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1962大饥荒(1962大饥荒真相)

时间:2024-01-23 00:22:45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1962年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政策,社员积极劳动,人均口粮400斤

1962年,虽然风调雨顺,由于畜力比较弱,种地一半靠人挖,粮食收成尚可,国家又减免了部分公购粮任务,社员平均口粮400斤左右。我家10口人,5个半劳力(姑姑15岁),分得粮食近5000斤。

1961年,由于上年的大饥荒,社员没吃粮,牲畜没有饲料,生产队仅有的不到30头牛、驴,死的死,乏的乏,羊只也死了大约1/3,造成1961年春耕春播困难,只能靠人挖种地,春季口粮不足,社员也设有力气。

我爷爷喂养的2头牛、2条驴,由于精心喂养,还可以耕地、播种,而生产队半数户喂养的牛、驴,乏得都无法耕地。

1961年春,生产队大灶解散后,父亲任正东24岁时,被社员推选为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官虽小,事不少,要以身作则,带头劳动,踏实公平;还要有丰富的种地经验、统筹和谋划能力,使社员各尽其能,父亲在爷爷的指导下,不但安排得比较妥当,而且运气也好(农民称为做庄稼“土头重”),种啥啥收获。

当时种植的品种有小麦、洋麦、碗豆、糜子、谷子、荞麦、燕麦、黑豆、白豆、玉米、高粱、洋芋、胡麻、芸芥、麻子等15种,一部分地力较差需要休耕,并与轮作兼顾,种植的品种、数量、时机,要依据气候情况灵活掌握(每年不是每个品种都丰收或歉收,如果谋划得好,可达到多种的丰收、少种的歉收的效果)。

1961年虽然风调雨顺,由于畜力比较弱,种地多数靠人挖,虽然没有严重自然灾害,但粮食收成不好,国家减免了大部分公粮和全部购粮,又调拨了大量返销粮,平均口粮约350斤左右,社员免强吃饱。

1962年《农村工作二十三条》出台,农权下放,实行以生产队为分配单位,再次实行“按劳分加照顾”、“掐高线”的分配政策:即粮食除去公购粮、储备粮、籽种、饲料等后,全部按劳动工分分配;“照顾”是指劳动力少的家庭,人均口粮不能低平全生产队平均口粮的80%;“掐高线”是劳动力多的家庭,人均口粮超过平均线的130%时,多余部分“掐掉”归集体(在执行中,也与生产队队长有关,有的按上述规定执行,有的则根据自己的亲远或关系执行,超出110%即“掐”除)。

国家精简机构,刘口子管理局(管理刘口子、王山口子、郜庄3个大队)撤销,刘口子大队划归耿湾公社管辖。由于脱产干部减少,刘口子大队沒有包队干部,农业生产主要由大队、生产队领导负责,也就少了一些嗐指挥,农业生产真正由生产队社员作主。

我们任洼子生产队有3个庄头(马鞍山、任洼子、箫岭子),9户64人,南北1.5公里,东西2公里左右,有耕地1200余亩,其中掌台地约700亩,地力较好,塬地约500亩,地力较差。

这一政策极大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挣不到工分的家庭,只能分配到平均线80%的口粮。1962年的大致分配方案:总产量45000斤,公购粮5000斤,种子、饲料8000斤,储备粮6000斤,分配26000斤,人均400斤,全生产队劳动工分105000个,日值粮食2.5斤,我家挣工分19500个,分得粮食近5000斤,在奶奶的省吃俭用下,生活逐渐好转(任志彦家族往事之十二,未完待续)。

1962年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政策,社员积极劳动,人均口粮400斤

1962年,虽然风调雨顺,由于畜力比较弱,种地一半靠人挖,粮食收成尚可,国家又减免了部分公购粮任务,社员平均口粮400斤左右。我家10口人,5个半劳力(姑姑15岁),分得粮食近5000斤。

1961年,由于上年的大饥荒,社员没吃粮,牲畜没有饲料,生产队仅有的不到30头牛、驴,死的死,乏的乏,羊只也死了大约1/3,造成1961年春耕春播困难,只能靠人挖种地,春季口粮不足,社员也设有力气。

我爷爷喂养的2头牛、2条驴,由于精心喂养,还可以耕地、播种,而生产队半数户喂养的牛、驴,乏得都无法耕地。

1961年春,生产队大灶解散后,父亲任正东24岁时,被社员推选为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官虽小,事不少,要以身作则,带头劳动,踏实公平;还要有丰富的种地经验、统筹和谋划能力,使社员各尽其能,父亲在爷爷的指导下,不但安排得比较妥当,而且运气也好(农民称为做庄稼“土头重”),种啥啥收获。

当时种植的品种有小麦、洋麦、碗豆、糜子、谷子、荞麦、燕麦、黑豆、白豆、玉米、高粱、洋芋、胡麻、芸芥、麻子等15种,一部分地力较差需要休耕,并与轮作兼顾,种植的品种、数量、时机,要依据气候情况灵活掌握(每年不是每个品种都丰收或歉收,如果谋划得好,可达到多种的丰收、少种的歉收的效果)。

1961年虽然风调雨顺,由于畜力比较弱,种地多数靠人挖,虽然没有严重自然灾害,但粮食收成不好,国家减免了大部分公粮和全部购粮,又调拨了大量返销粮,平均口粮约350斤左右,社员免强吃饱。

1962年《农村工作二十三条》出台,农权下放,实行以生产队为分配单位,再次实行“按劳分加照顾”、“掐高线”的分配政策:即粮食除去公购粮、储备粮、籽种、饲料等后,全部按劳动工分分配;“照顾”是指劳动力少的家庭,人均口粮不能低平全生产队平均口粮的80%;“掐高线”是劳动力多的家庭,人均口粮超过平均线的130%时,多余部分“掐掉”归集体(在执行中,也与生产队队长有关,有的按上述规定执行,有的则根据自己的亲远或关系执行,超出110%即“掐”除)。

国家精简机构,刘口子管理局(管理刘口子、王山口子、郜庄3个大队)撤销,刘口子大队划归耿湾公社管辖。由于脱产干部减少,刘口子大队沒有包队干部,农业生产主要由大队、生产队领导负责,也就少了一些嗐指挥,农业生产真正由生产队社员作主。

我们任洼子生产队有3个庄头(马鞍山、任洼子、箫岭子),9户64人,南北1.5公里,东西2公里左右,有耕地1200余亩,其中掌台地约700亩,地力较好,塬地约500亩,地力较差。

这一政策极大调动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挣不到工分的家庭,只能分配到平均线80%的口粮。1962年的大致分配方案:总产量45000斤,公购粮5000斤,种子、饲料8000斤,储备粮6000斤,分配26000斤,人均400斤,全生产队劳动工分105000个,日值粮食2.5斤,我家挣工分19500个,分得粮食近5000斤,在奶奶的省吃俭用下,生活逐渐好转(任志彦家族往事之十二,未完待续)。

六十年代村里发生的一场悲剧

1962年夏天,麦子黄了。

在离村子的东南一里多远的地方,有一个小草屋。小草屋是用来看菜的。草屋很小,人弯腰才能进去,个子高的进去了也直不起腰来。

草屋的顶上架着几根木棍,木棍上搭着秫秸,秫秸铺着麦秸。

因为前两年出现了大饥荒,队里的菜地已经不种菜了,改成种庄稼了,菜地里种上了麦子。菜地里的麦子比其它地里的麦子长得都好。

麦地的南边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澈,河里有不少的小鱼小虾。

一天,接近中午了,有六个男孩子在河边玩耍。六个孩子中,最大的12岁,小名叫二柱。据村里的人讲,这个二柱的脑子不太灵光,学习是一窍不通。但是,他有一个长处,记村里人的名字记得特别熟,只要你说出一个人的名字,他立即就把这个人父亲的大名、小名说出来。

其余的五个孩子年龄都比二柱小很多,我的大哥七岁,二哥五岁,我两家邻居的孩子,一个叫增,七岁,很憨厚老实的一个孩子。据母亲讲,增每天早晨,很早就扛着一块pagu(窝窝头)到我们家,找我的两个哥哥耍。另一个叫安徽,六岁。他父亲在部队上,是军官。安徽比较调皮。还有二柱的弟弟三柱,年龄最小,只有四岁。

他们在河边玩了很长时间了,已经中午了,也饿了,我大哥就说回家吃饭去。二柱不同意,说一起烧麦子吃。

二柱年龄最大,其他孩子都听他的。

他们就来到了小草屋边。二柱指挥几个孩子,掐麦穗的掐麦穗,拾柴禾的拾柴禾。

时间不长,孩子们就掐了一些麦穗,拾了不少柴禾。

二柱领着几个孩子进了小草屋,拿出随身带着火柴,他没有火柴盒,在小屋的木棍上擦着了火柴(母亲说是天意,一般人在木棍上擦不着火柴),点起柴禾,开始烧麦子,几个孩子围在一边看。

那天,是东南风,风还不小。一阵风刮来,把着火的柴禾吹了起来,吹到了屋顶,把小草屋的屋顶引着了。屋顶是干柴遇到烈火,迅速着了起来。

二柱一看,以为把风挡住了,小屋就不着火了。

他到小屋外,把竖在小屋边的一个老式大车轱辘滚过来,堵在大车门口,他认为这样,风就刮不进去了。实际上,那种大车轱辘根本就不挡风。

火越烧越旺,几个孩子在里面受不了,我二哥的头发已经被火烤焦了。

我大哥、二哥还有安徽,就挤在小屋门口和二柱隔着车轱辘吵架,要他把车轱辘移开,让他们出去。可是,二柱一开始不听,不让他们出去。

我大哥就说,你不让我们出去,我叫我父亲领着人来打你。我父亲那时是村干部。安徽说,不让他出去,就叫他父亲用枪打死他。

二柱害怕了,就把车轱辘移开,放他们三个出去,增老实,没有跟着出去。他们三个之后,二柱又把车轱辘堵上,不让增和三柱出去了。

大哥和二哥气喘吁吁跑回家,我们家基本在村子的中部。当时,我们家里有一个人在耍,母亲说过,我记不清是谁了。

大哥一进家门,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菜地里的小草屋着火了。母亲看他着急的样子,就劝他慢慢说,就说,一个破小屋,着了就着了吧,不用着急。

大哥说,增和三柱还在小屋里。大人一听慌了,那个在我家玩的,立即向菜地跑去,我父亲也快步跟上(我父亲是残废军人,右腿不打弯,不能跑)。

等大人们赶到菜地,已经晚了。小草屋已经基本烧完了。大人把增和三柱弄出来,增回身是一个个大水泡,疼得围着麦田转圈跑,他老想跳到河里,被大人拦住了。

三柱更惨,都烧焦了,已经死了。

增被送进了医院,一放水,也死了。烧伤面积太大了,医院也无能为力了。

增家和二柱家打官司,因为三柱也死了,事情也不了了之。

这是我们村有史以来,发生的最惨一次悲剧。

近六十年了,这场悲剧的当事人,只有我大哥还健在。村里的人大都已经忘记了。

我今天写出来,只是想提醒一下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据母亲说,那天中午,增的家里是吃的面条,如果吃饭前去找一找孩子,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可是,家里的大人都忙着吃面条了,没有人去找一找孩子。

印军1962年大溃败,印度散发中文教材,准备迎接中方接管

“这一天,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惶,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公众士气的瓦解。”

1962年11月20日,当印度军队战败的消息传回新德里后,美国大使潦草地记录着印度人民的反应,似乎他本人也对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置信。

在此次反击作战中,印军死伤惨重,被俘者不计其数,逃亡者更是数以万计。

叫嚣着“荡平中队”的印度人顷刻间哑口无言;若有印度小儿夜啼,提起中队的名字定能使之闭口不敢言。

甚至有的印度人当众散发中文教材,静待中国的接管。

那么,印度的溃败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什么其他原因呢?印度人散发中文教材,他们究竟有多么恐慌呢?

(1962年中印边境对峙)

一、中印边境冲突:溃败的印度,留情的中国

1962年7月,印度侵入加勒万河谷,而且完全忽视中国的警告,不断推进。

中方决定将其包围,但仍未发动进攻。

印方为显示其主动权,决定陆路支援,但被中方军队挡了回去。

为此,印度对部队下达命令,放松了对开枪的限制。而限制一旦放松,擦枪走火之事就会格外容易发生。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在天文点地区发生了印度首次主动进攻中国哨卡的事件。

加勒万河谷事件的发生,震动了中国中央领导层。

毛主席听完汇报后,给大家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现在仍然要忍:

第一是为了让尼赫鲁暴露真面目,更加骄傲自大;

第二是为了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并且避免打第一枪也是为了不钻美苏希望中印大战的圈套。

(尼赫鲁)

果不其然,印度人毫不收敛,接连挑衅。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最终做出了对印度发动自卫反击战的决定。

根据中央的指示,第一阶段反击作战的任务是在东线歼灭印度跨过“麦克马洪线”以北入侵中国的敌军,西线负责策应东线,攻击印军在西线建造的据点。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第一阶段的作战规模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惩戒性的姿态,希望印度就此知难而退,回到谈判桌前,以和平手段解决中印边界争端,起码是同意维持现状。

当然,其中也可能存有中国试探印军战斗力的意图,知己知彼,以备日后应对印度大规模入侵而进行反击作战的需要。

同年10月16日,中央军委决心对入侵印军进行反击作战,17日下达作战命令。

(中印冲突)

三日后,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在中印东段边界分三路向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发起排山倒海般的进攻,一路沿公路迅速向达旺挺进,一路兵出兼则马尼顺娘姆江河而下,第三路从棒山口向印军进攻。

战斗过程顺利,不到三天,全歼印第七旅,并俘虏旅长达尔维准将。

同月22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发布宣告称,中国虽然不承认“麦克马洪线”,但在实际上遵守不越过这条线的承诺,可是印度却越过此线占我领土,并对中国的忍让视作软弱,既然如此,有鉴于印度破坏了该线的约束力,中国为了防止印军再度发动进攻,也将不受该线制约。

中队随即冲过“麦克马洪线”,于同月24日收复东新桥,次日进驻达旺。

西线则转战500余公里,扫除37个印军入侵据点,歼灭约300人。

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反击作战的顺利进行而试图侵略印度,而是在反击过程中的同月24日及时给予印度三点建议。

中方希望印度能够积极响应,也呼吁亚非各国能够发挥作用敦促印度放弃侵略政策,促成中印和解。

中国为了向印度显示诚意,创造一个缓和矛盾的会谈氛围,在发表建议之际,下令中队在东线收复达旺、东新桥、瓦弄等地后,暂时休整待命。

由于中国与苏联此时尚未彻底决裂,所以曾通报苏联说印度要对中国发动进攻,希望苏联能够发挥影响阻止尼赫鲁走上绝路。

(中队庆祝胜利)

这时,古巴导弹危机使得苏联需要中国的支持,所以赫鲁晓夫一反偏袒印度的立场,表示“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不能采取中立态度的,如果有人进攻中国,我们说我们中立,那就是叛徒行为”。

而且,在中国提出三点建议后,苏联《真理报》也发表社论支持中国。

虽然中国表示出极大的诚意,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未能促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二、一意孤行的印度:一溃千里

尼赫鲁拒绝了中国的诚意,开始加紧备战。

一方面,在国内实施军事动员,另一方面,向国外寻求一切援助,尤其是战争装备的援助。

此时,“不结盟”的政策已经退居第二位。

但是,客观地说,此时的尼赫鲁并未完全抛弃该政策,因为他并未因前线的失利而沮丧,相反,他看到平日散沙般的国民燃起了高昂的斗志,而且国外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到印度,使他顿时又信心倍增,计划将中队彻底赶出“印度领土”,而执行这一计划的将是他的爱将——考尔。

(尼赫鲁)

中国方面虽然希望双方实现谈判,但是面对印度仍然坚持侵略政策情况下,也不得不抓紧时间整修公路、储备物资,为第二阶段反击印军入侵做准备。

同时,在外交领域,中国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谅解,揭露印度侵略的实质,展示中国为实现两国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这一努力在亚非国家当中起到一定成果,至少使很多国家保持中立的态度。

但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英这两个印度的主要援助国,罔顾事实,积极支持印度的战争侵略政策。

因此,印度政府并未因失败而止步,反而煽动起民众的好战情绪。

印度政府和媒体不断为失败掩饰,造成一种胜利就在眼前的虚幻,为民众的狂热推波助澜。

尼赫鲁称这对印度而言是“一个锻炼和考验的时刻”,“没有理由感到惊慌”,“我们背后有联合国的力量”,呼吁“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准备付出最高的代价来保卫印度的完整和自由”。

他还在国大党议会党团会议上说:

“我们要为再干下去作好准备,我们可能遭受挫折,但是最后胜利将是我们的——这些挫折不应当使我们气馁”,并说他已经向美国、英国和苏联以及其他国家要求提供武器,来加强印度的军事力量。

同时,印度报纸也纷纷在显著位置不断吹嘘印军是不可战胜的,报道印军向中队炮击的消息。

在印度政府和媒体的鼓动下,战争失利的阴影迅速消失,人们以一种兴奋的心情期盼一场胜利的来临。

印度媒体和民众都认为,印军将毫不困难地把“入侵者”赶出印度领土——果阿事件让印度举国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印军拥有不可匹敌的力量。

在这样的幻想下,到了1962年11月上旬,印度在东段边界的兵力已经增至22000人,在西段也达到了8000多人。

面对印方再次展开的军事入侵,中国下决心发动第二次反击作战。

中国为了给予印度震慑性的反击效果,打击印军的侵略行径,尽快平息边界战火,在国际形势扭转前结束战争,避免陷入战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决定这次进行反击的力度与规模远较第一次大。

这一战,发动进攻的印度将领又是之前战败的考尔将军。

尼赫鲁为了给他洗刷污名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用人不当的嫌疑,他再次任命考尔为第四军的军长。

考尔上任后为了给自己赢得荣誉,也为了迎合尼赫鲁的求胜心理,遂决定于1962年11月14日,尼赫鲁73岁生日的日子,发动进攻,将胜利的喜讯作为一份送给尼赫鲁的特殊生日礼物。

(尼赫鲁)

面对印度军队的进攻,中国驻守“06”高地的388团第4连不仅成功守住了阵地,还扩大了阵地,并于晚间将印军赶下了高地。

同月16日,就在印度报纸欢呼雀跃于印军开始进攻中国守军时,中队以猛虎下山之势发动了全线反击,横扫了印度军队。

到同月21日24点,中队停止进攻为止,在东段,中队收复吉莫山口一线,逼近传统习惯线;在西段则完全清除了印军在中方领土上所设的据点。

此次反击作战共歼灭印军4800余人,俘虏39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中国这次军事行动给予印度军队以沉重打击,印军北部边防彻底崩溃,国内陷入一片混乱。

三、散发中国教材:无法抑制的恐慌

在中队取得胜利后,印度北方一片恐慌,紧急疏散人口,撤退侨民,新德里也充斥着巨大的不安。

(《印度斯坦时报》)

《印度斯坦时报》11月28日在头版发文说: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地步,有一股惊慌和沮丧的浪潮正在后方散布开来,人们聚集的市场上流传着许多可怕的谣言”,“这些谣言使人们对全国抵挡北方敌人的能力和精神产生怀疑”。

与此同时,印度街头甚至有人在散发翻印的中国教材,准备迎接中队的接管——恐惧已经深入印度人的心里。

恐惧之所以很快地蔓延至整个印度,是因为昔日的殖民恐惧早已根深蒂固。

殖民时期的英国统治对印度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

殖民制度本质是压迫印度人民的殖民手段,黄金白银的直接掠夺、高额地税的压力都给印度人民带来了苦难。

英国人将行和贸易权分开,不许从事行政工作的文官从事私人贸易,不许收“礼物”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雇员制时期的,但是公司对印度人民的赋税要求更高,为了及时上交高额地税,印度人民都过着悲苦的生活。

(殖民时期)

此外,东印度公司采用暴力手段收租。

公司税务官往往采用拷打的方式来向农民征税,迫于压力农民不得不缴纳高额地税,这种方式给印度农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首先,由于田赋过高,农民普遍负债,为了交付地税不得不向者用土地进行抵押借款。

到时候还不起,就会失去土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自由农成了债务奴隶或包身工。

其次,过高的田赋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衰退,农民的辛苦耕种最后换来的确实一身债务,因此,不少农民只得抛弃另谋生路。

最后,就是饥荒连绵不断。

由于公司的重税使农民普遍没有积蓄,这样面对印度多变的气候环境抵御灾害的能力几乎没有,遇上干旱或洪水等灾害,饥荒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灾难。

(殖民时期)

上述种种情况,使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惨状难以形容。

他们住宅简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饥荒年景则更糟。

长久的殖民统治早已使得印度人吓破了胆,因此他们害怕中队获胜之后也会想英国人那样“殖民”印度,也就出现了散发教材、跪迎接管这样的荒唐事。

除去普通市民之外,印度高层也陷入了震惊之中。

印度总理尼赫鲁的精神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面对议会的责问,他已经丧失了平日的威严和驾驭议会的能力。

他紧急向美国求援,请求美国直接派出空军部队进行武装干涉。

而回想起尼赫鲁曾经高傲地批评美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尼赫鲁)

然而,正当尼赫鲁不知所措之际,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

“中国边防军自1962年11月22日零时起全线停火,并于次月1日起从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 20 公里。”

中国政府还表示,即便印度不响应中国的和平诚意,中国也将单方面执行以上决定,但是如果印度乘机攻击中队或进占中队撤出的地域,中国将保留反击的权利。

中国政府的停战及撤军决定,震惊了包括印度在内的众多国家,在惊讶之余,他们也给出了中国撤兵的理由,有的从战略上,有的从战术上解读。

其实,中国的决定并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结果,中国对于中印边界战争的定位就是一场自卫反击战争,目的很明确,并不因战争的辉煌胜利而改变初衷。

撤军决定的作出固然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最重要的就是中国发动战争的目的,即打击印度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反击印度的入侵,实现中印边界地区的稳定,最好能够推动与印度的谈判从而解决边界问题,而不是夺取印度的土地,逼印度订立城下之盟等。

中国通过第二次反击作战争取印度回到谈判桌上的努力没有成功,印度对于中国的诚意表面报之以既不接受也不拒绝的态度,但因为印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令部下避免向中国寻衅,遵守停火的原则,所以,中国实现了中印边界总体上的平静,缓解了中国西南边境的紧张局势。

除此之外,中国对于停战时机的把握得当,避免了印度抛弃中立主义倒向美国的怀抱,从而阻止了美事势力进入印度,进而对中国中印边界地区边防产生威胁。

结语:

在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命令之后,中印战争的大规模冲突在实质上已经结束。

中国从同年12月1日起开始撤军,在撤军过程中,中国将缴获的印军武器装备和物资整理擦拭后全数还给印度,这本是中国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但在印度领导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侮辱,印度虽然接收了这些武器和物资,但却谎称这些物资已被中国破坏,并攻击中国的这一行为是为了宣传的目的。

中国对战争中俘获的印军俘虏给予了人道主义优待,为了抢救他们可以冒险上火线,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在物资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首先保证战俘们的供应。

中国以高于日内瓦公约的标准,以兄弟般的情谊对待印军将士的行为,深深感动了众多印军被俘将士,并使他们中的许多人明白中国不是敌人,明白战争是由于印度的侵略行径造成的。

印度方面没有对中国提出的商谈归还俘虏问题作出回应,却对国内的华侨进行了大肆迫害。

中国为再次展示友好诚意,决定单方面分批将俘获的印军俘虏释放。

可以说,中国以大国胸襟,尽显气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1962年那场仗,中国很少提起,印度却刻骨铭心,2018年。

白静源等编:《周恩来同志对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论述选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1 年。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印边界问题 第 1 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年。

尚劝余:《尼赫鲁时代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年。

沈志华、李滨:《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戴超武:《中国对印度占领“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反应及其意义(1951—1954)》,《党史研究》,2014 年第 12 期。

王中兴:《60 年代的中印边境与中国边防部队的自卫反击战》,《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 5 期。

叶正佳:《50 年来的中国中印关系:经验和教训》,《国际问题研究》,1999 年第 4 期。

Karunakar, Gupta S.,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Sino-Indian Frontier. Calcutta: Minverva Associates Pvt. Ltd., 1974.

12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好几部都不输药神

对很多小伙伴来说,今天是在家办公的第一天,是不是从没体验过这样的办公环境呢?一会老爸倒杯茶,一会老妈往嘴里塞块零食,你只需要踏踏实实地守在电脑边完成工作就好。

在家里,有爸妈在,可以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我相信武汉的疫情也一样,有医护人员替我们负重前行,一定能闯过这次难关!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12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部部都是高分神作,漉哥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半分力量,学习他们跟命运掰腕的精神,毕竟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不是吗?

宅在家,看电影

驱魔人

The Exorcist

导演: 威廉·弗莱德金

编剧: 威廉·皮特·布拉蒂

主演: 艾伦·伯斯汀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李·科布

豆瓣评分:7.6

你印象中的恐怖片是什么样的?节奏飞快,剧情跌宕?在恐怖系列中有一部影片显得格格不入,节奏不紧不慢,惊悚的情节更没有过分渲染,但就是把你吓到不行,这部电影就是《驱魔人》。

该片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混音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这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获奖的恐怖片,更让人惊悚的是,电影中的故事竟是根据1949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改编。

故事发生在美国华盛顿,一幢普通公寓内,单身妈妈克莉丝和女儿芮根生活于此。然而近一段时间,克莉丝却被女儿种种怪异的举止折磨得烦躁不堪。克莉丝带她求医问卜,终无所获,甚至精神科医生也束手无策。

万般无奈之下,几近绝望的母亲求助于莫林神父,一个有着丰富驱魔经验的老者。恐怖的夜晚,神父与藏身少女体内的恶魔展开连番较量。这是一个注定让无数人永生难忘的恶魔之夜……

换子疑云

Changeling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 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

主演: 安吉丽娜·朱莉 / 盖特林·格里菲斯 / 米歇尔·冈

豆瓣评分:8.4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惊悚程度不逊于《驱魔人》的电影,同样也是根据美国的真实案件改编,安吉丽娜·朱莉还凭借此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

1928年美国洛杉矶,在电话局接线台工作的克莉斯汀•柯林斯(安吉莉娜•朱莉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母子的生活简单而幸福。

然而她们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某天当克莉斯汀下班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 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的洛杉矶警方于5个月后找回沃特,但克莉斯汀发现这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

她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事实,帮其寻找真正的沃特,却一次次受到阻挠和指责,甚至以妨碍警方公务的罪名被送入精神病院。另一方面,探员莱斯特在侦办一件偷渡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起重大的连环儿童杀人案,似乎一切都存在着某种联系......

危机13小时

13 Hours

导演: 迈克尔·贝

编剧: 查克·霍根 / 米切尔·朱可夫

主演: 詹姆斯·戴尔 / 约翰·卡拉辛斯基 / 马克斯·马蒂尼

豆瓣评分:7.8

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四年后,由迈克尔.贝拍摄了《危机13小时》,为我们重现了当年在班加西那惊心动魄的13个小时。

这部影片经常被拿来和《黑鹰坠落》对比,其实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没有邀请大牌明星,削弱了个人英雄主义,代入感极强。

黑鹰坠落

Black Hawk Down

导演: 雷德利·斯科特

编剧: 肯·诺兰 / 马克·鲍登

主演: 乔什·哈奈特 / 伊万·麦克格雷格 / 汤姆·塞兹摩尔

豆瓣评分:8.7

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当时美军不足百人,索马里士兵5000余人,最后美军19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凭借着高还原度,该片斩获两项奥斯卡大奖。

天劫余生

Alive

导演: 弗兰克·马歇尔

编剧: 约翰·帕特里克·尚利

主演: 伊桑·霍克 / 文森特·斯帕诺 / 约什·汉密尔顿

豆瓣评分:8.1

平均海拔3660 米的雪山高峰,飞机失事,72天自救,12人生还,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但我告诉你,这部电影确实是根据《活着:安第斯幸存者的故事》中的真实事件改编。

1972年10月13日,一支乌拉圭橄榄球队飞赴智利参加比赛,机舱内欢声笑语,一片祥和,谁也没想到死神会降临在他们的头上。不久后,队员们所搭乘的飞机在安第斯山脉意外失事,生还的只有20多人,面对冰天雪地的生存环境,他们竭尽全力地想要求生,却难以抗拒恶劣的自然环境。

食物短缺、饮用水不足、气候寒冷,雪崩冲击,更让人绝望的是收音机中停止救援的广播,所有人的内心都在被恐惧侵蚀。想要活下去,必须要有充足的食物,而死去同伴的尸体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食物来源......

这部影片和戈尔丁的《蝇王》颇为相似,同样的遭遇险境,同样的求生本能,同样需要一套社会制度去支撑,不同的是,《天劫余生》中的幸存者将人类文明带上了千米之上的雪山。

解救吾先生

Saving Mr. Wu

导演: 丁晟

编剧: 丁晟

主演: 刘德华 / 刘烨 / 吴若甫 / 王千源 / 林雪

豆瓣评分:7.7

春节假期的夜晚,市中心的酒吧一条街繁华喧嚣,香港电影明星吾先生(刘德华饰)走出酒吧,被冒充警察的张华(王千源饰)一伙人持枪绑架。吾先生意外发现绑匪还绑架了另外一个人质小窦(蔡鹭饰),经过与张华的一番谈判,吾先生将小窦从死亡线拉回,两人开始了争取生机并相依为命的惊险20小时。

接到报案的警方迅速组织最强警力,刑警队长刑峰(刘烨饰)和曹刚(吴若甫饰)联手展开侦破工作。但狡猾狂妄的绑匪张华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对同伙和人质也都不讲规矩,独自一人拿取赎金,并交代同伙到晚上九点,无论能否拿到赎金都要将人质杀害,死亡的气息不觉间愈发浓重......

《解救吾先生》改编自许多年前“明星绑架第一案”,对当年事件的还原率超过70%,而吾先生的原型便是在片中饰演刑警的吴若甫。

恐袭波士顿

Patriots Day

导演: 彼得·博格

编剧: 彼得·博格 / 马特·库克逊

主演: 马克·沃尔伯格 / 凯文·贝肯 / 约翰·古德曼

豆瓣评分:8.1

影片聚焦于2013年发生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是继《伦敦陷落》《深海浩劫》之后,又一高口碑灾难巨制,该片真实还原了在波士顿恐袭发生后,FBI、当地警方在102小时内全力缉捕真凶,阻止了犯罪分子下一步攻击行动的英勇事迹。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成功举办,作为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冠军选手的出炉,然而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却击碎了一切,赛场两侧瞬间人群倒地,死伤无数,哭泣声、呼救声、哀嚎声接连不断,而凶手却不见踪影。警方马上组织全城搜捕,以防止下一次袭击的发生,正义和邪恶的修罗场已经开启,而这次整座城市都是赌注。

影片真实到何种地步呢,据说电影中掺杂了很多当年的现场视频,不细心观察,根本辨别不出,而片中的警察也大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警察扮演。

女伯爵

The Countess

导演: 朱莉·德尔佩

编剧: 朱莉·德尔佩

主演: 朱莉·德尔佩 / 丹尼尔·布鲁尔 /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豆瓣评分:6.9

17世纪的匈牙利,女伯爵伊丽莎白(朱莉·德尔佩饰)的美貌远近驰名。自从她的丈夫在战争中死去,年华渐渐老去的她一直寡居在城堡里。在一次宫廷舞会上,伊丽莎白遇到了英俊多情的贵族青年伊斯特凡(丹尼尔·布鲁赫饰),两人共坠爱河。

而他们之间的私情遭到了伊斯特凡父亲的坚决反对,他强行把儿子送往丹麦,并为他物色了更年轻的结婚对象。伊丽莎白备感失落,向女巫安娜求助驻颜之法,以挽回爱情。

传说中,的鲜血有驻颜奇效,为了保持自己的美丽,伊丽莎白秘密地谋杀了650名,用她们的血来沐浴。而在这场荒诞血腥事件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1611年巴托丽伯爵夫人的诉讼案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嗜血魔王的案件。1610年,巴托丽伯爵的表弟图尔索伯爵率兵起义攻占城堡,将她拘禁在自己的房间内,食物由一个窗口送进去。就这样过了30年,直到1640年伯爵夫人去世为止。

卢旺达饭店

Hotel Rwanda

导演: 特瑞·乔治

编剧: 凯尔·皮尔森 / 特瑞·乔治

主演: 唐·钱德尔 / 苏菲·奥康内多 / 华金·菲尼克斯

豆瓣评分:8.9

如果你想最近距离地感受残酷和人性,那么这部《卢旺达饭店》绝对不容错过。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共获奖17项,提名41项,光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就高达三项。

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之间矛盾重重,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胡图族大肆图西族人,一百天的时间里,100万人惨遭;在这种背景下,卢旺达饭店经理保罗一直四面奔走,他能否挽救饭店里一千多名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呢?

影片没有刻意烘托血腥的场面,而是借由主人公保罗铤而走险的行为和店中旅客的慌乱侧面烘托,剧情环环相扣,可以说毫无尿点!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托马斯·肯尼利 / 斯蒂文·泽里安

主演: 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 拉尔夫·费因斯

豆瓣评分:9.5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导演斯皮尔伯格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被深深震撼到,甚至质疑故事的真实性,一番了解后决定亲自执导。1994年,该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Dallas Buyers Club

导演: 让-马克·瓦雷编剧: 克莱格·鲍登 / 梅丽莎·沃雷克主演: 马修·麦康纳 / 詹妮弗·加纳 / 杰瑞德·莱托

豆瓣评分:8.8

有人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一个沉重的题材却毫不伤感,只是遍布了人性的百态。的确,相比后来的《我不是药神》,整部影片并未给人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感,这才是影片的精神内核。

恐同的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夫(马修·麦康纳饰)发现自己患上“同志病”——艾滋,生命只剩30天。他使用的AZT是当时美国药管局唯一批准面市的抗艾药物,但毒性极大。

为了活下去,罗恩开始研究各种抗艾处方和替代疗法,甚至走私来自世界各地未经批准的药物。后来罗恩索性成立了一个叫做“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地下组织,为艾滋病人提供更多“非常规疗法”。他的举动自然受到了药管局和药商的阻挠和施压。罗恩最终在1992年9月去世,离他被告知只剩30天可活已经过去了2557天。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提名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男配以及获得大小29个奖项,更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天才

Bad Genius

导演: 纳塔吾·彭皮里亚编剧: 塔妮达·汉塔维瓦塔娜 / 瓦苏红·皮娅罗姆娜主演: 茱蒂蒙·琼查容苏因 / 查侬·散顶腾古

豆瓣评分:8.2

有时候,惊险刺激的剧情不一定在战场上,也可能在考场上。

影片根据2014年轰动一时的亚洲考场作弊案改编,讲述了天才学霸利用高智商考场作弊牟取暴利的故事。出生平凡的天才少女Lynn在进入贵族学校后,结识了富二代同学Grace与Pat,从此开始了考场作弊生涯。

与此同时,另一名记忆力极佳的天才学霸Bank发现了Lynn不为人知的“交易”。经过多场险象环生的“作弊战争”后,Lynn接下最后一单在国际考场上为富家子弟作弊的天价委托。一场横跨两大洲的完美作弊方案横空出世,然而一切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