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查香谱(查香谱图头解)

时间:2023-12-29 19:50:19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清明话家谱|寻根问祖热潮来袭,上图每年收到300多份新修家谱,都写了啥?

再次亲手抚摸到《辛氏家谱》时,67岁的山西人辛存寿长叹了一口气。

2001年,他决心续修70年未修的家谱,耗时8年完成,送了一套到上海图书馆存档。此后每年来上海的女儿家过春节,他都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来图书馆,问上一句:我那本书出来没有?

一晃10年。直到2020年初,他得到了肯定答案。

为何等这么久?“新修家谱太多了。”上图家谱阅览室负责人沈思越说,近年捐来上图的新谱数量几乎达到一天一套,远超工作人员编目速度,于是出现家谱“排队”一年甚至几年才能入库的情况。

1996年,上海图书馆正式将收藏的家谱对外开放,创办了大陆第一个中国家谱阅览室,此后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家谱捐赠。随着近年民间寻根问祖热情高涨,这个数字连年走高。

家谱,这种以宗族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下的家族私密档案,曾随着社会发展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又在改革开放后,凭借其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风的提倡,再次萌芽——今年春节期间,杭州某中学布置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制作家谱,要求涵盖至少五代。

清明节之际,记者采访数十位阅览室的来访者,试图探寻家谱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

辛存寿耗时8年修成的《原平辛氏族谱》。殷梦昊摄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不解决,岂不白过了一辈子?

位于上图古籍阅览区最深处的家谱阅览室是个安静又热闹的小天地。一排书架,几张桌子,进门能闻见宣纸味。

5年前,沈思越成了这里的管理员。除了接待专家学者和偶尔路过的游客,这个“90后”面对的大都是执着于修谱的老先生。

修谱考验眼力。首先要找老谱,如果家中没有,可以通过工具书《中国家谱总目》找相近地区、姓氏,确定哪套家谱。再从这套家谱里找祖辈姓名。注意,姓氏、地区和祖辈名字对上还不够,还要看家族整体情况是否吻合,不然同名同姓的乌龙也是有的。

修谱更靠运气。在阅览室里,有的人家族小,能几分钟就找到自家的谱;有的家族大,10天半个月也一无所获;有的找到了又发现搞错了,不免埋怨:“上图不是家谱最多的地方吗?怎么也没有!”“连上图都没有,那就真的找不到了……”

“找不到其实是正常的。”沈思越解释,的确,上海图书馆目前馆藏家谱3万多种,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但家谱是私人修撰,不是官方档案,本就不是人人都有,哪怕确定家中修过谱,能在上图找到的概率也说不好。

种种困难,并不能阻挡中国人寻根问祖的脚步。

每个月,上图都会收到许多各地送来的新修家谱。殷梦昊摄。

60岁的朱荣亮是少数在上图找到家谱的幸运者。他祖籍无锡,生在上海。别人问他从哪里来,他说无锡,再问下去,他就答不上来了。年纪大了,这块心头的疙瘩就变成石头。

“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不解决,岂不白过了一辈子?”他不甘心。

朱的父亲生于1924年,14岁因日本侵华战争从无锡逃来上海,学了手艺,从此扎根,2001年过世前,老人念叨着要找家谱。为完成父亲遗愿,朱荣亮跑无锡找祠堂,来上图查资料,都没结果。

直到去年,他看新闻无意听到无锡有朱家人修谱,提到堂号“叙仁堂”,他觉得熟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又来上图。这个堂号对应的《古吴朱氏家谱》足足80卷,他一页页翻,果真看到了爷爷的名字。

朱荣亮当即影印,花数月整理,续上祖父这一支系的几代人,分发给兄弟姐妹,也专门送一套到上图留存,“算是对父亲有了交代。”

而辛存寿代表了另一类修谱者——手中仍有老家谱。上世纪40年代,他的祖父辛兆仁联合村中最有文化的国子监大学生辛在勤,用两年农闲时间早出晚归,从碑文里找线索,补上了家谱中断的80年。年代,家谱被奶奶藏在墙壁里,躲过一劫。

儿时的辛存寿从奶奶口中得知爷爷修谱之艰难:“北方的冬天又干又冷,秋收结束,他就拎着水壶出门抄碑,碑上都是土,他得用水一点点冲干净再抄下来,手被冻得全是裂口。他一个农民,能认识多少字?就照着描嘛,一直要抄到清明前……”

按常规,家谱20年需重修一次。辛存寿之父也想延续家谱,可因只读过四年书,实在无力胜任。直到2001年的一次回乡聚会,辛存寿和辛在勤的孙女偶然聊起家谱的事,一拍即合:既然爷爷们做过这样的好事,我们孙辈该传承下去!

从沉寂到复苏

家谱起于殷商,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事迹,唐宋进入民间,从官修走向私修,明清渐成风尚,在战乱较少、人口兴盛的南方尤为盛行。在史学界,家谱与正史、方志,被认为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根支柱。

直到上世纪50到70年代,家谱被视为封建遗存而遭到,大量毁失。

而上图之所以能保留大量老谱,是因为老馆长顾廷龙当年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组织队伍赴各地,从旧书店、地摊、废品站、造纸厂“抢救”下来,用板车拉回了上图。

上图历史文献中心家谱组负责人顾燕说,所谓家谱的新和老,是以1949年为界。上图2009年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是目前中文家谱最权威的总目,收录全世界范围内公藏和私藏的华人家谱5万余种,其中四分之三为1949年前编撰。而上图正在编写《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初步预计,会收入有近5万种1949年以后编纂的家谱——这意味着,新谱与老谱在数量上已并驾齐驱。

“新谱也就是近30年的事。”家谱阅览室的第一位负责人胡德回忆,1949年后的第一轮修谱热,是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带动起来的。

改革开放初年,许多海外华裔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寻根谒祖。船王包玉刚1984年回宁波老家祭祖时提出看家谱,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当地有关部门复印一份赠与他,对方大受感动,先后捐资帮助宁波大学和北仑港的建设。

由此,政府对谱牒资料恢复重视,社会对家谱的评价渐趋正面化。1987年,上图启动家谱整理工作,时隔30年再次打开封存家谱的仓库大门,胡德至今对那股扑面而来的霉味记忆犹新:“近800平方的一楼,几万册家谱堆得乱七八糟……”

尚未修复的上图家谱。受访者提供

经过虫蛀鼠咬水泡,这些曾被视若珍宝的家谱大都面目全非。胡德和同事们召集20多个实习生,花半年时间才把所有家谱归类编号,还拉到粮食仓库用杀虫剂全封闭消毒,闷了足足半个月,接着是漫长的古籍修复工作,直到今天还未结束。

1996年,随着上图家谱阅览室开放,许多海外华人专程前来找家谱,成套成套复印走。由于原本的宗族制度发达,粤等地也十分积极。

“经济基础是文化复苏的重要因素。”胡德说,修家谱是大工程,耗时耗力耗钱,出资和牵头者往往都是族中的大人物,“为了光宗耀祖修家谱,可以说不计成本。”

他参加过几个仪式:一次在江苏武进,新谱颁发几乎完全继承祖先的风俗,祭祖杀猪宰羊,搭台唱戏放电影,足足三天;还有次,对方要把从上图复印的老谱“请”回家,用红布包裹家谱,请专人在上海火车站敲锣打鼓,烧香磕头,一路护送到浙江义乌。

如今,家谱阅览室已有一批常客,他们是长三角较早试水修谱者,多为退休干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有文化也肯出力,也开始被邀请帮助其他家族修谱。

74岁无锡江阴人周君伟,一大早专程从江阴来上图查资料。这名前乡镇党校校长如今是当地谱牒文化协会的成员,从2011年至今已帮四个不同姓氏的宗族修谱。

“我是‘老三届’,身边五六个同学现在都在修家谱,平时也经常一起开会讨论。”他说,江阴的修谱风气很盛,每家修谱的花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而77岁的厉家騄惦记修谱有20年了,正式退休后,这个化工专家开始专心研究家谱,最近时常提着厚厚的文件包出现在阅览室,对着电脑写写画画,坐上一天。

今年春节,他已经与慈溪老家的族人们共议定稿事宜,不出意外,心心念念的《慈北厉氏家谱》会在夏天正式出炉。

厉家騄修家谱的草稿纸。殷梦昊摄

老规矩和新理念

修家谱再次流行,但沈思越发现很多人对家谱的概念模糊。

“修谱是一件严谨和专业的事,有一门学科叫做谱牒学,在过去,还有专门的谱局和谱师,虽然现在也出现不少这样的商业机构,但从送来的家谱看,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家谱抄来抄去,有的连姓都没改,还有的盲目相信网络文章,不经考证就复制粘贴。”他无奈说道。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图片——有人参加过北伐战争,修谱者竟用了的照片,有人的祖先是武将,照片放的是电子游戏《三国志》中的动漫头像和影视剧照。

“年轻人肯定可以看出来这些错误,但目前修谱者以老人居多,年轻人的参与度不高。”沈思越分析。

其实,民间修谱是私家行为,并没有官方标准,但总得来说包括谱名、祖先像、世系表、传记、祠堂、契约、族产、字辈排行、家规家法等。时过境迁,很多内容随着封建制度消亡不复存在,只有世系图依然被认为是不可缺的核心内容,即家族成员的生卒、婚配情况。

86岁的上海人苏永祁是国内最早试水修新谱的人之一,也是上海苏氏联谊会的创始人。

1992年,他在祖父苏局仙的书斋角落发现《黑桥苏氏家谱》,决心续修,于是请父亲出面号召,邀族叔作序,动员全族力量汇集信息,花了两年时间从13世续到15世,最终制成薄薄一册。

苏局仙苦心编撰的家谱,被用旧牛皮纸包好藏于书斋角落,过世一年后才被子孙发现。殷梦昊摄

这份新谱结构简单,包括序言、世系图、家传、旧谱遗著、编后记等常规内容,为显示男女平等,还从13世起将家族中女性的名字也一一列入。

“当年眼界和条件有限。”苏永祁有些遗憾,觉得和当下的新谱比有些单薄。

翻看最新送来上图的家谱,确实大多装帧精美,内容也更丰富,无一不加入女性记载,甚至还有外姓媳妇的个人传记。各种彩色照片代替了过去的人物画像和手绘地图,还有的采用中英双语编写。

相比之下,辛存寿的新谱也别具一格,还整理了当地方言俗语、诗文作品,以及上世纪60年代下放到村里的知识青年名单。“之所以加入这些,是希望能让家族历史更立体,和每个人的联系更深刻。”

辛存寿修谱之初无任何启动资金,全凭自己和20多个村民四处奔走,收集资料。直到最后付印阶段,大家才一起筹了几万块印书费。

因为在太原安了家,辛存寿只能利用休息时间骑车回乡,挨家挨户访谈,征集族人信息。有人敷衍,有人怀疑,更有人不理解:“弄这个对我有啥用?我就姓这个,没家谱也能活。”

不过大多数村民都非常热心参与,让他重新看到家族一度涣散的凝聚力。“我是医生,收入是有保障的,但农村人不干活就没收入。几个村民在春耕的时候也放下活计跟我调查,有的还跑去外地,非常不容易。”

其实,上图还接收过不少更简单的“家谱”——几张表格甚至一页纸,大多围绕修谱人自己统计上下五六代人。

“我们没办法对这种家谱做很学术的判断,因为大家也都花了心思,哪怕是碎片化信息,但也算提供了线索。毕竟向上追溯老谱确实很难。”沈思越感到为难。

名人、罪人、普通人

是不是人人都能进家谱,每个人着墨多少,也一直存在争议。

早在90年代初,曾有一个老人找胡德,拐弯抹角讨教:家里有人是在1949年后被判刑的,还有被划为右派的,能写进家谱吗?如果写进去,有关部门会不会来家里“抓人”?

“家族里面每个人发展前途不一样,有的好,有的坏,有的默默无闻,但无法否认他们与家族的血缘,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如实记录。至于功过得失,相信历史自有公论。”胡德认为。

有家谱明确规定除名一事:一旦有成员犯严重过错,经过家族内部讨论,会被从家谱中除名,在古代是极严厉的惩罚。但这一规定在古代是宗族自治的手段,在现代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下,仪式性强于应用性。

胡德还发现,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新增人口变少,不少地方修谱喜欢联系周边县市的同姓家族,为的是壮大家谱规模,或者拉拢名人、互相攀比。

“300年前是一家,听上去没错,但隔了十几代人,血缘关系已经很疏远。从优生学角度,出了曾祖父、祖父、父亲、孙子、重孙这五代,就算是本家也可以通婚。实际上,古代家谱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查询亲属关系,避免近亲结婚。”他解释。

胡德曾去江西参加一个胡氏家族大通谱的活动。一个人发现他也姓胡,就问了他的籍贯、地址等情况。结果大通谱修完,胡德也收到一份,发现自己也被写了进去,祖籍还写错了。

“现在人们都喜欢往大了修,各种全国X氏家谱,且不论这个工程所需人力物力多少,到底能不能把这个姓氏各个分支真正追溯清楚都很困难。最后结果往往是胡乱追溯,但凡是这个姓氏的名人都变成了‘老祖宗’。”顾燕对此表示担忧。

有的家谱还“夹带私货”,比如将修谱者自己、捐钱多的名人政要过分突出。

对此,辛存寿心态平和许多。他在家谱序言中直接写道:我辛氏“既无达官显贵、名儒淑彦,亦无大商巨贾,豪亲富戚,之所以瓜瓞绵绵,稳步发展,繁衍二十余代至今者,全凭族人诚实本分、忠厚焕荣、自尊自强……”

实际上,辛氏中也有成功的官员与商人,但辛存寿没有强调,理由是:“他们在方方面面已经得到许多荣誉,并不在乎我这里加一笔。”

相反,他倒是在谱里记录了些“无名之辈”,比如一个叫栓恒的孝子:夏天,他的盲人母亲想吃冰棍,村里没有,栓恒就跑到县里去买,没有保温杯,他就拿一块毛巾把冰棍包起来放进茶缸,回来冰棍全化了,他把毛巾拧出甜水,给他妈妈喝。

“栓恒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人,如果不写在谱里,过几十年,谁还记得有这么个人?”辛存寿觉得,家谱决不应是一串平平淡淡的名字而已。

他希望能让栓恒这样的族人,能在这个世界上、在家族里留下些痕迹,也希望让儿孙们传承家风,孝敬老人。

对根的追问

2009年,辛存寿修谱时作了一项特别统计——老谱3152人中存世仅166人。家谱尚未付印,不断有老人去世,包括他的父亲。

辛存寿痛心,乡村作为故乡情结的载体,正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消失。“我们上院村原来是两千多人,现在只剩几百,年轻人都到了城里头……”对他来说,修家谱也是一场对家族文化的抢救。

在修谱过程中以及领谱大会上,他除了邀请辛氏族人,还特意让孩子们参加,培养他们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那天,四五百人到场,无一不恭敬领回家谱。辛存寿说:“老人们做过的事情,不能断在咱们手里头。”

尽管如此,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老人谈到年轻一代的宗族观念淡漠。

正在阅览室核对家谱信息的陆志贤。殷梦昊摄

祖籍常州武进的退休教师陆志贤说,他们陆氏宗祠理事会每年都会出好几期刊物。他身为执行主编,发现好多小青年看不懂家谱,就经常把老家谱里的文言,特别是家规家训,翻译成白话。

“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和精神,是最大的悲哀。”他一字一顿说道。

不仅是他,很多修谱者都认为家规家训是家谱的灵魂所在,有必要保留。周君伟研究了好几套老家谱,把家训家规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一起比对,发现很多相似。厉家騄和族人商议,制定了新版族规,尽管不具有强制约束力。

老人们不约而同认为:即便家谱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依据的实际功能已丧失,却依旧是当代国人寻求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来源。

就在2016年,上图首度推出“家谱知识服务平台”(http://jiapu.library.sh),一天之内,平台就涌入七八千访问者,一度挤瘫。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线上寻根”,免费查看8000多种家谱。去年,平台不仅增加数据量,还增添了基于家谱内容的家规家训检索查询,并接受在线捐谱、在线识谱和在线修谱。

项目负责人夏翠娟说,古籍数字化是趋势,数字化地呈现家谱,不仅检索、浏览更便捷,修谱也更简单,还能对内容做统计分析,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果,比如胡适是里唐朝一个皇子的后代。

至于家谱一直被诟病的真实性,她认为,对于历史研究来说,真实性非常重要,但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家谱的意义在于为他们提供寻根的线索。“一个人如果能发现家谱里记载是历史上哪个名人的后代,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激励。”

去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长三角文博会上,夏翠娟将这个系统带去展览,发现大部分年轻人都很感兴趣。

“寻根是人的本能,只是大多数人年轻时忙于事业,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她期待,未来的家谱会以大数据、互联网的形式被下一代人接受。

记者在阅览室采访的一周多时间里,也观察到偶尔有年轻人路过张望,但真正坐定的不多,大学生黄壮鸿是个例外。

被问及是否也要修家谱时,男生困惑地皱眉,好像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他说,来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了解自己的姓氏和家族的历史。

和周围的白发老者一样,这个21岁的青年人也安静地翻开一本家谱——开始了他对根的追问。

栏目主编:宰飞 文字编辑:宰飞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zaifei@jfdaily

来源:殷梦昊

如何从香火上看吉凶,三十余载风水先生精华分享!(值得收藏)

相信很多人都免不了上香,如何从香火上看吉凶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妙悟就将这么多年来总结的一些经验分享出来,供有缘人参考!

小莲花香

香意:三日内必有人来吉事相告

大莲花香

香意:七日内来财喜

增寿香

香意:一年内身安心乐且身体宽舒

增禄香

香意:月内必有高迁之喜

极乐香

香意:修仙自有金丹成,庶人终有喜庆成

平安香

香意:平安无事

孝服香

香意:七日内家中有孝服穿

催命香

香意:月内有命终之人,或半年内家有大凶

增财香

香意:十日内有进财之兆

贼盗香

香意:七日内小心贼人光顾

 消灾香

香意:灾消难满,百福并生

 小天香

  香意:神仙临坛,祈福降祥

 大天香

香意:主神临堂,请速礼拜

 长生香

  香意:三日内有人来相邀请

恶事香

 香意:七日之内有恶人来争是非

  疾病香

香意:七日之内有疾病缠身

催丹香

 香意:道家生丹,身健体壮,庶人长智,发福生财

 献瑞香

香意:三日内有吉祥之兆

口舌香

香意:七日内有凶人来争是非,有口舌之灾

成林香

香意:行功立德,自有护法,行善积德,自有天相

催供香

香意:三日内有祖师来收香,急献好香于庙堂

增福香

香意:十日内有吉祥如意之事

天地香

香意:天地采香,急焚香火

功德香

香意:功行全备,神灵默佑

另附文字说明:

1、靠右得香头高于左手边和中间得香头,且左手和中间位置得香头持平,这个称为:天地香

2、靠左得香头高于右手边和中间得香头,且右手和中间持平,这个称为:消灾香

3、左右都低于中间,但左右持平,这个称为小天真香(意为有佛祖降临)

4、中间香最高、右手次之、左手最低得,称为增财香

5、从左到右呈阶梯型增高得为功德香(有神灵保佑)

6、左手低,中间和右手高(而且高出左手1半),称为催丹香(意:身体健康、愚人增智)

7、左手比中间和右手低(低一个香头),但是低得有限,称为催供香(三天内会有祖宗来,须准备供品)

8、左手和中间持平,高于右手(高出4分之一),称为:增福香(十日内有吉祥如意祝福降临)

9、从左到右,呈阶梯型降低得,称为:极乐香(有喜庆之事即将来临)

10、左手最高,右手低于左手(低于左手3分之一),中间最低,称为恶事香(俗称得恶香)

11、左手高于中和右(高一个香头),中右持平,称为成林香(做任何事情都有守护神在你左右护卫着你)

12、左右持平,高于中间3分之一,称为献瑞香(意:三日内有吉祥之兆)

13、左比右高半个香头,但左右又都低于中间,称为禄香(意:官禄将会出现忽高忽低得情况)

14、左手低于中间1个香头、右手低于中间1半得,称为贼盗香(意:近日将有小偷或强盗入门)

15、左右持平,中间低1个香头,称为大莲花香(意:七天内有喜事和财运)

16、左、中、右无论如何燃烧始终保持香头平行得,平安香

17、左中持平,低于右手1个香头,称为:寿香

18、左中持平,低于右手4分之一,称为:长生香

19、左右高于中间1个香头为小莲花香(3天内有吉事)

20、左右持平,低于中间3分之一,称大天真(神仙降临)

21、左中持平,右稍低为孝服香

22、左右持平,中间短为口舌香

23、右长,左捎短,中间短为疾病香

24、左中持平,右短为催命香

结善缘请关注我,将会给您带来好运势!周易、玄学不是迷信,正确利用易经风水,化解命中难题。个人运势预测、事业运、财运、桃花运生旺、婚姻缘分分析以及学业运问题的化解等方面的问题私信咨询我。

声明:本文为妙悟原创,未经许可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mwmw0123456789

大量年轻人涌入寺庙:烧香拜佛成新型解压大法,一串手链卖890元

不知从何时起,寺庙被年轻人挤爆了,他们成了给寺庙上香的主力。

北京雍和宫限流了,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购了,西安广仁寺门口排起了一公里长的队伍......

据携程数据显示,自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的售票增长了310%,2月以来预定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据了50%。

工作、学习、各种琐事使人疲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一场“佛系”出游。

“攒功德”再也不止于电子木鱼和电子佛珠了。

如果抛开宗教和信仰的话题,那么这些年轻人去寺庙的行为,又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现实性问题呢?

烧香拜佛成了年轻人的解压大法

今年,刮起了一阵“寺庙游”的大风,年轻人从去游乐园变成了去“XX寺”。

据数据统计,2019年“寺庙”一词在社交平台上还处于泛泛之谈,4年过后,搜索量竟增加了368倍。

今年从1月1日至3月16日,“寺庙”的搜索指数又同比增长了586.81%。

大家好像都找到了在世俗红尘和禅意之间的平衡点——入寺拜佛。

以前去寺庙烧香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不知从何时起,寺庙成了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其中,在三次元里对寺庙疯狂心动。

正如网红界存在的流量壁垒,寺庙道观也在遵循“人间热度”的法则。

尤其到了考研季、保研季、考公季,寺庙里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关于拜佛,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说是把香举过头顶、弯腰90度,报给佛祖姓名和身份证号,它就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

网络上有一份“寺庙热度榜单”,可以看到灵隐寺、鸡鸣寺、雍和宫稳坐前三。

有前线香客说,早上五六点钟就有人在寺庙门前排队了,“寺庙游”的大火,人多到菩萨们24小时全天无休。

哪怕严格保持996的工作制度,恐怕也很难处理完漫天的祈福心愿。

曾经人人不屑的烧香拜佛,如今来了个大反转,成了年轻人最流行的解压大法。

除了北京的雍和宫之外,原本香火稀少的卧佛寺也因为其名称与“offer(录取通知)”谐音而瞬间爆火,成为了一心想要“上岸”的年轻人争相拜访的打卡胜地。

从去年开始,考研人数直线上升,单是报名人数就达到了457万,比2021年增长了80万。

为了脱离“加班制”,考研成了实打实的“铁饭碗”。

计算机专业的李新宇,就是在向成功保研的学姐讨教经验时得知这座寺庙的:“卧佛寺很灵的,可以去试试”。

于是他带着3个室友起了个大早,来了场说走就走的寺庙游。

在去之前他还在网上查了拜佛攻略,又向父母请教了一番。“我妈说遇佛就要拜,别瞧不起谁,不能只朝一个佛祖磕头上香”。

于是他按照学来的规矩,虔诚的从寺庙的左侧小门进入,就连侧面的尊者像都没有落下。

保研成功后,他又回去拜了拜,说是为了还愿,还给佛像上了一盏粉红色的莲花灯。

和李新宇一样,那些前来卧佛寺祈福的人也都怀揣着对学业或事业的期望,有些人甚至在祈福条上满满地写下了“offer”一词,并将祈福条挂在了架子上等待祈愿实现。

当然,除了学业和事业外,大家还“别有所求”,但至于求的是什么,从雍和宫的手串里便能一窥究竟。

财神爷前跪满了人,姻缘庙前无人问津。

张萌萌自幼接触佛教,每周去寺庙烧香祈福成了她的“家常便饭”,自大学起她就开始替人在各种名寺古刹代请“法物”。

一些高颜值手链常常买断货,有时去好几次都不一定能买到,美貌、稀缺、再加上美好的寓意,俘获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心。

2018年之前,张萌萌的客户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几年28-35岁的客户开始增多,几乎都是为了事业而找她帮忙的。

疫情过后的这两年,年轻的客户反而占据了大多数,几乎都是二十岁出头,有些才十几岁,以女生为主。

年纪比较大的阿姨,或许都在祈祷家人平安健康,年纪小的女孩就不同了,“她们祈福是为了感情,每天都在纠结哪个男人爱不爱她”。

但这两年,情况完全翻了过来,70%的年轻人都在为事业祈福:“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挣钱,这个现象尤为明显”。

其中468条购买消息中,有47%都选择了“多金如意”款手链,相比起被真命天子、梦中少女看到,他们更希望和“财神爷”捆绑在一起。

还有30.3%的人选择了十全十美款的五行多宝和金刚杵手串,钱也要、姻缘也要、健康也不能少。

只有2.1%的人选择了来一场浪漫的邂逅。

这说明比起另一半,人们更在乎人生的后一半,比起有个伴,大家更希望有所成就。

所有寺庙中,卖的最火爆的当属北京雍和宫里的“香灰瓷和香灰琉璃手串”,据说它是本寺香炉里的香灰制成的。

单是这一点,就足够吸睛了。

一位去雍和宫拜佛的人分享了买手串的艰难历程:

“人多的根本挤不到玻璃柜台前,跟店员交流全靠吼,想买哪一款先,拿着票付完钱后取手链,等拿到手链挤出来后都快窒息了”。

每当雍和宫法物流通处推出新品,无论是香灰瓷、香灰琉璃的基础款式,还是马卡龙系列、半塘琉璃系列,都能引发一股购买热潮。

对他们来说,排个长队去拜佛,在从法物流通处买个“宝贝”,等大师开个光,一整套许愿流程才算完美落幕。

有人说其实在买的过程中,心里也是矛盾的,明明知道它只是一件物品,被赋予了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依然愿意为它花钱、愿意排队为它开光。

去不了雍和宫的人也不用丧气,在“寺庙游”大风掀起后,全国各大寺庙的法物好像都“内卷”了起来。

虽然那一个个手链、手串、小指捻都很精致,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在张萌萌看来,每个订单的背后都藏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焦虑感”。

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迫切的需要一个心理支柱,需要一份被保佑着的安全感。

有些人从寺庙回来就分手了,可一点失落的感觉都没有,还觉得是佛祖帮了他,或许是“遇人不淑”呢?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年轻人选择了求佛。

更奇特的现象是:财神爷前跪满了人,姻缘庙前无人问津。

对于一心求职或者求一张“offer”的人来说,爱情却成了“别来沾边”式的存在。

所以想知道当下年轻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看一看他们买手串的款式、转一转寺庙便一眼得知。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在网上查了查一些“法物”的价格,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法物”的价格

从美观又实用的手链、事事如意小柿子吊坠,到带着美好寓意的香囊、护身符,价格在五六百元不等。

便宜点的十几块钱就能买到,鸡鸣寺的手写祝福只需0.1元,但满200元才能包邮。

去年8月,天气非常燥热,早上6点多灵隐寺门前就站满了人,只为求购一串“十八籽”。

“十八籽”是将18颗不同的菩提子串成佛珠,曾经因为热度过高,导致灵隐寺不再出售。

它并没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组合。

十八代表着永驻世间护持正法的十八罗汉,但由于很难买到,所以原价50元左右的手串被代购炒到了200-300元不等。

据说它要小心翼翼的戴在左手,三天不能沾水。

在北京,雍和宫的手串已经和全聚德、稻香村并称为“北京三大特产”,雍和宫的线上商城出售的商品大概在200-500元不等。

鸡鸣寺的手串卖的最火爆的就是白玉菩提·莲花款,88块钱一串,但是已经卖没了,想请也请不到了。

有人花25元买了门票,最后买了一串890元的绿幽灵手链,便结束了这场“佛系”出游。

他们不会仔细的研究每一个景点,也不在乎周围的自然风景,但是在买手串上,却没少下功夫。

从颜色、材质,到花纹、形状,都有着不同的讲究,看来这的确是门“大学问”。

比如说,黑色代表财神爷的“化身”,象征着财源滚滚,粉色代表着平安,蓝色代表着健康,红色代表着姻缘等等。

如果都想要,可以选购马卡龙色,什么颜色都有,什么愿望都能“满足”。

就连手串上的珠子,在“信男信女”的眼中都有讲究。

比如一颗珠子代表“一帆风顺,一生好运”,3颗珠子代表“佛、法、僧三宝”,108颗珠子代表“消除108种烦恼”......

有些人对“法物”爱的死去活来,却被工作困扰着没法去买的,还会找人帮忙“代请”。

之前我们说的香灰琉璃珠原价在200—300元,但代购价最高的已经达到了1080元。

看来相比起“寺庙”,人们更爱的是“好运”。

有位网友说:“2000元的项链我想都不敢想,2000元佛珠串我想都不用想,直接拿下”。

其实大家也知道,无论烧香拜佛也好、还是买佛珠也罢,都是些迷信的作为。

但在这“卷”到不行的社会里,人们太需要一针安慰剂了。

香炉里的香灰隐藏了太多年轻人的焦虑,一颗颗开了光的佛珠里包含了太多的心酸往事,这些承载着希望的实体,不过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而已。

对于年轻人来说,寺庙就像是“乌托邦”般的存在。

坐落于山上的寺庙清幽宁静,坐落于闹市中的寺庙又有一种大隐于市的感觉。

庙里的僧人步伐轻盈、作息规律,踏进庙宇的那一刻,仿佛闯入了一个结界之中。

结界外是KPI和加班,结界内是安宁和慈悲。

寺庙给人的感觉的确是轻松的,小乐为了找寻内心的净土,带着一头刚漂完的蓝色头发去了里面做义工。

谁知还没两天就受不了了,山上的蚊子实在太多了,母亲偷偷给她送了风油精和蚊帐才勉强撑过了一个暑假。

作为一名义工,她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打扫观音殿的卫生。每天早上8点,她会准时开门,先扫地、再拖地,然后等待信众前来上供。

瓜果、饼干还在她的认知范围内,有次来了对老夫妻,拎了满满的一袋鸡鸭鱼肉,虽然淳朴,但又缺乏一些佛教常识。

真是可敬又可悲。

待了一段时间后,那些让小乐悲伤的事情也没能化解,不过寺庙里的夏天很凉快,她没事就去看看水缸里养的荷花、拍拍天上的浮云,的确发现自己有了些变化。

“那是种以前从未有过的感觉,轻松又舒适,心仿佛沉下来了,也渐渐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最终拯救她的,还是她自己。

前几年,有个词特别火,叫做“佛媛”,说的就是那些长相漂亮的“爱佛”姑娘。

她们往往穿着汉服、带着佛珠,看起来像是跟佛有缘的人,其实对真正的佛教一概不知,只是为了拍照打卡。

而在小乐的眼中,寺庙是用来“修心”的,抛去那些迷信的说辞不讲,这个地方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即便不信也没关系,至少要学会尊重。

身处清幽的寺庙里,心里想着的无非还是红尘俗世,寺庙这种地方听起来无欲无求,但实际上它承载着外界最多的欲望......

(人物昵称均为代名,图片仅为参考图片)

生育隐痛:20年间,男性浓度下降75%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言懿 | 北京报道

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放开三胎”的消息来了。

中央宣布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生育政策放开的背后,是逐渐走低的出生率和人口增速。

过去十年,人口年平均增速从0.57%放缓至0.5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三胎政策放开后,很多家庭面临“生还是不生”的抉择。这一切属于幸福的拥有选择权的家庭。在他们之外,那些“想生而生不出来”的家庭正在遭遇生育的困境,“不孕不育”成为他们的隐痛。

在“想生而生不出来”的痛苦和煎熬中,他们和生育时钟赛跑,辗转求医,甚至求神占卦,在无数次失望中寻找希望。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平均每6~8对夫妇中就有1对面临这样的困境,以至于中国成为了世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第一大国,每年试管婴儿的数量逾20万例次。

试管婴儿是最后的出路,却并非是万全的出路。

今年31岁的张芳从来没想到“不孕”这件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工作—结婚,身为“小镇做题家”,人生一向按部就班的她,却卡在了生孩子这道关卡上。在头胎遭遇“胎停”之后,张芳用尽各种招数,然而肚皮却始终没有动静。临床上,张芳被诊断为“继发性不孕不育”。

“原来生孩子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失败是一个孤儿”。怀不上孩子,所有压力都压在了张芳身上。为了积极备孕,张芳推掉了很多工作,同事们满腹怨言,领导批评她“干不好别干了”,甚至有同事背着她说“谁没流过产啊”。

来自婆家的压力更是难以忍受,张芳头胎小产还未恢复,婆婆又打电话来催生。春节团圆过年,婆婆不时感叹张芳“为什么怀个孩子这么难”,抱不上孙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大家庭里,同龄人经常抱着孙子来串门,婆婆受不了,不时找人算命、开偏方,甚至想让张芳吃胎盘。

来自娘家的催生则是“软刀子”,头胎流产不到半年,妈妈又督促着张芳去看中医,说“妈妈不想让你再等了,你年纪也不小了”。

张芳感觉自己陷入了困境:“在公司,领导觉得我不是个好员工。在大家庭,公婆觉得我不是个好媳妇。在小家庭,老公觉得我不是个好妻子。”张芳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感叹她的无奈。

张芳也曾听朋友推荐,慕名上门求助一位在外出诊的所谓名医。到医馆一看,前面已经有二三十人排队等候。花了200元挂号,又排队等了两小时,终于轮到张芳。医生花5分钟简单了解了张芳的病史并号脉之后,告诉张芳先去医院抽血,看看有没有怀孕再说。随后,她被拉进了一个300人的微信群,之后再无人问津。

“谁不想赶紧怀孕呢?”张芳说。为了科学备孕,提高每一次可能的机会,她每天早上都要使用两种牌子的排卵、备孕试纸验尿,“感觉自己像熊猫烧香”一样。连续十几个月,张芳都在不断重复“希望—失望—绝望—再燃希望”的过程。每次备孕失败,她都需要花一整天时间来平复心情,“觉得四肢发软,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

张芳每天早上都像“熊猫烧香”一样,使用两个牌子的试纸

每个月都要用掉一二十条可丽蓝验孕棒

她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梦魇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尽头。

“(结婚后)一年不怀孕,怀孕等三年。”张芳如今才真切地理解了这句话。一开始,她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怀孕是个简单的、顺理成章的事儿。但直到自己开始备孕,才意识到,对于并非“易孕体质”的女性来说,怀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卵子质量、的数量和质量、排卵时间、子宫内膜厚度与受精卵协同情况、激素的波动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

而张芳只是千万个遭遇生育难题患者中的一个。中国人口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患者超过4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15%。而20多年前,中国育龄人群中不孕不育率仅为3%。

这意味着,每6~8对夫妇中就有1对遭遇不孕不育问题。

门诊楼走廊内不孕不育夫妇在等待就诊

20年间,男性浓度下降了75%

“每次排卵都是深情的期待,每次月经都是失望的流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被称为“产科界男神”的段涛医生曾在一次演讲中如是描述备孕的过程。

在医学上,怀孕有一个专有名词“妊娠”。完整的妊娠期是指从受孕到分娩的全部生理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和卵子从相遇结合形成受精卵、成为100个左右囊胚细胞团、成功着床、发育长大直至最终分娩。中间的每一步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妊娠失败。尽管科学已经解释了这个过程中的大多问题,但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一般来说,一对育龄夫妇在没有避孕的情况下,共同生活在一起尝试怀孕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未果,我们才会诊断他(她)为不孕不育。”中国性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姜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事实上,即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一对夫妇,半年之内大约有40%怀不上孕,一年左右大约20%怀不上。根据相关统计,在各种造成不孕不育的原因中,男女双方的因素占比差不多,都在30%~40%左右,夫妇双方因素占20%,剩下10%原因不明。

造成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男性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与质量、数量以及性行为能力有关。相对而言,女性不孕的原因更为复杂。如多囊卵巢或卵巢早衰导致排卵障碍、输卵管堵塞阻碍卵子与结合、子宫疾病甚至自身免疫导致受精卵无法着床,等等。即使成功怀孕了,孕期女性的激素水平、身体状况乃至压力,都有可能导致胎儿停止发育,妊娠失败。

“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我们一般都建议夫妻双方共同来就诊,尽快查出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方案来进行生育。”姜辉说,除夫妻双方自己的身体原因之外,环境污染、高节奏的生活、食品安全等问题都会影响生育功能。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国际研究显示,1992 年,正常可生育男性的浓度在 6000 万/毫升。1999年,可育男性的平均浓度已经下降到了 2000 万/毫升。2010 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正常男性的平均浓度只有 1500 万/毫升。“20年的时间里下降了超过75%。”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即使查清了原因,治疗过程仍然是十分漫长的。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是不孕不育患者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况。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容易出现卵泡不成熟、持续性不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等情况,多数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不孕、多毛、肥胖等问题。

由于大部分多囊患者都存在排卵障碍,促排卵成为多囊患者怀孕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方式。

李悦就是典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2019年,备孕大半年未成功的李悦去医院,意外被确诊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告诉她,自然怀孕的概率只有正常人的50%左右,此外,还有相当高的流产概率。

从确诊的那一天起,李悦开启了长达近两年的促排经历。每个月,她都要往返医院10次以上,进行B超监测和激素水平测定,根据卵泡的成熟度注射药物来帮助卵子发育和排出。两年时间里,李悦已经不记得自己打了多少针,有些是在医院注射的,有些要拿回家自行完成注射。

促排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李悦每个月小腹都有将近20天处于酸痛的状态,甚至由于卵巢过度刺激而发烧。好在促排不是持续性的,三四个周期后,医生会建议她休息一个月。一年后,李悦终于怀孕了,可惜还不到两个月,胎儿没有查出胎心,停止发育了。

李悦不得不又一次开始促排之旅,这一次,加倍的药量给她身体带来了更大的负担,最终,医生只能无奈地对她表示:“不能一直这么刺激下去,考虑做试管吧。”

主治医师告诉她,多囊卵巢疾病和基因有一定关系,因此具有一定遗传性质。这也令李悦的父母十分愧疚。李悦的父母不仅一次主动提出要负担治疗过程中的所有费用,甚至主动劝说她,“不然直接领养或者用别人的卵子吧”。

2021年了,生不出孩子仍然被威胁要离婚

赵一倩是一家二甲医院骨科的护士,在本医院生育可说是近水楼台。但与张芳一样,赵一倩也在头胎遭遇“停育”之后,迟迟未能再次怀孕,被临床诊断为“继发性不孕不育”的她,迈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随着年纪的增长,赵一倩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逐渐明显,之后,赵一倩经历了多次促排,乃至试管婴儿,但都始终未能怀孕。

“之前,别说朋友圈朋友们晒孩子了,就是看到院子里流浪猫产仔、石榴结果,心里都会失落。”赵一倩说。

看中医、看西医、用偏方……5年久备未孕,赵一倩的处境更加举步维艰,来自家庭的压力愈发沉重。

“我觉得真的快坚持不住了。”赵一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今夫妻二人都已经34岁,“再这样下去,还不知道婚姻能维持多久。”

“没孩子就要离婚。”这让她的朋友们都觉得匪夷所思。但是赵一倩反而觉得能够理解,“这毕竟是一个人的生育权问题”。

在赵一倩看来,女性在生育问题上非常弱势。她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求诊经历,让她见到了很多前来治疗不孕不育的夫妇。如果是男方的原因导致不能生育的,很少见妻子选择离婚,大多时候都默默陪着丈夫来看病,一遍又一遍地穿刺卵巢取卵、做试管婴儿,夫妻二人还可能会选择抱养;但如果是女方的原因导致不孕的,最终以离婚收场的概率并不低。

姜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来看,女性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身体承受的创伤都要比男性多。一般来说,如果存在不孕不育的情况,首先应该检查的是男方,因为男性的检查相对来说时间短、简单方便而且无创性检查多。而女性的检查则要涉及生理周期等方面,时间相对较长,检查相对频繁,有创性检查多,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每个促排的周期,我都有那么两周每隔一天就要去一次医院。单位是不会因为你需要怀孕就网开一面的。”李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因为需要频繁请假,自己有半年的时间里绩效考核全部为零。“生活压力那么大,孩子要生,贷款也要还。因为请假耽误的工作要晚上加班完成,而熬夜又会影响受孕的概率。但又不敢辞职,即便是能在一年内顺利生完孩子,再重返职场时都已经35岁了,工作该多难找?万一不顺利,年龄更大再回来工作,还有人要吗?”

一对无生育能力的年轻夫妇从库走出

受孕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对于女性来说,成功受孕,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十月怀胎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遭遇胎停育之后,张芳发现,胚胎停育竟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不聊不知道,许多已为人母的朋友,都曾经遭遇过早期胎停育,“光周围的朋友里就有7个”。

胚胎停育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胚胎着床及发育依赖于复杂的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任何一个环节失常,都可以导致胚胎停育。

“随着年纪越大,生殖细胞自身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越高。尤其是女性在35岁以后,卵巢功能开始明显下降,卵子的数量和质量也迅速下降。卵母细胞非整倍性的概率相应也会增加。”一位不愿具名的胚胎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起胚胎停育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胚胎停育的50%~60%。

博士毕业后结婚的李晓洁婚后第二年就怀上了孩子,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利。然而,意外却在她孕35周时发生。本来一心期待“卸货”的李晓洁,腹中的孩子却因脐带绕颈,窒息而亡。

眼睁睁看着千辛万苦孕育的小生命离开自己,李晓洁一时间难以接受,她哭得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煎熬16个小时,李晓洁完成了引产,引产的过程极其痛苦:舌下含药、塞药以促进宫缩,还伴随着高烧、剧痛、发抖畏寒、大出血……而更巨大的创伤,在她的内心。

好在一年多后,李晓洁又怀上了,此时她已经35岁。李晓洁说,她对事业已经没有什么期待,只希望能平平安安生下属于自己的孩子。

“还没等我结婚,就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为什么怀个孕这么难?”在求子的过程中,张芳不止一次这样问自己、问医生、问身边的人。在得到的答案中,“年纪大了不好要”这句话显得格外刺耳。

研究生毕业时她已经25岁,相亲认识老公,28岁结婚,然后开始买房、装修……张芳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自己人生的规划,没有想到却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为什么怀个孕这么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教授曾经给出过一个答案:生育力与很多因素相关,其中生育年龄的延后是导致生育力低下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性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姜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也说,生育力与很多因素相关,但整个妊娠过程中,女性的年龄是决定性因素。

据他介绍,从生理年龄上来看,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2~28岁,而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5~35岁。随着大学入学率的提升,总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压力、生活快节奏等方面的原因,很多育龄夫妇结婚时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因为工作或者生活的原因等两年再生,很容易就错过了。

“很多人不知道,卵子是有出厂日期的。一个女生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她的卵子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的减数。换句话说,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卵子就被打上了出厂日期。而男性不同,的出厂日期基本上是随时更新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指出,从生理结构上来说,年龄的限制对于女性是很不公平的。

即使采取了辅助生殖的方法,女性年龄的影响仍然很关键。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杂志在2015年年底发布的辅助生殖技术生育治疗的国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对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率最高,其中,低于35岁年龄段的女性使用辅助生殖技术来受孕的比例最大。

姜辉告诉记者:“胚胎最终的孕育是在女性子宫内完成的。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年龄推迟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卵母细胞质量改变,染色体异常概率增加,这些都会导致受孕概率低,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胎停育、流产以及分娩困难甚至是婴儿出生缺陷的概率。”

国家卫健委在近日回应出生人口下降时表示,原因之一是生育妇女规模减少,婚育年龄推迟。一方面,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规模不断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规模年均减少340万人,2020年同比减少366万人。另一方面,婚育年龄推迟造成当期生育的妇女减少。2006—2016年,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从23.6岁、24.3岁推迟到26.3岁和26.9岁,20~34岁女性在婚比例从75.0%下降到67.3%。

事实上,生育年龄晚的现状无法回避。乔杰表示,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生育问题有了不同看法,在最佳孕育年龄“能生而不想生”的人增多。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生育力下降,一些人又不得不面对“想生而生不出来”的问题。

(应采访对像要求,文中张芳、李悦、赵一倩、李晓洁为化名)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周刊》第11期封面

荔枝:花能酿酒,壳能调香

捣麝成尘,薰薇注露,风酣百和花气。

品重云头,叶翻蕉样,共说内家新制。

古代用香以合香为尚,文人基于对气味的偏好,都自己创作香方,古香方中有大量以文人为名的香方。

当时制香的材料除了名贵的“沉檀龙麝”,一些果皮、花朵也是古人比较看重的香材,像常被我们丢弃的荔枝壳,就是古人制作熏香的香材,明末学者屈大均《荔枝酒》中提到荔枝,花可酿酒,壳能调香:

自有消酲藤子在,兼之除热蔗浆宜。

花先入酿仙人识,壳即调香内府知。

荔枝壳蕴含有强烈的香气非常适于合香,陈敬《陈氏香谱》“荔枝香”条载:“取其壳合香,甚清馥”。

在宋代,用荔枝壳调制合香极为流行,从山林隐士至皇宫贵族,都有用荔枝壳调配的合香方。温成皇后的殿阁中,就曾焚烧荔枝壳与松子膜、苦楝花调配的合香,《苏轼文集·香说》载:

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

在崇尚以名贵香料合香的宫中,温成皇后则反其道而行,弃沉、檀改用果皮与香花制作熏香,真算的上是后宫中的一股清流。

以廉价的荔枝壳合香,在士人阶层更为流行,陆游的《焚香赋》中记载,他曾用荔枝壳、兰、菊等植物花朵与柏树果实制作合香:

暴丹荔之衣,庄芳兰之茁。徙秋菊之英,拾古柏之实。纳之玉兔之臼,和以桧华之蜜。

荔枝壳、兰花、菊花、柏实,捣末,加炼蜜制作香丸,这种随手摘取花叶制作的合香,被文人戏称为“穷四和香”,陆游《闲中颇自适戏书示客》诗,提到的烧穷四和既是此香:

发犹半黑脸常红,老健应无似放翁。

烹野八珍邀父老,烧穷四和伴儿童。

剪纱新制簪花帽,乞竹宽编养鹤笼。

巢许夔龙竟谁是,请君下语勿匆匆。

穷四和香用料多变,但总少不了荔枝壳这一味香料。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载山林穷四和香,还以松球、枣核、梨核入香:

山林穷四和香,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和焚,又或加松球、枣核、梨核,皆妙。

制作材增加到六种而成的香品,也叫“穷六和”。古人有诗云:“穷六和香宜土屋,瓦炉茶饼昼夜足”,可知此类合香是山林隐士们的常备之物。

荔枝壳虽不是什么名贵香料,但因其“合香甚清馥”特性,是宋人比较赏识的一味合香材料,《陈氏香谱》中有两首闻思香,均以荔枝壳入香:

玄参、荔枝皮、松子仁、檀香、香附子、丁香各二钱,甘草三钱,右同为末,查子汁和剂,窨、爇如常法。

——闻思香

闻思香所用的香材都是朴素,但此香却大有来头,闻思香之名传为黄庭坚命名,周嘉胄《香乘》“闻思香”条载:

黄涪翁(黄庭坚晚号涪翁)所取有闻思香,概指内典中从闻思修之意。

苏轼写给黄庭坚的唱和诗《和黄鲁直烧香》中曾提及闻思香: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査慎行《苏诗补注》中校注“闻思”为洪氏香谱中的闻思香,但今存世的洪氏香谱中未见闻思香,有可能今存的洪刍《香谱》并非完整版。

闻思香因与苏轼、黄庭坚两位文豪有关,在宋代颇为流行。有人还以闻思香为基础,通过增加或删减香方中的香料,从而调配出新的香方。

古香方中有一首“百里香”,就是在闻思香组方基础上,调配而成的合香:

荔枝皮千颗(须闽中来用盐梅者)、甘松三两、栈香三两、檀香半两、制甲香半两、麝香一钱,右为末,炼蜜和令稀稠得所,盛以不津磁器,坎埋半月取出爇之。再捉少许蜜捻作饼子亦可。此盖裁损闻思香也。

制作百里香对所用荔枝壳也有标准“须闽中来用盐梅者”,需福建地区产,红盐之法制过的荔枝。

宋人认为闽中(福建)地区的荔枝最好,蔡襄《荔枝谱》载,莆田地区产的“陈紫”香气清远,是荔枝中的极品;盐梅既“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是宋人保存荔枝的红盐之法。

红盐之法制过的荔枝,会沾染梅子的酸甜气味,算是变相炮制荔枝壳。明初刘基《多能鄙事》“合诸香法”中,也有一首与百里香类似的千里香:

荔枝五百个,甘松、笺香各三两,回香一两(蜜炒),沉香一两半,脑子、 麝各一分,右为末,炼蜜和作饼,烧之。

古香方中,最能彰显荔枝壳香气特色的是以荔枝壳与麝香制作的洪驹父荔枝香:

荔枝壳不拘多、麝皮一个,右以酒同浸二宿,酒高二指,封盖,饭甑上蒸之,酒干为度。日中燥之为末,每一两重加麝香一字,炼蜜和剂作饼,烧如常法。

——洪驹父荔枝香

此香以洪氏香谱作者洪驹父之名命名,洪驹父荔枝香香韵近似花香,周嘉胄《香乘》中把此香列入模拟花香味的“凝和花香”卷中。

洪驹父荔枝香香方中记载,荔枝壳的用量不限制多少,但此香名为荔枝香又是模拟荔枝花香味的合香,荔枝壳用量应是越多越好。麝皮是麝鹿的麝香囊壳(性腺囊壳),麝香是雄性麝鹿的麝香囊中的分泌物。

荔枝壳除了与诸香制作合香,也可单独熏焚。荔枝气味纯阳,其性微热,熏焚荔枝壳有解秽、辟寒之功效,《疡医大全》:“荔枝壳烧烟解秽”;董说《众香评》:“蒸荔子壳如辟寒犀,使人神暖”。

以荔枝壳为香,虽比不上“沉檀龙麝”和合出的富贵香气,但这山林气质的自然之香却是隐士们所追求的,董说《非烟香记》中说,“与草木为伍”的隐士只需随身携带熏炉,随手摘取花叶蒸之,即可“尽万物之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