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尚书经典名句(尚书经典名句100句及其翻译)

时间:2024-01-18 03:44:59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尚书》经典名句40句,包含人生大智慧,值得经常咀嚼

《尚书》是最早书名为《书》,是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被列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尚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层次感,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尚书》的继承与发展。

1.诗言志,歌永言。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舜典》。永:咏,吟唱。诗词(作者)可以表达出志向,歌曲可以表达出(作者)想说出的话。

2.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出自先秦《尚书·蔡仲之命》。上天不亲近、偏袒任何人,只是保佑那些有仁德的人。

3.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道德的高尚在于使用好的政令,政令的目的在于养育百姓。

4.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出自先秦《尚书·旅獒》。不在细小的行为上慎重检点,最终就会影响到大的德行。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5.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和:协调。正德、利用、厚生。这三件事情应该协调的运作。

6.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洽:符合。爱护生命的美德,符合人民的心意。

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克:能。邦:指国家。能勤于国,能俭于家。对国家要勤政,勤政方能兴国;持家要节俭,节俭方能兴家。

8.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先秦《尚书·虞书·大禹谟》。矜:自恃。伐:自夸。如果你不自恃有作为,天底下就没有与你争辩能力的人;如果你不自夸有功,天底下就没有与你争功劳的人。

9.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出自先秦《尚书·说命下》。学习的时候,要顺从自己的志愿,敏而好学,将来一定会取得成功。

10.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出自先秦《尚书·说命中》。知道并不是很难,男的是能够知道并付诸行动。

11.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选自《尚书·大禹谟》。自满招至损失,谦逊得到收益,这是人们接受的规律。自满使人停止发展,其结果往往是不幸的;谦逊使人海纳百川,最终使人成就大业。自满是人生的陷阱,而谦逊则是优良的品德。

12.民众昭明,协和万邦。

选自《尚书·虞书·尧典》。对于百姓的事物要能够辨明,也要协调万邦诸侯。

13.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选自《尚书·虞书·舜典》。栗:谨慎。无:不要。正直而能温和,简约而又不傲慢。

14.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选自《尚书·虞书·大禹谟》。危:危险。微:精微。精:精研。人心如果危险了,那么道心也就会变得精微。只有能够专一,才能够保持中正之道。

15.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选自《尚书·大禹谟》。任用贤人,不要三心二意;去除邪恶,不可犹疑不决。

16.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选自《尚书·周官》。如果不学习,就仿佛面墙而立,毫无所见。面对复杂的事物时,必然会心烦意乱。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见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处事能力,否则就会胸无点墨,面对任何事情都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因此,若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不断地学习。

1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选自《尚书》。以仁德对人者必能昌盛,依靠暴力统治者必然灭亡。

18.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选自《尚书·蔡仲之命》。上天不亲近、偏袒任何人,只是保佑那些有仁德的人。

1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选自《尚书·旅獒》。喜欢玩弄别人是有失道德的,喜欢玩赏物件,会使自己丧失志向。

20.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选自《尚书·伊训》。培养仁爱的品德,必须从亲属开始;培养恭敬的品德,必须从长辈开始。从家庭和国家,推广至天下万邦品德的形成,取决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中,通过耳濡目染,人们的品行,都会端庄正直,而社会风气一旦败坏,对人的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道德理念遍布于整个社会之中,这对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

邦: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2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

这句话中的两个“惟”字当“由于”讲,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2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

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24、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只要你不自视太高,世人就不会和你比高低;只要你不自夸劳苦功高,天下就不会有人和你争功。汝:你。矜:自夸贤能。伐:自夸功劳。

2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尚书·大禹谟》。

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这一段话中所谈到的“善政”,与儒家主张的“德政”、“仁政”是同一意思,就是造福于民的政治。大禹时期,如何团结众多的部落,使其能够“宾服于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出自先秦《尚书·商书·太甲》。

孽,灾祸、罪恶。犹,还。违,避免。逭,逃避。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免;自己造成的罪恶,就无法原谅了。这是太甲自己对从前不听伊尹之言而造成的失德失政之事进行反省的悔过之辞。

27、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出自先秦《尚书·秦誓》。

技,技能、专长。若,像。之,指“技”。别人有专长,就像是自己有专长一样。此言为人要有乐见他人贤能而向其看齐的雅量,而不可有嫉贤妒能之心。

2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先秦《尚书·旅獒》。

玩,玩弄。志,志向、理想。玩弄他人会使道德沦丧,过分爱好某物会使志气尽丧。此言对人应诚恳,爱物要节制。

29、慎厥初,惟厥终。

出自《尚书》

释义:做事慎重地开始,想到它可能的结局。

30、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出自《尚书·大禹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这句话告诉我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谦恭礼让是反映一个人修养和公德水平高低的最直接体现。

31、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出自先秦《尚书·说命中》。做事要考虑好了再行动,一旦行动了就要找准最好的时机。

3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对有罪之人进行处罚,若有怀疑之处,不妨从轻量刑;对有功之人进行表彰,如果对其功劳有疑问,则不妨从重奖赏。不冤枉有罪者,不亏待有功者。奖惩分明,才能彰显法律的作用。

33、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不辜指无罪之人。与其枉杀无辜,不如对违法之人网开一面。强调执法中千万不可冤枉好人的道理。

34、居上克明,居下克忠。

出自先秦《尚书·伊尹》。做君主的要能明察下情,做臣下的能够尽忠效力。意在强调明察与尽忠的关系,说明“君明才能臣忠”的道理。

3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先秦《尚书·大禹谟》。修炼高尚的道德,目的在于很好地执政;执政的目的在于使人民都过上好生活。

36、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出自先秦《尚书·武成》商纣王的前锋部队倒转矛头,攻击自己后面的部队,结果商朝的军队大败而逃,周军杀得他们血流成河,甚至能把他们丢弃的武器也漂起来了。意在强调牧野之战大败商军这个事实而已。

37、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出自先秦《尚书·商书·太甲下》。采用太平之世的治国方略,天下没有不兴的;采用乱世的治国之策,天下没有不亡的。这是伊尹告诫太甲的话,意在强调治国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略。

38、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出自先秦《尚书·泰誓》。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人民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人民所听到的。上天所见、所听与人民是一致的,天不可欺,人民也不可欺,要诚实地倾听来自人民的呼声,用心执政,施惠于民。

39、战战兢兢,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出自先秦《尚书·毕命》。为政贵有常法,布告天下臣民的公文应当切中根本,不能只追求花巧。这是周康王对大臣毕公说的话,意在要求大臣治理国家要按常规行事,昭告天下的文告也要简洁明了,不能追求奇巧。

40、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出自先秦《尚书·洪范》。大臣不结党,不营私,不走反道、偏道,那么“王道”就会平坦笔直。只要大臣都正直做人,那么国君称王天下之道就平坦顺畅了。

《尚书》10句经典名言,值得品读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五经”之一。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自《尚书》。

邦:国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2、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出自《尚书·周书·周官》。

这句话中的两个“惟”字当“由于”讲,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出自《尚书·商书·伊训》。

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己要严格约束。以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对举,讲的正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理。

4、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出自《尚书·大禹谟》。

释义:只要你不自视太高,世人就不会和你比高低;只要你不自夸劳苦功高,天下就不会有人和你争功。汝:你。矜:自夸贤能。伐:自夸功劳。

5、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自《尚书·大禹谟》。

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这一段话中所谈到的“善政”,与儒家主张的“德政”、“仁政”是同一意思,就是造福于民的政治。大禹时期,如何团结众多的部落,使其能够“宾服于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出自先秦《尚书·商书·太甲》。

孽,灾祸、罪恶。犹,还。违,避免。逭,逃避。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免;自己造成的罪恶,就无法原谅了。这是太甲自己对从前不听伊尹之言而造成的失德失政之事进行反省的悔过之辞。

7、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出自先秦《尚书·秦誓》。

技,技能、专长。若,像。之,指“技”。别人有专长,就像是自己有专长一样。此言为人要有乐见他人贤能而向其看齐的雅量,而不可有嫉贤妒能之心。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出自先秦《尚书·旅獒》。

玩,玩弄。志,志向、理想。玩弄他人会使道德沦丧,过分爱好某物会使志气尽丧。此言对人应诚恳,爱物要节制。

9、慎厥初,惟厥终。

出自《尚书》

释义:做事慎重地开始,想到它可能的结局。

10、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出自《尚书·大禹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这句话告诉我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谦恭礼让是反映一个人修养和公德水平高低的最直接体现。

图文均来自网络

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之《尚书》精选名句及翻译,敬请赏析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摘自《尚书·周书·旅獒》

解释:戏弄他人,以致失去做人的道德;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摘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

解释: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常常就是天道。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摘自《尚书·商书·太甲下》

解释:如果升高,一定要从下面开始;如果行远,一定要从近处开始。

满招损,谦受益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摘自《尚书·周书·旅獒》

解释: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摘自《尚书·商书·说命中》

解释:不是知道它艰难,而是实行它很难。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摘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解释: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

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

摘自《尚书·商书·说命上》

解释:通晓事理的叫做明哲,明哲的人实可制作法则。

慎厥身,修思永。

摘自《尚书·虞书·皋陶谟》

解释:谨慎其身,自身的修养要坚持不懈。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摘自《尚书·商书·伊训》

解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约束唯恐不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摘自《尚书·虞书·皋陶谟》

解释: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合宜。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摘自《尚书·周书·君牙》

解释:心里的忧虑危惧,就象踩着虎尾和走着春天的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摘自《尚书·虞书·舜典》

解释: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摘自《尚书·周书·旅獒》

解释:不做无益的事情而损害有益的事情,功业就能建成;不看重奇异的物品而损害有用的东西,人就会感到满足。

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不要优游流于放纵,不要过度玩乐。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任用贤才不要三心二意,铲除邪恶不要犹豫不决。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摘自《尚书·商书·说命上》

解释: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摘自《尚书·周书·泰誓》

解释:建立美德务求滋长,去掉邪恶务求除根。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对下边的要求简明扼要,治理民众非常宽大;刑罚不牵连子女,而奖赏却延及后世。

静言庸违,像恭滔天。

摘自《尚书·虞书·尧典》

解释: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而气焰很高。

诗言志,歌永言

摘自《尚书·虞书·舜典》

解释: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摘自《尚书·虞书·尧典》

解释: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

抚我则后,虐我则仇。

摘自《尚书·周书·泰誓》

解释:抚爱我的就是君主,虐待我的就是仇敌。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摘自《尚书·周书·洪范》

解释:臣下这样有才能有作为,就要让他献出他的才能,国家就会繁荣昌盛。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摘自《尚书·周书·牧誓》

解释:母鸡没有早晨啼叫的;如果母鸡在早晨啼叫,这个人家就会衰落。

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摘自《尚书·周书·周官》

解释:蓄疑不决,必定败坏计谋,怠情忽略,必定废弃政事。

君子所,其无逸

摘自《尚书·周书·无逸》

解释:做君主的自始就不该贪图安逸。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摘自《尚书·周书·武成》

解释:设置官职,只用贤德的人;居位任事,只用有才能的人。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摘自《尚书·商书·盘庚上》

解释:好像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摘自《尚书·周书·泰誓》

解释:只有天地能哺育出世态万物,但只有人是世间万物中具灵气之体!

思其艰以图其易

摘自《尚书·周书·君牙》

解释:要从艰难着想,以争取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去做。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

摘自《尚书·虞书·大禹谟》

解释:凡事都考察群众的意见,常常放弃自己不正确的意见,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为政不虐待无告的穷人,用人不忽视卑贱的贤才。

今天我们如何读《尚书》

《尚书》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人文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刻,任何归纳与概括的企图,都不免显得简单与粗暴,难逃鲁莽灭裂之讥。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入其壸奥,深造自得,方可左右逢其源。任何经典的经典性,都是在不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细读之中逐步开拓与彰显的。

■程水金

《尚书》是中国古代有关国家治理的重要经典文献。由于时代之久远,流传之复杂,更兼利禄的诱惑与名位的刺激所引发的派别支分乃至作伪售奸,因而在篇数的多寡、传本的谱系、篇目的真伪诸多方面,发生了不少无厘头的纠葛。宋明以来的学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作了深入细致的多方研究,获得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学术结论,为我们正确地研读《尚书》开辟了道路。当然,也毋庸讳言,尽管在诸如为明清学人论定的“伪古文《尚书》”是否有其可靠来源之类个别问题上,当代学术界容或存在着些许不同意见与看法;但是,总体说来,自汉初流传至今的二十八个《尚书》篇目,是今天研读《尚书》这部上古经典唯一可靠的文本依据,这是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

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一方面是普罗大众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而另一方面是学术界不中不西的畸形人文环境之下,如何使《尚书》这部“佶屈聱牙”的古代经典,既能为一般非专业的普通读者易于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继续发挥其无可替代的文化功能,这应该是当代学人研治《尚书》的根本目的,也是摆在学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一薪尽火传、守先待后的当代学术使命,一言以蔽之,则如题所示:“今日我们如何读《尚书》?”

不过,严格说来,这个命题实则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意义预设,即“读什么”与“怎么读”。前者指向意义与价值,后者指向方法与路径。当然也不可否认,意义与价值既依赖于方法与路径的开掘,方法与路径也取决于文本本身潜在的意义与价值。

准此,根据《尚书》文本的特殊性质,可有文学的、史学的、经学的三个不同路径,由此而开掘《尚书》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及其经学价值。当然,三个不同的路径及其相关价值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彼此兼容的。而且三者之间又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价值及其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尚书》的经学价值,是要通过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与其固有的史学价值加以彰显的。之所以分而为三,不过取便于叙述而已。请尝试以言之:

第一,文学路径与文学价值。传世的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上纪唐虞,下至秦缪”,各篇皆具独立的内容与完整的形式,因而视之为东西二周的文章总集,大抵是没有异议的。而且,无论其述言叙事,还是表情达意,就其章法之绵密与言语之技巧而论,称之为千古文章典范,亦不为过。

首先,《尚书》的每一篇章,无论典谟之文,抑或诰誓之体,皆具统一的主题与完整的结构,而且上下关联,前后照应,文气贯通,章法绵密。如《尧典》,以远古传说时代“选贤与能”的“君主禅让”为核心政治价值,又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官吏铨选考评制度通贯于文章始末。不仅将帝舜时代的“奋庸熙帝之载”及“亮采惠畴”,与帝尧时代的“畴咨若时登庸”及“畴咨若予采”前后相贯;且其间帝尧命四岳“庸命巽朕位”以及让虞舜摄行天子事而命其“三载,汝陟帝位”,无不以“三载考绩”之“若时登庸”的“时”字作关联与照应,从而使文章形成自我完足的逻辑结构以及自洽自解的言说统系。而且,其章法之谨严,文辞之精当,可从句法与用语上准确推断经义。例如,舜起用(“奋庸”)禹稷等十六位新人参政任职一节,即可为证。舜所命分为四组,每组首命之人必有所推让。而舜或许其让,或不许其让。若许其让者,则必说,“好吧,去吧,你们要互相协调配合”(“俞,往哉,汝谐”)。若不许其让者,则说,“好了,你就前往上任吧”(“俞,汝往哉”),或说,“好了,前往谨慎履职吧”(“俞,往钦哉”),且对其所让之人亦各有另行任命。然注家罔顾文例,以致对帝舜所命人数不得其解,乃至为其误解百般辩护。此外,由于历来经注家受伪古文割《尧典》后半为《舜典》之误导,不知联系帝尧“畴咨若予采”以解读帝舜“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所以众说纷纭,皆不着是处。

《皋陶谟》亦以“允迪厥德,谋明弼谐”为通篇“文眼”,既强调君主与臣工应有的基本素质,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应当各自发挥其不同的政治作用;同时还强调君臣应当亲密无间,相互平等,只有同心协力,乃可“率作兴事”。其间无论是皋陶倡言“九德”以逐级擢拔人才入官,还是大禹身勤治水,“荒度土功”,皆是围绕“在知人,在安民”的治理目标,以人事的努力“敕天之命”,代替上天行使国家治理的天赋职能。文章之末,虞廷赓歌,君臣之间当如元首与股肱一体相须而精诚协作,双方以此互勉,与开篇“允迪厥德,谋明弼谐”的主题遥相呼应。整个文章,首尾一气贯注,主题鲜明突出。据此内在的逻辑理路,知前人注解“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一节,皆不得要领,其误不可以道里计。至于《尚书》其他篇目,无论是长篇大制如《康诰》与《酒诰》,如《多士》与《多方》;还是小幅短章如《汤誓》与《牧誓》乃至《高宗肜日》与《西伯戡黎》,莫不具有完足的内在逻辑结构与自洽的自身言说统系。以此为据,可以发现与纠正历来经注家许多错误与曲解。

其次,使用多种文学手法与言语修辞技巧,且不乏幽默与风趣,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例如,《盘庚》篇形容流言造成的恐慌,在民众中不断漫延与扩散,就像烈火燃烧于旷野,火势越来越猛,燃烧面积越来越大,生人根本无法接近,又哪里还能扑灭(“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又说举国迁都就是全民共同求生,好比乘舟共济,如果你们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划船到岸,就会一起困死在船上腐烂发臭,最后连人带船一同沉没水底(“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沉”)。不过,这类喻意明确的言语修辞很容易判断与理解,但《尚书》中很多幽默风趣,甚至比较委婉含蓄的文学表达,却常常被经注家们忽略与曲解。如《皋陶谟》言大禹勤身治水,无暇顾及家庭生活,“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然而,说者或以为“娶妻经二日生子”,或以为“四日之内怀了孕”,其荒诞可笑,姑置不论。而郑玄则以为,“始娶于塗山氏,三宿而为帝所命治水”,亦不免腐儒寻行数墨之论。殊不知娶妻与生子,为人生大事,其无暇顾及,最能体现夏禹勤于职守,克己奉公的人臣品质。而且,其修辞技巧,正是典型的文学夸张与含蓄之法:新婚宴尔,聚少分多,夫妻相处的日子不过寥寥数日,屈指可数;儿子出生了,也不能留在家里尽到一个做父亲的爱养之责。如此解读,则于情于理,两不相碍。又如《尧典》篇,尧问“畴咨若时登庸”而后,又问“畴咨若予采”,意即“谁能符合我如期晋升的考核条件”,而驩兜举荐共工,说他筑堤防,救水患,大有功劳(“方鸠僝功”),符合条件。但尧说,“共工的治水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实际效果却乏善可陈。表面看来,他的功劳的确很大,大到让洪水漫到天上去了”!紧接着,尧便伤叹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求问“有谁可派使治”。尧本是就功劳谈功劳,就治水说治水,有很明确的针对性,且话锋不无反讽之趣。然而训诂家不通文义,更不懂文学幽默,硬是把“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解释成道德评价,说什么“貌象恭敬而心傲狠若漫天”,不仅双方谈话驴唇不对马嘴,又与下文洪水泛滥以求治水之人相割裂,将好端端一段文字,说得支离破碎,不成章法。

由此可见,文学的路径与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开掘《尚书》的文学价值,增强一般非专业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且更有助于《尚书》文义乃至经义的正确解读。

第二,史学路径与史学价值。毋庸置疑,《尚书》作为上古三代政治文诰的档案汇编,当然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意义。然而,作为政治文诰的王室档案,本应藏之于王朝内府秘室,何以于两周之际便逐渐流于一般学人之手?且既为官方政治文诰,历虞夏以至两周千有余年,何以仅存故秦博士伏生所传之二十九篇?若追加孔壁所出而今已无传的“得多十六篇”,也不过四十五篇。即使承认《书序》所谓“序以百篇”,亦与所当有的档案文献相差过于悬远。或者退上一万步,姑且相信汉代“纬候”之说,以为“古者《书》有三千余篇”,何以时至秦末,传世者尚未及其余数?而且,所存虞夏之书,何以反较“佶屈聱牙”的“周诰殷盘”更其易于诵读?所有这些疑惑,无非指向两点:一是《尚书》的年代,一是《尚书》的流传。如果不能合理地回答这些问题,恐怕《尚书》的史学价值乃至其经学价值皆无从谈起。

不过,《尚书》的年代与《尚书》的流传,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本质上却是互有关联的。因为所谓“《尚书》的年代”,其实包含着以下四个方面的意涵:一,史实年代;二,成书年代;三,流传年代;四,整编年代。也就是说,某篇《尚书》文本所指涉的史实年代,未必就是它的成书年代;其成书年代既然可以不在它所指涉的史实年代,却大可能就在它最初的流传年代。换言之,正是由于某种最初的传播动机直接促成了某些相关文本的新生与定型,因而其流传与其成书,或者其成书与其流传,可能是并时共生的。至于其整编时代,当然是在诸多篇目流传既久之后的事情了。有学者认为,《秦誓》之所以置于二十九篇之末,正是今文《尚书》最终整编于秦王朝的铁证。我们认为,不仅如此,秦王朝所整编的二十九篇《尚书》,还极有可能就是在当时流行于山东六国的四十五篇所谓“古文”《尚书》的基础上删取而成的秦代官方定本。

职是之故,所谓《尚书》的史学路径与史学价值,就不仅仅是体现在现存《尚书》文本所指涉的那些既往历史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之所以促使这些《尚书》文本得以广泛流传的社会根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现实动因,尤其值得注意。据此,我们发现,今传《尚书》所涉及的大部分历史事实,与两周之际所发生的诸如厉王失国以及幽王被杀、周召共和或共伯和摄王位、周宣王不籍千亩以及周平王东迁洛邑这些历史事实皆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正是西周末年的“鉴古思潮”翻开了尘封的历史档案,促成了《尚书》大部分篇章的流传。而且,这种“既往历史”与“当下现实”双向互动的社会运作,还可能直接促成了《尚书》某些篇目的新生与定型。如《召诰》与《洛诰》,极可能是在两周之际择采多种性质不同的原始档案材料编纂而成的应时之作,其目的就是为平王举朝东迁的当下现实寻找本朝既往的历史根据;因而其临时编纂的痕迹亦十分明显:首先,二文虽然以“诰”名篇,却与西周初年那些典型的诰体文书大为不类。其次,间隔二年的作“诰”时间与“二篇文势相接”,存在明显矛盾。第三,二篇所记成王、召公、周公的各自谈话,其时间、地点、以及谈话主体与谈话对象,十分混乱模糊。第四,内容庞杂,头绪纷繁,用语混乱,没有明确的主题与清晰的文脉。所有这些迹象,明显昭示着这二篇“诰”文,根本就是东迁前后根据众多内容与主旨不尽相同的原始档案材料缀合成篇的,其所以题名为《召诰》与《洛诰》,无非是要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与真切感,为东迁洛邑更添除却周公之外的另一个重量级历史人证而已。此外,《康诰》篇首四十八字,与诰文内容毫无关系,说明两周之际的学人乃是将《康诰》视为与东迁有关的文诰而加以流传的。这或者正是与《康诰》性质相同的《唐诰》与《伯禽》没有机会流传于世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根据“历史”与“当下”双向互动的史学路径,不仅可以解决《尚书》在先秦时代流传过程中的部分疑惑,同时也为《尚书》文本的正确理解开拓了新的观照视野,因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发掘其潜在的史学价值。

第三,经学路径与经学价值。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根据刘勰给“经”所下的这一定义,则所谓经学价值,便是体现在永远对当下的社会政治与现实人生具有不朽的借鉴作用与指导意义。

如前所述,今传《尚书》大部分篇章,皆在两周之际陆续出离于尘封的王室档案,而且某些文本还由此获得了新生与定型,因而在动荡播越的厉、宣、幽、平之世充分发挥了“以古鉴今”的现实指导作用。虽然这种“历史”与“当下”的双向互动,还仅仅停留在援例性的“以今逆古”的思想水平;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方式本身,即可视为其经学价值的第一次彰显,同时也就预示着《尚书》一经必将跻身于中国古代传统人文经典之列的文化宿命。

当然,之所以能够成为传统人文经典,之所以对社会与人生具有指导意义,说到底,所谓经学价值,也就是经典本身所蕴含的理论性与思想性。

现存二十九篇今文《尚书》的思想意蕴,我们曾经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人惟求旧”的稽古意识;其二,“天命靡常”的忧患意识;其三,“以德配天”的自律意识。现在看来,这一简单概括,虽然在逻辑的统一性与理论的自洽性方面,较之前贤的同类之说,的确有所超越,自有胜义。但坦率地说,正是为了追求这种逻辑的统一性与理论的自洽性,因而不免过于简率而失之于疏陋。当然,话得说回来,作为一部千古流传的人文经典,其内容之丰富,其思想之深刻,任何归纳与概括的企图,都不免显得简单与粗暴,难逃鲁莽灭裂之讥。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入其壸奥,深造自得,方可左右逢其源。而且,任何经典的经典性,都是在不断“温故而知新”的文本细读之中逐步开拓与彰显的。

总而言之,作为经典,即使《尚书》如何“佶屈聱牙”,无论是取径于文学抑或史学乃至经学的路径,只要潜心研读,总会有历久弥新的价值有待于开拓。经典阅读,可以提升生命的新境界;阅读经典,可能增添经典的新光彩。

(作者为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学习论理 |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

【出处】

出自唐《尚书·五子之歌》。

原文: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

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

【启悟】

中国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放眼前路、冀望百年,只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我们就一定能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在时代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执笔:李桂荣

来源:北疆理论风景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