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对刘备的评价(后人对刘备的评价)

时间:2024-01-19 18:48:05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毛主席是如何点评刘备的?他有两个致命缺点,注定他无法统一三国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尤其喜欢读三国。

而对于三国的刘备,伟人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刘备有两大致命缺点。

所以才导致其无法恢复汉室,统一三国,最终败给陆逊,导致蜀国元气大伤,跌落谷底。

那么,伟人具体是如何点评刘备的呢?从伟人的点评中,又能看到什么样的智慧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伟人对三国人物的点评,并非主观臆断,他对于三国,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理解。

伟人读三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伟人小时候。

1893年12月26日,伟人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

在他小时候,不管是在家里还是村里,书籍都非常稀少,而且大多数是启蒙读物,唯一比较高深的书就是《三国演义》。

(清代三国演义)

因此,伟人在识字之后,便借到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之后,他渐渐对其入了迷。

这时的伟人,最喜欢的是书中斗将和用计的精彩故事。

而第二个阶段,是青年时期。

1913年,伟人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更精深地学习。

在校期间,虽然他对《三国演义》依旧非常喜爱,但时间更多的还是花在了钻研正史《三国志》上。

与此同时,伟人也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组织学会、创办学刊,宣传革命思想。

他在创作文章的时候,往往爱援引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作为说理的依据。

这时的伟人,对于三国有了比较清晰地了解,并将其与实际情况初步结合,从而第一次露出了锋芒。

伟人读三国的第三个阶段,是其成熟时期。

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伟人开始了领导革命的历程,并且这个历程伴随了伟人此后的全部生涯。

在这段时期内,伟人除了继续读《三国志》外,还开始将其与革命实际全面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时的伟人,锋芒毕露又不失内敛。在品评人物方面,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力求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历史人物。

尤其是在评价三国刘备时,尽管伟人对他的评价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但将这方面做到了极致。

而伟人概括性点评刘备的前半句话,是其“善于用人”。

1957年3月20日,伟人乘坐飞机飞过镇江上空时,有感而发,开始挥毫书写著名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当他写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这一句时,就顺势给身边的警卫员聊起了曹操和刘备的历史。

尽管在曹刘中,伟人更加推崇曹操,不过他还是认为,尽管刘备略逊曹操一筹,但刘备会用人、能团结人,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大事,这一点是不得不佩服的。

而刘备的善于用人体现在哪些具体事迹上呢?伟人对此也有评价。

1957年7月9日,在上海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伟人引用三国里的原文。表示不管在历史还是演义里,刘备得了诸葛亮,确实是“如鱼得水”。

在伟人看来,刘备很有组织能力,他就是领导者,诸葛亮就是群众,一个被领导,一个被领导。如今国家的群众工作,就要像他们一样,做到如鱼得水。

据警卫员回忆,其实伟人一直爱用鱼水关系来形容部队同群众的关系。

早在1929年,伟人就强调,只有把根子扎在群众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伟人的一生中,他最推崇的两个三国人物,除了曹操就是诸葛亮,认为他们不仅仅是在三国,在历史上也是一流人物。

尤其是诸葛亮,伟人认为他完全符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一描写。

而且诸葛亮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让人感动。

因此,伟人对刘备也爱屋及乌,认为正是因为他善于用人,敢于放心地交出大权,所以才能得到像诸葛亮这样德才兼备的智士辅佐。

当然,刘备善于用人也不只是体现在诸葛亮身上。

伟人曾指出,看《三国演义》,有一个重点就是要看刘备的组织。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帮北方人,去到了南方建立“根据地”。

在他的团结下,北方团队不仅没有闹乱子,反而还和南方的“地方干部”相处得很好。

并且这种团结,也不是表面上的虚与委蛇,而是通力合作。

南北两个团队共同打造了蜀汉,使得其能凭借西南一隅,对抗强大的曹魏。

因此,伟人曾不止一次说要向刘备学习、看齐,指出了刘备弱能胜强、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势力这一必然规律。

不过,伟人固然对刘备推崇备至,大力赞扬他善于用人这一优点,但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了刘备的两个缺点。

刘备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缺点,便是“好感情用事”。

1949年3月24日,伟人路过刘备老家涿州时,对左右陪员说道,刘备从一个织卖草席草鞋的小贩,奋斗了20几年,才夺取了湖北和四川,最终站稳了跟脚。

但他好感情用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

之后,伟人以著名的大意失荆州为例,指出尽管刘备伐吴的原因是吴国袭杀了关羽,可是刘备自己也要为关羽的死负责。

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感情一直很好,甚至睡觉时都要睡一个铺。

因此,刘备在夺取荆州后,将镇守此地的重任,交给了最信任的关羽。

然而,关羽这个人骄傲自大,根本不是一个合适的领导者。他向来看不起吴国,对“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正确方针也是置之不理。

而这也最终导致了蜀吴联盟破裂,吴国攻打荆州,关羽败亡。

此外,关于刘备感情用事,伟人又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夷陵之战。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后,愤而起兵准备攻打吴国,为结拜兄弟报仇。

蜀汉臣子听闻这件事后,都来苦谏,上陈得失。

结果,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仅不听劝,甚至还将诸葛亮的劝表丢在地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伟人对此评价说,刘备此举实在是因小失大。

而刘备的第二个缺点,是“志大才疏学识浅”。

1959年3月2日,伟人在扩大会议上指出,刘备这个英雄是厉害的,可以跟曹操同等水平。

但是每当遇到事情,刘备都不能一眼看出来并抓到主要矛盾,总是慢一点。

比如同样是夷陵之战,诸葛亮曾确定过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即“东联孙吴,北拒曹操”。

伟人指出,诸葛亮的意思是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因此在孙权屡次讨要荆州时,诸葛亮根据这个方针,总是一再软磨硬泡而不生事端,直到最后才归还荆州的小部分地方,这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而且赵云也明白这个道理,曾劝谏刘备说“目前的头等大敌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只要先把魏国灭了,那么吴国自然就会归顺。”

然而,刘备却不了解这一点。在关羽败亡后,他不顾曹操正在虎视眈眈,铁了心以高龄挂帅亲征吴国,结果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除此以外,伟人认为,刘备的“志大才疏学识浅”还体现在军事方面。

诸葛亮提出过的最著名的策略是《隆中对》,伟人对此曾大加赞赏,不过他认为《隆中对》好是好,但有一个硬伤,那就是这个策略是刘备在执行。

(《隆中对》)

《隆中对》里说先取荆州为基地,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然后图取中原,这个大的方略没有问题。

但是刘备对此执行得非常僵硬,他的兵力本来就比较少,还要拿出一部分攻取益州,这下更捉襟见肘了。

而且刘备攻下益州后,不迁回战略价值更重要的荆州,反而死板地固守蜀中,让本就不好沟通的荆、益更是雪上加霜,这样荆州丢失完全是可以预见的。

另外世人都知道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破蜀军,靠的是火攻,因此有人曾说,只要蜀军用泥土和石头扎营寨,那么陆逊的火攻就不能奏效了。

然而,伟人却不这么认为。

在他看来,泥土石头扎营寨虽然能够防止火攻,但根源不在这里,而是在刘备。

刘备不懂变通,只会打呆仗,但是他又妄想一击得胜,快速结束夷陵之战,世界上没有这么完美的事。

那么刘备该如何取胜呢?

伟人运用他长期领导革命的经验,分析点明了蜀军的问题在于粮草供应不足,而刘备想要战胜吴军,应该是“打运动战”。

总而言之,伟人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简洁明了地概括出了刘备的优缺点,“刘备善于用人,但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

而这无疑展现了伟人的智慧,所谓读史可以明智,大概伟人也是纵观历史,才能创造新中国的奇迹,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参考资料:

《伟人和“三国”》

《伟人读书笔记精讲》

《伟人点评历史人物》

《伟人眼中的历史人物》

别再被电视剧骗了!刘备的江山不是哭来的,连曹操都如此评价他

有这样一种说法说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原因就在于小说和电视剧的演义,94版《三国演义》里把刘备爱哭的形象演绎的非常好,简直深入人心,再加上各种电影,小说,评书等,使得三国这个题材人尽皆知,即使是妇孺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而后果就是历史和传说杂糅在一起,分不清哪些是正史,哪些是传说,很多人又不看史书,就认为《三国演义》就是历史了。

刘备爱哭这个形象就这样定型了,如果有人说刘备是果决坚毅之主,绝大多数普通人还会嘲笑这个人根本就不懂三国。

事实真的如此吗?刘备是靠哭博同情,靠哭才赢得天下吗?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一个人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也没有一个人可以靠哭获得同情,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我们先看看《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原文对于刘备形象的描写: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很难想象,年少就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会是个爱哭的人。

刘备不仅不是个爱哭鬼,纵观刘备的一生,反而是坚韧不拔,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在如此艰苦困难的环境下,都能成就一番事业,也非一般人能比,当然史书并没有记载刘备有哭的时候,这或许也是因为史书比较简略的缘故。

一代枭雄曹操对刘备有很高的评价,曹操煮酒论英雄,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孙权对刘备的评价是: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能获得曹操和孙权的如此高的评价,显然是刘备的能力或者意志获得了曹操、孙权的认可!而非是靠哭换来的同情。

史书中还有个细节可以看出刘备的性格,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吗?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刘备干的: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从这件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刘备刚烈冲动,并非爱哭之人能比。想想张飞大家就都知道了。

刘备素有仁德之名,《三国志》作者陈寿对于刘备的评价是: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基本上把刘备的性格总结的很到位。

话又说回来了,哭是一种情感表达,能通过哭笼络人才,我想刘备肯定不吝啬使用,作为一个政治家,刘备在哭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在笑,我又笼络了一批人心。

曹操、刘备、孙权,谁最厉害?陈寿对三人的评价说得再明白不过

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创始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号称“三巨头”。其中曹操雄才大略,在陈留起兵之后,经过多年征战,大将越来越多,兵员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统一北方,是魏国的奠基人。刘备白手起家,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打下荆州、益州、汉中,建立蜀汉。

吴国在孙坚、孙策两代人的打拼下,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但是孙策在打下江东基业后,便被刺杀。孙策死后,孙权继承江东,成为江东新的主人。因此,孙权是一个捡漏者,捡了江东这么大的地盘。

那么曹操、刘备、孙权三巨头,谁最厉害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此三人的评价说得再明白不过。

对曹操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应声而起,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是继袁绍之后的第一军阀。曹操对内击败吕布、刘备、袁绍、袁术、刘琮、马超、张鲁等各路军阀,对外降服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善于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术法,有韩信、白起的奇策,乃是前所未有的大人物,其权谋和军事才能都达到顶级水平。总之,八个字概括曹操,就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客观的,高度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是曹操一生的真实写照。《三国志》中,第一篇便是曹操的传记《武帝纪》,可知陈寿对曹操个人的肯定。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高祖之风,英雄之器

对于刘备,陈寿也有一段非常客观的评价。他认为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具体表现是刘备宽仁、忠厚、慈善、知人善用,仁义之名布满天下。如刘备刚刚白手起家的时候,发掘出关羽、张飞两个万人敌,对此二人非常器重,与之在一个屋子里睡觉,一个餐桌上吃饭,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刘备在入川后,将刚刚夺取的荆州交给关羽镇守,对其非常信任,难能可贵。如果换成曹操,或者孙权,他们是不会对自己手下大将如此信任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诸葛亮后,对诸葛亮的信任不次于对关羽、张飞两人的信任。他对诸葛亮几乎是“言听计从”,两人关系之亲密,被关羽、张飞两人“嫉妒”。尤其是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任命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以诸葛亮为首。刘备还对诸葛亮说出了真心话,他告诉诸葛亮,刘禅能辅则辅,不能辅佐,就一脚踢开刘禅,让诸葛亮自己当蜀汉皇帝。

陈寿用八个字总结,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意思是刘备颇有他的祖先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是古今往来少有的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承认普天之下,只有刘备和他两人称得上是英雄。刘邦白手起家,经过短短数年的打拼,开创四百年大汉基业。陈寿认为刘备能够媲美汉高祖刘邦,他对刘备的认可度很高。

陈寿对孙权评价:句践(勾践)之奇,英人之杰

孙权,和曹操、刘备两人不一样,他并非白手起家,而是在父亲孙坚、兄长孙策两人的基础上,建立吴国。在陈寿眼中,孙权此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隐忍,也善于任用贤才(如周瑜、鲁肃、周公瑾、陆逊等人),但是他生性多疑,残忍好杀,干了一些“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如出将入相的陆逊就是被孙权活活逼死的。

古代善于隐忍,喜欢杀功臣的君主之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越王勾践。勾践败给吴王夫差后,重用范蠡和文种,向吴王夫差求和,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终于击败吴国,夫差自杀,成为霸主。但是勾践在成为霸主之后,害死大夫文种。

结语

陈寿将曹作申不害、商鞅、韩信、白起四人,认为曹操的才能和这四人差不多,将刘备比作汉高祖刘邦,认为刘备有高祖之风,将孙权比作勾践,认为孙权和勾践一样隐忍,又残害忠臣。

刘邦开创四百年大汉江山,比勾践、申不害、商鞅、韩信、白起等人厉害多了,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刘备也是三巨头之中最厉害的。勾践只是善于隐忍,真才实学并不怎么样,谋略比申不害、商鞅、韩信、白起四人差多了,与之相对应的,孙权比曹操差多了。

因此,魏蜀吴三国三巨头,刘备最厉害,曹操其次,孙权最差。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