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金牛座

何字几画(何字几画多少笔画)

时间:2023-12-29 04:53:41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梓”成为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儿取名热门名字,男孩取名为“梓睿”的最多,已连续两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连续5年排行榜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在这份热门名字榜单上,“梓”字似乎成了这届家长取名的“首选”。

点击进入下一页 “佛山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少网友觉得,现在的家长缺乏“想象力”,连孩子的名字都趋同了。

但其实,类似的名字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流行的名字。

甚至,就连名字的格式,都因时代而不同。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何绝大多数都是单字。

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至于一些三字的姓名其实大多是因为姓是两个字,像诸葛亮是姓诸葛、名亮,司马懿是姓司马、名懿。

后世研究认为,这样的取名格式与西汉末年王莽推动“去二名”有关,也就是提倡人们以单个汉字为名。

当然,如果具体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明显受到了当时风气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去二名”与儒家“二名非礼”的观念有关。西汉昭帝、宣帝以后,儒学理念渐渐扩展开来,于是“单名”在官吏、儒生中愈发常见。

一直到东晋时,这种“单名”习惯才开始有所突破,一些虚字开始用于起名。

“之”字就是在这段时间成了人们喜欢用在名中的字。

“书圣”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几代人都有这个“之”字。可以说是,父子兄弟数代相袭,并不避讳。

具体来说,琅琊王氏之中,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茂之、随之、伟之、越之、临之、望之;八世有陋之、肇之、桢之、静之、裕之、镇之、弘之、韶之、纳之、瓖之、泰之;九世有悦之、悏之、瓒之、昇之、标之、唯之、逡之、珪之;十世有秀之、延之、舆之。

其喜爱用“之”字的程度,看起来不亚于今天人们对“梓”字的执念。

当然,这并非仅限于王羲之他家。其时,东海徐氏、琅琊颜氏、范阳祖氏、鲁郡孔氏、河间褚氏、陈留阮氏、南阳范氏、浔阳陶氏、东莞刘氏、平阳贾氏、南阳宗氏中均有数代名字用“之”的情况出现。

同时期,在“之”字外,“道”“僧”等字也颇常见于人名。

有研究认为,这些虚字或许在当时是作为“双名”中的信仰点缀,而并不具有实际人名功能。

及至唐末五代时,“彦”字成了风靡一时的取名用字。

这一点,清代赵翼已注意到了。他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唐末有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等。一直到宋初,人名中带有“彦”的仍未在少数。如军校罗彦瓖、王彦昇,龙捷指挥使赵彦徽,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步军指挥使靳彦明,晋阳巡检穆彦璋等。

而到宋代,以“老”“叟”“翁”“父”等字命名成一时之风。

当代学者马叙伦在《读书续记》中就说,宋人自名叟老,可谓创一时之风气……

清人赵翼也说,宋人字名则好用老字。仅以“老”字为例,有研究就列举如下名字:胡唐老、王同老、孟唐老、苏元老、王廷老、陈朝老、赵学老、杜莘老、王涣老、刘唐老、高商老、刘德老、李商老等。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风尚。而这一风气在明朝时,因被皇族用到排辈中,更多见于史籍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四子朱棣一支的辈分字是“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因此,明仁宗叫朱高炽,高字辈火字旁;宣宗朱瞻基,是瞻字辈土字旁;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是祁字辈金字旁;宪宗朱见深,见字辈三点水……

这种起名方式让朱家后代颇为头痛。每个人基本只有半个字是自己的,其余两个半字都规定好了。也因此,朱氏后人的名字中不乏生僻字。

以火字旁为例,周王系临安王朱勤烷、楚王系楚王朱孟烷、蜀王系永川王朱悦烯、岷王系安昌王朱定烷、唐王系唐王朱琼烃、伊王系伊王朱颙炔、郑王系郑王朱厚烷、衡王系玉田王朱厚烃……

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你的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时代烙印?(记者 宋宇晟)

参考资料:《中国人名研究》《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看古人如何取名》《汉魏人名考》《中国民间的字辈谱》

古文百家姓系列:可爱的甲骨文“何” ,原来我是用肩担物的形象

我是谁?

我是“何”

“何”字始见于最早出自甲骨文,它是一个是会意字。像人用肩担物的形态,是担荷的荷的本字。本义是担负的意思,后多作为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为什么等义。西周在人身与所荷物之间增入“口”繁化。到了战国时期,“何”字经历了显著的简化和变革。原有的“人”形简化,与担负的物品割裂,最终分离成“亻”和“可”两部分。这种分离和简化在后来的小篆、隶书和楷书中得以继承和固化。

我姓“何”

何姓,啊,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姓氏。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17位,比旧百家姓提升了整整四位!这样的进步速度,估计下一季度就能挤进前十了。嘿,别小看这个提升,这在家庭聚会和邻里比拼时可是一项让人羡慕的"荣誉"。

说到何姓在全国的分布,它在南方几乎就像是"当地特产"一样,占到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可以说,到了南方,不认识一个何姓的人,那你就等于没到过南方。相对地,在北方,何姓人口比例则稀少得像是熊猫,大约只占百分之零点五。你在北方碰到一个何姓的人,恭喜你,你几乎就中了小型彩票。

何姓在四川、广东、湖南这三个省份的人口最集中,占全国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这么看来,何姓似乎特别喜欢辣的(四川)、甜的(广东)和酸的(湖南)食物,是个全能的味蕾玩家。

所以,下次你遇到一个何姓的人,别忘了给他(她)多点一份敬意,毕竟他们可是榜上有名、美食爱好者,而且数量还不少的一族呢!

不说玩笑了。何的源流有很多,晋是周朝早期的一个诸侯国。第一任国君是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干,出身姬姓家族。他是周武王的次子以及周成王的同母弟弟。被册封于“唐”地的唐叔虞。周武王的皇后,姜太公的女儿,被后世尊奉为圣母。据传,周武王梦见天帝授予他一个儿子,并预言该子将成为唐国的君主。当这个孩子出生后,他的手心上果然有一个“虞”字,因此被命名为“虞”,也就是后来的唐叔虞。在“唐叔虞”这一名号中,‘唐’指的是他的封地,‘叔’表示他的排行,而‘虞’则是他的名字。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庐江何氏的姓氏渊源——从“姬”到“韩”再到“何”。

另一种说法根据学术著作《商周家族形态研究》,何姓在商朝晚期就已经出现,铭刻在当时的青铜器上。这一姓氏被认为是商王族的异姓亲属。甲骨文卜辞中也有何族参与祭祀活动的记录,从而证实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除了汉族之外,何姓也源自于一些少数民族。在汉唐时代,西域地区出现了由月氏人建立的康居。该最初位于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来因被匈奴击败而西迁至葱岭,建立了康国。在康国逐渐崛起之后,西域的多个小,包括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都先后归附于康国。为了纪念他们的起源,这些归附的都采用了“昭武”为姓,被统称为“昭武九姓”,其中“何”便是九姓之一。

源自他姓改姓:据说,何姓曾是汉代凶奴单于后裔的姓氏。归附汉朝后,这一支族群被称为“何奈”氏,也作“何柰”氏。此外,在商朝的子姓分支中也有记录何姓的存在。

源于官位何姓还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内宫官吏娙何。这是一种以官职称谓来命名的姓氏。娙何的后代中有人以其先祖母的官职称谓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被称为何氏。

源于国名何姓也出现在隋朝时期的西域何国,这是一种以国名汉化而来的姓氏。何国实际上是“屈霜你迦”首音节的汉译,地理位置介于古康国和古安国之间,作为连接东西粟特的关键枢纽。该国是昭武九姓中的一个成员。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除了以上来源,何姓还广泛出现在汉化的少数民族中,包括蒙古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

源于改姓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东汉时代有一人名为何苗,其实本姓朱。他后来改为何姓,形成了何姓的一个分支。

安徽庐江黄屯何氏是明朝著名大儒方孝孺的后代。由于方孝孺遭受不幸,族人避难从江西迁至安徽,并改姓为何。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分支在族谱中规定,生前使用何姓,去世后恢复方姓。这在何姓的族源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在清朝何可昆编纂的《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该支何氏起源于何延寿,他在唐大中八年从太末迁至浦阳。由于无嗣,后代选用了外甥徐宗富作为继承人。此前的族谱以徐氏为主,而后两个版本的《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则尊南宋的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

清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何世璂,本姓陈,后来因家庭原因改随舅氏姓何。这一改姓延续至今,也是何姓来源中相当罕见的一个例子。

源自僰人后裔,僰人并未被完全灭绝,何姓的一支就是僰人的后代。更有趣的是,据传这一族群的祖先本姓“阿”,但由于需要避免当朝的迫害,因此改姓为“何”。

“何”字现可查询的甲骨文

来源: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

详解五行字义

什么是五行?

先看一下“五”和“行”

五,《说文解字》曰: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看一下“五”的甲骨文,上下两横为天地,中间两斜为交汇,是不是很贴切?

再看行,本义就是运行,变化。看一下“行”的甲骨文。

是不是像一个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加上中央,正好五个方位。所以五,天地上下交汇;行,东西南北交汇。五行二字,合在一起,构成名词“五行”,再贴切不过。《韵会》曰:“五行,运于天地间,未尝停息,故名”。

那什么是名词五行呢?只是那五个字吗?肯定不是的,先看看木火土金水的字形演变和古文,心里多少有个模糊的概念、感觉,记住这个模糊的灵感,往下看。

《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sè)

《白虎通》曰:五行者,谓水、火、木、金、土也。言五行相生,为天行气之义也。地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

水:天以一生水于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准也。许慎曰: 水准也,平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凡水之属皆从水。徐铉后来替许公补充:“众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

火:天以二生火于南方。南方者,阳,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化也。阳用 事,万物变化也。许镇曰:火,炽也,炎而上也。

木:天以三生木于东方。东方者,阳之气始动,万物始生。木之为言触也,阳气触物而生 也。许填曰:木冒也,冒地而生也。

金:天以四生金于西方。西方者,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止也。许慎曰:金,禁也。为进退之禁也。

土:天以五生土于中央。中央者,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土者最大,包含万物。将生者出,将死者归,不嫌清浊。许慎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

看到这里,绝大多数人的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就对了。保持对五行似懂非懂的感觉,可以继续开始学习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了。等都了解完,再回头看,会有新的收获。博学方能至深。这时如果停步不学新,反复硬啃上述佶屈聱牙的古文,进步慢不说,还容易迷糊。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怎么理解呢?先把五行与实体物质分开,把五行想象成五种趋势、五种状态、五种场、五种力量、五种感觉。分不开的话,后期越学越多,慢慢地对五行的理解,会被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名词束缚。

把五行与实体物质分开后,再看下《白虎通德论》的一段原文: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建议读出声,方便体悟)

不是因为水能浇灭火,水行就克火行了,而是水行物质普遍具有“众、虚”的特性,火行物质普遍具有“寡,精”的特性,众胜寡,所以“水”胜“火”。其余以此类推。

《白虎通》云:火热水冷,有温水,无寒火何?明臣可为君,君不可为臣。火煎水为汤者,不改其形,但变其名也。水灭火为炭者,形名俱尽也。亦如君被废而不存,臣有罪而退职也。五行相克,木穿土不毁,火烧金不毁者,皆阳气仁,好生故也。金伐木犯,水灭火犯者,阴气贪,好杀故也

译:这段讲的就是阳克阴不毁,阴克阳不存。翻译之前,先说一下五行阴阳划分。粗略来讲,木为少阳,火为太阳,金为少阴,水为太阴。土运帷中央。当然了,单一五行也会划分阴阳,比如阳木阴木,阳火阴火等等,详细划分后续再说。

(上图中少阳少阴的画法我不支持,但确实有不少理论支撑。我倾向的是另一种画法:即少阳阳爻在下,少阴阳爻在上)

(画出来吧。再补充一下:《皇级》曰: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译:继续说回阳克阴不毁,阴克阳不存。《白虎通》说火热水寒,但自然界有热水,无寒火,为何?阳为君,阴为臣,臣子可以登基为君,但君王却不能当臣子。水被煮成汤,名变了但还是那个液体(臣子),火灭了成炭灰,火(君王)就不存在了。好比君王被废黜就没有君王了,但臣子有罪辞职还是臣子。

五行相克,木穿过土,但土并未毁坏还是土,火烧金,但金还是金,这是因为木、火为阳,阳虽然克阴,但阳气(君王)仁爱,爱惜生灵。金砍伐木,木则受到损害,水熄灭火,火则受到损害,这是因为金、水为阴,而阴气贪婪,嗜好杀戮。所以阳克阴(君王克臣)有所保留,阴克阳(臣子克君王)则毁灭全部。

相克先说到这,说完相生后再回头看相克,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感悟。

五行相生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二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春秋繁露》

天生一,始于北方水;地生二,始于南方火;人生三,始于东方木;时生四,始于西方金;五行生五,始于中央土。又曰:天始生一者,因一而生天,非天生一也。故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生二者,亦因二而生地。因三生人,因四生时。——《五行大义》

译:这段古文虽然很简单,直译就行,但内涵不是很好理解。先了解一下河图生成数的论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合之。

再看一下《道德经》25章的论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天、地、人、时间,加上五行变化运行,构成一切。

五行皆由一而生,数至于五,土最在后,得五而生五行也。五行同出而异时者,出离其亲,有所配偶。譬如人生,亦同元气而生,各出一家,配为夫妻,化生子息。故五行皆相须而成也。——《五行大义》

译:五行本源都是道生一的一,数至于五解释起来也是一大段古文,粗略说完相生再提不迟。

五行像人的一生,出于同源,随时间变化而异,“异”才能配为夫妻,化生子息。彼此相须不可缺。

五行同胎而异居,有先后耳。夫五行皆资阴阳气而生,故云:濡气生水,温气生火,强气生木,刚气生金,和气生土。故知五行同时而起,托义相生。——《五行大义》

译:前三句意思跟上文“同出而异时”差不多,同出故同胞,本阴阳之气而生;异居因异时,故先后之别自现。气之极而生变,故濡极变水,温极变火,强极变木,刚极变金,和极变土。所以说混沌化而五行同起,因气义不同而相生。

传曰:五行并起,各以名别。然五行既以名别,而更互用事,轮转休王,故相生也。颖容云:凡五行相生,谓异类相化,如男女异姓,能至繁殖。若以水济水,不生嘉味。——《五行大义》

译:古人引《左传》就用“传曰”二字。推而广之,引《公羊》、《谷梁》也可以用“传曰”(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汉时只有五经,五经之外的儒家典籍可称为“传”。但我搜了许久,没发现“五行并起,各以名别”具体是哪本传,大概率是失轶了。

王:通假“旺”

颍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东汉末年经学家,详见《后汉书·儒林传·颍容传》

嘉味:美味

五行同起名不同,轮转主事,所以相生。颍容说五行相生是异类相化,好比男女才能繁殖,以水济水,哪能有结果、味道呢。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也’,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养,秋主收,冬主藏。藏者,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常也。”——《五行大义》

译:这段话引用了《春秋繁路》,说的浅显,把五行与人之伦常关联,信息熵较低,不翻译了。

《白虎通》云:“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焚木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元命苞》云:“阳吐阴化,故水生木也。”

译:我这里介绍五行,意义是为了更好的介绍《大六壬指南》,学习大六壬,是为了更好的知天命,顺天行。一些古籍作者如果没有神异之事流传下来,那么他的著作学习优先级,可以放低一些。

《白虎通义》是汉章帝召开的高官会议,最后由班固做会议总结而成书。班固是东汉的文学家、史学家,但不是算术家。《后汉书·班固传》也没提到其有道家、阴阳家背景。所以涉及到山医命相卜,他的《白虎通义》相比其他有神话色彩的著作/有神话色彩的作者来说,参考意义一般。况且,即便是作者有种种神异之事,也不可全部迷信,还是要独立思考的。

这段话本义是为了方便理解,才把五行落到实物去阐述,实物的火焰、树木、沙土、金属、水流,只是亿万有形无形的五行种类中,主流常见的一种罢了,不可当成唯一。

元命苞:全称为《春秋纬元命苞》。阳吐阴化(看坎卦中爻,中阳外显,真阳出则震,再看震卦,可以联想一下鲁珀特之泪的产生过程),故水生木,可以看看坎卦到震卦的变化,方便理解。

举一个相生相克联系的例子:

你克我,我不直接报复,不然激烈报复/放弃报复大家都不稳定,不会长存,怎么办呢?我就生个儿子让他为我报仇,来克你,这样就可以稳定循环了。

比如木克土,土为了报复就生金,金儿子去克木仇人,为土母亲复仇。这是正常的制化。

那不正常的五行制化是什么意思呢?沿用刚才例子:

木气太盛,克土太狠,土无力生金儿子,这就是相乘。土被木乘。

木气太弱,本该克土,但太虚了,克不了了,这就是相侮。木被土侮。

看到这里,对相生相克的理解可以说是刚刚看到门槛了,想入门还得继续多看经典,多体悟。关于五行就先介绍到这,我们的目标还是大六壬,学习五行,天干地支好比是在登法船的船梯,还没起航呢。

(节选自修行日记十)

最好的繁体字识读教育是什么

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些人质疑简化汉字“因简害义”“有损汉字的艺术美和规律性,不利于文化传承”。事实上,繁体字与简体字,本就一脉相承,根植于同一种文化。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我倒是由此想到一个书法教育的话题——书法教育涉及的就是繁体字。与其叠床架屋地专门开设繁体字识读课,不如将书法教育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在一竖一钩中,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传统。

放到电脑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来看,随着键盘越来越多地取代了纸和笔,很多人的书写功能逐渐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种“书写恐惧症”。因此,书法尤其是青少年书法的普及,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电脑普及是信息化社会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汉字书写,并不意味着大家不需要书写汉字了。因为汉字都具有美的神韵,书写除了仍然具有实用价值外,练习书法还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熏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一个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自然会得到训练和提高。对青少年来说,练习书法不仅仅是一个写字的过程,那些用以临摹的古典诗词,也会像飘香的翰墨一样无声润泽他们的内心。

我们谈论传统是离不开书法的。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但全球化并不是同质化,书法是我们的另一张文化身份证。理解并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善待汉字开始,从认真书写每一个汉字开始——我想,这应该就是最好的繁体字识读教育。

(来源:晶报)

热门推荐