竟都有些什么讲究?

其实烧香时香灰烫手并不是什么有佛缘,也不代表预示着你即将遇到好事,而是你的香有问题。现在很多商家为了降低香品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会在香品之中添加大量的粘合剂或是化学药品。这样做出来的香,香灰不断,打在手中也有很强烈的灼烧之感。即便是从很高的高度落下来,打在手上,也能感到明显的疼痛。

所以,我们在上香时不小心被烫到了手,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思索一下,如何找到真正的无公害线香。包括我们在家中用香时,一定要选择天然原材制作而成的线香,对身体才没有影响。

我们就以沉香为例,只有天然野生沉香制作而成的香品,香灰在手上是温温的,不会烫手。那么如何挑选出这样的沉香线香呢。首先我们要品闻一下线香的味道,真正的天然野生香品闻起来应该有淡淡的、似有似无的香味,闻起来不刺鼻,没有过重的香精味道。

而化工香品就不会有这样的香气了,通常味道闻起来过重,还有非常明显的刺鼻气味,熏烧起来味道会更加的明显。

接下来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线香的表面粉质,粉质越细腻,就代表做工越精良,线香的味道能最大程度的显现出来。且真正的天然野生线香因为添加楠木粉作为粘合剂,盒子中还会有轻微的碎屑,所以有轻微掉屑是十分正常的。

假的人工香通常粉质会非常粗糙,由于添加大量的化学粘合剂,所以不会掉屑。当然也不排除因为运输过程中,保存良好没有掉屑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以线香熏烧后的味道来判定,这是最靠谱的一种方式。

就拿香至尊沉香的这款十分奇楠线香来说,生闻没有刺鼻气味,表面细腻,做工精良。熏烧后奇楠特有的凉甜韵爆发,花香、果香紧随其后,层次感分明。香韵淡雅悠长,扩散力极强。熏烧后,满屋清香,沁人心脾,闻起来让人非常的放松。香灰不打卷,落在手中温温的,不烫手,这才是真正的天然野生沉香线香应该达到的高度。

在用香时,一定要选择品质高的,且质量有保证的香品,这样才不会影响我们用香时的感受。现在是一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并不是非要等到特殊节日才可以用香。日常生活中用香调节心情、安神助眠也是十分可取的。

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香料种类及应用,用香文化为何盛行

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浅析唐朝香料种类,来源及应用,用香文化为何盛行,关键原因是它

马伯庸原著改编的《长安十二时辰》最近火爆荧屏,这部影视剧真实再现了唐人生活全貌,无论是衣装服饰,妆容打扮,美食盛宴,还是宗教信仰、胡人商贸、外来珠宝都刻画的惟妙惟肖。

剧中有这样的场景,檀棋赐给张小敬(雷佳音扮演)一枚口檀,崔器爱嚼薄荷叶,唐玄宗的哥哥李宪喜欢将一种芳香剂含在嘴里,除此之外,达官显贵之人都喜欢熏香,多种食品中都有香料佐料调味剂。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香料在唐代应用非常广泛,唐代也是一个崇尚、嗜爱香料的朝代。

本篇文章借着《长安十二时辰》这个话题,深入剖析唐代香料种类,来源,解析唐代香文化,唐人用香之盛的原因。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唐人用香,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历史中,香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用香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财富的象征,香文化已经成为唐人一种时尚文化。那么唐人用香都有哪些种类,来源于哪里呢?

唐代香料种类及来源

唐代香料来源途径很广泛,除了本土供应外,大部分都使用外来香料,因本土香料种类少,并且质量上乘的少,质量欠佳,单靠本土进贡远远满足不了对香料的需求。

《酉阳杂俎》记载“天宝末,交趾贡龙脑,如蝉蚕形。波斯言老龙脑树节方有,禁中呼为瑞龙脑,上唯赐贵妃十枚,香气彻十余步。时风吹贵妃领巾于贺怀智巾上。及上皇复宫阙,追思贵妃,贺怀智乃进所贮幞头,上皇发囊,泣曰,此瑞龙脑香也。”

杨贵妃佩戴的领巾被交趾所朝贡的瑞龙脑熏香后,时隔多年依旧香味浓郁,由此可见外来香料质量之好,远非本土香料所能比。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香料来源这个话题,笔者认为,唐朝所需香料无非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地方土贡、外藩朝贡、贸易交流、战争和掠夺。

地方土贡,唐代本土香料种类不多,各地区进贡的香料主要有麝香、沉香、白胶香、甲香、詹糖香、乳香、零陵香等十多个品种。其中,进贡麝香的地区比较多,唐代行政区域划分为十道,除了江南道和淮南道之外,其他地区都进贡麝香,由此可知,几乎大半个中国都产麝香。香料受地区限制很明显,例如白胶香、零陵香、詹糖香在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主要是由南方地区进贡。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白胶香产地,山南道:金州汉阴郡、洋州洋川郡。枫香产地,山南道:通州通川郡。”《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甲香产地:江南道;沉香、乳香、槟榔:岭南道;甘松香:陇右道。”

唐代本土香料种类少,并且香料种植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停留在野外采摘的阶段,只有原产香料的地方,土贡里才有香料;由于唐代对香料需求不断增多,地方进贡香料的数量不断增加,品质也在增强,但是还是与外来进口料质量、品质都不能比。

《册府元龟》记载“天宝四年,突厥毗伽可汗妻史氏内属,封宾国夫人,仍每载赐钱百贯,以充妆粉。”

唐中期,皇帝不再赏赐香料脂粉,而是以货币的形式赏赐给大臣,让家属们可以使用货币在市场上随意购买妆粉所用的香料,这一方面不仅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也使香料商品化,由此可见,唐人对香料的喜爱和倚重程度。

外藩朝贡香料,有唐一代,是一个最强盛的国度,有众多藩属国,这些藩属国朝贡产品多种多样,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有外来珠宝,经济作物,其中香料也是主要的朝贡产品。这些外来香料数量很大,质量上乘备受唐王室推崇,外藩朝贡的香料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用,由此可见,外来香料在唐是个奢侈品。

《新唐书》、《通典》、《册府元龟》记载,外藩朝贡的香料及品种如下:天竺国,郁金香;乌苌,龙脑香;陀洹,婆律膏;罽宾国,俱物头花;伽毗,郁金香;安国,郁金香;大食,龙脑香;奚,麝香;波斯,香药、沉香;林邑,沉香、黑沉香;吐火罗,瑞凌香药、质汗等药。

唐代对各国进贡香料在质和量上都有一定要求,从史料记载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例如,开元七年,安国王遣使上表,朝贡郁金香三十斤、生石蜜一百斤,如此看来,香料朝贡都有一定标准的。然而,随着唐朝廷香料消费的增加,朝贡香料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皇室的需求,唐朝廷开始采用其他手段获取香料。例如,宫廷收市,收购的产品最重要的是龙脑香,皇帝甚至派专人去采购此香料;这也促生了香料贸易发展。

香料贸易,唐代香料贸易十分火爆,在长安城的西市中就有专门卖香料的香行,洛阳城的北市也设有香行,也就是说,唐朝两京城商业区都设有专门经营香料的店铺,这为香料贸易提供了场所,也使得香料能够进入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家中。

唐代大宗香料贸易集中地,既有陆路重镇,也有沿海重要港口,除了长安、洛阳两京地区外,敦煌、扬州、广州都是香料的集中地。特别是广州,不仅是唐重要的贸易港口,也是重要的香料市场。

《全唐文》韩愈对广州商业情况记载“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鉴真在广州所见“江中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由此可见,广州远洋海运贸易之繁华,是大唐重要的外货转运站,香料与外来珠宝等奢侈品大量进口到中国,无论是当地官员还是商人都获利颇丰。除了广州之外,泉州、扬州、登州、福州等港口也是大唐外商聚集地,他们将从海外贸易来的舶来品经过这些港口,输送到唐朝各地,其中重要的商品就包括香料。

在大唐内地,商人们除了经营本土产地香料外,还热衷于贩卖进口香料,例如沉香、苏合香、安息香、乳香、爪哇香、樟脑、紫藤香、阿末香、青木香、广藿香等等。在外来商人云集的地方,特别是长安、洛阳两京地区,都设有专门香行,买卖香料;胡商都有自己的店铺,经营着珍贵的外来香料。

外来香料价格一般比较昂贵,例如龙脑香只供宫廷皇室专用,其他珍贵的香料供应贵族阶层和商人富贾,这些进口香料,普通的贫民家庭是消费不起的。

但是,贫民也爱香,也有符合贫民大众化消费的产品,例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器口嚼的薄荷叶,有清新口腔的功能。总之,贸易是各个阶层获取香料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到了唐朝中后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香料贸易迅速发展,为各阶层提供了大量香料。

香料的战争、劫掠,战争是一把双刃剑,通过战争不仅能够保卫边疆安全,还能获得丰厚的战利品,有唐一朝,国力强盛,文臣武将辈出,在多次对外征战中,胜多败少,获得战利品无数,其中就包括珍贵的域外名香。

《广异记》记载唐朝与大食之间的战争“高仙芝伐大食,得柯黎勒,长五六寸。”

高仙芝打胜仗后获得五六寸长的香药,由此可见,战争也是获得香料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由于香料极其昂贵,甚至贵过黄金,劫掠也是获得香料的一种手段。

《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若芳每年常劫取波斯舶二三艘,取物为己有,若芳会客,常用香为灯烛,宅后,苏方木露积如山。”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海匪若芳每年劫持波斯船数艘,所得物品中有珍贵的苏方木和香料乳香,并且数量十分庞大,由此可以推测出唐人对香料的需求,也可以看出香料是波斯商人经营的主要商品这一;但是,劫掠是一种违法行为,虽然也是获取香料的办法,却不是常规办法。

总之,唐人通过本地土贡、外藩朝贡、商业贸易、战争劫掠等方式获取大量的香料用于日常消费,这其中香料贸易途径逐渐成为香料来源的主要方式,随着香料大量涌入唐朝市场,促使香料消费发展,随着香料品种不断增加,用途更加广泛。那么,唐人都喜欢哪些珍贵的香料呢?

唐代最受重视的名香

麝香,这是出产于本土的为数不多的名贵香料,也是珍贵药材,产地很广泛,在唐代麝香主要是药用和合香用。龙涎香,跟麝香一样也是属于一种动物性香料,抹香鲸吃了墨鱼后,未消化的部分在肠内被分泌物包裹形成香料,龙涎香首先被阿拉伯人发现,其用途十分广泛;唐人所用的龙涎香绝大部分来自于朝贡和海外贸易,值得一提的是,龙涎香的香味持久性在所有香料中是首屈一指的。

龙脑香,又名瑞脑、片脑,是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而成的白色结晶体,龙脑香常常作为密教中香贡品,也是伊斯兰教常用的香药,常常用来尸体防腐或者焚香。龙脑香在唐代被道教广泛使用,除了用之合香外,也用作炼丹的药剂。沉香,是一种芳香木材,可以制香,也可以做材料,在佛教中是雕刻佛像和念珠的上乘材料;唐代富贵人家多用沉香制造家具的香材。

檀香,是一种名贵植物,檀香在印度视圣树,也是佛教中重要的香材;在《唐本草》中记载,檀香不但是香料,而是是一种药材,主消风肿;《长安十二时辰》中,檀棋赐给张小敬口檀,能够解口臭,清洁口腔的作用。

安息香,是一种安息香树的树胶硬化而成的树脂,安息香很少用于合香中。木香,是云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称,具有杀毒、避瘟的功效,唐代道教十分推崇木香。苏合香,在唐代被大量运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熏香、熏衣,也可以制作成配饰悬挂在身上。

乳香,又名陆香,在唐代用作焚香,由于价格不菲,使用范围很小。丁香,也叫鸡舌香,古人常用它来清新口气,唐人经常用丁香来调制焚香之类的配料。

总之,香料在唐代应用十分广泛,香料种类繁多能够适应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特别是从域外进口的名贵香料迅速地融入唐人日常生活中,随着香料的价值给深度挖掘,香料消费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唐朝特有的香料文化。

香料在唐人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笔者从世俗生活与宗教生活用香两方面来进行阐述。香料在我国应用有着很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到了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贸易发达,大批香料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地区,香料数量大、种类繁多使得香料的使用更多样化和普遍化。

唐人从帝王到普通百姓都爱香、嗜香,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菜肴酒酿、美容装饰、熏衣焚香,处处都有香料的影子,他们甚至把芳香木材直接用于营造建筑物;香料使用的盛行,促生了香文化的完善与成熟。

香料与唐人世俗生活

饮食,唐朝强盛的国力吸引着全世界人来唐访学、经商、定居,特别是长安城胡化盛极一时,在饮食方面带有着浓厚的域外风情,受胡风影响,唐人在食物中喜欢添加胡椒、姜等香辛香料。

《酉阳杂俎》记载“胡椒,出摩伽陀国,形似汉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由此可知,唐人在制作胡盘肉食时,喜欢添加适量的胡椒调味,除此之外,唐人对夹有胡椒的胡饼赞口不绝。其实,胡椒这是外来香料中调味剂的一种,唐人用于食物配伍的香料还有姜、桂皮、葱等,香料利用呈多样化。

酿酒,香料除了应用于烹饪外,还可以用于酿酒,古人酿酒常常将一种或几种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浸入酒中,例如《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和酒法”,就是添加了胡椒、姜、鸡舌香等香料,并命名为胡椒酒。

胡椒酒在唐代还是很流行的,胡椒酒可以祛寒暖身,深受唐人喜爱;此外在唐代郁金香也常常作为酿酒的香料,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个酒中就加了郁金香作为香料。

佐茶,除了饮食和酿酒之外,唐人也有把香料与茶同煮的风俗,他们在茶中常常加入椒、姜、桂等香料煮而饮之。总之,香料在唐朝的广泛使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佩香,先秦时期的人们就有佩香的习惯,香囊内的芳香植物有祛虫辟秽和香身的作用,因此自古以来,佩香颇为流行。到了唐代,佩香依然强盛不衰,人们将香料小袋随身悬挂在车上,或者佩戴在身上。

《外台秘要》记载,唐人用多种香料制成香丸佩戴胸前“沈香、青木香、安息香、白檀香、苏合香、龙脑香、丁子香等”制成“吃力迦丸。”

由此可见,唐代佩香多采用外来香料,佩香的品质也有了很多提高,例如吃力迦丸这种香囊,其香浓郁之程度可想而知,对于唐人来说,佩香不单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身份的象征。

熏衣被,香料的重要用途就是熏衣被,不仅能起到烘干作用,还能增香除菌;香料的熏衣被之风在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熏衣用的香料配方就多达十多种,配方中香料成分和用量都不同;唐人为了防止熏衣时产生焦气,常常用和蜜湿香。总之,自汉代兴起的熏衣之风,到了唐代更加风行,尤其在香方的制作方面达到了精细化、多样化的程度。

日常熏香,唐代熏香非常盛行,朝堂宫殿、娱乐宴会、居室帷帐、处处弥漫着幽香,朝堂焚香已经成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

《新唐书》记载“朝日,殿上设蹑席、薰炉、香案……宰相、两省官对班于香案前,百官班于殿庭左右。”

由此可知,唐朝廷焚香已成为宫廷礼仪的一部分,代表着对皇权的礼敬,朝廷甚至设立专门管理焚香的诸事。除了朝堂焚香外,一些重要场合也要焚香,例如在科举制度中,举人考进士之日,在礼部贡院设香案焚香。此外,唐人在娱乐宴会之时,也喜欢焚香助兴;甚至个人休闲独处,早起晚睡,读书静思之时也不能缺少香的陪伴。

总之,在唐代上至皇亲贵族,下至百姓歌姬,都离不开香的陪伴;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般只焚烧简单的芳草香料,而对于贵族阶层而言,当然使用那些异国名香了。

美容和药用,香料在古代具有美容的左右,到了唐代已经深入到美容各个方面,有面脂、口脂、手膏、香露、澡豆等等,其配方也是多种多样的。

《备急千金药方》记载面脂的配方“加入白芷、辛夷、甘松香、麝香、零陵香”具有祛黑美白,除皱抗衰老功能。

制作不同的面脂要用不同配比的香料,唐代香料在美容方面用途非常广,除了洗澡用的澡豆类,敷面的面膏,内服的香丸外,还有一种玫瑰香水“蔷薇露”,这种香水能香身,相当于现在的香水功能。

在唐代的医方中有很多香料医方,《唐本草》收录了安息香、龙脑香;《本草拾遗》收录“樟脑、益智”;《海药本草》收录降真香等等。按照中医中药原理,大多数香料都具有入药功能,故用香料作为药剂的医方数不胜数。

香料在宗教中的应用

如果说香料在世俗生活中应用的比较广泛,那么在宗教中就是必需品,宗教的诸多活动都与香料紧密相连,他不仅带给人们是精神的享受,很多香料更是宗教的圣物。那么,香料在佛教、道教中都有哪些用途呢?

香料在佛教中应用,香料与佛教香文化一同随佛教传入中原的,佛经把香作为一种修行的方法,以香花、食品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佛教最基本的活动,焚香或者香品被视为佛教重要供养。用于佛教供养的香,根据供养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密教供养佛部用沉香,莲花部用白檀香,金刚部用丁香,宝部用龙脑香,羯磨部用薰陆香等等。为了表示对菩萨的虔诚之心,用香木材雕刻佛像在唐代颇为流行。

《大唐西域记校注》记载玄奘从天竺带回“刻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尺有五寸,刻檀写真像。”

总之,香在佛教中备受推崇,僧人焚香助修行,佛经以香喻理法,皇室贵族、平民百姓、士大夫参拜神佛时都有敬香,尤其是在重大节日,行香礼佛仪式已经成为唐代寺院的日常生活一部分。

香料在道教中应用

香料在道教中的应用很广泛,在道士沐浴、修道、做法事的时候香料是必需品;香汤沐浴是道教最常见的活动,道教做法事朝礼的时候,有规范的焚香仪式,不仅如此,道教还有一套燃香敬神的仪式和标准的香、香案、香炉等用具。

道教焚香不仅是对天尊神明的礼敬,也是道教信徒修炼的辅助手段,道士每晚不同时辰都要烧香已经成为修行的必修课。在道教中,烧香还有除魔祛邪、治病的功效,在道教修炼的仙丹中,香料也是其重要成分。在唐代,道教用香与佛教稍有不同,道教推崇降真香,认为只有降真香能够上达天帝,召引仙鹤。

总之,唐代香料已经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宗教礼仪中都离不开香的使用,唐人对香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香料种类之多,用途之广,这是历朝历代都很罕见的,唐代用香为何如此之盛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实力是基础,有唐一朝,经济繁荣,社会富庶,政治稳定,这为香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同时百姓生活富足,在填饱肚子之后,对生活品种有了更好的要求,而香料既能满足物质需求,又能满足精神需求,香料的发展改变唐人的消费观,而物质实力的增强,使得唐人有能力消费香料这个珍贵之物。

第二,便利的交通,唐代香料能迅速发展,得益于香料数量大,种类多;而这一切得益于便利的交通,隋朝沟通了大运河,使得唐代内河航运发达,同时又开通了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香料大量地进口到大唐,进而推动了香料贸易和香文化的繁荣。

笔者认为,唐王朝开放的胸襟是香文化之风盛行最关键原因之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吸引大量外国人来唐,促进文化和贸易交流,使得香料源源不断进入唐朝成为可能。开明的政治,对各种宗教都持有扶植或隐忍的态度,特别是佛教、道教得到唐朝廷的扶植和尊崇,在佛教、道教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寺院、道观应景而生,信徒众多,使得宗教之香在唐朝尤为盛行。

参考文献:《新唐书》、《通典》、《册府元龟》、《全唐文》等

老人说的“大莲花香”是啥意思?是吉是凶,上香3大忌讳要知道

中国人用香不仅讲究礼仪,里面一些关于香品燃烧的讲头也很多,真是门道不少。

最近清明将近,祭祀上香的机会也变多了,虽说现在是21世纪以科学的说法为准,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我们也不得不在意,不然老在心里留着个疙瘩。

就像平时老人所说的烧香要是烧到“大莲花香“肯定能发财,是真是假?这里头到底有什么讲头呢?

现在人一般上香,都是以三炷为准。不论是道教还是佛教,三炷都是“至尊至诚”的心意。

而“大莲花香”,指的就是三根香里,左右两边的香高度一样,中间的香低一个香头,从远处看呈现出一朵莲花状,这就是所谓的大莲花香。

“莲花香”听名字就有着美好的意味,这个说法其实也出自于“出淤泥而不染”,寓意着烧香之人现阶段的修行,就如同这多莲花,有着清新脱俗、卓尔不群的意思;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安顺利,如同莲花盛开一般水到渠成,是大吉之兆。

老人们都认为,烧香烧出“大莲花香”,体现出了在你身边一定有贵人的出现,最近大有生财的可能。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老一辈们都以烧到大莲花香为喜,认定一定会有财运到来。

其实除了大莲花香,在烧香这上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讲头。像那些常识类的上香之前要洗手,净衣就不说了,这其中相信还有不少门道新手们不清楚。

下面给大家总结了3个烧香经常出现的情况,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老人眼里可是忌讳,要是遇到了一定得尽力避免。

其一就是不能抢头香。

这几年“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像是“抢头香”“烧高香”这种行为比比皆是,甚至有些人不惜花费千金找黄牛,就为了抢到寺庙的“头香”。

其实在这里有个很大的误区,老一辈说的“头香”指的是每年初一自己上的头一炷香,而不是宫观里的第一炷香。再加上“抢头香”已经让烧香这件事变了味,已经失去了烧香最初的意义。

其二就是不能烧断头香。

所谓“断头香”指的就是烧到一半熄灭的香,因为预示着灯尽油枯,老人认为有着极为不好的寓意。

这个词其实也比较久远了,早在元代的杂剧就出现过,像是《看钱奴》和《西厢记》里都曾提起断头香,说的这一世的分离和苦难,都是因为上一世烧到了“断头香”的缘故。

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甚至带了一点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之所以线香“断头”,其实是因为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加了大量石粉的缘故。

廉价的石粉被火点名,其燃点不够,便会中途中断。然而现在市面上因为利益相关问题,大量的线香都有这种问题,不仅如此,为了压缩成本里面还添加大量的竹屑、木屑,这就是行内人俗称的“化学香”。

像圈子里的老香友们,入手线香其实都极为讲究,最近他们就在香至尊沉香这家拥有十几年品牌背书的老香铺结缘。这家店只做野生沉香生意,所产出的线香都是纯天然沉香为原材,再加上楠木粉成型,不添加丝毫化学成分,用料扎实,不会出现烧一半“断头”的现象。

据说,香至尊沉香的老板孙玉辉,还是一名资深的沉香收藏家,十几年来都投身于野生沉香事业,早在沉香行业崛起之前就在东南亚建立了自己的收料关系网,他的主顾也都是回头客。

其三,就是戊日不烧香。

道教讲究一个“戊不朝真”,意思就是每月的戊日,宫观里不能焚香。

所谓的“戊日”指的是“六戊”,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戍六日。早在北宋,《云笈七签》中就记载过朝真避戊的说法:“若其日遇值戊辰、戊戌、戊寅即不须朝真,道家忌此日辰。”讲的就是道家弟子在戊日要休息,不诵经不焚香。

中国人用香历史悠久,自然其中的门道也多。即使很多说法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身在华夏土地,老一辈的讲头还是要听的。这不仅代表着对老一辈智慧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烧香方面的讲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