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兵家创始人(兵家创始人是谁)

时间:2024-01-21 04:09:14 作者:落荒而逃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从杀牛卖肉的穷老头到百家宗师,兵家鼻祖,姜子牙怎样逆袭?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武庙元哲#

他在后世的名气大得吓人,一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吓坏多少苦心修行的小朋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神仙级人物,曾经的过往却稀松平常得紧,只是个杀过牛卖过肉的小商贩。在别人古稀之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的事业才刚起步。幸好,他的厚积薄发足以改天换日。他用直钩钓取了大周八百年天下,又用雷霆手段底定了姜齐六百年传奇。他是兵家鼻祖,千年间吃够了武庙冷猪肉,也为后世百家铺排下争鸣的道场。他就是武庙的主神、周朝致胜的法宝,齐文化的开拓者姜子牙。

写完了麒麟阁中的十一位名臣,见证了汉宣中兴的过往。笔者再次感谢读者大大的热忱奉陪,也感谢小编们的鼎力支持。笔者不揣简陋,将继续以拙笔铺陈往事,绍介雄杰,让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更好地走近我们。如果能达成此愿,实在是幸何如哉!希望各位读者大大和小编们能继续给予关爱与支持。

今天,笔者将开写《武庙元哲》专辑。之所以起这个名字,一是这些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爷儿们都是来自武庙的;二是这些爷儿们是武庙中最早享受祭祀的。

为什么如此说?请容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读者大大就明白了。武庙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731)为表彰和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那时的李三郎励精图治,为了打造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而不懈努力着。为了给活力四射的唐人树立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军人榜样,李隆基将唐太宗只表彰本朝名臣的凌烟阁故事推而广之,遴选历朝历代的兵学大家,为他们建庙供奉。这些被选出来的超一流打仗能手就是所谓的“武庙十哲”,其中,封姜子牙为武成王(说到这儿,读者大大一定要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走出来,历史上的姜子牙是被封神的,而不是封神的),享受与文庙中的文宣王孔子同样规格的祭祀。至此,以姜子牙为主神,张良为副祀,另有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徐懋功)、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九人陪祀的武庙天团横空出世。

此后,建立武庙成为历代皇朝效法的旧制,只是在后世武庙里享受香火的爷儿们略有不同。比如到了唐玄宗曾孙唐德宗李适时,就将祭祀范围空前扩大,一下达到了六十四人之多。再往后,宋太祖赵匡胤以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为由,将其移出了主祭天团。而到了宋徽宗赵佶时,竟然再次将武庙编制扩大至七十二人,与孔子的七十二弟子相同。之后的王朝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武庙编制内人员略有微调。

综上所述,武庙天团始终充满了变数,笔者不便一一叙述,索性以最初的十一人为主讲述。且“元”字,有最初之意,故用“武庙元哲”作为本辑名称。再者,“元”“玄”通用,亦可指这十一人用兵通玄入神。

为了叙述方便,不致有穿越之惑,本辑不按他们在武庙中的座次排位,而按武庙元哲们所处的历史年代为序。

作为武庙主神和本辑首篇,笔者就从昭烈武成王姜子牙开始说起。

老而弥坚 自荐有方

姜子牙,亦作姜尚,河南卫辉人(亦说山东日照人)。因为生年不详,做的事又非常神奇,所以后世史家便将其视作活久见的老神仙。如果说别人是骨骼清奇,他则是骨骼坚挺,耄耋之年仍能冲锋陷阵、生儿育女,真是不服不行。也难怪有人说他是“装老”,本来没有那么老,只因为生得面老,就虚报岁数?对此,大家姑且一笑了之,毕竟五千年历史,也就出了一个姜子牙,骨骼坚挺一点儿只能说人家天赋异禀,没必要过多计较。

要是痛说一下革命家史,老姜家也不孬。那个年代有姓的人可都是贵族出身,姜姓更是上古炎帝的国姓,岂是升斗小民可以冒用的?姜子牙正是根红苗正的炎帝子孙,其先做过四岳(有人说是四个老头,有人说是一个,笔者姑且从一而终),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在今河南新蔡),遂以吕为氏(按照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惯例,姜尚应该称作吕尚,为了行文方便,笔者还是以姜子牙称之)。

此后,经过上千年的繁衍分化,到了姜子牙生活的商末,姜家败落了。姜子牙不仅没有享受到幸福的贵族童年,还不得不挑起自力更生的重担。据说,在他由小姜渐变成老姜的过程中,曾在商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当过屠夫,在棘津(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卖过肉食。不过,姜子牙小本经营,生意惨淡,始终改变不了“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的窘境,只好到马家当了赘婿。然而他没有当好一名合格的赘婿,竟然被马老太扫地出门。在姜子牙发达后,马老太又想破镜重圆,姜子牙一句“覆水难收”就给婉拒了。

虽然一直到七十岁,姜子牙的生活都是一团糟,但是作为一个有理想的贵族之后,他始终没有放弃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施展才华,重振家声。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姜子牙见商纣王重用小人(指那些破落贵族),就到纣王朝中担任官职,希望能够匡正朝纲。然而,纣王不是一个虚心纳谏的君主,连亲哥哥、亲叔叔们的话都不听,又怎么会听一个糟老头子的话。

姜子牙知道纣王不可救药,就离开朝歌,再次过起了隐居生活。在商朝这段日子虽然同样一事无成,但老而弥辣的姜子牙看透了纣王的虚实,这为他后来游说西伯姬昌提供了口实。

姜子牙一面游历,一面观察天下动向。很快,他就意识到,周商之争在所难免,自己的未来在西周。于是,姜子牙来到渭水之滨的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装模作样地当起了渔夫。

那时的姜子牙虽已过古稀之年,但谁让人家基因好,骨骼坚挺、鹤发童颜,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样。只见他端坐在石上,手中把定一副渔竿,气定神闲、老神在在地直钩垂钓。别人笑他直钩如何钓鱼?姜老仙面不改色地回答:“直钩钓鱼,愿者上钩!”这样一折腾,貌傻实奸的姜老仙在前抖音时代通过一个直钩,竟然就将个人营销号做到了极致。

不久,雄心勃勃的姬昌就听说了姜子牙的趣事,不禁为之动容。喜欢演算八卦的他还特意占了一课,说自己在即将举行的狩猎中会遇到一位非龙非螭(无角龙)、非虎非熊的王佐辅臣,这让姬昌不禁期待满满。

然后,两位最佳君臣CP就巧遇在钓鱼台边。再然后,姜子牙把在做小买卖中练就的三寸不烂之舌运用如簧,忽悠得姬昌心花怒放。姬昌就对姜子牙说:“我的祖父周太公曾预言‘定有圣人来周,周族必会兴旺’,这说的一定是您,您就是我太公期望已久的大才!”之后,姬昌就以“太公望”尊称姜子牙,这也是姜太公的由来。

据说,姬昌得了姜子牙高兴得不要不要的,非要背着老姜回去。可惜,姬昌也老大不小的了,只背了四十八步就走不动了,就让儿子拉着姜子牙坐的车踽踽前行。没想到小姬娇生惯养,只拉了八百零八步就趴窝了。姜老仙坐在车里一番掐算:“周人中将出四十八个王,享八百零八年江山。”一听这话,老姬和小姬们都急了,跳起来就要接着拉。姜子牙笑着制止道:“此乃天机,非人力可变!”西戎小国周国为天下共主八百年,够长了,已创下中国王朝史之最了,他们如此卖力地为姜老仙拉车,回报率如此高,也该知足了!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读者大大一笑听之即可,如果非要抢着去给陌生的老大爷拉车,可别说是笔者教的哟!

谋定后动 翦商兴周

姬昌和姜子牙乘坐西伯的专车回至府中,两人就天下大势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很多大事上达成了广泛一致。姬昌任命姜子牙为太师,地位在文王四友南宫适﹑散宜生﹑闳夭﹑太颠之上。这种破格提拔在讲究“亲亲尊尊”的周国是非常难得的,反映出周人在与商人的角逐中,为了以小搏大成功逆袭,确实是蛮拼的。

姜子牙受到姬昌的高度重用,一身的本事终于得到施展的机会,遂顾不上老迈年高,卖力地将“权力是男人”这句文言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就在此时,那位“百克”之君纣王也注意到了周人的不臣之心,下令将羽翼未丰的姬昌召入朝歌,一言不合就将他囚入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北),想让他在暗无天日的囚笼里演算至死。

然而,姜子牙在朝歌当公务员期间,早已看透了纣王的脾性,就与散宜生、闳夭等人商议,广搜美女奇宝,进献纣王,赎取姬昌。最终,贪婪的纣王不仅释放了姬昌,还准许他打出文王招牌安定西方。也有人说,此事发生在姬昌际遇姜子牙之前。不管怎样,羑里之囚让姬昌对商朝彻底死心,开始积极谋划强周反商大计。

姜子牙在政治上辅佐姬昌对内积善修德,明道行仁,促成了内部的大团结;对外则联络那些对纣王不满的诸侯国,让他们完成对商的朝贡义务,这让好大喜功的纣王放松了警惕。

在经济上,姜子牙推行爱民之策,努力践行惠民之事,以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保证国家粮秣充足。

在军事上,姜子牙以打击不臣的名义,训练虎贲之士,大幅度地提高周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姜子牙在此期间与姬昌谈论用兵之道和施政秘术,都被周人记录下来,经过不断演绎,成为后世百家,特别是兵家尊奉的基本策略。这在据传为姜子牙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兵学著作《六韬》中都有体现。

姬昌本身就是一位出了名的贤明之君,又有了讲求诡道的姜子牙的辅佐,周人想不发达都不行。虞、芮二国国君发生了领土争端,不去找商王仲裁,却急火火地找姬昌调停,结果一进入周人地界,就被周族的和睦一家亲给忽悠了,立刻放下成见,当了周人的铁粉。

任何时候争夺天下,光讲文治肯定不行,即便圣人在国也是如此,被《诗经》吹嘘成“膺受天命”的姬昌同样不能光靠一张嘴荡平天下,必要的时候还是得论武功。

那些被商王安排在周族左近的方国中,善于筑城的崇国(姒姓,在今陕西西安鄠邑区)就死活看周人不对眼。于是,更喜欢用拳头说话的姜子牙就辅佐姬昌讨伐崇国。拿下崇国后,又接连攻击密须(姞姓,在今甘肃灵台西)、犬夷(游牧部落,即周人的老冤家犬戎),使周人的实控区大为扩张,成为西部最具号召力的方伯。其他诸侯见周人如此生猛,又如此讲理,纷纷改换门庭,成了周人的迷弟。于是,数学不好的史家就说“天下三分,二分向周”。这些事笔者轻松一笔带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免勾心斗角、纵横捭阖,自然少不得姜老仙的未卜先知与锦囊妙计。

看到形势一片大好,姜子牙再接再厉,与姬昌一起将周国的政治中心迁至丰邑,在崇国人的城建基础上,再度精心营造,使周人的都城终于有了睥睨天下的气势。这也为后世帝国定鼎关中提供了依据。

看着周人气派的都城和蒸蒸日上的国势,原先骑墙的一些诸侯也开始选边站队了,周人的前景越发敞亮,对商朝也没有往日的恭顺了。只是纣王仍陶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装睡,不肯醒来,稍微有点儿眼光的人都知道天下易主的时刻一天天临近了。

就在此时,姬昌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一堆龙精虎猛的儿孙。姬昌的次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不仅是个克承家业的好孩子,而且还是姜子牙的女婿(不知啥时候,这个被人赶出家门的赘婿居然闺女儿子都有了,且不是一个,而是一窝,你说奇怪不奇怪?)。姬发尊老丈人为“师尚父”,将军事大权委托给他,积极谋划翦商大业。

经过多年发展,周人的基业更加稳固,纣王的人设继续崩塌。雄姿英发的周武王决定搞一次实弹演习,好好检验一下周人的号召力。

公元前1048年的一天,一身戎装的姬发来到了盟津(今河南孟津),面对滔滔河水,姬发心潮澎湃。姜子牙更是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在军前誓师:“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当时,响应周人号召的诸侯来了八百多。这些人也被翦商后的美好前景煽忽得热血上涌,一个劲地大呼:“可以伐商矣!”

然而,姬发却在这一刻清醒下来。姜子牙早就对商周角逐大势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了:此时的纣王对周人保持着高度警惕,百战余生的商军精锐一直对周人虎视眈眈,再加上商朝内部尚未彻底分化,那些老成持重的王族重臣还在努力支撑危局。此时,以小邦周讨伐大邑商,怎么看都有些冒失。在这种情势下,姬发听从老丈人的良言,与他一起发表了一篇吊民伐罪的《泰誓》后,就在诸侯们的热烈掌声中振旅而还了。

商纣王见周人在黄河岸边给自己整了这么一出,觉得不过是虚惊一场,对周人紧绷的弦再次放松了,继续积极向东夷扩张以弥补周人崛起带来的损失,同时打压内部的王族势力以强化君权,外带高智商地拒谏饰非加上各种荒淫暴虐,一起花样作死,最终使自己滑向了众叛亲离的深渊。

看着商纣王并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改弦更张,反而将足以制衡周人的商军主力派往东夷,姜子牙当然不肯错过,立刻翁婿同心,于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率领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步兵数万,出兵灭商。一个月后,当周军再次抵达盟津时,庸、卢、彭、濮、蜀等邦国的部族武装也前来会师,联军兵力达到4.5万人。

到了2月27日这天,周军到达牧野(今河南卫辉),周武王再次发表《牧誓》,痛说商纣王听信妇人之言,将国家搞得一团糟,现在上天命姬发带领周军恭行天伐,众军一定要努力向前。说得那叫一个大义凛然、霸气侧漏。

第二天早上6、7点钟,朝歌城内的商军杀到。不过,这些商军不是那些追随纣王征战多年的精锐之师,而是匆匆组织起来的奴隶和战俘大军。这支商军的战斗力如何不好说,但人数绝对是碾压周军的,用诗经上的文言形容就是“殷商之旅,其会如林”,据不完全统计,商军达70万,亦说17万。

面对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己的商军,周军不免有些畏惧。战幕一拉开,衣甲还乡的姜子牙就亲率数百虎贲精锐为先锋趋前挑战,以求快速镇住场子。只见银须飘飘的姜老仙手持白旄黄钺一往无前,那些久经训练的虎贲见自己爱戴的主帅如此勇武老辣,不觉斗志倍增,纷纷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冲向阵脚不稳的商军。那些渴望解放的商军立时陷入混乱之中,姬发见状,立刻在兄弟重臣的护持下,率领主力狂击商军,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前军顿时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后面的商军见前方混乱,不知何故,也转身向后逃去。后面忠于纣王的禁卫军见状忙上前阻挡,无奈奴隶和战俘人数远多于禁卫军,在人潮拥挤之下,这些禁卫军也被推倒踩踏。

见商军已无斗志,周军战车兵、甲士、步兵立刻精神百倍,如同波浪一样向前连续冲锋,丝毫不给商军喘息之机。纣王匆匆构筑的最后一道防线眼见就要崩溃了,那位曾经战无不胜的百克知道大势已去,只得转身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之后,姜子牙引姬发进入朝歌,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成为新的共主。这一刻才是周太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姜子牙和他的战友们努力奋斗的结果。接下来,姜子牙将和他的战友们快快乐乐地分享胜利果实。

因势利导 开齐立国

有人说,中国的先秦时代,才是真正封土建国的时代,周人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极致。这一点从姜子牙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国家的控制力有限,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帝国。因此通过分封,以夏君夷民的方式扩大周人的统治空间、延展中华文明圈成为彼时国体的首选。周武王在与姜子牙、周公旦等亲贵大臣充分商议后,决定分封诸侯,以巩卫周王室。姜老仙因为在翦商兴周大业中的特殊功勋,被封于营丘(在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建立齐国,作为周朝巨轮驶向东方的压舱石。

成为东方大国齐国的开国之君,可比神话中的封神现实得多,也困难得多,仍有许多妖魔鬼怪要对付。姬发和大臣们关起门来分果果,根本不管所封之国还有许多地头蛇要对付。实际上,姜老仙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早在黄帝时代已在山东各地繁衍的小麦发明人莱夷。

姜老仙连纣王那样打得各路东夷狼奔豕突的百克都不惧,当然也不会把莱夷放在眼里。

话说姜子牙带领本部人马直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十分疲惫,一行人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齐军来到离营丘不远处,准备先歇一宿,明日再赶到营丘。眼看这次封土建国大业就要顺利完成了,众人不免放下心来,准备蒙头大睡。

一个军中老卒却找到姜老仙,摇头晃脑地对姜老仙说:“如今形势不明,大家却如此懈怠,没有一点深入敌境的危机感,这可不妙啊!”刚才还昏昏欲睡的姜老仙一听这话,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睡意全无。他立刻命令大军整顿齐备,披星戴月地赶赴营丘,在淄河西岸抢占有利地形扎下营寨。

此时,天已拂晓。齐军哨探借着熹微的晨光,看到莱军正涉水直奔营丘而来,形势非常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是离得不远,作为纣王的属国,当然不希望自己与敌国为邻,就想趁着姜子牙立足未稳之际先行抢占营丘,然而御敌于国门之外。如今,齐人已抢占营丘,兵临淄水,眼看先机已失,只好仗着地头蛇的优势,给齐人来一个下马威了。

可是,莱国僻处一方,根本不知道天下第一的姜太公在此,诸神尚且退位,何况蕞尔之国呢?

齐莱两军在淄河西岸拉开阵势。面对莱军的进攻,姜子牙镇定自若,指挥有方。齐军是跟随姜子牙征战天下多年的老兵,与姜老仙的配合天衣无缝。很快,这些莱夷就在齐军的反击下乱了方寸,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回。不过,莱夷就像灰太狼一样,还会回来的。姜子牙的子孙直到五百年后,才将莱国彻底灭掉。

打败了强邻,姜子牙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建国了。姜子牙是个从沙场上下来的狠角色,他稳定国家的第一步自然是乱世用重典,严法除害以安定民心。当时,一个叫营汤的名士,接过姜子牙递来的橄榄枝当上了新鲜出炉的齐国司寇(最高司法官员)。这货是当地人,与土著势力的关系盘根错节,自然免不了请托受贿违法乱纪。姜子牙人老心不老,很快注意到营汤的阳奉阴违,就找他进行诫勉谈话。然而,姜子牙打仗是把好手,做思想政治工作却明显欠些火候,并没有说服营汤。

营汤认为姜老仙不过尔尔,就索性放开喉咙,大肆攻击姜子牙施行法治过于严酷,不如自己可领导齐人直接进入仁治社会。对于知法犯法且公然唱反调的营大司寇,暴脾气的战神姜老仙如何能忍,立刻下令将其斩讫报来。看着刚才还口若悬河的营大名士秒毙于前,那些还想倚土卖老的家伙们都赶忙闭上嘴巴,安心地做事去了。

简单粗暴的姜子牙就这样凭着战无不胜的武功迅速稳定了齐地的混乱局面,五个月后,姜子牙就回到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南),向主持朝政的周公汇报安邦定国的政绩。

人老成精的姜子牙深知暴力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项,真正要治理好一个东方大国绝不是杀一两个人可以搞定的。他还有自己全套的治国方略要施展:

在政治上,姜子牙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虽然这一政策仍然不免受到周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亲”思想束缚,但是由于姜子牙本人就是尚贤政策的受惠者,自然会不遗余力地推进选贤任能,使一大批东夷土著精英得以进入齐国统治层,让齐国的政坛风貌为之一新。而且,姜子牙进一步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了“六守”“八征”“六不用”等一整套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和考核标准,不仅奠定了齐国后来居上的国力基础,也为后世尊贤使能的用人思想开创了先河。

在经济上,鉴于当时齐国负海潟卤、地薄人少的地理条件,姜子牙引导齐人继承周人稼穑本领,在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境内矿藏、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丝麻纺织、渔盐等手工业。有了解决温饱的农产品和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品后,姜子牙还将齐地人民的重商传统调动起来,利用齐国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推行与列国通商的外贸政策。就这样,齐国“农、工、商”三宝并举,很快实现了冠带衣履销天下、鱼盐通列国的商业繁荣局面,齐国逐步由偏荒小国发展为雄居东方的大国,齐人也得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其他诸侯纷纷前来参观学习,间或打点儿秋风。

在文化上,姜子牙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从齐地的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从不强制干涉,而是务实地创造出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有悖周礼的新制,从而极大地化解了土客矛盾,在最短时间里实现了邦国稳定。姜子牙这种移风易俗的做法,也为齐国后来开设稷下学宫,敞开胸怀容许百家争鸣埋下了伏笔。

辅弼幼主 专征封神

新生的周朝显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好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是蛮强的。各诸侯不仅要治理好自己的封国,还要在周王室恪尽臣职。即便是姜子牙这样爵封上国,戚同椒房的老仙也不例外。姜子牙在料理好封土建国的大事后,就回到镐京继续当周王室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和曾外孙周康王姬钊。就连他的嫡长子姜伋(齐丁公)亦在镐京统领王廷卫队虎贲军。齐国开国后三十年间的日常政务,都由留守营丘的嫡三子丘穆公处理。幸好,丘穆公是个不贪恋权位的好兄弟,没有乘机侵夺老大家的产业。

由于周武王在公元前1043年就崩了,只给十三岁的少年天子周成王留下了一堆年高德邵的老臣。此时,大商的余威尚在,大周的恩德未洽,周成王要想驾驭新朝行稳致远,面对的形势真的不是一般的艰难。

果然,听说弟弟周公旦当了摄政,三哥管叔首先就不淡定了,立刻和两个弟弟蔡叔、霍叔咬起了耳朵。很快,一条流言就不胫而走,传入镐京之中,摄政周公在巨大的压力下被迫隐退。

没有了周公这个定盘星,武庚迅速与三监(负责看守纣王儿子武庚的三位姬姓诸侯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勾搭在一起,共同树起反旗。那些曾经和商纣王打死打生的淮夷和徐夷也趁势而起,与奄(嬴姓,亦说子姓,在今山东曲阜旧城东)、薄姑(嬴姓,在今山东博兴东南)等亲商方国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齐、鲁等东方封国。

在此内忧外患的交相打击下,年幼的周成王迅速清醒过来,请出周公继续摄政。国难当头,周公也不再矫情,毅然承担起了救火队长的重任。

在周公的主持下,周成王派召公姬奭向外公姜子牙传达王命:“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汝征之。”这相当于给了外公周版的尚方宝剑。此时的姜老仙对大周自然是忠心不二的,得了王命不敢怠慢,立刻修矛整甲,校阅齐军,与周公率领的王室主力东西夹攻,经过数年血战,终于平定了东方各国。

齐国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平叛之战中,展示了实力,赢得了各国尊崇,进一步坐实了东方大国的赫赫声威。而且那个专征东国的王命,也被后世齐君刻意继承下来,成为他们谋求霸权的大义名份,全然不顾该王命早已过了有效期。

为二次安周立下赫赫战功的姜子牙卸去戎装,继续在镐京担任太师,提点自己的外孙,直到周成王去世,周康王继位。姜子牙父子接受周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新君的重任。

公元前1015年,将周康王扶上马又送一程的姜老仙再也熬不过岁月的磨洗,病逝于镐京,寿享139岁,创下了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最高记录。他的儿子齐丁公姜(吕)伋继续留在镐京,作为仅次于召公奭的次辅,掌管周室虎贲军,保卫丰镐。

姜子牙的大器晚成终于华丽谢幕,从此他将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学戏曲体裁中,不断被神化,直至成为主持封神的玉虚上仙,一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足以让人神敬畏。当然,这些只是百姓眼中的姜老仙。在兵家眼中的姜子牙,留下的一部《六韬》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同样使其登上了兵家权谋始祖的神坛。司马迁就曾这样称道:“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权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曾学习并吸收了《六韬》的精华。到了北宋神宗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为武学必读书。《六韬》还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如今已被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其应用范围也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在政治、经济、管理、科技等诸多领域熠熠生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兵家四圣指的是孙武、孙膑、吴起和尉缭,那道家儒家四圣都有谁?

春秋战国时期,儒、兵、道等诸子百家博采众长,在那一段时间里,各领域都涌现出了独领风骚的人物。儒家有四圣一说,道家、兵家也是一样,那么,儒家、道家、兵家四圣都有谁呢?他们各自又有着什么样的成就?

儒家四圣分别指的是孔子、颜回、曾子和孟子,其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对后世思想学说影响深远。孔子是鲁国人,早年间他曾周游列国,其死后,其弟子将他的言论编于《论语》,而他的学说思想,也尽述于《论语》之中。孔子的学说思想一开始并不受到重视,直到西汉中期,其学说才逐渐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颜回和曾子皆为孔子的弟子,其中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被后世称之为复圣,他是孔子弟子所谓七十二贤之首,其身传力教,曾经协助孔子整理儒家典籍。颜回是颜氏之儒的创始人,其这一脉后来也成为了儒家重要的一宗。

曾子被称之为宗圣,他也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在儒家中的地位不下于荀子,其曾编有《孝经》、《大学》等论集,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其开儒学之宗的先河,所以曾子也被称之为宗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其被人尊称为亚圣,他主张仁政爱民,早年间,他也曾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不过,因为其的仁政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故而孟子也多次遭到了闭门羹。孟子晚年专心撰述,其学说思想也多汇集于《孟子》一书中。

兵家四圣是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位兵家始祖,其分别指的是孙武、孙膑、吴起和尉缭,其中,孙武为春秋时期的人物。孙武在兵家中的地位要远高于其他三位,这也是他被称兵家兵圣的原因。孙武在担任吴将期间,曾经亲率三万吴军大破二十万楚军,并帮助吴王阖闾称雄于世。孙武编纂的《孙子兵法》被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其因此也被尊为"百世家之师"。

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他曾历仕鲁、魏、楚三国,并被后世尊称为兵家亚圣。吴起著述有《吴子兵法》,其学说主张也为后世军事家极为推崇。

孙膑是继孙武之后又一兵家圣人,其被尊为计圣。孙膑著有《孙膑兵法》一说,他在齐国任政期间,曾设计在马陵、桂陵两道大败魏军,最终促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相比较于其他三位,尉圣尉缭显得有些暗淡。尉缭是战国末期魏国人,他曾在秦国担任国尉,并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其亦是兵家重要典籍。

兵家之外,道家四圣分别指的是文子、亢仓子、列子和庄子,这四人都是老子的传人。文子又名辛计然,其事老子的弟子,他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曾著有《文子》一书。亢仓子又名亢桑子,其亦是老子传人。亢桑子是道家祖师之一,其被后世尊称为洞灵真人,曾著有《洞灵真经》一书。

列子在名声要高于前两位道家传人。列子是战国时期郑国人,他是道家承前启后的圣人,其创立了列子学,对后世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相比较于列子,庄子的地位更为突出。庄子是公认的老子传人,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创立了庄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的哲学思想尽述于《庄子》一书中,这也是庄子一生最为重要的成就。

法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计然家等代表人物纷纷入秦助战

秦国自孝公发出求贤令,声称“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后,东方列国人才如过江之鲫纷纷入秦,盛况空前,为秦国崛起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称奇的是法家、墨家、纵横家、计然家、兵家、杂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画统一大业,为秦并天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法家是对先秦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学派,其变革精神和实践精神为诸子百家之最,对重建天下秩序的战略规划也最具可操作性,战国的几波变法浪潮皆由法家人物发起,而秦统一的历史进程,正是沿着商鞅、韩非等法家设计的战略路线图进行的。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尊官分土的强大诱惑下,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从此秦国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商鞅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以鼓励农战,功劳至上,轻罪重刑为原则,变法图强,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重奖勤劳致富和建立军功者。努力务农,通过耕织使粟米丰收、布帛多产者,免除其自身的徭役。立有军功者,按照规定标准受封升爵。王室人员不经过军功评价,不得列入宗室谱籍。如此,明确尊卑爵秩的等级,各自按照不同等级占有田、宅,奴婢穿衣服要按照家庭的等级。使得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商鞅变法体现了“因时变法,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定分止争”的法家思想,变法后的秦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兵革大强,国势日增,诸侯畏惧。

商鞅变法,对秦统一天下至关重要的制度是军功爵制。军功爵制规定,凡行伍中人,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予以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未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拥有爵位。使有功者显贵、光荣,无功者虽富裕而无显贵的身份。

商鞅制定的十八爵级经过演变,到秦王嬴政之时,为二十爵级,分别为: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褭,第四级不更,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上造(也名大良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

军功爵制规定:凡在战争中能斩敌人甲士一人,且取得其首级者,赐爵一级,并且还赐田一顷,宅九母。得一甲首者,若为官者可当五十石俸禄之官,得二甲首者可为百石之官,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斩敌一甲者,还可役使一人为自己的农奴,得到五个甲首者,可以“隶五家”。爵至九级五大夫,即可“税邑三百家”。七级公大夫,就可得到同县令相等的待遇。二十级爵位(彻侯)岁俸1000石粟米,约合现在的30750公斤,对应大将军之职。有爵者犯罪,可减轻处罚,既可“降爵赎罪”也可“以爵抵罪”。有爵者56岁即可免役,无爵者到60岁方可免役。有爵者,用爵位赎免身为奴婢的亲人。与无爵者相比,一级爵位甚至抵得上无爵者五年的戍边期和若干千钱。

军功爵制,以“无功不受禄”摧毁了“世卿世禄”的血缘宗法制,打开了底层平民向上跃升的通道和空间。因此,秦国社会活力迸发,其军队当时无敌于天下。秦队号称虎狼之师,有超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打的东方列国“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从商鞅变法开始至秦灭六国仅用135年时间。

2、墨家巨子相里勤

墨家的最高宗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追求人人“兼相爱、交相利”,列国之间没有侵略战争,且“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的理想世界。墨家不仅在思想上有建树,在逻辑学和实用技术也贡献良多。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之间相互攻讦,自谓真墨,各有巨子传承师说。

对此,《庄子·天下篇》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韩非子·显学》也记载道:“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最迟在秦惠王时期,相里勤之墨转入秦国,使秦国成为墨家中心。秦惠文王宠信墨者,有据可考——

根据《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这一段史料主要讲述墨家巨子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愿意对其破例宽恕但巨子仍坚持按照墨家之法对自己的儿子执行了死刑。这段史料透露了两大信息,一是墨家巨子在秦国,二是秦惠王与巨子交情不浅,宁愿为巨子在秦法中破例。

又据《吕氏春秋・去宥》记载:“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辨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秦惠文王时又有“秦之墨者唐姑果”,曾“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在惠文王面前谗毁东方之墨者谢子。这证明秦惠文王时墨学兴隆,墨者深受秦王宠信。

根据一些专家的考古发现,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中关于秦在法律、职官名称、计量制度及语词的书写格式方面同《墨子·备城门》以下各篇很相似。有专家认为《备城门》以下各篇“很可能是惠文王及其以后秦国墨者的著作”。李学勤指出,实际上战国晚期的秦国,不是只有法家一家之学,墨学的传流影响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里勤之墨转入秦国,是因为秦国与墨家“尚同”“尚贤”的主张相投合,秦国也重视城郭攻守技术,契合了这派墨者的心理,为其施展本领提供了舞台,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相里勤之墨入秦,利用其掌握的实用技术,提升了秦军守城攻城的能力,成为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助力。《史记·匈奴列传》云:“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秦昭襄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国北灭义渠后,基本解决了西北方面的蛮患,也解除了东扩的后顾之忧,加速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3、纵横家代表人物张仪

纵横家是诸子百家中专攻外交智慧的学派。纵横家一生揣摩列国形势格局,游说诸侯,为所选邦国谋划王霸之策。纵横家大体上分为合纵与连横两大流派,《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张仪入秦前曾游说于魏、赵、楚和东周,然皆不为用,于是至秦。秦惠王以张仪代替公孙衍当权,并命公子华和张仪率兵攻魏,占领蒲阳。魏国无力抵御秦军,为了求和,便将上郡十五县,以及河西的少梁献给秦国。至此,黄河以西的地区全部归秦所有。张仪因之被秦惠王任命为相。

张仪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游说各诸侯国,“为魏相,拆散魏齐联盟,为楚相破坏楚齐联盟”,制服韩、赵、燕,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张仪常将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配合使用,以削弱诸侯国。楚怀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为了齐楚关系,张仪来到楚国实施计谋。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之交,秦国将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在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出尔发尔,称秦国只答应给六里地。怀王受骗后,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斩甲士达八万之多,俘获大将屈匄和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人,秦军占领汉中。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结果惨败于蓝田,其后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

李斯总结道: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4、兵家代表人物尉缭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又特指先秦时代专门研究战争的学派。诸子百家或多或少谈及战争,但全方位研究军事并指导军事实践的只有兵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典军事史上的兵学最高峰。在列国征战的大争之世,无论是大国兼并小国,还是弱国抵御强国,兵家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秦统一天下,结束战乱割据,是人秦的百家士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完成最后一击,正是执掌三军的兵家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出名的诸侯国几乎都有出色的军事家,比如吴国有孙武,齐国有孙膑,魏国有吴起,等等。秦国若没有杰出的军事家,秦始皇若没有顶级的军事高参,取得统一中国的彻底胜利也是不可想象的。那么,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使用了谁的军事思想?谁是秦始皇的军事高参?答案是史书对其记述十分简略的尉缭。

尉缭原称为缭,魏国大梁人,公元前237年入秦。此时,秦始皇已亲政,并灭掉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集团,正全力进行统一战争。尉缭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很有价值的军事著作《尉缭子》一书。在宋代朝廷颁发的《武经七书》中,把《尉缭子》和《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唐李问对》并列为军事教科书,但南宋以后,《尉缭子》一书,曾有人认为是伪造,也有人将其列入杂家。然而,我国山东银雀山发掘的一号汉墓中出土了竹简《尉缭子》,其内容与现在流传本基本一致。这就证明,早在汉代,今本《尉缭子》就已存在,它的成书至晚在战国秦时。伪造说、杂家说属无稽之谈。虽然史书留下来的尉缭事迹很少,但统一前夕秦国对其他诸侯国作战过程中,使用的战略和策略,与尉缭的军事思想十分吻合,从而可以知道指导秦国对外战争的决策集团中,尉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秦始皇对尉缭的军事才华十分赏识,对尉缭恭敬备至,不仅让他享用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而且秦王在尉缭面前常常表现得十分谦卑。但尉缭认为: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鹰,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易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尉缭准备不辞而别,但秦王发觉后,千方百计将他留住,并任命他为掌管全队的国尉。因此被称为尉缭。

《尉缭子》共二十四篇,内容包括战争观,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战争的指导原则以及具体的战略战术、队列编制、奖惩原则等等,即是一本军事著作,也是一本哲学著作。尉缭不主张轻易挑起战争,即使诛乱禁暴,也主张尽可能保持社会秩序安定,以至于兵不血刃而天下亲。他认为士气的高低,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体现了儒、法诸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在分析天时、地利、人事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他反对卜筮迷信,强调人事作用,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他提出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其联合之策,离间其内部关系,这样做,不出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以离间计瓦解诸国合纵。他还总结了行军作战的一般原则、阵战的规则、军阵的形式以及军事纪律、相互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尉缭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从秦始皇时代统一战争的过程看,尉缭的军事思想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也大大加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比如,重用良将,用离间计瓦解合纵、铲除敌将,没有大规模坑杀降卒,以和平方式占领齐国,严肃军纪等,都贯穿于统一战争的过程之中。

5、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学派以包容并蓄的态度,博采众家之长,“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学派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古典政治文明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总结,促进了理念各异的百家逐步走向融合。《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杂家经典著作,反映了吕不韦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吕不韦者,濮阳人也。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以为奇货可居,经过精心谋划,以重金请托,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华阳夫人和安国君,使异人这位中子被立为太子。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异人)即位,吕不韦为相国,被封为文信侯,以蓝田十二县为其食邑,后来又改封至三川郡的河南洛阳食邑十万户。庄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其子政即位,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继位时十三岁,吕不韦继续担任相国,并以仲父的身份辅政,到秦始皇22岁亲政时,他在秦国实际执政已达十二年之久。

吕不韦杂用各家政治主张,支持用封建统一战争结束割据状态,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国;提出采取怀柔和镇压并用、君主无为而无不为的策略治理国家。吕不韦当政期间,秦国一方面继续鼓励耕战,实行严苛的法律,一方面有时又“大赦罪人,修先王之德,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当其时秦国侵占了韩、魏、赵的大片土地,大败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军,但摒弃了大规模屠戮战俘的做法,体现了吕不韦兴“义兵”的思想。吕不韦还第一次给一个亡国之君——东周君赐以阳人地,以“不绝其祀”,拔卫后,又将卫角君安置于野王。

秦始皇虽然与吕不韦政见有所不同,但吕不韦的一些政治主张还是被秦始皇付诸实践,如不杀降兵降将,不杀诸侯国的王族和贵族,不准擅杀奴隶,又如统一政制、法制,整合社会经济制度等,这对秦并天下和治理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6、计然家代表人物蔡泽

据介绍,计然家又叫轻重家。先秦时代的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讲究的便是察民生而知利害。

计然学派诞生于春秋,是先秦思想家群体中少见的推崇商业经济的代表。其核心主张是:国家应该以发展商业、周流货物为本,从而使农末俱利,国家富裕。

计然学派的经典理论是“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具体经济措施有通货物、振百工、平物价、轻税赋、重水利、兴农桑。计然学派经典有《计然子》。该书是越国名臣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史记》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代表人物:计然,范蠡、蔡泽。

蔡泽,战国时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人,计然家。善辩多智,游说诸侯,秦昭王拜为客卿,后代范雎为秦相,曾为秦王政出使于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史书对蔡泽去相后的记载寥寥无几。

蔡泽虽为相时间不长,但作为计然家的蔡泽去相后对秦国经济发展应该有所贡献。比如秦始皇时期通货物、振百工、重水利、兴农桑以及经济立法等方面,没有计然家帮助谋划,很难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尤其是法治经济的确立,不可能缺少计然家的参与。专家指出,秦代经济法规的制定、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的充实和系统性都是空前的,有的也是后世所不及的。诸如农业、手工业、商业、财政等方面的经济法规反映了组织管理生产、调度劳动力、调节商品货币关系、控制市场等经济生活的法律化程度,也是早期封建生产力发展和秦朝经济政策实施的映照。

我们的文明,诸子百家之“兵家”!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兵家主张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强调在使用武力达到政治目的时,要善于指导战争。兵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孙武,其兵法理论包括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末期的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时期的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的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对当时及后世影响甚大,被视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兵家的学说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情况,强调实用性。兵家注重战略与战术的研究,包括兵力部署、战场选择、指挥调度、兵器运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兵家将战争视为一种政治手段,认为战争是解决政治争端的一种方式,而非目的。兵家注重从宏观上把握战争,包括制定国家战略和战争战略。兵家强调在战争中要明确政治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战争手段,以达到政治目的。兵家的理论和实践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强调战争与政治相结合,强调政治决策对战争的重要性。兵家认为,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目标。因此,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必须充分考虑政治因素,明确战争的政治目标,并在战争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政治目的。

兵家注重实事求是和实用性,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争手段。兵家的兵书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实战案例,通过对历史战争的研究总结,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争原则和战略战术。兵家认为,战争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战争规划和军事行动,不拘泥于固定的战法和战术,而是灵活变通,因势利导,以应对不同的战争形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