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皇极经世2020到2048年卦(皇极经世2021年卦象)

时间:2024-01-17 13:08:03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易经:值年卦,邵雍眼中的世界。以129600年周期,认知历史

易经:值年卦,邵雍眼中的世界。以129600年周期规律,认知历史发展

每到岁末年初,朋友们就会问,明年应该读《易经》的哪个卦象?懂《易》的朋友一般都会有统一的答复,2019读无妄卦,2020年读明夷卦,2021读贲卦。

那么,这样的一个说法源自哪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易经值年卦。

提到值年卦,就不得不提到邵雍(邵康节),这位宋代的天才人物,以及邵雍的代表作《皇极经世》。作为北宋学者,著名理学家的邵雍,可以说是有着经天纬地的大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称邵子为哲学家。为什么将邵雍称为哲学家,原因在于邵雍系统的回答了这个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哲学有三大终极问题。一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第三在于我们能够做什么。我想,通过值年卦,我们可以了解邵雍对于世界本质的答案,以及邵雍眼中的世界到底是如何存在的。

01一个了不起的完美假设:周期

提到假设,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因此,在这里我们先给“假设”正正名。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乃至第三定律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比如,假定完全光滑的平面,比如假设外力为零。再比如,当代的大多数实验室数据。

所以,一个大胆的“假设”,是很了不起的。大胆假设,小心论证,是完全可以的。

在《皇极经世》中,邵雍表达了这样的一种观点:这个世界的运行,是有周期性规律的。

虽然,这是一种大胆的猜测,但亦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未来又将走向哪里,这可以说是人类需要回答的终极命题。邵子的大胆猜测,也许是异想天开,但也有其存在合理性。因为,我们存在的世界,年、月、日都确实具有循环往复特点。

具体举例来说,通过太阳的转动,我们能看到日复一日的循环;通过月亮的运行,我们能看到月复一月的循环;通过春夏秋冬的不同感受,我们普通人也能够感受到年复一年的循环。

当然,通过天文学的精密计算和观测,我们同样能得出上述结论。

那么,在年以上,是否有更大的循环单位,按照逻辑推论,应该是可以论证的。

比如通过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我们同样能够得出一些循环结论。诸如,木星的公转周期近似于12个地球年,土星则近似于30个地球年等等。

02 邵雍将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以数字表达,虽是猜测,确实也神奇

这个世界的运行,是有周期性规律的。仅仅这样一句话,不过是空话,还要小心论证才行。按现在的学术要求,就是要用数据说话。

因此,邵雍提出了如下的具体规律:这个周期性规律以12万9千6百年为一个大周期,称之为一元。一元分为12会,一会分30运,每运分12世。由此,我们可以推理,一世30年,一运360年,一会10800年。

用现在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

1运=12世=360年=4320月=129600日

1年=12月≈360日=4320时辰

依照今天的数学逻辑,我们也能看出其中的两个周期,一个30,另一个是12。是的,与我们今天天文学中测定的土星、木星运行规律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们有句谚语叫做:30年河东,30年河西。不仅仅是感叹世间变化无常,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古人所了解的规律。在今天,经济学中,也经常探讨30年周期变化规律,也许有其共通之处,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

同时,在传统文化中,我们通常还有60花甲子的说法,是10天干与12地支相配,以60年为一个周期的纪年法。这与邵雍的观点,亦有相通之处。

虽然,今天我们在学科中,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完全分开,但是,自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也要与自然相和谐,所以,将这样的规律与人类生存之道相联系,也是无可厚非的。

03 值年卦,源于周期规律和易经,记述了一个悠久恢宏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易经中总共有64卦,但是,乾坤离坎为4正卦,所以舍弃不用,也就是剩余的60卦来对应这样的循环。

为什么用60,用现代数学逻辑来讲,就是因为3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

整个循环模式,则是以64卦方圆图为模型,自复卦开始,至剥卦止(去掉4正卦)为一个循环,周而往复。60卦,分为12会(以12地支排列),一会5卦。比如,复、颐、屯、益、震为子会;噬嗑、随、無妄、明夷、贲为丑会,以此列推,姤、大过、鼎、恒、巽为午会;至晋、豫、观、比、剥为亥会。

然后,将各个卦象与历史发展进行对照,得出结论现在的人类处于的时代是午会之大过卦(公元前56年-公元2103年,共2160年)。

在大周天中,每个卦又有36种变化,依据这36种变化为起点,又可以按照先天方圆图循环一圈,这就是一个小周天(60年)。

一个卦得出36变得过程:一个卦共6爻,每个爻变一次,得6变卦,6变卦再变6爻,最终实现36变。“变”的意思是阴变阳,或阳变阴。

至少,从数学上,这是无懈可击的。按照现代数学的排列组合公式,我们马上就能计算出,60*36*60=129600。

依据上述算法,现在为大过卦的最后一变,也就是上爻的阴爻变阳爻,由泽风大过变为天风姤。姤卦之第五爻变,为火风鼎。鼎的起点为甲子年1984,然后沿着先天方圆图开始数数即可得出,如下的值年卦。

由此,2019年为天雷无妄卦,2020为地火明夷卦,而2021年则为山火贲卦。

综上所述,邵雍以周期性规律的形式来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是非常了不起的。以12万9千6百年为一个大周期,来看待人类的历史发展,在李秀笔记的认知体系里,也是挺了不起的一件事,因为我们通常看历史,也就是说上下五千年。

与此对照,风靡世界的《全球通史》中,介绍的人类文明史,才不足区区6千年。本文最后,不得不赞叹我们祖先的眼光之博大。就李秀笔记个人而言——十二万年的恢宏历史,深得我心。

邵雍的《先天图》

朱熹与程颐在易学思想上的差异

朱熹在诸多问题上都与二程保持高度一致,唯独易学思想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程颐跟弟子们说:“《易》有百余家,难为遍观。如素未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后却有用心处。”张栻认为程颐之所以推荐大家读王弼、胡瑗和王安石的易注,主要是因为他们都摒弃了象数派的方法——不讲互体,专说义理缘故。程颐偏向易学中的义理派。

朱熹则说:“《易》是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至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他认为程颐的方法跟王弼类似,他们都把《易》的范围给缩小了。朱熹说:“卦辞爻辞无所不包,看人如何用。程先生只是说得一理。”“已前解《易》,多说象数。自程门以后,人方都作道理说了。”

在朱熹看来,如果《易》的卦象只是用来说道理的话,那么它便成了一部“譬喻之书”,就像《庄子》借寓言来说理一样,失去了卜筮的原旨,这种方法不是在解读《周易》,而是儒者借《周易》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已。因此,朱熹不能认同程颐解读易学的方法,他渴望恢复《周易》的原旨,并建立起一种能够综合象数与义理的新易学思想,用象数来讲卜筮,然后从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说明义理。这种新易学思想的先驱便是邵雍。

朱熹不认同程颐的《程氏易传》因而编了《周易本义》,二书同时成为明朝的官方教科书

邵雍的易学逻辑

邵雍跟程颐是好友,但他们的易学思想差异甚大,程颐说邵雍是“空中楼阁”,有“偏驳”之病;程颢则婉拒了邵雍要传授易学的好意。邵伯温说:“先天之学伊川非不问,但先君秘而不言。”二程与邵雍在易学思想上颇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味。朱熹则特别欣赏邵雍,他说:“伊川《易传》亦有未尽处。当时康节传得数甚佳,却轻之不问。”在《周易本义》里,更是把邵雍的《先天图》放在卷首,他写的另一本《易学启蒙》更像对邵雍易学的研究之作。

邵雍属于易学中的图书派,是象数学的承继。义理派的王弼曾说:“言生于象”,“象生于意”。他把“意”比作鱼兔,把“象”比作筌蹄,讲“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理解了“意”之后就不需要再去执着于“象”跟“言”了。邵雍则说: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著,言著则意显。象数则筌蹄,言意则鱼兔也。得鱼兔而谓必有筌蹄可也,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他虽然也承认“象数”生于“意”,但反对王弼“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主张。“得意”必然要经由对象数的研究,舍弃象数而不谈,却希望能够“得意”,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邵雍跟陈抟一样,主张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对于意、言、象、数,《观物内篇》做了解释:

“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言也者,尽物之情也。象也者,尽物之形也。数也者,尽物之体也。”

通过意、言、象、数,便可穷尽事物的性、情、形、体,知晓其生、长、收、藏的规律,这便是皇帝王伯之道。在邵雍的易学逻辑里,数是最基本的东西,通过推数来明象,进而得到意言,意言就是最终的事物之理,因此他说:

“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不入于理也。”。

“以数入理”就是邵雍的易学逻辑,他通过研究数来逐步上升,最后认识理。如果像王弼、程颐那样,专注于意言,只是说理,遗失了掉象数,不对象数进行研究,那就等于是从结尾开始了。

邵氏易学,以数为起点,以理为结论

邵雍的先天之学

《庄子·天运》里有个寓言故事,讲孔子拜访老子,说自己已经遍读《六经》,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为什么还是得不到重用呢?老子回答他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认为言辞经典只是先人的足迹而已,拘泥于言辞经典,最终无法走向大道。真正的道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也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邵雍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之学”,他说:“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先天之学是心法,只能心领神会,不可言传;后天之学是效法,可以通过文字书籍而学到。儒者们所说的其实都是后天之学,他们口传书授,却没有心领神会,只是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执着于脚印,反而忘记了踩出脚印的鞋子。

邵雍的易学以数作为起点,他假定了只有数而无言、意的状态。既然要通过数来推出言、意,那就不能直接使用《周易》,因为《周易》的文字不仅属于言,而且还表达出了意——要跳出《周易》去理解“易”。他大胆地说:“须信画前原有《易》。”认为在伏羲画卦之前,易理就已经存在了,易理并不是《周易》成书后才形成的,它本来就存在着。后儒拘泥于文王、周公、孔子编的《周易》,就如同一个研究物理世界的人拘泥于《物理学》教材,却不肯面向活生生的自然界。

陈抟、邵雍的图书派其实就是希望突破《周易》的框架,建立起一种新的易学体系。因此,在八卦数字、八卦方位、卦变次序等方面都与《周易》不同。图书派为神化其说,便托名是伏羲之《易》,在各种图前都冠上“伏羲”二字;而根据《周易》画出来的图,则冠上“文王”二字。并说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周公之易,还有孔子之易。

朱熹也说《先天图》不起于邵雍,在陈抟之前就有了,只是秘而不传的缘故。主要在方士里传授,世人不得目睹。还说《太极图》在《先天图》的范围之内,《先天图》是一副很古老的图。后人更是进一步神化,认为《先天图》是伏羲画出来的,比《周易》还要早。如郑少梅在《先天图注自序》里就说扬雄的《太玄经》、关子明的《洞极经》、魏伯阳的《参同契》和邵雍的《皇极经世》都本于《先天图》,把图的年代追溯到了秦汉之前。

程颐与邵雍交游三十余年,对于《先天图》的来历是很清楚的,他不会相信《先天图》就是伏羲所画。所以他批评邵雍的易学方法是“空中楼阁”,纯属虚构,缺乏根据。而朱熹却反过来捍卫邵雍,干脆曲解程颐的话,说“空中楼阁”是四通八达的意思。

邵雍与《先天图》

朱震的《汉上易传》收录了图书派的许多幅图,其中与邵雍有关的占了四幅:

《文王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说:“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

图书派根据《说卦传》的描述,画成了八卦的方位,图中上方是南,下方是北,左是东,右边是西。这个排位顺序与邵雍的《先天图》不同,后面将加以对比。

《伏羲八卦图》

朱震说《伏羲八卦图》由王豫传给邵雍,最后再由郑史(疑为“郑夬”)传出来。传说伏羲初画八卦,称为初乾、初奭、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釐、初巽,是最初的八卦。后来才两两相重,变成了六十四卦。邵雍用这幅《伏羲八卦图》来讲述六十四卦出现的次序。在朱熹编的《周易本义》中,图名改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一般说的《先天图》就是这幅,莱布尼兹所看到的也是这幅。

《六十四卦相生图》

李挺之把《六十四卦相生图》与《变卦反对图》授予邵雍,邵雍的儿子邵伯温传给陈四丈。这两幅图包含了图书派的卦变理论。

在朱熹的《周易本义》中,李挺之的两幅图合并成了《卦变图》。卷首又加入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伏羲八卦次序图》

《伏羲八卦次序图》里提出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序,不同于《说卦传》。

《伏羲八卦方位图》

对比《文王八卦图》,我们发现《伏羲八卦方位图》里的八卦排序与前者完全不一致。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根据邵雍的“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加一倍法理论而画,推导出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与《周易》的排序不一样。

朱熹把《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合称“伏羲四图”,认为里面完整的概括了邵雍的先天图思想。

后面我们将分两节来介绍邵雍的易图思想,第一节讲述“伏羲四图”的关系,并说明它们与《周易》的区别在哪;第二节则讲述李挺之与邵雍的卦变思想,并介绍《卦气图》。《皇极经世》就是在《先天图》的基础上写作的,《先天图》将是读懂《皇极经世》的一把钥匙。

皇极经世里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图规律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分方图和圆图,方图又称为“伏羲六十四卦方图”,是邵雍先天易方位图式,《周易本义》里朱熹是这样介绍方图排序的:“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气,损咸见义。雷风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济未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

方图样式如下:

中间四卦即巽、震、恒、益为第一层,其外十二卦以坎、离、未济、既济为四隅为第二层,其外二十卦以艮、兑、咸、损为四隅为第三层,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为四隅为第四层。

四层对角之卦卦象相反,从西北角斜行至东南角。为“子午线”、“经线”、“大阳线”。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其顺序为乾一至坤八。从西南角斜行至东北角,为“卯酉线”、“纬线”、“少阳线”。为否、咸、未济、恒、益、既济、损、泰八卦。四象相交,为六十四卦。

从下横行向上横行看,共八横行,依次为乾一宫八卦至坤八宫八卦,每行下卦皆为该宫卦:

第一横行与第八横行下卦分别为乾与坤,表”天地定位”,不过其乾坤方位与圆图形恰相反,表天地正反交接;

第二横行与第七横行下卦分别为兑与艮,表“山泽通气”;第三横行与第六横行下卦分别为离与坎,表示“水火相射”;

第四横行与第五横行下卦分别为震与巽,表示“雷风相薄”。

此方图与大圆图及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是相通的。方图从乾开始依自下而上的排列层次相连接成圆形即为大圆圈,排成一字形、即为大横图。将圆图或横图分为八段,自下而上叠成八横行,即为大方图。朱熹解释:“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南。”

六十四卦各有定位,定位中又各有对待,空间结构由三十二个对立面组成。今人以二进制对应卦象,并换算成十进制数,认为子午线由上往下,以9的倍数递增,卯酉线由上往下,以7的倍效递增。

这是不是象数学上的“八阶幻方”?

八阶完全幻方

行、列、对象八数和都是260,任何对称的四元素合为130。八卦六数为用,换成六进制,将乾以 111111 表达,坤以 000000 表达,依次以六进制代替,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推演和制作“八阶幻方”,我们主要讲《皇极经世》里的方图规律。

在“先天方图卦数”篇章开篇邵雍指出:

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

乾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阴刚故无子。

这是在找方图里卦序的排列规律,我们从右下角的乾卦出发,查找其排列轨迹。

上面的是方圆图,我们看其方图就好了,从乾出发往上,为:履、同人、无妄、姤、讼、遁、否,七个数。然后按照西北到东南的斜线,再从兑出发,为:革、随、大过、困、咸、萃,六个数。重复步骤……,依次得到:乾7,兑6,离5,震4,巽3,坎2,艮1,坤0。

我们再来横向数,从乾出发往左,为: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共7数。然后依次兑、离、震、巽、坎、艮、坤,得出的结论也是:乾7,兑6,离5,震4,巽3,坎2,艮1,坤0。

邵雍这种找规律的方式,就是以乾坤位连线为对称角不动,然后横纵进行扩散。在书中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找规律,我们知道西北和东南两个位置是八卦中的天门和地户,或者叫做天罗地网,其本质为太阳总是在这两处位置进行出没,所以被称为:天门地户。比如立夏,太阳出寅入戌,春分太阳出卯入酉……且这两处为太阳黄道和赤道的交点处,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均。

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二句:乾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阴刚故无子。

这一次我们以乾坤同时出发,如下图:

先从乾开始纳数,纵向和横向共纳6数,纳完之后的数去除。然后坤开始纳数,纵向,横向共纳5数。依次,兑纳数,去除前面2个的纳数,那么一共纳5数。依次重复这种过程……,最终得出:乾纳7,坤纳6,兑纳5,艮纳4,离纳3,坎纳2,震纳1,巽纳0。

在我们现在看来,就像玩消消乐游戏一样,那么这种纳法的易理在哪?

邵雍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干,还是仅仅在找规律而已?

我们不管邵雍是不是单纯找规律,我们能从根源上进行解释,在洛书中,艮坤为互换后,整个河洛形成一个太极图,即倒8字,这是太极图的来历。而这两个位置是易占起盘中众多的符号制定原理,易学中此两位称为:人门和鬼门,而风水中,往往不分这两个门,直接以一条鬼门线来论。在方图中,我们以东北角和西南角的连线为准,此时两边对称而又互相转化。方图中我们让它们同纳卦数,就得出邵雍写的这个结论:乾纳7,坤纳6,兑纳5,艮纳4,离纳3,坎纳2,震纳1,巽纳0。

同时,这也从根源上说明了,为什么《易经》中易象有: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震为长子,坎为中男,艮为少男。

我们接着看《皇极经世》篇章。

其后邵雍针对上面这两句排列规律,得出易理总结:

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

艮兑六变,是以月止於六,共为十二也。

离坎五变,是以日止於五,共为十也。

震巽四变,是以体止於四,共为八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於七,去乾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於六,去兑而言之也。

星有八位而用止於五,去离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於四,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数止於七,去泰而言之也。

这些就是由数字规律得出的道理,乾坤7变,所以昼夜之极7分,懂得这句话,就明白了为什么:乾之策216,坤之策144。

然后邵雍说:月自兑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数。这是根据兑的易象来说,即“兑缺”。“故十二月常馀十二日”。

圆数有一,方数有二,奇偶之义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圆而地方,圆者之数起一而积六,方者之数起一而积八,变之则起四而积十二也。

邵雍以圆为1,方为2,方分左右,圆循环无端。以6为1,以12为2,所以我们从这里可见,易数并不是完全是自然数,凡是以自然数去解易数的,最后无疑会陷入现代数学的悖论领域。

六者常以六变,八者常以八变,而十二者亦以八变,自然之道也。八者天地之体也,六者天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

在易数中,八即六,十二即八,八卦即干支,干支即五行,所有的易数无非为天体的运动服务。

天变方为圆,而常存其一。

地分一为四,而常执其方。

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也,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也。

六者并其一而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为十六也。

阳主进,故天并其一而为七。阴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於十二也。

是阳常存一而阴常晦一也,故天地之体止於八,而天之用极於七,地之用止於十二也。

这里全部是由“象数”规律而得出的“易理”,也就是说所有“道理”并非空穴来风,并非闭着眼聊“心学”。

圆者裁方以为用,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

方者展圆以为体,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

故用数成于三而极于六,体数成于四而极于十六也。

是以圆者径一而围三,起一而积六,方者分一而为四,分四而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变,故八八而六十四矣。

圆取1,圆以方为用,地为方,取4(上下左右)。4去1以3为用,3并3变9为阳极,3并2变5为阴极,数字依仗的规律无非是“三天两地”,我们前面篇章介绍过“三天两地”的原理。

用成3变6,体成4变16,变6变为36,体8变而为64。相信玩数字规律的这些就很容易看明白,不过要知道其背后的原理就没那么容易。

此章主要是邵雍解释六十四卦方图排序,以及由此排序规律得出的“易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