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蛇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中医解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时间:2024-01-02 01:14:54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易经》是一本什么书

《易经》是一本什么书?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好回答。特别是对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易经》的人来说,要把这个事说清楚还真不容易。

都说《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可为什么真正读过这本经典的人少之又少?难道仅仅是文字古雅吗?拿本字典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新华书店里买上一本《易经》翻上几页是不是就明白了?

我要说的是,读者就是拿着字典,拿着买来的《易经》你还是不知所云。问题到底出在哪?本文努力通过最通俗的方式,谈谈个人对《易经》的认识,以及为什么读不懂她。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叫《送别》。但它的旋律部分却是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所写。假如没有李树同弘一法师的填词,今天的国人又有几人能熟知这首旋律呢?《易经》其实也是这样。

《易经》的细胞是八卦,据说八卦是八千年前的产物,那时候还没有文字。组成八卦的三条线分别代表天、人、地。所谓的八卦就是八幅画而已,它们分别代表八种自然景观或现象。后人再将这八幅画两两重叠,就形成了六十四幅画,这就是《易》。《易》最初可能就是古人用于占卜,但这种无字的符号在有些人眼中就象是五线谱的旋律一样,他在其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周文王。文王姬昌被拘禁于河南羑里时,大概是闲着没事,给《易》写了卦辞,以一句话对每一卦进行了总结,《易》这本无字天书第一次有了文字。其后文王之子姬旦又给六十四卦的每一爻写了爻辞,从此,《易》便有了文字,这本由周文王父子两代人“填词”的《易》就被称为《周易》。

据说,还有两部《易》,一部叫《连山易》、一部叫《归藏易》,可惜都已失传。这里我可以大胆猜想,这两部《易》应该也是先贤根据自己对六十四卦的理解而填的词。真是遗憾啊,无缘一睹芳容。

所以,《易》是什么?它首先是一套由六十四卦组成的符号系统,它最早期的作用可能就是用于占卜,并成为阴阳五行之说的理论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文明由部落走向国家,周文王、周公这样的政治家在六十四卦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经他们“填词”后,特别是再经孔子十部大传的注解,《周易》就象《送别》一样开始广为流传。因此,现今人们口头所说的《易经》本质上包括两派,一派是易数派《易经》,它属于阴阳五行体系主要用于占卜之用;另一派是以孔子、朱熹为代表的以哲学为主体的易理派《易经》。

搞清楚了《易经》是花开两朵,也就搞清楚了新华书店里的《易经》为啥要不得。我但凡去书店就会翻看一下《易经》,目前书店里的《易经》版本即称不上是易数派,也称不上是易理派,整个一个不伦不类。我经常困惑,这种书怎么也堂而皇之的摆在书店?

绝大多数中国古典文化爱好者都是从易理派入手《周易》的,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看不懂。包括我自己,当初拿着字典也看不懂。这里我想解读一下为什么每个字通过查字典都可以理解,但还是看不懂的问题。

第一个看不懂是古代字义和现在有比较大的区别,这在《易经》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丑”这个字,在孔子时期已经有丑陋的意思了,但在五百年前的周公时代,是没有这个字的。在《易》中周公所言的“丑”是“馐”的意思。所以爻辞中所言的“丑”和象辞中孔子所说的“丑”意思是不一样的。又比如“丘”字,现在的意思相对简单,就表示小土山。但在周公姬旦所处的年代,它更多表示人聚居的地方,有点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城镇。比如《升卦》第三爻,升虚邑。有人把它翻译为登上无人的城市。这里“虚”的意思为“大丘”,这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是有呈现的。“升”为建造之意,因此这一爻辞的意思是兴建都城。这是诸侯分封以后开国立家的场景。所以读《周易》对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有比较高的要求,这是一难。

第二个看不懂是古今条件的改变。三千年前的古代地理地貌和现在差别是非常大的,生活场景差别也非常大。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常见的是江边滨江步道,或者湖边的堤岸,这和古人所处的环境差别非常大。比如《需卦》中的需于沙、需于泥,它表示离河离麻烦越来越近,现在人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但喜欢野外徒步的人就知道,原始的河边或湖边正是这样,由于水位涨落先是有沙,再往前走便有了泥,沼泽、飞虫,总之一路来到湖边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个看不懂是以现代人的概念来理解古人。《易》是讲阴阳的,阴阳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种状态。《易》中经常提到“小人”,现在人很容易把这个小人和当代的小人概念混同起来,导致理解上的严重偏差。比如《遁卦》正处于阴长阳消的状态,有人就理解为小人势力在生长。其实《易》里的小人指的是阴性的事物(如女人、年青人等),并没有道德评判的意思。文王对《遁卦》的总结是“遁:亨。小利贞”。为啥《遁卦》亨通?阴在长啊,年青人在成长啊,所以小利贞。如果把“小人”理解为坏蛋,道德败坏者,这样卦辞是说不通的。

第四个看不懂是每个经卦有着丰富的含意。《易经》中的每一卦由两个八经卦组成,每一个八卦除了它本身所代表的含意外,还有着丰富的意思在里面。比如《坎卦》除了表示流动的水,河流的概念外,也表示危险、车轮、弓等意思。比如《需卦》由下面的《乾卦》和上面的《坎卦》叠加构成,乾表示向上、进取,坎在上则表示前有危险和困难。一个要进取一个在前面阻拦,这时该怎么办?这正是周公在《需卦》中探讨的问题。卦就是挂,就是把一幅画挂起来。如果不懂组成一幅画的要素是什么,自然也就看不懂这幅画想表达什么。

第五个看不懂是古人的宇宙观和现在不一样,我们把古人想复杂了。《周易》第一卦《乾卦》劈头第一句话就把很多人看懵了“乾。元、亨、利、贞”。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元亨利贞”你是整不明白的。我就看到有人对《易》有一定基础,但在这四个字上就是绕不出去。限于篇幅我直接上干货。中国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即无中生有。太极属于阴阳之未分,动而分,则成两仪。两仪是啥?天、地也。天地动,春夏秋冬四季生也,这就是四象。四季动而万物作焉。古人非常实在,没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今人不要去过度演绎。所以《易经》的世界是运动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四时更迭守信如节,这就是天道。乾,元亨利贞。

元,万物之始也,春播也。亨,万物之发展,夏长也。利,发展之成果,秋实也。贞,万物之守正,冬藏也。这里我特别解释一下“贞”,它在《易经》里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不搞懂这个字就没法读《易经》。《剥卦》上九有一句话,硕果不食。字面意思是又大又好的果子不吃,这看上去似乎不合逻辑。它的本意是最好的那批粮食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作明年春播的种子。为啥呢?因为它们长的最好,最符合天地之道。因此“贞”的意思就是符合天地之道,与天地准。因此,这批粮食要放上一冬开春再用,这就叫冬藏。学《易经》一定要站在农业中国的背景下来看问题。

第六个看不懂是《易经》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需要有一点点哲学功底。《乾卦》首先就揭示了《易经》的总原则,“时乘六龙”,事物按六个阶段层层递进。在这里我介绍一个法门,将六个爻位看成人的一生六十年。以0-10岁为一个阶段,一直到50-60岁。以这个为背景来看每一卦每一爻就好理解多了。以《乾卦》为例:

0-10岁,潜龙勿用。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别去折腾他。

10-20岁,现龙在田,利见大人。背着个小书包上学校见老师去喽。

20-30岁,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写总结。

30-40岁,或跃在渊,无咎。已有腾达之象,起码是个中层干部喽。

40-50岁,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达到人生之巅峰,九五之位亦为王位。

50-60岁,亢龙有悔。这个岁数就别知进而不知退了。

有一个小伙子役情隔离期间看了一个多月《易经》就能悟到我的秘传法门,我认为其很有天赋。

第七个看不懂是由于哲学词汇缺乏导致。文王和周公是杰出的政治家,他们是当时思想最先进的人,从《周易》的内容看,称其为哲学家亦不过分。他们比西方的苏格拉底还要早上五百年,他们有个共同的困难——很多概念和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由于语言文字材料的缺乏,周公这类思想家想表达观点却表达不出来,不得不强行找个字来表达他的想法,这给后人造成极烦。这也是在中国古代为什么注疏本身就是治学的原因。把你对先贤的理解讲给别人听,这就是治学的一种。

第八个看不懂是《易经》最大特点导致的,象。佛家说“无所住而生其心”,但读《易经》离了“象”寸步难行。《易经》和其它书最大的区别是它每一卦都配了幅图。这幅图可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读懂《易经》绕不过去的坎。这幅图就象是舞台剧的布景,只有知道了场景,演员的每句话才能落到实处而不产生歧义。这幅图它是《易经》无声的语言,有了这幅图才能精准定位每句爻辞的真实意思。更为麻烦的是,这幅图它还有来龙去脉。每一卦的图是由另一卦的图变化而来,而且自身还可能变化为另一卦的图。这就好象是旋转舞台一样,场景居然还在不断变化,故事情节可能伏线于千里之外。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是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但是当你入门以后,你会发现《易经》居然是活的,居然会动。在动的过程中,在阴阳消长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易经》向你娓娓呈献天地之道运转的奥秘。这就是所谓的推天道以知人事。

《易经》由于以上八点原因,造成不为大多数人所认知。

《易经》是一本什么书,以我的笨嘴拙舌是说不清楚的。作为一本三千年前的著作,我在里面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野蛮和愚昧,《易经》呈现出的是一片光明正道,告诉我们珍爱生命,永不放弃,争取胜利。

《易经》以她的宏大结构而言,工作量不可能是周公个人能够完成的。我认为极有可能是周公执政时期,动用国家力量完成的一部巨著。在我看来《易经》的魅力是任何一本书都无法匹敌的,作为一个读书人,不读《易经》抱憾终生。

由于市面上没有正而八经的好本子,读《易经》只能靠自己了。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但值得。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本什么性质的书?围绕这一问题,古往今来,仁者智者,争议不决。

>>>>

有人认为《周易》是卜筮书

宋代朱熹说:“易本卜筮之书。”现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周易》不过是占卜算命、远古巫术的资料汇编。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均持有此观点。

李镜池说:“《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却是无容置疑的。”(《周易探源》)

刘大钧说:“因为归根到底,《周易》是一部筮书。”(《周易慨论》)

>>>>

有人认为《周易》是哲学书

庄子认为“《易》以道阴阳”。阴阳问题又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据此,《周易》成了中国哲学著作。现代易学家李景春《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黄寿棋等《周易译注》持此观点。

李景春说:“《周易》不仅是中国古代一部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在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之一。”

黄寿祺说:“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

>>>>

有人认为《周易》是历史书

近代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易经》讲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并以此观点解释了前十二卦。

近代史学家胡朴安先生系统论证了《周易》是史书,并著《周易古史观》一书。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末济》两卦是余论。自《屯》 卦至《离》卦,为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一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

今人李平心提出:“《周易》基本上是用谐隐文体和卜筮外形写成的一部特殊史书。”

黎子耀提出:“《周易》是一部奴婢起义史。”

>>>>

有人认为《周易》是科学书

当代学玉者冯友兰先生在1984年写给“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提出:《周易》是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是一种模式或框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套。

冯先生的“宇宙代数学”其实是“宇宙哲学”的含义,而当代“科学易”派则据之认为《周易》是一部科学书。并引证国外一些科学家的说法,如莱布尼茨说“中国的伏羲大帝已经发现了二进制(事实上是莱布尼茨看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次序图”与他早已发现的二进制原理吻合),玻尔说太极图的对立原理即量子力学的互补性原理,李约瑟、卡普拉等科学家均对《周易》有赞美之词。当代科学易派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一步发掘《周易》的科学内涵。

>>>>

还有人认为《周易》是百科全书

以《易大传》为代表的古代多数易学著作认为《周易》是一部神圣的、内容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

今有人进一步认为《周易》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中国乃至世界各门学科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找到知识。

>>>>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观点:

《周易》是智能逻辑(尹奈);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辞书(刘长允);

《周易》是敌情之报告(徐世大);

《周易》是上一次人类活动保存下来的精神文明(王锡玉) ......

以上种种观点,虽各执一端,各据其理,但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将《周易》“经”和“传”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其实“经”和“传”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性质完全不同,应该分开来论述。

分而言之,《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书,以占筮成分为主;《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哲学成分为主。汉代将“经”、“传”合为一体,称为《周易》,尊为《易经》(广义), 使《周易》具有了占筮(巫术)、 哲学、史学、科学等多层面的性质和成分,从而使《周易》的性质复杂化。对此只有采用历史的态度和分析的方法,才能把握《周易》“经”、“传”的性质。

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切人文文化皆源于巫术文化),那么《易传》就是中华文化的活水。

《易经》从表面上看是占卜书,从本质上看是通过占卜来探索宇宙变化规律的书;《易传》则明确指出“易”是“天人之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论“道”之学。

也就是说,《易经》是带有哲学色彩的占卜书,《易传》是带有占卜色彩的哲学书。

(本文整理于张其成教授《易道主干》)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