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道家口诀大全(道家口诀大全100条)

时间:2023-12-31 22:28:13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15句道教真言

1.天下时势

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

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风向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是势。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2.揣天下

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

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

3.谋定而后动

弈棋离不开棋子,你们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块棋子,置于盒中永远都是死棋,只有置于局中,才会生动,才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若是一子落错,轻则失地损兵,重则全局皆输,是以任何落子,必谋定而后动。

4.机心与道心

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到头来不仅难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难能。

世上多少人沉迷于此,祸及自身,殃及他人。

5.悟道的四重境界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

春秋鲁人仲尼闻道,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

先圣论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见,“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6.术与道

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

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7.何谓善言

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

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五里云雾中。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

8.观天下

观天下就如观这远山,不能单靠眼睛,要用直觉,要用心。

观远山,不必上远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反过来说,若是真的上了远山,你只会观不见远山,看不到深谷。

就好比钻进林中,但见树木,不见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处绝顶,用眼望下去,用直觉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9.天、圣、人三道

天道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的生克变化之理;圣道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国、天下大同之理;

人道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辅相成,失此离彼。远天道,圣道困;远圣道,人道难。

10.何谓摩意

所谓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诱其心情。譬如说,对方廉洁,若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对方贪婪,若结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好色,若诱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是以善摩之人,如临渊钓鱼,只要用饵得当,鱼必上钩。

11.捭阖道术

捭阖道术,皆有循依。如果揣摩已成,利弊已权,则可决定如何出言。一般说来,当因人而言。与智者言,依博;与博者言,依辨;与辨者言,依要;与贵者言,依势;与富者言,依高;与贫者言,依利;与贱者言,依谦;与勇者言,依敢……

12.人心之治

天下不治,在于人心不治。人心不治,在于欲念横溢。欲治天下,首治人心;欲治人心,首治乱象。

治乱不过是个手段,治心才是务本正道。若是我等只为治乱而治乱,只以强力统一天下,纵使成功,天下非但不治,只会更乱。

13.天下均势

所谓合纵,就是保持力量均衡。秦人若是无力,纵亲反而不成。

秦人只有张势蓄力,保持强大,三晋才有危机感,才乐意合纵。三晋只有合纵,秦人才会产生惧怕,才会努力使自己更强。秦人越强,三晋越合;三晋越合,秦人越强,天下因此而保持均势,方能制衡。

14.决断

天下诸事,皆因选择,亦皆由选择。人生之妙,正在于此。万事万物,涉及决断的只有两种,一是易决之事,一是不易决之事。

易决之事就是当下可断之事,天下诸事,大多属此。

易决之事可分五种:一是值得做之事;二是崇高、美好之事;三是不费力即可成功之事;四是虽费力却不得不为之事;五是趋吉避凶之事。不易决之事,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15.妄念

这个世上,只有两种人心无妄念,一是死人,二是神人。你两者都不是,有此妄念,为何要控制它呢?

古传符咒典籍一览

我国古代至今流传下来的符咒典籍,基本分为道教符咒、汉族民间符咒、少数民族符咒三大类。

一、道教符咒典籍

(一)《三洞神符记》

道教符篆书。一卷,撰者不详。书中汇记了三洞各经关于天书、神符之名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

(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

简称《五经符上经》。中有东南西北中五称符五道,载五方五帝姓讳名字,所配五岳、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谓“五行之母故曰五称符”,“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宝五藏”。“诸道士欲求神仙,长生不老,役使万神”;诸百姓欲治病治生,求福求财,均可书符佩服,“修德行道,其神自诣”,所愿得遂。盖“身佩五符,万神区区来归己也”。又具载佩符行道之法。

(三)《三皇文》

又称《三皇内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之合称。乃道士入山用以劾召鬼神,制御百邪,以免祸害之咒,并载有《太清黄神越章秘印》,以及《越章咒》、《印章咒》、《杀鬼咒》、《勃瘟咒》等。

(四)《太上三洞神咒》

道教咒语汇编,以雷霆诸咒为主,其他有除病、驱疫、保生、救苦、捉鬼、伏魔等咒文,合计七百八十余则。咒文大多为四言,短者仅十余字,长者达二千字。

(五)《太上洞渊神咒经》

又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共二十卷。西晋道士王纂编。计有誓鬼、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篆。

(六)《太上秘法镇宅灵符》

专言镇宅符篆之事,谓用符篆埋于屋角下,可驱魔逐邪,镇宅安家。书中收有厌鬼避邪之镇宅灵符七十二道。曰能“厌镇凶恶之鬼”,“厌镇牛马六畜死伤鬼”,“厌除家鬼克害人口”。

(七)《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

元妙宗编。编者自称是搜集而得的救世治病秘法口诀及符印步纲蹑步诸术。所载道法以天心正法为主,大旨以符咒为人祛邪治病,“助国济民”。载有天心正法斗下符咒和《上清隐书骨髓灵文》。 《骨髓灵文》谓“功验神奇,莫可拟测”,除习用的火铃、撼山、锁龙、捉神等符外,复增五狱符、阴阳日都匠符等,以广其用。

(八)《太上老君混元三部符》

本书集各种神符七百四十余道,中有厌怪、避鬼、安魂、护身、安宅、避瘟、避土气、止虚耗、种田、利蚕诸符。其行符之法,大体是书符著怪处,或安门户床物,或佩带吞服。

(九)《灵宝玉鉴》

全书二十五门,每门收短文或符篆若干篇,其内容大抵为符咒斋蘸、召神伏魔、炼形度众、步蹑飞升等。全书为灵宝道法之总汇,所收符篆咒诀数以千计。

(十)《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是书集历代注疏及所传承之符篆仪轨,并吸收其他符篆丹法,编成灵宝道法总集。以大量天章云篆、符篆咒诀为主。

书中称此灵宝大法乃三洞祖教,万法之宗,其要在行咒、行符、行法三者,“咒者上天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招,随气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随符摄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灵各效其职,必假符咒呼之而来,遣之而去”。原此法之根,本自灵宝之气,即元始祖气,此气亦人所共禀,乃符咒感召灵宝之本,故此道法以内炼祖气,思存天神与己神合一,而以书符飞章通其邮。

(十一)《法海遗珠》

此书为宋元金丹派南宗及正—之总集。共收符咒秘法四十余种。派中天师派、净明派、西河派等符篆咒法

所述道法,包括符咒、混炼内运法、奏传仪文等,用以召神疫鬼、祈禳祷告,以呼风唤雨、兴云起雷、催雪役电、止雨祈晴、移妖星、灭火殃,炼度亡魂、治病除痨、斩鬼捉祟等,皆详备法式。

(十二)《太平经》

道教早期经典。除有奉天法道,顷应阴阳五行之则、政治之道、善恶报应、长寿成仙等内容,还有大量的禁咒、丹书吞字、符篆等内容。认为念符可以使“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并宣扬神咒能使神为人祛除灾疾:“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其祝有可使神为除疾……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OT_page]

(十三)《云笈七签》

道教类书。七部一百二十二卷,包括秘要诀法、神仙符图、杂修斋戒、存思魂神等,皆分门别类汇集。第45—51卷的《秘要诀法》,著录修行中诸种诀、咒、法、符图。第79—80卷的《符图》,著录《五岳真形图序》、《二十四真图》等八项,述符篆授受、名称、佩服等,卷八有符图共25幅。

(十四)《上清灵宝大法》

道教灵宝派道法全书。凡有关修炼、斋醮及各种方术,皆有收录,内有各种符图数以千计。全书共分二十七门。

以上典籍皆见于《道藏》。.

(十五)《发病书》

敦煌遗书。敦煌唐人用符咒治病之大杂烩。中有“推年历法”、“推得病日法”、“推初得病日鬼法”、“雄得病时法”等,还有若干神符,注明某年生人带此符吉,或带此符可却病等。

(十六)《钤诀》

古代兵书。即《玉钤篇》与《玄女六韬要诀》之合称。书中多有符术。《后汉书·方术列传》“纬

明代储泳著,内容包括对巫师的“咒水自沸”、“咒枣烟起”、“咒枣自焦”等骗人手段的揭露。

二、汉族民间符咒典籍

(一)《鲁班经》

明代人编的一本木匠用符咒书,有黑符咒也有白符咒,还有破邪术的符咒。白符咒包括建房、镇宅、治病符咒等。黑符咒主要是因房主未善待工匠,工匠所施用的使房子主人一家遭厌胜的符咒。

(二)《万法归宗》

将一部分道教符咒和民间符咒汇编而成的册子。内容庞杂,举凡画符秘法、设坛符咒、诸神仙咒、治病符咒等无不包罗其中。

此外,民间符咒术还有《六壬仙师法诀》、《千镇厌法经》、《三元百镇秘书》、《符咒全书》等,内容大都因相互抄袭而雷同。另据说还一本名为《草皮经》的民间符咒书,若熟悉其中的符咒,便能辨别出鸟兽的足印及知晓鸟语兽音。

三、少数民族符咒典籍

少数民族中基本没有符书,但咒书却很发达,像彝族的不少经书,壮族的《布洛陀经诗》等都可视为少数民族的咒书。此外,水族的水书、纳西族的东巴经、锡伯族的神书等中都有许多驱鬼、驱病魔恶神,避自然灾害、兽害、宿敌暗害的咒语。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符咒方术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

远古传了几千年的的道家口诀,搞明白的人都成了传说

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空白。自古希腊到近代哲学科学,没有类似中国的仙道修炼的真正尝试。神学迷雾笼罩之下,只有女巫的怨怒声震黑森林,或者是哈里波特之类的小说幻想打发无聊时间。

在中国古代,真正的智者不只在朝中治国平天下,也有隐居在山林追寻人生大道的高人,他们意识到生命宝贵,热爱自由生命,其他的都是浮云。

这些追寻身心修炼的人摸索出很多人体的奥秘知识,比如奥妙的经络学说、神奇的中医养生知识等,很多玄奥的修炼口诀让人听了浮想万千……

如果抛开其中无法证实的成分,我们依然能看到字里行间散发的奥义之光,《黄庭经》就是这样一本奇经。

01

《黄庭经》有什么玄妙处?

教人修仙!这是古人的想法,万丈红尘原本就缺少真正超脱之人,因为大多数人只想着眼前的快乐。

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为身心修炼秘法。为什么称为秘法,因为当初只传给极少有缘人,人品不好根本就不告诉你有这本书。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疏……

在《黄庭经》中,这样悠然自得的诗句比比皆是,道、性命、虚无、恬淡这样的字词透着深意。

为什么说是身心修炼,因为经文中明确讲了调节人的三丹田、络络、五脏气血等知识。

黄庭,中央脾土的意思,人身体的中部下丹田,也引申为大脑中、心中等;内景,气血、骨肉、脏腑等的内在景象。

大家现在有幸读到《黄庭经》,想一下古人没有X光机,没有CT机,就凭着自己的感知和智慧来研究自身,这与面对黑屋子却没有灯具进入差不多,难度可想而知。

黑屋里太奇妙了,各种宝贝太多,可要跟屋外的人讲黑屋内的事,望着黑洞洞的门,这个描述如何能让他相信呢。

这么说吧,常人都是有眼睛看外界,而《黄庭经》教人内视自身,探索自身的内在潜力开发。

一向务实的中国古人是不会让巫术占领思想高地的,靠谱的中国人有靠谱的文化传承……

02

《黄庭经》从何而来?

《黄庭经》有《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最早出现的是《黄庭内景经》(黄庭内景玉经)。

有传说,《黄庭经》是老子所作,有读过《道德经》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下面是经文中的前几句。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

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

与《道德经》相比,这样的七言句实在是太通俗了,有些名词涉及到丹田穴位等知识,完全不能与简朴深刻的《道德经》相比。

七言古诗句一般在汉代以后盛行,老子生存的春秋时代还不兴这个。

晋代的天师道女道士魏华存开创上清派,有景林真人传授给她《黄庭内景经》。

这个景林真人就像一个快递员,把《黄庭内景经》交给魏华存后消失,似乎历史上再没有过他的记载,甚至别的传说也没有。当然发货地址是有记载的。

《太平广记》第五十八卷记载了这次交接:

忽有太极真人安度明、东华大神、方诸青童、扶桑碧阿阳谷神王、景林真人、小有仙女、清虚真人王褒来降。

裒谓夫人曰:“闻子密纬真气,注心三清,勤苦至矣。扶桑大帝君敕我授子神真之道。”

这些神秘的仙人交给魏华存31卷经文,并讲了阅读参悟事项。

于是景林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经》,令昼夜存念。读之万遍后,乃能洞观鬼神,安适六府,调和三魂五脏,主华色,反婴孩,乃不死之道也。

看来真搞明白的人,都超凡脱俗,都是传说级的,也足见这本经文的重要性。

魏华存钻研这些经文,四十多岁看起来如同少女,直到有一天有仙车来迎,她托剑化形而去……

这简直仙侠小说的典范,虚幻迷离,让人觉得非常不真实,却又留下《黄庭内景经》这样经文信物。

抛开其中的梦幻,也别觉得是神仙方术高不可攀,熟读钻研的古人有很多,书圣王羲之抄写研究过《黄庭经》,可惜除了书法价值外没有太大收获,王羲之身体不太好五十多岁就离开人世……

我们现代人的感悟理解方式变得抽象复杂,也别忘记至诚至真的灵悟之道,不要让有价值的文化单纯变成传说……

「方志于都」杨救贫高徒刘江东风水传承脉络小述

杨救贫高徒刘江东风水传承脉络小述

得到杨筠松宗师堪舆技术传承的几大徒弟有:曾文讪(首徒)、廖瑀、范越风、厉伯绍、刘淼、叶七(挑夫)、邵庭监及刘江东(二弟子,亦是关门弟子,现在说起杨公弟子及其风水传人,很多风水爱好者甚至业内人士,只知有三僚村的曾、廖两家,而作为杨公风水在传承和发展上做出较大贡献的杨公嫡传弟子刘江东,竟然少有人清楚,或者知道其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本文从刘江东的生平及其对杨公风水的实践与传承发展的研究,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杨公风水传承的脉络以及刘江东对杨公风水传承发展的贡献。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不象曾派、廖派仅传本家风水绝诀!

据明嘉靖 15 年(西元 1536 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杨筠松为避黄巢之乱来到虔州(赣州),以地理(堪舆、风水)术行于世,创立了形势派风水,一生扶贫济困,匡扶正义,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传说,被世人称为杨救贫,授于都曾文辿、刘江东二徒。曾、刘二人为杨公风水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很多风水爱好者甚至业内人士,对刘江东也不甚了解。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堪舆书籍,对刘江东的生平以及在杨公风水的传承与发展上,做了一些整理和分析,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只是一些粗浅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在民间传承及理论上的传承发展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有待进一步的交流研讨。本文只是给人们了解一代风水大师刘江东一些参考,同时为人们研究杨公风水的传承发展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刘江东生平

刘江东,字渊则,名子昇,别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术精堪舆,世称见道先生。生于大唐中和四年甲辰二月初五(西元884年),殁于北宋开宝五年壬申十一月(972年),享年89岁,卜居上老(于都县葛坳乡上脑村,今为曾子村)。据《于都上溪刘氏家谱•刘江东行藏记》载:“公乃大学士刘韶之后,上世有知虔州者,因家焉。居于都上老。厥祖为卢王参政,因此遇杨公,遂使公授术焉。晚号白头。异处人调市域曰:刘添碗,盖指漆碗上老家话也”。又据《雩都县志》(清同治版)载:“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握要,其子孙传之”。刘江东是杨筠松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他传授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为杨公风水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宝经》、《怀玉经》、《海底眼》等行世。

刘江东葬于都葛坳上脑常树庵(今曾子村红星组)东南天字岭半山腰上,今墓尚在。墓地呈望江虎形,王字穴,与其父同葬,墓于1981年重修。

二、刘江东的风水著作及实践

(一)风水著作

据《地理正宗》(堪舆部名流列传•附录)载:刘白头,唐代,著《海底眼》;刘见道,宋代,名渊则,字叔云,云(雩)都人,著有《乘生秘宝经》。⑴

据《人子须知》载:《海底眼》刘白头著。⑵

据《雩都上溪刘氏家谱》(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谱)中收录了刘江东所著《三宝经》,其中《三宝经序》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别号长茂山左,窦州人,唐太和甲寅(834年)三月初八生。……天佑三年(906年)九月寿七十有三。吁九卷青囊从此失矣。幸余时为卢王参军,同邑人曾文辿从游其门,稍得青囊口诀,余特著之,於书曰:天宝至宝家宝,名为三宝,更有《怀玉经》、《海底眼》,以为传家口诀云尔” 。“江东谨将口传十二倒杖作十二落头撰成歌诀曰……以为传家之秘”,“《乘生秘宝经》系至宝经传,雩都见道刘渊则著”。刘江东的后人根据江东口传口诀编著了《刘公葬法》之天宝经葬法。从以上可见,刘江东著有《三宝经》、《怀玉经》、《海底眼》。

又据《人子须知》中载:“《三宝经》珏斋谢子逸著”;⑶《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中《堪舆部名流列传》也载:“谢子逸,宋代,著有《三宝经》;谢和卿,宋代人,字钰斋,号玉元子,与刘见道同时,著有《神宝》、《天玉》二经”。⑷从上可知,谢子逸、谢和卿实为同一人,所著《三宝经》与刘江东所著《三宝经》只是同名而已。

(二)风水实践

刘江东从十多岁拜于杨筠松门下,一生从事堪舆术达七十多年,经历唐朝、五代和宋朝,所以书中记载刘江东是唐代或宋代风水师。从事风水实践之久,而跨历史朝代之多,这在堪舆史上实属罕见。而且刘江东一生所用字、号、别称又多,据《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的《堪舆部名流列传》中记载:“刘白头,唐代,著《海底眼》;刘七碗,宋代地理家,会昌人,号江东;刘见道,宋代,名渊则,字叔云,云(雩)都人,著有《乘生秘宝经》”,⑼对此可见一斑,在同一著作同一章节中把一个刘江东变成了三个不同的人。刘江东在长期的风水实践中,坚持杨公风水的传承与发展,他所著的《三宝经序》中载:“杨夫子,讳益,字筠松,别号长茂山左,窦州人,唐太和甲寅三月初八生。……天佑三年九月寿七十有三。吁九卷青囊从此失矣。幸余时为卢王参军,同邑人曾文辿从游其门,稍得青囊口诀,余特著之,於书曰:天宝至宝家宝,名为三宝,更有《怀玉经》、《海底眼》,以为传家口诀云尔”。“江东谨将口传十二倒杖作十二落头撰成歌诀曰……以为传家之秘”。可见,虽然杨筠松的九卷青囊已失,刘江东将杨筠松口传十二倒杖作十二落头撰成歌诀,以为传家之秘传承下去;而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发展杨公风水,著书立说,对形势派风水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代王袆(1322---1374)的《青岩丛录》说:“后世言地理之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伋乃大行。……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辿,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学盛行于今,大江南北,无不遵之”。宋代地理术已经形成理气与形势二派,其中形势派,因此派主要人物都是江西人,所以又叫江西之法。在《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的《堪舆部名流列传》中所列的堪舆名人,宋代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刘江东所传一脉。据明嘉靖庚戌张经撰《玉髓真经序》中载:“至晋郭景纯遂得而祖述焉,斯乃相地攸宗。自余天机、天乙、玄树、赤霆,非不并列错陈,有裨地理。而近世惟以杨筠松之《画荚图》、刘江东之《金函经》(实为刘江东女婿谭文谟十八世孙谭仲简所著)为准。”⑽可见,刘江东及其一脉对杨公(形势派)风水传承发展的贡献。但刘江东一脉传承至明代几经失传,加上刘江东一生所用字、号、别称又多,到明代真正了解刘江东的不多见,从明代王袆所著《青岩丛录》就可知王袆也不了解刘江东,其实至今也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刘江东其人。

当时,刘江东主要是在赣州及周边的福建汀州、广东梅州从事堪舆术,刘江东和其师傅杨救贫一样,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也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寻乌老县城石溪堡北边的山坡上有一座江东庙,就是为纪念他而建的,该庙还是寻乌八景之一的“江东晓钟”,到1966年江东庙被拆建党校,现在寻乌县城还有一条江东庙路。⑾据《于都上溪刘氏家谱•刘江东行藏记》载:“公之术甚精,家富而所行不远。惟福汀州而已。”刘江东虽所行不远,但他从事堪舆术达七十多年,也留下许多风水作品。如今多散见于姓氏族谱和各地的传说故事之中。

刘江东选址布局澄江村。据《千年古村澄江》记载:“谭文谟归隐后,于西元930年前后,其岳父刘江东为其卜居在澄江开基建村。距今约1080年。⑿谭文谟之第九代孙谭文景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二月三日(西元1002年),文武全才,授宋仁宗朝都指挥使,出镇汉阳府(1023年-1056年)因其精通祖传堪舆秘笈,识得澄江为风水宝地,卸任后,于西元1060年前后回迁到故乡澄江村居住。距今950年。⒀澄江村以澄溪河水清澄而得名。这里不仅风景优美,环境更是自然天成。不仅来龙龙势活跃地属真龙正结,开帐后的龙穴亦结成阳宅之平阳局,地势坐西朝东,堂局宽阔明朗,砂护案朝齐备,且明堂四周山势自然形成有似城廊般四围紧密,水势由左流入过明堂后向右九曲而去,天门有开且地户不见出口,江水清澈缓慢而流,风藏气聚,四季如春,实属难得的风水宝地。”⒁澄江村首建于后唐时期,次建于北宋仁宗时期,兴于宋元明清四朝数百年间。历经数朝发展,数百年间人丁茂盛人才辈出。澄江村至今繁衍人丁十数万之从散居国内外,历代裔孙官贵无数,营商致富亦不在少数。今澄江村已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风水名村。

选址上老刘氏宗祠。上老刘氏宗祠座落在今于都葛垇乡上脑圩,据《刘氏家谱》载其形势云“来龙天字岺,脚踏湖江山。左边左旗山,右边旗山面。七星过塅腰带水,前面公案桌,后面笔架山。” 相传为刘江东卜居上老后选址。在上脑村还流传杨救贫为刘江东父亲选墓穴而考验刘江东的故事,今墓尚存。现为刘江东与其父亲的合葬墓,在于都上脑村西南天字岭半山腰,碑文:“彭城刘氏,生殁于载谱,本处尚书庵屋背,巽山乾兼辰戌向,吉度分金。七世祖考刘公川鲁老府君、八世祖考刘公江东老府君之墓,一九八一年重修”。

刘姓风水传人(不一定是刘江东先师直系脉络传人):

1,唐宋元朝:谭文谟(刘江东女婿)、刘谦(江东(五世)孙)、谭仲简(刘伯温师父)、刘秉忠(元朝国师)、刘福通(元未)、刘伯温(明代)、刘云正、、刘云峰、刘云岫

2,清代及:刘耀川(清代)、刘杰(清中)、刘月泉、、刘潜、刘若谷(清初,广东阳春市三甲镇刘氏宗祠)《地理千金赋》、刘一明、刘沅、刘家好(不过五)、刘文澜、刘礼让(清未)、刘留地、刘子华、刘仙舫、刘训升、

3,近现代及现代有:刘大均、刘广斌、(刘伯温第22代孙)、刘传山、刘凤鸣、刘东泉(李定信高足)、刘乃华、刘国胜(刘江东一脉37代传人)、李唯弘(38代传人)、戴贵忱(刘江东一脉第38代传人)、刘文飞等笨军网络红人。

堪舆传承脉络小理:

(一)总脉线汇总:杨公筠松传曾文遄/刘江东/胡矮仙/李子华-刘颖(刘江东次子)-刘性存-刘隆——深——乐玄——渊——德真——均玉——均宝——时习——信叔——厚峰——云岫——世仁——世良——宗题(显)——敏政——岐山——伯巍刘*忠-刘长庚-刘伯温-**刘漢明-刘水源/吴星亭-刘兴旺/刘仙舫--刘铁炉/刘励生(迁台)-刘礼让-刘江锡/江晃-刘鸿基

(二)谭家脉络传承:杨公筠松传曾文遄/刘江东-谭文谟-谭昭-谭师渊-谭憀轩-谭玉山-谭浚川-谭遁庵-谭辉山-谭碧涧-谭文景-谭山泉-谭江叔-谭勒山-谭铁山-谭辰峰-谭德新(辛)-谭以信-敦素(谭宽,18代)-刘伯温(表侄)

(三)刘伯温脉络传承:田-刘琏(长子)刘璟-刘廌-刘瑜-刘世延- 刘荩臣-刘孔昭-----

(四)刘励生传承脉络:刘江东真传一脉-刘长庚-刘伯温-**刘漢明-刘水源-刘兴旺/刘仙舫-刘铁炉/刘励生(迁台)-刘礼让-刘江锡/江晃-刘鸿基-刘润才。

刘江东先师作品:

1.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澄江村谭氏宗祠:澄江村初起是由唐末风水名师、中国风水文化创始人杨筠松之高徒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所选址布局的,

2.刘氏祖地:喝形梅花落地”乌县菖蒲乡水晶寨的

3.鸭子墓(天子墓):寻乌县东江源头三洞村的髻坑。

4.孙誗(chán)儿子孙实夫妇合葬墓(喝形美女照镜):来龙马驾山,艮龙正针过脉,寅兼艮(微兼,59度左右)入首。数据:坐子山午向兼癸丁(4度左右),原左侧大河水流到前当堂出水,左边来水卯兼乙,水口丁兼午。

5.赣南刘氏宗祠:该祠在左乾水(元辰水)与正前方甲水(支水),合流出丁方。若考虑堂局端正立向的话,水该出丙方水局水口,但墓库水上堂为败局,刘公巧妙地立庚山甲向兼寅申,变水出丁方之木局,收生(乾水)旺(甲水)上堂,此祠堂刘氏几百年人丁兴盛,官富不断。

6.刘江东墓:葬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上脑书庵(今曾子村红星组)东南天字岭半山腰上,今墓尚在。饿虎望江王字穴形,王字穴,与其父同葬,墓于1981年重修。理气分析: 入首来辰龙(周天125度),立巽山乾向兼辰戌,(周天134度),右前子兼壬水来(周天355度),左前出戍兼辛口(周天295度)。

7.梅州富豪一世祖祖坟:“饿猪拱兜”*,广东省梅州市梅县白渡嵩山溪口是兼卦的北斗七星打劫:据曾氏家谱与碑文字,此坟乃是明朝刘江东后裔所建,丑龙入首,祖坟立壬山兼亥坐室宿5度中,现在为亥山兼壬坐室宿7度。:左边*辰水来,内水又出辰*囗

8.广东省梅县径义的莲花山之莲花寺:刘江东的最后30余年是在广东梅州地区度过的,最后老死在丰顺境内(径义)的“莲花寺”。

9.丰顺建桥张氏祖祠:开族地“观音坐莲”形,辰山兼乙,水走戌乾亥。

10.广东丰顺“张氏围”:总祠立酉山卯向兼庚甲,丁酉丁卯分金。大河从坤方流入此镇,绕“张氏围”北门而过,向乙辰方流出。“张氏围”有东南西北四门,里面有总祠和各房份的大厅。西门立卯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东门立的是酉山卯兼辛乙,辛酉分金;北门立巳山亥向,朝逆水;南门立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分金。

风水古村澄江村与刘江东渊源

地址: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地处江西省东南部属于于都县境北边,北近宁都县交界处西依兴国县境东靠瑞金。澄江村于2006年被赣州市文化局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古迹”(于都县唯一入选的村庄)。

澄江村初起是由杨筠松之高徒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所选址布局的,也是谭文谟家族的起基繁兴之地。历经数朝发展,数百年间人丁茂盛人才辈出。今澄江村已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风水名村。

近年来海内外风水研究者前来此地就是考察风水大师刘江东所选址并规划布局的风水名村。

据考证,澄江村的开山祖是谭氏家族。谭氏本为姬姓始于周朝。传至第十七代孙谭文英时,乃迁徒湖南定居,再至南朝宋元嘉末年时,其裔孙谭衍昌科中元嘉末年进士官任都蔚,后因暗留妃子于家中而获罪出贬于江西抚州,后便定居于抚州谭坊。至唐宠宗元和年间谭衍昌第十六代孙谭寅郎阶其儿子谭全播再由抚州迁徙至宁都的斫柴岗。

谭全播于唐僖宗朝科中进士官至太蔚封金紫光禄大夫,后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受后梁帝赐封为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居于赣州城内。延至次子谭文谟因袭其父亲爵位又续住於赣州城内。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入侵长安城时,当时在唐都长安城任职金紫光禄大夫的杨筠松亦随军出城南逃。半路中结识时任武昌太守的廖銮,他也因黄巢之乱而想回乡避难,因同朝为官而相谈,又两人皆为性情中人故话语投机而后相偕同行。及至江西廖銮家乡时,因受廖銮极力慰留又见廖銮家乡属地风水及佳,遂暂借居于廖銮宅内。

黄巢之乱中有一洛口镇镇人氏名卢光稠,因一心保卫乡人遂偕其表兄谭全播组织防卫军据赣称王,廖銮有一族亲名廖爽便任职于卢光稠军中任一武将后升任刺史,卢光稠因听得廖爽提及族亲廖銮之名便前往廖銮家拜会,而同时认识与廖銮同座的杨筠松。

唐僖宗咸通十五年(874年),卢光稠父亲卢卓死亡,卢光稠便前往廖銮家礼聘杨筠松为其父亲卜葬于八都球田岗之坳塘,又名长岭里的旗形山的旗尾穴内墓坐酉向卯,葬后数月卢光稠因受旗形之火山感应快速之力量,即升节度使加平章统行事之爵位。事过六年后的唐广明元年(880年)时,卢光稠母亲曾氏过世,卢光稠又礼聘杨筠松前往卜葬于宁都县洛口镇麻田村龙马形的钳穴内,墓坐辛向乙,此墓更使卢光稠子孙发官贵十数代而不随。卢光稠本人从此更加声势日旺,不但拥兵数万且威镇赣州主政长达26年之久。

卢光稠母亲曾氏外家有一名为曾文辿的人是卢光稠表弟,就在卢光稠军队内任职参军,见杨筠松之堪舆术如此专精便偕其大哥曾文遄及其三弟曾文迪等,同拜在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秘旨,同时谭全播次子谭文谟之岳丈刘江东,闻讯后也经谭文谟介绍而拜进杨筠松门下学习堪舆精术。而后谭全播便聘请杨筠松前往堪查其祖坟,经杨筠松堪查谭全播各门祖坟后发现谭全播祖父及父亲的坟墓皆稍有缺失,遂央求杨筠松为其祖父谭胡的骨骸改葬于葛坳乡的连狸吐舌形穴内,又将其父亲谭寅郎骨骸改葬于光化里表富塘的中元夫子嵊穴内。此后谭全播便于乾化二年(912年)受后梁帝赐封为虔州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从此执政虔州长达七年,直至85岁死亡为止。

全播死谭文谟接掌父亲职位,执政虔州而续父亲居住于赣州城内。谭文谟因娶刘江东之女刘氏为妻因而得到刘江东传授堪舆秘笈,而后自行卜居于潭布,后又迁徙三坳之石桥头,时岳父刘江东前往堪查后因觉不甚理想,便出面为其女婿谭文谟寻得澄江之风水宝地而再次迁徒澄江定居。自此谭氏一门开使人丁大旺,后因人口众多便有裔孙外迁散居各地,有的迁回原居地石桥头,有的迁至异邑,数代间开枝散叶繁茂无数,同时官贵无数富商亦分布于各地。

谭文景为谭文谟第九世孙,原出生于宁都石上乡斫柴岗,于宋代时官任都指挥使出镇于汉阳,于宋仁宗时辞官还归故里,谭文景因亦习得先祖谭文谟延传下来的堪舆秘旨精华,故当回祖居地澄江堪查后发现澄江确是一块非常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回迁澄江祖地开基发展。

谭氏一族代代有人继习堪舆术,除偶有为人扦葬外,还常有外人求教但皆疑于祖传之规而不予授教。直至渊传至第十八代裔孙谭举宽时已近元朝末年,谭举宽虽学得一身天象堪舆及卜巫之精华,但疑于世局不稳致并未外出发展而隐于澄江潜修。平日除偶于受乡人之邀而外出为人卜葬外,余时皆留于澄江过着诗书写作平静的日子。

直至谭举宽年老时适有其表侄婿刘基前来求教,此时的谭举宽正因其子并未继其志而学习堪舆术,而孙辈又年纪尚幼正恐于此术失传之际,适有刘基前来求教,谭举宽心想,刘基虽为外人但亦为其表侄的女婿,虽为姻亲的晚辈,但也可论为亲人。又见刘基之长相骨架贵气甚重,且见刘基之个性颇为隐重谈吐也颇有内涵,于是谭举宽自渡如今而将祖传之堪舆功夫传予刘基相信祖灵必能谅查才对的,便收刘基为徒并将其先祖所留之堪舆正宗之观龙查脉及点穴之法尽授予刘基。

参考文献:

1、《雩都上溪刘氏家谱》(道光十三年七修家谱)

2、 澄江《谭氏首联族谱》、四川《谭氏家谱》

3、(同治版)《雩都县志》

4、⑴、⑷、⑺、⑼、⒃、⒅周文静、王振驹、钟琳、李乃龙注译《地理正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560-563页

5、⑵、⑶徐善继、徐善述著《人子须知》中“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

6、⑽宋张洞玄撰、宋刘允中注释、宋蔡元定发挥,《玉髓真经》,

7、⒆作者:赵九峰(清)、校注:赵梦麟(清)、整理:吾为,《地理五诀》,百度文库

8、⒄谭宽著《金函经》,

9、⑸曾祥裕著《黄陂: 风水大师廖瑀故里》一文, 风水宜人博客

10、⑹胡玉春著《中国风水文化圣地三僚》,赣新出内准字第0006313号,2008年9月第一版,第11页

11、⑻李定信著《四库全书堪舆类典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6页

12、⑿、⒀、⒁谭年清主编《千年古村澄江——人文景观辑》,赣新出内准字第0009096号,2013年第一版

13、⑾、⒂龚映华著《风水赣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45-48页

(选自微信公众号“柚子郡”2019-09-30,有删减;供稿;于都县志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