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周公六礼(周公六礼指的是什么)

时间:2023-12-27 21:23:58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周公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道程序

古人云:“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以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礼是人生中的大事。古代婚制有“周公六礼”,《仪礼·士昏礼》中记述士娶妻成婚的六道仪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一、“纳采”:男方以雁为礼品向女方求婚。纳采是“六礼”中的第一礼。古人以雁为礼,雁是候鸟,每年秋分时节南去,春分时节北返,来往有时,从不失信。喻男女婚前互守信约,婚后夫妻坚贞不渝。

二、“问名”:男方再备雁去询问女方的姓名、年庚以及“八字”,来看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结成夫妻的地方,“问名”也称为“过小帖”或“合八字”。

三、“纳吉”:六礼之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仍用雁为贽礼。

四、“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至于聘礼的多少,取决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礼记·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五、“请期”:指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是六礼中的第五礼,现在民间任然有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婚姻大事,从古至今,都很重视,不仅要双方生辰八字相合、结婚还要选择黄道吉日。

六、“亲迎”:是古代婚礼风俗“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亲”,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当然,以上所说的六礼只是为贵族士大夫规定的,一般老百姓对这六礼往往进行精简合并。

古代婚礼都有哪些习俗,婚嫁六礼又是哪六礼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烛夜”有“小登科”之称,堪与金榜题名相媲美。而“洞房花烛”便是婚礼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时刻。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主要奠基于周代的礼乐文化。在周代,有所“礼有五经”之说,即所谓的“吉凶军宾嘉”是也。而婚礼则属于嘉礼,有“礼之本”之称。婚礼为何如此重要呢?《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在这里“婚礼”写作“昏礼”,也就是表明其在黄昏时候举行。那么,昏礼又为何在黄昏时候举行呢?

根据《白虎通义》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黄昏时候有何特殊意义呢?古人常以阴阳解释天地万物,而黄昏时刻正是阴阳交替之际。男子属阳,女子属阴。男女结合正暗合了阴阳交替之义,如此则无违于天时。

其实,婚礼由其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原始社会时,人们实行群婚制,往往没有固定的配偶。后来随着生产力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产生了对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的时期,男子为了获取交配权,往往会采取抢亲的方式。而抢亲一般在夜晚进行,抢回来的新娘立即拜堂成亲,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固定时刻的成亲仪式。这种成亲仪式经历过夏商二代的沿袭,到了“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形成了完备的婚礼仪式。

在古人看来,婚礼不纯粹是两个人爱情的保障,其最主要的还是政治伦理行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这就决定了婚礼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缔结关系的社会行为。既然涉及到两个家族,那就牵涉到太多的因素。日本人类学家绫部恒雄曾指出,人类生命历程中的这种仪式,“其意义首先是向社会公开表示个人在其所属社会中获取的新地位和新职能,使经历仪式的本人认识到自己的新身份。”因此,婚礼也就不仅是结婚双方或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更是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伦理行为。

婚礼的程序极为繁杂,仪式感十足,因此显得极为隆重。对婚礼仪式的行为程序、言语及相关物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而在其中,规定了所谓的“六礼”,垂范三千年,影响至今。

所谓的六礼,即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手续。

纳彩:其意思即是指男家使人纳其采择之礼,以表示采择此女为婚姻的意思。此外还需特别强调一点,在纳彩之前还有“下达”之礼,即男方先谴媒人到女家提亲,女家许之,然后男方才又谴媒人到女家纳彩,即赠送彩礼。

问名:其意思即指在纳彩的同一天、紧接着紧接纳彩之后所行之礼,即向女家主人讯问女子之名。

纳吉:之所以要问名,是为了回去由男方主人占卜娶该女子是否吉利。如果吉利,男方就谴媒人至女方家中告知,此为“纳吉”。

纳征:纳吉之后就是纳征,即男方谴媒人向女家赠送聘礼,这是表示两性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所纳之礼也最重。

请期:纳征之后,男方要通过占卜挑选一个好日子成亲,日期确定之后,须谴媒人到女方家报告。但报告时却是先由媒人代表男方主人向女家主人请示婚期,此为表示谦虚不敢自专之意,故有“请期”之称。当女家主人一再推辞之后,媒人才将男方选定的日子告诉女方主人。之后,便到了婚期亲迎成婚了。

亲迎:指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要亲自去往女方迎娶新娘。

此外,还需特别强调一点。根据《礼记》记载,到了迎亲之日,“壻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壻授绥,预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壻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这一段描述的是男方前往女方家迎亲的场景。婿拿着雁进入庙门,同女方主人行三揖三让之礼,而后登上庙堂,将雁摆在地上并向女子行再拜礼,这是表示亲自从女方父母那里接受了妇。

之所以要以雁为迎娶之礼,也是有深刻原因的。《说文解字》曰:“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婚礼用之,故从人从佳。”其意在说雁为季节性迁徙鸟类,官宦人家将其奉为上品,婚礼时常用它来待客。《古今诗话》云:“北方白雁,秋深乃来,来则霜降,谓之霜信。”《白虎通义·嫁娶篇》也说:“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出,所谓的“雁”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为“不失时”,雁为候鸟,秋南飞而冬北返,顺应自然规律。男女的婚姻结合也是顺应自然生理的,要不失时。

另一方面,《白虎通义·嫁娶篇》记载:“娶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礼贽不用死难,故用雁也。”我们发现雁往往成双成对飞行,鲜有落单者。在雁群中,往往成双成对,矢志不渝。如有一方遇难,则另一方必舍命保护。故用“雁”表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合卺而酳”传到了今天已演变为交杯酒。其实最初的时候,则是将一个葫芦剖开成两半。男女双方各执一半,表示阴阳双方结合为一体,荣辱与共,永不分离。

但从这些仪式来说,婚礼的确是够为繁杂的了。但繁杂恰恰说明了古人对婚礼的重视,故举行的如此隆重。夫妇之道被视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因为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如此由家庭而社会,再到国家,构成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结构,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婚礼尽管有深刻的社会伦理政治意义。但婚礼主要是两个家庭(家族)社会关系的缔结,有时甚至是排斥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的。因为此种婚礼最为重视的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豳风·伐柯》一诗中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便无疑揭示了这一点。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白虎通义·嫁娶篇》《古今诗话》《说文解字》《礼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人是如何结婚的?六礼缺一不可

从古至今,婚姻乃大事,尤其在古代,婚嫁的礼俗十分重要。婚俗礼仪积淀了繁杂悠久的历史因素,一定程度上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相比现在的结婚流程,古代的婚姻六礼是怎样的?对当代的影响有多大?一起来看本期人民论坛读史。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迎亲队伍

婚姻六礼指的是什么?

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双方互通婚书;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

聘娶婚是父系社会从夫居的产物。母系氏族时代男不娶、女不嫁,基因传承主要通过野合婚和走访婚的形式,男女之间没有经济上的往来,子女也属于女方家族所有。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从妻居的对偶婚,但是不管男子在女方家生活多长时间,创造了多少财富,生下几个孩子,他死去之后也得归葬本家。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男娶女嫁的从夫居成为婚姻主流,女子的生育与劳动成果都属于男方家族所有。为了弥补女方的损失,聘礼便出现了。文化人类学的调查资料显示,几乎每个实施从夫居的民族娶妻都要交纳聘礼,聘礼多寡通常根据家庭条件而定。如果没有足够的聘礼,男方也可以先入赘女方家,三年之后就可以带妻子回家,这叫服役婚。总之,由从妻居转变成从夫居,男方需要给予女方一定的补偿。这就是聘礼的由来。

在中国,据说黄帝时期已经有了聘礼。杜佑的《通典》写道:“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年,定婚姻之时,六礼之仪始备。”其实,商代始有议婚,礼仪并不完备,因而被周讥为“礼不备”。周公制礼,也仅有聘(问名)、纳(纳采)、逆(迎亲)、送(送亲)四礼,六礼是陆续完备的。周代实行等级制,不同身份的贵族男子可以娶数目不等的女子为妻,其中聘者为嫡、媵(陪嫁)者为妾,所以又叫媵妾制。为了保持贵族血统的纯正,嫡室和媵妾都必须是贵族女子,而且尽可能是同姓女子。《左传》记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为什么一定要以侄娣陪嫁?何休解释道:“必以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不过,媵妾制只在周王和诸侯中通行,卿大夫士虽然也实行聘娶婚,但没有媵妾。

因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以聘娶婚只通行在贵族阶层,庶民结婚则比较简单。《周礼·地官》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奔即是私奔婚。《诗经》中的很多诗篇,如《郑风》中的《山有扶苏》《狡童》《褰裳》和《卫风》中《木瓜》等,描写的都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情景。《吕氏春秋》所载“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也是私奔婚。此外,庶民中也存在通过抢、买卖和收继的方式形成事实婚姻的情况。

纳征之礼的本意是什么?

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纳征之礼意义重大,千百年来久传不衰。

《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玄纁束帛指的是黑色和浅绛色丝帛各一束,俪皮是一双鹿皮。纳征用玄纁束帛与古老的抢婚习俗有关。抢婚通常在黄昏举行,大地已经隐入黑暗,天空尚有晚霞的余晖,玄纁两色则象征着黄昏,所以“婚”古写作“昏”。鹿是古人狩猎的主要对象,射艺是男子必须掌握的本领,故纳征以俪皮代表着男子有养家糊口的能力。上层贵族聘女除了玄纁束帛、俪皮之外,还要加玉。《周礼》记载:“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此,诸侯以聘女。”玉是诸侯朝见天子所执之挚,同样是玉,谷圭要比璋高贵得多,这是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

玄纁束帛和俪皮、圭璋虽然贵重,但对贵族来说并非稀罕之物,显然,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郑重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挚。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挚”。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挚,不敢见”和“自卑而尊人”的原则。

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黄金两万斤、马十二匹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娶妻的。唐代财婚盛行,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宋代变六礼为四礼,意在简化程序,财婚的性质则丝毫未变。赵宋宗室王纳妃,除羊、酒、锦绮绫罗、金银珠宝等各种物事外,还“赐女家白金万两”。民间富贵之家聘礼在财物之外则特别讲究“三金”,即金钏、金锭、金帔坠。故纳征在宋代以后叫下财礼。明清社会,聘礼水涨船高,民间多有贫而无力娶妻者。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

迎亲礼俗有哪些?

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裴惟岳代摄爱州刺史,贪暴,取金钱财物向万贯。有首领取妇,裴郎要障车绫,索一千匹,得八百匹,仍不肯放。捉新妇归,戏之三日,乃放还。”

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郞,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郞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最有名的当属陆畅为顺宗女所作的《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曰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听到迎亲队伍大声念催妆诗,女方父母才以布幔蒙在女儿头上,送女儿出门登车。

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脚不能着地,必须踏毡席而行。毡席以锦绣制成,由下人交替而换,引导新娘来到青庐前。这是转席,祝愿新婚夫妻传宗接代、前程似锦。白居易有诗曰:“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青庐前有一马鞍,新娘要从上跨过,寓意平安,这本是鲜卑族婚俗。青庐即帐蓬。青庐拜堂也是北方民族习俗,汉魏以后传至中原,北朝时极盛。《酉阳杂俎》载:“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於此交拜。”唐代则在住宅的西南角择一“吉地”设帐幕,新娘与新郞在此间行交拜礼。拜堂之后,新婚夫妻入洞房,依次有撒帐、观花烛、合卺、却扇等仪式。整个过程,来宾不分长幼,争拾钱果相戏。洞房之外则大摆宴席,款待贺喜的亲友。宋以后,新娘出嫁改坐花轿,拜堂仪式移至厅堂举行,很多习俗被传承下来,仅在细节上有些变化。亲迎礼仪的繁琐,一方面使婚礼增添了喜庆色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结婚的费用。

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7月(上)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焦杰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加持“3+3+3”机制 做实县域德育

河南省沁阳市教育体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构建“3+3+3”工作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做实县域德育工作。

找准三个抓手,做实县域德育工作

以“六礼六仪”为抓手。2016年,我市教体系统以“六礼六仪”为抓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六礼”,即仪容仪表之礼、言谈举止之礼、待人接物之礼、文明出行之礼、文明餐寝之礼、成长六仪之礼。“六仪”,即入学仪式(小学6岁)、成长仪式(小学10岁)、青春仪式(初中14岁)、成人仪式(高中18岁)、毕业仪式(小学、初中、高中)、升国旗仪式(每周一)。全市中小学师生知礼行礼,师生言行规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国关心下一代网站、焦作文明网、焦作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六礼六仪”工作开展情况。

以“知行学堂”为抓手。2015年,我市教体系统推进“知行学堂”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一是借助“知行学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知行学堂建设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的规定动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有效抓手,践行社会公德、传承家庭美德、涵养个人品德、提升职业道德。二是借助“知行学堂”做好重要时间节点德育活动,把“知行学堂”作为开展清明、五一劳动节、党的生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教师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等相关节日德育教育的主要平台。三是借助“知行学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全市教育全过程,切实推进我市教体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开展,2019年,市教育体育局分别荣获焦作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以即时德育评价为抓手。2018年,我市建立了“中小学德育”群,对学校推送在群内的每一条德育信息,均作即时点评,通过评价,肯定各校学校德育工作,针对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截至目前,已累计在“中小学德育”群开展德育工作即时评价1510余条,发挥评价“四两拨千斤”的功能,极大激发了学校德育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引领推动了全市每所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邀请市关工委、文明办负责人和本地新闻媒体记者入群,开展德育工作评价,构建我市德育工作评价更大格局。

踏实三条路径,促进德育工作提质

坚持开展三项学习。一是坚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坚持学习“学习强国”,不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县域德育工作内涵,确保全市德育工作大格局、大气度,高起点、高标准;二是坚持学习中华优秀经典,引导全市德育工作者品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从中华文化根脉处吸收营养,借鉴先圣修身智慧,传承立德树人使命,将全市德育工作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土壤中;三是坚持学习新时代前沿书籍,吸纳改革思潮、开放新风,始终保持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引领性。

抓实思政课建设。要求全市中小学一是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注重问题导向,融合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二是抓好周一升国旗仪式和班会课,明确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将升国旗、班会课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三是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组织全市中小学每学期深入沁阳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红色研学、劳动培训、法治教育等,让思政课程更加有滋有味。

营造校园生活氛围。积极践行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四美丽”建设活动,进行美丽校园、美丽教室、美丽寝室、美丽学生评选活动,以评促建。沁阳一中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开展“铺面如卷面”、寝室管理“飓风行动”;第十五中学打造“天下第一寝”、规范就餐新秩序;屯头小学践行新教育理念,建设“学习+生活+艺术”的校园文化。我们先后组织全市中小学校长到这几所学校观摩交流,推动建设温馨、美丽、乐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实现生活立德、环境育人、文化树人的德育工作新效能。

优选三种方式,认真选树德育典型

海选寻找德育典型。我们破除了给学校分指标、让学校上报德育典型的传统做法,让学校放开手脚发现典型然后向教体局推荐海量的德育典型事迹,由教体局组织优秀德育工作者开展海选,保证每年挖掘选树出一批德育典型。我市多名学生分别获得“河南省美德少年”“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全国百名美德少年” “全国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

高质推送事迹材料。全市上报各级的德育集体、个人材料,教体局相关科室都认真把关,充分挖掘,全力选树德育标高;同时也安排有关同志深入学校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选树典型。疫情期间,有20余位优秀一线教师的事迹在“沁阳教育体育”微信公众号宣传报道出来。

形成德育宣传合力。市教体局和学校都整合相关资源,坚持开放做德育,积极构建多方合作做德育工作的机制。(河南省沁阳市教育体育局 陈治邦 张国宏)

作者:陈治邦 张国宏

鸾鸣凤和的皇帝大婚礼

在古代,婚礼是人生大礼,只有结婚因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古代婚姻制度是“周公六礼”,即《仪礼·士婚礼》中记载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古代士阶层的婚仪。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其婚礼则更是国家大典。它不仅有“六礼”,还多了与皇家地位相关的一些礼仪。下面以清代皇帝的婚礼为例介绍皇帝婚礼与官民婚礼的不同之处。

由于皇后是从记名秀女中挑选而出的,所以,清代皇帝的婚前礼中不再“问名”与“纳吉”礼,同时改“纳征”为“大征”,来表明婚礼的规模宏大。皇帝的婚期都由钦天监来推定良辰吉日,所以也就没有了“请期”这个仪节。此外皇帝贵为天子,所以不可能在大婚时进行“亲迎”礼,只派遣使节先到皇后府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因而称“奉迎礼”。因此,清代皇帝大婚包括“纳采”和“大征”的婚前礼,以及“册立”“奉迎”“合卺”“祭神”的成婚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的婚后礼。

皇帝大婚非常铺张,这从其“纳采”和“大征”礼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甲胄十副、缎百匹、布二百匹,顺治朝还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壸,民间也称为“多穆壶”)1个、银盆2个。清朝统治者以骑射与尚武为立国根本,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甲胄列入其中,并且占有首要的位置。赐皇后父母的金银、布匹等物还不在其中。

皇帝大婚与官民婚礼的另一个不同是,迎娶皇后所用的凤舆并非是与百姓样的红色喜轿,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轿,并且上面有“喜”字。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要提前在凤舆内放置御笔“龙”字。皇后头遮绣龙凤同合纹的红缎盖头,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以表示平安如意。到了乾清门,皇后下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才能进到殿内,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还要跨过马鞍,才能行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合卺礼,即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

洞房各礼行过之后的第二天,皇后要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这就是“庙见”,目的是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朝见”是选择吉日到慈宁宫拜见皇太后的礼仪。由于皇帝大婚是国家的重大庆典,所以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达献贺表,“庆贺礼”就以宣读贺表为主内容。“颁诏礼”是最明显的区别于官民的婚礼,即在皇帝成婚之后,昭告天下,使天下皆知,这是从国家的角度设定的个礼仪。这之后还有一个“篮宴礼”,筵宴结束,皇帝大婚礼仪的帷幕才终于落下。

其实,这种豪华铺张、阵容庞大的婚礼并非一个朝代的每个皇帝都会举行,只有幼年即位的皇帝才能享此殊荣,而成年后才坐上宝座的皇帝,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补行一个仪式而已。

言之有理:话说古代风俗礼仪 (30) 婚礼的程序——“六礼”

第三十篇 婚礼习俗的程序——“六礼”

中国古代的婚姻以其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铺陈而颇具特色,传统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全部过程礼仪程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为“六礼”。这一娶亲程式,早在周代时已确立,在《礼记·昏义》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记载。以后各代虽然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但大多沿袭周礼,到清末之后,六礼演变纷繁,不断简化,到现在已经非常简洁了。

1.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礼。男方想要与女方结亲,请媒人前往女家提亲,在得到对方应允后,再请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并带一定的礼物。《仪礼·士昏礼》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古代纳采礼的礼物只用大雁,这里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大雁是候鸟,秋天南飞,春天返回,来去有时,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二是大雁迁徙时,领头的是强壮的大雁,而幼弱衰老的紧随其后,象征婚嫁长幼有序,不越序成婚。三是大雁雌雄从一而终,象征男女能白头偕老。纳采是全部婚姻程序的开始,后世基本沿用了周代的这一礼制,但礼物有所变化。

2.问名

问名的意思是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的姓名、排行和生辰八字,这一过程相等于订婚。问名还包括要问清女子是亲生还是收养,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这在重视血统观念、门第观念的时代,这是至关重要的,问名也用雁做礼物。

3.纳吉

纳吉是男方在问名后将双方生辰八字拿去占卜,然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民间有许多关于属性不和的说法,比如: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黑鼠黄牛两头旺,龙鸡相配更久长,婚配难得蛇盘兔,家中必定年年富。当然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

  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就是男方在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向女方送聘礼,这是婚娶必须的程序。行纳征礼不用雁,这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也就是后世的送彩礼,最初民间多用首饰和细帛等物作为聘礼,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5.请期

  请期又称“告期”,指男家择定结婚日期派人到女家去通知的习俗。清代的做法是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的诸多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女方接到红笺,就可以准备嫁妆了。

6.亲迎

亲迎又称迎亲,俗称“娶媳”,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亲迎礼始于周代,后来历代沿袭。亲迎礼形式多样,也最为隆重的仪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